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工程师与科学家的区别是什么呢? 科学家和工程师作为社会的成员,除了做个好公民以外有没有特殊的伦理责任?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科学在本质上是进步的、有益于全人类的。科学是探索真理的活动,而科学知识作为真理的代名词在本质上是有利于社会的,或者至少是中性的。因此,科学家的责任就是做好本职工作。科学研究的成果越多,科学家对社会的贡献也就越大。至于有人利用这些成果危害社会、危害他人,那与科学家无关。另一些人则相信,科学知识可能给社会带来潜在的危险,因此,科学家在道义上有责任去避免科学知识被用以危害社会。 一、现 代社会中责任的含义 责任( responsibility)与和社会角色联系在一起的义务( du
2、ty)、责任( obligation)、法律上的应负责任( liability)含义稍有不同。责任在伦理学中是较为新近出现的用语,其词根是拉丁文的“ respondere”,意味着“允诺一件事作为对另一件事的回应”或“回答”。它在西方宗教伦理传统中用于接受或拒绝上帝的召唤。“人行善就是指他充当应上帝召唤而负责任的人就我们回答上帝对我们的启示而言,我们的行为是自由的因此人的善总是在于责任。”英语中作为抽象名词的“ 责任”已知最早( 1776)被用来描述统治者的一种自我权利,即“对他行使权力的每一行动的公众责任”。法语、西班牙语、德语中相应的名词也在那个时期才出现。在汉语中,责任最通常的含义是指与
3、某个特定的职位(社会角色)或机构相联系的职责,指分内应做的事或没有做好分内应做的事而应当承担的过失。 责任一词最常用于伦理和法律时的含义是人们应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种行为应该是可以答复的、可以解释说明的。如果说法律往往讨论行为发生以后的责任,那么伦理责任则有前瞻性。在法律体系中,角色、因果关系、义务和能力都和责任相关。但是在 传统的道德体系中,对公民的要求只是尽自己的本分,遵守与其在社会中的地位相应的约定俗成的规则。责任概念并没有起显著的作用。(至今在国内的许多百科全书,包括哲学大百科全书中也查不到“责任”的词条) 在重视功利、强调个性和民主的现代社会,人不仅是社会中的一个角色,而且更重要的是
4、行为者。现代人的行为选择是自由的,但自由是指认识到对公平和社会秩序的责任的人的自由。因为原来的社会等级制度被冲垮以后,每个人追求自我利益、进行个人奋斗,会导致社会的混乱,所以人们必须学会考虑他人,以同等地位的水平来负责任。因此,现代人对 “责任”的思考越来越多。德国学者马克斯韦伯区分了“责任伦理”和“信念伦理”。“信念伦理”的信徒需要的仅仅是“去盯住信念之火,不要让它熄灭,他的行动目标从可能的后果看毫无理性可言”。责任伦理的行为则必须顾及自己行为可能的后果。他强调在行动的领域里责任伦理优先。 关于责任的道德理论有的强调行为者,即把责任的基础放在行动着的行为者(例如康德把自治 自我的责任 作为他
5、的伦理哲学基础);有的把对行为者的社会角色和社会职业作为伦理的基础;还有的强调自我和他人的对抗,自我存在于和他人、世界的活动关系之中。总之, 作为行为者的人和行为后果之间的关系是责任的核心。 从哲学上讲,责任观念和因果性联系在一起。“责任的最一般、最首要的条件是因果力,即我们的行为都会对世界造成影响;其次,这些行为都受行为者的控制;第三,在一定程度上他能预见后果。”然而,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往往不是一一对应的单向线形链,而是错综复杂的。原因有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之分,一个原因可能产生多种结果;一种结果也可能由多种原因共同造成,其中有些被人们了解,有些却不甚被了解。因此,讨论责任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6、责任是知识和力量的函数,在任何一个社会中,总有 一部分人,例如医生、律师、科学家、工程师或统治者,由于他们掌握了知识或特殊的权力,他们的行为会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界带来比其他人更大的影响,因此他们应负更多的伦理责任,需要有特殊的行规(诸如希波克拉底誓言)来约束其行为。 但从前人们的知识和力量还相当有限,以致常常把许多后果都推给了命运和永恒的自然规律,人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做好现在不得不做的事情。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的增长,人的能力增加了,人的行为本性也发生了变化。个人的行为的后果越来越复杂、越严重、越持久而且不易预测。现代技术已经引入有如此巨大 规模的行动、目的和结果,技术的力量使责任成
7、为伦理学中必须遵循的新原则,特别是对未来的责任。哲学家汉斯乔纳斯在他的责任命令一书中提出,“人的第一命令是不去毁灭大自然按照人使用它的方法所给予人的东西”。 如果说在相当长时期内西方关于公民的理论还更多强调公民的个人权利和利益的话,那么近几十年来,人们越来越强调的是“责任”。“责任”正在起着比以往巨大得多的作用,已成为当前社会中的主导性规范概念和最普遍的规范概念。用卡尔米切姆的话来说,在当代社会生活中,责任在西方对艺术、政治、经济、商业、宗教、伦理、 科学和技术的道德问题的讨论中已成为试金石。在当今大科学时代,科学技术渗透在社会的所有领域,科学家、工程师不仅人数众多而且参与社会重大的决策和管理
8、,因此科学家和工程师的伦理责任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话题。 二、科学是价值中性的吗? 虽然“责任”是一个现代话题,但科学家的责任似乎被看作例外。近二三百年来,许多人相信科学是价值中性的:科学知识(纯科学)不反映人类的价值观;或者科学活动的动机、目的仅仅在于科学自身,不参与个人的价值;或者科学理论不直接对社会产生影响,科学家不对其成果的社会后果负责。 “ 中性论”中最具代表性而且在科学界影响甚广的是逻辑实证主义。这种观点认为,只有那些由经验的语句组成、摆脱了主观和价值因素的、能借助于数学公式和进行严格逻辑推理的具有精确性概念和稳定体系的有用知识才是科学。于是,人的社会、历史、文化、心理因素统统被排
9、除在科学之外。科学被看作建立在事实和逻辑基础上的客观知识,它不受社会价值的影响,也无善恶之分,是价值中立的。 还有人认为不仅科学知识本身价值中性,而且科学活动的动机、目的只在于科学自身,不参与个人的价值。例如,马克斯韦伯视科学为工具理性并从科研机构的科层制( bureaucracy,一种有效的、合理性的组织形式)要求出发认为,科学的目的是引导人们做出工具合理性的行动,通过理性计算去选取达到目的的有效手段,通过服从理性而控制外在世界,因而他主张科学家对自己的职业的态度应当是“为科学而科学”,他们“只能要求自己做到知识上的诚实确定事实、确定逻辑和数学关系”。他甚至断言“一名科学工作者,在他表明自己
10、的价值判断之时也就是对事实充分理解的终结之时”。 不同时期的“中性论”有不同的形式和目的,其中有认识方面的原因,也有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原因。它反映了科学发展一 定阶段由于专业分工过细,专业化程度高而造成的注重局部、忽视整体的局限性(把科学活动和科学的社会后果截然分开);反映了科学作为一种理性活动与人类的其它活动(例如艺术、宗教等)的区别(建立在经验事实和逻辑基础之上的科学确实有其客观性的一面,但经验事实也不可避免地渗透着价值观念);也反映人们对自然界基本图景的理解(近代机械论世界观把精神世界彻底和物质世界分离开来,与第二性质相联系的价值的根源不在上帝或自然界而是工业和人的功利,作为科学
11、研究对象的自然界本身是没有价值的);还反映了科学作为一种社会建制对自主发展的要求 (为保证科学活动的正常运行,科学系统应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正是由于这后一点,有人称“中性论”是一种面具、一种盾,甚至是一种剑。例如, 17 世纪,羽毛未丰的英国皇家学会的科学家以向保皇党保证保持价值中立,不插手神学、形而上学、政治和伦理的事务,作为不受检查而自由发表文章和通信的权利的交换条件。而在 20 世纪,在科学日趋强大甚至成为时代的主旋律时,“中性论”又被用作反对“科学政治化”、“科学道德化”(李森科事件、纳粹对犹太科学家的摧残)的武器。 “科学价值中性论”在某种意义上、某个特定范围内似乎可以成立,至今在
12、学术界仍很有影响,并常常被用来作为拒绝考虑科学家的伦理责任的挡箭牌。但是如果从认识角度、从整体上来历史地考察科学产生及其发展的社会背景,科学对社会、尤其是现代社会的影响,那么我们只能把“中性论”看作一种神话或一种理想。逻辑实证主义的“价值中性论”受到历史主义和其他科学哲学流派的批判。而韦伯本人对“工具理性”以及把个人看作内行而又无意识的齿轮的“科层制”的局限性就有所认识。 在当今“科学技术一体化”、“科学技术经济社会一体化”的大科学时代,科学在工业、军事中的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发展科技在各国都已成 为国家行为,价值中立的纯科学理想的基础不复存在。“纯科学”概念已被相对于应用科学的“基础科学”
13、所代替。科学研究概念也被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在内的 R D 所代替,纯科学早已不足以代表科学整体。“科教兴国”、“国家利益中的科学技术”等口号明确地表达了国家投资科学的社会目标。从科学自身来看,现代科学已成为一种社会事业,科学家一般都是属于某个机构或组织的成员或雇员(既然科学研究已经成为一种谋生的职业),科学发展离不开社会的支持(资金及其它社会资源),而这种支持是不可能不期望回报的,虽然不一定是短期的或 直接的。“为科学而科学”的清高和超脱已不符合时代的要求。科技工作者必须考虑科学的社会后果以及自己的社会伦理责任。 三、对科学的社会后果的关注是科学家的伦理责任 美国科学社会学家默顿
14、从“为科学而科学”的态度出发把科学家的共同精神气质和伦理规范归纳为 普遍主义 ( universalism )、 公有主义 ( communalism )、无 利益性( disinterestedness)、有条理的怀疑主义( organized skepticism)和独创性( originality)。对这些规范有很多争议,本文暂不作讨论 。后来又有人增加了谦虚、理性精神、感情中立、尊重事实、不弄虚作假、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等等。科学家的研究工作本身(比如做实验)还应遵守人道主义原则(比如纽伦堡法典)以至动物保护和生态保护原则(例如, 1978 年保护动物权利国际联盟通过“动物权利世界宣言”
15、,认为所有动物都有出生的自由,也有生活的自由,每一动物都有权受到尊重等。 这些规范保证了科学的自主发展和科学知识生产的正常运行。但如果把科学放到社会的环境中,考虑科学家在社会中身份的多重性,科学家的伦理规范应该增加一条:有责任性( responsibility),即有责任去思考、预测、评估他们所生产的科学知识的可能的社会后果。如美国物理学家萨姆施韦伯( Sam Schweber)所说:“科学事业现在主要涉及新奇的创造 设计以前从来没有存在过的物体,创造概念框架去理解能从已知的基础和本体中突现的复杂性和新奇。明确地说,因为我们创造这些物体和表述,我们必须为它们承担道德责任。” 如果人们把科学(不
16、管是否直接由科学家)给人类带来的福祉归功于科学家的话,那么科学家对科学导致的其他消极后果是否应该负责?如果说很难要求科学家对应用前景尚不清楚而且不易预测的基本原理的 发现的应用后果负责的话,那么对试图把科学理论应用于实际(工业、军事或其它)的科学家(这是当代科学家中的大部分)来说,不管他们的主观动机意愿如何,都应该要求他们对其科学活动的后果作慎重的考虑。“虽然他除了设计自己的实验之外并不设计任何东西,但他能为企图作恶或在应用上有明显危害的副作用的人工制品或工艺程序的设计提供基础概念。”只要他们的行为是出于自由意志,他们在科学应用的因果链中是不可缺少的环节,那么他们对科学应用的后果就负有一定的伦
17、理责任,当然不是全部的、直接的。韦伯认为在行动的领域里“责任伦理”优先于“信念 伦理”,必须顾及自己行为可能的后果。我们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动机和效果的统一论者,为大众的动机和被大众欢迎的效果是分不开的,必须使二者统一起来。这种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20 世纪以来,随着科学在军事和工业中的应用日益增加,科学技术的负面社会影响越来越明显。核战争、基因工程、与科技发展不无相关的生态危机等将对人类的生存起决定作用,科学家们对科学的社会后果再也不能漠不关心。 1945 年原子能科学家致美国战争委员会的报告就反映了科学家这种责任的思考:“过去,科学家可以不对人们如何利用他们的无私的发现负直接责任。现在, 我们
18、感到不得不去采取更主动的态度,因为我们在发展核能的研究中所取得的成功充满了危险,它远比以往所有发明带来的危险都要大得多。”他们感到有责任“就因原子能释放而导致的科学的、技术的和社会的问题对公众进行科学教育”,并且相信,“致力于民众教育,让他们广泛地了解科学空前发展所带来的危险的潜在可能性,是所有国家的科学家的责任。” 世界各国的科学家还在各种场合就科学家的责任开展了广泛的讨论,其中著名的有 1957年以来的普格沃什( pugwash)会议、 1975 年的阿西洛马( asilomar)会议等。 70 年代初,科学 家对重组 DNA 研究的潜在危害的讨论使科学家对其责任的范围有了新的思考,“科学
19、家自身开始对研究者的职责和无限地追求真理的权利提出批评和表示怀疑”。近年来关于克隆技术的伦理问题讨论是这种思考的继续。然而,对科学研究,尤其是那些可能有潜在危险的科学研究是否应该加以限制,人们对此仍有争论。有人认为号召科学家拒绝研究可能危害社会的项目带有空想的性质;也有人担心,对责任的强调是否会造成对科学家不必要的限制。 尽管如此,由于科学家掌握了专业科学知识,他们比其他人能更准确、全面地预见这些科学知识的可能应用前景,他们有责 任去预测评估有关科学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对民众进行科学教育。由于现代的科学家不仅从事自己的专业工作,作为社会精英,他们还经常参与政府和工业的重大决策,享有特殊的声誉,
20、他们的意见会受到格外的信任。因此他们对非本专业特长的事应谦虚谨慎,在各种利益有矛盾时他们有责任公开表达自己的意见,甚至退出某些项目的研究,如果他们的良知这样决定的话。 四、工程师对什么负责、对谁负责? 如果说关于科学家(主要是指理论科学家)对科学的社会后果(知识生产的间接后果)应负什么责任,人们的意见有很大分歧的话,那么,关于工程师 对其工作的社会后果应负责任似乎应该没有什么分歧。工程师探索应用知识并把它们付诸实践。他们的工作与理论研究,尤其是基础理论研究的后果不同,工程项目的效果是高度清晰的。那么工程师应该怎样对工程的后果负责? 工程哲学家塞缪尔佛洛曼( Samuel Florman)认为工
21、程师的基本职责只是把工程干好;工程师斯蒂芬安格( stephen Unger)则主张工程师要致力于公共福利义务,并认为工程师有不断提出争议甚至拒绝承担他不赞成的项目的自由。“过去,工程伦理学主要关心是否把工作做好了,而今天是考虑我们是否做了好的 工作。” 工程师的责任的本质是什么?他们是否和医生和律师一样要遵守某些职业行规?事实上,与为健康服务的医学和以公正为目标的法律不同,工程本身除了效率以外没有什么明确的、内在的、独立的理想。早期的工程师是指建造和使用“战争机械”的人,直到 18世纪末,工程指的主要都是军事工程,那时的土木工程只是和平时期的军事工程,相当程度上听从于国家的指导。不管工程师的
22、技术力量有多强,他都首先要服从,服从命令是他最主要责任。即使后来机械、化学和电子工程等领域不断发展也没有改变工程从属于外界社会机构(政府或商业企业),工程师 的服务对象也主要是政治力量或经济力量,它们远远超过单个工程师所行使的任何技术力量。 19 世纪末在一些工业发达国家,随着工程师人数的增加和手中的技术力量的增强,工程师要求独立自主,相继成立了各种工程师协会。他们认为工程师是技术改革的主要促进力量,因而是人类进步的主要力量。他们是不受特定利益集团偏见影响的、合逻辑的脑力劳动者,所以也有广泛的责任以确保技术改革最终造福人类。他们应该遵守可称之为“技术命令”的东西:“你应该只设计或帮助完成不会危
23、害公众幸福的工程,应该警告公众反对任何不满足这种条件的工程。”比如, 美国工程师莫里森( George S. Morison)曾踌躇满志地宣称,“我们是掌握物质进步的牧师,我们的工作使其他人可享受开发自然力量源泉的成果,我们拥有用头脑控制物质的力量。我们是新纪元的牧师,却又绝不迷信”。另一位工程师则说:“工程师,而不是其他人,将指引人类前进。一项从未召唤人类去面对的责任落在工程师的肩上。19 本世纪初到 30 年代西方国家的专家治国运动就是这种思想背景下引发的。虽然专家治国运动并不成功,但它对全世界的政治产生长远而深刻的影响。 我们在这里要讨论的是,既然工程师要求对技术的成就接受 全部荣耀,那
24、么他们是否也应该承担工程技术的全部过失呢?实际上,工程师的责任是非常有限的。因为,所有工程技术专家的工作在相当大程度上是受经营者或政治家控制,而不是由他们自己支配的。当然工程师对自身工作中由于失职或有意破坏造成的后果应负责任,但对由于无意的疏忽(如产品缺陷)或由于根本没有认识(如地震预报失误)而造成的影响分别应负什么责任?更重要的是,在前一种情况,即大量的工程项目是受经营者或政治家控制的情况下,工程师有否责任,应对谁负责?对工程本身(桥梁、房屋、汽车等)、对雇主、对用户还是对国家、对整个社会?如 果工程本身,公众利益,雇主利益以至社会或人类的长期利益之间有冲突,工程师应首先维护谁的利益?理想状
25、况是作为科学共同体的一员,作为社会的一个公民,以及作为科研机构的一个雇员这三者责任的统一,但事实上,它们常常有各种冲突。 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是工程师是否应该成为“告发者”( Whistleblowers)?由于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工作性质使他们常常直接和最早了解公司或其它机构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例如产品质量、性能的缺陷,对公众的安全和健康或环境的影响等。他们有没有权利,是否应该披露事实的真相。在实际生活中,这些告发 者常常被解雇、调动或被视为捣乱者。戏剧家易卜生在人民公敌中曾生动地描述了这种现象。现在一些科学技术专业协会常常支持告发者,例如工程师伦理法规要求工程师在履行职业任务时把公众的安全、健康和幸
26、福放在首位。 然而,这种要求显然偏离了默顿提出的为保证科学活动自主性的“无利益性”要求。另一方面,告发者的判断是基于自己的认识,如果没有得到同行评议的认可,或甚至遭到同行反对时,他的做法是否符合科学规范,他们是否在专业工作上不负责任?这都需要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当然,想从根本上解决政府、企业和公众之间的利益冲突, 除了像 M邦格所设想的力争技术的民主控制,即公众参与所有大规模的技术规划之外还需要有整个社会的变革。即使这样,工程师和科学家也还是有预测和评估科学技术应用中的正负效应、对公众进行科学教育的责任。因为没有公众科学素质的提高,对科技的民主控制将只是形同虚设。 当代科技革命的新发展赋予科
27、技工作者前所未有的力量,使他们的行为后果常常大到难以预测。计算机信息技术、互联网、基因工程、核能、新材料等技术在给人类带来利益的同时还带来可以预见的和难以预见的危害甚至灾难,或者给一些人带来利益而给另一些人带来危害。科技工作 者的伦理责任成为极需重视的问题。总之,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大科学时代科学家和工程师的伦理责任要远远超过做好本职工作。 案例: 一个工程师的责任 工程师 , 责任 现在我的职业是一个暖通工程师,但其实我更愿意称自己是节能工程师,我觉得后者更有意义。其实暖通工程师对于建筑节能的重要性是很大的,但是节能工程师似乎责任的更明确,更让人觉得有一种责任去多做点事情。 小时候,家在农村
28、,经常停电,很多喜欢看的连续剧都不能完整地看完,大人们说因为电不够用,所以才会经常停电。有时,为了追看一部喜欢的电视剧,往往随 大一点的孩子跑好几个村庄,到有电瓶(蓄电池)的人家去看。电视结束,往往就很晚了,因为胆小怕鬼、怕狗(那时农村家家养狗),所以拼命赶上大一点的孩子的步伐,不至于拉下,非常的幸苦,有时回家太晚,往往还能遭到父母训斥(尽管现在才能理解那是一种关爱),那时最大的愿望就是要是不断电该多好啊,可以完整地看完一部部连续剧(现在想来,电视对那个时代的农村孩子是相当重要的,识获取知识,认识外部世界的重要通道)。 也许是这刻骨铭心的感受,所以,高三报考志愿的时候,最终还是选择了能源工程专
29、业(虽然那时对各 专业了解还是很少,但儿时的经历使我强烈感觉到能源这东西很重要),也没有想到今后会怎么发展。 大学毕业之后,理所当然进入能源行业(公司主营原油运输),这是一个庞大的国有企业,一段时间之后,发现跟自己的愿望、理想相差甚远,又去考研,一不小心,又考上了研究生,还是能源专业,不过方向是制冷与空调。研究生对我来说其实是一个多看、多想、多写的过程,这个期间,我逐步确立了以后的工作方向,就是搞节能工作。但是什么方面的节能,还没定下来。还没毕业,挡不住钱的诱惑(那时确实挺缺钱的),到了一家外企做了中 央空调技术支持,没有得到多大发挥。呆了一年半,觉得还是暖通设计对于建筑节能的作用是很大的,而
30、且跟自己的专业、工作经历很相关,又坚决地转向做暖通设计。 看来自己还是跟节能有缘,自己也愿意、也有兴趣一辈子从事这方面的工作,所以,心底深处,更认为自己是一个节能工程师! 美国工程伦理学自 20 世纪 70 年代产生以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比较成熟和规范,形成了相对完善的伦理章程与稳定的学术建制,促进了美国工程的良性发展。而深入地探讨与分析其历史背景与目的,发展过程与态势,不仅有利于我国工程伦理学的产生与起飞,更有利于促进我国工程的健康发展。 福祉与责任 美国工程伦理学述评 一、 美国工程伦理学产生的境域与目标 技术已经对我们这个世界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而工程师在技术各个方面的发展上扮
31、演了一个核心角色。工程师创造产品与程序来提高食物产量、加强植物保护、节约能源消耗、提速通信 交通、促进身体健康以及消除自然灾害等方面,也给人类生活带来更多的便捷并增进美好。 1然而技术在带来益处的同时,也产生了环境破坏、生态失衡等负面影响,严重破坏了社会和自然环境,甚至危及到人类自身的生存。正如对月球和星球的探索作为工程的胜利,而航天器挑战者号在 1986年与哥伦比亚号在 2003年的爆炸都是忽视技术风险的悲剧。所以技术的风险,不应该被技术的好处所掩盖,同时技术的负面影响也不是简单地可以完全预见,除了基本的和可预见的技术影响,也存在潜在的二次影响。因此环境、生态等问题将长期存在,并且正在遭受伤
32、害的人 们也将长期受到危害。 这些技术的负面结果,在 20 世纪初、 20 世纪 30 年代大萧条时期,以及 20 世纪 70 年代和80 年代都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批评。这些批评也对工程师的工作产生很大影响。一些工程师针对这种现状积极地进行辩护,对于他们的工程活动从伦理角度进行深刻反思,这时工程伦理学应运而生。 2工程师通过强调工程的根本道德任务,试图加强和联合他们的职业,以此促进工程师的职业化进程。在工程师协会章程中增加一些伦理方面的要求,最明显的是几乎各大工程师协会的章程都把“工程师的首要义务是把人类的安全、健康、福祉放在至高无上的 地位”作为章程的根本原则。同时全国工程师职业协会( the
33、 National Society of Professional Engineers NSPE)设立了伦理审查委员会,积极鼓励工程师利用伦理理论来评估工程的各种活动。 工程伦理学的产生,促进安全和有用的技术产品并给工程师的努力赋予意义,也直接地增强工程师在工程中有效地处理道德问题复杂性的能力,增进工程师的道德自治,即理性地思考以道德关注为基础的伦理问题的习俗与技能。 3总之,工程伦理学以增进人类福祉为目的,加强工程师职业责任为手段,来规范与约束工程 师的行为,提高其道德敏感性,从而更清晰并更仔细地审视工程中的伦理问题 ,消除道德困境。在美国国家工程院 (National Academy of
34、 Engineering,NAE)有关 2020 年工程的报告中,指出伦理标准是未来工程师具备的品质之一,4 也为工程师道德水平的提高与工程伦理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美国工程伦理学发展的特点与态势 在工程师与哲学家、律师、社会学家以及对职业伦理感兴趣群体的合作推动下,工程伦理学取得很大进展,研究了大量的工程伦理问题,澄清了核心的概念,论证了特定的伦理观点,并促使美国 工程伦理学呈现出新特点和新趋势,主要表现三个方面: 1、 研究对象的专一化、建制化 工程师伦理问题是研究的基础和重点。许多学者从多种角度分析并探究工程师的道德困境。总体来看大致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是工程师与伦理的关系问题,虽然人
35、们越来越重视工程中出现的伦理问题,但是许多工程师依然对伦理问题关注不够。肯奈滋 K 哈姆佛瑞( Kenneth K. Humphreys)结合工程师在日常生活所面临的伦理问题,指出工程师的伦理困境以及工程职业的伦理规范和伦理行为的法律必要性。 5艾德姆德 西巴尔( Edmund G. Seebauer)和罗伯特 拜瑞( Robert L. Barry)则认为必须明确在工程中道德问题的复杂性和道德责任,而工程师所面对的大部分道德议题都是来自于利益冲突,雇主与雇员的关系,环境意识,以及技术对人们的影响等,这些伦理问题也是不同的。 6第二是工程师的责任问题,特别社会责任问题成为关注的焦点。自从 19
36、 世纪 60 年代以后,掀起了一场“社会责任运动”,并席卷了美国整个职业。作为发明创造的工程师更是由后台被推向了前台,成为社会责任的主要载体,而倍受瞩目。爱迪温 T 莱顿( Edwin T. Layton)认 为这不仅是工程职业的问题,而且是在合作的社会中寻求尊严和自由,更是现代社会一个普遍深入的主题。广大群体如科学家、管理者、工程师以及其他公众也担负社会责任,才能使工程职业健康的发展。 7技术哲学家斯代芬 H.恩格尔( Stephen H. Unger )指出对于技术的后果,应用和发展技术的人应该负有责任。工程师对于技术的后果负有责任,并且他们的任务之一要告知公众技术的可能结果;同时工程师作
37、为一名雇员,缺少对履行任务所负道德责任的自治,所以需要管理部门、法院法律、工程协会来协调和处理这些问题。 8但直到今天关 于工程师的社会责任问题,依然是工程伦理学持续探讨的一个话题。第三是关于工程师的角色冲突问题。在工程活动中,工程师角色是复杂的、多重的,作为雇员的工程师与作为管理者的工程师,对于风险、安全、忠诚的认识是完全不同的。亨利 派超斯基( Henry Petroski)认为工程师角色不是单纯地工程设计者,还有多种社会角色,其活动受到其他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所以,对于工程师应该做什么的理解需要把握工程师相关角色的关系。 9而关于于工程师未来角色定位,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家工程院在 20
38、20 年的工程师:新世纪工程学发展 的远景指出工程师应该成为:受全面教育的人,有全球公民意识的人,在商业和公众事务中有领导能力的人,有伦理道德的人。 10 工程伦理教育是工程伦理学发展的途径,是培养工程师伦理道德的重要手段,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美国工程伦理建制化发展。 1985 年,工程与技术认证委员会( the Accreditation Board for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ABET)要求美国的工程院校,必须把培养学生“工程职业和实践的伦理特征的认识”作为接受认证的一个条件。 2000 年,工程与技术认证委员 会制定更为具体的方针,当前工程院校正在按照这
39、些方针来操作。但是工程伦理学教育也面临着三方面挑战:第一,工程伦理学的学习如何被理所当然地整合进工科学生所需要的必修课程目录中?第二种挑战,应由谁来教授工程伦理学?第三个挑战,工程伦理学的教学和研究目标是什么? 11而与这些挑战相关,罗伯特 迈基( Robert E. McG)采取问卷调查发现,对于工程学生进行工程中伦理问题相关的教育与现代工程实践的现实之间存在着重大的鸿沟。而广大学生的期望,即在他们将来的工程职业中所出现的伦理问题,却与普遍应用于工程课堂中的工程 伦理问题以及在课堂外频繁遇到的伦理问题很难是相同的。这也促成了一个广泛传播并公开声称的信条 更好地成为一个好的工程职业者,而不是成
40、为一个负有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的工程职业者。而对于实践工程师而言,在最重要的非技术内容上观点是存在分歧的,这也给工程伦理学教师和其他工程教育者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12 工程协会的历史研究,有助于加强工程协会的认识,理解工程专业规范的变化过程,推动伦理规范内容成熟和完善。 20 世纪 80 年代在各大工程社团资金的资助下,许多学者对于工程社团的历史进行了专题研究。米切尔 迈克迈龙( Michal McMahon)研究了“新专业主义”,发现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 the 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 IEEE)最重要的核心内容之一,
41、指出科学与技术制度化历史中的新方向,在电子工程内部和技术发展的境域中说明社会和职业的变革 13;布如斯 森克莱( Bruce Sinclair)叙述了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Mechanical Engineers ASME)的百年历史 14;艾莱克斯 罗兰德( Alex Roland)阐述了关于国家航空顾问协会( the National Advisory Committee on Aeronautics NACA) (国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 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 NASA)的
42、前身)管理和政治的批判历史 15;特瑞 莱纳德斯( Terry S Reynolds)描写了美国化学工程师协会( the American Institution of Chemical Engineers AIChE) 历史,提出美国化学工程师协会与环境以及公共政策关系的议题 16。由于是职业协会赞助,所以他们的历史很少关注到社会责任和伦理,最多也只是工程协会历史中的一小部分,但却有利于促进职业协会制度化发展。 2、研究方法的多样化、实践化 自工程伦理学产生以来,一直有两种研究方法处于主导地位。一种方法是典型真实事件的案例研究方法,著名案例如挑战者号失事、三哩岛核泄露、福特斑马轿车问题等。比
43、较全面以案例来展开研究的是罗萨 B 品库斯等人( Rosa Lynn B. Pinkus)以美国航天飞机主体发动机 (the main engine of the space shuttle SSME)的决策、设计、制造为案例,通过跨学科分析其涉及到不确定性和风险的评估,强调工程师是如何识别、表达和解决复杂的伦理难题。并指出三个最基本原则:能力( competence)、责任( responsibility)和西塞罗( Cicero)的第二信条(“保证公众的安全”)作为一个分析框架来表达和解决在实践中产生的伦理问题。 17 另一种方法是对于涉及到工程实践活动的概念、规范和原则的理论分析。如马丁
44、( Mike W. Martin)等就利用如功利主义 、权利伦理与义务伦理、美德伦理等基本伦理理论,分析并探讨工程中常见的风险与安全、责任与权利、诚实与欺骗等概念,指出他们的伦理内涵和价值指向。 18戴维斯( Davis)等人也做出有影响的理论分析工作。 这两种“描述性案例研究”与“理论分析研究”是韦伯( Weberian)的“理想模式”,这样一种模式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聚焦其反面观点。当然这两种方法并不互相排斥,反而有走向融合的趋势,即大量工程伦理案例的描述也进行理论分析,许多工程伦理理论分析研究也利用案例来证明和说明他们的结论。至于说哪种趋向更强主要取决于这两种 研究方法在一定的范围内谁更有利
45、于找到结合点。 其他研究方法还包括调查研究方法,如罗伯特 迈基通过调查斯坦福大学的工程学生和实践工程师过去五年里所提交的工程伦理问题,发现并指出面向工程伦理主题的多种经验方法的价值。正如理论分析能够阐明具体案例研究的争论,精确和探究的调查工程学生和实践者的观点也同样能够拓宽焦点问题假设。 19也有少部分学者从语言学角度研究工程伦理学,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的 J 埃迈图博士( Joe Amato)描述了 1944 年以来美国工程职业的历史发展,并从本体论角度研究工程设计的理论,在语境中解释 了技术。 20但这种叙述性语境描述也仅仅存在于对历史的考察,在关注现实问题上显得过于空泛。 3、研究趋势的国际
46、化、综合化 随着技术发展和工程应用的国际化,工程伦理学研究出现了新的课题和趋势,工程伦理学将反思全球化经济时代围绕技术发展所关涉的所有主要问题。 21比较突出的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关于计算机伦理问题的探讨。计算机与隐私是否造成价值冲突?软件所有权是否应该得到保护?计算机发展所产生的道德责任,是个体责任还是共同责任呢?这些都应该在信息化社会中对“责任”进行探讨。 22因特网与自由言论问题以 及产生的权力关系,涉及到的知识产权问题,计算机导致的失败以及所造成的健康等问题,这些都需要关注和研究。23第二,环境伦理问题的倍受关注,工程伦理学把环境伦理作为研究重要内容之一。马丁通过对于工程、生态与经
47、济关系的考察,分析了人类中心主义伦理、非人类中心主义伦理、生态中心主义伦理、经济中心主义伦理的伦理框架,指出环境伦理必须与个体的反思联系起来,并制定负有责任的社会政策与计划。 24 威斯林德( P. Aarne Vesilind)则提出工程师应当如何在增加人类财富与破坏环境之间求得某种平衡?在面对潜在的 环境问题时,在什么情况下工程师应当为客户保密呢? 25哈里斯等人从工程规范与环境出发,分析了职业工程对于环境的责任范围,提出了两个折中的建议。 26同时专业伦理规范也开始加入保护环境责任的内容,如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的伦理规范,就既要求提高人类的福利,还要求保护环境。但是环境问题依然是任重而道远
48、。第三,对于工程应用的国际问题关注。跨国公司对于技术转移所产生的国际权利问题,以及武器发展与保护工业问题,这些都是军事领域与和平研究的道德问题。 27而国际工程职业标准也涉及到超文化规范,跨文化规范在工程活动应用 中也产生了伦理问题,如贿赂、索贿、打点、礼物等现象。 28同时由于工程技术的应用,也产生了世界性贫困等问题,但依然被人们所忽视。 三、若干启示 工程伦理学起源于对技术的批判,对工程师的质疑。所以,从工程伦理学的建立来看,我们既称其为“技术伦理学”,也可称其为“工程师伦理学”。前者主要是针对技术的负面影响,技术的消极作用,其实技术的作用和影响都是在工程活动中得以体现,都是在工程学的框架
49、下进行研究,正如技术哲学的研究传统之一就是工程学传统;后者主要是从工程共同体出发,工程师在工程活动中对于技术设计、改进等方面 起到重要作用,同时也面临着利益冲突,忠诚于雇主还是公众的冲突等道德困境。因此结合美国工程伦理学发展经验而言,首先要加强工程师的职业化进程,制定现实合理的伦理规范,促进工程师伦理制度化发展。其次加速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在工程类院校开设工程伦理方面的相关课程,开展工程伦理培训,提高工程学生的道德敏感性。再次,由于工程的境域性特征,在我国的工程活动中,不仅工程师面临着道德困境,其他工程共同体如管理者共同体、工人共同体、企业家共同体、公众共同体等都要面对多种的道德选择,与工程师的处境有一定相似性。所以在工程伦理学发 展过程中,更需要关注其他工程共同体的道德困境。 从工程伦理学的研究方法上看,两大主流的研究方法,工程案例研究分析和概念、规范的理论研究,推动了美国工程伦理学研究的发展。就案例研究方法而言,由于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