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本科毕业论文系列开题报告地理科学基于本科培养方案的宁波大学环境教育通识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自20世纪中期以来,由于人类过度追求经济效益,推行工业化道路和不可持续的粗放型经济增长等模式,导致自然环境日益恶化能源枯竭、生态环境平衡失调、环境污染加剧等。这一切促使人类不得不重新认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培养和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成为一个新的历史主题,“环境教育”被提出来并日益成为一个方兴未艾的教育领域。环境教育是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实施通识教育上,应该将其作为一种教育理念,使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共同体现在教育本质上,两者达到均衡发展。通识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
2、养真正的、全面的人,即有高尚的情操、广泛的兴趣、积极的情感、健康丰富而独特的个性,学生得到全面、和谐、持续的发展和进步。具体而言,通识教育有以下几个基本的目标1知识目标;2技能目标;3价值观和意识目标;4行为目标。概括一下就是为了“塑造一个具有人性的、真正的人”。环境教育是全民教育、全程教育和终身教育,应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贯穿于从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整个过程。现阶段高校的环境通识教育目的是培养新时期大学生的环境素养,丰富大学生环境知识,倡导正确的环境行为,促使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和培养科学实用的环境技能。各类高校毕业生无论以后从事什么性质的工作,大多数人将是我国社会各阶层精英和领头人
3、物,他们的环境意识必将影响到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实施。这些年来发生的清华大学学生袭击动物棕熊事件、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未经环境评价及30多个投资巨大的大型项目环境评价未获批准擅自开工被叫停的事件,使在大学生中普遍进行环境教育的问题显得更为迫切。高校开设环境类通识教育课能够促使学生将专业知识和环境科学知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他们能够成为具有创新意识的新型人才。对人才培养和我国的环境教育具有较为深远的意义。我国的环境教育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经过多年的发展,全国大部分高校都设置了环境方面的专业,还有一些高校还没有开设与环境教育有关的通识课程,很多学生由于对2人与自然关系缺乏足够的认
4、识,对环境污染、自然灾害、全球变暖、生物入侵、极端气候现象频发等人地关系不和谐所引发的后果熟视无睹。而高校肩负着培养国家所需的各行各业建设和管理人才的伟大使命,21世纪人与自然是否能和谐相处,经济、社会、环境各领域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能否顺利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将由高校培养的人才所决定。在高校加强环境教育,是本世纪获得一个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希望所在。和环境教育相比较,高校环境通识教育起步相对较晚。直至1994年,国务院批准颁布中国21世纪议程,指出要在高等学校普遍开设“环境与发展”课程,将可持续发展思想贯穿于初等到高等的整个教育过程,这个文件成为高校进行环境通识教育的政策依据和指导原则。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5、,高校环境通识教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成绩,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如环境通识教育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环境通识教育缺乏完整严密的课程体系和结构;环境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等。随着环境形势的发展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大学环境通识教育课的教育也需进一步进行探索与革新,以适应新时期、新形势下的环境教育教学要求。宁波大学是一所在改革开放中创立并崛起的新兴地方综合性大学,自2008年开始从2007级学生实施通识教育以来,本科培养通识课程被分为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综合五个板块,供不同学科的学生选择,并要求学生完成32个必修学分和10个选修学分。宁波大学根据不同专业设置不同要求的选修课要求,关于
6、环境方面的教育课程有环境伦理学、气候变暖与社会发展、海洋与中国未来等共7门课,大部分是建筑工程与环境学院开设的。宁波大学自从实施同时教育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和问题。在分析宁波大学本科培养方案的环境教育课程设施基础上,提出更加合理的宁波大学环境教育通识课程体系建设方案。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基本内容(一)环境通识教育是培养大学生环境素养的必然选择(1)环境问题是当今人类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2)大学环境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环境意识的希望所在;(3)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现状及问题分析;(4)实施环境通识教育是大学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必然选择。(二)基于
7、本科培养方案的宁波大学环境教育现状分析(1)宁波大学各学科专业环境教育课程设置现状分析;(2)宁波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环境教育课程设置及特点;(3)宁波大学环境教育通识课程选修学生的构成特征;3(4)宁波大学学生环境素养调查分析;(5)宁波大学实施环境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意义。(三)宁波大学环境教育通识课程体系建设的目标提高大学生的环境素养(1)改善大学生环境知识结构;(2)端正大学生的环境态度;(3)形成大学生正确的环境行为。(四)宁波大学环境教育通识课程体系建设的内容(1)宁波大学环境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2)宁波大学环境教育通识课程体系设置依据;(3)宁波大学环境教育通识课程
8、体系设置模式;(4)宁波大学环境教育通识课程体系构建。(五)宁波大学环境教育通识课程体系建设的保障机制(1)确立环境教育通识课程体系在通识教育中的地位;(2)重视环境通识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与培训;(3)加强环境教育通识核心课程建设项目的申报与审定;(4)加强环境教育通识核心课程建设的管理;(5)加强环境教育通识核心课程的检查评估与验收。拟解决的主要问题运用环境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理论、课程设置管理的基本理论以及方法解决宁波大学现有的本科培养方案中关于环境教育通识课程设施上存在的问题,提出宁波大学环境教育通识教育课程合理设置的方案。三、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研究方法本研究运用对学生进行访谈、问卷调查方
9、法、文献分析法;运用统计学;运用通识教育课程设施理论、环境教育通识设置管理的基本理论;通过以宁波大学为例研究环境教育通识课程体系建设。技术路线4收集相关文献文献分析分析宁波大学现培养方案访谈现有方案的优缺点提出合理的方案四、研究的总体安排与进度2010年11月16日前确定研究题目2010年11月19日2010年12月20日收集相关文献2011年1月2日2011年2月20日分析文献2011年3月2日2011年3月15日进行访谈,分析访谈结果2011年3月18日2011年4月2日撰写论文初稿2011年4月5日2011年4月20日撰写论文二稿2011年5月9日5月13日第一次答辩2011年5月19日
10、前第二次答辩五、主要参考文献1黄俊杰,全球化时代的大学通识教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6472李加林,杨晓平,童亿勤跨学科综合型通识课程的教学理念与内容组织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9,31459623汤斌纺,汪勤峰论高校环境教育与专业教育的通融J消费导刊,2008,71561584汤斌纺,汪勤峰论高校环境通识教育实施途径的构建J国成人教育,2008,1073745李志义,关于通识教育的思考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8,1L66郭少琼,关于工科院校实施通识教育的认识和建议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8,62557张寿松,徐辉通识教育的八个基本问题J浙江社会科学,2005,487918祝怀新,环
11、境教育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13239李景宜,李吉均我国高等环境教育现状分析J高等理科教育,2006,3141610段丽萍等高校普及环境教育共同课的调研J阴山学刊,2006,381111吴文涛等以素质教育为纲,构建高校非环境专业环境教育模式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3,12232512JOHNAJENKINSGENERALEDUCATIONINTHEUNIVERSITYOFMASSCHUSETTSANEWRATIONALEJHIGHEREDUCATIONPOLICYLONDONMAR2002,(15)455413DAVIDCENGLESON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教育课程之间的关系大学
12、内部结构与通识教育课程的关系。这3个问题是贯穿日本通识教育改革的关键,特别强调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通识教育的内涵也不断发生变化且被不断丰富。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之间的关系是改革的核心问题。日本大学自开始研究通识教育已经有50多年的历史,日本大学总结出了许多联系日本教育实际的课程模式3。总的来说,国外学者对大学通识教育的研究较多,这些研究主要是从通识教育历史通识教育内涵以及当前通识教育状况这三方面来研究。我国关于通识教育研究起步较晚,目前能搜索到的最早的通识教育研究文献是1987年陈卫平、刘梅龄的香港中文大学的通识教育及启示。1995年,原国家教委组织开展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1999年,
13、国务院做出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随后,通识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在国内各高校全面推行。我国学者对通识教育的研究主要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通识教育的概念及内涵,包括通识教育的定义、历史、发展等。如李曼丽认为通识教育是一种旨在给予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并进而使之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人”和国家“公民”的教育1。黄俊杰教授认为“通识教育就是一种建立人的主体性井与客体情境建立互为主体性并与客体情景建立互为主体性的关系的教育,也就是一种完成人之觉醒的教育”5。鲁洁教授认为通识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是一种价值目标,而不是指某一项教育的具体措施,不是简单地增加某门课程,改变某种方法之类等6。如
14、黄俊杰教授阐述了我国古代儒家、道家、法家的教育思想和通识教育理念之间的关联7,国内还有很多学者对通识教育研究历史作出研究,如黄坤锦教授、谢登旺等。二是通识教育理念与其它教育理念的关系,包括专业教育、文化素质教育、自由教育等。如季诚钧8、陈向明9、王义遒10等学者主要是从概念产生的时代背景出发,对通识教育及其相关概念进行详细的论述,并对人文素质教育、专业教育、专才教育、素质教育、公选课、通选课等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论述,为我国通识教育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台湾、香港学者也有很多,如卢兆中、黄俊杰等都有各自独特的研究。三是通识教育的实践及课程体系的建设,包括课程编制、授课形式、设置
15、标准、课程评价、课程师资等。关于通识课程的设置形式与内容,如李曼丽引述莱文LEVINEA等的研究,结合我国实际,介绍了通识教育的四种主要实施类型分布必修型、名著课程型、核心课程型、自由选修型;熊贤君、金保华提出了通识课程的几种类型国家的历史与问题的知识;哲学、8文学、艺术的修养;介绍科学发展、方法、知识的课程,并提出了“少而精、独立、渗透”三项原则;相关的还有杨春梅11的关于通识教育的路径、周宝根12的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实践等。对于大学通识课程体系构建的有冯惠敏13学者对通识课程作为一个整体进行了设计和研究。关于实证调查的分析研究如余凯14对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李曼
16、丽15等则对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进行研究,对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实施状况以及实施中的问题展开分析,并提出了政策性建议。还有其他学者,如易金生、何振海、杨桂梅、刘托、洗巧玲等,分别深入研究了国外特定某所或几所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的开展状况,并提出了相应的启示。以上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而且组织实施的学校也仅限于几所知名综合性大学。这些研究大都没有提出明确的通识教育课程方案,没有从体系层次研究通识教育课程。3国内外环境教育研究综述环境教育产生的背景是工业时代环境问题恶化直至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雷彻尔卡逊(RECHELCASSON)女士寂静的春天一书的
17、问世。随后相继召开的几次重大会议对推进环境教育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1965年9月,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同盟的西北欧委员会召开了一次会议,议题是号召“在学校、高等教育、职业训练中进行环境教育。”1965年,英国在英格兰中部的斯塔神德郡的基勒大学召开了一次教育大会,此次会议是非常有意义的,把教育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正式提出并讨论,它直接引起了欧洲各国对环境教育的思考,并为英国在全国范围开展环境教育打下了基础。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日益深入,1972年,人类历史上划时代意义的“人类环境会议”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会议明确提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同时将“环境教育”
18、(ENVIRONMENTALEDUCATION,简称EE)的名称确定下来,环境教育首次在国际最高级别会议上得到认可,从而极大地提高了环境教育的国际地位。197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前苏联格鲁吉亚共和国首府第比利斯召开了“政府间环境教育大会”。这次大会是环境教育发展中的一个高潮,它促使全世界关注并且重视环境教育,并付诸行动。此后,世界环境教育蓬勃发展。20世纪90年代后,世界各国对环境发展问题的关注,要求环境教育不仅要考虑将环境的改善作为一个直接的目标,还要求从可持续角度考虑人类的长远利益。1992年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是环境教育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会议提出了面向21世纪
19、的环境教育新目标,会议的一个突出贡献是将环境教育面向可持续发展。大会闭幕式上通过的21世纪议程明确提出教育对于提高解决环境问题、促进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9国内环境教育的发展起源1972年,中国代表团参加了联合国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随即翻译了只有一个地球等10本书,国内环境教育工作迅速展开。1973年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制定了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决定(试行)。1979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教育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确定在广州、辽宁、甘肃、上海、黑龙江、北京等地进行中小学环境教育的试点工作。1981年,在天津召开的全国环境教育工作座谈会,要求“要把培养环境保护人才纳入国家
20、教育计划”。1983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教育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召开,提出编写出版环境保护的选修教材,加强中小学师资培训和重视青少年的课外环境教育等。1983年,全国第二次环境保护会议召开,确立环境保护是一项基本国策。1990年,国家环保局召开了环境公众教育工作会议。1991年,国家教委成立了国家高等学校环境高校学生的选修课。这些以及后来重大的会议慢慢推动者环境教育的发展,1992年召开了全国第一次环境教育工作会议,并提出“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的口号。1994年,在国务院第16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其中强调“加强受教育者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灌输在高等
21、学校普遍开设发展与环境课程将可持续发展思想贯穿于从初等到高等的整个教育过程中。”1996年,国家环保局、国家教委、中宣部联合颁布了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19962010年),提出“环境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包括环境意识)的基本手段之一。”“要根据大、中、小学的不同特点开展环境教育,使环境教育成为素质教员大一部分。”“到2000年,在全国逐渐开展创建绿色学校活动”。2001年,20012005年全国环境教育工作纲要,再次强调要“建立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环境教育体系”,“要采取多种方式,把环境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之中,努力提高环境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总的来说,国内环
22、境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之处,如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等。4环境通识教育研究动态及趋势从上面的通识教育研究和环境教育研究可以看出,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关于高校环境通识教育的研究将会越来越多。国内学者对环境通识教育已初具形态,其中有祝怀新16、田青17等学者对环境教育的概念、发展史、课程、评价、方法,国际环境教育比较等都做了深入的研究。还有一些学者从环境教育课程的内容、设计等角度出发研究,如陈南、吴小强从师范院校角度提出了高等师范院校环境教育公共必修课的教学内容18,何奕波19提出了目前师范院校环境教育课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师范院校中环境教育课程设计的一些设想等。总的来说学者
23、现有的研究多从一些历史悠久的名校来研究,地方性普通高校数量占的比重很大,未来关于地方性普通高校的研究会更多。研究内容更多地体现在环境通识教育课10程设置、课程内容选择以及课程评价方面。参考文献1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45672张寿松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论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72,84903杨颉大学通识课程研究日本通识教育的历史与模式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134李加林、杨晓平、童亿勤跨学科综合型通识课程的教学理念与内容组织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9,8595黄俊杰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实践M北京乐学书局,200523286鲁洁通识教育与人
24、格陶冶J教育研究,2007,4347黄俊杰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实践J台湾通识教育学会,2007,6308季诚钧试论大学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关系J中国高教研究,2002,3509陈向明对通识教育有关概念的辨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36510王义遒通识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03511杨春梅关于通识教育的路径J教育评论,2002,025312周宝根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1,125213冯惠敏大学普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高等教育研究,1997,45514余凯关于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调查与分析J现代大学教育,2003,18715李曼丽、杨莉、孙海涛我国
25、高校通识教育现状分析一以北大、清华、人大、北师大四所院校为例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24616祝怀新环境教育论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09122817田青译21世纪的环境教育理论实践进展与前景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61518陈南,吴小强在师范院校中加强环境教育公共必修课程建设J环境教育,199846719何奕波师范院校环境教育课程的设计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2420JOHNAJENKINSGENERALEDUCATIONINTHEUNIVERSITYOFMASSCHUSETTSANEWRATIONALEJHIGHEREDUCATIONPOLICYLONDONM
26、AR2002,(15)455421DAVIDCENGLESONENVIRONMENTALEDUCATIONENVIRONMENTGENERALCOURSECOURSESYSTEMI目录1引言211研究背景212国内外环境通识教育的发展和研究现状2121国外环境通识教育的发展和研究现状2122国内环境通识教育的发展和研究现状313研究方法414研究意义4141环境问题是当今人类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4142大学环境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环境意识的希望所在4143实施环境通识教育是大学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必然选择52基于本科培养方案的宁波大学环境教育现状分析521宁波大学各学科专业环境教育相关课程
27、设置现状分析522宁波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环境教育相关课程设置及特点923宁波大学实施环境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意义12231宁波大学实施环境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必要性12232宁波大学实施环境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意义123宁波大学环境教育通识课程体系建设内容1331宁波大学环境教育相关课程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1332宁波大学环境教育通识课程体系设置依据1333宁波大学环境教育通识课程体系设置模式1334宁波大学环境教育通识课程体系构建144宁波大学环境教育通识课程体系建设的保障机制1541确立环境教育通识课程体系在通识教育中的地位1542重视环境通识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与培训1543加强环境
28、教育通识核心课程建设的管理165结语16参考文献18致谢错误未定义书签。21引言11研究背景自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由于人们过度追求经济利益,工业发展道路成为历史的主题,导致对自然资源开发强度过大,以至于环境日益恶化如工业三废污染加剧、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资源能源枯竭等,这些不可忽视的问题让人们开始思考人类以及人类的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关系。发展“环境友好型的人类活动”成为人类新的努力方向,这意味着人类的活动必须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社会的协调发展需要具有较高环境意识的人,因此,“环境教育”被提出来并越来越受重视,环境教育是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高校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过
29、渡阶段,因此大学的环境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非常重要。1994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要求在大学中开设“环境与发展”课程【1】。各类大学毕业生无论今后他们从事什么工作,大多数人将是我国社会各领域的佼佼者,他们的环境意识和环境行为必将影响到我国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实施。每个时代环境问题表现有所不同,因此,高校环境通识教育也要与时俱进,谋求新的发展【2】。宁波大学从2008年开始实施通识教育,宁波大学的通识课程被分为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综合等五个板块,供不同专业的学生选择,要求学生完成32个必修学分和10个选修学分【3】。但是,在将近300门通识教育课程中,有关环
30、境教育相关课程较少,只有神奇的大自然、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环境保护与人体健康、环境保护与法律等39门课,很难达到通识教育对大学生环境素养的要求。12国内外环境通识教育的发展和研究现状121国外环境通识教育的发展和研究现状环境教育是随着美国学者雷彻尔卡逊1962年出版的寂静的春天而产生【4】。随后相继召开的几次重大会议对推进环境教育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1965年,在英国基勒大学召开的教育大会,强调教育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1977年,在前苏联鲁吉亚共和国第比利斯召开了“世界各政府间的环境教育大会”,大会对于教育领域的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推动环境教育趋向高潮,并且和实际的环境行动相结合【5】
31、。环境教育从被提出发展至今已有50多年了,环境教育已进入到“深入发展”时期,社会各领域对环境教育非常重3视。由于环境问题主要由于经济发展迅速而产生,一些发达国家对于环境问题的认识较早,环境教育的实施也比较早。如1970年,美国就制定了相关的环境教育法即环境教育法,其中康斯威星州对美国的环境教育作出了巨大贡献,康斯威星州非常重视环境教育的课程建设,如1985年就出版了一个环境教育相关课程规划指南,同时也是实际行动中的表率,创建了威斯康星州环境教育局。美国环境教育的特点是学校和社会教育机构紧密联系,很多学校把动物园、博物馆和水族馆等场所作为教育领地。日本的环境教育从二战后开始发展,日本把环境教育定
32、位为“综合教育”并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在课程内容上注重能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选择。在实施过程中“创建绿色校园”是日本环境教育的一大鲜明特色,“创建绿色校园”是指学校的教育设施要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把学生的学习环境转换成环境教育的资源。德国作为西欧工业大国,环境立法和严格执法是德国生态良好、经济发展的保证,从开始单一的政府强制性到如今社会公民自觉遵守环境道德,德国的环境教育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澳大利亚由于它所处的地理位置,沙漠广阔,环境教育中非常重视水资源,对于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教育开展了很多计划,比较注重学生环境伦理的培养。122国内环境通识教育的发展和研究现状1972年,自从中国代表团参加联合
33、国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国内的环境教育迅速展开。1973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决定(试行),草案对高校的环境教育提出了具体要求,奠定了我国环境教育立法的基础。1983年,召开了全国第二次环境保护会议,正式把“环境保护”作为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1991年,国家教委正式确定大学开设环境选修课,选修课内容要充分体现“环境保护”原则。这些以及后来重大的会议慢慢推动着环境教育的发展。1994年,提出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特别强调“加强受教育者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灌输在高等学校普遍开设发展与环境课程将可持续发展思想贯穿于从初等到高等的整个教育过程中”。1996
34、年,国家颁布了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19962010年),文件强调“环境教育是提高全民族道德素质和环境素养的良好手段”。2001年,国务院召开教育大会,制定20012005年全国环境教育工作纲要,要求各高校根据自身情况采取多种措施,把环境教育落实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之中,确保环境教育的效果。国内环境教育经过三十多年的蓬勃发展,国内大部分高校都设置了多个环境方面的专业,向社会输送了大量的人才。1994年颁布的中国21世纪议程,指出“在高等学校普遍开设环境与发展课程将可持续思想贯穿于从初等到高等的整个教育过程中”,这4个文件成为大学进行环境通识教育的政策依据和指导原则。经过多年的探索,高校环境
35、通识教育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国内关于环境教育的研究已有不少,很多学者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其中代表性的有祝怀新的环境教育论、环境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等,也有一些学者对国外一些著作进行了翻译,如黄宇、田青翻译的学校中的环境教育计划与实施、21世纪的环境教育理论实践进展与前景等,这些专著对环境教育的概念、课程、发展史、以及国际环境教育比较等都做了详细的阐述。郝韦霞在“对高等学校环境教育内容的探讨”一文中,对高等学校环境教育的内容从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环境专题讲座和社会实践活动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6】。王吉业在“对非环境专业大学生加强环境教育的必要性及方法研究”一文中,分析了我国高校环境教育的现状
36、以及强调重视对非环境教育专业的环境教育,也提出了相应的措施【710】。13研究方法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文献法。为了保证研究成果的可信度和可靠度,文献的搜集以公开发表的有代表性的国内外专著和论文为主。一方面充分利用宁波大学图书馆所藏图书及电子图书馆的资料,包括学者的专著、学术期刊、论文集、宁波大学本科培养方案、教学计划等;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获取相关的研究动态。运用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理论和环境教育通识设置管理理论,以宁波大学为例研究环境教育通识课程体系建设。14研究意义141环境问题是当今人类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21世纪议程中指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
37、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观认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互为因果,经济发展以自然环境为基础,同时是促进环境良好的有效力量。人口、资源、环境成为影响21世纪全球可持续发展的三大关键问题,环境问题给人类带来的影响日益严重【1112】。伴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工业科技技术的进步,工业产生的三废、生态恶化、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给人类的生活、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甚至危及到人类的生存。环境问题能否得到良好解决,是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能否得以顺利实现的重要保证,是当今人类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最大难题。142大学环境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环境意识的希望所在21世纪议程明确指出,“教育是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们解
38、决环境与发展问题的5能力的关键”。大学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是实施“环境教育与保护”这一基本国策的主要阵地之一。各类高校毕业生无论以后从事什么性质的工作,大多数将来都是各行各业佼佼者,他们是否具备良好的环保道德和环境行为,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大学生来自全国各个地区,大学生有较高的领悟和接受能力,一旦大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紧迫性之后,就会自觉地塑造自己的环境行为,并会对自己周围的人进行宣传感染,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环境素质水平【13】。大学生环境意识的提高对于我国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校的环境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环境意识的希望所在。143实施环境通识教育
39、是大学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必然选择通识教育包含内容丰富广泛,大学通识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学生能得到全面、和谐、持续的发展,成为真正的、全面的人,即有积极的情感、高尚的情操、广泛的兴趣、健康丰富而独特的个性【14】。环境通识教育是大学通识教育内容中的一部分,环境素质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没有环境通识教育的大学通识教育根本不算是“通识教育”、“全面教育”,学生也不可能得到健康全面协调的发展;没有接受过环境通识教育的大学生毕业后也不是国家社会所需求的建设者,因此实施大学通识教育必须包括环境通识教育,环境通识教育是大学通识教育的必然选择【1519】。2基于本科培养方案的宁波大学环境教育现状分
40、析21宁波大学各学科专业环境教育相关课程设置现状分析论文主要根据宁波大学2009级本科培养方案进行统计分析。宁波大学设有17个学院,共有85个本科专业。为了便于数据分析,统计分为2个部分各学科专业的课程和通识课程。在所有课程中,根据各个课程内容与环境教育的相关程度,对课程进行分类,分成4种类型I类课程即课程内容全部是关于环境知识与环境保护,环境教育在课程中所占到的比例达到100,如现代自然地理学、气象气候学、现代地貌学等,课程设置的目的就是丰富大学生的环境知识、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形成良好的环境行为。II类课程有关环境知识与环境保护内容在课程中所占比重在50左右,如自然资源概论、区域地理、环
41、境规划学等,有关环境的内容是课程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III类课程有关环境知识与环境保护内容在课程中所占比重在25左右,如旅游资6源与开发、海洋药物、水化学。IV类课程有关环境知识与环境保护内容在课程中基本没有,即环境无关课。表21各专业的环境教育相关课程统计表专业名称环境教育相关课程门数I类课程数类课程数类课程数环境学分总和环境学分占总学分()生物技术专业(专升本)4510132238004634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专业649282749633026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357181048132934生物科学专业6110173444132691地理科学(师范)专业3071584363266
42、0环境工程专业353211136252210生物技术专业519152735252149水产养殖学专业544133729631806科学教育专业264101227501677旅游管理专业302121626751631化学专业44153825501555生物科学(师范)专业30381922001341城市规划专业23216525501250行政管理专业36023419501189应用化学专业(工科)33023117631075人文教育专业1527617501067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2707201563953生物工程专业2517171563953建筑学专业164661850907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2
43、609171475899化学专业(师范教育)2401231263770航海技术1520131225747小学教育专业102711225747工商管理专业100010750457工程管理专业7133625381物流管理专业高水平运动员80265003057物流管理专业8026500305法学(22)专业2020225274轮机工程专业9018400244物理学(师范)专业6015288175物理学专业6015288175应用物理学专业6015288175会计学(CGA方向)5005238145法学专业2020225137工业设计(艺术类)专业2020200122教育技术学专业2020100061
44、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专业1010050030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1010050030其他47个专业0000000000表21中“环境教育相关课程门数”是指专业培养方案中涉及环境内容的课程数量,“环境教育相关课程学分占总学分”是指环境教育相关课程学分总和在每个专业毕业最低总学分占的比例,其中大部分专业毕业最低学分是164学分,有些专业如城市规划专业、建筑学专业是204学分,还有些专升本专业是82学分。开设环境教育相关课程的专业有38个,没有开设环境教育相关课程的专业有47个。其中跟环境直接相关的专业有4个环境工程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专业和地理科学(师范)专业。把“
45、环境学分占总学分”值记为M,在设有环境教育相关课程的38个专业中M20的只有7个专业,其中有4个专业属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分别为生物技术专业(专升本)、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专业、生物科学专业和生物技术专业;还有3个属建筑工程与环境学院,分别为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地理科学(师范)专业和环境工程专业。最高的是生物技术专业(专升本),M值达到4634;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专业的“环境学分总和”最高有4963学分,M值为3026。10M10,其中地理科学(师范)专业M值最高为2660,剩下的5个专业的M值都比较低,教育技术学专业和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专业的M值连1都不到。其中有一些专业的环境
46、教育相关课程门数是较多的,如生物科学(师范)专业、化学专业(师范教育),但是I类课程占得比例很小,类课程占得比重很大。像化学专业(师范教育)总共有24门环境教育相关课程,I9类课程一门也没有,类课程只有1门,而类课程占了23门。环境教育是提高民族环境意识的重要力量,师范类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将来合格的教师,直接影响未来中小学教师的环境素养。要想达到环境教育的目标,是需要几代人的不断努力和坚持。教师的基本职责是教书育人,无法想象缺乏环境素养的教师培养出来的学生会是什么的人,作为将来不久的教育者,他所拥有的环境知识、环境素养会直接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间接地影响中小学生的环境教育,因此,加强师范类专
47、业的环境教育势在必行【2021】。从以上分析可得出,现行的宁波大学各学科专业环境教育相关课程设置存在以下问题各学院开设的环境教育相关课程数量不均衡,这里指的是各学院各专业的课程开设情况,不包括通识课程开设。多的学院有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开设了383门环境教育相关课程、建筑工程与环境学院开设了146门环境教育相关课程,还有一些学院根本就没有环境教育相关课程,如外语学院、体育学院等;各专业的环境教育相关课程数量差距很大,如最多的是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专业有64门环境教育相关课程,少的专业只有寥寥可数的几门,47个专业的培养方案中没有1门环境教育相关课程;其中一些专业很多环境教育相关课程选修的,重视
48、程度不够,如科学教育专业有26门环境教育相关课程,其中只有11门是必修的,其他都是以选修的形式,像气象气候学、环境化学、普通生态学、现代自然地理学2等一些跟环境相关程度较高的课程;师范类专业环境教育薄弱,一半的师范专业没有开设环境教育相关课程,且在开设环境教育相关课程的专业中,环境教育相关课程门数偏少,且跟环境教育相关程度有待提高;对于环境意识、环境道德和环境法制的环境教育相关课程数量很少,只有法学专业开设环境法律的课程,也只有两门即环境资源法和国际环境法环境类专业的课程中缺乏人文性环境教育相关课程,非环境专业环境教育相关课程比较缺乏,只能通过学校的通识课程来学习,自由选择的幅度很小,急需加强
49、。22宁波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环境教育相关课程设置及特点宁波大学自2008年开始实施通识教育,并要求学生完成32个必修学分和10个选修学分。表23宁波大学通识课程修读要求类别板块课程名称学分备注必修课程(共32学分)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610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3形势与政策2以讲座形式开设大学体育144按实训类课程组织教学军事理论1军事技能训练1按实训类课程组织教学人文科学大学英语(共二级)8其中大学英语口语每级1学分,按实训类课程组织教学。工程技术计算机应用基础(一级)2选修课程(共10学分)人文科学理科专业和工科专业必须修读3学分以上社会科学理科专业和工科专业必须修读3学分以上自然科学文科专业必须修读2学分以上工程技术文科专业必须修读2学分以上综合由表23得公共必修课主要包括“两课”(政治理论课和思想道德修养课)、英语、计算机、体育、军事理论以及军事技能训练,所占比例达到7620,各专业培养方案大致相同。通识教育选修课占的比例只有2380,学生自由选择的幅度较小。宁波大学根据不同专业设置不同要求的选修课要求,关于环境教育方面的通识课程有环境伦理学、神奇的大自然、气象与生活等共39门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