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新课程十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是实现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有效途径。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呢?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乐于探究 1 教师要营造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要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整个课堂应是听不到指责声和感受不到压抑感。哪怕是不正确的结论,教师都应满腔热情地予以引导和鼓励,切忌生硬否定甚至讽刺,以免泯灭学生积极探究的热情。 2 学校、家庭和社会应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源。学校应备齐实验室、图书室、网
2、络系统等资源,并对学生自由开放。家庭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学习年龄特征,准备必要的图书资料、学习工具、资讯工具等,这方面需要教师进行必要的动员和指导。同时老师和家长要让学生充分利用社会已有条件,通过图书馆、博物馆、少年宫等现有资源,获取有关信息。 3 展示探究成果,有利于激发学生不断进取。小学生有一种乐于表现自我、获得成功体验的需要。在经历一番艰辛努力后,找到了答案,就会尝到一种成功的快乐,同时也需要得到别人的认可,并与人分 享这份成果。因此,教师要经常让学生在小组或班上及时汇报探究成果,在班上可开辟“探究成果展示栏”。这样既有利于学生保护探究的兴趣,又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探究氛围。 二、教给方法,
3、让学生善于探究 探究性学习一般要经历“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程序。其中提出问题,可以是学生发现后提出的问题,也可以是教师提出的研究课题。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则是探究性学习的核心,要经过收集和处理信息,经过判断和归纳,才能得出结论。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1 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这是进行探究的第一步。因此,在每学一篇课文时,让学生在自读中发现问题,将问题画上记号或写下来便于提出。若学生不善于发现问题,教师应教给其方法。探究是为了解决某一个问题,它必须有目标性。这就要求学生在发现问题时,可根据本单元或课后教学提示去发现问题,也可以将所有的问题列举出来,然后进行筛选,选择那些主要问
4、题作为探究的对象。学生发现问题也有一个由浅入深、由不会到会、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刚开始 可能是不分巨细地有疑必问,教师都应予以肯定,并逐步引导学生抓重要的本质的问题。 2 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就是明确探究的目标,也是实现小组共同探究、合作交流的必要条件。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宣传“勤学好问”、“不懂就问”、“不耻下问”不仅是一种学习态度,也是一种学习方法,应大力提倡,使学生由不问、羞于问到敢问,并最终提出具有探究性的问题。 3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学生的心理需要。进行探究性学习时,根据学生的心理需要和教材特点,让
5、学生选择恰当的方式进行。可以采取个人独立研究和小组合作研究相结合的形式,可以通过查阅资 料、调查、访问、参观、考察等实践活动来完成。个人独立研究有利于发挥学生各自的优势,有利于学生各自选择自己喜欢的探究方法。集体研究可以发挥大家的智慧,实现知识的互补,这样形成了一个个人与集体、课内与课外、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全方位的互动互补的信息网,有利于探究的问题得到解决。不同的课文可以根据课文内容采取不同的探究方式,或综合采用几种方式。 三、拓展空间,让学生全面探究 语文是开放的,容易与社会生活发生联系,语文也是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必须拓展空间,把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 、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有机结合起来。探究性学习应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甚至终身的学习过程之中,即学生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应养成探究习惯,遇事要寻根究底,遇到问题要弄个水落石出。 探究性学习既可以适用于阅读教学,也同样适用于作文教学。如学生写介绍动植物特性的作文,或写一些参观、访问类记实文章,都要深入实地观察或考察、调查或研究,才能全面特彻地了解事物的本质属性,写出来的文章才真实可信。让学生写观察日记、写实验报告、写制作过程,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尤其是一种带研究性的小论文,如考察本地气象、环境等研究 课题,对学生更是一种综合训练,对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创新能力大有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