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校本教材经典诵读第九册长春市永春实验学校小学部 1目 录1. 己亥杂诗 第 2 页 2. 丑奴儿第 3 页3. 早梅第 4 页4. 渔家傲第 5 页5. 忆王孙第 6 页6. 观沧海第 7 页7. 登飞来峰 第 8 页8. 冬夜读书示子聿第 9 页9. 逢入京使第 10 页10.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第 11 页11. 声声慢 第 12 页12. 乌衣巷 第 13 页13. 少年行(其一) 第 14 页14. 少年行(其二)第 15 页15. 少年行(其三)第 16 页16. 少年行(其四)第 17 页17. 赠刘景文第 18 页18. 泊秦淮 第 19 页19. 水调歌头第 20 页20.
2、 如梦令 第 21 页校本教材经典诵读第九册长春市永春实验学校小学部21、己亥杂诗清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一、作者我知道龚自珍(1792-1841) ,又名巩祚(zu) ,字璱(s)人,号定庵,近代思想家、文学家及改良主义的先驱者。27 岁中举人,38 岁中进士 。曾任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和礼部主事等官职。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48岁辞官南归,次年暴卒于江苏丹阳云阳书院。他的诗文 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 三百年来第一流”。著有定庵文集,留存文章 300 余篇,诗词
3、近 800 首,今人辑为 龚自珍全集。著名诗作己亥杂诗共 315 首。二、译文注释.这是己亥杂诗中的第二百二十首。九州:中国。.生气:生气勃勃的局面。恃(sh):依靠。喑(yn):哑。万马齐喑:比喻社会政局毫无生气。究:终究、毕竟。天公:造物主。重:重新。抖擞:振作精神。降:降生。三、原文大意只有风雪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发出勃勃生气, 然而朝野臣民噤口不语终究是一种悲哀。 我奉劝天帝能重新振作精神, 不要拘守一定规格降下更多的人才。四、诗文赏析这是一首出色的政治诗。全诗层次清晰,共分三个层次:第一层,写了万马齐喑,朝野噤声的死气沉沉的现实社会。第二层,作者指出了要改变这种沉闷,腐朽的
4、观状,就必须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暗喻必须经历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才能使中国变得生机勃勃。第三层,作者认为这样的力量来源于人材,而朝庭所应该做的就是破格荐用人材,只有这样,中国才有希望。诗中选用“九州”、“风雷”、“万马”、“天公”这样的具有壮伟特征的主观意象,寓意深刻,气势磅礴。 诗人热情地呼唤社会变革,而且认为这种变革越大越好,大得该像惊天动地的春雷一样。他又认为实行社会变革最重要的因素是人才,所以他热情地呼唤:天公啊!请你抖擞精神,把各式各样的人才都赐给我们吧。校本教材经典诵读第九册长春市永春实验学校小学部 32、丑奴儿宋 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
5、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新凉好个秋。一、作者我知道辛弃疾,生于 1140 年 5 月 28 日,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南宋爱国词人。他出生时家乡已被金所占领,二十一岁参加耿京领导的抗金起义军,任掌书记,绍兴三十二年(1162 年)奉表南归,高宗召见,授承务郎,转江阴签判,他不顾官职低微,进九议、美芹十论等奏疏,具体分析南北政治军事形势,提出加强实力、适时进兵、恢复中原、统一中国的大计,均未被采纳。后任司农寺主簿,出知滁州、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使、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使、湖北转运副使、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使等,任职期间,都采取积极措施召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豪强以
6、利国便民。后被诬落职,先后在信州上饶、铅山两地闲居近二十年。晚年被起用知绍兴府兼浙江安抚使、知镇江府。在镇江任上,他特别重视伐金的准备工作,但为权相韩侂胄所忌,落职。一生抱负未得伸展,1207 年 10 月 3 日,终因忧愤而卒。后赠少师,谥号忠敏。二、译文注释.丑奴儿:即采桑子。.层楼:高楼。三、原文大意近来我的愁苦像天一样大,谁能够了解我同情我呢?正是没有谁能够了解我同情我,我又只好把愁闷痛楚比着天一样大。人们都喜欢将古代和今天无穷无尽的事儿,放置在愁苦之中。我虽然也有许多悲愁,但我更愿意用畅饮美酒来消解愁闷。四、诗文赏析这首词是作者带湖闲居时的作品。通篇言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
7、比,表现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也是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上片写少年不识愁滋味。下片写而今历尽艰辛,“识尽愁滋味”。全词构思新巧,平易浅近。浓愁淡写,重语轻说。寓激情于婉约之中。含蓄蕴藉,语浅意深。别具一种耐人寻味的情韵。校本教材经典诵读第九册长春市永春实验学校小学部43.早梅唐张谓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一、作者我知道张谓(?-777?)字正言,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天宝进士。入封常清安西幕。乾元中以尚书郎使夏口。曾与李白于江城南湖宴饮。大历时为潭州刺史,后官至礼部侍郎。全唐诗存其诗一卷。 二、译文注释迥:远。 傍:靠近。 发:开放。
8、销:通“消”,融化。三、原文大意有一树梅花凌寒早开,枝条洁白如玉。它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近溪水桥边。人们不知寒梅因靠近溪水而早发,以为那是经冬而未消融的白雪。四、诗文赏析自古人以梅花入诗者不乏佳篇,有人咏梅的风姿,有人颂梅的神韵;这首咏梅诗,则侧重写一个“早”字。 首句既形容了寒梅的洁白如玉,又照应了“寒”字。写出了早梅凌寒独开的丰姿。第二句写这一树梅花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近溪水桥边。一个“迥”字,一个“傍”字,写出了“一树寒梅”独开的环境。这一句承上启下,是全诗发展必要的过渡, “溪桥”二字引出下句。第三句,说一树寒梅早发的原因是由于“近水” ;第四句回应首句,是诗人把寒梅疑做是经冬而未
9、消的白雪。一个“不知”加上一个“疑是” ,写出诗人远望似雪非雪的迷离恍惚之境。最后定睛望去,才发现原来这是一树近水先发的寒梅,诗人的疑惑排除了,早梅之“早”也点出了。 梅与雪常常在诗人笔下结成不解之缘,如许浑早梅诗云:“素艳雪凝树” ,这是形容梅花似雪,而张谓的诗句则是疑梅为雪,着意点是不同的。对寒梅花发,形色的似玉如雪,不少诗人也都产生过类似的疑真的错觉。宋代王安石有诗云:“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也是先疑为雪,只因暗香袭来,才知是梅而非雪,和此篇意境可谓异曲同工。而张谓此诗,从似玉非雪、近水先发的梅花着笔,写出了早梅的形神,同时也写出了诗人探索寻觅的认识过程。并且透过表面,写出了诗人与
10、寒梅在精校本教材经典诵读第九册长春市永春实验学校小学部 5神上的契合。读者透过转折交错、首尾照应的笔法,自可领略到诗中悠然的韵味和不尽的意蕴。 4、渔家傲 宋李清照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一、作者我知道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以词著称,有较高的艺术造诣。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
11、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 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二、译文注释星河:银河。转:历代诗余作“曙”。帝所:天帝居住的地方。天语:天帝的话语。我报路长嗟:路长,隐括屈原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之意。日暮,隐括屈原离骚:“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之意。嗟,慨叹。谩:徒,空。鹏: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大鸟。蓬舟:像蓬蒿被风吹转的船。古人以蓬根被风吹飞,喻
12、飞动。吹取:吹得。三山:传说中海上的三座仙山。三、原文大意满天晨雾云涛,水天相接,天河正在转动,象无数的船儿在舞动着风帆。梦魂仿佛回到了天庭,天帝殷切地问我:你打算到何处去? 我告诉天帝,自己的前途茫茫,人又老了,空有一肚子才学,却毫无用处。九万里长空大鹏鸟正展翅高飞。风啊!千万别停息,快快将这一叶轻舟直接送往蓬莱三岛。四、诗文赏析此词当为易安南渡后的词作。写梦中海天溟蒙的景象及与天帝的问答。隐寓对南宋黑暗社会现实的失望,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作者以浪漫主义的艺术构思,梦游的方式,设想与天帝问答,倾述隐衷,校本教材经典诵读第九册长春市永春实验学校小学部6寄托自己的情思,景象壮阔,气势磅礴。这
13、就是被评家誉为“无一毫粉钗气”的豪放词,在她现在的词作中是不多见的。5、忆王孙宋李重元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楼高空断魂,杜宇声声不忍闻。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一、作者我知道李重元远约 1122 年(宋徽宗宣和)前后在世,生平不详,工词。全宋词收其忆王孙词四首,皆是颇具意境的佳作。例如第一首写闺阁愁思:佳人高楼远望,只见连天芳草,千里萋萋,而所思之人更在天涯芳草之外;又听得杜宇声声悲鸣,痛“不忍闻”。暝色渐入庭院,主人公在“雨打梨花”的滴沥声中步归绣阁,但心中愁思无疑比此前更加凝重,全词可谓写得一派愁气弥漫。二、译文注释忆王孙:词牌名,单调 31 字。王孙:泛指公子哥儿,这里指自己的恋人。杜宇:
14、即杜鹃。相传古蜀杜宇号望帝,让位后隐化为杜鹃,啼声哀切。三、原文大意芳草萋萋,仿佛也忆念着在外的朋友。我凭倚在高楼,望着柳外的天空,黯自伤怀。杜鹃的叫声悲悲切切,令人不忍再听。天色临近黄昏,无情的风雨吹得梨花满地,我只好关上院门。四、诗文赏析这首词写的是一个古老的主题:春愁闺怨。主要是写景,通过写景传达出一种伤春怀人的意绪,那一份杏渺深微的情思是通过景色的转换而逐步加深的。开头展示的是一种开阔的伤心碧色:粘天芳草,千里萋萋,极目所望,古道晴翠,而思念的人更在天涯芳草外,闺中人的心也轻飏到天尽头了。“柳外”句点明思妇身居高楼之地,神驰柳外之遥,一个“空”字点染出思妇极度劳神远望而不见王孙归返的失
15、落和她孤独寂寞,失魂落魄的空虚。“杜宇”句借杜鹃啼叫,以声传情。“雨打”句承杜宇,黄昏而下,写思妇怕闻杜鹃悲啼,怕见黄昏暮景,遂逼出“深闭门”的特定行为:藏于深闺,将杜鹃悲啼、黄昏暮景关在门外,正见其相思凄楚之难堪。读这首词,应当是回味大于思索,联想重于分析,这样可以得到比几句词的字面意义更多的东西。校本教材经典诵读第九册长春市永春实验学校小学部 76.观沧海三国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一、作者我知道曹操(155 年220 年),字孟德,沛(pi)国谯(qio)县(今安徽亳b
16、县)人,是三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二、译文注释(1)沧(cng)海:大海。沧,水青绿色。大海因为水深而呈青绿色,所以也叫沧海。(2)临:来到。碣(ji)石:山名,在今河北省乐亭县西南,现已沉入大海。(3)以:语助词,没有实际意义。(4)何:多么。澹(dn):水波动荡的样子。(5)山岛:指碣石山。竦峙(sn zh):高峻挺拔的样子。竦,同“耸”,高。(6)丰茂:丰美茂盛。(7)萧瑟:秋风吹树木发出的响声。(8)洪波:大波浪。(9)若:好像。(10)汉:银河。(11)幸:庆幸,幸运。至:极。哉:感叹词。“幸甚”两句,本是合乐时所加,与正文无关。不过,在这首诗中却与正文有一种和谐的联系。三、
17、原文大意东征登上了碣石山,正好来观赏茫茫渤海的景象。大海被微风吹拂,海水是那样的动荡不定;海边山岛挺拔竦立。树林密密层层地生长着,遍山的野草长得丰满茂盛。清冷的秋风多有力,滔天的巨浪涌起。日月升沉,如同从大海的怀抱中出入;银河灿烂的光辉,好像从大海的心窝里放射出来。庆幸得很,好极了,于是作歌来歌咏我的志向。四、诗文赏析观沧海是曹操步出夏门行的首章。东 汉建安年间,曹操借许悠之计,以少胜多,击退了他 在北方的主要对手大军阀袁绍。袁绍残部逃到乌 桓(当时辽东半岛上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想得到 乌桓的支持,以求东山再起。曹操乘胜追击,征讨乌 桓。东汉建安 12 年,即公元 207 年,曹操挥鞭北指,
18、所 向披靡,大败乌桓。归途中,曹操登上碣石山(位于 今河北省东亭县西南的大碣石山。此山现已不存,相 传已沉入大海),观看沧海壮丽景色。此时,曹操踌 躇满志,意气昂扬,挥笔即书,便有了观沧海一 诗。校本教材经典诵读第九册长春市永春实验学校小学部87.登飞来峰宋 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峰。一、作者我知道王安石(10211086)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谥文,又称王文公。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创作以论说文的成就最为突出。二、译文注释飞来峰:在今浙江省杭州市西湖灵隐山东南(一说是浙江省绍兴
19、城外的宝林山,山上有应天塔)。千寻塔:非常高的塔。古代以八尺为一寻。浮云:飘浮浮的云彩,古人常以它比喻奸邪之臣。望眼:远望的眼睛。自缘:缘,因为。身:自身,自己。三、原文大意高高的飞来峰上耸立着千丈高塔,听说每当清晨雄鸡报晓的时候,在塔上就可以看到红日初升。登上去就不怕浮云遮住远望的视线,这自然是因为站在了凌空的最高层。四、诗文赏析这首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
20、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校本教材经典诵读第九册长春市永春实验学校小学部 98. 冬夜读书示子聿宋 陆游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一、作者我知道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诗人。一生所写诗近万首,。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 南唐书老学庵笔记。长子陆子虞,次子陆子龙,三子陆子修,四子陆子坦,五子陆子约,六子陆子布,七子是陆子聿。二、译文注释、示:训示、指示。 、子聿(y):陆游的小儿子。、学问:指读书学习,有
21、做学问的意思。、遗:保留。、无遗力:用出全部力量,没有一点保留,不遗余力、竭尽全力。、少壮:青少年时代。、工夫:(做事)所耗费的时间。、始:才。纸:书本。、终:到底,毕竟。 、觉:感觉,觉得。、浅:少。、绝知:深入、透彻的理解。、行:实践。、躬行:亲身实践。三、原文大意古人做学问总是竭尽全力的,青少年时肯下工夫到老才能有所成就。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比较肤浅,要透彻地认识事物还必须亲身实践。四、诗文赏析这是一首教子诗,子聿(y),诗人的小儿子,是要告诉儿子学习的道理。首句是对古人刻苦做学问精神的赞扬。次句是说做学问的艰难。只有从少年开始,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打好扎实基础,并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最后才
22、能有所成就。否则只能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是以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及做学问的艰难来告诫自己的儿子: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后两句,诗人更进一步指出实践经验的重要性。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做学知识,固然很重要,但仅此还不够,因为那只是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是校本教材经典诵读第九册长春市永春实验学校小学部10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能否符合此时此地的情况,还有待实践去检验。一个既有书本知识,不要死读书,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当然自己不可以满足在这不完整的书本内容的东西了。9. 逢入京使唐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一、作者
23、我知道岑参(715770),唐代诗人。荆州江陵(今属湖北)人。出身于官僚家庭,但父亲早死,家道衰落。他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二十岁至长安,求仕不成,奔走京洛,北游河朔。三十岁举进士,授兵曹参军。天宝(742756)年间,两度出塞,居边塞六年,颇有雄心壮志。安史乱后回朝,由杜甫等推荐任右补阙,转起居舍人等职,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后罢官,客死成都旅舍。与高适并称“高岑”,同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其诗题材广泛。有岑嘉州诗集 。二、译文注释、故园:指长安,作者在长安有别墅。、龙钟:这里是沾湿的意思。、凭:托。三、原文大意回头东望故园千里,路途遥远迷漫;满面龙钟两袖淋漓,涕泪依然不干。途中与君马
24、上邂逅,修书却无纸笔;唯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报个平安。四、诗文赏析这首边塞诗是诗人往安西任职路上遇到往京城去的使者时写的,约写于天宝八年(749),这年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的幕府书记。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诗人在赴任途中,遇到入京的人,立马叙谈,请他给自已家里带个口信,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深深的思乡之情。前两句写他思念家乡,情意真切动人。由于诗人是往西走,因此回首向东望故乡,自觉长路漫漫、平沙莽莽,想起了前几天分别的亲人,不禁眼泪双流,尽管衣袖都揩干了,仍是泪流不止。首句是写眼前实景,“故园”指自己的故乡,“东望”点明故乡的位置,也说明自己在走马西行。“路
25、漫漫”三字,说明离家之远,给人以茫茫然的感觉。次句写思乡的情状,带有夸张的意味。“龙钟”在这里是淋漓沾湿的意思。“龙钟”和“泪不干”都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长安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神态。后两句点明题意。“逢”字点出了题目,在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为入京使者的故人,由于在马上相逢,身上没有纸笔,彼此行色匆匆,只好拜托故人捎个口信,报告他在外一切平安。诗人离家往安西赴任,既有与家人依依惜别的眷恋之情,也有保家卫国、立功疆场的雄心壮志。透过这两句诗,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他胸怀广阔,抱负不凡,对前途积极乐观与自信,因而对家庭琐事与儿女之情虽有惦记,但并不耿耿于怀。全诗语言平易自然,精练质朴,情深意厚,隽永清新,显出丰富的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