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第十二届小学数学改革观摩课评课.doc

上传人:11****ws 文档编号:2420035 上传时间:2019-05-1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第十二届小学数学改革观摩课评课.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全国第十二届小学数学改革观摩课评课.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全国第十二届小学数学改革观摩课评课.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全国第十二届小学数学改革观摩课评课.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全国第十二届小学数学改革观摩课评课.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全国第十二届小学数学改革观摩课评课三年级数学组我很荣幸在我们组长的推荐下代表我们三年级组站在这里,首先做个自我介绍,我叫王亚。大家从外表看我应该是一位有经验的老教师,其实不然,对于数学教学我就是一个三年级的学生,因为我从英语转岗过来教数学才三年。因此在此次经验交流会上,我不是一位教师我是一个渴求知识的学生在学数学知识,在求教学方法。在经验交流会上的四位老师的献课精彩绝伦,用他们各自不同风格的演绎把数学改革的春风吹进我们每个人的心里。现在的数学教学已不同于以前,它是儿童数学,是科学数学,要动手实践,敢于探究,要培养孩子们的数学思维能力。纵观四位老师课的体系,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提出问题大胆猜

2、想探究推理解决问题得出结论。按照这样的体系上课思路清晰,也能很好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我一定好好的借鉴。四位老师的课除了这一共同特点外,亮点是五彩缤纷。下面我就代表我们三年级组数学老师,谈谈学习这四节课后的感悟。 (在这里,我都不敢用评课两个字)三角形三边的关系首先来看何沛鑫老师的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这节课,本来是四年级下册的内容,用的是四年级上的学生,本身就是一种挑战,他挑战成功了!何老师深度挖掘教材内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巧妙地选用学习素材,真正凸显从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的转变,使学生的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中获得全面发展。本节课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教学特色:一、学具的选用

3、独具匠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何老师故意把几个小组的两根小棒准备的一样长,搭建起一个非常巧妙的研究平台。这样,不同的小组可以得到不同的“拼摆”结果,选择不同小组学生的不同作品,粘贴在黑板上。一目了然,让事实胜于雄辩,看来利用三根小棒围三角形,有些能顺利围成三角形,有些却不能,为什么会这样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这样设计的巧妙之处,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何老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充分关注到学具的使用效率,即把学具用足、用透、用深厚!二、自主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主旋律现代教育心理学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更重要的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事实

4、上学习的过程往往比学习的结果更重要。这也正好验证了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的教育名言:“我听过了,我就忘了;我看见了,我就记住了 ;我做过了,我就理解了。 ”何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多次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如,导入新课时,让学生同桌合作,用三根小棒,围一围三角形。看一看用三根三根小棒是否一定能围成三角形?又如,在新课教学过程中,让同桌合作,探究三条线段不能围成三角形和能围成三角形的原因。学生的学习是主动的: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述,多种感观是并用的;合作学习讲究实效的;体验感悟是深刻的。三、这是一节有着浓浓数学味的课,是一节好课。“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有效地对

5、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这是数学教学的核心,它不仅符合新课改的要求,也符合知识的形成与发展以及学生的认知过程,体现了数学教育的实质性价值。多次听专家在讲座中谈到:一节数学课上与不上,是要有本质区别的-它主要体现在课堂上要留给学生数学思考的机会,教师要关注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重视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如,本节课,研究三角形其中一条边的取值范围,是一道数学味很浓的题,既有挑战性,又有思考价值,这条边最短至少要达到多少 CM,最长又不能超过多少 CM,学生必须结合本节课的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判断与推理,并不能简单依据三角形三边关系就能轻易得出结论。又如,在研究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时候,教师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6、,利用学具从学生手头的实际数据入手,研究哪些小棒能围成三角形,哪些不能。这只是一个感性的认知过程,接着在总结环节教师引导学生逐步抽象概括成:a+bc; a+cb; b+ca,这是一个抽象和符号化的过程,即不断对同类事物,抽取其共同的本质属性或特征,舍弃其非本质的属性或特征的思维过程。四、练习设计,令人耳目一新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恰到好处的习题不仅能巩固知识,形成技能,而且能启发思维,培养能力。可以看出本节课何老师对于练习的设计是费了一番心思的。好的习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中国巨人姚明的身高是不 2.26 米,腿长 1.31 米,你能用今天所学

7、的知识说说姚明一步能跨出 3 米吗?”我个人认为,这道题本身就很好玩!如果学生没有学过本节课的知识,他们单纯从感性上来判断,很多孩子会认为对于身高 2.26 米的姚明来说,跨个 3 米应该可能性很大,应该没问题。但是学过这节知识的孩子,就可以从数学理性的角度来思考,两根腿长各位1.31 米,就算你练过舞蹈即使能做到“横叉”或“竖叉”完全劈开,1.31+1.31 才 2.62 米,如何如此也达不到 3 米的,因此这是个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是个既好玩,又颇具思考的价值的好题。升与毫升的认识评课接下来我们来看杨霞老师的毫升和升的认识这节课,黄贵阳老师评价的“科学数学”,我想就是说的这节课吧。这节

8、课的亮点特别多:一、直观体验,感受知识升与毫升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但杨老师让孩子们在实验过程中感受毫升,认识毫升,一下让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起来。接着让每个孩子取 1 毫升的水,滴在手心中,让学生感知 1 毫升的水是二十滴左右。然后安排了学生估算活动,一瓶养乐多少毫升,平时喝水的纸杯能装多少毫升水,并验证。当学生感受到需要有比毫升更大的容量单位时,“升 ”自然而然孕育而生了。最后,用 4 个 250 毫升的一次性水杯,装满 1 升的容器,通过实验,让学生感知升和毫升的进率。教学重点的解决、难点的突破都用一个一个的小实验解决,非常直观,效果很好。二、大量教具、学具,帮助学生建立毫升和升的

9、概念。每个小组一个实验箱,箱子里有大小不同的量筒,有水帮助认识毫升和升。老师还带了大家熟悉的养乐多,纸杯,油等等让大家从熟知的东西中去感受升和毫升。三、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大大提高孩子们学习兴趣课程标准中强调数学学习要贴近儿童的现实生活。杨老师认真分析教材,挖掘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出发, (如“我们常喝水的纸杯能装多少毫升水” “这瓶养乐多有多少毫升呢?”等问题, )让每一个学生在“猜、倒、看、比、量”的实践中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建立表象,建构新知。在教学活动中还给学生进行生活科学知识的补充,如人体一天平均需要 1400 毫升的水,大象一天需要 130 升的水等等,在普及科学知识的同时既

10、让孩子们认识了毫升和升,又极大的提高了孩子们学习兴趣。多边形的内角和唐老师执教的多边形的内角和 ,从整堂课的执行情况可以看出唐老师的教学基本功扎实且很有教学智慧。这节课的设计特别是问题的设计,方法的选择层层递进,层次明显。学生先通过对三角形内角和研究方法的回顾迁移到五边形内角和方法的探索再到多边形方法内角和方法的小结,可以看出张老师的用心。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组还有以下一点体会:1.问题设计有层次有关联唐老师先通过“以前是怎样研究三角形,四边形的内角和的?”这一问题来回顾研究内角和的方法,再提出“你也能用这样的方法来研究五边形的内角和吗?”在孩子们把探究的成果展示后,紧接着问:“你们觉得最简便

11、的方法是什么?”孩子们通过比较得出是划分为三角形后,老师继续提问“你们能用这样的方法继续研究六边形,七边形的内角和吗?”等这些问题层层递进优化研究方法,探索多边形内角和的规律。2.及时捕捉资源优化方法从本节课中可以看出唐老师对于学生生成性资源具有较高的敏感度。比如:在研究五边形内角和的时候,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资源给予了及时的处理。在研究六边形的内角和时唐老师又及时地将从一点出发分成三角形的方法和从不同点出发分成三角形的方法进行对比优化,强化有序分的好处。3.及时推进总结提升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对三角形到七边形边数、分成三角形个数和内角和的观察对比总结规律,再延伸到多边形内角和公式的总结。展开与折

12、叠最后一节课是由金剑老师执教的展开与折叠 。这一节课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师生配合默契;教师引导得当,学生活动时间也较充分;教师语言精练,学生活动的成果也较多。是孩子很喜欢的一节课,体现了儿童数学的特点。本节课有以下亮点:1、教学目的明确。首先教师能让学生带着问题操作。数学课上的每一个活动的设置都是有目的的。学生的活动过程,不是单单为了活跃课堂气氛,目的在于一是让学生主动操作,自己亲自参与揭示知识的过程,并能用所获取的数学知识解决有关问题。二是通过活动的操作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等目的,并能逐步学会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教师在布置一个操作任务“你们将正方体展开吧” ,接着教师进一步提了“

13、展开图的形状一样吗?”“会有多少种展开图类型呢?”等问题,这样做的好处显而易见的,让学生的每一个活动、每一个步骤都有目的。 操作中有指导,方法上有指导,结论上有总结。学生的思维毕竟有限,适当的点拨有利于他们思维的拓展。当教师发现学生所展示的结果有不少是重复时,带领学生一起将重复的拿掉,就是结论的总结。2、教学活动收放自如学生是数学活动过程中的主体,但并不能放任自流任由学生“发现” 。毕竟依靠一节45 分钟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发现”知识是不现实的。其实数学活动过程是信息交换的动态过程,而不是静态的。对这个过程的控制,主要是依据教师的信息和学生的信息反馈情况,既有“放”的过程又有“收”的过程。 “放

14、”是让学生独立思考、积极主动地去探索知识是怎样形成的, “收”依靠教师启发指导。一节课“收” “放”交替。既不能剥夺学生的活动时间,全凭教师的一张嘴;也不能任由学生活动 45 分钟,全凭发现。教师这节课在收放上拿捏适度,既提高了学习效率,又给足了学生的活动空间,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3、培养合作精神。大家都知道“众人拾柴火焰高” ,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而且现代社会也需要合作型人才。在这节数学课中,教师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小组合作,集众人之智慧去发现数学真理,提高效率。在通过合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工、协作、总结能力,使学生从小体会团队的力量。在参与讨论合作之前,教师首先明确了活动目的,这样让学生有明确的目的性去思考问题,不至于造成盲人骑瞎马现象的发生。接着教师及时参与到了学生的活动中去,根据学生的活动情况教师的适度点拨很有重要,因为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有限,这样可以提高了活动的效果,节约了宝贵的课堂时间。四 、课件中恰到好处的运用图形动态变化,让教学更直观。刚开始的时候给孩子们演示了正方体的展开动画图,形象生动。后面练习题的时候 ,当孩子们判断最后两个展开图不能折叠为正方体时,金老师再次用图形的动态变化,让孩子们直观的看到为什么不能折叠为正方体。说完这四节课的优点后,我发觉我成为一名合格数学老师的路还很长。正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策划方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