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糖尿病.ppt

上传人:h**** 文档编号:252499 上传时间:2018-07-30 格式:PPT 页数:107 大小:4.4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正确认识糖尿病.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07页
正确认识糖尿病.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07页
正确认识糖尿病.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07页
正确认识糖尿病.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07页
正确认识糖尿病.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0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正确认识糖尿病,邢台市人民医院内分泌科 石振峰,2016.10.8,内容,糖尿病是什么样的疾病糖尿病如何诊断糖尿病如何防治,糖尿病是什么样的疾病,糖尿病是糖吃多了引起的?,你是否这样想过?,胰岛素分泌不足、胰岛素作用缺陷或二者同时存在,IDF Diabetes Altas,4th edition. 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 2009,什么是糖尿病?,胰岛细胞分泌的一种降血糖的肽类激素,是体内唯一的降糖激素。,什么是胰岛素?,多尿,多饮,多食,体重下降,糖尿病典型表现,出现以下症状也要警惕糖尿病:皮肤反复长疖痈、伤口不愈合、男性不明原因性功能减退、下肢

2、麻木、尿中有蛋白,常见的不典型表现,搔痒,视物不清,饥饿,疲倦,皮肤干燥,那些人容易得糖尿病?,预防发生,早期识别,尽早治疗,规范治疗,健 康,疾病,疾病,处于低危险状态,进入疾病危险状态,发生早期改变,出现临床症状,出现并发症或死亡,糖尿病的自然史,控制糖尿病的四个关键环节,糖尿病防治的关键环节,糖尿病自然病程,六阶段正常人(0级)高危人群(1级)糖尿病前期(2级)糖尿病(3级)糖尿病并发症(4级)糖尿病终末期(5级),正常人(0级),高危人群(1级),遗传(糖尿病家族史)肥胖高血压.高学脂妊娠糖尿病异常妊娠,糖尿病前期(2级),空腹血糖不正常小于7mmol/L餐后2小时血糖不正常小于11.

3、1mmol/L空腹及餐后2小时均不正常但均不够糖尿病标准糖耐量异常糖化血红蛋白小于6.5,糖尿病(3级),空腹血糖大于7.0mmol/L餐后2小时大于11.1mmol/L糖化血红蛋白大于6.5无慢性并发症,糖尿病并发症(4级),糖尿病终末期(5级),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版),糖尿病如何诊断?,糖尿病血糖诊断标准,糖尿病是什么样的疾病?,糖尿病早期不痛不痒没有感觉糖尿病是要命,痛苦的一个疾病糖尿病已成为流行性疾病糖尿病病因不明糖尿病慢性.长期性不可根治性可防可治性,糖尿病是要命,痛苦的一个疾病,一、急性并发症: 1、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2、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

4、 3、乳酸酸中毒 4、低血糖昏迷 5、各种感染:皮肤疖肿、痈、真菌感染;肺结核、泌 尿道感染等;二、慢性并发症包括: 1、大血管并发症、 2、微血管并发症(肾、视网膜) 3、神经并发症 4、眼部其他病变 5、糖尿病足 6、其他:如皮肤血管扩张、皮下出血、溃疡和关节炎,急慢性并发症表现,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危害,冠心病,足部溃疡 糖尿病 神经病变 的结果,糖尿 神病 经 性 足 溃 疡,四肢大血管病变是成人截肢的主要原因,四肢大血管 病变是成人 截肢 的主要原因下肢病变 26 倍截肢 15 倍,失明为非糖尿病者25倍,肾脏并发症,糖尿病肾病 特点蛋白尿-尿液检查高血压肾脏及膀胱感染下背痛发冷、发热尿

5、液浑浊或带血、小便疼痛尿毒症,43,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失去痛觉,周围神经病变肌肉萎缩,周围神经病变手肌萎缩,局灶性神经病面神经麻痹,局灶性神经病动眼神经麻痹,糖尿病是一个可防可治的疾病,预防发生,早期识别,尽早治疗,规范治疗,健 康,疾病,疾病,处于低危险状态,进入疾病危险状态,发生早期改变,出现临床症状,出现并发症或死亡,糖尿病的自然史,控制糖尿病的四个关键环节,糖尿病防治的关键环节,糖尿病可防,我国糖尿病专家率先在大庆进行了糖耐量异常的干预,预防糖尿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它减少了糖尿病前期转化为糖尿病的发病率,在国际上引起了很大的轰动。所采取的方法就是减轻体重,具体措施是饮食控制和运动锻炼。

6、1992年,大庆糖尿病预防研究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成功告一段落,实验最终证明,以饮食和运动为主要内容的生活方式干预使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降低了51%。,大庆研究,该研究结果显示,糖尿病高危人群在不加干预的情况下,20年后 92%的人群会发生糖尿病,但接受为期6年的生活方式干预,在14年后仍可降低糖尿病发生率43%。6年间,每6名接受了糖尿病前期干预的受试者中,就有1人在此后14年间免于发生糖尿病,一级预防成功案例,中国、美国、芬兰、日本等研究证明中等强度减轻体重、每天步行半小时就可使超重的IGT者发生DM的机会减少3558%通过二甲双胍治疗IGT和IFG者,可使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可减少2531%,

7、糖尿病防治成功案例,二、三级预防成功案例,降糖治疗:控制血糖,可减少12%的DM相关并发症;控制血压:可减少24%的DM并发症和32%的相关死亡 降脂治疗:对胆固醇200mmg/dl的DM患者采用降胆固醇药物治疗,可以减少2545%的CVD事件和43%的死亡抗血小板治疗:应用阿司匹林治疗,可使DM患者心肌梗死降低约30%,卒中降低约20%,糖尿病防治成功案例,糖尿病不可怕,坚信糖尿病管理的好,能够与我们共存,陈立夫58岁103岁。2001年6月26日,澳大利亚糖尿病协会为99岁的妇女戴维斯颁发了一枚荣誉勋章,表彰这为“抗糖尿病英雄”。戴维斯从19岁时起就患上了糖尿病,但她没有自暴自弃,顽强地与

8、疾病搏斗了80年,目前依然健康地活着,成为迄今全球糖尿病患者中存活时间最长的人,戴维斯应该是1921年发病,19岁的年龄,一个没有任何治疗糖尿病药物的年代!我想,她应该是2型糖尿病,饮食、运动如何我不知道,我想肯定是不会向现在这样合理(那个年代,因为没有任何药物,饥饿疗法或许很重要-而现在认为这对身体是不利的。)。她就这样坚持了几年或者更长一段时间,(1923年,胰岛素才开始真正诞生)。 她就是这样的在不正规的饮食下,还没有药的坚持了很长时间。她的检测肯定不会是频繁到了1月1次,更不用谈1周、1日几次了。我想,她的血糖也肯定不会维持到你们认为的理想范围(正常或接近正常)。但是,她活过了99岁,

9、糖尿病伴随了80年(还有余呢!)为什么?我不清楚。但有一点我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她的心理肯定是健康的。,毛主席早在上世纪50年代总结出的保健歌谣:“基本吃素,坚持走路,遇事不怒,劳逸适度”,这真是比世界卫生组织最近提出的那个“合理膳食,合理运动,戒烟少酒,心理平衡”还完整呢。,糖尿病本身就是一类综合性疾病,糖尿病是一种慢性、全身性、代谢性、进展性 疾病以血糖升高 为特征是由人体内唯一降糖激素胰岛素分泌缺陷和(或)作用障碍引起的糖、脂肪、蛋白质 代谢紊乱,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2010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科普版),第17页.,糖尿病已成为流行性疾病糖尿病病因不明糖尿病慢性.长期性不可根

10、治性可防可治性,61,调查年份,糖尿病发病率%,*仅行空腹血糖筛查,Wenying Yang et al. N Engl J Med 2010: 362:1090-1101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华内分泌与代谢杂志. 2008; 24(2)中国14省市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得患病率调查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网站 http:/cdschina.org/page.jsp?id=15,中国糖尿病发病率逐年攀升,62,中国糖尿病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不同年龄阶段的发病率,Wenying Yang et al. N Engl J Med 2010: 362:1090-1101,邢台市社区中老年居民糖

11、尿病流行病学调查,1.1研究对象调查于2012年6-8月进行。采取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邢台市10个社区40岁以上居民,进行糖尿病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血生化检测。涵盖人群包括工人、干部、离退休人员以及无业人员。共抽取1226人,删除资料不完整 24人,有效率98%。结果邢台市社区中老年居民糖尿病患病率为20.7%,其中知晓率10.0%,治疗率9.2%,控制率4.1%。糖调节受损率17.1%。 其中新诊断的患者129例,发病率10.7,占总患病例数的51.8%,糖尿病数据,全球每3秒就有一名糖尿病患者被确诊;每10秒就有一名糖尿病患者死亡;每30秒就有一名患者因糖尿病被截肢;每年都会有120万

12、人因为糖尿病眼病永远地失去光明;近30年时间里我国死于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已经超过一亿人,糖尿病已经俨然成为继癌症和心血管疾病之后 ,死亡率第三高的疾病。,糖尿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遗传因素病毒感染自身免疫诱发因素糖尿病的病因及发病机理尚未完全阐明,与上述因素有关,糖尿病目前还不能根治,病因及发病机理目前尚不完全清楚不能根治不等于不能治疗,糖尿病诊断标准,糖尿病的分型,1型糖尿病:9% 2型糖尿病:90% 其他特殊类型的糖尿病:1% 妊娠糖尿病,糖尿病如何防治,早诊断早治疗早达标,哪些人容易患糖尿病?,缺乏运动,年龄,遗传,体型肥胖者,生产过重婴儿(四公斤或以上)的母亲,糖尿病的症状,尿多,

13、口渴,消瘦,搔痒,疲乏,W. C.,做好糖尿病高危人群筛查,早诊断早治疗早达标,干预强化,胰岛素-分类,来源分: 动物胰岛素人胰岛素作用时间分: 超短效胰岛素短效胰岛素(RI)中效胰岛素(NPH)长效胰岛素预混胰岛素,超短效胰岛素,Aspart诺和锐 ; Lispro优泌乐起效时间15-20min,作用高峰0.5-1.5h,持续时间约3-5h吸收迅速、达峰时间短、更符合胰岛素分泌生理模型;给药时间灵活,可餐前或餐后立即给药,短效胰岛素(RI),诺和灵R;优泌林R普通正规胰岛素(猪胰岛素) 无色透明液体,皮下注射后的起效时间为0.51h,作用高峰为2-4h,持续时间5-8h。优泌林R;诺和灵R

14、(生物合成人胰岛素) 0.5h起效,高峰13h,持续作用8h,中效胰岛素(NPH),诺和灵N;优泌林N中效胰岛素:又叫低精蛋白锌胰岛素,为乳白色浑浊液体,起效时间为1.5-4h,作用高峰6-10h,持续时间可达18-24h给药后缓慢平稳释放,常用于睡前给予控制空腹血糖,提供胰岛素的基础用量,地特胰岛素 甘精胰岛素;人胰岛素类似物,澄清溶液,无需混匀。起效时间1.5h,无明显峰值,持续时间可达24h。更适合基础胰岛素的替代治疗。,长效胰岛素,预混胰岛素,诺和灵30R或50R;诺和锐30 优泌林70/30;甘舒霖30R等将短效制剂和中效制剂(R和N)进行不同比例的混合,产生作用时间介于两者之间的预

15、混胰岛素起效迅速(0.5h),作用时间长(24h)制剂中短效成分起效迅速,较好地控制餐后血糖;中效成分主要替代基础胰岛素分泌,从而减少给药次数,糖尿病胰岛素的治疗,胰岛素治疗的适应症胰岛素治疗的种类胰岛素的注射胰岛素治疗方案,糖尿病不能治愈,但可以控制!,为了摆脱糖尿病,您是否也曾,远期目标:预防慢性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寿命,近期目标:全面降糖,防止急性并发症,糖尿病治疗基本目标,“教育”是核心,“饮食”是基础,“运动”是手段,“药物”是武器,“监测”是保障,糖尿病综合管理的“五驾马车”,“心理健康”是糖尿病治疗的前提,五驾马车是基础,“预防并发症”是终极目标,糖尿病综合管理科学理念

16、,每日至少进食三餐,早/中/晚餐的食物比例为1/5、2/5、2/5或 1/3、1/3、1/3,通过减少每餐份量,增加用餐次数的方法可降低 血糖波动 加餐时间:10点、16点和睡前,科学饮食同样可以享受健康生活,* 更多糖友饮食内容,请关注5月“糖尿病饮食大观园”专题,合理控制摄入总热量,平衡膳食,各种营养物质摄入均衡,称重饮食,定时定量进餐,少量多餐,每日36餐,科学饮食的四原则,控制血糖减轻体重增强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胰岛素抵抗改善血脂水平和心血管功能有利于疾病预防和心理健康,合理运动有助于,* 更多糖友饮食内容,请关注4月“糖友运动的三大纪律 八项注意”专题,合理运动是手段,常见的运动项目,

17、当饮食和运动不能控制血糖达标,需要药物来帮助,药物治疗是武器,2型糖尿病患者经过生活方式干预后,糖化血红蛋白仍不达标(HbA1C7.0%)时,就应开始药物治疗。,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版),如果通过科学的生活方式干预,仍无法控制好血糖,建议您咨询医生,选择适合您的药物,包括起始胰岛素治疗。,开始药物治疗的时机,血糖异常及开始药物治疗?,促胰岛素分泌剂(磺脲类、格列奈类、DPP-4抑制剂)非促胰岛素分泌剂(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糖苷酶抑制剂),口服降糖药,第1代:动物胰岛素(补充外源性胰岛素 - 控制血糖)第2代:人胰岛素(改善了免疫原性 - 减少过敏反应)第3代:胰岛素类似物(更

18、好的模拟生理 - 更安全、更方便),胰岛素,GLP-1受体激动剂,如人GLP-1类似物,GLP-1受体激动剂,遵从医嘱,合理用药,有效监控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坚持监测,控制血糖长期达标有助于调节饮食、运动及药物剂量间的平衡预防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发展,自我监测可帮助您,自我监测是保障,血 糖,各点血糖谱糖化血红蛋白尿糖,血 糖,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版),自我监测需要全方位,血糖控制差的患者应每天监测4-7次已达到控制目标时可每周监测1-2天使用胰岛素的患者在开始阶段每日至少监测血糖5次,达到治疗目标 后每日监测2-4次使用口服药和生活方式干预的患者达标后每周监测血糖2-4次,

19、血糖监测频率:,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版),每月查一次:体重、血压、腰围/臀围每两至三个月一次:糖化血红蛋白、足背动脉搏动及神经病变检查每半年至一年一次:血脂、眼底、肾功能、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心电图,必要时做胸部X线检查、口服葡萄糖耐量和胰岛素释放试验,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版),其他指标的监测:,糖尿病是一种公认的身心疾病,要治“糖”先治“心”!,保持心理健康可帮助您,乐观面对生活摆脱不良情绪,提高抵抗力提高治疗效果,心里健康是前提,-教育和心理疗法,教育: 增加糖尿病知识,减少无知的代价 心理:正确对待糖尿病,“ 既来之,则安之 ”,“ 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 ”,糖尿病规范化治疗,病程阶段性整体性个体化,糖尿病规范化治疗,有效性安全性经济性依从性,糖尿病规范化治疗,病情评估 首诊评估 年诊评估 每次就诊评估制定治疗方案 追踪治疗效果调整治疗措施,总结,糖尿病是什么样的疾病糖尿病如何诊断糖尿病如何防治,疾病并不可怕,怕的是有机会治疗的时候没有意识到,意识到的时候又没有重视,重视又没有采取适当的措施。对于药物,现在要抱着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来预防糖尿病的发生是很重要的。,谢 谢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