1、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011 中国建筑的特征梁思成教案 A教学目标1培养善于透视关键语言信息的能力。2鉴赏简洁、严密、清晰的语言风格。教学重点和难点1引导学生由透视“特征”内涵入手,探究文本内容。2探究“特征”的外延、思想内核与美学价值。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步骤及内容要点解题:题目中国建筑的特征 ,简洁、严密、醒目、层次分明。中心词“特征”两字统摄全文,是关键的信息点。可引导学生由透视“特征”内涵入手,探究文本的内容。一、 “特征”的限定范畴题目中国建筑的特征 ,偏正短语。中心词“特征” ,指事物作为标志的显著特色。定语逻辑严密,分为两个层面:“建筑”一词,界定了作者研究的专业学术领域;“中
2、国”一词,气宇轩昂,视野宏观,表现了作者作为中国建筑学一代宗师开阔的视角和强烈自豪的民族情感。二、 “特征”概念的引入从“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 、 “分布到很广大的地区” 、 “最迟在公元前 15 世纪” 、 “一直保留到了近代” 、 “3500 年来”等语言信息分析,梁思成引入“特征”的概念并全面展开阐述,反映了作者宏观开阔的历史观和文化观,从世界文化史的角度讨论中国建筑的特征,构成了这篇小论文的独特视角。三、 “特征”的要点及其逻辑分布作者按照事理顺序对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进行高度概括,逻辑上先总后分,先主后次,从结构特征到装饰特征,层次简洁严密。对特征突出部分用“最显著” 、 “最主要
3、” 、 “最大胆”等修饰语加以界定。这一部分是课文的主体部分,由建筑物“下部的台基、中间的房屋和上部屋顶”的主要构成作为基本特征的第一点,再依序分别从结构原则、方法,斗拱、举折、举架的结构特征和装饰特征以及屋顶、颜色、构件和材料的装饰特征,一一作了清晰的介绍,条理十分清楚。四、 “特征”的形象表述小论文,要做到形象而又准确地说明事物,必须注意语言的锤炼。梁思成善于运用高度概括的语词,来表达理性的思考。如“拘束性” 、 “灵活性” 、 “多样性” 、 “可译人教版新课标 普通高中语文 必修1性”等词语,具有相当丰富的内涵。同时,他也善于运用形象的比喻,深入浅出地阐述说明事物的性质和关系。如“这些
4、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异,如弟兄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 ,形象地阐述了中国建筑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建筑在文化史上的亲缘关系。如“文法”和“词汇”的形象比喻,不仅是梁思成对建筑学理论的“惯例法式”和建筑构件、要素的形象概括,也奠定了梁思成具有中国特点的“建筑符号学美学”的理论基础。五、 “特征”的外延梁思成并非一味复古之人,他一生致力于追求“为中国创造新建筑”的宏伟事业。在这篇小论文中,他并不是孤立地、封闭地讨论中国建筑的“特征” ,而是将建筑“特征”的外延延伸到文化的层面,拓宽到“各民族的建筑之间” ,拓展到“不同的民族” 、“不同的时代”进行对照联系;并在理
5、论上提出“可译性”概念,辩证地看待世界建筑的共性和个性。深入探究“可译性”的内涵,可从中感受到梁思成作为一代建筑宗师“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费孝通语)的大文化观。六、 “特征”的思想内核和美学价值据历史记载,北京和平解放之前,毛泽东曾秘密派人拜访梁思成,请教北平城内历史古迹的保护问题。解放初期,梁思成曾就保护北京城墙奔走呼吁,并为此遭到不公正对待。梁思成在他的文章中,反复表达的思想是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他呼吁:“中国建筑的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 , “一国一族之建筑是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 。他满怀忧患意识地提醒后人:“一个东方古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艺术特性,
6、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因这事实明显的代表为我们文化衰落消失的现象。 ”(中国建筑史 )我们通过品读这篇小论文,研究透视其中一些关键语词所传递的信息,感受梁思成强烈的民族情怀和高尚的审美境界。七、拓展探究 1梁思成的巨大成就除了他有眼光、有理论背景,有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之外,更重要的是什么? 明确:爱国的赤子之心。爱自己的事业,爱自己的民族文化、民族传统。不具备民族性,可以成为著名的建筑学家,不能成为伟大的建筑学家。 2阅读下一段材料,思考问题。 良心与勇气梁思成(19011972) ,建筑学家,梁启超的儿子。他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建筑教育事业,系统地调查、整理、研究了中国
7、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他培养了大批建筑人才,以严谨、勤奋的学风著称,解放后,在教课的同时,梁思成和妻子林徽因还参与了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并被邀请参加北京城的建设规划。 梁思成曾以诗一样的语言向周总理描述北京古城四周雄壮的城墙,城门上巍峨高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2大的城楼,紫禁城的黄瓦红墙以及美丽的街市牌楼他不遗余力地建议保护北京城墙。他是那么钟情于它们。关于它们,他有那么美妙的构想:城墙上可以绿化,供市民游乐;壮丽宽广的城门楼可以改造成图书馆;护城河可以引进永定河水,夏天放舟,冬天溜冰。 然而,这只是一个文人的浪漫梦想而已。随之而来的一切现实却非他所愿,北海
8、团城被拆了,天安门东西两侧三座门被拆了,古城墙被拆了 如今残留也是仅存的一段城墙,位于北京城的东南角,而绵延数百里的北京古城的老城墙都被拆光了。对于深谙其文物价值的梁思成来说没有什么比这更让他痛苦迷惑的了。 当北京古都已然消失之后,曾经竭力想保留其历史原貌特征的梁思成,就注定要成为人们不断提及、不断感叹的人物。 思考:当你觉得不合理的事情发生在你身边时,你能像梁思成那样站出来说话吗?你觉得怎么样做才是最合适的? 人教版新课标 普通高中语文 必修3教案 B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帮助学生弄清文章的重点和难点。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学习本文
9、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 四、美育渗透目标 通过学习,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教学难点 1帮助学生弄清文章的重点和难点。 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北京清华园中有一
10、座雕像,被人称为这所著名大学中的第十二座雕像:儒雅的梁思成先生,戴一副眼镜,正微微地笑着,平静,坦然,好像刚刚走出家门,到他创建50 周年的清华建筑系去上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梁先生的一篇科普文章中国建筑的特征 (板书课题) 。 二、作者简介 梁思成(19011972) ,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共产党党员,广东省新会县人。梁思成教授 1901 年 4 月 20 日生于日本,19151923 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学校,1924 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不久转学入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1927 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1928 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1928 年回国,
11、到沈阳东北大学创办了建筑系,并任教授兼系主任直到 1931 年。19311946 年担任中国营造学社研究员、法式部主任。1941 年还担任前中央研究院研究员。1946 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 1972 年。在这期间,还曾于 1946 年 11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4月、1947 年 6 月,应美国耶鲁大学之聘为访问教授。1947 年 16 月,作为中国代表担任联合国大厦设计委员会顾问。1948 年获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荣誉博士学位。解放后,于 1952 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9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三届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政协常
12、务委员会委员,民盟中央常委。历任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城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土建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委员、中国建筑科学院建筑历史理论研究室主任、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全国科学普及协会北京分会副会长等职,1972 年 1 月 9 日病逝于北京。 梁思成教授长期从事建筑教育事业,对建筑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学术研究方面,梁思成教授自 20 世纪 30 年代起,对我国古代建筑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他生前写的许多有关中国古代建筑的专著和论文,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梁思成教授还以巨大的政治热情,对北京市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提出很多重要的
13、建议,并参加了北京市城市规划工作,参加了国徽的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等建筑的设计工作,对建筑设计的民族形式进行了探索。梁思成教授是我国最早用科学方法调查研究古代建筑和整理建筑文献的学者之一。他的学术著述,引起了中外学者的重视,他的著述是我国建筑界的一份宝贵遗产。 三、整体把握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整体写作思路。 1学生读课文,整理文章的结构脉络。 2小组交流讨论。 明确:中华民族世代生息于亚洲大陆东部,东观沧海,北依大漠,西阻高原,南接丛林,在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环境中,经过数千年文明的演进,创造了光辉灿烂、独具一格的中华文化。中国建筑就是其中最令世人瞩目的一种。 本文作者是中国
14、现当代著名建筑学家,早年就读清华大学,后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1947 年曾参与纽约联合国大厦的设计工作,一生遨游建筑天地间,特别是为发现、研究、保护中国古建筑倾注了毕生的精力。由这样一位专家来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是再合适不过了。 作者首先指出了中国建筑体系是独特的,并从地域和历史,即空间和时间两方面作了简要的说明。地域分布是广阔的,不独局限于中国境内,几乎涵盖了整个东亚大陆:东到日本,南至越南,北至蒙古。历史则源远流长,从考古发掘的情况来看,公元前 1500 年时,这个体系就“已经基本形成了” ,并“一直保留到了近代” ,在 3500年的历史中不断完善。 作者将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概括
15、为九点。这九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 (一) 、 (二)说明中国建筑的总体特征。 (一)讲立体构成,单个的建筑自下而上一般是由台基、主体(房屋)和屋顶三个主要部分构成的;(二)讲平面布局,一所房子由一个建筑群落组成,左右呈轴对称,主要房屋朝南,整个建筑群有主有从,有“户外的空间” 。 (2) (三)(五)说明中国建筑的结构特点。 (三)从整体上介绍了中国建筑的人教版新课标 普通高中语文 必修5结构方法,即以“木材做立柱和横梁”的框架结构,并解释了中国建筑的力学原理,指出这与“现代的钢筋混凝土构架或钢骨架”从结构原则上是一样的。 (四)说明斗拱的作用,先给予一个描述性的定义:拱是“弓形
16、短木” ,斗是“斗形方木块” ,它们组合起来称“斗拱” 。它不但可“用以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剪力” ,还具有装饰作用。(五)说明“举折,举架”的作用,即为了形成屋顶的斜坡或曲面。 (3) (六)(九)介绍中国建筑外观、颜色、装饰等方面的特点。 (六)介绍屋顶,指出它是“中国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 ,并在与其他建筑体系的比较中,盛称翘起如翼的屋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骄傲。 (七)从着色方面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指出“在使用颜色上,中国建筑是世界各建筑体系中最大胆的” ,不但在大建筑物中使用朱红色,而且还大量用彩绘来装饰木架部件。 (八)介绍中国建筑的装饰部件,大到结构部件、脊吻、瓦当,小到门窗、门
17、环、角叶,都具有很强的装饰形状或图案。 (九)说明中国建筑在用材方面的装饰特点,有色的琉璃砖瓦、油漆、木刻、石雕、砖雕等,无不尽显中国建筑的装饰特征。 九大特征精要地概括了中国建筑的特点,既有形象生动的描述,也有理论层面上的解释,给读者一个明晰的印象。 然后,作者提出了中国建筑的“文法”问题,从更深层次上探讨了中国建筑的组织风格。这种风格,既有一定之规, “有一定的约束性” ,表现出“千篇一律”的一面;又可以灵活创新, “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表现出“千变万化”的一面。作者以“词汇”和“文法”为喻,说明了“建筑的文章 ”的构成原理,并进而与世界各民族的建
18、筑相比较,说明中国建筑一直坚持木架结构法,并把它发展得尽善尽美,不但具有实用价值,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最后,作者提出了“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 ,指出同一性质的建筑,各民族“建筑语言”的风格是不一样的,体现了不同的文化心理,体现出不同的文化特点。我们首先要了解自己民族的建筑风格,才能用它的“文法”和“词汇”为新中国的建筑事业服务。 四、问题探究研读课文,讨论问题。 1如何把握全文的整体结构? 明确:这篇说明文具有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的特点,把握好本文的篇章结构,便于读懂课文。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前两段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可以看作是引论;中间谈中国建筑的九大特
19、征,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对中国建筑方方面面的特点予以总括说明;然后,作者用很大的篇幅探讨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揭示“为什么”的问题,进一步深化了谈论的主题;最后一段,从古为今用的立场出发,提倡熟悉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 ,在现代社会把我们民族优良的建筑传统发扬光大,可以看作是结语。中间两部分,介绍特征,探讨风格,是学习的重点。 2作者着重说明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中的哪几项? 明确:作者总结出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并不是平均用笔的,而是根据重要程度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6或说明的难易程度有所侧重,重点说明的特征有:(二)平面布置,表现出中国院落文化的特色;(三)结构方法,体现了中国建筑结构体系
20、的特殊性;(四)斗拱,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六)屋顶,斜坡飞檐是中国建筑的典型形象;(七)色彩,大胆使用朱红和彩绘成为中国建筑鲜明的特色。 3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 ”? 明确: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语言文字中“文法”的术语来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所谓“中国建筑的文法 ”,是中国建筑几千年来形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从建筑框架,到整体构成,从台基到屋顶,都有一定之规,有它的“拘束性” ,但也有它的“灵活性” ,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也具有独特的个性。 4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明确:这也是用“语言和文学”为喻。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一样。所谓的“可译性” ,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 ,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五、布置作业 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二、三” 。 人教版新课标 普通高中语文 必修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