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新课标理念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探究杭州高级中学 语文组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随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本) 的颁布,教育的本质是提升人的精神品质、促进人的发展的理念的进一步阐扬,语文学科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功能更为明确。在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如何确立正确的课堂教学价值观,探索有效的语文教学方式,已愈来愈为同行重视。自 2003 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本) 的颁布以来,杭州高级中学语文组的全体教师,认真学习新课标,反思传统的语文教学,力求在发扬语文传统教学模式的长处,创新语文教学形式上作一些切实可行的探索,努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境界。本课题
2、就学习高中语文新课标、如何确立新的教学理念,构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提出了自己的理论思考与教学策略,例举了部分教学实践探究的案例。二、课题的理论思考1. 语文教学要高度重视学生精神、品质、情感的提升。 语文教学不能只关注传授教科书上呈现的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的基础性知识,而更要为学生提供一个与文本对话的广阔的历史空间和文化空间,让学生真正走进作者,与作者的灵魂交谈,教给学生以初级的审美体验,培养他们的同情、怜悯、血性和良心,促进他们的人文素养,给他们一种人文支撑。“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但又“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学科作为人文学科,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但是长期
3、以来,语文的这种育人功能被 趋于死记硬背或强化练习可能要考到的内容,以达到牢固记忆、熟练应答、考试成功的直接目标所囿。在教师课堂教学中充满理性的分析肢解下,语文教材中选入的大量的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失却了洋溢的人文气息,精美的文字变成了缺乏人气的知识,一堆死的符号型的结论; 在教师精心构思的作文模式训练下,泯灭了学生充满幻想与创造的人文精神。高中语文新课标对于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2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质,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新课标对于语文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全面
4、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力,重视积累、 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和民族共同语的规范意识,提高道德修养、审美修养、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的这些要求, 凸现了语文课堂教学的的核心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对于真正达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语文课程本身对于学生的精神、品质、情感的提升有着自身的优势,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无非两个方面,其一,源于语文学习材料的熏染。语文教材包
5、容了古今中外种种不同的文化形态和语文层次,牵涉到丰富的文化现象、潜藏着深刻的文化实质。语文课程的知识精髓是在大量的学习材料中所体现的人文知识,无论是孔子的论语 、屈原的离骚 、司马迁的史记 、曹雪琴的红楼梦 、李白杜甫的诗歌,还是莎士比亚的人间喜剧 、莫泊桑的短篇小说、西方荒诞派的戏剧等等,高中语文教材选入的所有作品展示的不只是人生种种的生活遭际,它更主要的是通过语言文字传递了名家大师的人格境界和他们探究生命意义的理性思索,它所体现的文化价值是毋容置疑的。其二,来自语文学习的过程。语文学习较之于其他学科,有着其独特性,语文学习的过程很重要的是学生的一种探究、感受、领悟,对作品“仁者见仁,智者见
6、智”的诠释,对生活自然、历史现实的思索,语文学习的习得过程尤能培养起作为文化创造力和创造态度的问题解决能力,培养起学生一种自主、独立的人文精神。因此,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积极地实践上述基本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阅读鉴赏、探究感悟的学习过程中,使学生在关注语文语言文字物质符号存在的同时,扩大阅读视野,体验学习人生,获得成长的滋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2语文学习最富建构意义的是过程。 用建构主义的观点理解语文教学: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针对某篇课文、某个言语现象,追求一致的见解与表达,而是要让学生从文章外部表现世界的“物质符号”语言文字理解其精神内核,在建构作品意义的同时建构3语
7、文能力、思维品质。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的生活经历、文化修养、美学趣味、性格爱好各异,他们对作品的感悟理解会千差万别,他们对阅读文本所创造的艺术形象的诠释、理解,对原作艺术形象的拓展与补充,都会渗入自己的人格气质、生活体验。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只是让学生简单地死记硬背作品的语言文字、教师的课堂分析及教参所写的要点,学生对语文教学现实情景中的语言现象没有自己独到的想法,这样的语文教学不仅从目标到教学到评价始终只能在浅层次中循环,最终结果只是一种表面达成现象,收效甚少,而且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把学生的思想禁锢在教师说教之中,久而久之的熏染,消磨了学生内在于生命的崇尚民主、向往自由、探究创造、追求意义
8、的原始冲动,扼杀了学生作为“活生生的人”的灵性。因此,改变学生语文学习的方式是实施新课标改革语文教学的重要问题。改变学生语文学习的方式首先要致力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思维方式。我们首先应该认识教育的任务是把学生的潜能变成发展的现实,教育的本质是增强人的精神力量,教学的过程是在人与人之间展开的一系列互动的活动。因此,语文教学活动的本质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既然是一种对话与沟通,首先教师在思想上要把学生当作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有灵性的大写的“人”,还学生以尊重,在课堂上正视学生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的存在。其次,要努力使语文教学回归本原,在学生与教师、学生与作品、学生与学生之间在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
9、间构建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对话沟通的关系。我们认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废除传统意义上教师的角色教师是知识的权威、权力的拥有者、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支配学生的学习,应极力主张教师要以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的资源、提供促进学习的气氛、指导学生明白如何学习、组织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促进者的身份取而代之。其次,教师要在课堂上努力构建与学生对话、沟通、合作的渠道,将思考、发现、批判的权利交还学生,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超越文本、超越教师、超越前人的勇气,通过在语文课堂上学生与作者(文本)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教师的对话,构成多向互动的交流沟通网络,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
10、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倡导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的教学行为,来真正实现课堂上学生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4“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主要任务。应在继续提高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高中语文教学与初中语文教学相比,在此方面的要求有所提高,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与广度,关注学生探究意识兴趣与能力的培养,已成为高中语文新课标实施
11、非常重要的任务。因此,我们认为,要致力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从而达到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目的。通过体现教学民主性、开放性、探究性的语文专题研究学习等有效方式的尝试,让学生从被动地接受书上写的和教师讲的现成结论转为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亲身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实践富有建构意义的语文学习过程,让学生真正“经历”语文学习的过程,形成自主探究的心理倾向,改变他们的思维品质,从而培养他们筛选、处理语言信息的能力,发展他们独立阅读、个性化阅读与多种文本阅读的能力,让他们真正走进作品,接触作者的灵魂,从而诱发自身缤纷的内心感受,促进语文素养的提高。3重组教学内容,构成弹性化的教学方案
12、。 语文教学新的课程观认为,课程应该是一种非预设的动态生成的概念;语文教科书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社会、生活也是语文教学丰富的教学资源。在新课程的架构中,在课程标准与教材之间有了一片不确定的相对疏远和弹性的空间。针对这样的状况,我们认为,在新课标实施中,作为较成熟的教师的教学也可分为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钻研新课标,正确理解意图,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较好地使用教材;第二种境界,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能重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能成为学生学习真正的引导者与促进者;第三种境界,不仅会利用现成的教学资源,而且会开发教学资源,能凭着自己的知识、情感、经验、能力等多种因素,对课程进行开发、重组、构建,用
13、独立思考、自主创新架构和充实课程标准和教材间的空间,成为新课程体系的建构者,校本课程的开发者与创造者。因此,新课标的实施,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紧紧围绕高中语文课程“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的整体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必修与选修的课程设计思路,根据本校的课程资源和学生需求,5根据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与潜能,富有创造地开发微型课程,设计教学模块。积极探索语文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有机结合; 探索在教学设计中如何将一篇课文的教学与一类作品的教学、文本的阅读鉴赏教学与听说读写基础知识的训练的教学、语文学科的知识教学与跨学科知识的教学的有机结合;探索接受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的有
14、机结合;重组教学内容,构建弹性化的教学方案。通过教师的努力,创造生动活泼的语文课堂,增强学生能根据原有基础、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选择语文学习的自主性,真正实现新课标提出的理想境界,实现教师与课程的同步发展。 信息技术对学校课程与教学产生的影响:教师与课程内容之间发生同步或异步的交互作用;教师和学生获取各种课程和学习的资源的便利性空间增大;教师对知识的垄断格局将彻底打破;学生的个别化学习将变得更加现实;信息媒体所具有的追踪记录和即时反馈等智能化功能将使教学的进程空前加快(钟启泉) 。现代网络环境给学生语文学习创造了许多便利的条件,现代社会生活向学生展示了许多鲁迅、钱钟书等前人笔下所
15、从未涉及的诸多新生事物,网络环境下的语文学习体现的阅读过程的互动性、阅读环境的开放性、阅读内容的丰富性的特点使语文教学的形式已不再局限于黑板粉笔,拘泥于教师学生教材文本,利用网络超越时空界限进行自主探究学习,通过网络共享世界文化资源,已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网络将给语文课堂开辟一条极为便利的捷径。我们的教师要以开放、自由的心态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基于网络环境,创造现代语文教学的范式,将课堂、网络、生活,学校、家庭、社会一统,构筑一个立体的教育空间,利用必修、选修、自修多元的课程结构,接受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多种教学模式,真正实施“培养能在当代社会中实现主动、健康发展的一代新人”的教育理念。三、课题
16、的教学策略 1、科学人文并举 人文性作为语文学科本质特性,在新教材课程标准实施的过程中,这一特性得到了鲜活的体现,成为高中语文教学贯穿始末的命脉。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学设计6要贴近他们的生活,唤起他们对美的关注,增强追求美的信念,使他们在学习中得到提升,在愉悦中得到感染,使学生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在与社会的书面接触中激活,从而使人文性得到高层次的展现,从而实现语文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由于社会信息的日益综合化,使得语文学科不能再固步自封。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以人文内涵的教材为基点,扩充了语文学科的外延,增强了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从而达到了紧贴生活、服务生活的目的。学习内
17、容的扩展意味着学习方式也不能滞后,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高度关注现代科技文等自然社会科学各类文体的教学,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以新教材为载体,积极利用开发课程资源,注重跨领域知识的传授,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饿综合运用能力。 2、整合延展结合 新课程标准对于课程目标的第一要求就是“积累与整合” ,整合有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各方面要素的整合,更有语文教学知识系统内部的整合。教学设计中,要高度重视作品认知、作品赏析、作品熏陶、作品感悟内在的联系,从提高能力、加强语文素养的角度,实现多方的整合。新课程标准在注重课堂知识的同时,高度重视语文学科向社会、生活延
18、伸,尤其是选修课的模块设计 。知识的延伸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将一篇课文的教学与一类作品的教学的有机结合、文本的阅读鉴赏教学与听说读写基础知识的训练的教学有机结合、语文学科的知识教学与跨学科知识的教学的有机结合 ;探索接受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的有机结合,将会有效促进语文课堂从内容到形式真正意义上的延展,从而实现教学的“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教学理念。 3、自主合作共存在以往的教材中,学问性知识占着主导地位,它是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取得学习的愉悦。体验性知识是学生自主建构,重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感受的知识,相对于前者而言,更注重生本,教
19、师、教材只起到引导作用。新课程标准的实施高度重视两种知识的转换对于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在练习与问题的设置上,也要摒弃机械的知识复习,崇尚精神实质的品味,要尽量发挥学7生的学习主动性,促使其自主探究,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让学生尽情享受置疑带来的愉悦 。同时,新课标理念下的语文课堂,师生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 “教学相长”的学习情境、 “生生合作”的教学活动将变得更为实际而有效。现用人教社教材已将“综合性学习”作为与“ 写作”同等地位的块状内容放在了每个单元的最后。综合性知识的加强使得学生不可能单枪匹马地完成学习任务,要求能“合作”。合作是学生在老
20、师的引导下,切磋学问、砥砺思想,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在合作的过程中,学习者除了知道相关知识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外,还能感受到团结协作精神的重要。四、课题的教学模式文学作品是高中语文教材文本的主要题材,高中语文新课标对文学作品的教学提出了教高的要求, 这个要求体现于三个方面:第一,阅读鉴赏。在阅读中强调兴趣的培养,注重阅读中的鉴赏,注重鉴赏品味的提高。阅读优秀作品,朗诵或表演优秀作品的精彩片段,品味语言,深入领会作品内涵,体验人物的命运遭遇和内心世界,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提升审美
21、境界。学习鉴赏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小说、戏剧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尝试对感兴趣的文学形式进行比较研究或专题研究。留心观察社会生活,丰富人生体验,有意识地积累创作素材,尝试创作小说、剧本,相互交流。第二, 理解思考。对文学作品的各流派有基本了解,培养自己独特的审美感受,具有提出新颖见解的能力。探讨人生,感悟人生。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发展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初步认识自己学习语文的潜能和倾向,根据需要和可能,
22、在自己喜爱的领域有所发展。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人类文化遗产8的传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注重跨领域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形成良好的文化心态,学会尊重、理解作品所体现的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流派风格的文化,理解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恰当的评价。第三,创新发现。尝试创作,进行探究性的专题研究。能够组成有共同兴趣的文学社团。对本校的校本资源进行有步骤的利用。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敢于探异求新
23、,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探究活动中,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尊重他人的成果,不断提高探究能力,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一)诗歌阅读教学作为一种文学体裁,诗歌相对于小说、戏剧、散文来说具有较突出的独特性,相对于前三者的语言主要是为交流而服务的这一特点,诗歌的语言功能在于最大限度地凸现言语自身,具有强烈的陌生化效果,使读者从普通语言的麻木的感觉中苏醒,看到语义淡去之后,脱颖而出的鲜明的语言自身的形象。因此诗歌的阅读教学应重
24、点突出对诗歌的独特的语言之美的体味。新课程标准对于诗歌阅读教学能指导学生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在实践探究的过程中,将诗歌单元的阅读教学课型拟分三类:诗歌印象课从语言结构的角度了解诗歌的“个性” ;诗歌诵读课从听觉的角度体味诗歌的语言形象;诗歌品味课从意象与意境的角度去感受诗歌的语言形象的生成过程。1、 诗歌印象课从语言结构的角度了解诗歌的“个性”印象一:以诗讲诗。一首诗 北村9诗应该是能吟诵的能上口上心能在饥饿时被大地吸入并且感到甘甜诗应该念着念着就唱起来了唱着唱着就飞起来了诗应该有羽毛用我的心和它的翅膀使我随时能起身离去诗使白天明亮夜晚变黑有时诗会摘下眼睛
25、让我佩带看见另一个自然的天空我熟悉的人都在飞来飞去他们的脸上没有痛苦只有信仰和雪白的表情诗应该一碰就发出好听的声音使漫长的一生变得可以描述成为可以邮寄的肖像呈现在宝座前10诗使人感到口渴诗人额上出色的光环让人头晕当他神圣的形象破碎之后神的脸从后面浮现出来这就是诗人的一生根据这首诗中的一些诗句和学生总结出诗歌的特点。特点一:“诗应该是能吟诵的/能上口上心”:诗歌是有内在的韵律美的。特点二:“诗歌使白天明亮/夜晚变黑”:诗歌表现的是世界最本真的东西,让所有一切回到最本真的自我。特点三:“诗应该一碰就发出好听的声音/使漫长的一生变得可以描述”:诗歌是对生活感受的高度浓缩。诗歌本身也是一种浓度最高的文
26、学形式。特点四:“诗应该有羽毛/用我的心和它的翅膀 /使我随时能起身离去 ”:阅读诗歌是我们心灵自由的通途。印象二:诗人谈诗。选择一些著名诗人对诗是什么的观点。和学生一起感觉诗歌。素材一:诗歌的用途就是让我们想起那些无用的事物的最大用途。诗歌的用途在于赞扬那种从表面上看没用但却是人类本质的东西。诗歌表达某些无法应用的体验。面对死亡的迷惑。或者面对生命的迷惑,同样是强大而又无用的。有些读者,在生存危机的时刻,总是去接近诗歌。读过诗歌之后,精神状态就会发生变化。战争年代,人们更多地读诗歌。恋爱时,读诗歌;有危险时,面对死亡时,人们都会读诗歌。诗歌的用途就在于此。素材二:诗意就是一首诗里使你笑,使你哭,使你搓脚趾,眨眼睛、刺痛,沉默,以及知道自己虽然孤独,但在某个神秘的世界里并不孤独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