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扫描临床应用.ppt

上传人:h**** 文档编号:244494 上传时间:2018-07-27 格式:PPT 页数:187 大小:29.0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CT扫描临床应用.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87页
CT扫描临床应用.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87页
CT扫描临床应用.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87页
CT扫描临床应用.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87页
CT扫描临床应用.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8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CT扫描临床应用各论,CT检查规则 .1.预约 临床医生开“CT检查申请单”- CT登记室批价,交待注意事项- 到CT室等候检查- 由CT室护士摆位- 扫描- 等结果和片子。2。审阅申请单 1)申请单上内容是否完全、详细 2)部位、目的是否明确 3)收费3.预约原则 。 1)。根据病人病情的轻重缓急安排检查。 2)。腹部检查,应在前一天晚餐进食流质,当天早餐空腹,检查前在CT室护士的安排下喝对比剂。 3)。增强扫描的病人,需做碘过敏试验,并在告示书上签名。检查前4小时禁食。 4)。应要求病人把相关检查资料戴来。4。扫描前的准备。 1)。病人进入CT室,要脱鞋更衣。 2)。病人把相关检查资料及时

2、交给当班医生。 3)。增强扫描的病人,需做碘过敏试验。 4)。有顾虑和紧张情绪的病人,工作人员应做好耐心的解释。 5)。不合作的病人,给予镇静剂。 6)。扫描前应把金属物品拿下。 7)。呼吸的训练。,8)。腹部检查前肠道准备。 9)。盆腔检查前肠道准备,并要和水留尿。 10)。胆道检查,可先做胆系造影。椎管內病变,可先行椎管造影。CT检查常用体位。 1。解剖术语。 1)。上,近头者。 下,近足者。 2)。矢状轴,由头至足,即上下轴。矢状面,将人体分成左右两部分的断面。 3)。腹背轴,由腹侧达背侧,即前后轴。 水平面(横断面),将人体分成上下两部分的断面。 4)。冠状轴(左右轴),人体同一高度左

3、右的连线。 冠状面,将人体分成前后两部分的断面。 5)。仰卧位。俯卧位。前后位。后前位。水平侧位。 顶颌位。颌顶位。 6)。横断位扫描(轴位扫描)。冠状位扫描。,颅脑及头颈部,颅脑及蝶鞍适应证颅脑外伤:颅脑外伤CT是首选的检查方法,CT能迅速、准确地定位颅内血肿及脑挫伤;对亚急性、慢性期脑损伤,平扫后需增强扫描,对发现等密度血肿有意义;并能指导临床治疗、随防、观察预后。脑肿瘤(包括鞍区内肿瘤)CT可直接显示肿瘤的大小、部位、形态、数目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有无强化等,对肿瘤的定位、定性有指导价值。对于鞍区的肿瘤还可观察肿瘤侵犯周围结构的情况。,脑血管性病变:CT能发现继发性脑血管性病变(出血性或

4、缺血性)。通过增强扫描,CT还能发现原发性血管病变的继发改变,它能显示继发的脑组织病理改变,可观察病变的部位、范围、性质及与周围脑组织的关系,能为治疗和预后提供依据。 颅内炎症:CT能直接反映颅内炎症的病理过程,结合患者情况及实验室检查,对确定炎症的病因有一定的帮助。 先天性畸形及新生儿疾病:CT是无创性检查方法,准确性高,故是新生儿及婴儿首选的检查方法。 脑实质变性及脑萎缩: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脑髓质或皮质变性,CT均可直接显示病变的部位、分布、范围及发展过程,但无特异性,须结合临床资料才能作出定性诊断,112检查前准备 CT检查需在患者的配合下完成。检查前应向患者说明照射量的安全范围、检查所需

5、时间及扫描过程中机器发出的声响。要求患者摘掉头上的金属发夹、耳环,作冠状扫描时需摘掉假牙。在扫描过程中患者的体位须保持不动,对不合作的患者及婴幼儿,可采用药物镇静。成人一般检查前采用肌肉或静脉注射10mg安定,少数效果差者可重复肌注或静注10mg安定;小儿口服水合氯醛最为安全,按每公斤体重5075mg(总剂量不得超过2g)于扫描前口服。,检查体位和扫描范围 颅脑CT常规采用横断面扫描,但做垂体检查常规采用冠状面扫描,其它如大脑凸面、脑底和天幕部位病变的检查也可做冠状面扫描作为补充。扫描基线 横断面扫描基线有三条,它们分别是:听眶线(RBL),听眦线(OMLoculi 眼 )和听眉线(EMLey

6、ebrow眉)。 听眶线(RBL)是外耳孔上缘与眶下缘的连线。用此线扫描,断面通过眼窝、中颅凹和后颅凹的上部,前颅凹未扫到,而后颅凹已超过大半,第四脑室及枕大孔附近均未显示出来。听眶线又称大脑基底线,即Reids基线(Reids base line)。RB线与台面垂直时扫描,患者的位置较舒服,众多其它位置的扫描都以此线为基准。,听眶线(RBL)是外耳孔上缘与眶下缘的连线。用此线扫描,断面通过眼窝、中颅凹和后颅凹的上部,前颅凹未扫到,而后颅凹已超过大半,第四脑室及枕大孔附近均未显示出来。听眶线又称大脑基底线,即Reids基线(Reids base line)。RB线与台面垂直时扫描,患者的位置较

7、舒服,众多其它位置的扫描都以此线为基准。,听眦线(OML)是外耳孔与外眼眦的连线。对幕下部位扫描可采用RBL或OML向足侧再倾斜10度(在国人与RBL相近)为基线。 听眉线(EML)是眉上缘的中点与外耳孔的连线。EML作扫描基线时有以下的优点:首先是标志醒目,定位准确;第二是EML通过三个颅凹的最低处,扫描范围较理想;第三是采用EML扫描,显示组织结构较清楚,幕下显示第四脑室好,幕上显示基底节好。,听眦线(OML)是外耳孔与外眼眦的连线,听眉线(EML)是眉上缘的中点与外耳孔的连线,EML作扫描基线时有以下的优点:首先是标志醒目,定位准确;第二是EML通过三个颅凹的最低处,扫描范围较理想;第三

8、是采用EML扫描,显示组织结构较清楚,幕下显示第四脑室好,幕上显示基底节好。,检查位置和扫描范围 横断面扫描的常规位置:患者仰卧,下颌内收,两外耳孔与台面等距。头颅和身体正中矢状面于台面中线重合。扫描基线一般取听眦线或听眉线,或根据患者情况和诊断需要另定。 横断面扫描范围:下方应显示颅底各结构,包括额叶及颞页底部、蝶鞍、脑干、四脑室及小脑下部;上方应达侧脑室体部上方约3cm处,对怀疑有转移性肿瘤的患者更应注意顶页皮层区扫描,四周应包括头部皮肤在内。,冠状面扫描的常规位置:冠状面扫描一般有两种位置,颏顶位和顶颏位。采用颏顶位时患者仰卧,头部下垂、后仰,使听眦线与台面平行,正中矢状面与台面中线重合

9、。顶颏位时患者需俯卧,下颌前伸,头部后仰,两外耳孔与台面等距,正中矢状面与台面中线重合。扫描时机架倾斜相应的角度,使x射线与听眦线垂直。,横断面扫描的常规位置:患者仰卧,下颌内收,两外耳孔与台面等距。头颅和身体正中矢状面于台面中线重合。扫描基线一般取听眦线或听眉线.,冠状面扫描范围:鞍区垂体的扫描前方应达前床突根部,后方达鞍背,因垂体结构细小,可适当缩小扫描野,两侧可不包括颅板,但下方应包括蝶窦,上方应包括鞍上池。其它作为横断面补充扫描的冠状面扫描,其检查范围可根据病灶所在部位决定,但应当包括整个病灶,冠状面扫描范围:鞍区垂体的扫描前方应达前床突根部,后方达鞍背,因垂体结构细小,可适当缩小扫描

10、野,两侧可不包括颅板,但下方应包括蝶窦,上方应包括鞍上池。其它作为横断面补充扫描的冠状面扫描,其检查范围可根据病灶所在部位决定,但应当包括整个病灶。扫描参数和扫描方式 扫描参数通常随机器的不同而有所差别,一般情况下颅脑检查不采用高分辨率扫描模式,但当病变累及或怀疑累及颅骨时可加用高分辨率扫描。常规面扫描层厚、层距为10mm,垂体常规冠状面扫描层厚、层距为2mm。在扫描之前,首先要确定仰或俯卧位,头先进还是足先进,因为这关系到患者左右的标记。扫描方式采用连续扫描。,对比剂用量、注射速率和延迟时间, 成年人一般用量为60-100ml离子型或非离子型对比剂,儿童按体重用量为2mlkg。在某些颅底大血

11、管疾病(如动脉瘤)或小的听神经瘤病例有时需增加对比剂用量,但应注意不超过各对比剂使用说明中注明的最高剂量,以免增加毒性反应。 团注法给药增强扫描对病变的血管特征和病变范围、性质、血供均有良好显示,现已成为非螺旋CT增强扫描给药法。用高压注射器给药注射速率一般为1020mls,如观察重点在于病变的血管特征(如区分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等),可提高速率达25-35mls,以提高病变的检出率。采用人工推注时应在1-2分钟内完成注射。 增强扫描的延迟时间根据需要而不同:一般检查可在全部对比剂注射完后即刻开始扫描;如需观察血管特征可在提高注射速率的同时,于开始注射对比剂后16-20秒做动脉期扫描,开始注射对

12、比剂后60-70秒做实质期扫描。,图像显示和照相 图像的显示 图像显示技术通常包括窗口技术、放大技术和一些必要的测量等,其中窗口技术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 一般显示脑组织的窗宽和窗位分别是:W70-100和C3550。但观察不同部位和不同病变有时需要采用相应窗口的设置,以适合诊断的需要:如当病灶与正常组织间密度相近时可适当调节窗位并调窄窗宽;显示颅脑的图像密度较低(小儿颅脑、脑萎缩等),可适当调低窗位;显示颅底层面及颅顶层面时可适当调高窗位并增大窗宽等。总之颅脑图像窗口技术的运用原则是:软组织窗显示各个层面脑白质和灰质间均有一定对比度,骨窗能清晰显示内外板和板障结构,病灶与正常组织间密度相近时可

13、加拍窄窗。,W70-100和C3550。软组织窗显示各个层面脑白质和灰质间均有一定对比度,骨窗能清晰显示内外板和板障结构,病灶与正常组织间密度相近时可加拍窄窗,在观察病灶和微小或微细的解剖结构时,可采用放大技术。此时采用的放大是电子放大,图像质量不如放大扫描得到的图像。必要的测量包括CT值的测量、病灶大小或某些结构正常值的测量等,具体方法及注意事项可参见有关章节。图像的摄影 颅脑CT图像的摄影常规包括定位片及所有扫描层面的软组织窗图像,依次循序摄取平扫和增强扫描图像。在拍摄中应包括必要的CT值测量和病灶等大小的测量,并且作病灶部位放大摄片。一般可不照骨窗,但在下列情况下图像的照相必须摄骨窗:一

14、是涉及颅底、内听道和蝶鞍的扫描,必须摄骨窗;二是观察颅脑外伤须同时摄骨窗;三是涉及颅骨本身的病变,或颅脑病变侵犯到颅骨,也要同时摄骨窗。此外如有皮下软组织病变时应在病变层面加摄增宽窗宽的软组织窗(类似体部图像的软组织窗)。,117相关解剖 根据听眉线(EML)扫描的颅脑CT横断面各层图像如下所述。按照从颅底向上的扫描方向,层厚、层距lOlOmm。,第一层:为四脑室下方平面横断面。可见额叶和颞叶下部、小脑、脑桥及脑桥前池,四脑室下部或尚未显示。小脑谷自枕大池向前至第四脑室后下方。,第二层:为鞍上池平面横断面。鞍上池呈五角形或六角形,其内周围为Willis血管环,前中部可见视交叉。后方围绕脑干的环

15、行低密度影为环池,中颅窝豆点状低密度为侧裂,后为颞叶皮质,前面为额叶。,第三层:为第三脑室平面。显示侧脑室及第三脑室。前方纵裂将两侧额叶分开,透明隔将两侧脑室前角分开,后方两侧天幕的前外方为枕叶,后内方为小脑。两侧脑室的外方基底节、内囊、外囊等结构。中颅凹仍可见侧裂。,第四层:为松果体平面。三脑室两侧可见丘脑、基底节等,三脑室后方为四叠体池,呈钻石形,内可见松果体。此外可见侧脑室前角及三角区,其内可见脉络丛,常有对称性钙化。,第五层:为侧脑室体部平面。可见侧脑室体部、前角和后角的上部,额叶在额角前方,顶叶在额角后方至侧脑室体部,枕叶在枕角的内侧方。,第六层:为侧脑室体的最上部平面。示侧脑室体最

16、上部,大脑镰将大脑半球分开,并可有钙化。,第七至十层:为颅顶横断面。显示脑室上方的区域,怀疑脑萎缩、脑转移瘤的患者应扫至顶叶皮质。,眼和hinge适应证 CT检查已成为眼部疾病的重要诊断手段,可清晰、准确地显示眶壁骨性结构、眶内组织及眼球内部结构,主要用于球内和眶内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其次在眼部的外伤及异物、炎症、先天性疾病、视网膜剥离的病因诊断等方面都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主要用于球内和眶内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其次在眼部的外伤及异物、炎症、先天性疾病、视网膜剥离的病因诊断等方面都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122扫描前准备 去除头上的金属饰物、发夹等。扫描前,需向患者说明在扫描期间须保持头部不动,

17、并且闭上眼睛保持眼球固定不动,因故不能闭眼的,可嘱患者眼睛盯住一目标,保持不动。小孩做眼眶CT时,最好自然睡眠或口服10水合氯醛35ml使其安睡。,123检查体位和扫描范围 眼及眶部CT检查常规采用横断面扫描。患者仰卧,下颌稍扬起,听眶线与台面垂直,两外耳孔与台面等距,正中矢状面与台面中线重合。扫描时患者的眼球须保持不动。扫描基线采用听眦线或听眶线,由于听眶线更接近于视神经的走向,显示视神经及眼外肌较好,故提倡以听眶线为基线。扫描范围从眶底到眶顶,必要时可根据需要扩大扫描范围。 眼及眶部CT冠状位扫描。在某些情况下可作冠状位扫描检查:一是对于眼外诸肌肉病变状态下的观察;二是确定眼内异物的方位;

18、三是观察和确定病变与眶顶和眶底关系;四是观察眶尖的紧邻结构,辨别眶尖病变的侵袭范围;五是眼部外伤时判断有无眶底或眶顶的骨折及其程度。眼及眶部冠状位检查患者取仰卧或俯卧位,头后仰,使听眶线与台面平行,正中矢状面与台面中线重合。扫描范围从眼球前部到海绵窦。,124扫描参数和扫描方式 非螺旋扫描采用标准模式,扫描层厚、层距通常为35mm。在横断面扫描时,可根据需要采用进床或出床连续扫描。冠状位扫描,扫描线在眶前缘向后连续扫描。 125对比剂用量、注射速率和延迟时间 眼眶非螺旋扫描一般已可获得清晰、满意的图像。但在以下情况时需作增强扫描:怀疑血管性疾病;眶内肿瘤;怀疑眶内病变向眶外侵犯者。通过增强扫描

19、,可使血管、肌肉和有血供的病变得到强化,使病变范围显示得更清楚,且可观察病变的血供情况,有利于病变的定性。常规增强扫描对比剂使用方法同颅脑增强扫描。扫描延迟时间为50秒。如怀疑为血管性病变时,做动静脉双期螺旋增强扫描对判断病灶的范围更准确。建议对比剂用量为100150ml,注射速率为335Inl见p,扫描延迟时间为动脉期20秒,静脉期50秒。,图像显示和照相 眼眶图像的显示一般需同时采用软组织窗和骨窗。软组织的窗宽和窗位分别在W200250和C3550,骨窗的窗宽和窗位分别是W15002000和C350。500。图像的拍摄原则基本与颅脑检查相同,必要时可采用放大拍摄。同时,也须注意重点和兼顾节

20、省胶片,正常的患者骨窗往往可采用两分割或四分割照相。CT值的测量主要用于平扫和增强扫描之间、病变部位和正常组织之间的比较,其测量方法和病变大小等的测量方法和原则与颅脑扫描相同。,相关解剖 横断面CT表现 眶顶下层面:前面可见上眼睑,皮下脂肪层呈低密度区,中央有一前后向软组织带即为上睑提肌与上直肌。内侧有时可见眼动脉分支显影,外侧可见扁块状的泪腺。,眼球上层面:可见细条状的上斜肌沿眶内壁行。当眶内壁发生病变如骨膜下血肿等,这一段斜肌可外移,显示更清楚。这一层面还可见眼静脉在眼球后呈向外拱的弯曲线状,泪腺在眼球前外方也较清楚。,眼球中央两个层面:可显示眼球最大径面,视神经和内、外直肌也最为清楚。眼

21、球位于眶前部,正常时两侧对称,眼环呈高密度,其内可见橄榄形的晶状体,前方为前房,后方为玻璃体。视神经从眼球后极至眶尖,位于内、外直肌间。,眼球下部层面:可见下直肌,下斜肌常较难分清。眶底后内部分常见上颌窦顶部腔影,在上颌窦顶后方与眶外侧壁后段间为眶下裂。,冠状面CT表现 眶前缘层面:一般可显示上、下眼睑和眼球前段。在眼眶内下方可见泪囊窝下通连鼻泪 管,后者下行于鼻腔侧壁与上颌窦内壁之间。,眼球赤道附近层面:显示眼球径面最大,其外表四极可见眼外肌附着,呈扁片状断面。 眼球下方可见薄条状下斜肌。此外,眼眶外上方还可见扁块状泪腺介于眼球与眶壁之间。,眼球后层面:除下斜肌不可见外,其余眼外肌段面均较清

22、楚。在肌锥中央可见直径约 5mm的视神经断面,在视神经上方与上直肌下内方还可见等密度的上眼静脉断面小圆点。,眶尖部层面:常可见肌环贴着眶上裂,视神经偏于肌环内上区。增强扫描时,在眶上裂 内可见上眼静脉后端。眶后层面:可显示蝶鞍区。在增强扫描时,该层面可显示垂体、海绵窦和颈内动脉等结 构。,眶后层面:可显示蝶鞍区。在增强扫描时,该层面可显示垂体、海绵窦和颈内动脉等结 构。,颞骨、中耳及内耳,131适应证 1 先天性耳畸形:观察诊断其类型、部位和程度,对制订手术方案、愈后的评价有意义。 2 肿瘤:不但可显示骨质破坏范围,而且可显示软组织肿瘤本身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 为肿瘤定性提供参考意见。 3

23、炎性病变:对中耳炎性病变的准确诊断和判断有无骨质破坏、胆脂瘤形成及并发症的 产生方面均很有价值,为临床制订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4外伤:可直接显示骨折线、骨折部位和骨碎片,观察听小骨有无脱位、骨折及鼓室乳 突气房有无血肿。,132扫描前准备 1.去除金属饰物、发夹等。详细阅读病史、实验室检查 和影像学检查资料(x线平片、断 层摄影、MRI、DSA、 电测听等),选择扫描方法和断面。 2.由于耳部结构复杂而细小,扫描 前须与患者解释,取得患者的配合,扫描时须保持头部固定不动。小儿和不能配合患者的检 查须在睡眠或镇静条件下进行,具体使用的药物和方法同颅脑CT扫描。 133检查体位和扫描范围 耳部的结

24、构复杂,常规采用的检查位置是横断面和冠状面。横断面CT检查对于外耳道 前、后壁,锤砧关节,鼓室的前、后、内、外壁、乙状窦壁以及颞颌关节显示较清楚,通常 有两种扫描基线:一是听眶线,二是听眉线。,冠状面CT检查对于鼓膜嵴、上鼓室、鼓窦及 鼓窦人口、鼓室盖、水平半规管、卵圆窗、内耳道横嵴等结构,以及鼓室底壁与颈静脉球窝 的关系较横断面更清楚。另外,当球管角度与听骨链平行时,还可清楚地显示听小骨的衔接 关节。故在耳部CT检查中,冠状面检查运用较多。冠状面扫描基线也有两条:一是扫描线平行于斜坡长轴,二是扫描线平行于上颌窦后壁。 横断面扫描:患者取仰卧位,下颌稍内收,使听眶线与台面垂直,两外耳孔与台面等

25、距,正中矢状面与台面中线重合。采用横断面扫描基线中的一种,一般自外耳道下方向上扫描完个颞骨岩锥。 冠状面扫描:患者仰卧或俯卧,头尽力后仰或顶颏位,并使听眶线与台面平行,两外耳孔与台面等距,正中矢状面与台面中线重合,有效地固定头部。采用冠状面扫描基线中的一种,自外耳道后缘向前扫描至颈内动脉管水平段。,134扫描参数和扫描方式 一般耳部CT扫描须采用耳部条件中高分辨率扫描模式。扫描层厚、层距通常采用2mm,必要时采用lmm扫描。如需观察软组织病灶情况需加扫标准模式。 135对比剂用量、注射速率和延迟时间 耳部CT检查一般不需作增强扫描,但当临床上怀疑有各种良恶性肿瘤或血管性病变时,应作增强扫描。凡

26、需增强扫描的病例应以软组织扫描条件为主,必要部位加用高分辨率扫描。对比剂的用量、方法和延迟时间同颅脑增强扫描。,136图像显示和照相 耳部图像的显示根据扫描条件不同而不同,一般采用高分辨率扫描的图像只需用骨窗显示和拍摄,用标准模式扫描的图像需用软组织窗和骨窗显示和拍摄。骨窗的窗宽为30004000,窗位400600;软组织窗的窗宽为250300,窗位为3050。耳部的图像双侧扫描的应同时拍摄双侧,以利比较。另外,放大扫描或软件功能放大图像的显示和照相要注意适当调节窗宽和窗位,以更好地显示图像。其它的摄影原则和CT值测量方法等同颅脑CT扫描。,相关解剖 横断面扫描:按照2mm的层厚、层距,横断面

27、的扫描一般可分为7个主要层面,现以听眉线为基线介绍各层面所见结构。,外耳道由软骨和骨两部分组成,骨性外耳道前壁前方的类圆形低密度为颞颌关节窝。乙状窦借乳突气房与外耳道后壁相隔,其距离一般大于10mm。鼓室后内侧的圆形低密度为颈静脉孔,前方有短条状骨间隔与颈动脉管相隔。咽鼓管表现为自鼓室前内壁伸向鼻咽部的细管状低密度,内后侧与其平行的粗管状影为颈动脉管。,咽鼓管层面:相当于外耳道下缘、下鼓室水平。本层面所见颞骨岩部与颅骨矢状线呈45度,含气呈低密度的外耳道与鼓室相连形成横向“I”形,主要显示外耳道、下鼓室、咽鼓管、颈动脉管、颈静脉孔和乙状窦。,鼓岬层面:相当于外耳道下缘平面上2mm。外耳道及鼓室

28、形成横向的“Y”形。鼓岬为鼓室内侧壁的骨性隆起,覆盖耳蜗底周的起始部,鼓岬的后方切迹为圆窗。外耳道后壁仍为蜂窝状乳突气房。颈静脉孔断面较上一层略小。,圆窗层面:相当于外耳道下缘上方4mm平面。外耳道与鼓室相连形成横向的“T”形,鼓室内斜行线条状高密度影为锤骨柄。鼓室内侧高低密度相间的螺旋样结构为耳蜗,骨岬后方的圆窗较上层更清晰。后方岩锥内一横行的管状低密度影为耳蜗导管。鼓膜为外耳道底部线状略高密度影。颈静脉孔及岩锥内颈动脉管消失。,卵圆窗层面:相当于眶上缘外耳道下缘上方6mm中鼓室平面。本层面外耳道仍可见少许气腔断面。锤骨表现为鼓室内较大的点状高密度影,其后方较小的高密度影为砧骨。鼓室内侧壁的

29、骨性突起为匙突,其内后方的类圆形低密度为卵圆窗。卵圆窗前方为螺旋状的耳蜗。骨室后壁可见锥隆起,其内侧的凹陷为鼓室窦,外侧的切迹为面隐窝,其后方的乳突内可见圆形低密度影为面神经管降段。,面神经鼓室层面(锤砧关节层面):相当于眶上缘外耳道下缘上方8mm的上鼓室平面。该层主要显示锤砧关节、面神经管第二段、前庭和内听道。鼓室内可见圆形的锤骨头,其后方为三角形的砧骨体与之相关节。面神经管紧贴鼓室内侧壁走行,呈线状低密度。其内侧类圆形低密度影为前庭,其后方可见部分外半规管和后半规管,呈弯曲状和短条状低密度管状结构。内听道横行于岩锥内为喇叭状或管状低密度影,其底部与前庭及耳蜗相连。,水平半规管层面:相当于眶

30、上缘外耳道下缘平面上0ram。该层面主要显示内耳道、水平半规管、后半规管、鼓窦及鼓窦人口。内耳道为喇叭口状,前缘圆滑后缘锐利。内耳道底部前方可见一线条样低密度影,为面神经管迷路段。内耳道后外侧为前庭,其后侧的环形低密度为水平半规管,其后方点状低密度影为后半规管断面。鼓室和鼓窦共同形成一哑铃状低密度影,上鼓室在前,后部为鼓窦,颈部为鼓窦人口。,上半规管层面:相当于眶上缘外耳道下缘平面上12mm。该层面仍可见上鼓室及鼓窦,后外侧为乳突气房,内侧的岩锥内可见三个圆点样低密度影,前内侧两个较大的为上半规管,后外侧较小的为后半规管。,冠状面扫描:按扫描基线平行于上颌窦后壁作层厚、层距2mm的扫描,冠状面

31、图像可分为8个层面,由前向后依次为:, 咽鼓管层面:本层面颞骨岩部呈水平位,与鳞部呈直角。内侧椭圆形的低密度影为颈动脉水平段截面,其外侧有细条状低密度含气影为凰陛咽鼓管,其上外部有一圆形低密度影为鼓膜张肌管。鼓室尚未显影。岩锥和颞骨鳞部间为中颅窝底,下方为颞颌关节。,耳蜗前部层面:颞骨岩锥部可见一类圆形致密骨胜结构为耳蜗前部,其下方一圆形低密度影为颈动脉管水平段截面,耳蜗外侧不规则形气腔为中耳,其内尚未见听小骨。,锤骨层面:本层面可见部分外耳道,与鼓室相连,上方可见乳突气房。鼓室可分成三个部分,外耳道上壁水平以上为上鼓室,上鼓室外侧壁为一纵形骨板,外侧壁与锤骨头、颈之间的空隙为鼓膜上窝,后天性

32、胆脂瘤常发生于此。正对外耳道的是中鼓室,其内可见蝌蚪样 高密度的锤骨,中鼓室内侧可见到耳蜗中部,耳蜗下圆形低密度影为颈动脉管。外耳道下壁 水平以下为下鼓室。,砧骨层面:本层面显示外耳道全长。在中上鼓室内可见细条状高密度影为砧骨。鼓室上 壁为薄层骨板,把鼓室与颅中窝隔开。面神经管紧贴鼓室内侧壁呈细线状低密度影。此层面 中内听道呈横行条状低密度影,边缘锐利光整,近中耳侧有一横行的骨性间隔将其分成上下两部分,上份底部尖细与面神经管相连,下份宽大,底部与蜗轴底部相连。耳蜗下方是半圆 形的颈动脉管外口。,卵圆窗层面:此层面仍可显示外耳道,底部为中耳腔,上部有一狭窄处为鼓窦人口,上方较大的气腔即为鼓窦,镫

33、骨十分细小一般难以显示。中耳内侧壁下部突起为鼓岬是耳蜗底旋的外侧壁,其上方类圆形低密度影为前庭。在前庭与鼓岬相邻处有细小的骨质缺如,此即为卵圆窗。前庭外侧有一横行细管状影与之相连为水平半规管的前部,构成上鼓室内侧壁的一部分,另一与水平半规管成90的细管状影为上半规管,其下部也和前庭相连前庭和耳蜗内侧为内听道。, 圆窗层面:本层面与外耳道相连的鼓室断面变小,内侧壁鼓岬部有一骨质缺如处为圆窗。耳蜗上方圆形低密度影为半规管总脚,其上方与之相连的细管状影为上半规管。, 后半规管层面:此层面中呈椭圆形气腔。中耳腔消失。外耳道上方为乳突气房,气房中最大的气腔为鼓窦。乳突气房的内侧可见一横行细管状影与上、下

34、两个圆形低密度影呈簇状分布此即为水平半规管后部和后半规管。颈静脉窝位置较高时可达后半规管的下方。,面神经管乳突段层面:本层面外耳道呈现为卵圆形的透光区。面神经管在水平半规管的后下方转折成降部,在此层面位于鼓窦内下方呈轻度内凹的管状低密度影,由茎乳孔出颅,外侧为乳突。,鼻和副鼻窦适应证 一般的鼻、鼻咽部及鼻旁窦的疾病根据临床及常规的x线检查已能获得满意的结果,但一些较为复杂的外伤、良性肿瘤及恶性肿瘤需通过CT检查才能明确诊断,是CT检查的指症。此外CT对病变的范围和有否早期的骨质破坏的判断均较常规x线检查准确,对鼻窦周围结构如翼腭窝、颞下窝内病变的显示是仅靠临床或常规x线检查无法实现的。扫描前准

35、备 扫描前取下头、耳及颈部的饰物,嘱患者在扫描中保持头部固定不动,并告诉患者扫描期间不能作吞咽动作,以免产生运动伪影。,检查体位和扫描范围 鼻窦和鼻咽部扫描一般以横断面扫描为主,但对病变上下方向的累及范围一般需加做冠状面扫描或横断面扫描后冠状面重建作为补充,对一些主要累及腭部、齿槽、上颌窦顶壁、颅底的病变以冠状面扫描为好。 横断面扫描:患者取仰卧位,头部正中矢状面与台面中线垂直,下颌稍内收。采用侧向定位片,扫描基线取听眉线,由口咽水平向上扫描完所有鼻窦。 冠状面扫描:患者仰卧或俯卧。仰卧位时头后伸,体位摆成标准的颏顶位;俯卧位时头尽量前伸,使成标准的顶颏位,两外耳孔与台面等距,听眶线与台面平行

36、,适当倾斜机架角度,使扫描基线垂直于上颌窦底壁,由前向后从上颌窦前壁向后扫至斜坡,或反之。,扫描参数和扫描方式 一般采用标准模式连续扫描,层厚、层距5mm,必要时可采用2mm的层厚、层距扫描,如观察颅底骨有无破坏,或确定有无微小的病变。对比剂用量、注射速率和延迟时间 鼻窦和鼻咽部检查一般可不作增强扫描,但对富血供病变、肿瘤及疑有颅内侵犯时应作增强扫描检查,目的是确定肿瘤侵犯范围及了解淋巴结是否有转移。对比剂使用方法和剂量等与头颅常规增强扫描检查相同。 图像显示和照相 鼻窦和鼻咽部图像的显示和摄影需同时取软组织窗和骨窗,其窗宽、窗位分别是W250-300,C3550和W15002000,C350

37、500。图像的拍摄、测量、放大等原则同常规。,相关解剖 横断面扫描:鼻窦及鼻咽横断面扫描图像在部分层面所见结构变化不大,在此选取几个主要层面介绍鼻、鼻窦及鼻咽的扫描所见。, 软腭层面:鼻腔两侧为上颌窦,呈尖向后的三角形,正常上颌窦黏膜不能显示。鼻腔正中为鼻中隔,两侧条状骨片与上颌窦内侧壁相连为下鼻甲,正常时鼻腔及鼻甲黏膜可以显示,呈薄而均匀的软组织密度影。鼻腔后方为软腭,软腭后方近似方形的气腔为口咽腔。口咽侧壁呈软组织密度,外侧脂肪密度的是咽旁脂肪间隙,两侧对称,后方为颈部血管断面,外侧斜行的条状软组织为翼内肌。,鼻咽层面:鼻腔内下鼻甲基本消失,鼻腔外侧壁前部小圆形低密度腔为鼻泪管。两侧上颌窦

38、形态与前相仿,后壁呈倒“V”的骨眭结构为翼突,内侧为翼内板,外侧为翼外板,内外板间为翼内肌,外板外侧为翼外肌。鼻腔后方与之相连的气腔为鼻咽腔,侧壁有两个凹陷,前面的是咽鼓管咽口,在后的是咽隐窝,两者间的软组织突起为隆突,正常情况下两侧对称。侧壁向外为低密度的咽旁脂肪间隙,其内紧贴咽鼓管咽口旁可见稍高密度的腭帆张肌,紧贴隆突后方为腭帆提肌。,上颌窦开口层面:两侧上颌窦腔缩小呈类圆形,内侧壁中断处为上颌窦开口,通向中鼻道,两侧鼻腔呈狭长的气腔紧贴鼻中隔两侧,鼻腔和上颌窦间为筛窦,窦壁及气房间隔骨质菲薄,外伤时易有爆裂骨折。鼻咽腔较前缩小或基本消失。两侧上颌窦后壁和翼突之间的小间隙为翼腭窝。,颅底层

39、面:上颌窦已消失,鼻腔基本消失。筛窦范围较前增大,后方较大的气房为蝶窦,两者间的界限以倒“Y”形的犁骨为标志。蝶窦后方为斜坡,其后为枕大孔。枕骨、蝶骨和颞骨岩锥的尖部共同围成三角形的破裂孔,位于蝶窦的后外侧。破裂孔外侧蝶骨大翼上有两个小孔,靠前内较大的是卵圆孔,靠后外的是棘孔。枕大孔两侧由枕骨和颞骨岩锥共同围成颈静脉孔,其前方圆形小孔为颈动脉管外口。,冠状面扫描:冠状面扫描中部分层面解剖结构变化不大,在此选取两个主要层面作介绍。,上颌窦开口层面:鼻腔及上颌窦开口以冠状位显示较好,于鼻中隔两侧可见鼻腔,其内可见三个卷曲的由上至下阶梯状排列的骨片,外层为黏膜,此即上、中、下鼻甲。眼眶与鼻腔之间为筛

40、窦,呈多房气腔。眼眶下方鼻腔两侧气腔为上颌窦,于内侧壁上方开口于中鼻道。其J芪壁为牙槽骨,上颌牙根常突人窦腔内,易引发上颌窦牙源性病变。,破裂孔层面:此层面可见蝶窦位于颅底中央,其两侧颅底的骨性凹陷为破裂孔,鼻咽癌常破坏此处骨质,表现为骨皮质边缘的锐利性消失,以冠状面扫描显示最佳。破裂孔外侧的骨性凹陷为卵圆孔。蝶窦下方薄层软组织为鼻咽顶壁,顶壁向两侧各有一陷凹为咽隐窝,其外侧乳头状突起为隆突,隆突外侧的凹陷为咽鼓管咽口。,唾液腺适应证 唾液腺检查过去一直采用唾液腺造影,但其可靠性较差,常不能鉴别肿瘤的良恶性和是否位于腺体内,诊断的正确率低。而C T具有较高的密度分辨率,不仅可以显示病变的部位,

41、还可以显示病变的血供,通过C T值的测定,了解病变是否为脂性或液性,大大提高了定性和定位的准确率,同时对周围淋巴结及其他组织是否受累都可较好显示,为临床提供了较为准确的肿瘤分期,必要时还可通过C T引导下针吸活检对病灶作出准确的定性扫描前准备 去除金属饰物及发夹,假牙等。要求患者在扫描期间保持体位不动,并避免做吞咽动作。对不合作的婴幼儿可采用药物镇静,使用剂量参照头颅检查部分。,检查体位和扫描范围 唾液腺扫描一般做横断面扫描,患者仰卧位,头部正中矢状面与台面中线垂直,扫描基线可采用听眦线,但应注意避开牙齿的金属填充物,必要时可改换机架角度再做局部扫描。如仅做腮腺扫描,扫描范围上缘一般从外耳道下

42、缘起,向下扫描至下颌角水平,包括全部腮腺组织。如同时进行颌下腺检查,则需扫描至舌骨水平,一般两侧同时扫描以便于对比。,扫描参数和扫描方式 采用头部标准模式,以5 mm层厚和5 mm层距作连续扫描。 155对比剂用量、注射速率和延迟时间 由于唾液腺检查主要用于占位性病变的鉴别诊断,因此通常需进行增强扫描。对比剂用量和注射速率扫描延迟时间与头颅常规增强扫描相同。因腮腺内有较多血管及淋巴结,如能采用动态增强扫描效果会更好。,图像显示和照相 唾液腺扫描图像的显示和摄影以软组织窗为主,如疑有相邻骨结构的破坏时应加摄骨窗。因腮腺密度个体差异较大,显示和拍摄时应注意调整窗位,可先测量一下腮腺CT值,然后以此

43、作为窗位,总之要做到既显示腮腺的完整轮廓,又使病变和腺体得以区分,窗宽一般为250400。在腮腺造影检查显示和摄片中窗位和窗宽都应提高。病灶的大小的钡0量,增强前后C T值的测定等与常规测定方法相同。,相关解剖 腮腺位于面侧部,分为浅叶和深叶,前者大部分在下颌支和嚼肌的表面,后者绕过下颌支位于下颌支和翼内肌的内后方。可以用腮腺内大血管的位置为标记来区分,增强扫描时显示更清晰。面神经在腮腺内与大血管伴行。 颌下腺密度较高,接近软组织,位于近舌骨平面的下颌骨后内方,一般大小两侧对称。,喉、颈部及甲状腺适应证 颈部占位性病变和淋巴结肿大:临床发现的各种颈部肿块、喉咽肿瘤、甲状腺病变和各种原因引起的淋

44、巴结肿大均可进行CT检查,可以明确病变性质、范围、血供情况等。 颈部血管栓塞或外伤:CT检查对颈部的大血管栓塞,或外伤所致的颈部损伤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可确定栓塞所在的部位、范围和颈部外伤有无出血、骨折等。扫描前准备 扫描前取下颈部金属饰物,嘱咐患者扫描时不能作吞咽动作。作喉部检查患者还要训练发持续的“咿”声或瓦氏呼吸,由于发声时声带振动会有运动伪影,因此采用瓦氏呼吸扫描观察声带活动效果较好。,检查体位和扫描范围 喉咽部检查 喉咽部扫描,患者仰卧,身体置于床面中间,头略后仰,使颈部与床面保持平行,两外耳孔与台面等距。采用侧向定位片,扫描基线应与喉室平行,可以参考与甲状软骨相邻的椎间隙角度,使扫描

45、线与椎间隙平行。扫描范围从舌骨平面向下扫描至环状软骨下缘,如发现有肿瘤,应扫描至颈根部以便了解淋巴结受累情况。 甲状腺检查 以甲状腺扫描为重点时,患者仰卧,身体置于床面中间,头略后仰,两外耳孔与台面等距。扫描范围从舌骨下缘至主动脉弓上缘,机架无需倾斜角度。 颈部其它检查 颈部其它检查患者体位及机架角度同甲状腺检查,范围包括整个病变,必要时应包括整个颈部,以观察淋巴结受累情况。,扫描参数和扫描方式 软组织模式连续扫描,层厚、层距5mm,必要时采用2mm层厚、层距。对比剂用量、注射速率和延迟时间 颈部一般都要作增强扫描,这一方面是需要区别颈部淋巴结与丰富的颈部血管,另一方面对占位性病变的定性有较大

46、帮助,并可了解病变的侵犯范围。颈部增强扫描对比剂的使用剂量、注射速率和扫描延迟时间与颅脑常规增强扫描相同。 喉部扫描时为明确诊断或观察两侧声带活动度、梨状窝状况时,应加用特殊扫描。其一是采用发持续的“咿”声扫描;其二是采用瓦氏呼吸(令病人吸口气以后,闭气用力加压(Valsalva试验)屏气扫描,这两种方法均可观察梨状窝、喉室和声带的情况,可显示一些微小的病变。在扫描前均应对患者进行训练,如能使患者仅做出发“咿”的动作而不发声,可以明显减少运动伪影,但有一定难度。,图像显示和照相 喉及颈部的图像显示和摄影一般采用软组织窗进行,窗宽和窗位分别是W250400,C3550。其它常用的放大、测量等技术

47、同一般显示摄影常规,检查中发现有肿块等病变的,必须作大小及增强前后CT值测量。外伤的患者应加摄骨窗,窗宽和窗位分别是w15002000,C350500。167相关解剖 喉部:喉部是发音器官,上开口于咽腔喉部,下连通气管,后方为喉咽部,两侧有颈部血管和神经。成年人喉界于第4、5颈椎至第7颈椎之间。喉部由会厌、假声带、真声带和梨状窝等组成,假声带成对以水平方向突入喉腔皱襞,舌状对称,吸气时消失;假声带的下方为真声带,发音时两侧对称,呈舌状突人管腔内的皱襞,呼气时消失。,此处介绍横断面扫描时从上到下几个主要层面的解剖: 舌骨层面:为喉咽部扫描的最上方层面,在颈前中部空间低密度含气咽腔,其内有一弧形略

48、高密度影为会厌,其前方纵行的软组织密度影为舌会厌襞,将会厌前方的气腔分为两半,为会厌溪。咽腔的前方可见舌骨体及两侧舌骨大角,两者间有低密度分隔为正常表现。 舌骨大角后外方可见颈部血管,在前内的为动脉,后外的为静脉。其周围有时可见小淋巴结,直径小于5mm。血管间隙的外侧可见斜行的胸锁乳突肌,呈软组织密度。,梨状窝层面:咽腔缩小,前缘呈花瓣样,中央部分为会厌喉侧面构成,十分光整,两侧突人咽腔内的尖角状软组织为勺会厌皱襞。其外侧的气腔为梨状窝,一般两侧对称,其外侧壁菲薄。会厌前方的脂肪间隙为会厌前间隙,中线处常有密度较高的韧带分隔。会厌前间隙前外侧方可见甲状软骨,其钙化可不完全,为正常现象。,室带层面:咽腔更小,两侧梨状窝消失。咽腔侧壁为室带,后端与两侧勺状软骨相连,前端附着于甲状软骨前角两侧。喉室的前方与甲状软骨间有甲状会厌韧带相隔,较圆钝。两侧室带与甲状软骨间可见裂隙状喉旁间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