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简答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特征是什么?(参看教材第 3、 13 页) 2、简述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及其理论来源。(参看教材第 7 9 页) 3、简述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参看教材第 12 页) 4、简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参看教材第 12 15 页) 三、简答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特征是什么?(参看教材旧第 3、 13 页,新同) 答:( 1)马克思主义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的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广义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马克思主义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及其后继
2、者对它的发展即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第一,实践性。马克思主义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第二,阶级性。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立场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概括。 2、简述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及其理论来源。(参看教材旧第 7 9 页,新同) 答: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构成的 “ 一块整钢 ”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和费 尔巴哈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古典政治经济学,主要是亚当 .斯密和大卫 .李嘉图的劳动创造价值的思想。科学社
3、会主义直接理论来源主是 19世纪欧洲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圣西门、欧文和傅立叶。 3、简述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参看教材旧第 12 页,新同) 答: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第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和方法论。列宁指出: “ 马克思的哲学是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 ” 。第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为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提供了根本的理论基础,列宁称其为 “ 科学中的最大成果 ” 。 4、简述马克思主
4、义的基本内容。(参看教材第 12 15页,新同) 答:马克思主义基本内容包括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立场、理论品质和社会主义理想四个方面。第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国,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 立场。第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第四,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主义理想。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辩证的唯物论、唯
5、物的辩证法) 三、简答题 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基本面内容。(参看教材旧第 24 页,新第 25 页) 2、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参看教材旧第 24 页,新第25 页) 3、简述列宁物质定义(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 。(参看教材旧第 25 26 页,新第 26 27 页) 4、简述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参看教材旧第 27 页,新第 28 页)。割裂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会导致什么错误观点? 5、简述意识的起源。(参看教材旧第 26 页,新 27 页) 6、简述意识的本质。(参看教材旧第 26 页,新 27 页) 7、什么是规律?规律有什么特点?(教材旧第 46 页,新
6、47 页) 8、 16、简述意识能动性的表现及其实现的途径。(参看教材第 48 49 页,新 49 50页) 9、简述实践及其特点。(参看教材旧第 29 30 页,新第 30 31 页) 10、简述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 (参看教材旧第 30 页,新第 31 页) 11、简述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参看教材旧第 34 35 页,新第 35 36 页) 12、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参看教材旧第 36 37 页,新第 38 页) 13、简述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及其关系。(参看教材旧第 36 页,新第 38 页) 14、如何理解一般和个别(普遍和特殊、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参看教
7、材旧第 39 页,新 40 页) 15、简述度及掌握度的意义。 四、论述题 1、试述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教材缺) 2、试述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 义。(参看教材旧第 49 页,新 50 51 页) 3、试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见教材旧第 38 39 页,新第 39 40 页) 4、试述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并说明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参看教材 39 页,新第 39 40 页) 5、试述辩证否定观及其意义。(参看教材第 40 页,新第 41 页) 6、试述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教材缺) 7、试述内因和
8、外因的含义及其关系,并说明这一原理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性。(教材缺) 第一章习题参考答案 三、简 答题 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基本面内容。(参看教材第 24 页,新第 25 页) 答:( 1)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主要内容有两方面:一是思维和存在哪个第一性,哪个第二性,或哪个是世界的本原,哪个是派生的。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心主义和和唯物主义两大哲学基本派别的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客观世界。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2、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
9、问题?(参看教材第 24 页,新第 25页) 答: 第一,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对一切事物和现象最一般、最普遍的概括。第二,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一切哲学体系之中,任何哲学都必须研究和回答这个问题。第三,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也是实际工作中的基本问题。 3、简述列宁物质定义(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参看教材第 25 26 页,新第 26 27 页) 答:( 1)列宁的物质定义是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最科学的表述: “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 ( 2)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 的客观实在性原
10、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4、简述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参看教材第 27页,新第 28页)。割裂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会导致什么错误观 点? 答:( 1)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的有条件的,相对的。运动和静止互相依赖、互相渗透、互相包含, “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 。( 2)割裂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会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绝对主义和教条主义的犯 错误。相对主义夸大运动,否认静止,抹煞了事物之间的区别和界限,无条件地讲“ 这个就
11、是那个,那个就是这个 ” ,陷入诡辩论。绝对主义夸大静止,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不变论,在理论和实践上往往表现为教条主义。 5、简述意识的起源。(参看教材第 26 页,新 27 页) 答:第一,意识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的形成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同感觉相似的反映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第二阶段,从低等生物刺激感应性到动物感觉和心理。第三阶段,从动物感觉和心理到人的意识。第二,意识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劳动是意识产生 的决定性因素。 6、简述意识的本质。(参看教材第 26 页,新 27 页) 答:第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第二,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
12、反映,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一方面,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一切观念的东西都可以在客观世界找到其 “ 原型 ” ,意识的源泉不在人脑,而在人脑之外的客观世界。另一方面,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具有主观特征。否认意识的主观特征,是庸俗唯物主义。 7、什么是规律?规律有什么特点?(教材第 46 页,新 47 页) 答:规律客观事物内部固有的本持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的特点是:第一,客观 性。规律是物质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能创造、消灭、改变、改造。第二,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发展都有其客观规律。第三,稳定性(重复有效性)。规律都是在一定条件下起作用的,只要条件具备了,规律就会重
13、复起作用。 8、简述意识能动性的表现及其实现的途径。(参看教材旧第 48 49 页,新 49 50 页) 答:( 1)意识的能动性或能动作用是指人们在实践中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第一,意识活动具有主动的创造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第三,意识的能动性突出 地表现为对客观世界的改造。第四,意识活动能在一定条件下控制和影响人体的生理过程和活动。( 2)实现主观能动性的主要通过两个途径:一是实践,二是必要的物质手段。 9、简述实践及其特点。(参看教材第 29 30 页) 答: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其特点是:第一,客观性和直接现实性。构
14、成的主体、客体(对象)、手段(工具)和结果等是客观的物质形态。第二,能动性。实践是人类有目的、有计划地改造世界创造性活动,与一般动物消极被动地适应自然界的本能有本质区别。第三,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作为实践的主体的人,总是处在一 定社会关系中的人,人的实践是一种社会化的活动。 10、简述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参看教材第 30 页) 答:第一,生产实践。生产劳动是人类产生、生存和发展的最根本的实践形式。第二,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处理社会关系最根本的实践形式。在社会主义社会,大量社会矛盾表现为人民内部矛盾,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是大量的司法活动。第三,科学实验。科学实验是从生产实践中分
15、化、独立出来的实践形式,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11、简述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参看教材第 34 35 页) 答:第一,联系的 观点。联系是事物与事物之间、事物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具体性)等特点。第二,发展的观点。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2、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参看教材第 36 37 页) 答: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其他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
16、和范围的 “ 钥匙 ” 。第三,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 方法 矛盾分析法。 13、简述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及其关系。(参看教材第 36 页) 答: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同一性和斗争性。( 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吸引、互相联结的性质和趋势。同一性有两层含义:一是矛盾双方互相依存、互为存在的的前提;二是矛盾双方互相渗透、互相贯通,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2)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分离的的性质和趋势。( 3)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相结合,共同构成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源泉。它们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所起的 作
17、用不同,只能互相补充,不能互相代替,单方面不能构成事物发展的动力。 14、如何理解一般和个别(普遍和特殊、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参看教材第 39 页) 答:第一,一般寓于个别之中,通过个别体现一般,没有个别就没有一般。(如:没有苹果、葡萄、香蕉等个别果实,就没有 “ 水果 ” 这个一般概念。)第二,任何个别都包含一般,表现一般,在这个意义上,任何个别都是一般。(如:张三是人,苹果是水果)。第三,任何一般都只能大致地包括一般,一般是个别的一部分,或一方面,或本质。第四,一般、普遍。共性是无条件的,具有绝对性。个别、特殊 、个性是有条件的,具有相对性。任何事物都是一般与个别的统一,普遍与特殊的统一
18、,共性与个性的统一,绝对与相对的统一。 15、简述度及掌握度的意义 。 答:( 1)度是质和量的统一,是事物保持其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范围、幅度。每一个度有两临界点或关节点,两个关节点之间的范围就是度。每一事物本身就是一个度。度是区别量变和质变的根据,未超出度的变化是量变,超出度的变化是质变。( 2)在生活、学习、工作乃至国家建设中,都必须掌握好事物的 “ 度 ” ,讲究 “ 适度 ” 原则。掌握火候、适可而止、量力而行、注意分寸、过犹不及等,讲的都是 把握 “ 度 ” 的道理。 四、论述题 1、试述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教材缺) 答?( 1)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基本内容是:第一,承
19、认世界统一性,坚持一元论,反对二元论。第二,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反对唯心主义一元论。第三,认为世界的统一是物质的无限多样性的统一,是一中有多,多中有一。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一元论,反对旧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机械统一观。 ( 2)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马克思主义哲学全部原理都是以此为理论根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 础,因此,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也就成为指导我实践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 3)坚持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就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照事物本来面貌去认识事物,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要从客观存在的事物
20、出发,而不能从原则、本本或主观愿望、主观想象出发。 ( 4)我国正在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当前最大的实际。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在这个问题上,我国有过许多教训。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纠正了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观念和政策,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实行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今后只有坚持这条基本路线不动摇,才能不断取得胜利。 2、试述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参看教材旧第 49 页,新 50 51 页) 答:( 1)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客观规律性结合
21、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和科学的求实态度结合起来。一方面反对借口尊重础和前提。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参创造也不能消灭。只有按照规律办事,才能有效地改造世界,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另一方面,只有分发挥主 能动性才能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 2)这一辩证关系原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必须把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而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要反对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不顾客观规律,盲目蛮干。在实际工作中,既要从我国国情出发,按规律办事,又要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勇于创新;既要反对急于求成,又要反对消极情绪。 3、试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及其
22、意义。(见教材第 38 39 页,新第 39 40 页) 答:( 1)矛盾普遍生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内容是:第一,矛盾的普遍生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 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第二,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第三,矛盾的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不懂得它,就不能真理掌握唯物辩证法。 ( 2)这一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21世纪,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掌握普遍
23、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辩证关系原理,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与时代特征相结合 ,与时俱进,开拓新境界,提出新思路,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4、试述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并说明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参看教材 39 页,新第 39 40 页) 答:( 1)这一原理的内容: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然准备,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第二,质变是的必然结果。第三,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 2)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一个不断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搞建设,不能急于求成,必须稳步前进,只 有
24、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实现质的飞跃。急躁冒进,片面追求高速度,反会欲速则不达。当然也要注意克服僵化保守思想,抓住机遇,不断推进现代化建设事业。 6分 5、试述辩证否定观及其意义。(参看教材第 40 页,新第 41 页) 答:( 1)辩证否定观的内容:第一,辩证的否定是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而进行的自我否定。第二,辩证的否定有两个特点:其一,否定是发展的环节,事物的发展只有通过否定才能实现;其二,否定又是联系的环节,通过否定,克服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因素,保留其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使之成为新事物的有机 组成部分,体现了新事物和旧事物的联系。第三,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的
25、统一,即 “ 扬弃 ” 。扬弃就是既克服,又保留。克服属于发展环节,体现发展过程中的非连续性;保留属于联系环节,体现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连续性。因此否定是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 ( 2)辩证否定观的重要意义:第一,坚持辩证否定观,就要对一切事物采取分析的态度,从实际出发,进行具体分析。不加分析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都是错误的。第二,对待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遗产,要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做到 “ 推陈出新 ” ,“ 古为今用 ” 。既要反对全 盘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又要反对全盘肯定传统文化的复古主义。第三,对待外国文化,要采取有分析、有选择、有批判地借鉴和吸收的态度。既要
26、吸收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又要批判和抵制外国资产阶级腐朽、没落的东西;既要反对闭关自守、盲目排外的狭隘民族主义,又要反对崇洋媚外、全盘西化的错误倾向。 6、试述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教材缺) 答:( 1)内因是指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指一事物和他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即外部矛盾。( 2分) ( 2)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第一,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第二,外 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第三,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4分) ( 3)重要意义:第一,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原理是我国实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方针的理论基础。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首先依靠本国人民独立
27、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只有这样才能建设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强国。第三,对外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世代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各国经济技术联系非常密切,在这种情况下闭关自守只能导致愚昧和落后,不可能实现现代化。我们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积极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一切文明的优秀成果,为我所用 ,增强我国自力更生的能力,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6分) 7、试述内因和外因的含义及其关系,并说明这一原理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 重要性。(教材缺) ( 1)内因是事物内部矛盾,外因是一事物与他事物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即外部矛盾。 ( 2)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内因是
28、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 3)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各国经济技术联系非常密切,我们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科技,吸收国外资金,发展我国经济。 ( 4)我国对外开放必须 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基础,从我国国情出发,积极借鉴和吸收国外一切文明成果,努力避免和消除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三、简答题 1、简述认识论上两条根本对立的路线。(参看教材旧第 57 页,新第 58 页) 2、简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参看教材旧第 55 页,新第 57 页) 3、简述真理的客观性。(参看教材旧第 62 页,新第
29、64 页) 4、简述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参看教材旧第 63 64 页,新第 65 66 页) 四、论述题 1、试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辩证原理及其意义。(参看教材旧第 58 59 页,新第 60 61 页) 2、试述真理相对性和绝对性相统一的原理,并用以说明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坚定不移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参看教材旧第 64 65 页,新第 66 67 页) 第二章习题参考答案 三、简答题 1、简述认识论上两条根本对立的路线。(参看教材第 57页,新第 58页) 答:认识论上两条根本对立的路线是:( 1)唯物主义反映论。反映认是一切唯物主义遵循的认识论原则,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为
30、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这是一条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 2)唯心主义先验论。先验论是一切唯心主义遵 循的认识论原则,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认为意识是先于实践、先于事物或主观自生的东西。这是一条从思想、感觉到物的路线。 2、简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参看教材第 55页,新第 57页) 答: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3、简述真理的客观性。(参看教材旧第 62页,新第 64页) 答:真理的客观性即客观真理,有两层含义:第一,任何真理都包含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第二,检验真理的
31、标准(实践)是客观的。 4、 简述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参看教材第 63 64页,新第 65 66页) 答:( 1)绝对真理即真理的绝对性,有两层含义:第一,任何真理都包含客观的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承认客观真理,就是承认绝对真理。第二,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是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的,认识第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2)相对真理即真理的相对性,有两层含义:第一,任何真理都只是对世界的某一部分的正确反映,从认识广度上看,是有限的,承认认识有待于扩展,就承认了相对真理。第二,任何真理都只是对 事物一定层次的正确反映,从认识深度上看,是有限的
32、,是近似正确的反映。承认认识有待于向纵深发展,就承认了相对真理。 四、论述题 1、试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辩证原理及其意义。(参看教材第 58 59页,新第 60 61页) 答:( 1)感性认识认识的低级形式,是对事物的现象、外部联系和片断的反映;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是对事物本质、内部联系和整体的反映。 ( 2)辩证关系:第一,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唯物论。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辩证法。第三,感性认识与 理性认识互相渗透,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 3)意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关系,哲学
33、上会导致两种错误的观点:唯理论和经济论。唯理论夸大理性认识,贬低感性认识,认为前者可靠,后者是不可靠。经验论夸大感性认识,贬低理性认识,认为感性认识可靠,理性认识不可靠。在实际工作中,唯理论表现为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片面夸大理论和书本知识的作用,轻视感性经验,一切从本本出发,把理论当成万古不变的教条。经验论表现为经验主义,片面夸大感性经验的作用,轻视科学理论,把局部经验看成普遍真理。 2、试述真理相对性和绝对性相统一的原理,并用以说明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坚定不移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参看教材旧第 64 65页,新第 66 67页) ( 1)辩证关系原理: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34、第一,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互相联结,互相渗透。一方面,之中有绝对,任何相对真理都包含绝对真理的颗粒或成分。另一方面,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通过相对真理体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第二,真理是从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的无止境的过程,任何真理都是这个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终极真理或真理发展的顶 峰论是错误的。割裂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导致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 ( 2)马克思主义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一般规律的正确反映,是客观真理,既有绝对性,因此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认为马克思主义 “ 过时 ” 或 “ 无用 ” 的观点是错误的。 ( 3)马克思主义又具有相对性,与时俱进是
35、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我们必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理论创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反对把马克思主义当成僵化保守的教条主义。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三、简答题 1、简述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参看教材旧第 82 页,新第 85 页) 2、简述马 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重要意义。(参看教材旧第 85 页,新第 88 页) 3、为什么说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参看教材旧第 83 页,新 86 页) 4、简述生产力及其构成。(参看教材旧第 86 页,新第 89 页) 5、简述生产关系及其内容。(参看教材旧第 87 页,新第 90 页) 6、简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含义及其内容。(参看教材旧
36、第 90 91 页,新第 93 94页) 7、如何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参看教材旧第 112 113 页,新 115 116 页) 8、简述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参看教材旧第 114 页,新第 117 页) 9、简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参看教材旧第 84 85 页,新第 87 88 页) 四、论述题 1、运用社会意识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原理,说明我国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可能性。 2、试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原理及其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意义。 3、说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是我国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的理论依据。 4、运用上层建筑必须
37、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说明我国实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第三章习题参考答案 三、简答题,新第 85页 1、简述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参看教材第 82页,新第 85页) 答: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社会历史观基本问题。主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是唯物史观,主张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是唯心史观。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唯心史观长期居于统治地位。唯心史观有两个缺点:第一,只考察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考察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把社会历史看成精神发展的历史。第二,主张英雄史观,否认人民群是创造历史的决定性力量。 2、简述马克思创立唯物史
38、观的重要意义。(参看教材第 85页,新第 88页) 答:第 一,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它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正确地解决了社会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第二,唯物史观对社会历史观基本问题科学回答,宣告了唯心史观的破产。依据这一原理,马克思主义从社会生活各种领域划分出了经济领域,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了生产关系。将一切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进而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发展的高度,从而将社会形态的发展看成自然历史过程,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3、为什么说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参看教材第 83页,新 第 86页) 答:社会存
39、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人口因素和地理环境。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这是因为:第一,生产方式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第二,物质生产活动和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第三,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4、简述生产力及其构成。(参看教材第 86页,新第 89页) 答: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力范畴反映人(社会)与自然的关系。生产力内容包括两大类:一类是独立的实体性要素,包括具有一定生产经验
40、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构成生产资料。第二类是参透型的要素,包括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等。 5、简述生产关系及其内容。(参看教材第 87页,新第 90页) 答: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生产关系范畴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内容包括: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二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交换关系,三是分配关系和消费关系。 6、 简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含义及其内容。(参看教材第 90 91页,新第 93 94页) 答:经济基础是由社会发展一定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一般教材:经济基础是占统治地位的生
41、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其内容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观念)上层建筑两部分。政治上层建筑包括国家政权、政党、军队、警察、监狱、法庭等。观念上层建筑即意识形态,包括政治和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形式。国家政权是全部上层建筑的核心和最重要组成部分。 7、如何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参看教材第 112 113页,新 115 116页) 答: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从质的规定性说,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的规定性说,指社会中的绝大多数人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的决定性力量。这是因为:第一,人
42、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生产劳动的主体,是生产力的主要承担者和体现者,创造了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一方面,劳动人民通过物质生产实践为创造精神财富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设施。另一方 面,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活动又是一切精神财富、精神产品形成和发展的源泉。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 8、简述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参看教材旧第 114页,新第 117页) 答:群众观点是: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虚心各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
43、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9、简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参看教材第 84 85页,新第 87 88页) 答: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表现在:第一,社会意识的发展与社会存在的 发展不同步。社会意识有时超前于社会存在的发展,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有时又滞后于社会存在。第二,社会意识的发展与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意识的发展可以领先于经济发达的国家,如 18世纪法国经济发展水平低于英国,但在社会意识方面却领先于英国, 19世纪德国经济发展水平低于英国和法国,但社会意识却比英、法两国先进。第三,社会意识有历史继承性。第四,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互相制约。第五,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
44、 四、论述题 1、运用社会意识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原理,说明我国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 文明的可能性。 ( 1)从历史纵向看,同一国家不同历史阶段有可能出现不平衡现象,即经济发展水平高的阶段,社会意识发展水平反而低;经济发展水平低的阶段,社会意识发展水平反而高。 ( 2)从社会横向比较看,不同国家也出现不平衡现象,即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社会意识发展水平却高于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如 18世纪的法国较之于英国, 19世纪的德国较之于英国和法国,就是如此。 ( 3)这一原理告诉我们,我国虽然在经济发展水平虽然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但由于有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和马克思主义主义指导,可以建设先进的社会
45、主义精神文 明。 2、试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原理及其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意义。 答:(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原理包括两方面内容。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改变。第二,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的先进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不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 2)我经济体制改革就是革除生产关系中不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某些部分或环节,以解放生产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分) ( 3)指导意义:第一,我国原有的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虽然起过一定
46、的积极作用,但随着形势的发展,已越来越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改革势在必行,而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二,我国原有的单一公有制经济体制超越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就是要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3、说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是我国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的理论依据。 答:( 1)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作用表现在两方面。第一,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有 什么样的生产力就就必须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改变。不一种生产力被另一种生产力代替以后,旧的生产关系也必然被新
47、的生产关系所代替。 ( 2)我国是一个幅员广大、人口众多的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低而且很不平衡,存在多层次的生产力。根据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应该建立多种所有制经济与这种生产力状况相适应。 ( 3)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必须占主体地位。要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统一起来。 4、运用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说明我国实行政治体制改革 的必要性。 ( 1)经济基础是 ,上层建筑是 (见简答题) ( 2)辩证关系(参看教材旧第 92 93页,新第 95页) ( 3)政治体制改革必要性:第一,根据这一规律,当上层建筑不能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要求时,就有必要进行改革。第二,
48、改革开放以前,我国上层建筑既有适应经济基础的一面,也有不适应的一面,不适应主要表现,一是党政不分,影响政府职能的发挥;二是机构臃肿,办事效率低;三是干部制度不健全;四是法制不完备。第三,必须通过政治体制改革,革除这些弊端,建设有中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5、试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可参看教材旧第 106 107页,新第 109 110页) ( 1)科学本身不是现实的生产力,而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它渗透到生产力其他要素中转化成为现实的生产力。 ( 2)科学在现代生产过程中越来越成为先导的、超前的力量。 19世纪以前,在生产、技术和科学三者关系中,生产推动技术进步,技术促进科学发展,其次序
49、是生产技术科学。19世纪以来,三者关系越来越呈现出科学技术生产的趋势,即科学理论上的重大发现带动技术进步,新技术带动新兴产业的形成。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已经成为推动生产发展的先导的和超前的力量。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发展 三、简答题 1、简述马克思创立的劳动价值论及其意义。(参看教材第 131 页) 2、简述马克思创立的剩余价值学说的重要意义。(参看教材第 146 页) 3、简述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参看教材第 146 147 页) 第四章习题参考答案 三、简答题 1、简述马克思创立的劳动价值论及其意义。(参看教材第 131页) 答:第一,马克思在批判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的同时,创立了劳动二重性理论,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为创立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