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天下_求谏教学案.doc

上传人:ng****60 文档编号:2416855 上传时间:2019-05-1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家国天下_求谏教学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家国天下_求谏教学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家国天下_求谏教学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家国天下_求谏教学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3、解题:回忆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王是被讽喻“纳谏” 。而“求谏”是唐太宗主动要求大臣们敢于向自己直谏。唐太宗李世民和他的重臣们,励精求治,开创了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的一代盛世“ 贞观之治”,其治政要略一直为后人所赏鉴。贞观盛世的出现,有着多方面的因素,其中与唐太宗的虚怀纳谏之风是密不可分的。 五、学习第一段第一段中唐太宗的论述包含几层意思?他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一节主要有两层意思:1、唐太宗积极求谏的态度:态度诚恳;放下架子,宽厚体谅,打消他们的畏惧心理;虚心纳谏,以知得失;努力营造君臣相得的良好氛围。2、太宗对求谏的认识:比喻类比方法:忠臣的谏诤如明镜,可指出君主的过失

2、。假设论证:假如皇帝自以为是,臣子又不加以匡救,国必危败。严重后果:国家危败,臣子也不能独全其家。君臣关系,唇亡齿寒。举例论证:隋炀帝暴虐,臣子们不敢直言规谏,导致隋朝灭亡。希望公卿大臣们以前朝之事为鉴,替国家人民着想,极言规谏。求谏若渴。小结:太宗的理想模式-君主开怀纳谏和臣子忠直敢言的相互配合,使国家长治久安。六、学习第二段第二段中君臣的谈话时围绕什么内容进行的?两人在表达自己观点时用了什么方法?要点:议论君臣关系。1.唐太宗发挥了他君臣互相配合的观点,把君臣比之为鱼和水的关系。“鱼水”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唐太宗这个君主对于臣子重要性的认识。2.谏议大夫王珪一席话是承接唐太宗的话而来的。他首

3、先用比喻类比论证的方式开始议论,用木头经过墨线斧锯加工就能变直,比喻国君采纳规谏就会圣明。接下来用古圣先王的事例来阐发自己的观点,从君道转到臣道,过渡点在“古者圣主必有争臣七人”。但王珪发言的重点不在圣主,而在 “争臣七人”“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的忠直精神。这番议论既颂扬了唐太宗,又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为唐太宗所称赞,由此产生了一个积极的后果:下令从此让谏官“预闻政事”,凡有所陈奏,一定“虚己纳之”。七、学习第三段:第三段中唐太宗的话具体包含几层意思? 二层1、臣子规劝的必要性。2 、纳谏的意义唐太宗先列举了帝王“任情喜怒”的现象:“喜则滥赏无功,怒则滥杀无罪”,指出这样做的结果就会导致“天下

4、丧乱”。为避免这种情况,唐太宗认为大臣们应该“尽情极谏”。不仅如此,唐太宗还把纳谏的意义扩展到大臣身上,指出不仅我做皇帝的要接受劝谏,你们做大臣的也要虚心接受别人的“谏语”,不能因为“人言不同己意”,“便即护短不纳”。接着又用一个反问做了进一步强调:“若不能受谏,安能谏人?”这就使得求谏、纳谏的意义扩充了,泛化为听取意见和建议的意思,这对于今天我们每个人的为人处事无疑都有借鉴意义。八、学习第四段:第 4 段中你读到一个怎样的唐太宗?处事谨慎,时刻不忘前代覆亡的教训,经常自我反省。不忘“代天巡狩” 的“天子”之职,也能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力量,唯恐百姓积怨太深,爆发灾难。渴求正直之人来匡扶规谏,弥补

5、过失,内外畅通,防患于未然。清醒的政治头脑。仁厚、虚心、宽容。引导大臣们不要畏惧害怕,要有勇气来进谏。即使所进谏言不合心意,也不会降以忤逆之罪,否则,臣僚们更不敢言,反而会堵塞言路。为了求谏,煞费苦心。小结:本节阐述自己希望得到规谏的良苦用心。2九、学习第五段:这段话说的也是纳谏的必要性,但论述的角度却有所不同:唐太宗首先从人性的弱点出发阐述纳谏的必要性。他说“自知者明,信为难矣”,也就是说人贵有自知之明,但这却是很难做到的。由此,他得出结论:“人君须得匡谏之臣,举其愆过。” 这是他从自身的实际体会中得出的经验,实际上已经触及到了君主专制政体的弊端。他当然不可能有这种超前的认识,因为他不可能否

6、定自己的存在,因此只能在现有的体制内寻找合理的措施消除这种弊端,纳谏是他的第一选择。接下来,他想起了魏征这位经常“随事谏诤”的忠臣,认为他的谏诤“多中朕失”,他的存在就像一面镜子一样,使自己的优缺点都显露无遗。唐太宗在不同的场合无数次提到过魏征,无疑这是唐太宗树立的一个纳谏的典范,一个群臣学习的榜样。结尾唐太宗举起酒杯,赐酒给房玄龄等人以勉励他们。勉励什么呢?自然是期望他们能像魏征一样“随事谏诤”。十、学习第六段造漆器、雕镂俎,这都是无关国家大政方针的小事情,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苦苦规谏呢?造漆器、雕镂俎影响了农业生产,所以群臣会苦谏。更重要的是此种行为从性质上来讲是“首创奢淫”,而这恰恰是“危

7、亡之渐”,因为人的贪欲是无穷无尽的,久而久之,小的错误就会发展成大的错误。 唐太宗为何对古代的谏者的“及其满盈,无所复谏”的行为有所不满?他对大臣提出了什么要求?“朕所为事,若有不当,或在其渐,或已将终,皆宜进谏。”就是说不管是刚有苗头,还是快要终结了,都应该进谏,即使不能防微杜渐,也要做到亡羊补牢。十一、回顾课文内容,进行问题研讨,总结课文:1、唐太宗在论述“纳谏”时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采用的论证方法有:比喻论证: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常念魏徵随事谏正,多中朕失,如明镜鉴形,美恶必见。类比论证: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假设论证: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

8、可得乎?对比论证:如属文之士,伎巧之徒,皆自谓己长,他人不及。若名工文匠,商略诋诃,芜词拙迹,于是乃见。事实论证: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2、从课文中,我们可看出唐太宗是一个怎样的人?勤于政事:他希望得到大臣的规谏,以匡救自己的过失,对此“夙夜未尝不以此心”。 虚怀若谷:为了求谏,他放下架子,“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为了防止大臣因恐惧堵塞言路,“每有谏者”,纵使不合他的心思,也“不以为忤”。宽厚体谅:对大臣进谏时的心情和处境表示理解,努力创造一种君臣相得的良好氛围。处事谨慎:时常将前代帝王覆亡的教训挂在嘴边,提醒自己和大臣。即使在“闲居静坐”的时

9、候,也在反省自己的行为,唯恐出了差错,“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古时谏者“及其满盈,无所复谏”,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朕所为事,若有不当,或在其渐,或已将终,皆宜进谏”,目的在于不能防微杜渐,也要亡羊补牢。3、课文对于纳谏的论述,对我们今天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有什么借鉴意义?纳谏指的是上级接受下级的意见,抛掉等级的外衣,它与我们接受别人的意见是同一个意思。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别人的意见。这些段落对于纳谏的论述告诉我们,应该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人贵有自知之明,自身的缺点和错误,有时候3自己很难发现,别人发现并指出来了,这是对自己有好处的事情,绝不能因为别人的话不中听,或者认

10、为别人的话揭了自己的短,而拒不接受。求谏参考译文太宗仪表威武,面容严肃,百官中进见的人,都举止失当。太宗知道大家这样,每次接见臣下启奏事情,必定做出和颜悦色的样子,希望听到臣子的直言规谏,知道政治教化的得失。贞观初年,太宗曾对王公大臣们说:“一个人想看到自己的面容,必须要有一面明镜;一个国君想知道自己的过失,必须借助于忠臣。国君如果自以为贤能,臣子又不匡正,想不陷入危亡失败的境地,怎么可能呢?所以,国君失掉国家,臣子也不能单独保全他的家。至于像隋炀帝那样残暴淫虐,臣下都闭口不说话,终于听不到自己的过失,结果国破身亡,他的大臣虞世基等人,不久也被诛杀。前朝的事情不远,你们今后凡看到我做的事不利于

11、百姓的,一定要直言规劝。”贞观元年,太宗对侍臣说:“正直的国君任用了奸邪的臣子,不能使国家达到治平;忠正的臣子侍奉邪恶的国君,也不能使国家达到治平。只有(正直之)君遇上(忠正之)臣,如同鱼得到水,这样天下才可以安定。我虽然不聪明,幸而有你们多次匡正补救,希望凭借你们耿直的进言,使天下达到太平。”谏议大夫王珪说:“我听说木头经过墨线就能锯直,国君采纳规谏就会圣明。所以,古代的圣明君主一定有直言谏诤的臣子七个,向国君进言不被采纳就要以死相谏。陛下开启圣明的思虑,采纳我等鄙陋之人的意见,愚臣处在这个不避忌讳的朝代,实在愿尽自己愚劣的能力。”大宗称赞王珪的话对。下令从今以后宰相进宫筹商国家大事,一定让

12、谏官跟随进去,让他参加接见,了解国家大事,如果有所陈说,一定虚心采纳。贞观五年,太宗对房玄龄等人说:“自古以来,帝王之中多有放纵情性、喜怒无常的,高兴时就任意赏赐无功的人,发怒时就乱杀无罪的人。因此,国家遭受损失,造成混乱,没有不是从这里开始的。我现在从早到晚,无时不把这件事放在心上,常常希望你们尽情极力规谏。你们也要接受别人的规谏,怎能因为别人的话不符合自己的心意,便立即庇护自己的短处而不采纳呢?假若自己不能接受别人的规谏,又怎能规谏别人呢?”贞观八年,太宗对侍臣说:“我每次闲居静坐,就自己从内心反省,常怕自己的所作所为,上不符天意,下为百姓怨恨。只想得到正直的人来匡扶规谏,希望自己的视听能

13、与外界相通,使百姓不怀怨结于心。另外,近来看见前来奏事的人,大都心怀恐惧致使语无伦次。普通奏事,情况尚且如此,更何况想直言规谏的,一定会畏惧触犯龙鳞。所以每有前来进谏的,纵然所奏之事不符合我的心意,我也不认为是他忤逆犯上。假若当即对他喝斥责怪,我深怕奏事人心怀恐惧,怎敢再说话呢。”贞观十六年,太宗对房玄龄等说:“能正确了解自己的人就明智,但确实很难做到啊。就像写文章的人和从事技艺的工匠,都自以为有超人之术,别人赶不上。如著名的工匠和文士,互相品评比较,诋毁斥责,杂乱无章的文词、低劣的技艺于是就暴露出来了。从这说来,国君必须得到辅佐、规谏的臣子,指出他的过失。一天之中,国事纷繁,由一个人去听政决

14、断,虽再三思虑劳神,又怎能件件事都处理得好呢?我经常想到魏徴遇事随时规谏纠正,许多事都切中我的过失,就像明洁的镜子照见自己的形体一样,美丑都全然显现。”于是举起酒杯,赐酒给房玄龄等几人,勉励他们。贞观十七年,太宗曾经问谏议大夫褚遂良:“过去,虞舜制造漆器,夏禹雕镂案板,当时规谏禹舜的就有十几个人。有关装饰食物器具这些小事,何必要苦苦规谏?”褚遂良说:“雕刻器物会贻误农业生产,织造五彩丝带,就会耽误妇女的工作,首先倡导奢侈淫逸之风,这是国家危亡的开始。漆器不断做下去,一定又用金来做。金器不断做下去,一定又用玉来做。所以刚正的臣子一定在事情开始时加以劝阻。等到过失已多得不能再多时,就没有再规谏的必要了。”太宗说:“你说的对啊!我所做的事,如果有不妥当的,有的可4能才开始,有的恐怕已快结束,不管哪种情况都应进言规谏。我近来看前代的史书,有的臣子向国君规谏事情,国君就回答说:已经办过了。或者说:已答应过了。竟然不为之马上停止并改正错误的做法。这样做的话,那国家危亡的灾祸,可以像翻转手掌那样很快就会到来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精品笔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