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概念题 财产 :是人们在某一时点所拥有的资产的货币净值 . 收入 :是指一个人或一家庭在一定时期 (通常为一年 )内的全部进帐和现金收入 ,所有收的总和是国民收入 ,包括劳动收入和财产收入 . 金融 :是指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经济活动 ,狭义的金额是指资金融通 ,广义的金融还包括金融机构体系和金融市场的构成 . 二、思考题 1、货币、财产、收入、财富之间有何联系与区别? 答 :货币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收入是指一个或人一家庭在一定时期 (通常为一年 )内的全部进帐和现金收入 ,所有收的总和是国民收入 ,包括劳动收入和财产收入 .财富 是人们在某一时点所拥有的资产的货币净值
2、 . 它们的关系 : 1.货币与财富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它们包含的内容不同 . 2.财富可以用货币来计量 ,但货币只是财富的一小部分 . 3.收入水平也可以用货币来计量 ,但收入不等于人们持有的货币 . 2、如何理解金融与经济的辩证关系? 答 : (1)金融是经济 发展的结果 . 金融是指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经济活动 ,狭义的金融就是指资金融通 ,广义的金融是指除了资金融通以外 ,还包括金融机构体系和金融市场的构成 . 金融是商品货币关系发 展的必然产物 ,目前人类社会处于传统的货币经济向金融经济转化的过程中 . (2)金融促进经济的发展 从早最的金融活动 货币充当交换媒介 ,到垄
3、断资本主义阶段的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 ,再到目前国际金融业的发展 ,金融发展的每一次的演进都对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和推进作用 . 3、经济货币化的常用指标有哪些? 答 : M2 GDP 的方式来表示 经济货币 化指标 1. 第二章 一、概念题: 足值货币 :是指货币发展的早期形态 ,货币的额定价值同它作为特殊商品的内在价值是一致 ,包括牲畜 ,贝壳 ,粮食 ,布匹 ,金属等 . 铸币 :由国家的印记证明其重量和成色的金属块 ,国家的印记包括形状 ,花纹 ,文字等 . 表征货币 :是指足值货币的代表物 ,包括银行券 ,辅币等执行货币基本职能的货币形态 . 信用货币 :是指以信用作为保证 ,通过
4、一定信用程序发行 ,充当流通手段和支持手段的货币形态 ,是货币发展中的现代形态 . 电子货币 : 是指电子 计算机运用电磁信息对信用货币实施贮存 ,转帐 ,购买和支付 . 它是新形的信用货币 ,是高科技的信用货币 . 货币制度 : 国家法律规定的货币流通的规则、结构和组织机构体系的总称。 货币制度是随着 商品经济 的发展而逐步产生和发展的,到近代形成比较规范的制度。 本位币 : 也称 主币 ,是一个国家的基本通货和法定的计价 结算货币 。 辅币 即 辅助 货币 ,是 本位币 单位以下的小额货币,主要用来辅助大面额货币的 流通 ,供日常零星交易或找零之用。 格雷欣法则 : 在实行 金银复本位制
5、条件下,金银有一定的兑换比率,当金银的市场 比价 与法定比价不一致时,市场比价比法定比价高的金属 货币 (良币)将逐渐减少,而市场比价比法定比价低的金属货币 (劣币 )将逐渐增加,形成良币退藏,劣币充斥的现象。 流动性 : 金融工具迅速变现的能力 . 金银复本位制 : 纸币本位制 二、思考题 1、什么是货币,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什么? 答 :货币是 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的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是货币 . 货币 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 它的作用是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 支付手段 、贮藏手段和 世界货币 。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 2、什么是格雷欣法则?其产生的基础是什么? 答
6、 :。 在两种名义价值相同而实际价值不同的货币同时流通时 ,名义价值低于实际价值的货币即良币会退出流通领域 ,而名议价值高于实际价值的货币即劣币则充斥流通领域 ,这一现象称之为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 ,即为格雷欣法则 .若交换价格相同 ,则劣币驱逐良币 ,若交换价格相同 ,则贱币驱逐良币 . 3、什么是货币制度?货币制度包括哪些基本内容? 答 :是指一国政府以法令形式对本国货币的有关要素 ,货币流通的组织与调节 等加以规定所形成的体系 . 包括六个方面 : 1.规定货币的材料即确定哪些商品可能作为币材 . 2.规定货币单位 ,即规定货币单位的名称和货币单位的值 . 3.规定主币和辅币 . 4.规定
7、货币铸造权或发行权 ,金属货币流通下规定货币铸造权 ,信用货币流通下规定货币发行权在中央银行 . 5.有限法停和无限法偿 ,即法律规定货币具有多大的支付能力 . 6,准备制度 ,如金准备 ,外汇准备 ,有价证券准备或物资准备等 . 4、什么是纸币本位制?其有何特点? 答: 纸币本位制度 ,是以政府或中央银行 所发行的纸币为本位货币 ,而这种货币的 单位价值 ,并不与一定量的任何 金属保持等值关系的货币制度 . 其特点 :1.纸币的发行不受黄金准备的限制 ,其发行量决定于货币管理当局实行货币政策的需要 . 2. 纸币的价值不由黄金价值决定 ,而由购买力决定 . 3. 纸币的流通完全取决于纸币发行
8、者 ,即中央银行的信用 . 4. 中央银行是政府的银行 ,政府以法律手段强制公众接受 ,保证纸币流通 . 5、简述现代信用货币计量的基本原理? 第三章 一、概念 信 用 : 信用 是借贷行为的总称 ,是以偿还为条件 的特殊的价值运动形式 . 商业信用 :企业之间 相互提供的与商品交易相联系的信用活动 ,如赊购赊销 ,分期付款 , 预付货款等 ,相应的信用工具是商业票据 . 银行信用 :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式提供的信用 ,基基本形是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 . 国家信用 :泛指以国家为主体的借贷行为 ,包括国家筹资信用 (发行政府债券 ,向银行贷款或透支 )和国家投资信用 (基建投资 ,财政周转
9、金 ,援外贷款 ) 消费信用 :企业 .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以商品 ,货币或劳务的形式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信用 . 国际信用 :是不同国家或地区间发生的借贷关系 . 汇票 :是由出票人签发 ,要求付款人在见票时或在一定期限内 ,向收款人或持票无条件支付一定款项的票据 . 本票 : 是一个人向另一个人签发的,保证即期或定期或在可以确定的将来的时间,对某人或其指定人或持票人支付一定金额的无条件书面承诺 支票 : 出票人签发,委托办理 支票 存款业务的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在见票时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票据 商业票据 : 指由金融公司或某些信用较高的企业开出的无担保短期票据。 商业票据 的
10、可靠程度依赖于发行企业的信用程度,可以背书转让,可以贴现。 银行票据 : 由银行签发或由银行承担付款义务的票据。主要包括银行本票、银行汇票、银行签发的支票等。 信用证 : 是指开证银行应申请人的要求并按其指示向第三方开立的载有一定金额的、在一定的期限内凭符合规定的单据付款的书面保证文件 旅行支票 : 指 境内商业 银行 代售的、由境外银行或专门金融机构印制、以发行机构作为最终 付款人 、以 可自由兑换货币 作为计价 结算货币 、有固定面额的 票据 利息 : 从其形态上看,是货币所有者因为发出货币 资金 而从借款者手中获得的报酬;从另一方面看,它是借贷者使用货币资金必须支付的代价。 利息实质上是
11、 利润 的一部分,是利润的特殊转化形式。 利息率 : 利率体制 二、思考题: 1、什么是商业信用?什么是银行信用?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的关系? 答 : 商业信用 是指工商企业之间在买卖商品时,以商品形式提供的信用。 银行信用 是指以银行为中介,以存款等方式筹集货币资金,以贷款方式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各企业提供资金的一种信用形式。 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的区别 :1 商业信用是以物品形态提供信用 ,而银行信用则是以倾向形态提供的信用 2.商业信用是直接用信用 ,银行信用是间接信用 3.商业信用的动态与产业资本的动态是一致的 ,银行信用是不一致的 . 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的联系 :银行信用是在商业信用的基础
12、上发展起来的 ,突破了商业信用方向的局限怀的规模的局限性 . 2、信用有什么作用? 答 : 3、决定利率水平的因素有哪些? 4、信用的形式主要包括哪些? 答 :信 用形式有商业信用 ,银行信用 ,消费信用 ,民间信用 ,租赁信用 .国际信用等形式 . 5、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答 :1. 资金配置功能 :具体又表现为促进储蓄向投资转化、进规模效应形成、促进社会合理分配等方面。 2. 信用创造功能:通过特定的金融机构,尤其是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信用可以源源不断地创造出新的支付能力,对经济形成持续的推动力。一方面,信用不断地创造出信用货币,尤其是存款货币,使之适应飞速扩大的商品生产
13、和商品交换,不至于出现金融货币流通时期经常出现的货币饥荒 , 另一方面,根据熊彼特的非常信用理论, 现代信用体系创造出超过现有经济总量的资金,调动更多的社会资源,使经济处于加速发展的状态。 . 3. 信息传播功能:社会化的信用活动将所有的经济主体都联结起来,所有的经济主体的相关信息,不管是宏观的还是微观的,也都可以汇 集在一起,通过特定的组织或机构进行广泛、充分的传播,从而不断地提高市场的效率。 4. 宏观调控功能:信用对于宏观经济运行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总体上讲,当信用规模扩大时,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都会随之扩大,反之则收缩;同时,当信用结构调整时,社会供求结构也会调整。因此,各国政府的宏观调控
14、机制主要就是由信用调控机制构成。 6、我国目前实行的利率制度有何缺陷?我国的利率制度改革应当如何进行? 答 : 1 中央银行和专业银行对利率政策的弹性反映及传导功能弱化。其原因一是中央银行独 立性较小 ,不充分具备制定利率的权力。人民银行的活动是实现政府的经济意图。虽然人民银行总行具有自主调整利率水平和利率的权力。但实际上这种权力虚化 ,每次利率政策的变更人民银行总行要报国务院审批并征得有关部委同意后才能具体规定下达。二是专业银行利率浮动权较小 ,使得专业银行不能充分发挥各自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不能按照资金供求状况及时调整利率 ,不能充分反映本地区的资金供求状况 ,因而利率对经济的导向作用也不
15、明显。 2 利率传导动力行政化。我国的利率传导偏重于以行政命令为轴心的政策动因结构主要通过行政命令 ,下级服从上级加以规定 ,而不是偏重利益为轴心的动因结构。具体讲 ,金融机构还未完全实现企业化经营 ,不能自主经营 ,资金运用受行政部门的干预过多 ,信贷规模被计划的笼子管得太死 ,造成银行自身经营活力太弱 ,资源浪费严重。 3、利率作用方式结构直接简单。在利率政策上我国主要采用计划指标管理调整经济的直 接而简单的方式。尽管有金融市场的渗透和各种间接手段的采用 ,但市场服从于计划 ,间接调 控从属于直接调控。计划指标管理的结果是利率不能及时反映市场中不断变化的情况 ,也就无 法引导资金按照要求合
16、理流动和使用 ,容易产生资金分配出现过度倾斜甚至出现浪费 。 4、利率传导渠道曲折。按我国现行制度规定 ,资金利息是企业商品成本的一部分 ,这是利率杠杆作用乏力的重要原因。由于利息是厂商转嫁到成本中去的 ,最后又转嫁到消费者和其他生产者身上。这样 , 利率再高对企业来说也无关痛痒。同时企业产品成本随之提高 ,最终酿成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 ,使利率杠杆作用缺乏有力的支撑点和吸纳机制。 5、利率水平偏低。近年来虽然连续调高了存贷款利率 ,但仍跟不上物价上涨幅度 ,呈现连续明显的负利率状态。负利率的存在一方面减少银行资金来源 ,另一方面刺激资金需求 ,使资金供求矛盾加剧 ,导致中央银行一方面不得不放松
17、对货币供给控制增加再贷款 ,另一方面 ,为了控制投资需求 ,又只得更多地依赖行政手段来控制银行贷款规模。 但是要 继续提高利率 ,又面临着通货膨胀的巨大压力 ,从而使利率改革的抉择处于两难境地。 6、差别利率模糊。一是存贷款差别利率不明显。为保证银行的生存发展 ,贷款利率必须高出存款利率。而我国近几年存贷款利差呈现缩小趋势 ,再加上经营成本上升 ,使银行的利润率下降。影响着我国整个金融业的企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二是地区、产业、行业差别利率得不到充分体现 ,差别利率还没有真正体现为企业信用高低 ,风险大小 的区别。目前 ,专业银行存贷款管理上的信用评级 ,更多的是向企业提供贷款的一种承诺 ,而不是
18、作为差别利率的依据。随着资金流通渠道增加 ,流动范围扩大 ,由于地区间的发展程度不同 ,资金供求变化出现差异 ,必须在不同地域、不同金融工具的利率上表现出差别来 ,成为引导资金流通的信号。现在利率管理上规定的 20%的浮动幅度难以适应这种变化 ,也难以适应以信用状况为差别率标准的发展趋势 . 对策 : 1、强化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建立中央银行宏观调控机制。 首先 ,要加强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地位 ,确保利率政策的制定、实施的稳定性与独立性。从我国目前情况来看 ,要保持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必须处理好中央银行同政府、财政的关系 ,中央银行同专业银行的关系 , 中央银行同地方政府的关系 ,从而减少利率政
19、策过程中的摩擦。其次要 进一步健全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机制 ,使利率富有弹性 ,并逐步向市场化方向过渡。具体讲 ,人民银行视物价水平确定一个的利率政策 ,只管存款的上限和贷款的下限 ,在限额以内全部放开 ,实行基准利率指导下的市场利率 ,随着改革的深入 ,基准利率应逐步减小至最小限度 ,并最终形成只有中央银行存贷款利率、再贴现利率或包括极 少数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基准利率体系。最后 ,各专业银行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基准利率参照本地区的物价水平、资金供求状况 ,各地使用资金的效益 ,在中央银行确定的上、下限比例之内确定存、 贷款利率 , 并适时调整利率的幅度 ,实行市场弹性调控。 2、实行金融机构的
20、企业化经营。在利率政策弹性传导机制中 ,实践表明 ,只有一个真正的 金融企业 ,即能够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 ,自担风险 ,自求平衡的经济实体才具备较好的传导性能。因为企业化的金融机构基于自已的利益得失 ,对中央银行利率政策的每一变动都会加以认真考虑 ,从而才能使利率政策传递顺畅和准确 ,而没有经营自主权 ,没有盈利的动机 ,自然对利益诱惑的利率政策不会作出灵敏的反应 ,不会对利率政策作出积极主动传导。 3. 、建立发达的金融市场 ,是利率政策传导机制的重要构成要素 ,同时又为利率政策传导提供了运行场所 ,造就了运行的环境。一是开拓和建立金融市场 ,可以使中央银行对基准利率放开部分可通过再贷款、
21、再贴现、公开市场业务 ,调节市场的资金供求 ,用扩张和紧缩政策 ,使利率保持在一个有利于经济业务和货币稳定的水平上。二是一个完备发达的金融市场使社会直接、间接的融资都能顺利运行 ,商业票据、企业债券、国库券、金融债券、股票都能顺利转让和交易形成资金供 ,有利于市场利率形成 ,从而为商业银行确立利率提供依据。 4、深化企业改革。利率政策的变动最终对社会经济产生影响 ,是通过企业来实现的。因此 ,对企业深层改造 ,使其成为一个真正独立的经济法人确立其对外界环境变化的弹性反应功能 ,是完善我国利率政策传导机制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内容。因此要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 ,使企业成为真正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
22、同时改革贷款利息的消化渠道 ,将现在进入产品成本改由从利润中支付 ,使利息不再成为成本要素参与利润分配 ,更好地 发挥利率的杠杆作用。 5、逐步调整利率水平。要发挥利率杠杆的调控作用 ,利率水平必须高于物价上涨率 ,才能准确地调节资金的供求 ,考虑到我国目前物价上涨已达两位数。而且通贷膨胀的潜在压力仍然存在 ,近期很难降下来 ,企业对利息支出的承受力还比较差等实际情况 ,要想一步到位地变负利率为正利率是不现实的 ,比较可行的办法是逐步调整利率水平。应先调整利率水平使其接近物价上涨率 ,使实际利率从负利率变为零利率 , 最后再到正利率。 6. 、健全差别利率。健全差别利率体系是实现各种利率利差关系的合理化 ,使整个利率体现一动俱动的功能。 (1)一般而言存贷款利率大多在 2 个百分点以上。参照国际惯例 ,结合我国具体情况 ,我们认为能满足下列条件的利率就是合理的。一是能弥补银行的费 用支出。二是在正常情况未运用出去的那部分存款利息支出能得到清偿。三是保持商业银行的利润。四是绝大多数企业能接受。 (2)建立商业信贷内部差别利率。如为引导资金向农业倾斜的城乡差别利率 ,为实现资源和资金合理配置的经济区域差别利率 ,区别借贷资金使用用途不同的差别利率 ,区别借款单位等级的差别利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