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名胜区防灾减灾规划设计研究【毕业论文】.doc

上传人:文初 文档编号:25710 上传时间:2018-05-05 格式:DOC 页数:64 大小:31.5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风景名胜区防灾减灾规划设计研究【毕业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风景名胜区防灾减灾规划设计研究【毕业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风景名胜区防灾减灾规划设计研究【毕业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风景名胜区防灾减灾规划设计研究【毕业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风景名胜区防灾减灾规划设计研究【毕业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本科毕业设计城市规划风景名胜区防灾减灾规划设计研究THEPLANNINGABOUTCHINASSCENICSPOTPROTECTIONANDDISASTERPREVENTION风景名胜区防灾减灾规划设计研究I风景名胜区防灾减灾规划设计研究摘要防灾减灾规划在现实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有效地防灾减灾规划和设计可以显著地降低灾难给人们带来的生命、财产和安全损失。尤其是近年来,由于人类社会工业化的提高和大气等地球物理环境的复杂多变,事故与灾害发生的规模与概率也随之增大。诸如近期发生的汶川大地震、舟曲泥石流等,这些都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极大地损失。风景名胜区由于自身所固有的一些特性如珍稀性、唯一性

2、、不可再生性和社会服务性,与城市和乡镇的防灾减灾规划设计有一定的相似点,同时由存在不同点。由于此类研究的缺乏和研究本身的必要性,本文旨在对风景名胜区的规划设计中创造性地提出具有广泛适用性的风景区防灾减灾保护区划分方法和措施。关键词灾害;风景名胜区;防灾减灾;规划设计THEPLANNINGABOUTCHINASSCENICSPOTPROTECTIONANDDISASTERPREVENTIONABSTRACTINREALLIFEDISASTERPREVENTIONANDMITIGATIONISSIGNIFICANT,EFFECTIVELYPLANNINGANDDESIGNOFDISASTERPRE

3、VENTIONANDMITIGATIONCANSIGNIFICANTLYREDUCETHEDISASTERGAVERISETOLIFE,PROPERTYANDSAFETYLOSSESESPECIALLYINRECENTYEARS,DUETOINCREASEDINDUSTRIALIZATIONOFHUMANSOCIETYANDTHECOMPLEXATMOSPHERICANDOTHERGEOPHYSICALCONDITIONS,ACCIDENTSANDDISASTERSINTHESIZEANDPROBABILITYOFOCCURRENCEINCREASESSUCHASTHERECENTWENCHU

4、ANEARTHQUAKE,ZHOUQUMUDROCKFLOWS,WHICHTHREATTHESECURITYOFLIFEANDPROPERTYLOSSESGREATLYBECAUSEOFITSSCENICSPOTSINHERENTFEATURESSUCHASRARITY,UNIQUENESS,NONRENEWABLEANDSOCIALSERVICESTHEREFORE,CITIESANDTOWNSWITHDISASTERPREVENTIONANDMITIGATIONPLANNINGANDDESIGNHASSOMESIMILARITIES,ANDALSOBYTHEEXISTENCEOFDIFFE

5、RENTPOINTSBECAUSETHELACKOFSUCHRESEARCHANDTHENEEDFORTHERESEARCHITSELF,THISARTICLESEEKSTOSCENICSPOTSINTHEPLANNINGANDDESIGNCREATIVELYPUTFORWARDTHEBROADAPPLICABILITYOFMETHODSANDMEASURESFORDISASTERPREVENTIONANDMITIGATIONKEYWORDSDISASTERSCENICSPOTSDISASTERPREVENTIONANDMITIGATIONPLANNINGANDDESIGN风景名胜区防灾减灾规

6、划设计研究I目录1引言111选题背景112风景名胜区概念与含义1121风景名胜区概念的界定1122风景名胜区的类型2123风景名胜区的特征和作用2124保护风景名胜区的意义32风景名胜区防灾减灾现状和初期评估421风景区防灾减灾的内涵4211灾害的含义与危害4212风景区防灾减灾与一般防灾减灾的共同点4213风景名胜区防灾减灾的特殊性422风景名胜区防灾减灾概况5221风景名胜区区防灾减灾规划设计研究的发展现状5222当前风景名胜区防灾减灾规划设计研究的社会概况523风景名胜区初期评估方式6231建立风景名胜区普适性敏感指标体系6232风景名胜区初期评估73建立风景名胜区保护等级分区体系简易模

7、型831风景名胜区保护等级分区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8311风景名胜区保护等级分区评估指标体系建立的理论基础8312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8313建立评估指标体系的过程932建立风景名胜区生态风险评估指标体系10321评估指标因子的选择10322建立风景名胜区生态风险评估(风景名胜区资源环境评价)体系11323风景名胜区保护必要性评估(风景名胜区景观价值)体系的建立1833风景名胜区保护等级评估体系的简单运用26331指标权重26332综合评价指数2734建立风景名胜区保护等级评价体系简易模型27341风景名胜区生态风险评价体系简易模型的建立27342风景名胜区保护必要性评价体系简易模型的建立2834

8、3风景名胜区灾害综合风险评价体系简易模型的建立294风景名胜区保护规划分区与保护3041风景名胜区保护规划分区30411现行规范中风景名胜区保护规划内容30412法律保护规划分区的基础风景名胜区保护等级评估30风景名胜区防灾减灾规划设计研究II42风景名胜区灾害的防治30421风景名胜区灾害防治特殊性30422风景名胜区灾害防治原则3143建立风景名胜区内部防灾体系31431建立灾害的预警系统31432落实灾害的预防工作32433建立抗灾救援系统3344风景名胜区灾害防治技术性措施335实例研究以白塔山风景区防灾减灾规划设计为例3451白塔山风景名胜区概况3452建立白塔山风景名胜区生态风险分

9、级分布模型34521建立白塔山风景名胜区生态风险评定因素集34522建立白塔山风景名胜区生态风险评定评价集34523建立白塔山风景名胜区生态风险评定权重集34524建立白塔山生态风险单因素模糊评价体系表35525综合模糊评价36526建立白塔山风景区生态风险分级分布图3653建立风景名胜区保护必要性分级分布模型38531建立风景区保护必要性性评定因素集38532建立评价集39533建立白塔山风景名胜区保护必要性评定权重集39534建立白塔山风景名胜区保护必要性单因素模糊评价体系表39535综合模糊评价40536建立风景名胜区保护必要性分级分布图4154白塔山风景名胜区区防灾减灾规划设计4154

10、1白塔山风景名胜区防灾减灾分区保护规划41542白塔山风景名胜区防灾减灾分级保护规划436结论44致谢错误未定义书签。附录471引言11选题背景风景名胜区是一个国家自然和人文历史的凝聚,是实现人类与自然相融的方式,是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拥有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因此拥有多如繁星的风景名胜区。同时我国也是一个灾害多发的国家,尤其是在全球气候日趋多变背景下,灾害频率愈加频繁且灾害损失愈加严重,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大,灾害已经成为威胁我国风景名胜区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针对灾害特性,建立风景名胜区防灾减灾评价规划体系,改善风景名胜区防灾减灾规划方法,使风景名胜防灾减灾

11、工作真正做到行之有效,对于保护和可持续开发风景名胜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当前针对风景区防灾减灾规划设计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且缺少统一的标准和认识;目前对于防灾减灾内容所使用的方法多具有一定技术门槛,远远超出了本科生普遍的知识结构体系。综上所述,结合现有风景名胜区、地质灾害和城市防灾减灾成果的基础上,对风景名胜区中的评价与分区标准做出适合本科生运用的模型。希望自己这些粗浅的认知能够为我国的风景名胜区防灾减灾规划的构建提供一点参考。12风景名胜区概念与含义121风景名胜区概念的界定风景名胜区也称风景区,海外的国家公园相当于国家级风景区1,是指具有观赏、文化或者科学价值,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比

12、较集中,环境优美,可供人们游览或者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区域2。因此,风景名胜区不同于自然保护区或历史文物保护区的概念,而是将自然元素和人文元素融为一体。风景名胜区规划也称风景区规划。是保护培育、开发利用和经营管理风景区,并发挥其多种功能作用的统筹部署和具体安排。经相应的人民政府审查批准后的风景区规划,具有法律权威,必须严格执行1。风景名胜区防灾减灾规划既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又是风景名胜区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风景名胜区防灾减灾规划贯穿于风景名胜区规划的全过程,是风景名胜区规划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M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2中华人民共

13、和国国务院风景名胜区条例M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风景名胜区防灾减灾规划设计研究122风景名胜区的类型根据不同的专业着眼点和研究角度,风景名胜区有多种不同侧重点的分类方法。其中,较为常规的有(1)风景名胜区按行政关系以及风景区景物的观赏、文化、科学价值和环境质量等,可划分为两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省级风景名胜区2。(2)风景区按用地规模可分为小型风景区20KM2以下、中型风景区21100KM2、大型风景区101500KM2、特大型风景区500KM2以上1。(3)按风景名胜区自身的特征形象、主体风景、标志性景观和结构,大致可以分为八大类山岳风景区、湖泊风景区、河川峡谷风景区、森林风景区、海滨风

14、景区、石林瀑布风景区、历史古迹名胜区和革命纪念地3。本文为了研究方便,采用第三种分类方法。进一步根据八大类风景名胜区自然条件特点,结合个体的特点和共性,将风景名胜区整合为五大类山岳风景区、海滨风景区、水景(河川峡谷、湖泊、石林瀑布)风景区、生态型风景区(森林、草原)和名胜型风景区(历史古迹、革命圣地)。123风景名胜区的特征和作用由于我国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人文景观,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景名胜区。我国风景名胜区的特色主要体现为(1)时空跨度大。我国历史悠久、地域广阔,风景名胜区星布全国各地。在中国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了具有地域特性大、文化传统延续性强的风景名胜区体系。时间跨度数千年,从秦汉皇陵

15、到明清园林;地域纵横几千里,从黑龙江的镜泊湖到海南的三亚热带海滨。这反应了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多样性、延续性和持久性,是许多国家难以比肩的。(2)风景名胜区内景观内容多以山景、水景为主体。统计表明我国山区面积占全国土地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儒释道交融,山水城相错,悠久的人文历史与自然山水相辅相成,使山水增了灵气,文化添了神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山水文化。风景名胜区中山岳风景区与水景风景区众多,也是我国风景区防灾减灾工作的侧重点。(3)自然与人文融为一体。我国传统“天人合一”的朴素哲学思想和兼容并蓄的精神始终贯穿于整个民族发展史,风景名胜区是这一观念的极好反映。风景名胜区的作用主要包括(1)保护生态、

16、生物多样性与环境,显示其保育功能;(2)开展科研和文化教育,促进社会进步,显示其教育与科研功能;(3)发展旅游事业,丰富文化生活,显3丁文魁等风景名胜研究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88,25风景名胜区防灾减灾规划设计研究3示其游憩与启智功能;(4)通过合理开发,发挥经济和社会效益,显示其生产与民政功能4。此外,风景名胜区通常还具有带入体验、文物保护和宗教寓意等功能。124保护风景名胜区的意义保护风景名胜区的意义通常是指人们保护风景名胜区的价值和原因。首先,保护风景名胜区是维护生态稳定、保护生态物种多样性的重要途径和方法。风景名胜区对生态的影响是综合的多方面的,包括对大气、水源、土壤以及生物多样

17、性等方面;是稳定生态平衡,优化资源,防护江河大地免受自然灾害的前提和条件。同时风景区是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境域,是天然的基因库。其次,风景名胜区的保护有利于经济发展。风景名胜区景观和风景资源具有稀有性、独特性和不可再生性。不仅地域特色产物、民间艺术品和风景名胜区具有紧密联系,社会相关第三产业的发展也需要风景名胜区发挥窗口和平台的作用。第三,保护风景名胜区是是文化传承的要求、是传统习俗延续的保障,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人文内涵是风景名胜区非常重要的构成元素,从一定程度上讲几乎是风景名胜区的全部价值。风景名胜区可以为人们提供与大自然亲近的舞台,享受大自然的美景和文化熏陶。民族特色和传统文化能够实现个体在

18、历史中的自我定位、获得归属感,激发炎黄子孙的爱国感情和民族凝聚力。第四,对风景名胜区的保护能为科研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条件。保护生态、生物多样性与环境是风景名胜区各种功能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功能。风景名胜区记录了历史变迁的过程,是研究地质变化、物种更替等自然科学的实验室;更可提供用于生产或科研领域的多种遗传基因的科研资源。第五,保护风景名胜区是我国树立国际形象的标签。风景名胜区是我国展示国家软实力和民族自信力的平台,是加强我国国际交流的通道。落实对风景名胜区的保护是塑造国际负责任大国的必要条件。提出建立和保护风景名胜区是历史发展的潮流,是由个体利益思维方式向集体利益思维方式的转变,是人类文明史的一次

19、重大进步。因此,加强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势在必行,而风景名胜区防灾减灾更是工作的重中之重。4张光升风景名胜区实施指南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1618风景名胜区防灾减灾规划设计研究2风景名胜区防灾减灾现状和初期评估21风景区防灾减灾的内涵211灾害的含义与危害自然学家马宗晋认为灾害是由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或二者兼有的原因所引发的对人类生命、财产和人类生存发展环境造成破坏损失的现象或过程5。所以灾害是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与城市灾害相比,风景区灾害中人为因素可控制性更强,因此加强对自然因素的控制和预防在风景名胜区防灾减灾规划设计中占主导地位。风景区灾害的危害主要包括对风景资源本身以及

20、风景区生态平衡造成破坏;给人类财富造成巨大的不可逆的损失;损害灾害发生地人民的利益。212风景区防灾减灾与一般防灾减灾的共同点风景区防灾减灾的含义同防灾减灾一样,都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都是指减少、阻碍或防止灾害的产生,即减少甚至防止一切人为灾害和最大限度得减少可免自然灾害的产生。第二,防灾减灾目的在于减轻甚至避免灾害损失。在防止可避免灾害的前提下,减轻或者防止正在发生或者即将发生灾害所带来的损失。第三,同时加强减少甚至防止不利于防灾减灾建设和实施的思想或举动,减少灾害引起因素的存在几率。213风景名胜区防灾减灾的特殊性防灾减灾对于风景名胜区而言,不仅涵盖普通防灾减灾的目的确保目标地区安全、防

21、止或者延缓灾害的发生,更要求在灾害防治过程中尽量减少对景区内景观和景观资源的破坏。可以说风景名胜区防灾减灾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防止自然或人文景观受到破坏6。因为风景名胜区之所以成为5马宗晋灾害学导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486谢怀建,沈平长江三峡地质灾害治理中的景观保护与建设方法探索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7,29258风景名胜区防灾减灾规划设计研究5风景名胜区,根本原因就是其所具有的景观品质特性,这是风景名胜区的“起源”。22风景名胜区防灾减灾概况221风景名胜区区防灾减灾规划设计研究的发展现状随着近几年国家对防灾减灾政策的重视和灾害次数日益频繁,我国防灾减灾科研事业迎来了世纪后

22、的第一个高峰。但是与我国城市和乡镇的防灾减灾规划相比,我国的风景名胜区防灾减灾规划的发展较为缓慢。当前风景区防灾减灾规划设计没有独立的标准和成果,只是作为城市的防灾减灾规划理念的延伸,因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222当前风景名胜区防灾减灾规划设计研究的社会概况当前我国关于风景名胜区灾防灾减灾规划设计的研究条件不完善,其原因主要包括(1)风景名胜区防灾减灾专业研究力度不足。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对自然灾害的相关研究逐渐增多,但是大部分都是对某地区特定灾害防治和某地区减灾技术措施等特定对象进行研究,或者从宏观角度,笼统地对制度、建议以及政府政策进行研究等,而专门针对风景名胜区自然灾害防治管

23、理的研究相对较少。(2)有关风景名胜区防灾减灾的法律规范不够健全。我国对于风景名胜区管理和保护工作的依据目前仅有一部由国务院于2006年颁布的风景名胜区条例。而且该条例仅对风景区的各项工作仅做从原则性角度进行规定,措施呈粗线条、模糊性,而对于风景名胜区防灾减灾工作没有制定相应明确的实施细则,在现实中难于实施操作。(3)灾种划分偏少。由于没有系统的灾害划分依据,当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在编制风景名胜区防灾减灾规划时只能根据现有的单项法律,如防震减灾法、防洪法、气象防灾减灾条例、消防法等法律进行自我掌控。由于对意外灾害没有制定相应的预防预案,缺少专业的防护能力和应对能力。(4)风景名胜区防灾减灾规划中措

24、施单一。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风景名胜区规划中有关防灾风景名胜区防灾减灾规划设计研究减灾规划的措施大多属于工程性措施,如防洪工程、防泥石流工程、抗震工程等,很少涉及灾害应急预案系统、灾后救援系统、防灾救灾人员队伍配置等非工程性手段。而且当前工程性措施也往往表现出僵硬与突兀,甚至会破环风景名胜区内环境的整体性和美感度,因此灾害防治工程有时甚至成为了风景名胜区的破坏者。(5)缺少完善的风景名胜区评估体系。在规划制定之前,应该对风景名胜区进行包括承灾脆弱性评估、各种灾害风险评估、风景名胜区综合防灾能力评估在内的评估。规划评估是制定防灾减灾规划的基础和依据,因此要保证风景名胜区防灾减灾规划设计做到科学有

25、效,就必须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风景名胜区防灾能力评估体系。23风景名胜区初期评估方式231建立风景名胜区普适性敏感指标体系灾害发生区域趋势与风景名胜区景观的存在价值相冲突是风景名胜区灾害发生的前提条件,因此对风景名胜区的环境监测是风景名胜区保护、监管工作的基础和重点,也是风景名胜区各项进行工作不可或缺的过程和获取全面信息的保障。对各类风景名胜区监测重点内容的对比分析和总结之后,能够获得具有普适性的监测指标,进而可以推导出各类风景名胜区的生态环境以及景观敏感指标。结论如表31所示表31基于监测重点得出的普适性风景区生态环境景观评价指标风景区类型重点监测内容监测指标普通指标敏感指标山岳型风景区自然(

26、环境)植被生物多样性水环境质量大气环境质量植被覆盖率、植物空间生长珍惜度、生物种群稳定性富营养化、气色味、水温、清浊度、毒性化合物等尘埃、浮尘、有毒气体等水环境质量大气环境质量建筑形态生物多样性动物形态植被植物形态地貌状况人文(景观)地貌状况植物形态动物形态建筑形态形态、稳定度植物种类构成、分布、地形契合度数量、分布、种类建筑体量、建筑年代、环境意风景名胜区防灾减灾规划设计研究7境与效果海滨型风景区自然(环境)海水水质物种多样性漂浮物、气色味、PH、溶解氧、微生物、水温、有毒化合物等种群稳定性物种多样性水域状况海水水质气候舒适度动物状况人文(景观)气候舒适度水域状况动物状况温度、湿度、紫外线辐

27、射强度、风速等形态、分布、水量、美感珍惜度、分布水景(河川峡谷、湖泊、石林瀑布)风景区自然(环境)水质富营养化、气色味、水温、油类、清浊度、毒性化合物等水域状况建筑形态水质水域状况地貌状况动植物形态人文(景观)地貌状况动植物形态水域状况建筑形态地貌状况形态、分布、现象数量、分布、类型形态、分布、类型、数量、溪泉水、瀑布美感建筑体量、建筑年代、环境意境与效果形态、稳定度生态型(森林、草原)风景区自然(环境)植被植被覆盖率、病虫害、火灾发生率、物种稳定性植被动物形态植物形态人文(景观)植物形态动物形态构成、分布、群落、地形水域契合度构成、分布、群落、地形水域契合度名胜型(历史古迹、革命胜地)风景区

28、自然(环境)空气质量声环境质量清洁度成分、有毒气体、浮尘等噪声污染指数包括地面清洁度和拥挤度声环境质量植被清洁度空气质量指数建筑形态人文(景观)建筑形态文物形态建筑体量、建筑年代、环境意境与效果碑石、摩崖石刻、壁画、塑像、古墓等保护状况注其余普适敏感指标易损脆弱度、容量利用度、自然灾害频率等。232风景名胜区初期评估在初步了解风景名胜区基本信息情况下,结合风景名胜区受灾记录和表31得到的普适性指标,可以加强对风景名胜区内灾害类型和灾害分布的初步理解,从而迅速评判风景区内主要景观保护与灾害防治之间的矛盾;有利于加强对风景名胜区空间结构和景观资源结构的认识,进而高效获取有效信息,提高对风景名胜区防

29、灾减灾规划的整体掌控能力。也是进行指标赋予权值和评分的一种途风景名胜区防灾减灾规划设计研究径。3建立风景名胜区保护等级分区体系简易模型31风景名胜区保护等级分区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311风景名胜区保护等级分区评估指标体系建立的理论基础简易的风景名胜区保护等级分区体系的基础是由两部分构成的风景名胜区生态风险评估和保护迫切性评估。由于风景名胜区防灾减灾的根本任务是保护景观资源不受灾害的危害,因此可以将风景名胜区生态环境评价和景观评价分别作为风景名胜区生态风险评估和保护迫切性评估的测量标准。即风景区生态环境评价越低风景区灾害风险评价越高,风景区景观价值越高则保护迫切性越高。将两者评价分级分布图叠加,就

30、会形成简易的风景名胜区保护分级分布图。风景名胜区保护分级分布图等级越高说明越需要加强该地区的保护强度,从而最终确定在风景区防灾减灾规划设计中的工作重心。312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建立风景名胜区保护等级评估指标体系就是分别建立风景名胜区生态环境评价体系的指标体系和风景名胜区景观评价体系的指标体系。风景名胜区保护等级评估体系是一个将多因子进行综合处理的过程,这些因子便是评估风景名胜区保护等级的指标,是风景名胜区的构成因素,因而指标之间即相互关联,又相互影响,还相互作用。该风景名胜区保护等级评估体系要最大限度得适应各种风景名胜区进行防灾能力评估,就要围绕风景名胜区防灾能力建立一个思路清晰、全面、合理、

31、可行的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应当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全面性原则,指标体系能够要能全面地包括影响风景名胜区保护等级分区的因素,能够最大限度得适应于更多的评估对象。风景名胜区防灾减灾规划设计研究9(2)科学性原则。单个指标应能准确地反映风景名胜区保护等级确立的专项特点,单个指标的选取应满足评估对象之间具有可比性,并保证指标数据的可采集性。(3)系统性原则。指标体系内部单个指标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和互相制约的,评估对象是由它们在一定规则下组成的具有一定层次性和特殊功能的有机整体。因此,将评估对象层层分解,最终可以得到单个指标;而单个指标根据一定层次关系整合之后,最终构建起一个可以相互补充的指标体

32、系。(4)完整性原则。指标体系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在充分地反映评估对象的特点和本质同时,应对指标进行全面的识别和严格的筛选,避免指标设置产生范围重复现象。(5)实用性原则。所谓的实用性是指评估方法和过程切实可行;评估指标便于搜集、调查和计算;评估指标易于表达,便于操作;评估结果符合客观事实。(6)动态性原则。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对风景名胜区影响的复杂性、可变性和动态性,风景名胜区发展阶段的延续性和可变性,以及整体与部分的差异性的要求,指标体系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到系统的可变性和动态性,以期能够全面地反映出风景名胜区的发展阶段或过程。(7)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的原则。定性评价是指通过经验的判断和

33、观察的得到结论的过程,该评价具有多标准性、主观性和不确定性。定量评价则是采用赋值量化的方式,通过一定的程序的运算分析得出结论;其评价客观性较强,但适用范围不具有广泛性。(8)目标导向性原则。评估的目的并不是单纯地计算结果,更应当具有阻碍和遏制对象恶意方向发展趋势的意识,同时具有促使和引导对象向正确的方向和目标发展的作用。313建立评估指标体系的过程风景名胜区综合抗灾能力评估体系的建立过程是动态的过程(如图31所示),通过对客观材料和数据的分析处理来表达评估对象的客观状态。整个评估过程主要包括拟定评估指标和标准,并根据评估结果对评估体系进行逆向优化。风景名胜区防灾减灾规划设计研究图31指标体系建

34、立过程32建立风景名胜区生态风险评估指标体系321评估指标因子的选择本文采用目标法与组成要素分析法相结合的方式选取评价指标,根据我国现行法律规范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177752003)和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参考国内外灾害评价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风景名胜区特点,将风景名胜区生态风险评估作为指标体系中的目标层(A);目标层可分为生态特征、环境质量、监护管理三个方面,并将其作为准则层(B);在每一个准则层下选取一级评价指标(C);将一级评价指标下设置二级评价指标层(D),最终建立风景名胜区生态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图32)。风景名胜区防灾减灾规划设计研究11图

35、32风景名胜区生态风险评估体系图(1)322建立风景名胜区生态风险评估(风景名胜区资源环境评价)体系将二级指标(D)作为新的准则层,每一个二级指标下均选取三级评价指标(E),具体如下所示C1多样性指风景名胜区内风景资源的复杂程度,主要表现为风景资源在构成结构、分布状态和功能特性表现出的特异性。同时,生态系统多样性及其健康状况是风景名胜区生态意义的重要体现7。7肖笃宁景观价值与景观保护评价J地理科学,2006,263505507风景名胜区防灾减灾规划设计研究图33风景名胜区生态风险评估体系图(2)表31风景名胜区生态风险评估体系指标释义表(1)C2承载力具体指风景名胜区的对干扰的承受能力和极限容

36、量,即对工程扰动和自然扰动的敏感程度和风景名胜区的自我保持平衡能力的大小,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风景名胜区内风景资源遭到破坏后恢复能力系数。指标释义评价级别等级描述评分(权值)资源类型多样性资源类型多样性是指风景名胜区内风景资源种类的丰富程度以及构成方式的复杂程度。评价等级分为高、中、低三级。高风景资源种类丰富程度弱,构成方式的复杂程度低。中风景资源种类丰富程度中等,构成方式的复杂程度中等。低风景资源种类丰富程度高,构成方式的复杂程度高。空间多样性指风景名胜区内同种景观资源分布的复杂度及各类景观资源间的空间关系和功能联系的多样性。评价等级分为高、中、低三级。高空间互通性较差,相互作用强度较弱,空

37、间布局多样性低。中空间互通性一般,相互作用强度中等,空间布局多样性一般。低空间互通性较好,相互作用强度较强,空间布局多样性高。生态系统多样性指风景名胜区内自然资源分布的多样性及各类生物中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联系的多样性。评价等级分为高、中、低三级。高生物资源类型不丰富,生物间关系松散,生态体系构成简单。生态系统多样性低。中生物资源类型丰富度一般,生物间关系一般,生态体系构成不复杂。生态系统多样性中。低生物资源类型丰富,生物间关系紧密,生态体系构成复杂。生态系统多样性高。风景名胜区防灾减灾规划设计研究13图34风景名胜区生态风险评估体系图(3)表32风景名胜区生态风险评估体系指标释义表(2)DC3生

38、态脆弱性只要指风景名胜区内生态系统结构的脆弱程度,即外界干扰对风景名胜区内部生态系统干扰强度高低和影响大小,以及外界作用对风景名胜区进行异化改变作用的难易程度。指标释义评价级别等级描述评分(权值)资源分散性指景区内同种风景资源分布状况,不同类型的资源是否集中,分为高、中、低三级。高不同类型的风景资源集中度高。中不同类型的风景资源集中度中等。低不同类型的风景资源集中度低。自我调节能力具体指风景名胜区内景观资源对外界干扰的敏感性、反应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评价等级分为高、中、低三级。高风景名胜区景资对外界干扰的敏感性高,反应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弱。中风景名胜区景资对外界干扰的敏感性中等,反应能力和自我

39、调节能力中等。低风景名胜区景资对外界干扰的敏感性低,反应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强。生态系统稳定性指风景名胜区内各类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联系的稳固程度以及对外界干扰的抗性。评价等级分为高、中、低三级。高各类生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程度较弱,对外界干扰的抗性。中风景名胜区内各类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联系的程度一般,对外界干扰的抗性一般。低风景名胜区内各类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联系稳固,对外界干扰的抗性较强。风景名胜区防灾减灾规划设计研究图35风景名胜区生态风险评估体系图(4)表33风景名胜区生态风险评估体系指标释义表(3)C4潜在灾害类型指在风景名胜区内对风景名胜区的破坏影响较大的主要灾害种类,需要根据风景名胜

40、区的主要特点以及历史灾害资料进行确定。指标释义评价级别等级描述评分(权值)地形切割度指地面某领域范围内的平均高程与该领域范围内的最小高程或最大高程的差。以及山体水体的聚集程度。高风景名胜区内地形切割度较深,河流山体破碎度高。中风景名胜区内地形切割度中等,河流山体破碎度中等。低风景名胜区内地形切割度较浅,河流山体破碎度低。极端气象条件指对风景名胜区造成严重影响、给风景资源和风景区内活动人带来较大损失的气象因素。高风景名胜区内极端天气发生很频繁。中风景名胜区内极端天气发生频率一般。低风景名胜区内极端天气发生不频繁。资源易损性指景观资源遭受到不可逆破坏可能性或已被损坏的大小程度。高风景名胜区内风景资

41、源易损性高。中风景名胜区内风景资源易损性中等。低风景名胜区内风景资源易损性低。风景名胜区防灾减灾规划设计研究15图36风景名胜区生态风险评估体系图(4)表34风景名胜区生态风险评估体系指标释义表(4)C5社会效应指风景名胜区内灾害对外界的影响范围以及社会因素对于风景名胜区防灾能力提升的影响。指标释义评价级别等级描述评分(权值)潜在灾害类型风景名胜区几经发生了该灾害且未得到及时有效治理或存在该潜在灾害发生的隐患。高风景名胜区发生该灾害的危险性较高。中风景名胜区发生该灾害的危险性中等。低风景名胜区发生该灾害的危险性较低。风景名胜区防灾减灾规划设计研究图37风景名胜区生态风险评估体系图(6)表35风

42、景名胜区生态风险评估体系指标释义表(5)C6基础配置指在风景名胜区内以建成的防灾减灾工程性工作的成果,防灾减灾体系的有效完成度,以及在灾害发生时可以利用的基础设施和降低风景名胜区损失的硬件设备。指标释义评价级别等级描述评分(权值)知名度指风景名胜区对社会、地区的影响力,以及被公众了解程度。高省级一般风景名胜区。中省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低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法规配套具体指风景名胜区具有指导意义的法律规章体系以及规划保护性文件系统。高法规保障体系不完善或无完整的规划性文件。中具有较完善的法规体系保障,有较完整的规划性文件体系。低具有完善的法规体系保障,有完整的规划性文件体系。周边消极环境具体指风景名

43、胜区周围对风景区具有消极因素的环境,如污染力强的工矿企业、对风景区交通造成干扰的工程设施等。高风景名胜区周围环境对风景区具有强烈的负面干扰性。中风景名胜区周围环境对风景区的负面干扰能力一般。低风景名胜区周围环境对风景区的负面干扰能力较弱。风景名胜区防灾减灾规划设计研究17图38风景名胜区生态风险评估体系图(7)表36风景名胜区生态风险评估体系指标释义表(6)C7运营机能风景名胜区内对灾难预防、监测、落实和管理的有效能力,包涵防灾减灾、抗灾救灾、重建等全过程。图39风景名胜区生态风险评估体系图(8)指标释义评价级别等级描述评分(权值)机构设置指涉及风景名胜区中管理、维护等功能的组织体系。高风景名

44、胜区内机构管理系统不完善,机构内部的分工和责任分配不明确。中风景名胜区内机构管理系统较完善,有较明确的分工和责任分配。低风景名胜区内机构管理系统完善,有明确的分工和责任分配。设施状况具体指风景名胜区应对灾害而建立的设施和物品。高没有完善防灾减灾工程保障设施以及在灾害中可以运用的减少灾害的硬件设备体系。中具有较完善防灾减灾工程保障设施以及在灾害中可以运用的减少灾害的硬件设备体系。低具有完善防灾减灾工程保障设施以及在灾害中可以运用的减少灾害的硬件设备体系。风景名胜区防灾减灾规划设计研究表37风景名胜区生态风险评估体系指标释义表(7)323风景名胜区保护必要性评估(风景名胜区景观价值)体系的建立同理

45、可以建立风景名胜区保护必要性评估体系(如图310)。图310风景名胜区保护必要性评估体系图(1)指标释义评价级别等级描述评分(权值)监测机能指涉及风景名胜区中对风景区灾害的监测机制的完整度和运行能力。高风景名胜区中对风景区灾害的监测机制的完整度低、运行能力弱。中风景名胜区中对风景区灾害的监测机制的完整度一般、运行能力中等。低风景名胜区中对风景区灾害的监测机制的完整度高、运行能力强。管理能力具体指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对风景区内各项事务管理过程的能力。高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的运营及对风景区的管理能力较低。中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的运营及对风景区的管理能力中等。低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的运营及对风景区的管理能力

46、较强。风景名胜区防灾减灾规划设计研究19将二级指标(D)作为新的准则层,每一个二级指标下均选取三级评价指标(E),具体如下所示C1景感度指风景名胜区内景观资源的观赏性以及人景协调度。图311风景名胜区保护必要性评估体系图(2)风景名胜区防灾减灾规划设计研究表38风景名胜区保护必要性评估体系指标释义表(1)C2奇特度景物资源外貌形态的特异性和生物及其所代表的自然过程的稀有性是景观重要的特征之一8。图312风景名胜区保护必要性评估体系图(3)表39风景名胜区保护必要性评估体系指标释义表(2)8肖笃宁景观价值与景观保护评价J地理科学,2006,263505507指标释义评价级别等级描述评分(权值)自

47、然景观观赏性指人们对风景名胜区内自然景观的美观程度感知,以及与大众的审美情趣相合程度。评价级别分为高、中、低三级。高自然景观优美,美学观赏性较高。中自然景观比较优美,美学观赏性一般。低风景名胜区内自然景观的美学观赏性较差。人文景观观赏性指人们对风景名胜区内人文景观的美观程度感知,以及与大众的审美情趣相合程度。评价级别分为高、中、低三级。高人文景观优美,美学观赏性较高。中人文景观比较优美,美学观赏性一般。低风景名胜区内人文景观的美学观赏性较差。人景融入度指风景名胜区内人为产物与自然资源的契合程度,以及游人活动与风景名胜区的协调度,评价级别分为高、中、低三级。高风景区内人为产物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

48、下,能够完美地融入到自然资源中。中风景区内人为产物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能够较好地融入到自然资源中。低风景区内人为产物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不能较好地融入到自然资源中。风景名胜区防灾减灾规划设计研究21C3完整度指风景名胜区内外界对景物的美观主观感受度在空间上的分布连续性、聚散性和节奏性的综合性描述。指标释义评价级别等级描述评分(权值)外形奇特性指风景名胜区内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的外形等独特性、稀有性和罕见的程度。评价等级分为高、中、低三级。高风景名胜区内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的外形等独特性、稀有性和罕见的程度较高。中风景名胜区内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的外形等独特性、稀有性和罕见的程度一般。低风景名

49、胜区内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的外形等独特性、稀有性和罕见的程度较差。风景奇特性指风景名胜区内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的在一定条件下展现风景的独特性、稀有性和罕见的程度。评价等级分为高、中、低三级。高风景名胜区内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的在一定条件下展现风景的独特性、稀有性和罕见的程度较高。中风景名胜区内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的在一定条件下展现风景的独特性、稀有性和罕见的程度一般。低风景名胜区内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的在一定条件下展现风景的独特性、稀有性和罕见的程度较差。生物奇特性指风景名胜区内动植物种类所表现的独特性、稀有性和罕见的程度。评价等级分为高、中、低三级。高风景名胜区内动植物种类所表现的独特性、稀有性和罕见的程度较高。中风景名胜区内动植物种类所表现的独特性、稀有性和罕见的程度一般。低风景名胜区内动植物种类所表现的独特性、稀有性和罕见的程度较差。风景名胜区防灾减灾规划设计研究图313风景名胜区保护必要性评估体系图(4)表310风景名胜区保护必要性评估体系指标释义表(3)C4多样性指风景名胜区内风景资源的复杂程度,主要表现为风景资源在构成结构、分布状态和功能特性表现出的特异性。图314风景名胜区保护必要性评估体系图(5)指标释义评价级别等级描述评分(权值)视觉连贯性指风景名胜区内外界对景物的美观主观感受在空间上的连贯性,有无明显的美感中断点或缺失点。评价等级分为高、中、低三级。高风景名胜区内外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