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 一带一路 背景下过剩产能转移及产业协同问题的再思考.doc

上传人:您的****手 文档编号:266521 上传时间:2018-08-02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61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  一带一路  背景下过剩产能转移及产业协同问题的再思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对  一带一路  背景下过剩产能转移及产业协同问题的再思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对  一带一路  背景下过剩产能转移及产业协同问题的再思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对  一带一路  背景下过剩产能转移及产业协同问题的再思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对  一带一路  背景下过剩产能转移及产业协同问题的再思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 对“一带一路”背景下过剩产能转移及产业协同问题的再思考 陈玉荣 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传统产业出现明显的产能过剩问题,然前期调整政策在化解产能过剩方面效果却仍存在着一些短板和不足。由于我国 经济 发展曾一度对 经济 总量和增长速度的过分追求,而忽视了体制调整、结构转变、加强创新等利于中长期发展的关键因素,以至于我国的产能过剩问题日益凸显。所谓产能过剩,集中表现为企业生产的产品过剩,它属于生产能力的过剩。当产能闲置超过一定的合理水平,就会引发产能过剩问题。它是我国产业发展中的“顽疾”,其反映了当前我国产业结构处于失衡状 态,进一步会带来资源配置的低效率等问题。虽然在 2008 年国际 金融 危

2、机爆发以后,我国采取了一系列主要针对 经济 周期性波动的宏观调控政策,如积极的 财政 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和政府投资政策。但是,政策调整的结果并不理想,我国仍然存在着严重的过度投资。 2016年期间,在投资方面,我国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10%,较上年同期下降了 5.7 个百分点;在消费方面,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300931亿元,同比增长 10.7%;在进出口方面,进出口总值 24.58 万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下降 7.5%,较上年明显低迷。从全球化的视角看,品牌是 国际市场的通用符号,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经济发2 展水平和质量的体现,是构成国家产业竞争力的核心,传统产业的品牌建设也体现了这

3、一特征。就目前总体上看,中国传统产业依然是大而不强,多项产品产量虽居世界前列,但与国际国内市场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不相适应,必将倒逼中国产业升级更加注重品牌培育,以品牌来打特色、赢市场、寻溢价,以改善我国传统行业的生产者的社会和经济地位。由此可以发现,如何治理产能过剩问题是我国产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对 经济 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提出的一大难题。 一、一带一路对我国产能过剩问题的影响。 2013 年 9 月和 10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访问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期间先后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倡议(以下简称“一带一路”战略),并首次提出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加强

4、政策沟通、道路联通、经贸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全面加强务实合作,推动双多边合作迈上历史新高度,得到了沿线国家广泛支持和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一带”横贯东西、连接欧亚,主要着眼从陆上向西开放,经由中亚、俄罗斯、蒙古、西亚至欧洲,将我国与中亚、中东欧、西亚和欧洲国家紧密联结起来,形成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和区域合作带。而“ 一路”濒临两洋、连接陆海,主要着眼从海上由东向西开放,经由南海、印度洋进入地中海延伸3 至欧洲,串起东盟、南亚、西亚、东非、北非及欧洲等各大区域经济板块,形成面向南海、太平洋和印度洋的亚欧非合作战略经济带。中央政府对产能过剩的问题关注日益密切。 2015 年 5 月,国务院发布

5、的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推进装备和产能的国际合作。同年 11 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针对 经济 发展不协调的结构性问题继续深入挖掘,旨在扫除当前阻碍我国 经济 增长的路障应作为“十三五”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一带一路”建设 与国际产能合作的实现是增强 经济 持续增长动力的关键举措。目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有 65 个,其中大多为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总人口约 44 亿,经济总量约达 21 万亿美元,分别占全球的 63%和 29%。沿线国家能源矿产资源富集,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强劲,且各经济体的比较优势明显,经济结构互补性、互利性较强,显示出巨大的合作潜力和广阔

6、的发展前景。可以预见,通过共建“一带一路”,将为沿线各国共享开放、共享市场和共同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和新动力。 “一带一路”的战略与美国的马歇尔计划有着天壤之别。“一带一路”的建 立并不是为了控制沿线地区各国的 经济 命脉,与沿线国家的合作,也不只是着眼于产能过剩问题,而是旨在促进产业间4 的合作以实现共赢,这不仅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也是企业转型升级的优质选择。 二、中亚与我国西部地区产业协同发展的可行性研究。 产业发展是带动区域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而产业结构更是与当地 经济 增长速度、 经济 发展质量等有着直接关系。众所周知,在不同的地缘环境、自然资源、周边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下,会形成

7、不同的资源禀赋,在禀赋差异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了各地区各国家独具特色的产业结构。 通过前文分析,建立在资源禀 赋基础上的我国产业,特别是以传统产业为例,出现了较为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就我国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而言,当前不仅制约着当地资源的合理配置,不能有效释放 经济 活力,而且对生态环境造成威胁,不利于建设“五位一体”的和谐社会发展。而中亚国家也处于 经济 发展的重要阶段,“丝绸之路 经济 带”的开发使得我国沿线地区与这些国家获得了新的战略伙伴关系。其中,塔吉克斯坦的“ 2030 年国家发展战略”、乌兹别克斯坦的“福利与繁荣规划”等都与我国所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不谋而合,为实现产业合作而打下了坚

8、实的基础。基于这些分析,本文对我国西 部地区和中亚地区的产业结构进行分析。 5 ( 1)我国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特点。我国西部地区的能源具有比较优势,矿产资源较为丰富,依据这样独特的资源条件,重工业结构突出,初级产品比重大,能源工业初具规模,而且原材料工业基础较好。在煤炭资源方面,该地区煤炭分布广泛,我国西部地区的远景储量较为集中,宁夏和陕西地区储量丰富,种类齐全。从已探明的煤种构成来看,可供炼焦用的煤比重仅占 10%左右,在铁矿石资源丰富的甘肃酒泉等地煤炭资源严重缺乏,需要输入,而占有储备优势的动力煤则可出口。在石油资源方面,我国西部地区拥有6 克 拉玛依、玉门、长庆和青海四大油田,而且石油天然

9、气化工厂较多,标准化和科学化程度较高,石油工业从原油开采、输送到提炼加工已经形成完整的体系。在水力发电方面,该地区建成四座大型水电站,水利发电技术领先。兰州是西部地区的综合性化工基地,还有宁夏的化肥厂、银川的橡胶厂等。在纺织业方面,各省区都建立了较大规模的棉毛纺织业,西宁的毛纺织出口中亚、俄罗斯等地。 但是,我国西部地区这种过分依赖资源的 经济 增长方式,使得该地区 经济 发展的“资源诅咒”效应逐步凸显(邵帅, 2008)。即便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和地方政府都在着手 解决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问题,但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升级存在明显瓶颈、各省区市的产业同构化趋势明显,这些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彻底改

10、善,而且我国西部地区的钢铁工业比较薄弱,并不能满足地区内需求,机械工业多为重工业、国防服务业,为农业、轻工业服务少。与我国中东部地区的差距持续拉大的同时,这一区域内部的 经济 差异也呈扩大趋势。高能源消耗产业集中,对能源需求量大,使用效率低,对生态环境构成了较大程度的污染。 ( 2)中亚地区产业结构特点。中亚五国是重要的初级产品和原材料基地,能源资源和矿产资源存储量大,人均能源产量是我 国西7 部地区的 6 倍以上,煤炭、天然气,特别是钢和生铁的生产量相比我国更是处于前列。煤炭资源和煤炭工业分布集中,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大量向国外输出煤炭和煤电,其中哈萨克斯坦的石油储量高达 300 亿桶,

11、天然气储量 1.9 万亿立方米,煤炭储量 336亿吨。乌兹别克斯坦天然气储量达 1.6 万亿立方米,石油储量在 6亿桶左右,且在生产规模和机械化生产水平上比较先进。石油和天然气的开发前景良好,分布在哈萨克斯坦和土库曼,也是该区的主导产业之一。在电力方面,其构成多样,电站总装机容量高达 3877万千瓦,而且吉尔吉斯斯坦的水能蕴 藏量高,乌兹别克斯坦能源种类齐全,以天然气和水力发电为主。黑色金属矿产资源集中分布在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两国,并且形成了庞大的采掘工业。在有色金属矿产资源方面,哈萨克的东部阿尔泰山有“有色金属宝库”之称,此外,铜在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均有分布。得益于这一优良的自然

12、资源禀赋,有色金属工业成为哈萨克斯坦的 经济 主导部门。虽然能源资源是中亚地区最大的优势,而且矿产资源也较为丰富。但是,中亚地区由于受前苏联重工业发展战略根深蒂固的影响,导致如今的产业结构依然单一化、低级化,凭借矿产资源和能源资源的充足,五国以 矿物开采和工业原料生产为主,而轻工业、加工工业、食品工业明显落后,机械制造也不发达。总体 经济 规模8 仍然偏小,多年来其丰富的资源和 经济 发展极不相称。 由于中亚五国处于工业化的初期阶段,产业结构低级状态长期得不到改变,集中表现为对资源的重度依赖,且分工较为固化,而分工的固化必然带来产业结构的单一,特别是工业结构单一,除冶金工业、化工工业和农机制造

13、业外,整体加工业落后,大量的工业品需要尽快进口。缺乏高新技术产业,能源需求受制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因此内需不会有大幅度的增长,需求依托于出口。此外,这样的产业结构对能 源的高消耗提出了要求,对环境也造成了高污染,不利于长远发展。 ( 3)中亚和我国西部地区资源禀赋与产业结构对比。通过上文分别对我国西部地区和丝绸之路 经济 带沿线地区的资源禀赋、产业结构的分析,可以看出:现阶段,我国西部各省产能过剩问题突出,产业的关联程度较低、产业组织结构层次较低,突出表现为二元 经济 和外部移植 经济 下的低水平、不健全的产业结构,由于过分依赖要素投入和投资拉动,形成了较难改变的“资源互补”、“产品互补”的资源

14、导向型产业结构,其导致了我国西部地区的产业附加值低、纵向分工难以适合生产需求等。我国西部地 区较全国而言,其产业结构总体水平较低,从传统产业来看,钢铁、水泥等行业产能利用率低于全部平均水平,化解产能过剩的压力增大。从新兴产业9 看,总体规模依然偏小,技术创新能力依然偏弱、技术创新综合服务依然滞后。而沿线地区,例如印度、泰国、马来西亚、蒙古等,其中特别是塔吉克斯坦,该国水能资源丰富,拥有中亚地区水资源的 60%,但是有效利用率极低,只有 5%。因此需要我国为其提供 科学技术 和工艺设备,以促进该国 经济 增长。由于制约西部地区 经济发展的是产业结构的低度化,因而通过沿线地区的产业合作不仅可以将过

15、剩的产能提供给有需求的 国家市场,而且可以向该国家引进科技工艺和生产手段,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这些领域是在“丝绸之路 经济 带”战略下的重要合作方向。我国西部地区与“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国家进行合作,是顺应 经济 发展潮流的必然举措。 三、中亚与我国西部地区产业协同发展的布局。 伴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和 经济 全球化的趋势,国家间的合作共识不断加深,出于经济 互补的要求,跨地区、跨国家的产业合作越来越引人关注,各国之间的贸易合作与交流成为必然。学术界关于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如比较优势理论、关税同盟理论、市场内部化理论等为各国间开展贸易进行产业 合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其中的一个主要依据在于发

16、展差距和技术梯度的存在,而不同地区的 经济 互补和产业结构互补带来了开展区域产业合作基础的可能性,通过不同国家和区域10 之间的人力资本、物质资本、信息、技术等交流,可化解产能过剩的问题,实现合作共赢。 策略是实现目标的手段。在构建我国西部地区和丝路沿线国家国际 经济 合作带的模式下,需要结合上述对我国西部地区和中亚五国的产业结构优势和劣势,从而具体分析我国西部地区与中亚地区产业合作的策略。我国西部地区与中亚五国毗邻,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承东启西,大规模开发资源和丝绸之 路 经济 带的主要依托。在“丝绸之路 经济 带”框架下,通过甘肃、青海、新疆、宁夏、陕西省区与中亚国家开展资源、能源等合作,会促使双边实现 经济新一轮发展。但是,新机遇也带来了新挑战,在我国西部省区与中亚国家合作的同时,市场必然会驱使产业合作实现多元化,这要求我国要进行相关体制机制的创新,从而使“一带一路 经济 带”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和显现,使得我国西部地区和中亚五国的产业合作得以优化和完善。在丝绸之路 经济 带框架下,产业合作渠道将会逐渐融洽,合作意愿将会不断增强,合作内容将会不断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文献综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