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 视 器(眼)第二章 前庭蜗器(耳) 第三章 皮 肤,第五篇 感觉器,第一节 外 耳第二节 中 耳第三节 内 耳,第二章 前庭蜗器(耳),1. 鼓膜的位置和形态。2. 咽鼓管的位置和开口。3. 鼓室的位置和鼓室六个壁的名称。,1. 骨迷路和膜迷路各部的形态结构。2. 螺旋器的结构及功能。,掌 握:,学习要求,熟 悉:,了 解:,1. 外耳道的位置、分部和弯曲。2. 中耳的组成。3. 听小骨的位置、名称和排列顺序。4. 内耳的位置、分布及位、听感受器的名称和位置。5. 鼓室的毗邻及临床意义。6. 声波的传导途径。,概 述,外耳中耳内耳,收集、传导声波,有位觉和听觉感受器,耳垂,乳突,外耳门
2、,外耳道,鼓膜,鼓室,内耳,鼓膜张肌,咽鼓管,颈内动脉,感受声波的刺激,感受头部的位置变化,前庭蜗器:位听器 = 前庭器(位觉器)+ 听器,前庭蜗器,外耳,耳廓外耳道鼓膜,中耳,鼓室咽鼓管乳突窦和乳突小房,内耳,骨迷路,膜迷路,骨半规管前庭耳蜗,膜半规管椭圆囊、球囊蜗管,构成:皮肤、弹性软骨、结缔组织外耳门:通外耳道耳垂:临床常用的采血部位,第一节 外 耳,一、耳 廓,声波的收集、放大,声源定位,作用,耳轮耳垂(临床采血)对耳轮三角窝耳舟耳甲耳甲艇耳甲腔外耳门耳屏耳屏间切迹,外侧1/3:软骨部内侧2/3:骨 部,全程呈 “ ” 状弯曲:朝向内后上 朝向内前下,二、外耳道,临床检查时,由于软骨可
3、被牵动,故将耳廓向后上方提起,使外耳道变直,有利于检查。但婴儿的外耳道骨性部和软骨部尚未发育完全,故外耳道短而直,鼓膜近乎水平位,检查鼓膜时需将耳廓拉向后下方。,耳垂,乳突,外耳门,外耳道,鼓膜,鼓室,内耳,鼓膜张肌,咽鼓管,颈内动脉,弯曲管道:外耳门 鼓膜,外耳道表面皮肤薄,富含感觉神经末梢、毛囊、皮脂腺及耵聍腺,为外耳道疖肿的好发部位。耵聍腺 分泌耵聍。,鼓膜前上1/4薄而松弛,称松弛部,在活体呈淡红色;鼓膜后下3/4坚实紧张,称紧张部,呈灰白色。在活体鼓膜前下部有一三角形反光区,称光锥,光锥消失是鼓膜内陷的标志。,似浅漏斗状,中心凹陷处称鼓膜脐。,椭圆形的半透明薄膜,外耳道与中耳鼓室之间
4、,与外耳道底约成45o - 50o倾斜角,故外耳道的前下壁长于后上壁。,三、鼓 膜,光锥,锤骨头,松弛部,鼓膜脐,紧张部,乳突小房,为颞骨岩部内一个不规则的含气小腔,有6个壁;内有3块听小骨和2块听小骨肌。,第二节 中 耳,一、鼓 室,鼓室,咽鼓管,乳突窦,鼓膜,(一) 鼓室壁,1. 上壁(鼓室盖壁):分隔鼓室和颅中窝2. 下壁(颈静脉壁):与颈内静脉毗邻,中耳纵切,3. 前壁(颈动脉壁): 毗邻颈动脉管的后壁,上部有咽鼓管的鼓室口4. 后壁(乳突壁): 上部有乳突窦的开口,向后通乳突小房,岬,前庭窗,面神经管凸,蜗窗,5. 外侧壁(鼓膜壁):鼓膜,借此与外耳道相邻6. 内侧壁(迷路壁):分隔
5、鼓室和内耳, 其上有岬、面神经管凸、 前庭窗(镫骨底封闭)、蜗窗(第二鼓膜封闭),岬,前庭窗,面神经管凸,蜗窗,锤骨头,(二) 听小骨,锤骨、砧骨、镫骨,锤骨,砧骨,镫骨,锤骨颈,前突,锤骨柄,短脚,长脚,砧镫关节,听骨链的运动,镫骨底,1. 鼓膜张肌 作用:将锤骨柄牵引拉向内侧,使鼓膜内陷以紧张鼓膜, 使鼓膜振幅减小。 2. 镫骨肌 作用:将镫骨头拉向后外,使镫骨底前部离开前庭窗, 以减轻其对内耳(迷路)的压力; 并解除鼓膜的紧张状态,是鼓膜张肌的拮抗肌。,(三) 听小骨肌,鼓膜张肌,镫骨肌,鼓索,二、咽鼓管,连通咽与鼓室之间的管道,为鼓室与外界间的唯一交通。近鼓室1/3为骨部,近咽2/3为
6、软骨部。咽鼓管鼓室口:骨性部开向鼓室的口(常敞开)。咽鼓管咽口:软骨部在咽部的开口(常闭合)。小儿咽鼓管的特点:短、宽、直,易患中耳炎。,咽鼓管,使鼓室的气压与外界的大气压相等,乳突小房:颞骨乳突内许多含气小腔隙, 大小不等,形态不一,互相通连, 腔内衬以粘膜,且与乳突窦和鼓室 的粘膜相延续。,三、乳突窦和乳突小房,乳突窦,乳突小房,乳突窦:介于鼓室与乳突小房之间的腔隙, 向前开口于鼓室,向后通乳突小房。,第三节 内 耳,又称迷路,听觉和平衡觉感受器所在的部位;是前庭蜗器的主要部分。,骨迷路:膜迷路:,骨半规管;前 庭;耳 蜗膜半规管;椭圆囊、球 囊;蜗 管,迷路,骨迷路包套在膜迷路的外面,二
7、者形状基本相似。,膜迷路 内淋巴骨迷路与膜迷路之间 外淋巴内淋巴与内淋巴相通外淋巴与外淋巴相通内、外淋巴互不相通,骨迷路和膜迷路,外淋巴内淋巴,一、骨迷路,(一) 骨半规管,前骨半规管 外骨半规管后骨半规管骨壶腹单骨脚 总骨脚,后骨半规管,外骨半规管,总骨脚,前骨半规管,前骨壶腹,椭圆囊隐窝,骨螺旋板,球囊隐窝,后骨壶腹,蜗窗,前方 耳蜗后方 三个骨半规管外侧壁 前庭窗、蜗窗内侧壁 内耳道底,(二) 前 庭,耳蜗形似蜗牛壳,在蜗管内为内淋巴,它与外淋巴不相通。,蜗顶、蜗底 、蜗轴、蜗螺旋管、骨螺旋板、前庭阶、鼓阶,(三) 耳 蜗,蜗顶,螺旋板钩,蜗管,骨螺旋板,蜗轴,鼓阶,螺旋膜,前庭膜,前庭
8、阶,耳蜗(纵切面),二、膜迷路,膜壶腹:壶腹嵴(位觉感受器;旋转变速运动)3个膜半规管壶腹嵴相互垂直,能感受三维空间中的运动变化,并转化为神经冲动,经前庭神经传入脑。,(一) 膜半规管,前庭神经,蜗神经,蜗管,椭圆囊斑,膜壶腹,壶腹嵴,面神经,椭圆球囊管,椭圆囊,球囊斑,球囊,壶腹嵴,内淋巴囊,椭圆囊斑、球囊斑是位觉感受器,前庭神经,蜗神经,蜗管,椭圆囊斑,膜壶腹,壶腹嵴,面神经,椭圆球囊管,椭圆囊,球囊斑,球囊,壶腹嵴,内淋巴囊,(二) 椭圆囊和球囊,感受头部静止的位置觉及直线变速运动引起的刺激。,蜗管,上壁:前庭膜外侧壁:蜗螺旋管内骨膜的增厚部分下壁:螺旋膜(基底膜)螺旋器(Corti器)
9、 听觉感受器前庭阶鼓阶,(三) 蜗 管,蜗顶,螺旋板钩,骨螺旋板,蜗轴,鼓阶,螺旋膜,前庭膜,前庭阶,外淋巴,呈高柱状,分泌物形成胶质状的壶腹帽。,(四) 壶腹嵴、位觉斑和螺旋器的组织结构,1. 壶腹嵴,2)毛细胞,游离端有数十根静纤毛和一根较长动纤毛 ,伸入壶腹帽内,其基部与前庭神经末梢形成突触。,壶腹嵴模式图,感受头部旋转运动开始和终止时的刺激,1)支持细胞,斑的结构与壶腹嵴基本相似,组成:支持细胞、毛细胞。不同点:斑的粘膜较平坦,毛细胞的毛较短, 顶部覆有位砂膜,即耳石膜。位砂膜:胶质膜 + 位砂,2. 位觉斑,椭圆囊斑球囊斑,位觉斑模式图,感受直线加速和减速时的刺激及头部静止时的位置觉
10、,螺旋器毛细胞与支持细胞模式图,柱细胞:基部较宽,中部细长,富含张力丝; 分内柱细胞和外柱细胞,二者围成三角形内隧道。,3. 螺旋器,1)支持细胞,膜蜗管与螺旋器模式图,1)支持细胞,指细胞:呈杯状,顶部凹陷托着毛细胞。 内指细胞:1列,内柱细胞内侧; 外指细胞:3 4列,外柱细胞外侧。,螺旋器毛细胞与支持细胞模式图,2)毛细胞,为感觉性上皮细胞,内毛细胞:烧瓶形,1 列,由内指细胞撑托外毛细胞:高柱状,3 4列,由外指细胞撑托,毛细胞游离面有静纤毛(微绒毛),称听毛;基底面与螺旋神经节内双极神经元的周围突形成突触,外毛细胞中较高的静纤毛插入盖膜中。,螺旋器毛细胞与支持细胞模式图,基底膜中的胶
11、原样细丝,从蜗轴向外呈放射状排列;从蜗底至蜗顶,基底膜由窄变宽,听弦由短变长;蜗底的基底膜与高频振动发生共振,而蜗顶的基底膜与低频振动发生共振。,听 弦:,膜蜗管与螺旋器模式图,在螺旋器的上方有胶质性盖膜覆盖,当声波使基底膜内的听弦发生共振时,听毛与盖膜接触,听毛弯曲,使毛细胞兴奋,由耳蜗神经传至中枢,产生听觉。,膜蜗管与螺旋器模式图,前庭阶、鼓室阶、膜蜗管模式图,声波的传导途径,1. 空气传导,声波外耳门、外耳道鼓膜听骨链前庭窗前庭阶外淋巴振动前庭膜振动蜗管的内淋巴振动基底膜振动螺旋器感受听觉神经冲动蜗神经中枢大脑听觉中枢产生听觉。,蜗神经中枢神经大脑听觉中枢,2. 骨传导,声波 颅骨 骨迷
12、路 外淋巴 内淋巴 基底膜 螺旋器,正常情况下骨传导的功能意义不大,但在传导性耳聋与神经性耳聋的鉴别诊断中极为重要。,没有听小骨的放大作用故传导微弱,传导性耳聋:鼓膜,听小骨损伤。神经性耳聋:听器,听神经,听觉中枢损伤。药物损害:链霉素类损伤听神经,疗程,剂量, 不良反应(口唇麻木,耳鸣)聋哑的关系:与耳聋形成的时间有关。电子耳蜗:,2.传导盘,1.话筒言语信息处理机,3. 接收器激发器,4.耳蜗,人工电子耳蜗,内耳的血管和神经,(一)内耳的血管,1. 动脉:来自迷路动脉2. 静脉:内耳的静脉合成迷路静脉汇入岩上、下窦或横窦。,(二)内耳的神经,前庭神经 上支称椭圆囊壶腹神经 下支称球囊神经 后支称后壶腹神经蜗神经,即前庭蜗神经(),练习题,简答:1. 鼓膜的形态结构及其功能。2. 试述内耳的分部,试述耳蜗的形态结构, 内耳中有哪些感受器,分别接受哪些刺激?3. 何谓膜迷路?何谓Corti器?4. 声波是如何传至Corti器的?名词解释:听小骨链、鼓膜、咽鼓管、耳蜗、内耳道、椭圆囊、球囊、壶腹嵴,重点和难点,重点:1. 鼓室6个壁及其结构。2. 听小骨链及其作用。3. 咽鼓管的构成。难点:骨迷路与膜迷路,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