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规范.doc

上传人:创****公 文档编号:268581 上传时间:2018-08-05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0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规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规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规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规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规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规范 ( 试行 )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防治空气污染,规范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工作, 根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和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的有关规定,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 本规范规定了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的设计和监测点位设置要求、环境空气质量手工监测和自动监测的方法和技术要求以及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的管理和处理要求。 本规范适用于国家和地方各级环境 保护行政主管 部门为确定环境空气质量状况,防治空气污染所进行的常规例行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活动 。 第三条 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的组织和管理,各县级

2、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参照本规范对地方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进行组织和管理。 第二章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 第四条 设计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 , 应 能客观反映环境空气污染对人类生活环境的影响 , 并 以本地区多年的环境空气质量状况2 及变化趋势、 产 业 和 能源 结构特点、 人口分布 情况 、地形和气象条件等因素为依据,充分考虑监测数据的代表性,按照监测目的确定监测网的布点。 监测网的设计,首先应考虑所设监测点位的代表性。常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可分为 4 类:污染监控点、空气质量评价点、空气质量对照点和空气质量背景点。 第五条 国家根据环境管理的需要,为开展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活动,

3、设置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其监测目的为: (一)确定全国城市区域环境空气质量变化趋势,反映城市区域环境空气质量总体水平; (二)确定全国环境空气质量背景水平以及区域空气质量状况; (三) 判定 全国及各地方的环境空气质量是否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要求; (四)为制定全国大气污染防治规划和对策提供依据。 第六条 各地方应根据环境管理的需要,按本规范 规定 的原则,设置省(自治区、直辖市)级 或市(地)级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 (以下称“地方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其 监测目的为: (一)确定监测网 覆盖区域内 空气污染物 可能出现 的 高 浓度值 ; (二)确定监测网 覆盖区域内各环境质量功能区空

4、气污染物的代表浓度,判定其环境空气质量是否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3 要求; (三)确定监测网 覆盖区域内重要污染源对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 (四)确定监测网 覆盖区域内环境空气质量的背景水平; (五)确定监测网 覆盖区域内环境空气质量的变化趋势 ; (六)为制定地方大气污染防治规划和对策提供依据。 第七条 环境空气质量常规监测项目应从环境 空气质量标准规定的污染物中选取。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的测点,须开展必测项目的监测 ( 必测和选测项目见附件一 ) ;国家环境空气质量背景点以及区域环境空气质量对照点,还应开展部分或全部选测项目的监测。地方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的测点,可根据各地环境管理工作的实际

5、需要及具体情况参照本 条 规定确定其必测和选测项目。 第三章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点位的设置与调整 第八条 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应设置环境空气质量评价点、环境空气质量背景点以及区域环境空气质量对照点。 第九条 国家环境空气质量评价点 可从 根据国家环境管理需要确定的 地方 空气质量评价点 中选取 。 国家环境空气质量评价点的点位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 位于 各城市的建成区内,并相对均匀分布,覆盖全部建成区; (二)全部空气质量评价点的污染物浓度计算出的算术平均4 值应代表所在城市建成区污染物浓度的区域总体平均值。区域总体平均值可用该区域加密网格点(单个网格应不大于 2 千米 2千米)实测

6、或模拟计算的算术平均值作为其估计值,用全部空气质量评价点在同一时期的污染物浓度计算出的平均值与该估计值相对误差应在 10%以内; (三)用该区域加 密网格点 (单个网格应不大于 2 千米 2千米)实测 或模拟计算 的算术平均值 作为区域总体 平均值 计算出30、 50、 80和 90百分位数的估计值;用全部空气质量评价点在同一时期的污染物浓度 平均值 计算出的 30、 50、 80 和 90 百分位数与这些估计值比较时,各百分位数的相对误差在 15%以内; (四)各城市区域 内 国家环境空气质量评价点的设置数量应符合附件二的要求。 (五)根据附件二,按城市人口和按建成区面积确定的最少点位数不同

7、时, 取两者中的 较大值; (六)对于必测项目中存在年平均浓度连续 3 年超过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 20%以上的城市区域,空气质量评价点的最少数 量应为附件二规定数 量 的 1.5 倍以上。 第十条 国家环境空气质量背景点和区域环境空气质量对照点应根据我国的大气环流特征,在远离污染源,不受 局部地区 环境影响的地方设置,也可在符合上述要求的地方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中选取。空气质量背景点原则上应离开主要污染源及城市 建成 区 50千米以上,区域环境空气质量对照点原则上应离开主要污5 染源及城市建成区 20千米以上。 第十一条 地方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应设置空气质量评价点、并根据需要设置污染监

8、控点和空气质量对照点。 地方环境 空气质量评价点的设置数量应不少于国家环境空气质量 评价点在 相 应城市 的设置数量 ,其覆盖范围为城市建成区。在划定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的地区,每类功能区至少应有 1 个监测点。 污染监控点和 地方环境 空气质量对照点的数量由地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各地环境监测机构根据本地区环境管理的需要设置。其数据可用于分析空气污染来源、作为环境规划依据,但不参加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平均值计算。 地方环境 空气质量对照点应离开主要污染源、城市居民密集区 20千米以上,并设置在城市主导风向的上风向。 第十二条 应根据本地区的污染源资料、气象资料和地理 条件等因素,确定 本地区

9、开展环境空气质量状况调查的方式, 并根据调查数据筛选出适合 的地方环境 空气质量评价点。所筛选出的点位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 位于 各城市建成区内,并相对均匀分布,覆盖全部建成区; (二)用全部空气质量评价点的污染物浓度计算出的算术平均值应代表所在城市建成区污染物浓度的区域总体平均值。区域总体平均值可用该区域加密网格点(单个网格应不大于 2 千米 26 千米)实测或模拟计算的算术平均值作为其估计值,用全部空气质量评价点在同一时期 测得 的污染物浓度计算出的平均值与该估计值相对误差应在 10%以内; (三)用该区域加密网格点(单个网格应不大于 2 千米 2千米)实测 或模拟计算 的算术平均值

10、作为区域总体计算出 30、 50、80和 90百分位数的估计值;用全部空气质量评价点在同一时期的污染物浓度计算出的 30、 50、 80 和 90 百分位数与这些估计值比较时,各百分位数的相对误差在 15%以内; 第十三条 除本规范第九、十、十一、十二条规定的要求外,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的设置还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具有较好的代表性,能客观反映一定空间范围 内 的环境空气污染水平和变化规律; (二)各监测点之间设置条件尽可能一致,使各个监测点 获取的数据具有可比性; (三)监测点应尽可能 均匀 分布,同时在布局上 应反映城市主要功能区和主要大气污染源的污染现状及变化趋势; (四)应结合城市规

11、划考虑监测点 的布设,使确定的监测点能兼顾未来城市发展的需要; (五) 为 监测道路交通污染源或其他重要污染源对环境空气质量影响 而 设置的污染监控点,应设在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的 污染物 高浓度区域。 监测 点 周围环境和采样口设置的具体要求见附件三 。 7 第十四条 各城市所设置的污染监控点可根据地方环境管理工作的需要以及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增加 、 变更 和撤消 。 纳入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的空气质量评价点和各城市所设置的空气质量评价点和空气质量对照点原 则上不应变更,各城市应采取措施保证监测点附近 100米内的土地使用状况相对稳定。存在本规范第十五条所列情况时,可申请增加、变更和撤消

12、监测点位。增加和变更监测点位的具体要求见附件四。在增加、变更和撤消监测点位后,城市建成区内的监测点应满足本规范第九条和第十二条的规定。 因各种原因,造成原设置的环境空气质量对照点不再适合作为环境空气质量对照点的,可按环境空气质量对照点的 设置 要求重新选择,原环境空气质量对照点是否纳入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应按新增设点位的要求重新确认。 第十五条 当存在下列 情况时,可增加、变更和 撤消监测点位: (一)因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或行政区划变动,导致现有监测点位已不能全面反映城市建成区总体空气质量状况的,可增设点位。 (二)因城市建成区建筑发生较大变化,导致现有监测点位采样空间缩小或采样高度提升而

13、不符合本规范要求的,可变更点位。 (三)因城市建成区建筑发 生较大变化,导致现有监测点位8 采样空间缩小或采样高度提升而不符合本规范,在最近连续 3 年城市建成区内用包括拟撤消点位在内的全部点位计算的各监测项目的年平均值与剔除拟撤消点后计算出的年平均值的最大误差小于 5%,且该城市建成区内的监测点数量在撤消点位 后仍能满足本规范要求时,可撤消点位,否则应按 本条第二款 的要求,变更点位。 第十六条 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点位调整应报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具体程序另行发布。 第四章 环境空气质量自动和手工监测 第十七条 采用自动监测方法进行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应按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技术

14、规范 ( HJ/T 193-2005)所规定的方法和技术要求进行。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中的空气质量评价点、空气质量背景点上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应 优 先选用自动监测方法。 第十八条 国家环境空气质量背景点上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还应具 备完善的手工监测能力,并可用手工监测方法进行非常规项目监测。 采用手工监测方法进行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应按环境空气质量手工监测技术规范 ( HJ/T 194-2005)所规定的方法和技术要求进行。 9 第五章 数据管理与处理 第十九条 监测数据的管理应遵守下列要求: (一)现场监测采样 以及 样品保存、运输、交接、处理和实验室分析的原始记录是监测工作的重要凭证,应在记

15、录表格上按规定格式填写; (二)原始记录 应 使用墨水笔或档案用签字笔书写,字迹端正、清晰、数据更正规范,不得 涂改或撕 毁 原始记录; (三)监测人员必 须具有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对各项记录负责,及时记录,不得以回忆方式填写; (四)测试人和审核人在原始记录上签名后方可报出数据; (五)原始记录应有统一编号,按期归档保存。 第二十条 数值修约按数值修约规则( GB/T 8170-87)进行。 进行 加 法 或减法运算时,所得结果的有效数字位数 取决 于绝对误差最大的数值,即最后结果的有效数字自左起不超过参加计算的近似值中第一个出现的可疑数字。在小数的加减计算中,结果所保留的小数点后的位数与各

16、近似值中小数点后位数最少者相同。在实际计算过程中,保留的 位数可比各近似值中小数点后 位数 最少者多保留一位小数,将计算结果按数值修约规则处理。 进行乘法 或除法运算时,所得结果的有效数字位数应与参加运算的各近似值中有效数字位数最小者相同;乘方或开方运算时,计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位数和原数相同;对数或反对数运算时,所10 得结果的有效数字位数和真数相同;求四个或四个以上准确度接近的近似值的平均值时,其平均值的有效数字位数可比原数增加一位。 第二十一条 参加统计计算的监测数据,必须是有效监测数据,应满足监测频率、监测周期和监测时间的要求。 超标倍数根据国家、地方颁布的环境空气质量标 准计算。 环境空

17、气污染物监测结果的表示和计算方法、超标倍数、某一监测点 ( 某一污染物)和多个监测点监测数据平均值的计算方法见附件五。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二条 本规范下列用语的含义: (一)环境空气质量手工监测:在监测点位用采样装置采集一定时段的环境空气样品,将采集的样品在实验室用分析仪器分析、处理的过程。 (二)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在监测点位采用连续自动监测仪器对环境空气质量进行连续的样品采集、处理、分析的过程。 (三)点式监测仪器 :在固定点上通过采样系统将环境空气采入并测定空气污染物浓度的监测分析仪器 。 (四)开放光程监测仪器:采用从发射端发射光束经开放环境到接收端的方法测定该光束光程上平均空气污染物浓度的仪器。 (五)污染监控点: 为 监测地区空气污染物的最高浓度,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规章制度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