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目 录 1 工程概况 . 1 1.1 总体概述 . 1 1.2 自然条件 . 1 2 编制依据 . 2 3 机械设备配备 . 2 4 试验段目的 . 3 5 施工组织机构设置 . 4 6 试验检测设备 . 5 7 施工布置 . 5 7.1 临时施工道路布置 . 5 7.2 风、水、电布置 . 5 8 施工前准 备 . 5 8.1 技术准备 . 5 8.2 工程材料准备 . 5 8.3 现场准备 . 5 9 施工工艺 . 6 9.1 工艺流程 . 6 9.2 测量放样 . 7 9.3 基础开挖 . 7 9.4 基础处理 . 7 9.5 砼浇筑 . 7 9.6 盖板预制及安装 . 10 9.7
2、湿接缝处理 . 11 9.8 台背回填 . 11 9.9 浆砌石施工 . 11 10 质量保证措施 . 14 10.1 开展全面质量管理 . 14 10.2 健全质量检查机构、加强质量监督检查 . 14 10.3 严格质量标准 . 14 10.4 严格控制质量程序 . 15 10.5 严格奖惩制度 . 16 10.6 严 把材料关 . 16 11 冬季施工 . 16 12 管理措施 . 17 13 报验程序 . 18 14 安全、文明施工 . 18 14.1 建立安全机构 . 18 14.2 指导思想 . 19 14.3 安全生产承诺 . 19 14.4 安全法规 . 19 14.5 安全保证
3、措施 . 19 14.6 环境保 护措施 . 23 机耕通道首件工程施工技术方案 国道 318 线林芝至拉萨段公路改造工程林工段第三合同段项目经理部 - 1 - 1 工程概况 1.1 总体概述 西藏国道 318线林芝至拉萨段公路改造工程(以下简称 “林拉项目 ”是西藏 “十二五 ”公路交通规划中期调整的重点项目之一,也是 西藏自治区 2013 2017 年超常规跨越式发展规划建设的重点项目,它的实施对巩固国防,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沿线经济社会发展,改善少数民族地区生产、生活条件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三标段路线起于贡日 (桩号: K4264+800),经百巴,终于秀巴(桩号K4296+000)。
4、 本 合同 段 共 有 盖板涵 47 道。 其中涵洞 27 道 、通道 20 道、线外圆管涵 2 道 。考虑本合同段盖板涵施工的特殊性 及重要性 , 选择 K4294+360 处 作 为盖板涵 工程 试验段 , 其 结构类型为机耕通道,洞口净高 2.7m,净宽 4m,长度 23.5m.洞口进口为 M10 浆砌片石护坡锥坡,出口为 M10 浆砌片石八字翼墙。洞口采用砂浆抹面。通道洞口建筑与洞身设缝隔开,洞身每隔 4 6m设贯穿整个断面的沉降缝一道,缝宽 1 2cm,以沥青麻絮填满全缝。本涵盖板采用预制,标准 1m 盖板 22块, 0.75m 盖板 2 块。洞身基本结构为 C30 现浇钢筋砼混凝土
5、。 1.2 自然条件 地理位置、地形地貌 与公路建设的关系 本标段位于藏南谷地,位于喜马拉雅和冈底斯山与念青唐古拉山之间的相对“洼陷 ”地带。雅鲁藏布江及其支流经谷底高度自西向东由海拔 3800m 降至2800m,谷地两侧山地高度多在 5000m 左右,发育许多宽窄的河谷平地和湖盆谷底,本标段主要呈现宽谷山地地貌,公路地形以山丘重丘区为主,河谷宽窄相同,河床比降较大,阶地普遍发育,各支流汇合口分布一定规模的冲积扇及台地,山脉纵横交织,形成沟壑谷川。 气象 林芝地区属高原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小气候复杂多样,有 “一年有四季 ,十里不同天 ”的特征。气候垂直变化特征明显,年无霜期 156 天,年
6、日照时数2016h,昼夜温差大于 10 。多年平均气温 8.3 ,最热月( 7 月)平均气温 15.85 ,最冷月( 1 月)平均气温为 -0.4 ,极端最高气温 26.9 ;极端最低气温 -19.7 。多年平均降水量 640.1mm。每年 11 月至次年 4 月为旱季, 6 至 9 月为雨季,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 75%以上。 机耕通道首件工程施工技术方案 国道 318 线林芝至拉萨段公路改造工程林工段第三合同段项目经理部 - 2 - 水文 本标段水系为雅鲁藏布江水系,沿线地区地表水十分丰富,在季风气候条件下,河沟流量随季节变化大,洪水期与枯水期的流量差距悬殊。路线主要沿雅鲁藏布江一级 支流
7、尼洋河布置,河流不通航。尼洋河发源于米拉山西侧的错木果拉冰川湖,从西向东流经工布江达和林芝县,于林芝县的格则村附近汇入雅鲁藏布江,全长 286 公里。工布江达至八一镇为中游段,长 130 公里,落差 420m。 地质构造及地震情况 地震是现代地壳运动活动的直接证据和主要形式表现。据有关资料统计,该区域记录到的 6 级以上的强烈地震达 30 次之多,其中最大一次震级为 8.6 级,发生于 1950 年 8 月 15 日 22 时 09 分 34 秒,震中位于墨脱县境内,距离波密县城区约 90km,此次地震波及区达到 3800k ,余震 96 次,并持续到 1952 年 8月。是我国记录到的第一特
8、大地震。根据地震历史可见本地区属于高强度地震带,在这种高强度地震带之中,特别是断层破碎带范围山体易造成滑坡、崩塌、泥石流、河谷低洼砂地造成砂土液化。 本合同段范围地震基本烈度为 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 0.1 0.15g。 2 编制依据 国道 318 线林芝至拉萨段公路改造工程林芝至工布江达段第三合同段两阶段施工图设计;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JTG BO1-2003); 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 (JTG D60-2004); 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 计规范( JTG D62-2004); 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 JTG D63-2007); 公路圬工桥涵设计规范( JTG D6
9、1-2005); 公路桥涵设计细则( JTG/T D65-04-2007); 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 JTJ 041-2000) 。 3 机械设备配备 机械设备配置见表 3-1。 机耕通道首件工程施工技术方案 国道 318 线林芝至拉萨段公路改造工程林工段第三合同段项目经理部 - 3 - 通道施工机具设备一览表 表 3-1 序号 名 称 规格、型号 单位 数量 备注 1 反铲 CAT320 台 1 2 搅拌机 0.35 m3 台 1 通道洞口浆砌石砌筑 3 搅拌车 9m3 台 2 4 平板振动夯板 KW-60 台 1 5 振捣器 D50 台 3 6 振捣器 D30 台 2 7 自卸车 25t
10、辆 2 8 吊车 25t 台 1 9 压路机 YZ25JC 台 1 10 蛙式打夯机 ZS-5 台 2 11 电焊机 BX400 型 台 3 12 柴油发电机 50KW 台 1 备用 4 试验 段 目的 为了更好的完成 本合同段盖板涵 工程的施工, 试验段主要目的是为了 确定合理的施工方法、施工组织、工艺流程 、资源配置 和符合技术规范要求的工程 质量标准 及 控制数据 参数。 本项目实验段机耕 通道结构形式见图 4-1。 206030 100 400 100 3033075 754502528394040图 4-1 K4294+360 通道断面图 机耕通道首件工程施工技术方案 国道 318
11、线林芝至拉萨段公路改造工程林工段第三合同段项目经理部 - 4 - 通过 K4294+360 机耕 通道首件的施工,取得相关的施工技术参数,确定拟定的施工方案的可行性,为后续 盖板涵 工程 施工总结相关经验 并 结合施工的特点,来确定最优 质 的施工工艺和施工组织 及资源配置。 该通道首件工程计划开工日期为 2013 年 11 月 17 日。完工日期为 2013 年12 月 17 日。 5 施工组织机构设置 为了保证本 项目 的质量、安全、进度,我 部 将 组织强有力的技术管理力量和选用 施工经验丰富的施工队伍,保证 本项目 施工的顺利进行。所投入的施工管理力量见 表 5-1、 5-2。 试验
12、段 主要管理人员分工表 表 5-1 序号 姓名 职务 人员分工内容 备注 1 冯 涛 项目负责人 试验涵总负责 2 丁元国 项目总 工程 师 试验 段 技术质量总负责 3 王 焕 试验负责人 负责试验段试验检测、试验数据收集、整理 4 乔世雄 测量负责人 负责 试验段现场测量、放样 5 周建龙 工程部主任 负责试验段数据收集、整理、分析、成果、质量 6 肖怀峡 物资部 主任 试验段物资设备总负责 7 王 岩 安质环保室主任 负责试验段安全、文明施工 8 孙栓军 三分部负责人 前方施工组织及管理 9 张义龙 三分部技术负责人 负责现场技术,协助现场施工及数据的采集 主要施工人员一览表 表 5-2
13、 工种 人数 工种 人数 瓦工 12 电工 1 机械工 4 修理工 2 司机 6 普工 10 砼工 4 测量试验 4 钢筋工 6 管理人员 3 合 计 52 机耕通道首件工程施工技术方案 国道 318 线林芝至拉萨段公路改造工程林工段第三合同段项目经理部 - 5 - 6 试验检测设备 实验检测设备见表 6-1。 试验检测仪器一览表 表 6-1 序号 设备名称 规 格型号 单位 数量 备注 1 塌 落 度 筒 套 1 2 动力触探仪 63.5Kg 套 1 3 灌砂筒 套 1 4 全 站 仪 徕卡 TS06 台 1 5 水 准 仪 NA724 台 1 7 施工布置 7.1 临时施工道路布置 临时修
14、筑施工便道和原有 乡 村道 路 相结合的方式, 确保 施工期间机械 运输 通畅。 7.2 风、水、电布置 施工用电:砼浇筑照明所需的电均由主线变压器就近接引 至施工现场配电柜 (前期变压器未装好时采用 100KW 柴油发电机) ,可满足施工用电。 施工用水:在施工 现场布置 3.0m塑料水箱,通 过水车从 主水池拉运 至施工现场进行供给,可满足施工用水。 8 施工前准备 8.1 技术准备 组织工程技术人员熟悉研究技术文件和图纸中各项内容和要求,全面 领会设计意图;做好原始资料的进一步调查分析,了解当地的自然条件 、 地方劳动力 、 材料状况 、 交通运输状况和可提供的施工用水用电状况 ,合理
15、编制施工方案 ,施工前 对施工队伍进行培训和技术交底。 原材料的控制:试验室开工前做好进场原材料的 检测及 试验。 8.2 工程材料准备 所有原材料在使用前,按相应技术规范进行相关试验,符合要求的原材料方可用于生产施工。 8.3 现场准备 机耕通道首件工程施工技术方案 国道 318 线林芝至拉萨段公路改造工程林工段第三合同段项目经理部 - 6 - 搞好施工现场三通一平、临时设施及现场消防、保安设施等工作。 现场原材料准备充足,并码放整齐、明确标识,原材料的质量证明资料必须齐全。 工程试验工作达到开工条件,施工机具满足施工要求。 9 施工工艺 9.1 工艺 流程 机耕 通道具体施工工艺 流程 见
16、 图 9-1。 图 9-1 机耕通道施工工艺流程图 施工放样 基坑开挖 基底处理及夯实 基底验收 基础砼浇筑 涵身、台帽浇筑 盖板基槽砂浆找平 盖 板运输及安装 板缝处理 洞口建筑施工 台背回填 竣工验收 原材料准备 原材料认可 配合比准备 拌和机准备 砼拌和 不合格 盖板预制 材料准备 砂浆拌和 机耕通道首件工程施工技术方案 国道 318 线林芝至拉萨段公路改造工程林工段第三合同段项目经理部 - 7 - 9.2 测量放样 根据设计图纸,按坐标中线、高程点测放 基础的 平面位置和纵断高程。精确测定出 机耕通道 基座主轴线和起讫 点,伸缩缝位置,每端的衔接是否顺直,并按施工放样的实际需要增补 通
17、道基础 各点的地面高程,并设置施工水准点,在基础表面上弹出轴线及墙身线。 9.3 基础开挖 基础 开挖 采用 CAT320 挖掘机 分层 、分段进行 开挖, 并顺路基方向开挖台阶,人工配合挖掘机刷底。基础的部位尺寸、形状均按设计要求进行施工。当基础开挖后若发现与设计情况 不符 时,应将实际情况 及时上报技术质量部,技术质量部直接联系 设计 工程师 。 基础开挖为明挖基础,在松软地层或陡坡基层地段开挖时,基础不宜全段贯通,而要采用跳槽办法开挖,以防止 土体 失稳。基础用挖掘机开挖 时,要有专人指挥,在开挖过程中不得超挖,避免扰动基底原状土,开挖基础的土 石 方,在场地有条件堆放时, 把能利用的土
18、石方留足待回填备用 ; 不能利用的土石 方 或腐殖土 采用 25t 自卸车 一次运走,避免二次倒运。 在基槽边弃土时,要保证边坡稳定。当土质好时,槽边的堆土要距基槽上口边缘 1.2m 以外,高度不得超过 1.5m。 任何土质基坑挖至标高后不得长时间暴露 、 扰动或浸泡,而削弱基底承载能力。基底尽量避免超挖,如有超挖或松动要将其夯实,基坑开挖完成后,要放线复验,确认位置无误并经监理工程师签认后,方可进行 下道工序 施工 。 9.4 基础处理 待基坑开挖完成后,先进行基底承载力的检测, 确定是否 满足设计要求 ,如满足设计要求,可进行下道工序施工,如达不到设计要求时,根据设计要求进行处理 或换填处
19、理 。 本 项目 根据设计 要求地基承载力不小于 0.25MPa, 基底 有 厚约0.5 1.8m 软塑状粉质粘土, 需 清除后以硬塑状粉质粘土为持力层 。 9.5 砼 浇筑 钢筋工程 待基坑开挖完成并达到设计要求后, 方可进行钢筋 的安装。钢筋加工在预制场完成, 加工成型的钢筋 采用 8t 汽车拉运至现场,由人工现场 绑扎完成。 钢筋在加工前 采用钢筋调直机 调直,并符合下列规定:钢筋表面 的 油渍、漆机耕通道首件工程施工技术方案 国道 318 线林芝至拉萨段公路改造工程林工段第三合同段项目经理部 - 8 - 污、水泥浆和用锤敲击能剥落的浮皮、铁锈等均要清除干净 , 钢筋要平直,无局部折曲。
20、加工后的钢筋,表面不得有削弱钢筋截面的伤痕。钢筋的弯制和末端的弯钩必须符合设计要求:用光圆钢筋制成的箍筋,其末端应根据设计设置弯钩(半圆形,直角形或斜弯钩),弯钩的弯曲内直径应大于受力钢筋直径,且不能大于箍筋直径的 2.5 倍;弯钩平直部分的长度结构不能小于箍筋直径的 5 倍。 安装钢筋时,钢筋的位置和保护层的厚度,要符合设计要求 。钢筋 固定 采取在钢筋与模板之间 用 5 5cm 砼 垫块支垫,其强度不得低于设计的混凝土强度。绑 扎和焊接的钢筋 骨架,在运输、安装和 浇筑 混凝土过程中不得有变形, 裂缝 或松脱现象,并要符合下列规定:在钢筋的交叉点处,要用直径 0.7mm 2.0mm 的铁丝
21、,按逐点改变绕丝方向,交错 绑扎 ,或按双对角线方式 绑扎 。结构中钢筋骨架的箍筋,要与主筋垂直围紧,箍筋与主筋的交叉点要用 铅丝 绑扎。箍筋接头的两端应向内弯曲,箍筋的接头要在角部主筋相交处,并要沿竖直方向交错布置。 安装钢筋骨架时,要保证其在模型中的正确位置,不得倾斜、扭曲, 不得变更保护层的规定厚度, 钢筋骨架 安装就位后, 对钢筋加以保护,不得在其上行走和递送材料 , 钢筋全部施工完成后, 必须经过自检合格,并符合设计要求经 监理工程师检验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 施工。钢筋制作、安装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见表 9-1。 钢筋制作、安装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 表 9-1 序号 名称 允许偏差( mm) 检验方法 1 受力钢筋全长 10 尺量,一个断面 1 处 2 弯起钢筋各部分尺寸 20 尺量,一个断面 1 处 3 箍筋各部分尺寸 5 尺量,一个断面 1 处 4 受力钢筋排距 5 尺量,两端、中间各 1 处 5 同一排中受力钢筋间距 20 6 箍筋间距 绑扎骨架 0, -20 尺量,连续 3 处 焊接骨 架 0, -20 7 钢筋保护层厚度 5 尺量,两端、中间各 2 处 模板 工程 钢筋施工完成后,再进行模板拼装,模板采用 P1015、 P3015、 P9015 平面组合钢模板拼装, 模板必须选用表面平整、光滑且必须保证其刚度的模板, 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