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科毕业论文(20届)时间意象与精神维度论迟子建的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所在学院专业班级汉语言文学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职称完成日期年月目录中文摘要错误未定义书签。英文摘要错误未定义书签。一、时间意象11、时间意象的呈现和功能12、“清晨”、“正午”、“黄昏”等时间意象的象征作用2二、民族历史叙事与历史意识31、鄂温克民族历史的诗意叙述呈现历史感和历史精神42、鄂温克民族日常生活图景和萨满文化表现民族历史5三、回归家园的启示61、鄂温克民族精神的本真和崇高72、满怀温情展现生命意识83、回望家园追寻精神归宿9参考文献11致谢错误未定义书签。附录错误未定义书签。I【摘要】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东北作家迟
2、子建创作的一部讲述少数民族鄂温克人百年历史变迁的长篇小说。本文以迟子建的获第七届矛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为研究对象,从文本中所呈现的时间意象为起点分析文本包含的深刻的历史意识,并进一步探讨小说的精神向度和作者的价值立场。【关键词】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时间意象;历史意识;精神维度II【ABSTRACT】RIGHTBANKOFTHEARGUNISASAGANOVELCOMPOSEDBYCHIZIJIAN,WHOISANAUTHORFROMTHENORTHWESTOFCHINA,TALKINGABOUTAHUNDREDYEARSHISTORYOFEWENKEETHICGROUPTHES
3、UBJECTOFTHISTHESISISCHIZIJIANSSAGANOVELRIGHTBANKOFTHEARGUNBEGINNINGWITHTHETIMEIMAGERYCONTAINEDINTHISTEXT,THISTHESISANALYZEDTHEDEEPHISTORICALCONSCIOUSNESS,ANDFURTHERRESEARCHEDINTOTHEDIMENSIONOFTHESPIRITANDTHEAUTHORSVALUES【KEYWORDS】CHIZIJIANRIGHTBANKOFTHEARGUNTIMEIMAGERYHISTORICALCONSCIOUNESSSPIRITDIM
4、ENSION1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一部展示我国东北少数民族鄂温克民族生存图景及其百年历史风云变幻的长篇小说,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成长在中国最北端的雪地里的迟子建,以其始终保持的晶莹明亮的文学品格,创作了反映鄂温克民族百年风云变幻的具有史诗性的作品。相对于作家以往的作品,这部小说显示出少有的历史与文化的厚重感。对这部小说的研究有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由肤浅到深刻的过程,研究逐渐变得更加多元化、深层化。综观这部小说的研究,主要注重小说的文化视角、思想分析等方面的研究,仍然存在诸多不足。部分评论文章有涉及时间意象,但却没有更深入的文本研究,关于小说时间意象的运用和处理的研究相对薄弱,对小说对当前生命
5、状态和现代性反思的关注等方面的研究也有待进一步发展。本文则以小说里的时间意象为起点,分析文本包含的深刻的历史意识,并进一步探讨小说的精神向度和作者的价值立场。一、时间意象1、时间意象的呈现和功能对于文学作品来说,时间是一个重要的能指符号,它是文本六大要素之一。额尔古纳河右岸中不乏鲜明的时间意象,这些时间意象的呈现对文本结构的安排和文本意蕴的表达具有重要作用。这些时间意象蕴含作者的思想与理念,既是作家主观哲理的透露,也突显了作品所昭示的主题和意义。时间意象具有表达丰富的可能性,时间是不断流逝的,然而时间又是周而复始的,永不停滞地流转的,是一个圆。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个体生命的变化与整个民族、整个人
6、类生命的延续的循环往复。在小说中,90岁的老妇人在一天的时间内的叙述了鄂温克民族百年的历史沧桑。在结构上,小说用上部“清晨”、中部“正午”、下部“黄昏”及尾声“半个月亮”将鄂温克民族历史分成四个部分,把历史浓缩在一天。同时,这一日的四个时段“清晨”、“正午”、“黄昏”和“半个月亮”的时间意象,象征性地概况了鄂温克民族由兴盛到衰弱、再到明天的希望整个过程。正如,最后一个酋长瓦罗加在那个夜晚所唱“清晨的露珠温眼睛,正午的阳光晒脊梁,黄昏的鹿铃最清凉,夜晚的小鸟要归林”1。这隐喻了整个民族在清晨的清新中孕育,在正午的炎热与黄昏的清凉中生存发展,在夜晚的半个月亮中期盼的历程。此外,小说还注重往昔的时间
7、意象,采用追忆的形式,把心中的理想寄托在过去的时光中,追怀不可挽回的消亡的文明,传达出历史的沧桑之感。额尔古纳河是一个真实具体的地理概念,河流的右岸是中国,左岸是俄罗斯的境地。作者对生活在这条河流右岸的1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6,第164页2鄂温克民族历史的书写,并不是理性冷漠的历史记载,她在搜集了丰富详实的历史资料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了想象力的作用,给予这个民族的历史一个诗意鲜活的想象和反映。小说是虚构的文体,本身就是想象的产物,作者用小说撰写历史,不拘泥于史料,在不与客观历史相悖的情况下,发挥了想象和虚构的力量,借助隐喻民族历史的时间意象,完成对鄂温克民族历史的想象
8、与叙述。这些时间意象承担了叙述历史、想象历史的使命,为读者留下无穷的想象空间,加强了小说的审美效果,使文本中的历史精神始终被自由驰骋的艺术想象力围绕。2、“清晨”、“正午”、“黄昏”等时间意象的象征作用清晨是一天的开始,象征着鄂温克民族的诞生。上部“清晨”讲述了民族的发源地和环境根基及父辈的生命历程。传说鄂温克民族发源于拉穆湖,即贝加尔湖,三百年前,俄军的入侵使得他们的祖先从勒拿河迁移到额尔古纳河右岸,从原先的12个氏族减少到6个氏族,此后额尔古纳河便成为这个民族栖息之地。鄂温克人被称为“森林之子”,他们是真正属于大自然的儿女,他们的民族生存和繁衍与大自然息息相关。自然是他们生命和生存的本源,
9、他们的血肉和骨骼与自然融为一体。他们认为万物有灵,因此敬畏、尊重自然。他们把驯鹿尊为“上天的使者”,驯鹿是大兴安岭特有的驯养动物,它的皮毛、茸角、鹿筋、鹿鞭等为他们提供了生活资料,也是很好的搬运好手。他们吃熊肉时要举行祭祀仪式,来赦免人的罪过。而且,这里安葬着他们的祖先。同时,“我”深情地叙述了父亲、母亲、和伯父尼都萨满的不平凡的生命历程。父亲林克机智、耿直,在瘟疫中为了下山换取健壮的驯鹿被雷击至死,被风葬在松树上;母亲达玛拉勤劳坚贞,在丧失丈夫和爱情因氏族规矩不容失败后疯癫,之后穿着羽毛裙子在舞蹈中去世。伯父尼都萨满善良正义,他跳神治病、驱邪、主持丧葬仪式,最后为了战胜日本人,在作法杀死日军
10、战马中,耗尽体力而身亡。这些亲人被“风葬”,最终都回到了自然的怀抱,成了自然的一部分。这个游牧民族就在额尔古纳河右岸这片美丽富饶的地方繁衍生息,父辈们的生命传奇让这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绚烂无比。中部“正午”及下部“黄昏”则讲述“我”这一代及下一代的故事。正午是一天中最炙热的时候,在中部“正午”,“我”从七十年前额尔古纳河右岸森林里的“靠老宝”开始追忆。在这一阶段,鄂温克民族遭遇贫困和艰难,没有“清晨”的宁静和温暖,连绵不绝的饥饿和战火破坏鄂温克人原本安宁的生活,但人们的精神是无比坚定殷实的。“我”邂逅了生命中的爱人,并开始画岩画,说出心里无限的想念和梦想,摆脱生命的苍凉;妮浩则成为氏族的新萨满
11、,履行天职。所有的人在命运的悲壮中顽强地生活,表现出生命的尊严和坚韧。时间不断流逝,过了正午,黄昏就要来临。黄昏意味着白昼的结束,是黑暗将要降临的时段,这预示着整个民族将面对更多的生存悲剧。在下部“黄昏”中,妮浩履行萨满神圣的职责,牺牲自己的儿女挽救别人的生命。她的无畏的牺牲精神,放射3出强烈的人性光芒。在1998年初春的兴安岭火灾时,年迈的妮浩披上神衣,为鄂温克人最后一次跳神,奉献了自己的生命;接受现代化教育的伊莲娜,经受原始与文明、宁静与躁动的撞击,不堪现代性的生存焦虑,用两年的时间完成鄂温克人百年风雨的画后,终于走向了河流;山外伐木队进山,动物越来越少,“我们”更加频繁地迁徙,最后不得不
12、离开家园下山定居。鄂温克民族在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逐渐面临衰弱消亡的“黄昏”时段。在不断加快的现代化的进程中,社会的急剧动荡、自然环境的破坏等,使鄂温克民族经受着人类“文明”进程的挤压,面临着失去“家园”的危机。林业工人进山开发大兴安岭后,被迫下山定居的人不适应新的生存环境和生存方式,他们脱离了美丽的自然环境、能看见星星的“希楞柱”,听不到流水一样的鹿铃声,呼吸不了山野清新的空气,变得茫然彷徨。面对着鄂温克民族文化的消逝,作者在悲凉和忧伤中,还是含蓄地表达了对民族美好未来的期盼。在尾声“半个月亮”中,作者白色“木库莲”的归来象征明天的希望,因此“我”激动地说“而我再看那只离我们越来越近的驯鹿时
13、,觉得它就是掉在地上的那半轮淡白的月亮。我落泪了,因为我已分不清天上人间了。”2作者倾注笔墨,用“半个月亮”这个时间意象,寄托对民族未来的希翼。尽管鄂温克民族面临着文化悖论,不可避免地在现代化的进程中行将消逝。但是,“我”画岩画、西班造字等,意味着民族开始有传承自身历史文化的方式和载体。作者坚持一贯的诗意灵动的笔触,以第一人称叙述者鄂温克女人在一天的时间内追忆民族的百年历史,通过一系列时间意象的象征作用,寄寓整个鄂温克民族的历史进程,演绎了波澜壮阔的主题。通过对鄂温克民族百年历程的深情回望,作者表达了对天人合一的生存方式的怀念以及对当今现实生活的深刻的批判和反思,并希望从鄂温克民族历史中获得精
14、神力量,寻找精神出路。二、民族历史叙事与历史意识小说注重往昔的时间意象,以回顾性质的叙述追忆逝去的历史,在鄂温克民族历史的客观性及由此生发的历史感的基础上,将历史的沧桑感融入平凡的日常生活中,以民间立场书写鄂温克民族的历史,完成了丰富的独具特色的民族历史叙事。同伪满洲国一样,额尔古纳河右岸也浸透着作家对历史的思考和探索,作者以其敏锐的历史感和细腻的笔触,使用独特的叙事策略,使作品弥漫着一种令人着迷感动的诗意的同时,呈现出深刻的历史意识。2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6,第249页41、鄂温克民族历史的诗意叙述呈现历史感和历史精神小说温情灵动的叙述中蕴涵深刻厚重的历史意识和历
15、史精神。李红秀认为,“迟子建在额尔古纳河右岸中表达的历史意识,凸显了这样一种观念历史是一门时间中的人的科学,人则是存在于历史的时间延续中的存在。”3正如兰德曼所说“人作为一种文化的存在,也是一种历史的存在,这一点也具有双重意义他对历史既有控制权,又依赖于历史;他决定历史,又为历史所决定。”4作者既注重历史客体形态,又关注历史主体意识,是对于线性时间历史意识的重视,从而使作品的历史感与历史精神达到高度融合。小说用最后一个酋长的女人“我”作为小说的第一人称叙述者,以饱含沧桑的口吻追怀一段逝去的历史,通过回顾性质的叙述进入漫长的时空隧道,从而复活鄂温克民族其中的一个小分支乌力楞族群百年的历史风云变幻
16、。接着,作家按照历史顺序,淡化时代因素的影响,注重描绘鄂温克民族自身的历史史实俄军入侵家园、日本人残酷统治、土地改革、政府建激流乡鼓励下山定居等等。在空间上,作品也基本上覆盖了鄂温克民族的发源地和聚居区勒拿河、贝加尔湖、额尔古纳河右岸、东北大兴安岭。“小说以时间的纵向铺陈,配以鄂温克人随时搬迁的空间横向流动,使厚重的历史感受、历史情怀呈现在读者面前。”5作者通过对真实准确的历史年份、历史史实、历史事件等饱含历史感的具象的呈现,构建鄂温克民族的历史。作者并没有架空历史与时代背景,也没有任意按照主观意志干预和解构历史,这种历史叙事手法使小说呈现历史感和历史精神。而且,“所谓历史感,它所要体现的就是
17、由一定历史客观实事构筑的历史文化中的人类本质力量和精神,体现的是作家面对浩瀚的历史而发出的心灵的回声。”6作者对民族客观历史史实的诗意叙述,同样传达出浓厚的历史感和历史精神。如俄军入侵家园、日本人血腥屠杀、新中国成立初的自然灾害、土地改革、政府建激流乡鼓励下山定居等等民族客观史实的诗性描写,表现了这一少数民族的艰难成长历程,建构了鄂温克民族的正统历史,使读者回到民族的过去,体味特定历史时空弱小民族的生存境遇。此外,具有时空标志意义的历史事件的再现以及由此折射出民族历史情感也体现了小说的历史感和历史精神。其中,作者倾注大量的笔墨客观而逼真地再现了鄂温克人遭受日本侵略的屈辱惨痛的历史,小说的内涵具
18、有历史的深邃质感。而且,作者往往倾注自己的民族情绪,通过小说中的人物语言来表达主观的民族意识与历史情感。例如,依芙琳在日本人刚到来时气愤填膺地说“额尔古纳河跟日本人有什么关系左岸右岸都不是他们的地方”7;当日本上尉吉田跟他们说日本人是他3李红秀民族历史的自我坚守与族群隐痛迟子建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赏析J民族论坛,2007年第4期4兰德曼哲学人类学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第225页5李红秀民族历史的自我坚守与族群隐痛迟子建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赏析J民族论坛,2007年第4期6巫晓燕历史叙事中的审美想象评迟子建长篇小说伪满洲国J当代作家评论,2004年第3期7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M北京十月
19、文艺出版社,2006,第77页5们最可信赖的朋友,会使他们过上幸福的日子时,依芙琳就说“狼要吃兔子的时候,总要说兔子是漂亮的。”8作者不仅客观地反映了历史事件,而且主观地融入了民族情感评价,因此小说呈现出民族历史的厚重感和悲壮感,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作者尊重历史的态度。2、鄂温克民族日常生活图景和萨满文化表现民族历史年代以来,作家门纷纷从“共名”的宏大历史叙事模式游离出来,转向民间的叙事立场,用“讲述老百姓的故事”作为认知世界的出发点,来表达对时代和历史的认识。迟子建也是如此,她并不直接描写历史事件,而是突出少数民族日常生活的自然状态,从而展现丰富的远离现代文明与汉文化中心的边缘民间的历史
20、场景和文化记忆。可以说,小说中鄂温克民族历史的客观性及由此产生的历史感是鄂温克民族历史这座“大厦”的根基,而鄂温克民族其中的一个分支乌力楞族群历史的民间化书写则是这座大厦的基本结构。作者认为真正的民族历史形态存在于民间生活的自然状态中,她曾在访谈录中谈到她的历史叙述“我总觉得仅仅凭吊历史是没有多大意义的。能把历史作为现实来看待,作品才会有力量。在我眼中,真正的历史在民间,编织历史的大都是小人物;因为只有在他们身上,才能体现最日常的生活图景。而历史是由无数的日常生活画面连缀而成的。”9小说原始本真地书写了鄂温克民族独特的生存历史和生存体验,充满了民族日常生活、古老文化、宗教习俗的描绘,展现了一幅
21、特具原始色彩与魔幻魅力的鄂温克民族生存图景。鄂温克民族是在大兴安岭原始森林繁衍生息的游猎民族,在独特的生存环境和生存方式中,它有其独特的文化形态,即“原住民文化”。像伞一样的用松木杆搭建的叫“希楞柱”的房屋;诞育孩子时搭建的产房“亚塔珠”;狩猎和放养驯鹿;桦皮船;食品储备仓库“靠老宝”;婚礼的篝火舞;特有的丧葬仪式“风葬”;祭火神仪式;萨满“跳神”,等等。作者叙述了鄂温克民族原汁原味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传统,展示了边地民族的诗意风情和民族文化中的神秘气息。作为在鄂温克民族的文化传统中占据重要地位的萨满文化,它与民族的日常生活有着紧密联系。萨满文化主要包含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灵魂崇拜等内容,它渗透到
22、了鄂温克民族的日常生活中。从狩猎采集、衣食住行到婚丧嫁娶,都留下了萨满文化的痕迹和烙印。鄂温克先民由于生产力低下,他们在原始思维的基础上把自然现象神秘化,并产生了对自然的神秘之感和崇拜之情。“自然是宗教最初的、最原始的对象,这一点是一切宗教、一切民族的历史充分证明了的。”10他们认为万物有灵,山有山神,水有水神。例如,古老的树木栖居着山神“白那查”,8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6,第98页9迟子建,胡殷红人类文明进程的尴尬、悲哀与无奈与迟子建谈长篇新作额尔古纳河右岸艺术广角,200610费尔巴哈宗教的本质A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C三联书店,19624364376主宰着一
23、切野兽,在狩猎时遇见它,要敬奉烟酒、祈求保佑。他们还崇拜火神,认为火神能带给他们光明和温暖。因此,营地的火从不熄灭,迁徙时,走在最前面的是白鹿驮着的玛鲁神,其后跟着的就是火种。他们坚信火中有神,所以不能往火里吐痰、洒水,扔不干净的东西。作为一个以狩猎为生的民族,他们在捕杀及食用猎物的过程中,都要举行祭祀等一系列严格的仪式。例如,吃剩的熊骨不能乱丢,不然会惹怒熊神,受到惩罚。熊的头、心及内脏等要进行风葬仪式,并要唱祭熊的歌。这种在狩猎时独特的禁忌和祭祀仪式,实质上是萨满文化的图腾崇拜,他们对熊等凶猛野兽有敬畏之心。他们把熊看作自己的祖先,称公熊为“合克”,意思是祖父,称母熊为“鄂我”,意思是祖母
24、。鄂温克民族有一种特有的丧葬方式,即所谓的“风葬”,就是选择四棵直角相对的树,砍一些树枝,搭建一张铺,并把用白布裹着的死者抬到铺上,放上死者生前的一些陪葬品,如猎刀、水壶、衣物等。他们认为人的灵魂不灭,因此,萨满会用桦树皮为死者绞了太阳和月亮,希望死者有光明和温暖陪伴。人们还认为人的生老病死跟灵魂紧密相关,灵魂离开了,人就会死去,人生病的原因则是灵魂暂时离开了身体。例如,列娜生病后,萨满披挂法衣法器,为她跳神,寻找小孩子的灵魂“乌麦”,终于唤回了她的灵魂;列娜病愈,那是因为一只初生的驯鹿仔代替列娜去了黑暗的世界,病愈的原因是人的灵魂被代替了回来。这些丧葬仪式、生老病死等日常生活现象,体现了鄂温
25、克人对灵魂的信仰和崇拜。此外,鄂温克民族的每个族群都有萨满天神,他通常有超乎寻常的神力,能沟通人与神的阻隔,进行神秘诡谲的跳神仪式,担当为氏族消灾驱邪,祈求氏族兴旺、狩猎丰收等神圣的职责。狩猎时,萨满主持祭祀仪式;青年结婚时,萨满主持婚礼;人死时,萨满举行风葬仪式;氏族出现瘟疫等灾祸时,萨满跳神驱邪所有这些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萨满。通过对萨满文化的分析,我们能对鄂温克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全面和深刻的了解。三、回归家园的启示回望家园是20世纪以来文学艺术与人文学科重要的主题。海德格尔在阐释德国诗人荷尔德林返乡致亲人的文章,提出所谓“返乡”就是寻找“最本己的东西和最美好的东西”11。小说启示我
26、们回归本真自我、回归精神家园。作者注重往昔的时间意象,采用追忆的形式,找寻过去的时光,从而传达历史的沧桑,表达真切的生命体验。叙述者的追忆并不是纯粹的怀旧,作者在讲述的同时渗透了反思与审视的批判意识,它指向过去的同时,也指向现实和未来。小说通过独特丰富的历史11海德格尔荷尔德林诗的阐释M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12页7叙事展示了鄂温克民族精神的本真和崇高,传达了生命意识,彰扬了被现代性所遮蔽的人类理想精神,为追寻精神归宿的现代人指出回归“家园”之路。1、鄂温克民族精神的本真和崇高额尔古纳河右岸真实地刻画出了鄂温克民族原始本真的思想道德和精神境界。生活在额尔古纳河右岸这片神奇的土地
27、上的鄂温克人的民族精神的本真和优美,同中国现代社会文明进程中愈演愈烈的道德失范和精神滑坡等负面现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民族精神正是现代人所缺失的。鄂温克人勤劳善良,待人友善,英勇,富有正义感和牺牲精神。他们有一种特殊的留给本氏族或其他氏族的以备不时之需的仓库“靠老宝”。这种“靠老宝”以四棵竖立着的松树为柱子,再搭上底座和长方形的四框,并在框上搭上桦树皮,底部留个开口,可以将闲置和富裕的物品放在里面,比如衣物、皮张、食品等。他们有两句话,一句是“你出门是不会带着自己的家的,外来的人不会背着自己的锅走的”12,另一句是“有烟火的房子才有人进来,有枝的树才有鸟落。”13这种“靠老宝”反映了鄂温克民
28、族善良和博大的胸怀。此外,氏族的首领对氏族成员也是非常关爱和宽容的。例如,依芙林对酋长瓦罗加把乌力楞分成小家庭的决定心存不满,老是挑剔他,说分配给她家的肉太少,骨头太多。但瓦罗加则并不计较,分配猎物时就让她先挑,把最次的肉留给自己。马粪包对瓦罗加不恭敬,经常对他冷嘲热讽,但瓦罗加却从不斤斤计较、睚眦必报,而是抱着善良和同情的心态心理解马粪包内心的痛苦。鄂温克人可贵的正义感和牺牲精神在小说塑造的猎手达西和新萨满妮浩这两个人物形象得到了最丰富强烈的体现。大自然尽管无比美丽,但有时也会给鄂温克人带来灾难,如恶劣气候雪灾“白灾”、瘟疫疾病以及被他们称为永远消灭不了的“寒流”的狼祸等。面对如此恶劣的生存
29、环境,鄂温克人表现出与环境抗争的顽强的毅力和英勇无畏的精神。在与一只狼搏斗时失去了右腿的优秀鄂温克猎手达西,一直寻找机会报仇,他训练了一只叫“奥木列”的猎鹰,随时保护氏族的安全。在一个瘟疫横行的寒冷冬天,狼群跟随着搬迁的部落,觊觎着人和驯鹿。黑瘦的残疾老人达西带着猎鹰,与两匹凶猛的狼展开殊死苦战,最后人狼双亡。现场留下的痕迹反映了当时搏斗的惨烈,“许多白桦树被生生地折断了,树枝上有斑斑点点的血迹;雪地间的蒿草也被踏平了,可以想见当时的搏斗有多么的惨烈。那片战场上横着四具骸骨,两具狼的,一具人的,还有一具是猎鹰的。我和依芙林在风葬地见到了达西,或者说是见到了一堆骨头。最大的头盖骨,其次是一堆还附
30、着粉红色的粗细不同、长短不一的骨头,像是一堆干柴。狼死了,他们也回不来了。”14达西为了维护12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6,第80页13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6,第80页14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6,第50页8本氏族的安全和利益,牺牲了自己,表现了他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在尼都萨满为维护氏族利益和民族大义牺牲自己后,侄女妮浩成为新一任萨满,她在族人面前表示自己会坚守保护氏族的天职。她为了氏族的安宁,先后失去了自己的三个孩子果格力、交库托坎、耶尔尼涅。这位柔弱却异常坚强的伟大母亲令人敬畏。当马粪包无视氏族禁忌被熊骨卡住喉咙就
31、要毙命时,妮浩明知救了他,女儿就会死去,她还是义无反顾地跳神,挽救了马粪包。她的女儿“百合花”还没有来得及开放,却因此永远凋零了。妮浩为履行萨满的职责,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她面对苦难时的镇定和从容,她的无私的大爱和牺牲精神震撼了所有读者,她的伟大的母性使氏族的生命得以延续下去。这一具有悲悯情怀和传奇色彩的形象永远地镌刻在读者心中。2、满怀温情展现生命意识生命意识是个体对生命现象和本质的立场、态度与价值取向。在额尔古纳河右岸中,作者表达了强烈的生命意识,通过人对自然及自身的认识,传达了对万物平等的原则的坚守、对死的终极关怀和爱的追寻的精神。她对生命所作的阐释和追寻,给现代人深刻的遐思和启迪。作者认
32、为万物平等,她曾说“生物本来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但是由于人类的存在,它们却被分出了等级令人无可奈何。”15自然界的万物与人是处于同一地位上的,是有灵性的。小说中主要表现在鄂温克人与动物的关系、以及萨满跳神挽救生命所付出的代价上。例如,在“我”看来,驯鹿是神赐予我们的,看不到它们的眼睛,就像看不到太阳和星星一样,会让人发出叹息的。在列娜病重时,灰色驯鹿的孩子代替列娜死去,母鹿因此乳汁枯竭,直到在一次搬迁中列娜死去,才恢复了哺乳的能力和生命的活力;达西的猎鹰“奥木列”,经主人训练后,与主人一起与狼的作殊死搏斗;父亲的猎犬“伊兰”非常重情义,在父亲去世后伤心欲绝。这些动物都有生命和尊严,能与人心灵
33、相通,人与动物相互依存、相互尊重,和谐相处。萨满跳神,不仅要承受肉体的苦痛,必要时还需要奉献自己的生命。因为坚持万物平等的原则,所以挽救生命的同时,还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比如,列娜病愈就要牺牲一只代替她去死的驯鹿仔。还有新萨满妮浩,她为了挽救别人的生命牺牲了自己的三个孩子,直至最后在一场火灾中为了使森林得以保存,悲壮地牺牲了自我。陶东风曾说,“死乃生命活动最具深刻意义的时刻,在死亡面前留存下来的东西才是生命所真正完成的东西”16。在额尔古纳河右岸中,作者对死亡的描写可以反映作者对生命的认识,折射出现实关怀意识。作者用温暖的语言和忧伤但不绝望的心态叙述了很多的死亡场景,例如,林克死于雷击、达西死
34、于与狼的搏斗、尼都萨满死于与日本人的抵抗、妮浩死于跳神祈雨等等。死亡是恐怖绝望的,但作者充满温情的书写则稀释了死亡的沉痛,而且赋予死亡以丰富意义。这些死亡从容不15迟子建寒冷的高纬度我们梦开始的地方J小说评论,2001,23016陶东风中国文学中的死亡主题及其诸变型文艺理论,1992,71039迫,光辉圣洁,鄂温克人面对死亡时是平和镇静的,在他们眼中,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生命形式的一种转变,“她们把身体看成神灵的一部分,或是自然的一部分。神灵随时都有可能把他们的生命取走,无论是痛苦或者快乐的时候,生命都可戛然而止。也就是他们的死亡不仅是奇异的,而且还很即兴的。死亡对他们来说只是生命的另一种
35、存在形式。”17就像在氏族搬迁时冻死的列娜已经和天上的小鸟在一起了一样,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作者坚守“忧伤而不绝望”的审美取向,以温情构建了温馨彼岸世界,来化解死亡给人们带来的恐惧和伤痛,教人如何承受生命中的苦难,给予人精神力量,实现对苦痛的超越。人活着就要追求生命价值和生存意义,尤其是对爱的追寻和守护。这种爱包括亲情、爱情、友情及对众生的爱。作者通过描写最有代表性的尼都萨满对达玛拉的爱情故事及“我”的爱情婚姻生活,表达了对爱的礼赞,张扬了人的生命意识。林克和尼都萨满同时爱上了美丽的达玛拉,在用射箭来决定谁娶达玛拉的比赛中,优秀的射手尼都萨满因为手足之情故意输给了兄弟林克,出让了自己的爱情。在
36、林克死后,尼都萨满努力追求达玛拉,还积攒精心挑选出的山鸡羽毛,为心爱的女人缝了一条华美的裙子。他们最终因为氏族规矩不能厮守,之后相继辞世。尼都萨满在达玛拉葬礼上唱的真挚悲戚的葬歌,表达了鄂温克人对爱情的无比忠贞和无私。“我”经历了两次婚姻,丈夫分别是拉吉达和瓦罗加。对“我”来说,如果拉吉达是笔直的大树,那么第二任丈夫瓦罗加就是树上温暖的鸟巢,他们俩都是自己挚爱的人。他们的爱情和婚姻是温暖朴素、缠绵炽烈的,“我”对于爱情的生命体验如同自然万物相互融合一般,“我”曾这样形容我和丈夫瓦罗加的结合,“就像鱼与水的融合,花朵与雨露的融合,清风与鸟语的融合,月亮与银河的融合”18。鄂温克人的两性关系和情爱
37、是非常和谐的,他们不断地追求实现自身的生命价值。迟子建曾提出“性别和谐论”,“主张消除男女之间的内在紧张,致使世界不至于倾斜而丧失平衡”19,因此小说字里行间满怀诗意与温情,饱含了对平凡人坚贞诚挚爱情的礼赞。3、回望家园追寻精神归宿中国传统文化对群体生存的偏爱,逐渐积淀到民族的心理深层,必然会潜隐地影响中国知识阶层的文化选择。知识分子往往有着忧患情怀,作家迟子建自然也不例外,她在字里行间袒露着作者对人类文明、人与自然、人的精神世界的关注和思索以及富有远见的忧患意识。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一部优秀的“回望家园”的反思性作品,作者表现了无家可归的现代人对于“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上”的向往。“家园意识”是生态
38、美学的重要内涵,它包括了人与自然的关17迟子建,周景雷文学的第三地J当代作家评论,2006(4)18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6,第210页19李子跃守望和谐额尔古纳河右岸赏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11月,第29卷,第11期10系,也涵盖了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的存在真意。“家园”是我们的出生和生活成长的地方,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大自然就是我们唯一的精神与肉体的双重故乡,是需要维护的人类的共同生存家园。海德格尔曾指出,当人失去家园时,“在畏中人觉得茫然失其所在。此在所缘而现身于畏的东西所特有的不确定性在这话里当下表达出来了无与无何有之乡。但茫然骇异失其所在在
39、这里同时是指不在家。”20因此,我们要回归家园。哲学家海德格尔还认为,要做到真正的“诗意地栖居”,就要爱护自然,拯救大地。他曾在筑居思中提到“终有一死者栖居着,因为他们拯救大地拯救一词在此取莱辛还识得的古老意义。拯救不仅是使某物摆脱危险;拯救的真正意思是把某物释放到它的本己的本质中。拯救大地远非利用大地,甚或耗尽大地。对大地的拯救并不控制大地,并不征服大地这还只是无限制的掠夺的一个步骤而已。”21“诗意地栖居就是拯救大地,摆脱对于大地的征服与控制,使之回归其本己特性,从而使人类美好地生存在大地之、世界之中。”22因此,大自然是人类唯一的生存、繁衍生息的家园。额尔古纳河右岸有着优美的自然环境,那
40、里有和煦的阳光、洁白的流云、幽绿的山峦、美丽密实的白桦林以及“神赐”的驯鹿,“森林之子”鄂温克人栖居在这片优美的林海中,人与自然达到真正的和谐统一。然而,在现代化进程中,鄂温克人的生存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森林面积不断缩小,生态开始失去平衡,这个游猎民族不得不下山定居。作为一个弱小的少数民族,它的历史和文化也随之湮灭在这片正遭受着毁灭的森林中。作者为这一个民族文化消亡唱了一曲悲凉挽歌的同时,表达了对现代人失去“家园”的生存处境的忧虑和反思。“现代人是在藐视自然、社会和宗教,甚至是在践踏自然、社会和宗教,所以,现代人找不到灵魂的居所,找不到回家的路。但鄂伦春人却明白这份道理他们让驯鹿晚出早归,向自然
41、索取应该属于自己的猎物。如果猎到了熊等重要的野兽,他们通过仪式送走它们的灵魂,因为灵魂不能被玷辱,不能被消费。”23鄂温克民族敬畏自然、信仰宗教,因此活得从容恬淡,平和超然。在作者笔下,大自然能治愈人的生理病痛、抚平精神创伤,给人力量,让人的灵魂获得真正安宁。在“我”的眼里,山里的春光能疗伤,丧失女儿的母亲在春天来到时脸上又有了笑影;雨天的雷声是父亲的爱,能抚慰孩子对父亲的想念;清风能吹散心中的愁云;流水能带给人安宁的心境总之,清风流水、日月星辰是最好的医生。在族人都下山定居时,主人公“我”坚守家园,她说“我的身体是神灵给予的,我要在山里,把它还给神灵”24。在小说中,自然不仅仅是故事的陪衬或
42、者背景,自然是人的生命形态,自然在肉体和精神上深深影响着人类,自然与人类是生死与共的。作者讴歌自然,并把自然作为自己的精神归宿,在一次访谈中她曾说“没有大自然的滋养,没有我的故乡,也就不20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第218页21孙周兴选编海德格尔选集,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1193页22曾繁仁生态美学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7月第1版,第318页23洪志钢2006小说读与想J青年文学,2007,(1)24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6,第249页11会有我的文学如果没有对大自然深深的依恋,我也就不会对行将退出山林的鄂温克的这支部落有特别的同情,也不可能写出额
43、尔古纳河右岸。故乡和大自然是我文学世界的太阳和月亮,它们照亮和温暖了我的写作和生活。”25或许,我们可以从中国东方的古老智慧中寻找出路。作者在采访中说自己期待真正的文明境界“天人合一”的生活方式。“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儒道两家学说的重要理念,即“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天人合一实际上是说人的一种在世关系,人与包括自然在内的世界的关系,这种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交融的、相关的、一体的,这就是中国古代东方的存在论生态智慧。”26作者追求和向往的正是这种“天人合一”的生存方式和生存境界。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中,人类才能达到精神的回归。18世纪开始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灾难,生态破
44、坏、精神紧张、道德堕落等问题。人类生存环境恶化,人与自然的关系日趋紧张,淳朴的民俗风情逐渐消失,物质文明给人们带来了异化感和危机感。科学的发展和进步,不仅没有解决人的信仰、精神、情感的种种矛盾和需求问题,反而加重了这方面的危机感,人被自己创造的文明异化了。人们正面临着失去生存和精神“家园”的危机。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人情日益冷漠,精神日益荒芜,额尔古纳河右岸描绘的那种静谧安详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存方式显得弥足珍贵,令人神往。从人类文化学的角度来探讨,人类的本源就是大自然。小说启示我们热爱自然这唯一人类回归的家园和永恒的存在,因为这不但是鄂温克民族的命运问题,更是全人类的命运和出路问题。参考文献1
45、孙周兴选编海德格尔选集,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1193页2兰德曼哲学人类学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第225页3海德格尔荷尔德林诗的阐释M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12页4曾繁仁生态美学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7月第1版,第318页25迟子建,胡殷红人类文明进程的尴尬、悲哀与无奈与迟子建谈长篇新作额尔古纳河右岸艺术广角,200626曾繁仁生态美学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7月第1版,第212页125费尔巴哈宗教的本质A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C三联书店,19624364376JOHNDEWEYARTASEXPERIENCEMPERIGEETRADE,2005
46、7MARTINHEIDEGGERBEINGANDTIMEMTRANSLATEDBYJOANSTAMBAUGH,STATEUNIVERSITYOFNEWYORKPRESS,19968陶东风中国文学中的死亡主题及其诸变型文艺理论,1992,71039迟子建寒冷的高纬度我们梦开始的地方J小说评论,2001,23010巫晓燕历史叙事中的审美想象评迟子建长篇小说伪满洲国J当代作家评论,2004年第3期11迟子建,胡殷红人类文明进程的尴尬、悲哀与无奈与迟子建谈长篇新作额尔古纳河右岸艺术广角,200612迟子建,周景雷文学的第三地J当代作家评论,2006(4)13迟子建,胡殷红人类文明进程的尴尬、悲哀与无奈与迟子建谈长篇新作额尔古纳河右岸艺术广角,200614李红秀民族历史的自我坚守与族群隐痛迟子建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赏析J民族论坛,2007年第4期15洪志钢2006小说读与想J青年文学,2007,(1)16李子跃守望和谐额尔古纳河右岸赏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11月,第29卷,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