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政策前沿问题研究.ppt

上传人:创****公 文档编号:271963 上传时间:2018-08-08 格式:PPT 页数:80 大小:1.9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政策前沿问题研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0页
教育政策前沿问题研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0页
教育政策前沿问题研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0页
教育政策前沿问题研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0页
教育政策前沿问题研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教育政策前沿问题研究,黄明东武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武汉大学教育法学研究中心,本课程开设的目的,帮助大家全面了解本学科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前沿问题;拓宽本学科的学术视野和综合思考问题的能力;帮助大家学位论文的选题。,本课程授课形式,讲授为主,课堂讨论为辅多教师联合授课阅读文献,教学要求,遵守学校纪律,不要随意请假积极完成授课教师布置的阅读资料积极完成课堂作业考核要求:4位教师成绩平均,课程内容,第一讲 教育理论前沿第二讲 教育政策前沿第三讲 教育法学前沿,第一讲 教育理论前沿,什么是理论?理论是对实践经验的抽象和概括,具有认识和简化社会现象、解释和预测社会现象的功能。从形式上看,理论=理论基础+概念

2、判断(论断)。理论有不同的层面,理论,没有有高低贵贱之分;理论也不应该有新旧之分,能够解释说明问题的理论都是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和应用的理论。要大胆创新和构建理论,糖水理论,提问:回答:,糖,水,?,=,+,糖水,糖水理论,1.当R质量远远大于W时(例如把1吨R放到1克W中),R根本不可能融于W,相反则是W融于R;即RW,则WR。,糖水理论,2.当R质量大于W且W质量也比较大时(例如把1吨R和10千克W放到一起),则会出现部分R融于W之中的情况;即RW且W较大时,则W部分R。,糖水理论,3.当R和W质量相同是(例如把1千克R与1千克W放在一起),则可能会出现R与W相互融合;即R=W,则WR且RW。

3、,糖水理论,4.当R的质量小于W质量但两者的质量都比较大时(例如99千克的R和100千克W在一起),则R只有部分会溶解到W之中;,糖水理论,5.当R的质量远远小于W时(例如1克R与1千克W放在一起时),则R会完全溶解到W之中。,糖水理论,6.当R中含有杂质部分杂质(r1,r2,r3,rn),即便R的质量远小于W,这些杂质中也有很多是不能溶于W之中,而是漂浮在W中。,糖水理论,7.同样,当W中含有杂质部分杂质(w1,w2,w3,wn),即便W的质量远大于R,这些杂质中也有很多是不可能与R融为一体的。,糖水理论,8.当R与W在极寒的条件下(例如-30),无论它们的数量和成份如何构成,彼此之间都不可

4、能融合或溶解。,糖水理论,9.当R达到融点时,则会加快溶解于W之中的速度,或者少量的W也可以溶解R。,糖水理论,糖,水,糖水?,=,+,A,B,W?,=,+,一、教育治理理论(Theory of Governance in Education),治理理论概述,1.治理的涵义2.“治理”与“统治”辨析3.善政与善治4.治理理论5.教育治理理论,1.治理的涵义,在词源学上,“治理( governance) ”最初的含义是操纵或控制,与其同根词“政府( government) ”内涵相同。Govern+nancevt. 管理;支配;统治;控制;vi. 居支配地位;进行统治。 Governing Co

5、uncil(理事会、管理委员会),1.治理的涵义,观点一:治理理论的主要创始人之一詹姆斯罗西瑙认为:治理是一系列活动领域里的管理机制,是一种由共同的目标支持的管理活动。这些管理活动未必获得正式授权,主体也未必是政府,也无须依靠国家的强制力量来实现,却能发挥有效的作用。,1.治理的涵义,观点二:全球治理委员会在1995年发表的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全球治理委员会的研究报告中提出: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这既包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制度和规则,也包括各种人们同意或以为符合其利益的非正式的制度

6、安排。,1.治理的涵义,观点三:治理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格里斯托克对各种治理概念作了一番梳理后提出了五种主要的观点。(1)治理意味着一系列来自政府但又不限于政府的社会公共机构和行为者。 (2)治理意味着在为社会和经济问题寻求解决方案的过程中存在着界限和责任方面的模糊性。,1.治理的涵义,(3)治理明确肯定了在涉及集体行为的各个社会公共机构之间存在着权力依赖。 (4)治理意味着参与者最终将形成一个自主的网络。(5)治理意味着办好事情的能力并不仅限于政府的权力,不限于政府的发号施令或运用权威。,1.治理的涵义,观点四:治理理论的另一重要代表人物罗伯特罗茨认为:治理意味着“统治的含义有了变化,意味着一

7、种新的统治过程,意味着有序统治的条件已经不同于以前,或是以新的方法来统治社会”。,2.“治理”与“统治”辨析,治理理论的著名口号是:少一些统治,多一些治理。(Less government, More governance)相同点:治理作为一种政治过程,也像政府统治一样需要权威和权力,最终的目的也是为了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本质上都是一种管理过程。,2.“治理”与“统治”辨析,不同点:(1)治理与统治本质性的区别在于:治理虽然需要权威,但这个权威并非一定是政府机关;而统治的权威则必定是政府。统治的主体:公共机构治理的主体:公共机构、私人机构以及二者的合作。,2.“治理”与“统治”辨析,统治的权力

8、:中央集权、监督治理的权力:权力分散、合作治理是一个主体比政府更宽泛的概念,从现代公司到大学以及基层社区,如果要高效而有序地运行,可以没有政府的统治,但不能没有治理。,2.“治理”与“统治”辨析,(2)管理过程中权力运行的向度不一样。 政府统治的权力运行方向总是自上而下的,运用政府的政治权威,通过发号施令、制定政策和实施政策,对社会公共事务实行单一向度的管理。治理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主要是通过合作、协商、伙伴关系等方式实施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治理的实质在于建立在市场原则、公共利益和认同之上的合作。其权力运行向度是多元的、相互的,而不是单一的、自上而下的。,3.善政与善治,我国古已称之的“善

9、政”,大体上相当于英语里所说的“good government”(良好的政府,良好的统治)。“善”有两个方面的涵义:“善于”(基于技能、技巧、经验、能力)“善心”(内心体悟、感同身受、良心、同情、尊重),3.善政与善治,善政在古今中外,可以概括为具有以下要素:严明的法律、清廉的官员、很高的行政效率、良好的行政服务“善于”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善政最主要意义就是能给官员带来清明、威严的公道和廉洁,各级官吏像父母一样热爱和对待自己的子民,没有私心,没有偏爱“善心”,3.善政与善治,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 善治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是政府与公民对社会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

10、会的一种新颖关系,是两者的最佳状态。,3.善政与善治,善治5要素:(1)合法性。指的是社会秩序和权威被自觉认可和服从的性质和状态。(2)透明性。指的是政治信息的公开性。(3)责任性。指的是人们应当对自己的行为负责。,3.善政与善治,(4)法治。法律是公共政治管理的最高准则,任何政府官员和公民都必须依法行事,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5)回应。公共管理人员和管理机构必须对公民的要求做出及时和负责的反应,不得无故拖延或没有下文。善治实际上是国家的权力向社会的回归,善治的过程就是 一个还政于民的过程。,4.治理理论,1989年世界银行首次使用了“治理危机(crisis in governance )”

11、来概括当时非洲的糟糕发展情形。此后,“治理”一词在社会科学领域被广泛地使用,但是学术界从来没有形成关于治理理论的共识,以至于有人认为这个词已经成为一个可以指涉任何事物或毫无意义的“时髦词语”。,4.治理理论,所谓治理理论是指研究治理领域的相关概念、基础、产生、功用并据此得出基本判断的各种观点和思想的集合。在国家的公共事务相关的管理活动和社会经济领域以及政治发展研究中,治理理论(Governance Theory)是一种关于政府与公民共治的价值追求。,治理理论的主要观点,强调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淡化政府的角色和作用管理层级简单化和扁平化(民主)重视主体间的合作和协作(伙伴关系)尊重自下而上的决策走向

12、,治理理论的代表人物和著作,美詹姆斯罗西瑙(James Rosenau):没有政府的治理(Governance Without Government),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01月美李侃如著,胡国成、赵梅译:治理中国从革命到改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1月美奥斯本,美普拉斯特里克著,谭功荣、刘霞译:再造政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美彼得斯著,吴爱明、夏宏图译,张成福校: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1月,治理理论的代表人物和著作,英鲍勃杰索普(Bob Jessop):治理的兴起及其失败的风险:以经济发展为例的论述,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1999

13、年第2期英RAW罗茨(Robert AWRhodes):新治理:没有政府的管理,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英格里斯托克(Gerry Stoker):作为理论的治理:五个论点,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 ,1999年1期英戴维威尔逊,英克里斯盖姆著,张勇等译:地方政府与地方治理英国地方政府(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3月英卡洛琳安德鲁:从地方政府管理到地方治理,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9年5期,治理理论的代表人物和著作,法让皮埃尔戈丹(Jean-Pierre Gaudin):现代的治理,昨天和今天:借重法国政府政策得以明确的几点认识,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1999年1期田先红

14、著:治理基层中国桥镇信访博弈的叙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5月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12月孙柏英:当代地方治理面向21世纪的挑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杨雪冬:地方的复兴:地方治理改革30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1月。,5.教育治理理论,所谓教育治理理论是指研究教育领域治理的相关概念、基础、产生、功用并据此得出基本判断的各种观点和思想的集合。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进一步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意见,教育治理理论的价值取向和判断,强调教师、学生和社会相关利益者在学校教育管理中的作用尊重政府作用的基础上,关

15、注学校办学的自主性学术自主和学术自由(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重视章程在办学过程中的作用(理清权力关系、淡化管理层级)学校改革既要自上而下,但更要自下而上学校管理的教育性和尊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小结,1.重视社会管理力量多元化治理理论强调处于市场与政府之间的第三部门管理社会的必要性。政府作为公共权力中心固然重要,但是除政府外,社会上还有属于第三部门或志愿性机构,如教会、党派、社会学术组织、各种基金会、私立协会、民间慈善组织、福利机构、志愿组织、社区互助组织等。它们分别致力于种种社会和经济问题的解决,在负责维持秩序、参加政治、经济与社会事务的管理方面发挥作用。,小结,2.重新定位政府角色治理理论认为,

16、在新的社会治理结构中,政府充当元治理(meta governance)的角色。应当被视为“同辈中的长者”,承担指导责任和确立行为准则的责任。但政府不具有绝对的权威。,小结,3.倡导网络管理体系网络管理体系即治理的社会。共识、共治、共享是这个网络管理体系的明显特征,市场原则、公共利益、社会认同之上的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合作、政府与非政府的合作、公共机构与私人机构的合作、强制与自愿的结合等广泛的合作,是网络管理体系运作的基本路径。治理理论倡导的网络管理体系突显治理理论的民主特征。,小结,治理理论中值得商榷之处:治理理论不是全能的和普世的降低或淡化的政府权威性增加管理和决策的成本社会文化的局限性增加

17、了管理的复杂性和难度管理主体素质的局限性降低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地位,二、高校学生自主管理理论(Theory of Students Management Themselves),代表人物及其著作,黄明东:高校学生自主管理学校理论之构建,教育研究与实验,2013年第1期黄明东:高校学生与高等学校间法律争议及其解决机制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年(待版),高校学生自主管理理论,高校学生自主管理学校理论产生的背景高校学生自主管理学校理论的基本观点高校学生自主管理学校理论的价值,高校学生自主管理学校理论产生的背景,1.高校学生自主管理学校具有悠久的历史2.高校学生自主管理学校具有强烈的现实需求3.高

18、校学生自主管理学校具有一定的法理基础4.高校学生自主管理学校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潮流,1.高校学生自主管理学校具有悠久的历史,意大利的波诺尼亚大学学生大学博洛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Bologna)是西方最古老的大学、欧洲四大文化中心之首,与巴黎大学(法国)、牛津大学(英国)和萨拉曼卡大学(西班牙)并称欧洲四大名校,被誉为欧洲“大学之母”,是全世界第一所大学。但丁、彼德拉克、丢勒、伊拉斯谟、哥尔多尼、伽利略、哥白尼等都曾在这里学习或执教。中国的书院民主式学府,2.高校学生自主管理学校具有强烈的现实需求,政府希望高校学生自主管理高等学校高校支持高校学生自主管理学校高校学生愿意自主管理

19、学校 用人单位迫切高校学生自主管理学校,3.高校学生自主管理学校具有一定的法理基础,宾夕法尼亚大学学校管理委员会成员席位构成情况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4.高校学生自主管理学校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潮流,治理理论学科和科学研究发展的规律高等教育国际化,高校学生自主管理学校理论的基本观点,1.高校学生是学校管理的主体,参加学校管理是他们应尽的义务,而不仅仅是他们的权利2.高校学生自主管理学校是高校发展的基本规律3.规范的大学制度是高校学生自主管理学校的前提,高校学生自主管理学校理论的价值,1.有利于提高人们对高校学生主体地位的认识2.有利于更好地维护高校学生的合法权益3.有利于

20、促进高等学校的快速进步和发展4.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我国高等学校的现代大学制度,三、教育公平相关理论(Theory of Education Fair),,教育公平理论,,文化资本理论,文化资本是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PBourdieu)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根据布迪厄的观点,文化资本通过三种不同形态存在:一是身体化形态,即人们的身体或心灵中根深蒂固的性情倾向;二是客观化形态,体现在文化物品(如图画、书籍和词典等)之中;三是制度化形态,或可简称为文化制度。文化资本与教育获得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文化资本越多,在学校的表现越好,升学的机会也越大。,,文化资本理论,布迪厄在此基础上提出“文化再生产”理

21、论,并用来解释教育获得的阶级(阶层)差异。他认为文化资本是上层阶级用来识别和维护其精英身份及地位的文化符号,他们通过投入更多的文化资本,帮助子女在学校教育中取得成功并以此传承其精英地位。,,文化资本理论,文化资本理论由于强调教育获得的微观过程,并有助于理解社会阶层与教育不平等之间的关系,因此在社会分层和教育社会学领域得到广泛关注,并得到大量基于西方社会的经验研究支持。基于中国社会的经验研究结果也证明文化资本与教育获得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代表人物及其著作,PBourdieu, “The Forms of Capital,” in AHHalsey et al., eds., Educatio

22、n: Culture, Economy, and Societ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PBourdieu and JCPasseron, Reproduction in Education, Society and Culture, Beverly Hills, CA: Sage, 1977.PBourdieu, “Cultural Reproduction and Social Reproduction,” in JKarabel and AHHalsey, eds., Power and Ideology in Educatio

23、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7ALareau and EBWeininger, “Cultural Capital in Educational Research: A Critical Assessment,” Theory and Society, vol. 32, No.5/6, 2003.Yuxiao Wu, “Cultural Capital, the State, and Educational Inequality in China, 1949-1996,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s, Vol. 51,

24、 No. 1, 2008.仇立平、肖日葵:文化资本与社会地位获得止谨于上应市的实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11年第6期,,资源稀释理论,资源稀释理论是关于兄弟姐妹数量与教育获得之间关系的理论假设。美国加州大学教授布雷克(JBlake)早期的一项研究发现,在被研究的成年人中,兄弟姐妹越多的人,受教育程度越低;而对于那些年轻的学生,兄弟姐妹的数量则与其学习成绩和教育期望成反比。资源稀释理论提出后,得到基于美国社会的多项经验研究的进一步验证。已有研究也表明该理论同样适用于中国。由此看来,研究中国的教育不平等及其变化,不应该忽视兄弟姐妹数量这一重要变量。,,代表人物及其著作,JBlake, Family

25、 Size and the Quality of Children, Demography, vol. 18, No. 4, 1981.DBDowney, When Bigger Is Not Better: Family Size, Parental Resources, and Childrens Educational Performance,”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vol. 60, No.5, 1995.RDMare and MDChen, “Further Evidence on Sibship Size and Educational Str

26、atification,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vol.51, No.3, 1986.Yao Lu and DJTreiman, “The Effect of Sibship Size on Educational Attainment in China Period Variation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vol.73, No.5,2008.叶华、吴晓刚:生育率下降与中国男女教育的平等化趋势,社会学研究2011年第5期。,,教育决策的理性行动模型,英国北爱尔兰的阿尔斯特大学教授布里恩及其同事提出应从微观过程来

27、研究教育不平等,他们认为个体决定是否继续上学取决于其本人及其家庭对教育成本和收益的理性计算;他们进而建构了一个理性选择数学模型,分析个体微观层面的教育决策过程,并以此解释教育获得的阶层差异及其演变。,,教育决策的理性行动模型,根据这个模型,一个人选择继续读书或中断学业取决于三个要素:一是继续留在学校读书的成本,包括学费、书费和生活费等;二是成功升学的概率(学校有筛选功能,通常根据考试成绩和其他标准决定谁能升学);三是继续读书和进入劳动力市场的价值或效用比较。,,教育决策的理性行动模型,该理论认为不同阶层对这三个要素的权衡和应对策略是不同的;三个作用机制导致教育获得的阶层差异。第一是“相对风险规

28、避机制”(风险是指向下流动的风险)。因为教育是地位获得的重要因素,处于最高阶层的人需要最多的教育以维持其阶层位置,否则就会有向下流动的风险,而处于最低阶层的人如果不继续读书损失的只是向上流动的机会,而不会有向下流动的担心,因此,阶层越高的群体,选择继续受教育的驱动力越强。,,教育决策的理性行动模型,第二是“能力和成功期望的差异机制”。越高阶层的孩子,学习能力越强,成功的期望也越高,因为教育有筛选功能,高阶层的人更可能成功胜出。第三是“资源差异机制”,阶层越高,能够提供给孩子的资源越多,教育的相对成本较低,因而选择继续读书的可能性越大。,,教育决策的理性行动模型,根据该理论,影响教育决定的三个要

29、素的变化,对高阶层群体的影响较小,对低阶层群体的影响则较大。例如,如果教育成本增加,教育筛选的功能强化,或继续求学的效用低于参加工作的效用,那么低阶层的人更可能选择离开学校,从而加大教育的阶层不平等。,,代表人物及其著作,Richard Breen and JHGoldthorpe, Explaining Educational Differentials: Towards a Formal Rational Action Theory, Rationality and Society, vol.9, No.3, 1997.李春玲:高等教育扩张与教育机会不平等,社会学研究,2010年第3期,四

30、、复杂理论(Complexity Theory ),,基本观点,复杂理论是建立在系统的、复杂性、智能性和适应性的研究基础之上的。试图建立一个藉以高屋建瓴的概念体系,来探索多样化的现象背后蕴含的复杂性。它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复杂的本质,提出了世界上的一切系统都具有非线性、整体性和不可预测性的观点。,,基本观点,复杂理论认为:那种笃信世界的纷繁复杂下必定潜藏着某种简单秩序的简单性思维正在瓦解,你所能去的任何地方都存在着复杂性。因此,我们被迫在一切知识联系中运用整体或系统的概念来处理复杂性问题。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

31、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代表人物及其著作,美詹姆斯弗穆尔(James FMoore)著,梁骏、杨飞雪、李丽娜译:竞争的衰亡:商业生态系统时代的领导和战略,北京出版社:1999年1月德韦格纳著:复杂性理论(影印版),科学出版社,2006年1月吴晓军、薛惠锋著:城市系统研究中的复杂性理论与应用,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张东风著:基于复杂性理论的企业集群成长与创新系统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6月香港大学教育学院马克贝雷(Mark Bray)教授,五、中层理论(Theories of Middle Range),,基本观点,中层理论,亦称中观理论。西方政治学者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种有关政治研究层次的理论。主张政治研究应着重于发展处于宏观与微观之间的中间层次的理论。60年代以来西方政治研究中盛行的政策研究、决策分析、政治文化论、政治社会化、多元论、团体理论均属中层理论的范畴。中层理论要求缩短宏观理论与微观理论之间的差距,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代表人物及其著作,美默顿著,唐少杰等译: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译林出版社,2008年9月(1949) 曹堂哲著:公共行政执行的中层理论-政府执行力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年5月杨念群著:中层理论:东西方思想会通下的中国史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5月,Thank You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公文范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