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权制度下的女性悲剧命运——以苏童的妇女生活系列小说为例【文献综述】.doc

上传人:文初 文档编号:278089 上传时间:2018-08-1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男权制度下的女性悲剧命运——以苏童的妇女生活系列小说为例【文献综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男权制度下的女性悲剧命运——以苏童的妇女生活系列小说为例【文献综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男权制度下的女性悲剧命运——以苏童的妇女生活系列小说为例【文献综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男权制度下的女性悲剧命运——以苏童的妇女生活系列小说为例【文献综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男权制度下的女性悲剧命运——以苏童的妇女生活系列小说为例【文献综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毕业论文 文献综述 汉语言文学 男权制度下的女性悲剧命运 以苏童的妇女生活系列小说为例 苏童出生在 20 世纪 60 年代, 80 年代开始发表作品。一九三四年的逃亡是他的成名作,随后发表的一系列“枫杨树”的中短篇小说以变幻莫测的先锋叙事技巧和颓靡浓郁的抒情风格引起文坛关注,被称为“先锋派”作家。妻妾成群、米、碧奴是他的得意之作,现在苏童还是一如既往、笔根不辍。 研究苏童的人很多,早在 1987 年,韩东就在文艺报上发表了苏童和他的小说。1988 年王干、费振钟写的苏童:在意像的河流里浮沉是最早研 究苏童的学术论文。研究苏童的论文随着他在文坛上的影响力大规模增加,主要集中在他的主题、单篇

2、作品、艺术成就与审美追求、女性等方面。 一、 关于苏童小说主题的研究 对苏童小说主题的研究,主要可分为逃亡与还乡、青春与孤独、历史与宿命三大类。 (一)逃亡与还乡 苏童在小说中塑造了一大批的逃亡者形象,而每个逃亡者又还有解不开的幻想情节。如一九三四年的逃亡中的陈宝年、米中的五龙、逃中的陈三麦。 在论苏童的小说逃亡主题(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0 年第 25 卷第 5 期)一文中,作者认为“苏童小说中有一个隐含的主题 逃亡。苏童笔下的逃亡和逃亡者,要么无家可归和对生存的愿望,要么出于对现实环境的恐惧与拒绝从而都选择了逃亡,最终都在逃亡中陷落或毁灭。苏童选择逃亡主题既与个人因素有关,又与时代变迁

3、相连。” 与逃亡相伴的是还乡,“还乡者的梦游”也是苏童小说中一个解不开的情结。对于逃亡与还乡情结间的悖论,在王海燕苏童论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1994 年第 4 期)中说到,“或许正是苏童的人物无法寻得历史的神化和乌托邦的理想,无法寻得永恒超越性的价值目标,才会有逃亡与还乡的相悖”。在王干、费振钟苏童:在意象的河流里沉浮(上海文学 1988 年第 1 期)中则认为“还乡与寻根小说中的寻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认为它们都源于人在现代社会的失落感与孤独感,但它们最终的停泊地是相异的,寻根是理性意义上的寻找,而还乡是寻求感性上的满足与超越。” 2 (一) 青春与孤独 在程玉明苏童小说青春主题探微(聊城

4、大学学报, 2007 年第 2 期)认为苏童以青春这个亘古不变的话题为题材,挖掘出新的东西,那就是一些关于人性的新东西,描写“理想的青春”和“世俗的现实”的紧张关系,主人公要么囿于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中难以挣脱,过着一种不清不白的日子;要么因为幼年时受到的伤害无法排遣或由 于现实状况的种种不可抗拒而蹉跎岁月。 在冯爱琳突围与陷落 论苏童小说的孤独意识(创作研究)中,她说:“苏意创设的枫杨树世界充满了浓郁的孤独氛围,因为童年在苏童的记忆中是孤独的、忧郁的。幼时贫困的家境,病榻上伴随苦涩的中药度过的一段折磨人的寂寞时光,父母的不和睦,促使其形成敏感、早熟、爱幻想的内倾型性格,这一切都形成他对孤独的最初

5、的人生感受,势必在潜层次对其创作产生影响。” (三)历史与宿命 苏童曾说历史之于他是“墙外笙歌雨夜惊梦”,这种与后现代主义相契合的历史观被众多研究者所关注。 这一方面的研究以周新 民的生命意识的逃逸 苏童小说中历史与个人关系 (小说评论, 2004 年第 2 期)一文最为出色。周新民认为,苏童的历史小说把个人与历史关系的叙事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高度,个人不再是历史忠实的奴婢,而以自身的生命律动与节奏,同历史意义及价值相分离,并最终摒弃了历史参照系,以自在自足的全新姿态,宣告了个人从历史规范中破壳而出,个人从历史宏大的视野中走出,以个人的自在性抵抗历史的束缚;甚至,个人不再是历史的同路人,而是历史的

6、陌路者。 二、 关于苏童单篇作品的研究 在苏童研究中,对苏童单篇作品的研究占据了很大比重。其中一 部是他的长篇处女作米,一部是神话碧奴,另一部是河岸。 (一)米 米最初发表于 1991 年第 3 期的 钟山 ,小说发表后在文坛引起了一阵不小的骚动。 在吴义勤的在乡村与都市的对峙中构筑神话 苏童长篇小说 的故事拆解 (当代作家评论, 1991 年第 6 期)中,细致分析了小说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认为 “米把个人的遭际和对形而上的历史哲学的思考,落实在特定而具体的历史情境和个体生命情境中,使历史和个体的灾难都具有原生性质,寓言式地揭示了一种历史的颓败。” 3 吴秉杰在一半是 历史一半是寓言一半

7、是历史 苏童长篇小说 中新的探索 (当代作家评论, 1991 年第 6 期 )中认为 “历史的形式,寓言的内容,或者说历史眼光,寓言价值正是米的艺术创造。” (二)碧奴 碧奴 2006 年一出版即引起了众多研究者的关注: 张学昕的 自由地抒写人类的精神童话 读苏童的长篇小说 当代作家评论,2007 年第 1 期一文从分析小说结构和情感因素等方面入手,探讨碧奴为当代小说提供的新元素他认为,苏童出手不凡,凭借独特的写作才能,对孟姜女的传说进行了更具魅力、深厚、扎实而且空 灵的想象和叙述,认为碧奴是苏童在现代唯美主义写作道路上的又一次愉悦的迈进。 吴义勤的戴着镣铐跳舞 评苏童的长篇新作 (南方文坛

8、, 2007 年第 3 期 )一文从神话主体的诠释与重塑神话意义的发掘与增殖等方面揭示碧奴的文学性意义。他说:碧奴让一个符号化的神话传说在文学的汁液里重新复活,让一个二千年前的形象在文学的疆域里变得栩栩如生,魅力无穷。他认为碧奴中的“长城”形象具有高度的隐喻性与象征性,它既是坚固的实体之墙,又是人心之墙、世道之墙。而碧奴最终哭倒的就是这样一堵似乎无法崩溃的长城 ,苏童借此完成了神话意义的增殖与升华。 (三)河岸 河岸(收获 2009 年第 2 期)是苏童新发表的一部关于河流的长篇小说。这部小说一经推出便引起广泛关注,获得了较高的评价。 在郑艳、李敬巍生命在寻找中归于虚无 评苏童长篇小说新作 (

9、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0 年第 6 期)中,认为纵观河岸我们可以从主人公库文轩的心路历程中找到苏童的叙事脉络,库文轩的命运基本上经历了从 “ 迷失”到“寻找”,再归于“虚无”的这一发展变化过程,这一变化历程在某种程度上彰显了小说所要表达的“寻找”这一主 题。 在严红兰荒诞年代的一曲生存悲歌 苏童 的存在主义解读(名作欣赏,小说纵横)中,从世界是荒诞的,孤独而漂泊的个体:存在即虚无、孤独与痛苦,“河”与“岸” 的对峙:他人即地狱这三面来解读河岸,真实地反映了在“文革”时期人们的生存境遇,谱写了一曲荒诞年代的生存悲歌。 三、关于苏童小说艺术成就和审美追求的研究 对苏童小说艺术特色

10、和审美追求的研究多集中在流动的意象、想象的诡谲等方面。 4 (一)意象的流动与抒情 在最早的苏童研究论文中,研究者就注意到了“意象”这个词在苏童小说中举足轻重的地位,甚至给苏 童小说定位为“意象小说 ”。综观苏童小说,的确是一个意象纷呈的世界。 王干、费振钟在苏童:意象的河流里浮沉(上海文学, 1988 年第 1 期)中认为苏童表现的不是过程,不是某种社会矛盾的冲突、发展、转化、结局,也不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历史,甚至也不是时下人们所称道的心理过程,他孜孜以求着力营造的美学理想是:“意象”,认为苏童的小说是具有鲜明个性的意象小说。四年后王干再次撰文分析苏童小说的意象群落,指出贯穿意象之珠的线绳是苏

11、童小说中那个虚拟的“我”的情绪自由流动,认为苏童将意象与抒情相结合,因此小说中“诗情的泛滥 ”、“ 诗意的荡漾 ”。 葛红兵的 苏童的意象主义写作(社会科学, 2003 年第 2 期)是从文学史的高度来探讨苏童写作的当代意义的。他认为苏童独创了一种以意象性为基本特征的小说语式,对中国现当代小说来说是一份非常重要的贡献。首先,苏童的意象主义写作突破了经由鲁迅等五四作家建立起来而后主宰了二十世纪汉语言文学的启蒙语式。其次,苏童的意象主义写作持续了中国古代诗词戏曲的传统,持续了中国古代文人画的传统,以一种书画同源的风格拓展了中国现代小说的表现空间,而且在文学史上,第一次解决了南方作家如何在以北方词汇

12、和发音为基准的现代汉语写作中参与文学语式之创造的重大问题。 (二)想象的神秘与诡谲 苏童的小说创作多来自他的想象“枫杨树”系列作品是他对故乡的想象,“红粉” 系列作品以及我的帝王生涯 碧奴等则是他对历史的想象。当然,苏童也有面对现实的作品,如中篇小说离婚指南已婚男人杨泊,长篇小说菩萨蛮等但在想象与现实之间,苏童的成功显然在于前者。 王干在苏童意象(花城, 1992 年第 6 期)中说:“苏童应该说是想象型的作家,他的那些 “枫杨树 ”、“香椿树”小说虽然不乏生活的零星感受,但仍是想象和灵性激活的结果。” 张清华在天堂的哀歌 苏童论(钟山, 2001 年第 1 期)中亦认为:“似乎越是进入了渺远

13、的时空,他才越能够轻巧自如地展开他的想象,越是能够像切身经历那样写得传神逼真、淋漓尽致。他是一个逝水上的游子,一个漫游在历史与想象之水上的精灵。” 吴晓、 吴智斌也指出:“以想象代替社会阅历和人生经验,不断地切人历史时空,用 超验式的想象叙事代替体验式的经验叙事,是评论界对苏童创作想象特征的基本描绘模式。确实,对历史的虚构无可辩驳地体现出苏童天赋的想象才华,苏童由此获得了接近历史5 与文学的便捷方式。 四、关 于女性的研究 在苏童的众多作品中,有一部分以女性的生存境遇为主题的小说是很有代表性的,研究者从女性形象塑造、悲惨命运、冲突模式角度出发解读这一类小说。 在张昫红颜薄命与红颜祸水 论苏童小

14、说中女性形象的塑造(现当代作家作品研究,2008 年第 11 期)一文中,作者认为苏童成功塑造了很多颇具特色的女性人物形象:代表着美的幻灭和孤独意味的红颜薄命,被述为荒淫卑贱而落入低俗文化为人不齿的红颜祸水,以及有着独特韵味的审美意象,如蛇、猫、青蛙等。在与同样擅长刻画女性人物形象的男性作家白先勇作品的比较中,我们更能看出苏童 作品立意的深度和反映社会现实的广度,更能感受到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悲哀与无奈。 在王倩生存困境的书写 中的女性悲剧解读(沈阳大学学报, 2009年第 6 期)中,作者分析了妻妾成群对旧中国女性悲剧命运的描写,认为虽然小说中的女性也曾尝试飞蛾扑火式的反抗,但是男权

15、制度下,女性的自我拯救注定没有出路。深刻剖析了女性的生存困境,呼唤男性中心文化下女性的自省,从而达到对这一文化的更为有力的批判。 在蒋建强、吴红霞苏童小说中的女性冲突模式(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009 年第 7 期)一文中,作者 探讨了女性冲突模式。从“妻妾之间 天经地义的战争,婆媳关系 亘古不变的斗争动力,姐妹反目 闺阁情义的反动”这三种模式反映了女性的悲剧。 从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作家的创作主题、艺术成就以及审美追求等研究成果尤其突出。近年来研究作家短篇小说以及他创作的转型的趋势加强,因此我们应该从动态中把握作家,达到与作家“灵魂”交流。 参考文献 1 苏童 . 妻妾成群 M.上海

16、: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0 2 苏童 .红粉 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8 3 苏童 .另一种妇女生活 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3 4苏 童 . 妇女生活 M. 南京 : 江苏文艺出版社 , 2003. 5苏童米 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5 6苏童武则天 M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0 7 邝邦洪中国当代名家名作解读 M广州: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1 8 林翠萍苏童的女性世界及其创作心态初探 J 宁德师专学报, 1997() 6 9 程桂婷苏童研究综述 J扬子江评论, 2008( 6) 10 强军红 妻妾成群中的女性悲剧 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 2005 第 2

17、2 卷增刊 11 曹金合 “ 三权”合力压制下的女性悲剧 妻妾成群中的女性生存境况和悲剧命运探析 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1( 1) 12 周帆 .由另一种妇女生活看苏童笔下的女性世界 J.安徽文学 .2009( 9) 13 刘茜茜 , 刘桂华论苏童 /妇女系列小说中的女性悲剧 J.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 5) 14 刘志明 美好人性走向深渊的悲剧 论苏童长篇小说米中织云人生悲剧的必然性 J.科技信息 高校讲坛, 2008( 14) 15 王倩生存困境的书写 妻妾成群中的女性悲剧解读 J.沈阳大学学报, 2009( 6) 16 苏童、周新民打开人性的皱折 苏童访谈录,小说评论, 2004( 2) 17 张志海 苏童作品中的母亲形象 J. 作家杂志, 2008( 4) 18 蒋建强、吴红霞苏童小说中的女性 冲突模式 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高教版 )2009( 7) 19 陈娇华试论苏童“妇女生活”系列小说的双重性特征 J.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6) 20张应中论苏童小说的叙事模式 J. 安徽师大学报 ,1995(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文献综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