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谈谈心理学理论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王彬祥 | 转贴自:本站原创 | 点击数:724 | 更新时间: 2005-6-1 | 文章录入:wang66156 体育课和其它课一样都是一种教与学的活动,这是共性;但体育教学还有它本身的特殊性。这就是除了教师的理论知识传授外,更重要的是去组织学生的实践(活动和练习)。也就是说,要让学生通过思维活动和身体练习的紧密结合去领会基本知识,掌握运动技能,以达到促进学生心身健康和增强体质的目的。 在体育教学中,心理学的内容极为丰富。例如:怎样调动学生上好体课的积极性?这就涉及到如何如激发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和培养他们的兴趣问题,怎样去组织教学?这和善于运用无意注
2、意和有意注意的规律有关。怎样进行启发教学使学生开动脑筋独立思考?这就牵涉到善于掌握学生的思维特点和了解他的思维过程的问题。怎样对待学习中的困难?这就关系到培养学生的意志和教师运用直观方式进行教学的问题。运用心理学就有助于正确理解和解决这些问题,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因此体育工作者,只有充分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规律,从各方面了解学生,了解学生在认识、情感、意志等过程及个性方面(兴趣、能力、性格)的特点并善于指导学生通过感觉、知觉、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开展积极思维来进行体育教学,才能从实际出发,发展个性,取得良好的效果。使学生体质增强,精力充沛,意志顽强,心身得到健康发展,认识能力不断
3、提高。这是关系到贯彻全面发展方针,为培养思维人材的大问题。 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和反映。也是人和动物的一个主要区别,思维处于人的整个心理活动中的核心地位,是人认识事物的高级阶段。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一般思维活动都是在认识过程中发生问题,遇到了困难,有了矛盾进进行的。体育课的固有特点,就是让学生通过思维活动与身体练习的紧密结合来掌握体育知识、技能和技巧,从而增强体质。因此培养学生这两方面活动的能力是很重要的。而这有赖于教师掌握思维活动规律,使学生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根据形成概念,达到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应该提倡和启发学生去发现问题,提
4、出问题,培养他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怎样说,学生就怎样做,不动脑子地跟着做,死搬硬套,提不出问题,他们的智力发展就会受到很大的限制,因此教师必须重视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加强领悟作用。而不是单纯地传授前人的知识。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提倡学生积极思维,注意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具体做法:(一)一方面要调动学生各种感觉器具参加活动,摄取大量的感性材料,以建立理性认识打好基础,为抽象概括能力的发展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又要在可能的范围内尽快离开感性材料把握事物之间的关系,排除非本质特点,更快地上升到理性认识。(二)通过学用结合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掌握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以教学生少年拳
5、为例,少年拳每一节都由几个动作组成,要求在一堂课内教会学生是比较困难的。如果教师仅仅是一次又一次的讲解和示范,学生仅仅是一遍又一遍跟着练,那么一堂课(其实是三分之一课)确实是难以完成教学任务的。因为采用简单的重复法,练习时间一长,就会引起学生高级神经活动的抑制(疲劳)出现厌倦情绪,结果学生对动作概念不清,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降低,课上所学的动作过程和要领在课外就容易回生或完全遗忘,也就无法再进行复习,要等下一次课,教师再以从头教起,才能重新形成记忆,因此这是一种被动的学习方法。如果教师分析了少年拳的特点:每一节动作看起来简单,但也有其共同点,相同处,不同处仅仅是左右,先后之分。这就要求教师考虑到教
6、学方法如:完整教学法、分解教学法、慢动作教学法等,我们可采用边讲解边示范的方法。一般的顺序是先做一次完整的示范,让学生有一个套路动作的完整概念,然后再边讲解,边示范。要让学生学会思维,课后自行捉摸,去形成对知识的“内部诱因”,这样学生就能学得主动、积极,事半功倍地掌握动作。由于有些学生对学武术的兴趣,利用课余时间,教室前三五成群自觉地琢磨动作,认真地练习,还主动地请教老师,这样还带动了一部分不爱好武术的同学,完全改变了以前被动、消极的局面。此外还可以把少年拳动作名称印发给学生,采用讲解、示范并用,做动作与记名称结合的练习方法。借助于形象的词语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促使他们形成动作表象的概念,进而
7、掌握动作技能。 这里也说明了一个问题体育教学中重复练习是需要的,但应该认识到没有学生的思维的积极活动,便只能是无意识地重复教师的示范动作,机械地掌握一定数量个别动作这种方法,不仅不能有效地改进和提高动作的质量。同时,机械呆板的练习方式,往往会产生减力情绪,阴塞和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探求。科学实验也证明:若是以同一频率反复刺激神经原,它的反应很快就消失,而稍微改变其频率,它的反应又再上来。这说明单调的简单重复容易引起大脑神经的疲劳,而只有增添一些新的“信息”,才能引起兴趣,保持继续学习的劲头。 注意规律在组织教学中的运用。 注意是指心理活动时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总是有这样或那样
8、的心理活动的,并不断地发生着注意。但它不能单独地存在而是永远伴随着感知、思维、记忆等憬心理过程的。学生在上课时注意着什么?听着什么?注意思考什么?记忆着什么?由于注意和各种心理过程这样紧密联系,因此它在人的认识活动中显得特别重要。有人比喻“注意是一座门,风是外界进入心灵的东西都要通过这里。”反之没有注意活动,人就不能反映客观世界,认识客观世界。 在体育教学中注意是学生进行学习,掌握知识技能、技巧的基本条件。上课时身存心违注意不集中,不注意听,不注意看,不注意思考,不注意记忆那就什么也学不到。注意力分散,心不在焉往往还会导致伤害事故的发生,在体育课上抓学生集中注意的练习是必要的,例如在体育课开始
9、时往往采用注意力集中的练习,因为虽然上课铃声响,学生开始集合队伍,进行整队,但是从学生的神态,表情、姿势、反诮等方面表现可观察到,有的学生有时注意还停留在体育课前,上一节课的内容和其它问题上,整队的反应迟钝,动作缓慢,所以采用适当的注意力集中练习是有必要的,但不看实际情况,千篇一律,就会变成形式主义。例如某教师上教学公开课,外单位去听课的教师很多。一般地讲公开教学的单位事先教师是有准备的,学生是知晓的。新异刺激(外来观摩的人群的到来),必要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一种没有自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蛇是自然而然发生的)。尽管学生中存在着不同心理活动,但有一种共同的愿望,就是要认真上好这堂课,
10、为学校为班级争荣誉。这就使学生产生了有意注意(自觉的,有明确目的和得作一定主观努力的注意),表现在铃响前迅速到场准备上课,集合时队列整齐,检查人数时报数迅速,精神饱满,像这样的情况教师可以完全把课转入下一个步骤。可是任课教师,在开始部分整他集合和检查人数后又足足化了三分多钟的时间,共变换了三种集中注意力练习,这样就失去了实际意义。这些多余的练习反使课的组织变得松驰,学生注意力分散。运用注意规律并不仅仅局限在课的开始,而应贯彻课的始终,这是应该强调教师自身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以便及时去发现和处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采用生动的教学法,形象化的语言,形式多样的教具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兴趣往往会驱使
11、人的意识对某些对象和现象的指向和集中。它不仅是无意注意的重要条件之一,而且也是有意注意的重要条件之一。不少有经验的教师通过注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来诱导学生注意,这是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实践证明同样的教材上课,有的教师能吸引学生专心听讲,认真学习,情绪饱满,效果显著,有的则不能。这和教师有没有运用注意规律去组织教学的问题有一定的关系。既使用一教师,在课内运用或没有运用注意规律去组织教学,所得的效果也是不同的。下面就以如何运用注意规律去组织学生学习蹲踞式急行跳远的实例加以说明:在进行蹲踞式急行跳远教学时,往往可以发现初学的学生注意了助跑,而忽视积极有力的踏板起跳,这样就难以做出有力的起跳,为转
12、入腾空阶段创造有利条件,也就是说跨不出腾空步(跨步飞跃),相对的是向前的水平速度大,而向上跳起的垂直速度小,腾空时间短,这就无法做出空中蹲踞式的姿势。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就必须先安排学生进行几次踏跳专门练习和助跑踏跳的结合练习,然后可以在砂坑靠近踏跳板前,设一付跳高架,置上一根离地公分高的横竿(绳)。学生见到这样的标志物,立刻产生了无意注意,随着在各种不同的心理活动;有的害怕,胆怯,有的新奇,疑惑,有的在注意思考,也有的跃跃欲试等。由于设置了这样一根横竿(绳),这时教师可以提出踏跳后腾空步的要求,过渡到空中蹲踞姿势。学生就能很自然地做出这种动作,并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的道理。通过这种诱导练习把复杂
13、的动作变成简单的练习,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肌肉运动的感受性,既便于学生理解又便于学生掌握,效果也就显著了。这是由于学生的心理活动由无意注意转入到有意注意,由感知到思维,去认识事物的本质,发现练习和蹲踞式跳远的内在联系,从而进一步掌握了动作,缩短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果。 因此,要善于运用注意规律去组织教学,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以新异刺激物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就能使学生始终保持注意,保持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消除疲劳,改进动作,提高成绩,用利于完成教学任务,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 充分发挥生动的直观作用来丰富感性知识。 教育和直观性,指的是在教学中正确地组织学生的感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知识
14、。在日常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和练习过程是以感知作为基础的,如果教师能正确地指导和丰富学生的感知,让学生通过身体肌肉的本体感觉来感知动作,实现教学的直观,有助于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很大的作用。因此直观是学生领会感性知识的基本途径,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能较顺利地学习,理解,掌握动作,获得良好的效果,感知在认识过程中虽然只是解决现象问题,但无可否认的它是思维活动的基础,是深入认识事物本质的前导。列宁说:“不通过感觉,我们就不能知道实践的任何形式,也不能知道运动的任何形式。”因此它是认识事物不可缺少和忽视的一个组成部分。充分利用生动的直观作用,来丰富感性知识并使直观感知和
15、积极思维很好地结合,掌握动作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在体育教育中是很重要的。这里结合学生学习支撑跳跃的实例来谈谈体育教学过程中的直观作用和直观教具的作用。 学习山羊分腿腾越,初学者开始时都有不同程度的紧张。这些紧张状态,表明学生们所有的心理过程都进行得异常激烈、迅速、活跃,它超过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劳动中甚至体育课中其它内容的紧程度。这种特占领对学生心理过程和个性的发展都发生着一定的教育影响。但学习中过度紧张往往会妨碍学生的注意分散和转移,妨碍动作的灵活和协调,有的甚至产生恐惧和胆怯心理。这时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发挥直观作用,采用由浅入深、由简到繁、逐步接近教材的诱导练习,鼓起学生勇气,培养他们的意志
16、用来消除过分紧张的心理状态去完成整套动作。 学生学习山羊分腿腾越时心理紧张的几种个体表现: 1、助跑慢、步伐零乱,踏跳时有踏而无跳起动作,就去撑“羊”。 2、手触“羊”后停留时间长,没有快速推手,有的甚至用手向后抵撑,产生了制动,减弱了向前的速度。 3、踏跳后手不敢向前伸出,也有的前后撑着或用“爬行”勉强地去越过“山羊”。 4、两腿夹着羊侧和坐在“羊”上。 5、面部肌肉紧张出现瞪眼,嘴歪或张口等表情。 6、蛮干,用单足踏跳,凭一股冲劲朝前冲来,缺乏冷静考虑问题和分析动作要领。 发挥直观作用消除紧张和改进方法: (一)语言直观: 1、根据山羊分腿腾越教材的重点是起跳。难点是推手。教学中教师可用
17、“跳、推、分”简短三个字,概括出动作的初步概念,要领和方法的最本质核心。同时注意配合必要的实物直观和图象直观。 2、体会推手动作:讲解时可形象地把山羊面比作烙饼用的汤手平锅。要求手 触“羊”后迅速推手,也可以让学生站在器械旁(或面对墙)做迅速推手练习。使运动知觉(触觉)和表象清晰。 (二)图象(挂图)直观:用挂图示意跳起动作和推手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原理进行分析和掌握用力方向。 对于那些暂不能完成动作的学生,一方面要找出技术上的原因,同时更重要的要对他们多加以鼓励,肯定他们的成绩和进步,热情地帮助他们消除恐惧情绪,改进动作。还可以发挥集体力量,互相帮助和关心,甚至可用热烈的掌声,用精神力量鼓舞他们跳过羊去。这种精神上的鼓舞作用是很见效的。实践证明,发挥生动的直观作用,一堂课下来,绝大多数上课的学生能较快地完成山羊分腿腾越动作。 从上述几个例子和心理测验情况分析可以看出,充分利用生动的直观作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感知,而且能激发心理活动中的注意、兴趣、思维、情绪、意志,能消除恐惧,鼓舞信心和树立勇气,培养顽强精神。这对掌握动作和提高成绩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而这一切也充分证明了,体育教学中处处伴随着复杂的心理活动。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运用心理规律是提高教学质量一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