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年轻人的故事:我们为何从大城市折回乡村.doc

上传人:您的****手 文档编号:248576 上传时间:2018-07-28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94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个年轻人的故事:我们为何从大城市折回乡村.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四个年轻人的故事:我们为何从大城市折回乡村.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四个年轻人的故事:我们为何从大城市折回乡村.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四个年轻人的故事:我们为何从大城市折回乡村.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四个年轻人的故事:我们为何从大城市折回乡村.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四个年轻人的故事:我们为何从大城市折回乡村 在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有着光鲜学历、高薪收入、体面生活 ,他们曾经是摄影师、设计师、教师、公务员 然而他们却不约而同做了一个令人意外的选择:辞职,去农村创业。亲朋好友不理解,觉得他们 “ 脑子发热 ” ;农村村民也不理解,觉得来了 “ 城里的傻瓜 ” 。可这股回到乡村的潮流,还是汇聚了越来越多的 “ 知识青年 ” 。 “ 知识青年 ” 主动 “ 下乡 ” ,能够挽救几乎只有老人和小孩留守的乡村吗?在上海等大城市的周边,乡村的重塑,又是否能够反哺和缓解特大城市的诸多无奈? 第 一个故事:不如归来,重新认识土地 下了广西的高速,向北直行,

2、二十公里左右就是村口。道路两旁又多了几片速生桉 。村民们相聚闲聊,大多在五六十岁以上。外出打工的年轻人早已南下。 这是乌乡,也是阿庆从小长大的村子。 几个月前,朋友圈疯转一篇文章,题目是少年在网上,老人在床上。年轻人和中年人在城里,这就是中国农村的现实。再多的硬件建设、修路、投资,似乎都无法把触角深入真正的农村。年富力强的劳动力外出打工,剩下一个空心化的村落。缺乏管教的少年天天泡在网上昏天黑地,而体弱多病的老人只能每年等着子女偶尔回家,有些甚至等不来最后一眼。村庄的结构支离破碎。那位作者在文末写道:有很多东西,你没法用你的逻辑和知识,去纠正或者疏导他 们的内心世界。 但是阿庆不信。他想拯救自己

3、的家乡。 阿庆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小时候,他被送到外婆家,外婆对他说: “ 等咱们阿庆长大后,记得买糖给阿婆吃哦! ” 一晃二十年,外出求学,阿庆成为村里第一位大学生、研究生,寄托着全村的希望。毕业时,他已经拿到一所高校的任教通知书。 然而 2012 年毕业后,阿庆回家,发现故乡不再。和他一起长大的年轻人,外出打工,把老人留在村里,把小孩留给老人喂养。土地被荒废、被滥用,人们被吸引进城,只有衰老和弱小的生命在喘息。 “ 这样生活,想必不是先进。 ” 阿庆说。一次次,内心有一个声音呼唤着: 做点什么吧。阿庆终于下了决定,放弃城里唾手可得的一切,回家乡创业。 同学不可思议地看着他: “ 天哪,你疯了

4、 ” 。老师反对说: “ 书白读了。 ”而他的导师尤为恼火。阿庆是导师的得意门生,本希望他留下一起从事心理学的研究。得知这个消息后,导师再也没理过阿庆。 但阿庆无悔, “ 不如归来,跟着父辈重新认识土地。 ” 当地的特产是甘蔗,曾经家家户户都会熬制古法红糖。阿庆的创业项目,就是古法红糖。但也不仅仅是一门生意。他劝导乡亲重新种上古老品种的甘蔗,选砂质土壤,只用农家肥,让昆虫栖息,用杂草喂牛。待到秋季,甘蔗榨糖,手工制作 古法红糖。这样一条产业链如果建立,既能善待土地,又能保留村庄古老的手艺,还能富裕和安定村民的心,把青年人吸引回来。 阿庆期盼着,大家相互帮忙收割,榨汁、烧火、掌勺煮糖每日劳作后,

5、各回各家,陪陪爸妈,教教孩子。村庄恢复年轻的活力。 “乔布斯说要改变世界,他做到了。然而世界太大,我只想重建我们的家乡,和我的兄弟姐妹、叔伯婶婶一起做。”阿庆说着,满脸认真。 用半年的时间,阿庆的团队跑遍整个广西,却发现真正掌握手艺的师傅,如今只有两位老人, 88 岁的黄爷爷和 62 岁的付叔。付叔告诉阿庆,机器只能做某些死板工作,比如 榨汁。制糖中的火候,机器不懂,只有人懂。如果全部交给机器,那种红糖就要放添加剂(二氧化硫、焦糖色素)。 一门手艺存活了上百年,却在短短几十年内行将消失。乡亲们不假思索地回答,因为它太落后。可是,它真的落后吗?为了提高产量,一些工厂引导村民无节制地施肥、喷药,无

6、视土地的生命,把杂草、昆虫恶狠狠地杀死。长此以往,原有生物慢慢消失,土地越来越羸弱,最后越来越依赖化肥和农药。不知在多远的未来里,春天会不会寂静无声? 阿庆不敢想象。他知道,村民不是不理解,他们只是更担心一年到头的收获,抵不过诸多劳累。广西的甘蔗产量每 年都在缩减。红糖被廉价收购,与卖甘蔗的价格相同。阿庆打算让手工古法红糖成为更高价的产品,物尽其用,才对得起村民洒下的汗水。 付叔愿意帮助阿庆,加入他的团队,他乐呵呵地拍着阿庆的肩膀:“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回来,一起做最好的古法红糖,卖到北京去,到时候大家就明白了。” 2015 年,阿庆的产品参加上海的农产品集市,之后就有五六个代理商找过来。回到家,

7、他对一直忧心不已的母亲交代今年的情况,从生产、销售到团队合作。母亲终于放心了,开始唠叨起自己指甲坏了,看起来像是感染了细菌,边上的肉红肿了一圈。 “原来,老妈的手那么粗 糙,甚至脏,但是,这双手我多少年没有仔细看看了?”阿庆回想。 第二个故事:仿佛回乡就是错的 与阿庆相类似的,还有 i20 平台的创始人陈瑶。 陈瑶在上海学习、工作。在电视台做过节目制作人,在中欧工商学院读过 MBA 班。人到中年,她渐渐觉得,这不是她想要的生活。 陈瑶的家乡在武夷山,当地农民引以为豪的是茶叶。怎么说服农民生态种植茶园,陈瑶几乎省略了,她更愿意谈自己的感受。 起初,知道她辞了电视台的工作,回武夷山卖茶,老公十分不

8、解,觉得她 “ 疯了 ” 。回到老家和母亲一说,老母同样不支持,觉得她 “ 脑子进水了 ” 。而 现在,她的茶叶销路很好,大部分买家是企业,产品紧俏,一茶难求。 陈瑶本人,也并非从此困在农村不出来。家依然安在上海,她时常上海与武夷山两地跑。面对这个好结果,家人终于转为支持。 “ 我觉得可怕的是,社会被一种评价、一种价值体系绑架了。仿佛你不按这条路走,不进城而是回乡,就是错的。你会成为孤立无援的那一个。 ” 陈瑶感慨, “ 我们拥有知识、眼界和人脉,也懂得互联网。我们知道怎样说服农民做生态产品,用创新的思维提高农产品的价值,最终让这些乡亲富裕起来。而城市中恰恰也有一大批人,正在寻找我们。这是一种

9、趋势。 ” 于是,尚有 余力的她近年组建了 i20 创业扶持平台。平台总部设在上海,如今在全国各地都有项目团队。今年在上海筹划乡村项目路演,没想到一下子就有 500 多位乡村创业者前来报名。 陈瑶的初心是,希望那些和她一样 “ 向乡村流动 ” 的 “ 逆流 ” 创业者,能够在最初,就得到支持和温暖,而非周围人异样的眼光。 第三个故事:有人开摩托车来偷菜 上海崇明岛陈海公路的一旁,有 88 亩地,被一名 “ 城里人 ” 租下。她叫吴敏。因为田里的劳作,她的皮肤黝黑黝黑,日光侵袭了脸部,衬上花白的头发,看上去就是一名地道的农妇。 88 亩的地,望不到尽头。 夏日傍晚,吴敏会和姐姐搬出 2 张躺椅,

10、坐在木板搭起来的河边凉亭里,聊天,发呆,仰头望云。时光就像头顶的白云,在舒爽的 风中飘过,四周蝉鸣蛙叫,一地庄稼。河边自养的鸭子和鹅成群结队,与岸上的散养鸡群一起咕咕叫着。闲来无事,还可以摘下自种的黄瓜、甜芦粟、金瓜,咬上几口,随手把皮扔到地里当肥料。 这是吴敏百般争取下才有的日子。 吴敏原本是军校老师。部队转业后,她跟随丈夫来上海。丈夫收入不错,她起初做家庭主妇,后来做对外汉语教师。外人看来,这家人足够幸福。 但是吴敏越来越不开心,尤其对食品安全一百个不放心。她渐渐想念起以前部队的生活。那里是一片郊区,有一些老奶奶挎着小筐子,放十几只草鸡蛋来卖。也有 70 多岁的老爷爷,每次在附近摆摊时 ,

11、只拿出那么三五种菜,每种一小把。周末,吴敏会带着孩子到菜园子里每家看一圈,哪家靠谱就买哪家的菜。 搬到上海后,吴敏开始有些不放心。担心新闻里的苏丹红、三聚氰胺、吊白块、工业黄,一不小心出现在自家餐桌上,被孩子吃下肚。她渐渐与菜场附近的菜农混熟了,以为他们自种的菜,总比菜贩子的好,闲暇时去菜农那里帮忙种菜。结果越种越害怕。 “ 每种菜都用农药,药水打得太凶了。 ” 吴敏说。 她决心自己种。每个周末,她都开着车,从东往西找。先是在南汇的新场镇,找到一块地,种了 3 亩菜。没想到,听说她在种不洒农药的菜,趁她不在,就有人来偷菜,甚至还有人不嫌远,开着摩托车来偷菜。等吴敏周末前来,菜园子全光了。 为了

12、不除草,她准备养鸡,为了看鸡,最终决定雇人。这下子干脆狠心搞大,在新场租了 20 亩地。慢慢地,一些朋友吃了她的菜,也想一起种。但吴敏对朋友们没信心。她没有杀虫,朋友们万一耐不住,心里着急,就会洒农药、喷杀虫剂。别说城里的朋友们,就是她从农业大学雇来的农科毕业生,也常念叨缺什么营养就洒什么药。不 除草、不杀虫的种植技术,几乎从课本上消失了。本以为雇专业的学生可以帮忙,结果发现反而添乱。 积累了几年的经验,现在自信的吴敏,在崇明租下了这 88 亩地。地里什么品种都有,瓜果蔬菜、稻米家禽。为了不用农药、化肥,她特地造了一个集装箱仓库,专门堆放成吨的菜饼。这就是给土壤的肥料,成本远超化肥。 到了金秋

13、十月,吃虫子长大的鸭子,飞出几米远。许多人慕名而来,组团参观,再摘点农作物回去。这里几乎就是一个生态园。吴敏目前的营销手法,是每周定期给上海市的买家送菜一次,组合套装,有各种蔬菜、鸡鸭蛋可选,价格远高于市场价,可客 人络绎不绝,也有一些绿色平台主动找上门来。即便如此,她今年营收才刚刚持平,离赚钱还早得很。 “ 等到我的农庄能活下来,活得很好了,我打算组班上课,教大家生态种植。 ” 吴敏说, “ 我的目的不是种菜本身,我希望越来越多的都市人,可以吃到生态的食品。这是一个吃货的梦。 ” 像吴敏这样的创业者,几乎占了下乡创业青年的大多数。他们没有回到自己的家乡,而是在大都市,比如上海周边找一块田,实

14、现自己的田园梦。 “ 家乡已经回不去了。 ” 陈瑶这样回答原因, “ 对村民来说,你回到村子,就说明你在城里混不下去,是一个失败者。 ” 根据 i20 采 集的样本统计,大部分下乡创业者是 80 后,占了 62%。超过一半的人,在城市里有正当工作。他们当中大部分是有了孩子以后,想吃到绿色健康的食品,又喜欢农村的生活方式,才决定到乡村创业。 这批 “ 知识青年 ” 种菜,不同于普通农民。互联网营销思维暂且不论,仅生态种植,就特别坚持。这需要对土地充满情怀,抵得住利益诱惑。吴敏向团友们介绍说,她刚开始不想用除草剂,发动亲戚朋友一起来手工拔草,拔了一半不了了之。但是没想到,未除草的蔬菜反而长得好。

15、后来,她渐渐领悟了大自然的规律:虫子没有草吃,就会吃菜。杂草有杂草的作用。你不让虫 子活,虫子就不让你活。如今,她看到菜叶上的洞眼,反而很高兴: “ 一块良田,应该是虫子、菜、多种生物都能一起活着。 ” 不过她请来的农民很不屑,老伯伯说: “ 如果洒农药,这块田亩产可以更高。 ” 如今,多达 500 人的 i20 创业微信群里,天天有人发问,有人答疑。大部分内容都是 “ 我想种 XX,不施农药,怎样才能种好它? ” 群里有人做手工豆腐,种猕猴桃、生态橘子、蓝莓等等。每一个产品,仅圈内推广,都销路不错。因为群友们相信,大家是为了同一种情怀来干这份事业。产品生态无公害,是起码的门槛。一切不光是为了钱,更是为了吃到久违的乡土 美食的幸福感。 第四个故事:令人意外,青年回村了 上海青浦,淀山湖上。这里是上海的水源保护区,间接促 成了繁华都市边上,铺展着难得的水墨画卷。 现在,许多上海人周末都看上了这里。穿过沪青平公路茂密的树丛,湖边钓鱼吃蟹、养生休闲。淀山湖的一角,皮划艇俱乐部、帆船俱乐部近几年日渐增多。虽然同是上海,但到了这里,似乎到了另一方天地。 小崔原本是一名 80 后公务员,生于上海宝山。至今他还对 10 岁以前在乡下的日子如数家珍,下地挖蚯蚓,上树掏鸟窝,活蹦乱跳,与大自然为伍。以至于 10 岁以后,全家进城居住,他反而不适应。长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资料库 > 人力资源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