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doc

上传人:11****ws 文档编号:2391300 上传时间:2019-05-1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问题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问题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问题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问题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问题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 “ 问题 引导、合作 探究 ” 式课堂教学模式 一、 “问题引导、合作探究” 模式的理论依据 (1)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鲁宾斯坦的“问题思维理论”指出,思维的核心是创新,思维起始问题,是由问题情景产生的,而且总是以解决问题为目的。 (2)我国张熊飞教授的“诱思探究”教学思想。所谓“诱思探究”就是诱导思维,探索研究。这一理论提出以“掌握知识,发展能力,陶冶品德”为内容的三维教学目标;以“四为主”为教学思想,即“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思维为主攻”;而“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以诱达思,促进发展”,则是启发教 学的精髓。该理论是本模式教学的主要依据。 ( 3) 人本主义教学观:我们面对的

2、学生首先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都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的人格,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他们的学习是一个终身的过程,因此,教学绝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要求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为本的发展思想,其最终结果是使学生学会学习,终身学习,终身受益。 基于以上三个观点,我们探索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即以问题为载体,学生围绕问题收集、加工、处理信息,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或独立探索,或 讨论 ,或在教师指导下,最终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 习等方式,得出问题结论,获取新知识。由于这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建立在问题解决策略基础上,故称之为问题探究课堂教学模式。其结构如下: 其基本的教学程序为“三阶段七环节”: 激

3、疑 探究 释疑 创 设 情 境 确 立 问 题 独 立 探 究 分 组 讨 论 交 流 探 索 概括 质 疑 反 馈 训 练 2 二 、“问题 引导、合作 探究”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 1、以问题为载体,以培养思维能力为核心。从模式的结构来看,问题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他们观察和联系已有知识进行推理过程,是绕题获取信息,并对信息进行筛选综合、重组的过程,也就是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过程。 2、角色的转换。教 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讲解者、促进者,而是问题情景的创设者,学法的指导者,讨论的组织者。教师的作用重在引导、诱导、疏导。而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收者、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

4、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这是学生主动探究,获取新知识的教学模式,其最终结果是学生能够自觉学习,独立学习,学会学习,以致终身学习。 3、教学目标多元化。 (1)以掌握系统知识和技能为基本目标。教学有它特定的任务,学会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是教学活动的基本任务之一,因此任何时候都不能对知识、技能的培养掉以轻心,更何况知识和能力是不 能割裂的,离开了系统的扎实的知识,能力培养也成了一句空话。 (2)以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为核心目标。 该 模式高度重视思维能力的发展,思维能力是其它能力发展的核心,也是整个智力发展的缩影和标准。本模式教学抓住思维发展这个主要目标,以它为核心,实现带动其它目标的实现。 (3

5、)以个性发展为重要目标。现代教育十分重视个性发展,强调情意领域和非智力因素。由于非智力因素对人的能力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本模式教学走出单纯传授知识的旧天地 , 把个性发展作为重要目标。 三、 “问题引导、合作探究” 模式的教学策 略 (一 )构筑民主的平台,培养主体意识。 1、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良好的认知环境和心理自由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有利于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颤抖的手写不出好字,恐惧的心理提不出好问题。因此,要求教师善与用激励的语言,鼓励学生探究,鼓励学生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尊重每一位学生,允许学生异想天开和喜新厌旧,钻牛角尖,要满腔

6、热情地接受和喜爱学生提出的问题,对于各种问题的回答,只要学生能自圆其说,有问题中合理的成分,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 3 2、以情育 情,培养主体意识。教师要养成无微不至的教学态度,热爱学生,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意识,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满怀热情地伸出援助的手,给予帮助和指点。在师生之间建立起和谐的关系,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于学习。“使学生成为充满快乐的人,抬起头走路的人”促使学生人格健全发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和学生的乐学精神。 (二 )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思维 “ 思起于疑”,疑问是学生思维的触发点。没有问题就没有真正的思考,没有问题,也就没有创造。 1、善于从

7、教材、参考书、学生的实 际提出问题 教师要善于提问、设问,首先要有驾驭教材的能力。善于筛选出最宜选用本模式的教学内容,然后对哪些适用本模式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方面的详细思考,对每一节的内容进行充分准备,使问题材料多,问题情景佳。 其次,围绕教学任务设问,一是适度,设置问题紧扣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做到难易适度;二是有梯度,问题的设置由易到难、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三是问题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注意广度和深度。广度上,面向全体,尽量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训练的机会,使学生学有所得,第三要有充足的信息来源( 问题材料),教师可通过生动的语言、形象直观的实验、趣味无穷的漫画、幻灯

8、、投影、计算机软件等给学生提供大量信息,发动学生充分利用手中的教材、参考书、图表获取信息,我们特别倡导要充分利用“新、趣、奇、疑”的自然学科的特点设问,利用漫画、诗歌、对比、拟人等多种形式提问,使问题情景妙趣横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1)人人都在学习,但并非人人都会学习。新的教学模式是围绕问题展开的,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得出问题的“问题意识”要善待提问,要使学生知道提出 一个好的问题和解决一个好问题同样重要,要引导学生“于疑难处质疑”,在学习过程中,善于发现疑问,及时质疑;引导“于无疑处质疑”,让学生拨开迷雾,在看似无疑的地方发现有价值的问

9、题;引导学生“于核心处质疑”,就是让学生在教学的关键处寻找疑问。要善于表扬、激励,创造民主氛围,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不怕被学生问倒,而且要为被你的学生问倒而高兴。潜意识地培养学生能问、敢问、会问的问题意识,同时要求教师创造出学生“最近发展区”里的问题。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知道问题探究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2)从学生的角度讲,年级越高,主动提问的比例越小,据调查显示:小学4 生主动提问的比例占 13.8%,初中生占 5.7%,高中生占 2.8%,因此刚开始运用“问题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时,学生不可能具备模式所需要独立学习的习惯,要迈小步,循序渐进,分阶段走,各有侧重。第一阶段侧重培养学生的阅读教材

10、的习惯,努力设法从教材中提出问题独立解决问题,实行自我评价,初步掌握阅读的方法和技巧。第二阶段侧重培养学生表达自己见解,倾听他人的意见,从他人的观点中概括、提练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反思自己的观点,从争论中吸取精华,提出新的问题。初步 掌握一些提问的技巧与方法。第三阶段主要是培养问题的质量意识。在前二个阶段的基础上,逐渐引导学生如何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高质量的问题,这一过程的形成需要很长的时间,不 能 急于求成。 5 “问题引导、合作探究” 模式举例 为了说明本模式在实际教学中的操作,以摩擦力一节教学为例,简要说明本模式的应用。 (一 )创设问题情景 漫画: 1、一只蚂蚁拉着一只西瓜在滚动。疑! 2

11、、汽车的轮胎上绕着铁链在冰上行驶。奇! 实验: 3、教师演示实验:用一细线窜 过一小球。两手分别拉住细线的两端,随心所欲指挥小球向下运动。惊!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美妙的问题情景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的催化剂。 (二 )提出问题 在上述问题情景中,引发了以下问题: 学生: 1、蚂蚁为什么能拉着一只西瓜滚动? 2、汽车的轮胎上绕着铁链在冰上行驶有什么作用? 3、为什么教师能随心所欲控制小球的运动? 教师:教师提出课题:摩擦力。然后发给学生每二人一只弹簧秤,一块小木块, 3 个 50 克的砝码,教师紧扣教材提出问题: (1)实 验过程中发现了什么现象和规律? (2)在什么地方产生摩擦力?它的作用点

12、、大小、方向怎样表达?(3)在什么情况下产生摩擦力?怎样测定? (三 )学生独立探究(实验) 学生在探究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巡回指点实验:指点实验的方法,实验的习惯,实验的注意事项。点拨思维,及时补充信息,架起知识的桥梁与阶梯,引导学生登上知识的殿堂,另一方面及时收集信息,便于反馈。此环节教师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引、诱的作用。 (四 )分组讨论 根据座位情况,前后三桌组成一个小组,小范围内交流实验心得,解决实验疑难。在这一过程 中,教师特别要注意引导平时不敢发言的同学发表自己的观点,使其逐渐养成敢在大庭广众面前“抛头露面”的习惯。这一环节的主要作用是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助的精神。 (五 )

13、交流与探索 在学生实验后,及时汇总情况。 25 组学生中有 21 组学生各抒己见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教师用鼓励的目光,激励的语言,对他们加以肯定,即使有些学生的6 观点是错误的,如:拉不同木块是因为拉力小于摩擦力,摩擦力的方向始终和运动方向相反,教师既要赞扬他提出观点的勇气,还要肯定他积极思考问题的态度,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的能力和意识。 (六 )概括质疑 同学发表观点后,经集体讨论,教师积极引导,概括出 五 个观点: (1)摩擦力测定的原理是什么? (2)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材料有关? (3)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情况有关? (4)摩擦力的大小与拉力成正

14、比? (5)滑动摩擦力大小等于拉力与木块重力之和?等 五 个观点。 以上 五 个观点既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说明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概念,教师不要急于解答和纠正上述的观点,此时既可以让学生分组继续讨论,也可以启智思考:木块在什么情况下产生摩擦力?木块所受摩擦力的方向如何?木块 所受摩擦力的大小是如何决定的?经过教师一连串的深入诱导,通过生问生答,生问师答,师问生答等多方位的交流,使上述 五 个观点一一得到澄清和解决。 (七 )反馈训练 本教学环节针对学生对本节教材的学习和掌握情况,设计阶梯性的练习题,使学生加深和理解本节内容,使教学目标得以沿伸。设计如下一些题目: 1、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15、? 2、足球在草地上越滚越慢的原因是什么? 3、重 50牛的木箱放在水平的桌面上, (1)现用一水平向右大小为 10 牛的力去拉,木块静止不同, (2)用 15 牛的力去拉它,木箱作匀速直线运动, (3)改 用 20 牛的力去拉。以上三种情况下,物体所受的摩擦力多大? 4、 A、 B 二物体叠放在一起, A 在 B上面,现用 8 牛的力去推它, A、 B 一起作匀速直线运动, A、 B 所受的摩擦力情况如何?若把 A、 B 平放在一起,要使 A、 B 一起作匀速直线运动,则所需的推力多大? 5、描述没有摩擦的世界将会怎样? 1、 2 题用于巩固,面向全体; 3、 4题培养能力; 5 题则为目标沿伸,体现发散思维、创新思维。 上述教学过程以问题为中心,以发展学生的思维为核心,以问促思,以思生疑,以疑促学,环环相扣,使学生知识形成过程和学生的认知结构建立过程相统一, 使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与教学质量相统一,全面和谐培养素质,发展学生的能力。 江阴市要塞中学教务处 2014-10-3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策划方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