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文化传播学(子)绪论1、文化的含义:指的是一个民族经过长期积淀而形成的生活方式,是由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包括人的思维、言行以及知识、信念、法律、风俗以及其他能力和习惯的复杂整体。2.文化的特性:流动性、稳定性、象征性、共享性、创造性。3.传播的定义: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4.文化与传播的关系:(1)传播是文化存在与流变的载体。(2)传播是文化价值实现的主要手段。(3)传播技术和形态直接塑造着文化生产的方式。(4)传播对文化的代际传承有着深刻的影响。 5、文化传播的含义:是指人类文化由文化源地向外辐射传播或由一个社会群体向另一群体的散布,并使一定的受播者得到影响的过程。6
2、、文化传播的意义:文化传播是文化变迁的动力,文化变迁是社会发展的标志。文化传播促进了多元文化的生成和发展,同时加速了全球化进程。文化传播已成为当代和未来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动力和关键性因素。 7、文化传播的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教育功能、沟通和社会化功能、文明传承和进化功能。8、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9、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核心思想: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看,真正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时代的具体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及其开创的可能性。 观点:不同的传播媒介是人不同感官和器官向外部世界的“延伸” ,这个过程不断扩大
3、了人类征服自然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从另一角度看,媒介从人体“延伸” 出去的过程,也是媒介不断获得独立性和自主性的过程。10、 “知沟理论”:是关于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理论。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11、造成“知沟 ”扩大的原因:第一,传播技能上的差异。第二,知识信息储备上的差异。2第三,社会交往方面的差异。第四,对信息选择性接触、接受、理解和记忆方面的差异。第五,发布信息的大众媒介系统性质上的差异。第二章:1、符号的定义: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
4、的基本要素。2、符号的特点:(1 )符号是信息的携带者,是信息载体,是传播的工具。(2 )符号是约定俗成的,人赋予符号以意义。 (3 )符号的形成与意义上的联系完全是人为的。3、传播过程中的意义:(1)传播者的意义:即信息的发出者通过符号所要表达的意义。 (2)受传者的意义:是信息的接收者从传来的符号中读取或理解的意义。(3)情境意义:来自于传播情境。传播情境是对特定的传播行为产生影响的环境事物、条件或因素的总称。 第三章:1、主我自主的方面 :是由特立独行的自我意识所构成是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从事的行为和反映。2、客我他主的方面 :是由社会互动的他人看法所构成代表他人的社会评价与社会期待。3、
5、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人能够与自身进行互动 自我互动。自我互动本质上是与他人的社会互动的内在化,也就是与他人的社会联系或社会关系在个人头脑中的反映。在人类传播的过程中,个人沿着自己的立场或行为方向对他人期待的意义进行能动的理解、解释、选择、修改和加工。4、 “镜中我”理论: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成为反映自我的一面“ 镜子 ”,个人透过这面“镜子” 认识和把握自己。“镜中我” 也是“社会我”,传播特别是初级群体中的人际传播,是形成“镜中我”的主要机制。3以“镜中我” 为核心的自我认知状况取决于与他人传播
6、的程度。5、群体的定义:指的是具有特定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体。6、群体规范的定义:群体意识的核心内容,指的是成员个人在群体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规则,在广义上也包括群体价值,即群体成员关于是非好坏的判断标准。 7、社会认同的定义:社会认同是社会成员共同拥有的信仰、价值和行动取向的集中体现, 本质上是一种集体观念。与利益联系相比, 注重归属感的社会认同更加具有稳定性。8、大众传播的定义: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9、大众传播的特点:(1 )传播者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2 )运用先进手段大
7、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3 )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4 )传播的信息既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5 )单向性强,互动机制较弱。(6 )制度化的社会传播。10、信息环境:也称为拟态环境,指的是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11、信息环境的特点:(1 )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拟态环境)(2 )一般发生在媒介组织内部,人们通常意识不到,而往往把“信息环境” 作为客观环境本身来对待。12、信息环境的环境化:人们有时不能亲自接触到客观环境,经常根据媒介提供的信息来认识环境、采取与环境相适应的行
8、动。这些行动作用于现实环境,便使得现实环境越来越带有“拟态环境”的特点,也就是说,大众传播提示的信息环境,越来越有演化为现实环境的趋势。 第四章:1、大众文化的定义:(1 )主要指的是一地区、一社团、一个国家中新近涌现的,被大众所信奉、接受的文化。(2 )大众文化是现代工业社会和市场经济社会的产物,它主要是指新起于当代都市的,与当4代大工业密切相关的,以全球化的现代媒介为介质大批量生产的当代文化形态,是处于消费时代或准消费时代的,由消费意识形态来筹划、引导大众的,采取时尚化运作方式的当代文化消费形态。2、大众文化的特征:大众媒介性、商品性、流行性 、类型性 、娱乐性 、日常性。3、大众文化的传
9、播特点:(1 )大众文化是有组织的传播活动。(2 )大众文化:象征性权力的创造。(3 )大众文化是一种多媒体合力形成的传播活动。(4 )大众文化形成整体的社会文化氛围。第五章:1、几种主要的受众观:(1 )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受众并不是孤立的个人的集合,而是分属于不同的社会集团或群体。受众对媒介的接触和利用活动通常受到他的群体归属关系、群体利益和群体规范的制约。受众在作为社会集团或群体成员行动之际具有能动性:一是“能动的选择” ;二是“能动的解释” 。( 2)作为“市场”的受众:“受众即市场” 的观点反映了大众传播的某些属性,如经营性、商品性和竞争性等等。但具有局限性(3 )作为权利主体的
10、受众:受众在大众传播过程中的基本权利包括:传播权 知晓权 媒介接近权 媒介监督权2、受众的选择行为:受众的选择性心理归纳为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1 )选择性注意:选择性注意成为受众接受信息的第一道“闸门” 和“筛子”。(2 )选择性理解:影响选择性注意的结构性因素和功能性因素同样影响受众的选择性理解(3 )选择性记忆:由于人类传播活动往往是多次反复的过程,一 次信息互动,会给下一次信息互动带来影响。 3、 “使用与满足”理论:是一种受众行为理论, “使用与满足”研究把受众成员看作是有着特定“需求 ”的个人,把他们的传媒接触活动看作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 ,从而使这些
11、需求得到“满足” 的过程,更强调受众的作用,突出受众的地位。4、沙发土豆:指的是那些拿着摇控器,蜷在沙发上,跟着电视节目转的人,什么事都不干,只会在沙发上看电视,描述了电视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这个词最早诞生在美国。指将大部分业余时间用来躺在床上睡觉、或者抱着电视机守上十来个小时的人。换句话说就是,一个人长时间坐在沙发上,就如土豆一样一动不动,时间长了,人就像土豆一样胖胖圆圆的。久而久之便可能导致胆结石甚至心理孤独等疾病,是一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55、媒介对人社会行为的影响:媒介不仅通过它的内容影响人的认识、价值观和行为,它的特性在很大程度上还会改变人的个性或人格,如“媒介依存症 ” ;价值和
12、行为选择一切必须从媒介中寻找依据;满足于与媒介中的虚拟社会互动而回避现实的社会互动;孤独、自闭的社会性格等等。 “电视人”概念:指的是伴随着电视的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代,他们在电视画面和音响的感官刺激环境中长大,是注重感觉的“感觉人”,表现为“ 跟着感觉走” 。 “容器人”概念:在大众传播特别是以电视为主的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现代人的内心世界类似于一种“罐状” 的容器,这个容器是孤立的、封闭的; “容器人” 为了摆脱孤独状态也希望与他人接触,但这种接触只是一种容器外壁的碰撞,不能深入到对方的内部,因为他们相互之间都不希望对方深入自己的内心世界,于是保持一定距离便成了人际关系的最佳选择。“容器人
13、” 注重自我意志的自由,对任何外部强制和权威都不采取认同的态度,但却很容易接受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6、媒介意义与局限性:开拓了从媒介技术出发观察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并强调了媒介技术的社会历史作用。带有极端性和片面性:(1) 把媒介技术视为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唯一决定因素,而忽略了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等各种复杂的社会因素的作用;(2)忽视了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3) 全部依据都集中在媒介工具对中枢感觉系统的影响上 感觉是重要的,但人并不是完全受感觉支配的低等动物,人具有人的理性活动,反过来会对感觉以及作为它们的延伸形式的媒介产生能动的制约作用。7、媒介技术具有两面性:(1 )一方面是它把交流自由的潜能
14、带向现实,自由只有依靠技术才可能表达出来,因为正是技术展开了人的可能性空间。(2 )另一方面,媒介技术所展开的每一种可能性空间,都必然会遮蔽和遗忘更多的可能性,使丰富的可能性扁平化、单一化。第六章:1、 “培养分析”理论的主要观点:A.由于传播媒介的意识形态和价值倾向性,人们的现实观与实际存在的客观现实之间正在发生很大程度上的悖逆,人们的现实观更接近于媒介描述的“象征性现实” 而非客观现实。 B.电视媒介在人们现实观形成方面,起到突出的作用,很容易产生“培养” 的效果。a、电视拥有更多的观众,接触量最大;b、不需要接触印刷媒介所必需的识字能力; c、现代人从幼年期就生活在电视影响的世界里;6d
15、、视听觉结合一起的目击感、现场感、冲击力;e、难以区分电视节目虚构部分与现实的生活差别。 2、 “沉默的螺旋”假说:(1)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2)意见的表明和“沉默” 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3)大众传播媒介通过营造 “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3、教养理论(涵化理论):(1)电视凶杀和暴力内容与社会犯罪之间的关系;(2) 电视暴力内容对人们认识社会现实的影响。4、议程设置理论: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影响人们怎么想,却可
16、以影响人们去想什么。5、电视话语的生产流通的三个阶段:制码、成品、解码。6、霍尔提出的三种受众解读立场:主导霸权的地位、协调的符码、对抗代码。7、长尾的核心内容为:只要存储和流通的渠道足够大,需求不旺或销量不佳的产品共同占据的市场份额就可以和那些数量不多的热卖品所占据的市场份额相匹敌甚至更大。 8、文化的冲突定义:文化冲突是指两种以上的文化在交流与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矛盾状态和现象。应从三个方面来完整地把握文化冲突的含义:(1)文化冲突的主体是不同的文化(2 )文化冲突的本质是一种矛盾的现象和状态(3 )交流与交往是文化冲突发生的条件。9、文化冲突的表现:(1)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和后现代文化的
17、冲突( 2)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冲突(3)“ 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的冲突(4)意识形态领域的冲突。10、潜在问题:(1 )致力于寻找相似点(2 )刻板印象(3)偏见(4 )种族歧视(5)权利(6 )文化冲击(7)种族优越感。11、跨文化传播:所谓跨文化传播是社会信息的跨文化传递,或者是社会信息系统的跨文化运行。一从本质上讲,跨文化传播仍然是信息的传递。二跨文化传播仍然需要借助一定的物质载体和媒介系统。三在跨文化传播活动中,不管是信息的传递还是信息系统的运行,至少涉及到两个异质文化,必然是发生在不同类型的文化之间。12、通道和途径:自然传播、商道传播、战争传播、移民传播、宗教传播。13、跨文化传播的影响要素:文化亲和力、时空接近性、国际贸易、国际关系。14、 “文化例外”原则: “文化例外” 原则的具体做法包括对内与对外两个方面。当输入外来文化产品和服务时,通常采用进口许可、内容审查等措施.当对其他国家、地区和民族输出文化产品和服务时,通常采用政策扶持,如投融资扶助、出口补贴等办法,来保护、发展自身文化。15、文化反弹:7是指跨文化传播中,弱势文化在一定时期输入一定量的强势文化因素之后,发生的对外来强势文化的修订和对本土文化的重新认识与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