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劳动教育应有生态.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2403958 上传时间:2019-05-1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营造劳动教育应有生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营造劳动教育应有生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营造劳动教育应有生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营造劳动教育应有生态.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营造劳动教育应有生态.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1 营造劳动教育应有生态 对于学校和广大教师而言,立足当下、善用资源、脚踏实地,让劳动教育重归校园,保持它应有的生态,这是我们的行进方向。 某初中为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锻炼其劳动能力,学校政教处精心策划,每周安排七年级或八年级一个班利用班会课或综合实践活动课,组织学生在教工指导下参加校园义务劳动:到食堂拣菜、切菜、洗菜,分饭分菜到桌,分发、回收、清洗盆碗;修剪草坪,拔除杂草,给花草树木喷水、施肥;清扫绿化景观带,打扫教学区外的公共区域;定期更换、更新黑板报、宣传栏;走读生在学生公寓模拟体验宿舍整 理后来,该校八年级多名家长相约到校,要求取消上述活动。他们认为,学校组织学生参加的校园义务劳动,

2、超出学生整理课桌、打扫教室等传统意义上的“劳动责任”范围,超出一般学生的能力。学校百般解释,但家长们拒绝接受。最后,学校不得不妥协,终止了活动。 面对这场失败的校园义务劳动,政教处主任陷入了沉思:劳动教育,学校何为? 从传统的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文字表达来看,“德”与“劳”的育人重要性等量齐观。然而事实上,学校劳动教育有别于社会劳动培训,前者的侧重点是“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崇尚劳动”正确劳动价 值观的构建,后者是劳动技能的习得和提高。学前教育至普通高中教育阶段,劳动教育承载着更多“德”的功能。“劳动是有神奇力量的民间教育学,给我2 们开辟了教育智慧的新源泉。这种源泉是书本教育理论所不知道的

3、。我们深信,只有通过有汗水,有老茧和疲乏的劳动,人的心灵才会变得敏感、温柔。通过劳动,人才具有用心灵去认识周围世界的能力劳动的崇高道德意义还在于,一个人能在劳动的物质成果中体现他的智慧、技艺、对事业的无私热爱和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同志的志愿”苏霍姆林斯基这些基于教育实践的论断,精辟地归纳了劳动教育的崇高道德意义 。 从教育发展史来看,劳动传承是教育的起源。无论是 1949 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提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的“五爱教育”, 1982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提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五爱教育”,还是十八大三中全会提出的“坚持

4、立德树人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都将“爱劳动”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之一。 在劳动内涵日益丰富的今天,政教处主任“劳动教育,学 校何为”的沉思,是对达成“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现实追问,值得全体教育人共同关注并为之“负重而为”,重建劳动教育生态,回归应有教育常态。 一、理念生根之为 “精心策划”“利用班会课或综合实践课”“不得不妥协”,案例中的这些词眼,昭示着普遍存在的教育现实:作为“五育”之一的劳动教育,已经完全丧失了自己应有的课程地位和育人地位,委身为德育智育的临时候补。小学、初中以及普通高中课程表中,不再有“劳动”二

5、字,“劳动”隐身,说明学校教育理念的残缺。 3 劳动教育复苏,首先要从学校教育理念重建开始。教育者要 充分认识到劳动教育在立德树人中的“神奇力量”,坚定“在我们的社会中,劳动不仅是经济的范畴,而且是道德的范畴劳动最大的益处还在于道德和精神上的发展”(马卡连柯)的信念,向往劳动、崇尚劳动,努力将劳动教育落实在课堂上、活动中。 同时,作为育人工程社会引领者的学校,有责任、有义务把劳动教育理念传递给家庭和社会,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为契机,营造尊重平凡劳动,做普通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的教育氛围,凝聚各方正能量,培养青少年热爱劳动的美好品德,参与劳动的主动意识,能够劳动的基本技能,促使学生

6、主动 认识并理解劳动世界,逐步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养成良好劳动习惯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为真正“成人”奠定基础。 二、课程创新之为 “到食堂拣菜、切菜、洗菜,分饭分菜到桌,分发、回收、清洗盆碗;修剪草坪、拔除杂草,给花草树木喷水、施肥”案例中陈述的“劳动”,大多是传统意义上的狭义劳动,也许这正是家长们强烈抵制的原因。 劳动,无处不在;劳动教育,资源无限;劳动课程,丰富多样。 请企业负责人、种植大户讲述创业故事,启示学生劳动改变命运,技术始于最基本的劳作;参观工地、工厂、种植地、养 殖场,让学生感受劳动创造奇迹,实现人生价值;组织诸如案例列举的狭义劳动实践,使学生享受到传统劳作对身心健康的

7、调节功能;家校结合开展家政行动,让学生懂得劳动使家庭生活更美好、更温馨;有针对性地到行业基地参观访问和4 劳作体验,帮助学生建立更加清晰完整的职业印象,树立坚定的职业理想丰富多样的课程体系,改变着劳动教育“苦脏累”的刻板印象,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劳动兴趣、劳动情感和劳动意识。 三、活动落地之为 案例中,家长们抵抗的理由是“超出学生整理课桌、打扫教室等传统意义上的劳动责任范围,超出一般学生 的能力。”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在这场七、八年级校园义务劳动以前,该校的劳动教育基本处于休眠状态,甚至在这班学生的学前教育、小学教育阶段,劳动教育早就退出了课程舞台。因为过去劳动教育活动长期缺位,无形推助了家长的

8、思维定势,所以当劳动教育在今天复现时,家长接受不了,“学校百般解释,但家长们拒绝接受”。最后,“学校不得不妥协,终止了活动。” 从青少年走进校园的那一刻起,劳动教育就应该进入他们所受教育之列,早进入,低起点,慢渗透。学校要在全面理解劳动教育课程标准的基础上,以家庭情况、社区资源调研为依据,详细了 解本校学生的劳动素养起点,掌握学校、家庭和社区劳动教育资源等要素,构建与本校生源实际情况相适切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精心规划教育内容,从学生熟知可感的地方入手,在学生能力所及的地方着力,使劳动教育落地生根,生态化持续推进。 四、评价导向之为 案例中,家长强烈抵制校园义务劳动的深层原因,是因为“劳动无用”

9、功利思想作祟。劳动技能、劳动习惯、劳动品质并未真正纳入学生学业评价体系中,更没有与中、高考直接挂钩。事实上,小学、初中阶段的素质5 报告单上,“劳动评价”普遍是信手填写的“优”,高中阶段的社会实践考评单 大多也是经由“上网搜索抄录填写找人盖章”的程序完成,劳动含量极低。 为改善这种“约定俗成”的评价模式,需建立各阶段学生劳动素养品质标准,完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科学运用劳动教育评价结果,促使社会、家庭、教师、学生重视劳动教育,开展劳动教育,培养有知识、有能力、能实践、善创造的新一代生力军。 劳动教育回归常态是一项系统工程,体现课程价值的顶层设计需要变革。对于学校和广大教师而言,立足当下、善用资源、脚踏实地,让劳动教育重归校园,保持它应有的生态,这是我们的行进方向。 【作者单位:江苏省 南通市通州区教育局】 责任编辑 /李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