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院前急救工作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医院汪学琴二一三年六月十二日,主要内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概念及流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法律制度院前急救与检伤分类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介绍,什么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发事件与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关系?,突发公共事件,根据事件发生过程、性质及机理,可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发社会安全事故四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定义(狭义),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危害公众健康的事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定义(广义),是指突然发
2、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如鼠疫、霍乱非典、禽流感等)、群体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影响公共安全的毒物泄露事件,食品安全,重大动物疫情,以及由于自然灾害、事故灾难或社会治安等突发事件引发的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公共卫生事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突发性多元化群体性或公共性综合性和系统性,意外性频发性危害性国际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类分级,突发公共事件的分类,国家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省政府办公厅关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标准(试行)自然灾害(水旱、气象、地震、地质、海洋、生物、火灾等)事故灾难(
3、安全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公共卫生事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动物疫情)社会安全事件(群体性事件、恐怖、民族宗教、涉外、刑事案件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类,根据事件的表现形式划分:在一定时间、一定范围、一定人群中,当病例数累计达到规定预警值时所形成的事件。包括:传染病疫情暴发,不明原因疾病、食物中毒、职业中毒、其他中毒、预防接种、服药事件 、医源性感染事件、意外辐射照射事件、以及县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公共卫生事件。在一定时间、一定范围、当环境因素达到规定预警值时形成的事件,病例为事后发生,也可能无突发事件。包括:菌种、毒株丢失;病媒、生物、宿主相关事件,环境因素、辐射、及其他严重影响
4、公众健康事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级,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划分为四级: 特别重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级)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级)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级)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法律制度,2003.5.1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2003.1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 06.8修订2004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2006.1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2006-2-28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2007.8.30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级,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突发
5、公共卫生事件划分为四级。 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级)红色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级) 橙色预警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级) 黄色预警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级) 蓝色预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原则,预防为主,常备不懈 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依法规范,措施果断 依靠科学,加强合作,全国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内容,1)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的组成和相关部门的职责; 2)突发事件的监测与预警; 3)突发事件信息的收集、分析、报告、通报制度; 4)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技术和监测机构及其任务; 5)突发事件的分级和应急处理工作方案; 6)突发事件预防、现场控制,应急设施、设备、救治药品和医疗器械以及其他物
6、资和技术的储备与调度; 7)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专业队伍的建设和培训。,报告范围,1)发生或者可能发生传染病暴发、流行的; 2)发生或者发现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的; 3)发生传染病菌种、毒种丢失的; 4)发生或者可能发生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事件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通报制度,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发生突发事件的情况,及时向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以及军队有关部门通报。突发事件发生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及时向毗邻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通报。接到通报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必要时应当及时通
7、知本行政区域内的医疗卫生机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已经发生或者发现可能引起突发事件的情形时,应当及时向同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通报。,应急处理措施,1、及时宣布新的危害严重的突发传染病为法定传染病。2、保证应急处理物资的生产、供应和运送。3、采取紧急控制措施,4、交通工具上发现突发事件的控制措施 交通工具上发现根据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需要采取应急控制措施的传染病病人、疑似传染病病人,其负责人应当以最快的方式通知前方停靠点,并向交通工具的营运单位报告。交通工具的前方停靠点和营运单位应当立即向交通工具营运单位行政主管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卫生行政主管
8、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当立即组织有关人员采取相应的医学处置措施。交通工具上的传染病病人密切接触者,由交通工具停靠点的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或者铁路、交通、民用航空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各自的职责,依照传染病防治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采取控制措施。,5、对医疗机构的要求 1)提供医疗救护和现场救援 2)采取卫生防护措施。3)依法进行疫情报告。6、相关部门协同合作(街道、乡镇、村委会、居委会。7、对传染病暴发、流行区域内流动人口的控制措施:就地处理的原则8、强制执行隔离治疗和医学观察 9、经费保障:政府提供必要资金,灾害的类型,地震灾害海啸灾害火山灾害气象灾害洪水灾害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空间灾害
9、社会治安,院前急救与检伤分类,院前急救,院前急救概念:、广义的院前急救是指病人在发病或受伤时,由医务人员或目击者对其进行必要的急救,以维持基本生命体证和减轻痛苦的医疗活动和行为的总称。、狭义的院前急救指有通讯、运输和医疗基本要素所构成的专业急救机构,在病人到达医院前实施的现场救护和转送途中监护的医疗活动。,急诊医疗服务体系(EM),是一种把急救医疗措施迅速地送到危重病人发病现场,经初步诊治处理,维持其生命,然后安全转送到医院进一步救治的手段。它改变了传统的医生在医院等待病人上门的服务模式,为抢救生命、改善病人的预后争取了时间,已被实践证明是一种有效的先进的急诊医疗服务结构。,院前急救主要参加人
10、员,最初目击者急救调度急救服务人员急救医护人员:急诊科 ICU,院前急救pre-hospital emergency medical care,特点社会性、随机性强 时间紧急 流动性大 急救环境条件差 病种多样复杂 以对症救治为主 体力强度大,院前急救三大要素医疗、交通工具和通讯,医疗 院前急救医疗要素是医学专业技术人员,并配有急救医疗设备。 目前我国院前急救医务人员有医师、助理医师、护士等,并按照执业医师法等相关法规进行工作。急救人员上岗前应接受有关培训与考核。救护车的人员配备由医生、护士、驾驶员、护工(担架员)按需组合。,院前急救的主要任务 、平时对呼救病人的院前急救:这是经常性和主要任务
11、。、灾害或战争时对遇难者的院前急救。、执行救护值班的特殊任务:大型集会、重大活动、会议的急救医疗保障等或其它联动。、普及急救知识:提高急救服务的成功率等全民教育。 现场急救的主要医疗手段:维持呼吸道通畅、心肺复苏、创伤急救四项技术、抗休克、止痛和其它对症处理,以及安抚伤病员,实行人道主义为宗旨。,院前急救pre-hospital emergency medical care,原则立即使伤病者脱离险区 先救命再救伤 先复苏后固定 先止血后包扎 急救与呼救并重争分夺秒,就地取材 先重后轻 先救后送 保留离断的肢体或器官 搬运与医护的一致性 加强途中监护并详细记录,院前急救的目的,、挽救和维持基本生
12、命。、减轻转运途中的痛苦和避免并发症。、强调对症治疗,不一定要针对病因给予确定性治疗。,院前急救注意事项,、转运前再次测量病人生命体证、搬运技术、运输安全与转运途中监护。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的内容有所不同,它强调现场急救和途中救护(转送不只是简单地将病人送到医院,而是强调在运送过程中密切观察病情,边监护、边抢救、边与接收医院联系,报告患者情况及接受指导)。、做好伤病员的交接,以保证病人救治工作的连续性。,院前急救生存链,美国心脏学会1992 chain of survival普及广、实施早 急危重症获救成功率高四早早期通路早期CPR早期除颤早期高级CPCR,检伤分类,原则 边救边分类 先危后重
13、快速准确 伤情判断标志 重 病伤严重、危及生命; 中 严重、无危及生命; 轻 病伤轻,可行走; 死亡,分诊技巧,SOAP公式|Subjective(主诉):收集病人或陪护人告诉的资料。|Objective(观察):运用观察手段对病人进行病情观察,获得初步印象。|Assess(估计):综合上述情况对病情进行分析。|Plan(计划):组织抢救程序,进行专科分诊。,急诊预检分诊,预检分诊概念是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区分病情的轻、重、缓、急及隶属专科,进行初步诊断、安排救治的过程。分诊重点病情分诊和学科分诊。分诊目的1.安排就诊顺序,优先处理危急症,提高抢救成功率。2.提高急诊工作效率。3.有效控制急
14、诊室内就诊人数,维护急诊室内秩序并安排适当的诊治地点。4.增加病人对急诊工作满意度。,急诊预检分诊流程图,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基本原则,依法报告统一规范属地管理准确及时分级分类分层管理,逐级审阅,分级处理。分级:各级机构报告的事件级别不同.分类:是指不同的机构报告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报告程序,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责任报告单位或报告人,属地的专业机构,审核,网络直报,同级卫生行政部门,调查,本级人民政府,上一级卫生 行政部门,采取措施,作为一般事件报告,达到标准,未达到标准,报告要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时间要求发生、接报、网络直报、进展、结案时限处置要求现场到达
15、处置率和原因查明率质量要求填卡准确性要求事件名称、报告单位、附件、个案并归预警,报告要求(续),一般事件报告各地仍然要按照相关规定通过电话或传真、报告卡等方式逐级报告。要求附初次报告,在疫情结束后附结案报告。资料要求县级乡镇和村级,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做好 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信息报告工作的通知,卫办应急发2011117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中国医学科学院、卫生部北京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中日友好医院:为及时、准确掌握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社会安全事件的人员伤病及救治情况,确保紧急医疗救援工作有效开展,现就进一步加强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信息报告管理工作提
16、出以下要求:,一、提高认识,加强管理及时准确掌握相关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是实现快速有效处置的前提,也是卫生应急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地方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充分认识做好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信息报告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加强管理,采取有效措施,落实信息收集报告职责,确保信息报告的及时性、准确性、完整性,为紧急医疗救援工作全面、有效开展提供充分、必要的决策依据。地方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将相关信息收集报告工作作为工作评估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强对本辖区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信息报告的督导检查,定期汇总、分析辖区内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信息报告情况,并在必要时予以通报。二、加强协调,密切沟通强化与相关
17、部门、单位沟通协调是及时获取信息的关键。各地要建立相关部门、行业和地区间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信息通报机制。地方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与政府应急办以及公安、交通、铁路、安全生产监管等部门建立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相关的信息通报机制。各地急救中心(120)要与辖区内公安110、消防119、交通安全122等专业机构建立信息互通和应急联动机制。突发事件伤员救治工作涉及两个及以上同级别行政区域时,承担主要救援任务的卫生行政部门要与相关地区卫生部门间建立信息沟通和工作协调机制,统一收集和报送医学救援信息。突发事件伤病员转送和转院过程中,相关急救中心和医疗机构要做好伤病员医疗救治信息资料的交接工作,相关信息要及时
18、报告上级卫生行政部门。,三、把握重点,注重时效各地要把握重点,特别重视信息报告时效。对于涉及10人及以上人员伤亡的事件,各地急救中心和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在接到报告或在收治伤员并初步确认后,应当立即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基本情况,并及时续报。地方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在接到特别重大、重大级别突发事件或在敏感时期、敏感地区、敏感人群发生的突发事件医学救援信息时,应当立即同时向同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在紧急情况下,可先以电话或短信形式报告简要情况,再进行书面报告。较大、一般级别的突发事件医疗救援信息报告按照相关预案和规定执行。医疗救援信息报告内容重点包括突发事件发生时间、地
19、点、致伤人数和医疗救治工作情况及需要提供的支持援助等,突发事件的级别、事件原因、现场死亡人数、事件伤员身份等非医学救援紧密相关信息可暂不涉及。四、规范报告,简化形式各地要规范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信息报告形式和内容。根据实际情况,地方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可采取初次报告、进程报告和终结报告的形式报送紧急医疗救援信息。初次报告内容应当包括:事件发生时间、地点、事件类别、医疗机构接诊和收治伤病员人数及伤情分类,已采取的医学救援措施,是否需要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支持等。进程报告应当包括:伤病员门诊留观和住院治疗人数、伤情分级及转归、在不同医院的分布情况,进一步的医学救援措施等。终结报告应当包括:突发事件伤病总体
20、情况、紧急医疗救援工作整体开展情况、问题与经验教训、改进措施和建议等内容。各地、各单位报告可结合实际情况,采取工作简报、信息专报、专题报告等多种形式,简化程序,快速报送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信息。初次报告和伤病情每日统计报告可以固定表格形式报送。特别重大和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在伤员病情尚未稳定的应急救治阶段,应当每日报告医疗救治信息。,附件: 1.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信息初次报告参考格式,医疗机构接诊或收治的伤员总人数:人伤情初步分类:救治无效死亡X人,危重人,重症人,轻症人(根据具体掌握情况提供)伤员在不同医院的人数分布:(如已掌握则提供)已采取的紧急医疗救援措施:是否需上级卫生部门提供支持:(如需支持请注明具体需求)报告单位:卫生厅(局)报告时间:年月日时分,附件突发事件伤病员救治情况统计表(统计单位: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