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小区多层住宅设计(方案A)【文献综述】.doc

上传人:文初 文档编号:26028 上传时间:2018-05-0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某小区多层住宅设计(方案A)【文献综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某小区多层住宅设计(方案A)【文献综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某小区多层住宅设计(方案A)【文献综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某小区多层住宅设计(方案A)【文献综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某小区多层住宅设计(方案A)【文献综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土木工程某小区多层住宅设计(方案A)摘要住宅楼具有综合消费功能,为个人和家庭居住,为劳动和再生产提供物质空间的建筑物。其基本属性为1、物质技术属性2、消费属性3、社会属性。多层住宅作为住宅的一种更受到消费者的欢迎。随着住宅产业的发展,住宅规划设计水平大大提高,设计理念、总体规划、环境设计、户型平面等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首先设计理念不断创新,我国的住宅开发及设计已从简单的重复、照搬开始进行新的创新。其次规划设计更加新颖,再其次环境设计呈现多样化,最后在户型平面设计方面更加人性化。了解住宅楼的特点,常用的建筑结构形式及其选择。同时,对框架结构的发展状况、分类、适用性作了简单分析

2、,并进一步深入讨论了框架结构和砖混结构的优缺点。根据建筑结构的基本概念,如何将四大结构材料构成的各种类型的受力构件适当地组合起来,用以抵抗各类荷载的作用,以期构成一个安全、经济、完整的建筑结构体系,是设计者的一个重要任务。关键词住宅;基本属性;设计特点;砖混结构;框架结构主要内容住宅是固定地占用一定土地和空间资料,具有综合消费功能,为个人和家庭居住,为劳动力和人口再生产提供物质空间的建筑物。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住宅是一种商品。1住宅具有以下三种基本属性(1)住宅的物质技术属性。这种属性首先表现在住宅建筑受建筑材料、建筑技术、社会政治经济以及历史传统文化的影响。其次表现为住宅是一种不动产,其对土地

3、资源的占用具有客观性。(2)住宅的消费属性。其主要表现在住宅是人类生存繁衍最起码的消费资料,是人类诸种消费活动的主要空间和场所。而且,随着住宅质量的提高,住宅还可兼有高级形式的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的功能。(3)住宅的社会属性。住宅首先是一种社会劳动产品,任何劳动产品都体现着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经济关系。其次,住宅是家庭共同生活的基本物质条件和连接家庭的纽带,住宅消费日益成为家庭划分的重要指标。家庭对住宅的消费是人口和劳动力再生产的物质条件和重要内容,这些都体现了住宅的社会属性。多层住宅作为住宅的典型代表在我国目前新建或正在建造的城镇住宅中占90以上。它的优点在于它比低层住宅在占地上要节省,同时又比高

4、层住宅建设工期短,一般开工一年内即可竣工。2无需像高层住宅需要增加电梯、高压水泵、公共走道等方面投资。结构设计成熟、通常采用砖混结构,建材可就地生产,可大量工业化、标准化生产。因此,多层住宅造价较低,价格适中、易于被普通消费者接受。3一、住宅楼设计特点过去的十几年,我国的住宅产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住宅产业已从概念发展到实施,产业化的总体框架已经建立,技术体系正在形成,小区成片开发模式正被广泛采用。住宅规划设计水平大大提高,设计理念、总体规划、环境设计、户型平面等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4一、设计理念不断创新我国的住宅开发及设计已从简单的重复、照搬开始进行新的创新。

5、1从“流行”到“创新”过去我国的住宅小区建设中“流行”色彩很重。某一种设计手法很快风靡全国,造成品味不高,甚至失去地域文化特点。前几年的“欧陆风”几乎吹遍大江南北。当前的住宅小区已开始从这类“流行”中摆脱出来,开始从地域文化、地方特色中吸取灵感,创造具有地方特色富有文化底蕴的新形象。2与科技发展紧密结合新的小区将最新的科技应用其中,如楼宇自控、可视对讲、宽带网等等。同时,适应网络发展给人们工作生活带来的变化,像SOHO、TOWNHOUSE等适合时代需要的居住概念,受到人们的欢迎。3“天人合一”的观念深入人心进入21世纪,人们从对自然的征服和掠夺中走过,开始懂得对环境的保护,开始将风、水、阳光、

6、泥土等资源视为珍宝。在居住区的设计中,设计师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从整体规划、单体设计到建筑技术都考虑到与自然的关系,而不再是大刀阔斧破坏自然。5天人合一成为身居闹市的人们的居住理想,全国各大城市中,绿色住宅、山水家园、生态住宅等概念创新层出不穷。二、规划设计更加新颖住宅规划设计中,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1总体布局总体布局尽量不破坏自然环境、地势形态,而应该因地制宜,顺应地形、地貌,尽可能地保持原有自然形态。如有的小区利用自然冲沟作为走廊,成为小区中心景观;顺应自然地势形成层次丰富的田园景观,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景观带内布置天然石块、草皮、砾石等,各种野趣植物高低参差,形态各异,水自高处跌下,形成

7、瀑布,又自石间流过,成为溪流。2群体组合群体组合不再追求棋盘方格一样的布局,也不再强调大而不当的宽广中心绿地。空间设计生活化群体组合突破原有平行垂直的行列式布局形式,建筑空间关系变得更为灵活,如将相邻两座建筑沿不同方向扭转形成一定夹角,使其所围合的空间与原来迥异,空间形式更为丰富,这种组合形式在图面上看似杂乱无章,而身临其境却是步移景异,别有洞天,形态更接近自然。有的甚至使建筑连续成为曲线,并以此为“细胞”,围合出更具独立的生活空间等形式。6强调环境资源“均好性”根据市场调查,消费者更需要贴近宅旁、宅间的自然景观,更向往有机合理的生态环境。在规划中,除了重视中心绿地的作用外,更加强调把环境资源

8、分配至院落宅间,达到每幢住宅窗前见景、出门入园,让每个住户都平等地享受资源,都能获得等同的价值回报。3交通组织将小区道路还给行人,进行合理的人车分流,采用外缘车流,内部步行道的做法,使小区真正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比如,深圳某小区将车流全部置于地下,汽车自小区车行人口驶入地下道路可直达每座楼的地下停车场,便捷安全。小区的路面道路全部成为步行道,老人孩子嬉戏其间,没有任何交通安全隐患和噪音,这都是较为成功的做法。4底层架空早在20世纪初期,“柯布亚埃”在新建筑五特征中就提出了底层架空的概念。但时至今日,在居住区中才得以小规模应用,将住宅区内建筑物底层全部架空,风可以在建筑间自由穿行,结合小区环境设

9、计,将架空部分与室外绿化紧密联系起来,并设置石几、石凳等设施营造富有人情味的小区景观,架空的部分如框景一样成为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7三、环境设计呈现多样化1营造自然家园以缓坡代替完全整平的草坪,起伏的缓坡给人自然质朴的享受;同时,增加了景观层次,布置卵石、小溪与山石等元素配置成形态各异的植物园村,形成丘林起伏、树木葱郁、野味十足的林间妙景。2取材多样化植物配置多样化。不同植物通过合理配置形成自然景观丰富的人工生态群落,促进生态的良性循环。材料多样化。除传统的砾石、卵石等材料外,开发多种加工工艺的石材、陶瓷材料等,并将实木地板等室内材料用于室外。3体现浓郁文化气息。通过园林空间、植物配置、小品雕

10、塑等设施提供良好的视觉景观享受和文化品味欣赏。在设计立意及景观配置中借鉴东方古典园林的手法,许多设计立意可取自古典诗词或传统,将传统文化融于设计之中。四、户型平面设计更加人性化住宅户型平面设计更加适用和人性化。1尺度适宜。住宅房间尺度在人体工程学的基础上合理确定,一些近年出现的较小的住宅户型,其尺度适宜,面积虽小却非常适用。卧室的尺度除去床所占的空间,恰恰有一个适宜的回转空间,令人不觉拥挤;厨房虽小,举手投足间并不觉局促,反而能很方便地取到用具等。2空间灵活。在小面积住宅中,空间的灵活运用成为重要的手法。灵活的分隔方式可令同一空间产生不同的用途,隔而不断的流动空间令空间在满足功能的条件下,顿显

11、开阔、灵动,近年流行的客厅、餐厅、厨房一体的设计便是一例。3外挑凸窗。随着结构技术的发展,凸窗成为广大住户接受的空间形式。外凸50CM一80CM的窗形成一个向外伸展的空间,使尺度较小的房间顿时豁然开朗,既作储物,展示空间,又可成为休闲空间,凭窗远眺,同时在立面造型上也使形体更加丰富8。4固定家具。这一概念包括前面提到的底层架空及后面的空中花园均是20世纪初柯布西埃提出的,但因缺乏个性、适应性而未被广泛接受。设计师吸取这一教训在设计中只预留壁橱空间,家具则由住户通过装修完成,既留有嵌入式家具的优点,又能使消费者充分张扬个性。5空中花园。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经过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这些前辈大师所提出的

12、概念经过后人不断丰富和完善,更适用于今天的生活。屋顶花园在萨伏伊别墅之后由聪明的中国房地产商与卓越的设计师精心打造后成为一种更接近中国人的生活、蕴含中国文化的空间形式。由电梯厅进入户门迎面不是客厅,不是餐厅,而是绿意盎然、鸟语花香的庭院以及属于自己的一角蓝天,通过院中小径拾级而上。在室内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院子是许多人的梦想,这种空间形式给住户一个圆梦的机会。二、建筑的结构型式低层、多层建筑常用的结构形式有砖混、框架、排架等。9(一)砖混结构砖混结构是指房屋主要承重结构为砖砌墙体。楼板、过梁、楼梯、阳台、挑檐等构件由钢筋混凝土浇制(或预制)建造的房屋。101999年之前,开发建设的多层住宅,一般

13、均采用砖混结构;砖混结构住宅其优点是工程造价较低廉,但由于其采用墙体承重,住宅内不允许自由分隔。砖混结构住宅是以小部分钢筋混凝土及大部分砖墙承重的结构。“砖”指的是一种尺寸统一的建筑材料,也有异型粘土砖。11“混”指的是由钢筋、水泥、砂石、水按一定比例配制的钢筋混凝土配件,与砖做的承重墙相结合,可以称为砖混结构式住宅。12砖混结构一般指把砖砌体用作内外承重墙或隔墙,楼盖、屋盖、梁、柱(也可是砖柱)是钢筋混凝土作用在墙柱上的荷载,主要是由梁板传来的屋盖、楼盖上的活、恒荷载,它通过墙柱基础传到地基。13作用在纵墙上的水平荷载(如风荷)一部分直接由纵墙传给横墙,另一部分则通过屋盖和楼盖传给横墙,再由

14、横墙传至基础,最后传给地基,承重墙的厚度及长度是根据强度和稳定性的要求,通过计算来确定的。在砖混结构中的梁有门窗过梁、圈梁、雨蓬梁、阳台梁、楼梯梁等,这些梁的长度、配筋和截面尺寸,除圈梁是按构造配筋外,其它都是通过计算设计的,圈梁主要作用是提高房屋空间刚度、增加建筑物的整体性,提高砖石砌体的抗剪、抗拉强度,因此圈梁不是承重梁,当圈梁用作过梁时,只在过梁部位按设计配筋,其它部位仍是按构造配筋,有许多把圈梁当作承重梁对待,随意将圈梁下墙体敲掉,则留下了不安全的隐患。14(二)框架结构框架结构即由钢筋混凝土浇捣成承重梁柱,组成骨架,再用空心砖或预制的加气混凝土、膨胀珍珠岩、陶粒等轻质板材作隔墙分户装

15、配而成的住宅。15墙主要是起围护和隔离的作用,由于墙体不承重,可以用各种轻质材料制成。梁、板、柱等承重构件,可以预制,也可以浇注,我市当前采用现场浇注。框架结构由梁柱构成,构件截面较小,因此框架结构的承载力和刚度都较低,它的受力特点类似于竖向悬臂剪切梁,楼层越高,水平位移越慢,高层框架在纵横两个方向都承受很大的水平力。16这时,现浇楼面也作为梁共同工作的,装配整体式楼面的作用则不考虑,框架结构的墙体是填充墙,起围护和分隔作用,框架结构的特点是能为建筑提供灵活的使用空间,但抗震性能差17。三、框架结构、砖混结构比较框架结构和砖混结构的结构区别在于承重方式,砖混结构的承重是由板和墙构成的,混凝土现

16、浇楼板的重量传导给墙体,由墙体传导至基础。框架结构是由楼板、梁、柱组成的承重结构,由楼板将力传导给梁,再传导给柱,再由柱传导给基础。18与砖混结构相比,框架结构主要有以下优、缺点优点(1)、自重轻砖混结构自重为1500公斤/平方米;框架结构如采用轻板(加气混凝土隔墙、轻钢龙骨隔墙等)的自重为400公斤600公斤/平方米,仅为砖混结构的1/3。(2)、房间布置灵活框架结构的承重结构为框架本身,墙板只起围护和分隔作用,因而布置比较灵活。(3)、增加了有效面积框架结构墙体较砖混结构薄,相对的增加了房屋的使用面积。缺点(1)、用钢量比砖混结构高出约30,与砖混结构相比,造价偏高。(2)、部分柱子截面尺

17、寸过大,会凸出墙外,影响美观。四、总结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对生活质量要求也不断提高。住宅规划设计水平大大提高,设计理念、总体规划、环境设计、户型平面等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设计理念不断创新我国的住宅开发及设计已从简单的重复、照搬开始进行新的创新。规划设计更加新颖,境设计呈现多样化,最后在户型平面设计方面更加强调人性化。结构上砖混和框架结构是住宅常用结构砖混结构住宅是以小部分钢筋混凝土及大部分砖墙承重的结构。框架结构住宅是指以钢筋混凝土浇捣成承重梁柱,再用预制的加气混凝土、膨胀珍珠岩、浮石、陶粒等轻质板材隔墙分户装配而成的住宅。根据它们自身的优缺点适用于不同的住

18、宅设计中。如今住宅设计的重要任务是对现代住宅深入实地进行调查研究,使设计满足安全、经济、使用的基本要求的前提下,结合生态化、人性化、人文化的现代设计理念优化设计。给住户提供一个安全、舒适、健康的住宅空间。参考文献1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19992建筑制图标准GB/T5010420013建筑结构制图标准GB/T5010520014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5民用建筑设计通则JGJ37876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7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8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T500332001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9欧新新,催钦淑主编建筑结

19、构设计与PKPM系列程序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10建筑地基基础设计常用资料速查手册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611混凝土结构设计常用资料速查手册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612陈青来钢筋混凝土结构平法设计与施工规则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13杨金铎房屋建筑构造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614黄东升,王艳晗等建筑结构设计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15同济大学等四校合编房屋建筑学(第四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16滕智明,朱金铨著混凝土结构及砌体结构(第二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17ALFREDOHSANGANDWILSONHTANG,PROBABILITYCONCEPTSINENGINEERINGPLANNINGANDDESIGN,JOHNWILEYSONS,VOLUMEI,1975,VOLUMEII,198418STEFANBOEYKENS,HERMANNEUCKERMANS,IMPROVINGDESIGNWORKFLOWINARCHITECTURALDESIGNAPPLICATIONS,BELGIUM,198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文献综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