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心理学共享精品.ppt

上传人:h**** 文档编号:245326 上传时间:2018-07-27 格式:PPT 页数:184 大小:6.7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健康心理学共享精品.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84页
健康心理学共享精品.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84页
健康心理学共享精品.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84页
健康心理学共享精品.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84页
健康心理学共享精品.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8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健康心理学Health Psychology,授课教师:刘薇 2009.72009.10,我的选择,选出你觉得最重要、最珍贵的5项:亲情,友谊,自由,快乐,爱心,勇气,毅力,健康,学习,事业,成功,财富,我与健康,健康是富人的幸福,穷人的财富。美国哲学家欧文(Owen),0000,财富,地位,名誉,什么是健康?,本课程主要章节,第一章 绪论第二章 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第三章 人生周期与心理健康第四章 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第五章 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第六章 压力与健康第七章 应对和减轻压力第八章 危机干预与自杀预防,世界卫生组织(WHO)给健康所下的正式定义: 健康是指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三个方面全部

2、良好的一种状况,而不仅仅是指没有生病或者体质健壮。,第一章 绪 论,一、基本概念二、辨别标准三、关于心理健康的主要理论四、健康危机预防及解救,一、基本概念(一)健康心理学(Health psychology):指对人的心理活动过程和生理健康状况的相互作用的研究。,第一节 心理学与健康,(二)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个体在良好的生理状态基础上的自我和谐及与外部社会环境的和谐所表现出的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智力正常 2.情绪稳定与愉快 3.行为协调统一 4.良好的人际关系 5.良好的适应能力,(三)心理卫生的目标 狭义的,是指预防和矫治各种心理障碍与心理疾病。广义的,是指维护和

3、促进心理健康,以提高人类对社会生活的适应与改造能力。1.预防各种心理障碍和心身疾病的发生。2.各个年龄阶段的心理卫生原则和方法。3.各个领域所要注意的心理卫生原则和方法。4.健全人格。,初级预防是向人们提供心理健康知识,以防止和减少心理疾病的发生; 公众二级预防是尽早发现心理疾患并提供心理与医学的干预; “易感”三级预防是设法减轻慢性精神病人的残疾程度,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 已患,心理健康“三级预防”:,二、辨别标准,(一) 以统计学所确定的平均状态为依据,统计学标准是以绝大多数人的状态为判断的标准,位于平均状态两边极端位置的个体,被认为是异常的。但是极端的并不一定就是不好的,例如雷锋、丛飞。

4、,(二)以病理症状的存在与否为依据 临床上的病理症状,如:焦虑症、恐怖症、强迫症、疑病症、行为变态等,这些症状在正常人身上一般是不存在的,就可以判别为异常。但是,人们在紧张或突发事件时,也可能表现为“异常”。,(三) 以个人主观感受为依据 心境开朗、乐观,能恰当地调控自己的情绪,以喜悦、愉快、乐观、满意的积极情绪状态为主,虽然有时会有忧郁、焦虑、恐惧等消极情绪,但不是长期占主导地位。 常常感到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表现出严重的焦虑、紧张、敌意等不良情绪。这些不良情绪严重地影响了他的生活质量,心理十分苦恼和痛苦,需求助于外界的帮助才能解决。,(四) 以社会适应状况为依据 心理健康的人往往能适应社会

5、环境的变化,能妥善地处理人际关系,其行为符合公认的行为规范,其扮演的角色符合社会要求。 必须要参照一定的观念和一定的伦理规范,因此,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所做出的判断是有差异的。,三、关于心理健康的主要理论观点,(一)心理动力论(psychodynamic theory) 关于人类动机和行为的科学,它强调各种相互冲突的潜意识心理历程的重要性,以及童年时期的经历对成人后人格的影响。核心概念:意识,潜意识人格结构:本我、自我、超我(id,ego,superego),本我、自我、超我,本我: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

6、,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自我:其德文原意即是指“自己”,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协调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超我: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超我大部分也是无意识的,超我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 ”,(二)人本主义的观点(humanistic psychology) 心理学者应关心人的价值和尊严,研究和揭示人类的潜能和人生的意义。他们认为真正的心理健

7、康者,应该是其内心世界极其丰富,精神生活无比充实,潜能得以充分发挥,人生价值能够完全体现的人。 核心概念:自由意志、人类潜能、自我实现 自我实现的人:具有清晰的洞察力,具有区别他人虚假不真的能力;能够接纳自己和别人,也能够享受独处;对生命保持不断更新和投入的态度,可以达到较高层次的适应水平。,(三)行为主义的观点 行为主义认为心理健康是适应环境的一种能力。人类大多数行为都是习得的,行为主义理论家主要关心的是行为的表现货矫正的过程。 核心概念:学习社会学习的主要方式为观察学习。(observation learning),(四)认知论的观点 适应良好的个体是思想合乎逻辑、理性、具有科学验证精神、

8、不受不理性想法困扰的人。不合理信念: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化。 糟糕至极。,四、健康危机预防及解救,(一)造成疾病的最重要原因以及一般的死亡原因,都与个体的生活方式有关。(二)危险因素:吸烟、过量饮酒、吸毒、不良饮食习惯、不遵守交通规则的驾驶、不遵医嘱以及对社会压力的不适当反应。(三)几种主要的与生活方式有关的健康问题:肥胖吸烟酗酒药物滥用,肥胖,1.肥胖的标准BMI 法体重指数 = 体重(公斤) 除以 身高(米)的平方 kg/m2 正常体重 : 体重指数 = 18 - 25超重 : 体重指数 = 25 - 30轻度肥胖 : 体重指数 30中度肥胖 : 体重指数 35重度肥胖 : 体重指数 40

9、肥胖程度计算公式2.肥胖的危害身体健康:许多疾病的危险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健康社会交往:在社会中,常因此受到他人歧视,社会适应困难心理压力:焦虑、低自尊等3.肥胖的原因 全球的肥胖调查结果显示,肥胖是由遗传易感性,高脂肪、高热量的饮食,躯体活动少这三者共同作用所致(Kopelman,2000),吸烟,1.吸烟的危害吸烟是引起可预防性死亡的最大原因可能导致心脏病和肺癌,也会增加以下疾病的发病风险,从高到低依次为: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呼吸系统疾病、吸烟引发火灾而造成的危害和损伤,分娩低体重儿,胎儿生长发育迟滞。2.青少年吸烟的相关因素尝试同龄人和家庭影响自我形象与吸烟3.减少吸烟量的干预方法改

10、变对吸烟的态度尼古丁替代疗法条件反射作用多模式的干预社会支持和应激管理,酗酒,1.酗酒的标准酗酒者通常指那些对酒精有生理成瘾、戒断症状、高度耐受、控制饮酒的能力很差的人群。固定饮酒模式:特定时间、特定数量、特定品种的酒精摄入,提示饮酒者形成了对酒精的躯体依赖。2.酗酒的危害健康问题、经济损失、交通事故、增加危险行为的发生,3.酗酒和问题饮酒的起因饮酒和应激:饮酒行为常常是人们用来缓解应激反应的一种方式。社会起因:社会文化环境,父母、同龄人对他们饮酒的态度、示范作用4.酒精滥用的治疗“自然脱离”有一定的比例,尤其可能在晚年出现认知行为技术:减少酗酒的强化物,学会一种新的适应良好的行为,并矫正环境

11、以强化非酒精相关行为。 依赖于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药物滥用,1.药物滥用的种类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抑制剂、致幻剂和镇静剂等成瘾性药物2.药物滥用的危害不同程度地导致了生理和心理性依赖3.药物滥用的成因模仿社会压力强化个性特征4.药物滥用的防治着力于社会影响,通过公共政策法规、健康促进教育和早期干预行为和认知治疗致幻剂成瘾者经常采用药物治疗,如美沙酮,它可以阻止鸦片产生欣快作用。,第二章 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一、个人特点二、个人与环境的关系:压力与社会支持三、社会文化大环境的影响,一、个人特点,(一)遗传,(二)个人的早期经历单调、贫乏的成长环境与父母的关系案例:狼孩儿,24重人格,(三)个性特

12、点病前人格强迫症谨小慎微、苛求完美、墨守成规等。癔症情绪多变、易受暗示、自我中心、好自我表现精神分裂症性格孤僻、内向、敏感多疑、爱幻想,二、个人与环境的关系:压力与社会支持,(一)外在压力,水俣病开始只是口齿不清,步态不稳,面部痴呆,近而耳聋眼瞎,全身麻木,最后神经失常,一会酣睡,一会兴奋异常,身体弯弓,高叫而死。,案例:,海 啸,台风,(二)内在压力,三、社会文化大环境的影响,(一)社会文化环境与个人特点(二)文化背景与社会支持(三)文化背景与心理问题的表现方式,小 结,压力个人特点社会支持心理健康水平= 文化因素,第三章 人生周期与心理健康,一、胎儿期与分娩的心理健康二、婴儿期心理健康三、

13、学前期心理健康(36岁)四、儿童中期(612岁)五、青春期(1220岁),一、胎儿期与分娩的心理健康(一)胎儿期的发展(受精至出生)产前期包括三个时期:胚芽期、胚胎期、胎儿期胚芽期:从受精至第2周胚胎期:第2周至第8周胎儿期:第8周至出生,遗传是发展的重要因素,个体的无数特征都是在受精的那一刻就决定了的。遗传影响着从受精卵到衰老直至死亡的各个阶段的情况。 遗传也决定眼睛的颜色、肤色和一般疾病的易感性。,环境影响人类毕生的发展,当代人在生理上和3万年前的穴居者非常近似。早期经验会产生持久的影响。加倍照顾会逆转生活早期的不利影响。,(二)胎儿期的危机1.母亲的营养2.母亲的年龄3.母亲的产前支持4

14、.母亲的健康5.母亲的药物使用6.母亲的烟酒摄入7.父亲对产前环境的影响,胎儿酒精综合症(FAS ),低体重儿与极低体重儿,(三)胎儿期的心理健康1.智力水平部分上已经定型,一些心理障碍可能会埋下根源。2.认知功能会受到母亲烟草、酒精和药物使用情况的影响。3.母亲使用药物和酒精会导致易激惹性,即难以应对多种刺激,以及难以使孩子形成依恋。,二、婴儿期心理健康(一)婴儿期的发展(出生至3岁)1.身高和体重迅速增加。2.神经细胞开始生长,并在大脑中建立起连接。对于某些功能的正常发展来说,存在“关键期”。3.婴儿扭动、向上推、坐起来、爬行,最终开始行走。4.婴儿伸手去够、抓,并捡起小的物体。5.6个月

15、发展出深度知觉,以及对图案、面孔和颜色的辨认能力。7.定位声音,并区分出不同的声音,这是语言发展的基础。,(二)婴儿期的危机1.婴儿期的营养:促进运动发展2.肥胖:额外的脂肪细胞3.缺少适宜的环境刺激4.身体接触,情感交流,(三)婴儿期的心理健康1.婴儿展现出不同的气质和活动水平2.婴儿能够理解他人的面部表情3.学步期孩子开始能够体验共情4.出现了对他人的依恋风格,三、学前期心理健康(36岁)(一)学前期的发展(36岁)1.身高和体重继续快速增长。2.大脑体积越来越大,神经连接继续发展,出现了功能侧化。3.粗大和精细运动技能快速提高。儿童能够投球和接球、跑步、使用叉子和勺子,并能够系鞋带。4.

16、儿童开始发展出利手。,(二)学前期的危机1.营养:吃适量的食物(资源不均衡,营养不良 营养过剩)2.健康与疾病(总体良好,小病锻炼免疫系统,有助于情感发展)3.学前期的受伤:安全玩耍(学龄前儿童面临的最大危险既不是疾病也不是营养问题,而是意外事件),四、儿童中期(612岁)(一)儿童中期的发展1.成长过程变得缓慢而稳定。肌肉成型,“婴儿肥”消失。2.粗大运动技能(骑车、游泳、打球)和精细运动技能(书写、打字、系纽扣)继续提高。3.通过谈及心理特质来界定自己,自我也开始分化出来。,(二)儿童中期的危机1.疾病2.意外事件3.网络空间的安全,(三)儿童中期的心理健康1.儿童期的心理障碍易受忽视。2

17、.儿童期心理障碍的治疗方法不明确。3.感觉困难:视觉、听觉和言语问题4.学习能力丧失5.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五、青春期(1220岁)(一)青春期的发展1.女孩在大约10岁进入快速生长期,男孩在12岁左右进入快速生长期。2.抽象思维越来越普遍。青少年使用正式逻辑来思考抽象的问题。3.青少年发展出自我中心主义,觉得自己总是别人注意的焦点。,(二)青春期的危机1.在校表现2.认为自己不会受伤的想法会使得青少年忽视危险的存在。3.酒精的使用,使自己变得像成年人,或者减轻对自己的抑制。4.吸烟来提高自己的形象或

18、效仿成年人。5.安全的性行为能够防止艾滋病,但青少年常常忽略这些策略。,(三)青春期的心理健康1.青少年抑郁2.青少年自杀,第四章 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一、自我意识的涵义二、认识自我三、促进自我意识的发展四、自我评价五、自我成长,一、自我意识的涵义,(一)自我意识的定义自我意识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及自己与他人之间关系的认识和态度。,生理自我:对自己的身体及生理状况的认知和体验,如是否健壮、漂亮。,社会自我:对自己在社会关系、人际关系中的角色、作用、地位、义务和权利等的认识和体验。,心理自我:对自身心理特征如气质、性格、兴趣、情感、意志、能力、理想等的认识和体验。,

19、从 内 容 上 看,(二)自我意识的结构,二、认识自我,重要:认识你自己(know yourself)想左右天下的人,须先能左右自己。认识自己,方能认识人生。难度: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每个人和他自己之间的距离是最远的。,(一)自我认识的途径,1.通过内省来认识自己;2.通过观察我们的行为来认识自己;3.通过他人认识自己(1)通过与他人比较认识自己(when& who);(2)透过他人的眼睛看自己,(二)影响自我发展的因素1.父母的影响2.社会规范的影响3.其他因素的影响:重要他人;生活事件;同伴表现,库利Cooley【镜中自我】,查尔斯霍顿库利的自我概念 英国理论家查尔斯霍顿库利(Charle

20、s Horton Cooley)从自我和社会之间的关系上理解自我概念,认为自我和社会的概念相互联系,难以分割。1922年,库利提出“镜像自我”的概念,并指出:“自我知觉的内容,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这面镜子而获得的。通过这面镜子,一个人扮演着他人的角色,并回头看自己”。,三、促进自我意识的发展,(一)正确认识自我;(WAI技法)(二)积极悦纳自我;(三)适当调整自我;(四)合理控制自我;(五)完善和超越自我。,WAI技法,WAI技法(WAI technique)是指“我是谁?”(英文“who am I”,简称WAI)这样的问题自问自答,因其形式上是自由书写20种回答,故也被称为二十句测验(

21、Twenty Statements Test)。WAI法始于50年代(Kuhn & McPartland,1954),以“我”字开头的20空行,并印有1至20的番号。要求被试针对“我是谁”这样的问题,用20种相异的回答,说明头脑中浮现的关于自己的想法。,第五章 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一、人际交往概述二、人际吸引条件三、人际关系的原则四、人际冲突及其调适,(一)定义人际关系(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及心理距离,它反映了个人或团体寻求满足其社会需求的心理状态。,一、人际交往概述,(二)人际交往的重要意义,1.交往与个性的发展健康的亲子关系,良好

22、的人际关系能促进个体性格的良性发展,培养宜人的性格。2.交往与心理健康很多心理问题都与人际关系不良有关系。3.交往与成才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有利于个人的成长。,(一)时空接近性实验:美国心理学家费斯廷格对住宅楼的人的调查显示:居住距离越近的人,交往的次数越多,关系也越密切。启示:人们比较容易喜欢那些经常出现在自己周围的人。,二、人际吸引的条件,(二)个人特征1.外表和容貌 实验:戴恩(K. Dion)等研究者给大学生看三个大学生的照片:一个外貌漂亮,一个相貌平平,一个是相貌丑陋。然后要求被试估计他们三人未来是否幸福,结果发现,外貌具有吸引力的人得到了更多的肯定回答。,2.才能阿伦森“犯错误效应

23、”实验:阿伦森等研究者让被试听四个人的讲话录音:A:一个能力超凡的人;B:一个犯过错误的能力超凡的人;C:一个平庸的人;D:一个犯过错误的平庸的人。结果大多数人喜欢B,即一个能力超凡的人如果反点小错会更有吸引力。,3.个性品质实验:安德森列出555个描写人个性的形容词,既有值得喜欢的形容词,也有不值得喜欢的形容词。结果表明,被试评价最高的品质是:真诚和真实而评价最低的是:虚伪和说谎,(三)相似性相似性包括态度、信念、兴趣、爱好、价值观等,年龄、性别、职业、经历等的相似,其中态度的相似是最具吸引力的。,(四)影响人际吸引的其他现象1.自我表露 自我表露是指把有关自我的信息,自己内心的思想和情感暴

24、露给对方。自我表露是一个强有力的“信任”表征,具有很强的象征性,可以增加他人对自己的喜欢。 自我表露具有扩散效应,可以引发对方也做自我表露,从而增进相互的了解、信任以及感情上的接近。 注意:自我表露必须依据彼此关系的性质和意愿进行,在表露的速度、范围和深度等方面与对方保持一致与对等。自我表露一般要避免涉及“隐私”。,2.喜欢的回报 一般来说,我们知道他人喜欢我们,那么我们往往也会喜欢他人。实验:巴克曼等人让互不相识的被试组成一个讨论小组。他们对每个被试讲,小组里有几个特别的人会喜欢他们。事实上,这些信息是假的。在经过一次讨论后,主试告诉被试有可能解散小组而组成两人小组进行讨论。主试要求被试指出

25、,他喜欢和哪个成员配成两人小组。结果表明,被试选择的是主试说的喜欢他们的成员。,3.得失现象有这样三个人,你会更喜欢哪个人?A:一直以来都喜欢你的人。B:一直以来都不喜欢你的人。C:开始不喜欢而后来逐渐喜欢你的人。人们更喜欢C。,三、人际关系的原则,(一)交互原则 福阿夫妇(1975)研究表明,任何人都有着保护自己心理平衡的稳定倾向,都要求自身同他人的关系保持某种适当性、合理性,并依此对自己与他人的行为做出解释。,“将心比心”“已所不欲,勿施与人”“所谓沟通就是同步。每个人都有他独特的地方,而与人交际则要求他与别人一致。”卡耐基,(二)功利原则 心理学家霍曼斯(1961)提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26、本质上是一个社会交换过程。 人们对人际关系的感受取决于: 1.他们对这段关系的收益与成本的知觉 2.他们对应得到何种关系的知觉 3.从其他人那里得到一段更好的关系的可能性的知觉。,(三)自我价值保护原则 自我价值保护(Self-value)指个人对自身价值的意识与评判。每一个人为了保持自我价值的确立,在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都会有一种防止自我价值遭到否定的自我支持倾向。,(四)情境控制原则 情境控制是指人都需要达到对所处环境的自我控制。当人们处于平等、自由的人际情境中,才能够达到真正的自我控制,获得充分的安全感。,四、人际冲突及其调适,(一)人际冲突的含义与类型1.冲突(interpersonal

27、 conflict)是一种敌对的状态,表现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互关联的主体之间的紧张,不和谐,敌视甚至争斗关系。2.冲突的负面功能:沟通不良、情感隔膜、相互诋毁、关系破裂,3.冲突的正面功能:(1)可以帮助个人成长(2)强化双方的关系使隐藏的不满、误解公开表达,得以澄清、化解、消除,增进理解,加深关系,(二)人际关系的改善 D. Myers(1990)认清人际冲突或分歧的本质,并学会建设性的处理分歧或冲突,可以有效地减少人际关系恶化或破裂的发生。,绍军和伟文是一对很要好的朋友,今年初二,像其他的好朋友一样同时行动,彼此无话不谈,甚至都在日记中把对方当作自己这一生唯一的知己。有一天,两人像往常一

28、样在走廊上你推推我,我捶捶你,结果越玩越兴奋,手上的力度也不自觉地大起来,最后是大打出手,老师赶到才把两人拉开。事后班主任做工作,让两人握手言和,可是他们两人总觉得不再有从前的熟络,反而变得客气起来,两人都很难受,可是又不知怎样才能回到从前。,案例,对冲突的化解主要从心态、能力和方式三方面入手: 1.对冲突保持正确的心态 (1)冲突是一种沟通,而沟通的目的在于让对方了解自己的需要,希望对方能够适度地满足自己的需要。(2)人际沟通是双向的,沟通的好坏,双方都有责任。 (3)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它本身并无“对”与“错”之分。,(4)消除非赢不可的心态。 (5)了解冲突处理的目标并不在于说服别人同意你

29、的看法,也不是让你去操纵别人,而是企图找出一个可变通的解决方案,让两个人都能高高兴兴地接受,创造双赢的结局,共享成功的喜悦。,2.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 (1)讲出来 (2)互相尊重 (3)进行理性的沟通,处于情绪中不要沟通(4)反省,3.调控冲突时的情绪 (1)暂时离开冲突情景 (2)宣泄法 (3)转移注意力,第六章 压力与健康,一、什么是压力二、压力的影响三、压力源及其种类四、压力的评估,压力是_ 如果没有压力,生活将会_,压力是:挫折每天不知道我到底干什么不知道怎么和周围的人相处不知道自己每天在干什么 没有压力生活将会:非常精彩平静而且轻松无聊并且没有挑战,一、什么是压力,(一)压力的定义

30、压力(stress)亦称精神压力,是个体在面对难以适应的环境要求或威胁时产生的心理状态。,(二)压力研究的历史1.stress源于物理学的术语,在工程和建筑学上指压力、负荷、应力、应变。后来应用于人,特指困苦或逆境。2.到19世纪中叶,应激开始用于生物学领域和心理学领域。但当时仅把应激当作产生作用于人体或心理的一种“力”。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20世纪30年代。3.“应激”一词首先是由坎农使用。他提出了应激的概念和个体恢复平衡的关系。并指出这种现象的生理机制。4.50年代,加拿大生理学家汉斯塞里最早对应激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他认为应激是机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而能引起机体应激状态的外界刺激称为应激源

31、。,压力是个体面对刺激时,为了重新恢复到正常状态所作出的反应。 一般适应综合症(General adaptation syndrome, GAS ) (Hans Selye,1956,1976),二、压力的影响,(一)压力带来的危害,压 力,有害行为,直接身体影响,间接的健康关联行为,压力带来的危害,(1)直接的生理影响植物性神经系统功能紊乱,血压升高,消化系统工作不良,免疫系统机能下降等。短期:适应性的应激反应长期:机能下降,感染疾病,fight-or-flight战斗还是逃跑 (Walter Cannon,1932 )人在面对压力时产生的“战或逃”的反应,(2)有害行为人们为了应对压力,往

32、往采取一些不恰当的行为,如过量吸烟和喝酒、食量减小、睡眠减少、过量服用药物等。,(3)间接影响健康的相关行为如身体发生了疾病反应也不及时就医,或对医生的建议信服度降低,还可能造成工作效率下降,人际关系紧张等。,(二)压力的心理反应1.行为方面:轻微的压力会增强一些生物性的行为;中度的压力会妨碍行为,特别是复杂的行为。2.情绪方面:烦躁、情绪低落3.认知方面:逻辑思维受限,思维狭窄,偏激,测测你的生活压力,最近一个月以来的情况:1.我常为不希望发生的事发生了而感到沮丧。2.我经常感到自己无法控制生活中的重要事件。3.我经常感到紧张和“有压力”。4.我对自己处理个人问题的能力感到满意。5.我经常感

33、到事情正朝着自己期待的方向发展。6.在生活中我能够控制愤怒。7.我觉得不能应付必须要做的事情。8.我能做好自己要做的事情。9.我会因事情超出控制范围而懊恼。10.我感到困难很大而无法克服。从来没有0几乎没有1有时有2比较多3经常如此44,5,6,8反向计分。,年 龄1829 14.23044 13.04554 12.65564 11.965死亡 12.0,性 别男 12.1女 13.7,婚姻状况寡居 12.6结婚或同居 13.7单身或从未结婚 14.1离婚 14.7分居 16.6,三、压力源及其种类,(一)定义压力源(stressor):是指产生压力的根源,能引起机体稳态失调并唤起适应反应的环

34、境事件与情境。,失调表现,坐立不安易激惹过度疲乏睡眠紊乱焦虑惊跳反应抑郁,肌肉震颤注意力不集中噩梦呕吐腹泻怀疑喜怒无常,(二)分类一,1.突发事件(cataclysmic events) 指突然发生或变化的事情,通常指灾难性事件。包含自然灾害和人为灾难。2.个人压力源(personal stressors) 指个人所遇到的特殊压力事件。3.日常生活压力源(background stressors) 指日常烦心琐事。包括几乎每天都会遇到的事情及长期慢性的问题。,1.突发事件(cataclysmic events)自然灾害和人为灾难,思考:,在不同类型的压力源作用下,个体的反应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5、?,个人压力源最典型是重大生活事件。个体遭遇大灾难或严重个人压力源之后,可能会产生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主要表现1.病理性重现2.恶梦惊醒3.持续性警觉性增高和回避4.对创伤经历的选择性遗忘5.对未来失去信心,2.个人压力源(personal stressors),(二)分类二,1、一般单一性生活压力 是人们在生存和发展中无法避免的压力,其强度不足以使人崩溃,其后效不完全是负面的。,2、叠加性压力 同时性叠加性压力同一时间里有若干构成压力的事件发生(四面楚歌) 继时性叠加性压力两个以上压力事件相继发生(祸不单行),3、破坏性压力又称极端压力(严重的天灾人祸)。 “灾难症候群”三个阶段:

36、 惊吓期(失魂落魄); 恢复期(后怕,出现症状,逢人就说); 康复期。,(三)分类三,1.个人的根源(1)疾病疾病导致向人体的生理和心理产生需求疾病的严重性、个体的年龄等(2)冲突 A.趋近/趋近冲突 B.回避/回避冲突 C.趋向/回避冲突,2.家庭的根源(1)增加新的家庭成员(2)离婚(3)家庭中的疾病与死亡,3.社会环境的根源(1)工作和心理应激 A.工作负担过重 B.某些类型的工作比其他的具有更多的应激性 C.员工工作情况的评估,2.环境的应激(1)拥挤(2)噪音(3)污染,(1)负性事件,比如灾难事件、慢性病(2)不可控事件(3)模棱两可的事件(4)超负荷(5)涉及生活核心部分的事件,

37、思考:哪些事件更容易成为压力源?,四、压力的评估,(一)生理唤起1.电/机械的仪器设备测量血压、心率、呼吸频率或皮肤电反应(GSR)2.血、尿、唾液样本的生物化学反应,评估激素水平,(二)生活事件1.社会再适应等级量表SRRS(Thomas Holmes& Richard Rahe,1967)2.其他生活事件量表生活经历调查表(LES)生活-事件量表不愉快事件量表(UES),(三)日常困扰困扰量表Richard Lazarus etc,1981117个事件,过去一个月,“有些” “中度” “重度”,第七章 应对和减轻压力,一、应对压力二、减少压力发生的可能性三、减轻压力反应:压力处理,一、应对

38、压力(一)应对(coping) 是个人在压力状态下的自我调节,包括认知的、 情绪的和动机的行为反应。,(二)应对的功能和方式1.应对主要具备两大功能:(1)改变导致压力的事件;(2)调整压力性事件引起的情绪反应。,2.应对方式(coping style) 是个体在压力情境中为减轻压力所采取的特定行为模式。(1)情绪集中性应对:以控制应激性情境引起的情绪反应为目的的应对。(2)问题集中性应对:以减少应激性情境的需求或增加应对这一情境的资源为目的的应对。,应对的类型,应对方式,问题取向应对,情绪取向应对,情绪取向应对:当事人尝试减轻焦虑而不是直接处理产生焦虑的情境。,情绪取向应对对于处理那些由 的

39、压力源产生的影响更为有效。A.不可控B.可控,问题取向应对:当事人估计压力情境以改变现有的人与环境的关系,通过直接的行动或问题解决行为来改变压力源。,问题取向应对对于处理那些由 的压力源产生的影响更为有效。A.不可控B.可控,3.应对技巧和策略直接解决问题正面应对寻求社会支持隔离逃跑回避自我控制承担责任积极重新评价,二、减少应激发生的可能性(一)加强社会支持(二)提高个人的控制能力(三)更好地组织个人世界(四)锻炼:从应激走向健康(五)为应激事件做准备,(一)加强社会支持1.社会支持并非仅在应激源出现后有帮助,它也能够首先防止问题的出现。 2.有些人可用的社会支持比其他人要少 。3.给予和接受

40、社会支持的能力也是可以提高的 。,(二)提高个人的控制能力1.增加自我效能,并减少被动感和无助感。2.培养控制感:爱和关心 ,鼓励 ,合理的标准,(三)更好地组织个人世界1.能够减少挫折感,减少时间的浪费,减少压力发生的可能性。2.时间管理:(1)确立目标(2)把每天要做的事情按轻重缓急列一个表(3)日程表,(四)锻炼:从压力走向健康1.增加智能2.增加个人控制能力3.减轻焦虑、抑郁、紧张和敌意。4.有规律地参加锻炼能够通过减少压力而促进健康。,(五)为压力事件做准备1.担心的功能对可能出现的压力事件有一定程度的担心有利于应对。2.加强控制的双重作用。,三、减轻压力反应:压力处理(一)药物治疗

41、减轻生理唤起、改善焦虑情绪(二)行为和认知疗法1.放松2.系统脱敏法3.生物反馈4.基于认知过程的方法,(三)按摩、冥想和催眠1.按摩2.冥想3.催眠,补充:集中精力的手段:入静和生物反馈,1.入静神秘的印度之神,在古代印度社会,入静是开发精神力量的有效途径。瑜珈入静术通常包括一个人坐在蒲团上,把精神集中在一些宗教的词语或某些物体上,使思想被控制。瑜珈术的目的在于使头脑放松,恢复到活力十足的状态,使人们从繁琐的无意识的冲动和束缚中解脱出来。,赫尔伯特本森,提出四种基本成分对发展放松反应很必要:(1)一个安静的环境(2)一个可以专注入静的事物(3)一个被动的态度(4)一个舒适的姿势,入静带来的变

42、化:(1)用氧量下降;(2)血液中的乳酸分泌量减少;(3)皮肤抵抗力增强;(4)阿尔法脑电波剧烈波动;(5)与焦虑和应激有关的生理指标下降;(6)促进精神和身体的健康,2.生物反馈生物反馈使人体内部反应明显地表现出来,最常用的有肌电图(EMG)、脑电图(EEG)、皮肤温度、皮肤电反应(GSR),血压,心率反馈。,放大器,过滤器,观察器,转换器,一个生物反馈系统通常包括:(1)读身体信号的感觉装置,如电极;(2)选择正确信号的过滤器/放大器系统,并将身体信号转换为电信号;(3)让人看到信号的显示装置。,肌电生物反馈:觉察肌肉的紧张脑电生物反馈:阿尔法脑电波温度生物反馈:保持温度,第八章 危机干预

43、与自杀预防,一、自杀的原因探讨二、自杀者心理特征三、自杀的过程及征兆四、有关自杀的误解五、自杀的预防,背 景,有数据表明,自杀已成为我国人群第5位死因。自杀,已从个人行为演变成威胁人类发展的一大隐患。自杀同时也是1534岁的年轻人群的第一大死因。据WHO的统计数字,2000年全球约100万人自杀死亡,自杀未遂者则为此数字的10至20倍。这意味着平均每40秒就有一人自杀身亡、每3秒就有一人企图自杀。我国每年有28.7万人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每两分钟就有1人自杀,8人自杀未遂。,预防自杀,2003年9月10日是全球第一个“预防自杀日”。2003年自杀一个都太多 2004年拯救生命,重建希望

44、2005年预防自杀是每一个人的事情 2006年理解激发新希望 2007年终生预防自杀 2008年全球化思维、全国性计划、地方化行动,关于自杀,我的观点是,一、自杀的原因探讨,当一个人对生存的恐惧大于对死亡的恐惧时,他就会选择自杀。”叔本华,15岁少年因父母分居服毒自杀 留遗书望父母和好信用社老职工不堪单位考试压力 留遗书服毒身毕业才两月工作压力太大 27岁药学硕士服药自杀女研究生撞列车欲自杀 因为专业竞争压力大中科院博士生坠楼自杀 生命的最后7小时这样度过,下面这些问题,可以经过改动应用于对任何具体的压力源的询问:1.你觉得这个丧失会给你带来怎样的影响?2.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弥补这一丧失带来的

45、损失?3.在一张1到10的量表上,“1”代表毫无痛苦,而“10”代表无法忍受的巨大痛苦,你现在的痛苦处于哪个点上?4.你是否找到了某种方式来减轻或是根除这种痛苦?,(一)外部压力,定义:根植于内心世界当中混乱的变动,它并不直接与某个具体的、破坏性的生活压力源相联系,而是在日常生活中不断释放和积累的压力。1.它会管用吗?(“我的痛苦会终结,我的问题会得以解决吗?” )2.这样做对不对?(“自杀是不是会伤害到其他人,或是打破我潜在的道德规则”),(二)内部冲突,(三)大脑的生理学基础,1.大脑的生物化学因素是不是可以直接引发一些重要的精神症状,比如抑郁、错觉和幻觉妄想?2. 大脑的生物化学基础是否可以直接引发自杀意念?,(1)矛盾心态。(2)偏差认知。(3)冲动行为。(4)关系失调。(5)死亡概念模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