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当前中国“一带一路”面临的现实挑战 众所周知,自 12月 3 日后特蔡通话以来,国内原本对特朗普看好或情感上支持的群体也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特朗普周围聚集了共和党内的亲台派(通常为极端保守派。这批人主要是在 70年代中美建交前后形成的,讽刺之处在于,他们的亲台是因为亲蒋家,而今天的蔡是当年蒋家的敌人,内政思路更靠近希拉里而与这些极端保守派南辕北辙)。而其他他重用的人,也势必对中国不友好 包括军事上的弗林、经济贸易上那个所谓经济学家纳瓦罗。目前,中国一直保持了克制,本号在这个问题上的立场是:欢迎竞争,对于特朗普受其 周边亲台团体的影响而尝试的玩火行径,要在必要时刻给予坚决的、狠狠的回击。强人的碰撞
2、是难免的,就怕不碰撞。欢迎对抗,正视对抗,强对抗倒逼硬能力。 前文已经提及了页岩油页岩气作为特朗普抓经济的重要抓手可能给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带来的连环影响,这不可避免就涉及到中国在国际上的当前主线:“一带一路”。 从 2013 年 9 月第一次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到现在为止已经超过 3 年了。这 3 年恰恰横跨了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剧烈变化。 我们需要提醒自己的是,不管特朗普多么反华,特朗普抓国内实体经济这一点是明确的(这里面的关系,好比日本通产省在政 策上是我们参考的前辈,但通产省的官员历来非常敌视中国;还有本号非常欣赏印度莫迪的政策,但时刻警醒莫迪可能造就中国未来最大的竞争对手)。我们就不要自己
3、继续变虚,同时不宜在过于散漫的命题下耗散过多的精力,尤其要警惕不能接过美国民主党的大旗替他们买单。当前,一方面,经济矛盾已经在汇率和外汇储备问题上表现的非常明显;另一方面,“一带一路”又仍然是有重大意义的经济抓手,一些央企和地方的工程建设企业有强烈的冲动自己到海外找项目,这两者之间在当前制度下其实是有矛盾的。如何理性看待“一带一路”的中长期合理性和当前新局势下的 技术应对、现实挑战,是必须说清楚的事情。 “一带一路”的提出背景 21世纪后的前 13 年,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从 2001年(或 2003 年)到 2008 年,第二个时期是从 2009 年到 2013 年 。 前者是美
4、式全球化的巅峰时期 ,在美国及部分欧洲国家经济经历消费 -房地产繁荣的同时,中国的崛起带动了商品生产国的崛起,日德等国的经济也较好。 后者是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救市政策下的反弹年代 ,这一时期的特点是西方经济陷入危机后的低迷或软弱反弹,而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其实中国不属于所谓新兴经济体)的相 对地位集体达到高点。在这一基础上, G20 等概念被塑造出来, G20的构成就是“ G7+其他几个发达国家 +金砖国家 +其他几个发展中大国”,核心还是金砖国家。 “一带一路”提出的背景正是金砖国家“崛起” 。这就带来衍生的问题: 金砖国家其实相互之间并没有很强的联系或类似点 。当年“金砖四国
5、”其实是西方人发明的概念,是由高盛“全球经济研究系列”研究员奥尼尔在 2001 年提出来的。背后仍然是以西方为中心的,只不过是把非西方的但在 21世纪初已显示出经济繁荣前景的大型经济体归个类,叫 BRICs,是与西方相对立的“他者”。 所谓金砖国 家崛起,其实只有中国是真正崛起的 。印度零星产业做的不错但离真正崛起还差得远。其他三个国家:俄罗斯、巴西、南非都是依靠中国崛起带动,自身并无“崛起”实力。俄罗斯“去工业化”已经非常彻底,巴西除了中国带动的铁矿石和石油外,唯一自己干的事情就是卢拉在2009 年放纵本国国民负债消费 从这事上就看得出巴西的成色。 2001 年 11 月第一次提出金砖概念的
6、高盛报告(奥尼尔) 当前,金砖国家显然已经很难再作为一个拥有共同利益的整体去统一行动 。俄罗斯始终坚持自己的世界大国定位,一切从本国短期利益出发进行“狠、准”的出击。 巴西已经深陷麻烦,可能会迎来类似其 80 年代那样的动荡十年。印度境况较好,但综合政治经济上与中国有竞争关系。南非已经陷入到长期停电危机里且看不到希望。由此衍生出来的 G20,各国也各有各的麻烦各有各的想法,恐怕这几年也难以形成紧密的国际协调机制。 所以, “一带一路”是在上述金砖相对高位期的末期提出的 。 “一带一路”早期的概念是非常朴素的。 那就是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亚洲国家(中亚、西亚和东南亚)有不少闲置人口,与工业化相隔绝,
7、自身没有条件“自启动”。而中国修路架桥搞基建能力世界第一,所以中国去搞 “互联互通”,“要想富, 先修路” ,这些国家的闲置人口潜力就会被启动。另一方面正好也对接中国过剩产能的消化及一些低端产业的转移。由此带动一整套支持基建、支持发展的金融、产业、社会治理制度体系。中国一些经验也能够复制到这些地方去,介绍中国“治国理政的经验”。 这个构想,是非常具有世界眼光的,而且出来的时间点也是非常合适的 只是我们没有料到紧随其后的国际石油价格暴跌来的那么快,因为我们没有国际能源价格的决定权 。至于这个思路是怎么冒出来的,谁也不知道。但本号知道国内最早系统提瓜达尔港的是 2009 年出版的一本书,这本书的这
8、幅地图是本号主要作 者编辑的,里面的内容确实和向西、向东南亚的“挺进”有不少关联。 再到后来(比如 2015 年上半年,事实上一带一路真正“火”起来是 2014年 9 月以后,与股市恢复上涨几乎同步), 一带一路在某种意义上就泛化了 。泛化导致的结果是:覆盖范围不明,要干什么、怎么干也不明晰。这就会造成其他国家的疑惑,尤其是经济口的主要群体的疑惑。一些中国相关群体拿捏不准,怕说“战略”那些外国人反感,所以强调这是个“倡议”( initiative)。其实中小国家不在意我是不是成了你的战略工具,最在意的我能不能从中获益。倡议是个很软的东西,过多 强调倡议而没有真正经济合理性的动作,会让起初接受概
9、念的群体逐渐放弃。 这是编辑于 2009 年的一幅图,可能最早在大众传媒中提到瓜达尔港 目前来看,一带一路真正落地并有所推进的,主要是中巴经济走廊、渝新欧为代表的中欧班列、刚启动的中老铁路等,还有中亚、东非的一些铁路、公路;还有一些项目,比如匈塞铁路、雅万高铁,具有经济合理性,但受各种力量干扰或停或缓慢。 由于基建项目或交运安排都涉及系统工程,所以大部分现在显现成效的项目,都是 2013年“一带一路”提出前就策划的 , 2013 年后建成或成功实现规模化,成为“一带 一路”的样板。比如“渝新欧”通道是 2011 年就开始尝试的,是由能人一手打造的项目,就这样的项目早期还磕磕碰碰,可见中国在海外
10、的系统工程并不容易。 很多年以后,我们回首往事,可能会发觉 2014 年 3 月的这个时刻是历史的转折点(克里米亚 -塞瓦斯托波尔加入俄罗斯联邦) 2014 年以来尤其是今年,国际局势变化剧烈且新时代的到来日趋明显 。 我们必须承认“一带一路”面临现实挑战。 站在今天回望过去三年,需要承认: 当前给世界划定政治经济时代分界线的权力还大部分在美国手里。 这三年的国际政治焦点的发展顺序大致是这样的:2014 年初乌克兰危机导致俄罗斯合并克里米亚,导致俄与西方对峙,美国驱使沙特发动石油价格大战,石油价格暴跌。油价暴跌带来多米诺骨牌效应,包括海湾国家开始坠落、沙特新王进行军事 -经济冒险、巴西熄火(巴
11、西石油腐败案)、 ISIS 出现加剧难民西逃欧洲、东欧和欧盟闹翻、大量发展中国家(不管亲美、反美还是中立)货币贬值 原因也很明显:拥有货币霸权的国家天然具有定义国际政治经济时代的权力。因为放松和收缩国际货币流动性的主动权在它手里。我们中国恰好在变动前夕启动了“一带一路”,用意良好但低估了国际形势的动荡。 所以, 应当认为“一 带一路”本来是一个可以改变世界格局的重大构想。但因为留下可时间窗口很短,而我国并未弄清要实现这样宏大的构想所需要的工具尤其是金融手段是什么 ,因此并没有成为主导世界改变的机制。反而是美国围绕着它的货币掀起的连锁反应大大改变了世界,因为他们有先天优势。所以给人感觉中国是赶了
12、个大早但在节奏上晚了一拍。目前确实存在被动。 “一带一路”有没有可能性?应当说, 如果目的是实现较大地域内的交通互联互通,并以此开发新区域,形成新市场、增长动力,在历史上有先例的。 所以有必要通过学习历史弄清楚像“一带一路”这样的宏大工程要怎么实 现。 这种宏大的工程,第一重要的就是融资。没有金融手段的支持,这种规模的规划是不可能实现的。 像“一带一路”这样宏大的构想的大型网络型项目或项目群,历史上多发生于 19世纪后半叶及之后一百年,也就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从 1860 年代以后一直延展到二战时期。二战以后都比较少出现。尤其集中出现在 19 世纪末到 20世纪 30 年代。其实这段历史时期也是人类技术进步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人们的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包括如何支撑这种巨型工程的想象力。事实上, 19世纪后期的历史告诉我们,带有跨越式发展味道的经济项目,一定有重大的 金融创新(当然总体是服务于实体经济融资的,美国的案例带有投机成分) 。 美国中央太平洋铁路的建成、领导人及融资债券 美国北太平洋铁路网( 1880 年代)极其宣传册(吸引移民开发),土地融资是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