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纪念改革开放 40年座谈会发言稿:推广杂交稻 粮食大增收 我自 1978 年开始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正是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的那年,至今整四十年了。我当时是xx 区农技站聘请的 xx 公社农民技术员,在县农业局参加了技术培训班,主要是推广杂交水稻。 1978年第一次引进杂交稻种,小面积在各大队试种,公社下达任务后,各大队都不愿接受,后来用行政命令的方式,各大队安排一亩田试点,才勉强发下去。那时我还没有自行车, 8个大队,上下 10多公里,全靠一双腿。由于常规稻和杂交稻用种量不同,常规稻用种每亩 10 公斤,而杂交稻用种每亩只 1 公斤,重点是稀播壮秧,群众难接收,大部分中 途而废,抓住
2、丰收和红光两大队为重点,按照技术要求播种,用 1 公斤种子育秧栽插一亩大田,谁都不信。我就按照培训班的要求,耐心做群众工作。把种播下去,到移栽时,株行距 6 6 寸,每穴 1 根苗,群众直摇头说:“这样能长稻,只有鬼相信”。红光双塘队,刚插下的秧苗,突然下了一场暴雨,田里几乎看不到稻苗,生产队长决定将这块田翻犁,补插常规稻,我得知消息后,马上赶到现场。他们把牛牵在手上,犁背在肩上,准备下田,我好话说尽,如果不收稻,产量损失我赔,这才保住没有翻耕。后来,我来回一趟 10 多公里,每天前去观察,安排人员精心管理。一 个星期后,稻苗全部站起来,开始分蘖,半个月后,越长越好,这块杂交稻试点田,一亩左右
3、,收获 400多公斤。比常规稻增产一倍,群众非常高兴,都说:“真是多亏了小叶技术员,要不是他及时赶到,那这块田只能收一半稻了”。其它的试种点,杂交稻都有明显的增产优势,到 1979 年上面分配来的杂交稻种数量有限,不能满足需要,为了解决种源,县农业局从 1980 年开始,在各大队搞杂交稻制种。通过集中培训,掌握核心技术,我每天都起早歇晚,跑遍全社八个大队制种点,做好指导,把好播期关,父母本分期播种,培育好壮秧,还要作好叶龄记载,父母本分 期分行移栽,花期采取人工赶粉,最后除杂除劣,分类收获。非常复杂的操作程序,一样都不能疏忽。同时,每年还要搞几项试验项目,摸索经验。还要作好大田示范工作,全面推
4、广,技术指导。亩产量也从 400公斤提升到 600公斤,慢慢地减少双季稻,扩大单季稻,一季就是 800公斤,还减少一半人工及费用(现在杂交稻亩产达 1000 公斤)。为了适应农村改革开放的推进, 1983年将公社改为乡(镇),大队改为村,实行农田承包到户。从那时起,产量一年比一年高,农民增收了,得到了实惠,我也成了红人。 1983 年 11月至 1984 年 5 月,到海南岛参 加南繁育种,接触了不少省市农业专家,也在他们那里学到不少的农业知识。 总之,为了推广杂交稻,担任乡镇农技站站长 19 年,确实吃了不少苦,受了不少的累,但心里很乐观,同时也获得了不少的荣誉。由于 xx 镇历年的杂交稻推广面积、单位亩产均达到或超过“丰收计划”指标, 1995年国家农业部授予我“全国丰收计划”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