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处方集锦.doc

上传人:sk****8 文档编号:2396541 上传时间:2019-05-11 格式:DOC 页数:43 大小:19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针灸处方集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针灸处方集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针灸处方集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针灸处方集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针灸处方集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针灸处方 内科病症 1.感冒 : 处方:风池 大椎 外关 列缺 合谷 2.咳嗽 : 处方:以手太阴肺经腧穴和肺的俞、募穴为主。 肺俞 中府 列缺 太渊 3.股外侧皮神经 炎 : 处方:股外侧局部和足少阳胆经腧穴为主。 风市 环跳 伏兔 血海 阿是 穴 4.三叉神经痛 : 处方:以面颊局部和手、足阳明经腧穴为主。四白 下关 地仓 攒竹 合谷 太冲 内庭 5.泄泻 : 处方 :以大肠的俞、募、下合穴为主。 神阙 天枢 大肠俞 上巨虚 三阴交 6.癃闭 : 处方:以足太阴脾经腧穴为主。 关元 三阴交 阴陵泉 膀胱俞 7.尿失禁 : 处方:以肾和膀胱的俞、募穴为主。 中极 膀胱俞 肾俞 三阴交

2、8.痢疾 : 处方:以大肠的募穴、下合穴为主。 合谷 天枢 上巨虚 阴陵泉 9.黄疸 : 处方:胆俞 阳陵泉 阴陵泉 至阳 10.淋证 : 处方:以足太阴脾经腧穴和膀胱的俞、募穴为主。 中极 膀胱俞 三阴交 阴陵泉 11.水肿 : 处方:水分 水道 三焦俞 委阳 阴陵泉 12.胁痛 : 处方:期门 支沟 阳陵泉 足三里 13.腹痛 : 处方:以任脉和足阳明胃经腧穴为主。中脘 足三里 天枢 关元 14.坐骨神经痛 : 处方:以足太阳、足少阳经腧穴为主。 足太阳经型:环跳 阳陵泉 秩边 承扶 殷门 委中 承山 昆仑 足少阳经型:环跳 阳陵泉 风市 膝阳关 阳辅 悬钟 足临泣 15.眩晕 : 处方:

3、以头部和足少阳经腧穴为主。百会 风池 头维 太阳 悬钟 16.震颤麻痹 : 处方:百会 四神聪 风池 合谷 太冲 阳陵泉 17.胃痛 : 处方:中脘 足三里 内关 公孙 梁丘 18.呕吐 : 处方:中脘 胃俞 足三里 内关 19.胃下垂 : 处方:以任脉腧穴和脾、胃的背俞穴为主。 中脘 胃俞 足三里 脾俞 气海 百会 20. 糖尿病 : 处方:以相应背俞穴为主。 肺俞 脾俞 胃俞 肾俞 胃脘下俞 足三里 三阴交 太溪 21.呃逆 : 处方:以任脉腧穴为主。 膈俞 内关 中脘 天突 膻中 足三里 22. 失眠 : 处方:神门 内关 百会 安眠 23.疟疾 : 处方:大椎 陶道 中渚 间使 后溪

4、24.哮喘 : 处方:手太阴肺经腧穴和肺的俞、募穴为主。 肺俞 中府 天突 膻中 孔最 定喘 丰隆 25.癔病 : 处方:以手、足厥阴经腧穴为主。神门 大陵 内关 期门 心俞 合谷 太冲 26.腰痛 : 处方:以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腧穴为主。委中 肾俞 大肠俞(腰三针)腰阳关 阿是穴 脊中 27.头痛 : 处方:以局部取穴为主,配合循经远 端取穴。 阳明头痛:印堂 上星 阳白 攒竹透鱼腰及丝竹空 合谷 内庭 少阳头痛:太阳 丝竹空 角孙率谷 风池 外关 足临泣 太阳头痛:天柱 风池 后溪 申脉 昆仑 厥阴头痛:百会 通天 太冲 行间 太溪 涌泉 偏正头痛:印堂 太阳 头维 阳白 合谷 内庭 外关

5、 足临泣 2 全头痛:百会 印堂 太阳 头维 阳白 合谷 风池 外关 28.面肌痉挛 : 处方:以面颊局部取穴为主。翳风 攒竹 太阳 颧髎 合谷 太冲 29.面瘫 : 处方:以面颊局部和足阳明经腧穴为主。阳白 四白 颧髎 颊车 地仓 翳风 合谷 30.低血压 : 处方:以足大阳经背俞穴为主。百会 气海 心俞 脾俞 肾俞 足三里 31.癫病 : 处方:心俞 神门 (俞原配穴法)脾俞 丰隆 (化痰) 32.痫病 : 处方:以督脉腧穴为主。水沟 长强 鸠尾 筋缩 阳陵泉 丰隆 33.贫血 : 处方:以足太阳经背俞穴为主。 气海 血海 膈俞 心俞 脾俞 肾俞 悬钟 足三 里 34.嗜睡 : 处方:以督

6、脉腧穴为主:百会 四神聪 印堂 丰隆 足三里 35.狂病 : 处方:以督脉、心包经腧穴为主。 水沟 大椎 风池 丰隆 大陵 劳宫 36.痴呆 : 处方:百会 四神聪 太溪 大钟 悬钟 足三里 37.心悸 : 处方:以心经、心包经腧穴和相应俞募穴为主。神门 内关 通里 心俞 厥阴俞 巨阙 膻中 38.高血压病 : 处方:百会 曲池 合谷 太冲 三阴交 39.阳强 : 处方:以足厥阴肝经腧穴为主。 大敦 行间 蠡沟 侠溪 三阴交 40.阳痿 : 处方:以任脉腧穴为主:关元 肾俞 三阴交(阳三针) 中极 41.男性不育症 : 处方:以任脉、足太阳经腧穴为主。关元 三阴交 肾俞 次髎 秩边 气海 足三

7、里 42.瘿病 : 处方:以颈部和任脉、足阳明经腧穴为主。瘿肿局部 天突 膻中 合谷 足三里 三阴交 丰隆。 43.单纯性肥胖症 : 处方:以足太阴、足阳明经腧穴为主。 中脘 天枢 曲池 上巨虚 大横 支沟 丰隆 阴陵泉 三阴交 水分 内庭 关元 44.遗精 : 处方:以任脉、足太阳经腧穴为主。会阴 次髎 关元 肾俞 三阴交(阳三针) 痿证 : 处方:以手、足阳明经穴和夹脊穴为主。 上肢:肩髃 曲池 手三里 合谷 外关 颈、胸夹脊(手三针:合谷 曲池 外关) 下肢;髀关 伏兔 足三里 丰隆 风市 阳陵泉 三阴交 腰夹脊(足三针:足三里 三阴交 太冲) 45.末梢神经炎 : 处方:以手、足阳明经

8、腧穴为主。 上肢:曲池 合谷 手三里 外关 八邪 下肢:伏兔 足三里 丰隆 环跳 风市 阳 陵泉 八风 46.前列腺炎 : 处方:以足太阴脾经腧穴为主。关元 三阴交 秩边 阴陵泉 47.白细胞减少症 : 处方;气海 大椎 脾俞 肾俞 膏育 足三里 48.中风 : 1)中经络: 处分:水沟或百会 内关 极泉 尺泽 委中 足三里 三阴交 2)中脏腑: 处方:一督脉腧穴为主 : 水沟 素髎 百会 内关 便秘: 处方:以大肠的俞、募、下合穴为主。大肠俞 天枢 上巨虚 照海 支沟 儿科病症 1.急惊风 : 处方:水沟 中冲 合谷 太冲 2.厌食 : 处方:以任脉、足阳明经腧穴为主。 中脘 建里 梁门 足

9、三里 3.百日咳 : 处方:列缺 肺俞 风门 丰隆 4.遗尿 : 处方:以膀胱的俞、募穴为主。 中极 膀胱俞 三阴交 5.脑瘫 : 处方:以督脉腧穴为主。 大椎 身柱 风府 四神聪 悬钟 阳陵泉 6.疳证 : 处方:四缝 中脘 足三里 脾俞 3 妇科病症 1.经前期紧张综合征 : 处方:神门 百会 膻中 太冲 三阴交 2.阴痒 : 处方:以足厥阴经腧穴为 主。 大敦 蠡沟 太冲 中极 三阴交 3.痛经 : 处方:以足太阴经腧穴为主。关元 三阴交 地机 十七椎 (经验穴 ) 4.闭经 : 处方:关元 三阴交 天枢 合谷 肾俞 5.月经不调 : 处方:关元 三阴交 血海 6.崩漏 : 处方:以足太

10、阴经腧穴为主。关元 三阴交 血海 膈俞 或重灸隐白 7.妊娠呕吐 : 处方:中脘 足三里 内关 公孙 8.带下病 : 处方:带脉 关元 三阴交 白环俞 9.盆腔炎 : 处方:带脉 中 极 次髎 三阴交 10.恶露不绝 : 处方:以任脉和足太阴经腧穴为主。关元 气海 血海 三阴交 11.恶露不下 : 处方:以任脉和足太阴经腧穴为主。 关元 气海 地机 三阴交 12.子宫脱垂 : 处方:以任脉腧穴为主。 百会 气海 关元 维道 三阴交 13.产后乳少 : 处方:以足阳明经腧穴为主。 膻中 乳根 少泽 足三里 14.更年期综合征 : 处方:百会 太溪 关元 肾俞 三阴交 15.不孕症 : 处方:关元

11、 大赫 三阴交 次髎 秩边 16.滞产 : 处方:膻中 合谷 三阴交 至阴 独阴 17.胞衣不下 : 处方:以任脉腧穴为主。气海 关元 三阴交 独阴 18.胎位不正 : 处方:至阴 太溪 三阴交 外科病症 1.丹毒 : 处方:以皮损局部和手阳明经腧穴为主。 合谷 曲池 血海 委中 阿是穴 2.乳腺炎 : 处方:膻中 乳根 期门 肩井 3.疝气 : 处方:以足厥阴经腧穴为主。 太冲 大敦 关元 归来 三阴交 4.流行性腮腺炎 : 处方:以 手足少阳、阳明经腧穴为主。 翳风 颊车 合谷 外关 内庭 足临泣 5.阑尾炎 : 处方:以足阳明经腧穴为主。阑尾穴 上巨虚 天枢 曲池 阿是穴 血6.血 栓闭

12、塞性脉管炎 : 处方:关元 膈俞 足三里 三阴交 血海 阳陵泉 7.胆石症 : 处方:以胆的俞、募、下合穴为主。 日月(右) 期门(右) 胆俞 阳陵泉 8.脱肛 : 处方:以督脉和足太阳经腧穴为主。 长强 百会 承山 大肠俞 9.痔疮 : 处方:以督脉和足太阳经腧穴为主。 长强 会阳 百会 承山 二白 骨伤科病症 1.扭伤 : 处方:以局部和邻近取穴为主。 颈部:大椎 天柱 风池 后溪 肩部:肩髃 肩髎 臑俞 肩贞 肘部:曲池 小海 天井 少海 腕部:阳池 阳溪 阳谷 外关 大陵 腰部:肾俞 腰阳关 腰眼 委中 髀部:环跳 秩边 居髎 承扶 膝部:膝眼 鹤顶 梁丘 阳陵泉 膝阳关 4 踝部:解

13、溪 昆仑 申脉 照海 丘墟 2.外伤性截瘫 : 处方:以督脉和下肢三 阳经腧穴为主。 损伤脊柱上、下 1 2 个棘突的督脉穴及其夹脊穴 环跳 委中 阳陵泉 足三里 悬钟 三阴交 3.颈椎病 : 处方:以颈项局部取穴为主。 大椎 天柱 后溪 颈椎夹脊 4.落枕 : 处方:大椎 阿是穴 落枕穴 后溪 悬钟 5.肘劳 : 处方:以肘关节局部手阳明经腧穴为主。 曲池 肘髎 手三里 手五里 阿是穴 6.足跟痛 : 处方:以足跟局部和足少阴、足太阳经腧穴为主。 太溪 照海 昆仑 申脉 悬钟 阿是穴 7.腱鞘囊肿 : 处方:以局部取穴为主。 囊肿局部(阿是穴) 8.腱鞘炎 : 处方:以局部取穴为主。 列缺

14、合谷 阳溪 阿是穴 9.肩周炎 :以肩关节局部取穴为主 处方:肩髃 肩前 肩贞(肩三针)阿是穴 阳棱泉 中平穴 皮肤科病症 1.神经性皮炎 : 处方:风池 大椎 曲池 委中 膈俞 皮损局部 2.带状疱疹 : 处方:支沟 阴陵泉 行间 夹脊穴 皮损局部 3.荨麻疹 : 处方:以手阳明、足太阴经腧穴为主。 曲池 合谷 血海 膈俞 三阴交 4.皮肤瘙痒症 : 处方:曲池 风市 血海 膈俞 5.斑秃 : 处方:以局部和肝、肾的背俞穴为主。 脱发区 百会 通天 大椎 肝俞 肾俞 6.湿疹 : 处方:以皮损局部和足太阴经腧穴为主。 曲池 足三里 三阴交 阴陵泉 皮损局部 7.疔疮 : 处方:以督脉腧穴为主

15、。 身柱 灵台 合谷 委中 8.痤疮 : 处方:以局部和手阳明腧穴为主:阳白 颧髎 大椎 合谷 曲池 内庭 五官科病症 1.麦粒肿 : 处方:以眼区局部取穴为主。 攒竹 太阳 二间 内庭 2.目赤肿痛 : 处方:以眼区局部取穴为主。 攒竹 瞳子髎 太阳 合谷 太冲 眼3.睑下垂 : 处方:以眼区局部取穴为主。 攒竹 丝竹空 阳白 三阴交 4.视神经萎缩 : 处方:以眼区局部和足少阳经腧穴为主:球后 睛明 承泣 风池 太冲 光明 5.耳鸣、耳聋 : 处方:耳区局部和手、足少阳经腧穴为主:耳门 听宫 听会 翳风 中渚 侠溪 6.鼻炎 : 处方:以鼻腔局部和手阳明经腧穴为主:迎香 鼻通 印堂 合谷

16、7.牙痛 : 处方:以 面颊局部和手、足阳明经腧穴为主:颊车 下关 合谷 二间 内庭 8.咽喉肿痛 : 处方:天容 列缺 照海 合谷 急性病症 1.心绞痛 : 处方:以手厥阴心包经腧穴和相应郄穴、募穴为主:内关 郄门 阴郄 巨阙 膻中 5 2.胆绞痛 : 处方:以足少阳胆经腧穴和相应募穴、背俞穴为主:中脘 日月 胆俞 阳陵泉 胆囊穴 3.泌尿系绞痛 : 处方:以肾和膀胱的俞、募穴为主:中极 京门 肾俞 膀胱俞 三阴交 中风 本病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口眼歪斜、 半身不遂,语言不利为主证。其发生多由肝阳偏亢,气血上逆所致。中风包括脑溢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等脑血管意外疾病。 1 闭证 :主证:神

17、志昏沉,牙关紧闭,两手紧握,面赤气粗、喉中痰鸣、二便闭塞、脉弦滑而数。 治法:取督脉和十二井穴为主,平肝熄风,开窍启闭,用毫针泻法或点刺出血。 处方:水沟、十二井、太冲、丰隆、劳宫。 加减:牙关紧闭加颊车、合谷;语言不利加哑门、廉泉、通里、关冲。 2 脱证 :主证:目合口张、手撒遗溺、鼻鼾息微、四肢逆冷、脉象细弱等。 治法:取任脉经穴为主,用大艾炷灸之。 处方:关元。神阏 (隔盐灸) 附注:( 1)凡年高形盛气虚,或肝阳亢越,自觉头晕、指麻者,宜注意饮食起居,并针灸风市、足三里等穴作为预防措施。( 2)指导病员进行瘫痪肢体的功能锻炼,并配合推拿、理疗。( 3)脑血管意外急性期应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18、。 感冒 1风寒感冒 主证:头痛、四肢酸楚,鼻塞流涕,咽痒咳嗽,咯稀痰、恶寒发热(或不热)、无汗、脉浮紧、舌苔薄白。 治法:取手太阴、阳明和足太阳经穴为主,毫针浅刺用泻法;体虚者平补平泻,并可用灸。 处方:列缺、风门、风池、合谷。 2风热感冒 主证:发热汗出、微恶寒、咳 嗽痰稠、咽痛、口渴、鼻燥、脉浮数、苔薄微黄。 治法:取手太阴、阳明、少阳经穴为主。毫针浅刺用泻法。 处方:大椎、曲池、合谷、鱼际、处关。 中暑 1 轻证 主证:身热少汗、头晕、头痛、胸闷、恶心、烦渴、倦怠思睡、舌苔白腻,脉濡数。 治法:取督脉和手阳明经穴为主,毫针刺用泻法。 处方:大椎、曲池、合谷、内关。 2重证 主证:壮热口

19、渴、唇燥肤热、烦躁神昏、甚至转筋、抽搐、苔黄、舌红、脉洪数;气阴两脱,则见面色苍白、汗出气短、血压下降、四肢抽搐、神志不清、舌淡、脉细数。 治法:取督脉和任 脉经穴为主。 暑 热蒙心针刺用泻法;气阴两脱可用灸法。 处方:百会、人中、十宣、曲泽、委中、阳陵泉、承山、神阏、关元。 转筋者,近取筋会、阳陵泉和承山穴以舒筋解痉。气阴两脱急取神阏、关元艾灸以回阳救逆。 加减:渴饮加金津、玉液以清热生津。 哮喘 1 实证 风寒外袭,证见咳嗽、咯吐稀痰、形寒无汗、头痛口不渴、脉浮紧、苔6 薄白;因痰热者多见咯痰粘腻色黄、咯痰不爽、胸中烦满、咳引胸痛,或见身热口渴、大便秘结、脉骨数、苔黄腻。 治法:取手太阴经

20、穴为主。毫针刺用泻法,风寒可酌用灸法;痰热可兼取足阳明经穴, 不宜灸。 处方:膻中、列缺、肺俞、尺泽。 风寒加风门;痰热加丰隆;喘甚加天突、定喘。 2虚证 主证:病久肺气不足,证见气息短促、语言无力,动则汗出,舌质淡或微红,脉细数或软无力。如喘促日久,以致肾虚不能纳气,则神疲气不得续,动则喘息、汗出、肢冷、脉象沉细。 治法:调补肺肾之气为主。毫针用补法,可酌情用灸。 处方:肺俞、膏肓俞、气俞、足三里、太渊、太溪。 附注:( 1)哮喘伴有支气管炎者,应在哮喘发作缓解后,积极治疗支气管炎。( 2)发作发严重或持续不解者,应配合药物治疗。( 3)须注意预 防。气候转冷及时添衣;过敏体质应注意避免接触

21、致敏原和过敏食物。 呕吐 (附:呃逆) 主证:寒客胃脘、时吐清水或稀涎、进食则吐、苔白脉迟、喜暖畏寒、或大便溏薄。热蕴则为多食即吐、呕吐酸苦热臭、口渴、喜寒恶热、便秘脉数苔黄、痰饮蓄,多见胸痞眩晕、呕吐痰涎、或见心悸、苔白脉滑。宿食不消,则见脘腹胀满或疼痛、食入更甚、暧气食臭、便秘矢气、苔厚腻脉滑实。肝气横逆,多见胁痛呕酸、脉弦。胃气虚弱,则呕吐时作。食不甘味,纳少,便溏、神疲、脉弱、苔薄腻。 治法:取足阳明经穴为主。寒者留针多灸;热则疾出不灸;肝气犯胃 、泻足厥阴经穴,补足阳明经穴;中虚宜兼补脾气。 处方:中脘、内关、足三里、公孙。 热吐加合谷、金津玉液; 寒吐加上脘、胃俞; 痰饮加膻中、丰

22、隆、食积者配下脘、璇玑; 肝逆则加太冲;中气虚者兼用脾俞、章门。 附: 呃逆 呃逆多由邪气与积滞中阻,或暴怒气逆,胃膈气失宣降所致。 主证为呃感连续,声短而频。如偶发者不治自愈。如发作不止,则宜宽膈和胃、降逆调气,可取内关、足三里、或加巨阏、膈俞。 泻泄 泻泄又称腹泻,是指大便次数增多,便质稀溏或呈水样而言。包括急慢性肠炎,肠结核等疾患。 1 急性泻泄 主证:若偏寒湿则粪质清稀、水谷相杂、肠鸣腹痛、口不渴、身寒喜温、脉迟、舌苔白滑;偏于湿热则所下黄糜热臭、腹痛、肛门灼热、尿短赤、脉濡数、舌苔黄腻或兼有身热口渴等。 治法:以疏调肠胃气机为主。偏寒者可留针,并用艾条或隔姜灸;偏热者用泻法。 处方:

23、中脘、天枢、足三里、阴陵泉。 2慢性泄泻 主证:如属脾虚则面色萎黄、神疲肢软、纳差、喜暧畏寒、便溏、脉濡缓无力、舌7 嫩苔白;肾虚则每日黎明前,腹微痛、痛即欲便,或腹鸣而不痛,腹部与下肢畏寒、脉沉细、舌淡、苔白。 治法:以健脾胃与温肾阳为主。针 用补法,可多灸。 处方:脾俞、中脘、章门、天枢、足三里、肾虚者加命门、关元。 痢疾 本病为常见肠道传染病。临床以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脓血为主证。一般分为湿热痢、寒湿痢、噤口痢、休息痢等。 主证:湿热痢主证为腹痛、下痢赤白、里急后重,并兼见肛门灼热、尿短赤、脉滑数、苔黄腻或恶寒发热、心烦口渴等。寒湿痢则下痢粘白冻、喜暖畏寒、胸脘痞闷、口淡不渴、苔白腻

24、、脉濡缓或迟。噤口痢主证为痢下赤白饮食不进,食则呕恶。休息痢则久延不愈,屡发屡息,或轻或重,发则下痢脓血、腹痛、里急后重,休止则 大便时干时稀 。 治法: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毫针刺用泻法;偏寒者加灸;久痢宜兼顾脾肾。 处方:合谷、天枢、上巨虚(或足三里)。 湿热痢加曲池、内庭;寒湿痢加中脘、气海; 噤口痢加中脘、内庭; 休息痢兼用脾俞、胃俞、关元、肾俞。 便秘 粪便常在肠内滞留二天以上,粪质坚硬,排便时艰涩难下者,称为便秘。分实秘、虚秘。 1主证 实秘:便次减少,常须三、五日量次或更长时间。便则努争,坚涩难下。如属热邪壅结,则身热、烦渴、口臭、喜凉、脉滑实、苔黄燥;气机郁滞者,每见胁腹胀满或疼

25、痛、噫气频作、纳食减少、脉弦、苔薄腻 。 虚秘:属气血虚弱者,则见面色唇甲光白无华、头眩心悸、神疲气怯、舌淡苔薄、脉虚细等。如阴寒凝结,可有腹冷痛、喜热畏寒、脉沉迟舌痰苔白润等证。 2治法:取大肠经俞、募穴及下合穴为主。实秘用泻法,虚秘针用补法,寒秘可则灸。 3处方:大肠俞、天枢、支沟、上巨虚。热结加合谷、曲池;气滞加中脘、行间;气血虚弱加脾俞、肾俞;寒秘灸气海、神阏。 癃闭 本病以排尿困难,甚或小便闭塞不通为主证。病势缓,点滴而下者谓之“癃”;病势急小便不通,欲溲不下者称为“闭”。 1 肾气不足 主证:小便淋沥 不爽、排尿无力、面色晄白、神气怯弱、腰膝酸软、舌淡、脉沉细而尺弱。 治法:以取足

26、少阴经穴为主,辅以膀胱经背俞穴,针用补法或用灸。 处方:阴谷、肾俞、三焦俞、气海、委阳。 2温热下注 主证:小便量少、热赤、甚至闭寒不通、小腹胀、口渴、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以取足太阴经穴为主,针用泻法、不灸。 处方:三阴交、阴陵泉、膀胱俞、中极。 3外伤 主证:小便不利、欲解不下、小腹胀满、有外伤或手术病史。 治法:以通调膀胱气机为主,针灸酌选。 处方:中极、三阴交。 8 淋证 淋证是指小便频数、淋 沥刺痛、溲之不尽等证而言,包括现代医学的泌尿系感染和泌尿系结石等病。 1主证 排尿时茎中涩痛、淋漓不尽;或见小腹胀满,点滴难下;甚或突然腰痛;有兼尿中见血;或尿时挟砂石;或小便浑浊、粘稠如膏。

27、亦有不耐劳累,遇劳而发作者。 2治法:以疏利膀胱气血、利尿定痛为主,针用泻法或平补平泻。 3处方;膀胱俞、中极、阴陵泉、行间、太溪。 加减:如尿血加血海、三阴交;小便如膏加肾俞、照海;少腹痛满加曲泉;尿中结石加委阳、然谷;遇劳即发者去行间加灸百会、气海。 遗精 可分梦遗和滑精。凡有梦而遗精者 名梦遗;无梦而精自滑出的为滑精。 1主证:梦遗每在睡梦中发生遗泄、睡眠不安、阳事易举。如久遗而又频繁者,可有头晕、精神不振、耳鸣腰酸等证。滑精则不拘昼夜,动念则常有精液滑出,形体瘦弱,脉细软,甚至心悸、阳萎等。 2治法:梦遗以交通心肾为主,针用平补平泻法;滑精以补肾为主,针用补法或针灸并用。 3处方:关元

28、、大赫、志室。 梦遗加心俞、神门、内关;滑精加肾俞、太溪、足三里。 阳痿 1主证:阴茎痿软不能勃起或勃起不坚。常伴头晕目眩、面色晄白、神疲腰膝酸软、脉细弱等证。 2治法:以补 肾气为主,针用补法或针灸并用。 3处方:肾俞、命门、三阳交、关元。 附注 本病多属功能性,因此在治疗时可加强作思想工作,治疗时停止房事。 不寐 指以经常不易入睡或睡不深熟为特征的一种病证。 1 主证:难以入寐,寐而易醒,醒后不易再睡,亦有时寐时醒甚或彻夜不寐等。病因不同,各有兼证;如属心脾亏损,则为多梦易醒、心悸、健忘、易汗出、脉多细弱;肾虚则头晕、耳鸣、遗精、腰酸、舌红、脉细数;心胆气虚则见心悸多梦、喜惊易恐、舌淡、脉

29、弦细;精志抑郁肝阳上扰则为性情急燥易怒、头晕、头痛、胁胀 胀痛、脉 弦;胃中不和则见脘闷暧气或脘腹胀痛、苔厚腻,脉滑等证。 2治法:以安神为主。根据辩证选穴,针用补法或平补平泻法,或针灸并用。 3处方;神门、三阴交。 心脾亏损加心俞、厥阴俞、脾俞; 肾亏加心俞、太溪; 心胆气虚加心俞、胆俞、大陵、丘墟; 肝阳上扰配肝俞、间使、太冲; 脾胃不和配胃俞、足三里。 癫狂 1 癫证。多由思虑太过、情怀抑郁,以致肝失条达、脾气不运、津液凝滞为痰、痰浊上逆、神明失常、发为癫证。 9 主证:沉默呆滞、精神抑郁、表情淡默、或喃喃自语、语无伦次;或时悲时喜、器笑无常,胡思 乱想,多疑易惊,不思饮食,舌苔薄腻,脉

30、弦细或弦滑。 治法:取背俞穴为主,佐以原、络穴。针用平补平泻法。 处方:心俞、肝俞、脾俞、神门、丰隆。 2狂证。多由所求不遂、肝胃火盛,挟痰上扰,致使神志逆乱、心神失主而致。 主证:病起急骤、吵扰不宁、两目怒视、毁物打人、不分亲疏、气力逾常、不思饮食、舌红绛、苔黄 腻、脉弦滑。 治法:取督脉穴为主,兼清痰火、针用泻法。 处方:大椎、风府、水沟、内关、丰隆。 痫证 痫证是一种发作性神志失常的疾病,俗称羊痫风。 1主证:本病一般多属实证,但反复 发作可致正虚。发病之前,可有头晕、胸闷、神疲等先兆,旋即昏仆、不省人事、面色苍白、牙关紧闭、双目上视、手足抽搐、口吐涎沫、甚则二便失禁。发后头昏、肢软、神

31、疲、苔薄腻、脉弦滑、久病则脉细。 2治法:取任脉、督脉为主、佐以豁痰开窍。 3处方:鸠尾、大椎、腰奇、间使、丰隆。 眩晕 眩是眼花,晕为头晕。轻者平卧闭目片刻即安;重者如乘坐舟车,旋转起伏不定,以致站立不稳。本证可见于高血压、动脉硬化、贫血、神经官能症、耳源性疾病及脑部肿瘤等。 1.气血不足 主证:头晕目眩、两目昏黑、泛泛欲吐、四肢乏力 、面色光白、心悸失寐、怯冷倦卧、脉微细。 治法:以培补脾肾两经为主,用补法、可灸。 处方:脾俞、肾俞、关元、足三里。 2肝阳上亢 主证:头晕目率、泛泛欲吐、腰膝酸软、舌红脉弦。 治法;取肝胆两经为主,针用泻法。 处方:风池、肝俞、肾俞、行间、侠溪。 3痰湿中阻

32、 主证:头晕目率、胸痞欲呕、纳差、心烦苔厚腻、脉滑。 治法:和中化浊为主,针用泻法。 处方:中脘、内关、丰隆、解溪。 头痛 头痛系患者的一种自觉症状。常见于高血压、颅内肿瘤、神经机能性头痛、感染性发热性疾病等。 1 风袭经络 主证:发时 痛势阵作,如锥如刺、痛有定处,甚则头皮肿起成块,一般无其他兼证 治法:按头痛部位分经取穴。毫针刺用泻法、留针。 处方:巅顶部:百会、通天、阿是穴、行间。 前头部:上星、头维、阿是穴、合谷。 后头部:后顶、天柱、阿是穴、昆仑。 2肝阳亢逆 主治;头痛目眩,尤以头之 两侧为重。心烦善怒、面赤口苦、脉弦数、舌红苔黄 治法:取足厥阴、少阳经穴为主。用泻法。 处方:风池

33、、百会、悬颅、侠溪、行间。 3气血不足 主证:痛势绵绵、头目昏重、神疲无力、面色不华、喜暧畏冷、操10 劳或 用脑过度则加重,脉强弱,苔薄白。 治法:取任、督经穴和背俞穴为主。毫针刺用补法、可灸。 处方:百会、气海、肝俞、脾俞、肾俞、合谷、足三里。 附注 头痛如针灸治疗多次无效或继续加重者,应考虑有无颅脑病变,需及时治疗原发病。 痹症 外邪侵袭经络,气血闭阻不畅,引起关节、肢体等处出现酸、痛、麻、重及屈伸不利等症状,名为痹证。可包括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纤维组织炎及神经痛等。 1 主证: ( 1)风寒湿痹。关节酸痛或部分肌肉酸重麻木,迁延日久可致肢体拘急,甚则关节肿大。又可分

34、为以下三型: 行痹 :肢体关节走窜疼痛,痛无定处,有时兼有寒热,舌苔黄腻、脉浮。 痛痹 :遍身或局部关节疼痛,痛有定处,得热稍缓,遇冷则剧,苔白脉弦紧。 着痹 :关节酸痛、肌肤麻木、痛有定处,阴雨风冷每可使其发作,苔白腻,脉濡缓。 ( 2)热痹。关节酸痛、局部热肿、痛不可近、关节活动障碍、可涉及单或多个关节,并兼有发热、口渴、苔黄燥、脉滑数等症状。 2治法:以循径与患部穴为主,亦可采用阿是穴。 行痹、热痹用毫针泻法浅刺; 痛痹多灸,深刺留针,如疼痛剧烈的可隔姜灸; 着痹针灸并施或兼有温针和拔罐等 法。 3处方: 肩部 :肩髎、肩髃、肩臑。 肘臂 :曲池、合谷、天井、外关、尺泽。 腕部 :阳池、

35、外关、阳溪、腕骨。 背脊 :水沟、身柱、腰阳关。 脾部 :环跳、居髎、悬钟。 股部 :秩边、承扶、阳陵泉。 膝部 ;犊鼻、梁丘、阳陵泉、膝阳关。 踝部 :申脉、照海、昆仑、丘墟。 行痹 加膈俞、血海; 痛痹 加肾俞、关元; 着痹 加足三里、商丘; 热痹 加大椎、曲池。 痿证 痿证,是指肢体痿弱无力、不能随意活动或伴有肌肉萎缩的一类病证。常见于多发性神经炎、小儿麻痹后遗症、早期急性脊髓炎、重症肌无力 、癔病瘫及周期性瘫痪等。 1主证:四肢筋肉弛缓无力,失去运动功能。初起多有发热。继则上或下肢,偏左或偏右,痿软无力;重者下肢完全不能运动肌肉日渐瘦削,但无疼痛症状。 ( 1)肺热;兼有发热、咳嗽、口渴、尿黄、舌红苔黄、脉细数。 ( 2)湿热:兼有身重、小便混浊、胸闷、或两足发热、得冷则舒、舌苔黄腻、脉濡数。 ( 3)肝肾两亏:兼有腰脊酸软、遗精早泄头晕目眩、脉细数、舌红。 2治疗:以取阳明经穴为主。上肢多取手阳明,下肢多取足阳明。(参阅中风治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精品笔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