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公共管理与社会发展——一个基于“公共精神”的思考【毕业论文】.doc

上传人:文初 文档编号:295164 上传时间:2018-09-10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09.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公共管理与社会发展——一个基于“公共精神”的思考【毕业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论公共管理与社会发展——一个基于“公共精神”的思考【毕业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论公共管理与社会发展——一个基于“公共精神”的思考【毕业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论公共管理与社会发展——一个基于“公共精神”的思考【毕业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论公共管理与社会发展——一个基于“公共精神”的思考【毕业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本科 毕业论文 (设计 ) 题 目: 论公共管理与社会发展 一个基于“公共精神”的思考 学 院: 管理学院 学生姓名: 专 业: 行政管理 班 级: 指导教师: 起 止 日期: 目录 摘 要 . 1 Abstract. 1 前 言 . 2 一、“公共精神”概念的缘起 . 2 (一)公共性的学科辨析 . 2 (二)从公共性到公共领域 . 3 (三)从公共领域到市民社会 . 5 (四)从市民社会到唯物史观社会 . 6 二、公共性界定的新论与“公共精神”概念的塑造 . 7 (一)生活世界的公共性视域 . 7 (二)公共性重塑的核心 批判与共识 . 8 (三) 倡导公共性的“公共精神”概念及其含义

2、. 9 (四)“公共精神”概念的转型 . 11 三、“公共精神”下的公共管理与社会发展:公共心理模式 . 11 ( 一)透过观照公共心理树立公共性意识 . 11 (二)通过公共心理管理培育公共性价值 . 12 (三)国学式反思与展望行政伦理 . 13 四、“公共精神” 下的公共管理与社会发展:公共政策模式 . 14 (一)借助政策载体践行“公共精神” . 15 (二)分析精神本质找准政策核心 . 15 (三)把握公共全 局定位政策导向 . 15 五、结束语 . 17 参考文献 . 17 后记 . 19 1 论公共管 理与社会发展 一个基于“公共精神”概念的思考 摘 要 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要

3、以全新的视野,在整体与战略层面去思考和研究社会与国家之间的历史唯物主义关系,从而认识到公共管理与社会发展的历史相互作用,以及公共管理必须有新的进展。公共性是公共管理的本性,任何公共管理理论的进路都避不开对公共性的探讨,而对公共性的探究不应局限于已有的理论思路,再开新局,立足我国的社会主义国情,从已然的实践中与社会的实际中抽象出理论的需要,两相结合,从而深化对“公共性”的中国式认识是当有的趋势。这种旨在当代中国社会中孕育的“ 公共性”,初始不可能以成熟的理论形态出现,而只能藉由一种“精神”的理念状态萌发。而这种根源自社会建设的“公共精神”也必然通过公共管理螺旋式地回到社会发展。这种回归则以心理与

4、政策为典型,统一于社会公共性的发展。 关键词 公共性 ;公共精神;公共管理;社会发展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 Reflection Based on“ Public Spirit” Abstract: The new period of socialist construction, to the new vision, in the overall and strategic level to think and study society and state between the historical material

5、ism, thus to realize the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social development history interactions, as well as public administration must have new progress.The public natur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nature, any public administration theory and approach are avoided for public discussion, and to the public of

6、 the research should not be confined to the existing theory of ideas, to open the new field, based on our socialist national condition already, from the practice and social reality in the abstract theory need, the combination of two, thus deepening the“ public“ Chinese understanding is when some tre

7、nds. This aims to contemporary Chinese society in pregnant“ public“, the initial impossible to mature theories appear, but only with a“ spirit“ of the concept of state germination. While the roots of social construction of self in“ public spirit“ is bound by public administration spiral back to soci

8、al development. This return to psychology and policy for the typical, unificat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 public. Key words: public;public spirit;public administration;social development 2 前 言 社会发展并不是孤立的发展,公共管理也不是片面的管理,这两者之间有着统一的、必然的联系。稍加思考 ,没有人会质疑社会是公共性的,也没有人会反对政府行政的公开化。但是与之相反,意识到自身处在“公共性的

9、社会”中的人是少有的,主动参与、配合、共建公共事业和管理的人是不多的。那么究其原因就在于,社会发展缺少“公共精神”,缺乏对社会公共性这一现实性质的认识,也就认识不到公共管理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历史的、密切的联系。公共管理与社会发展是统一于公共性的,是通过对社会公共性从物质到精神的方方面面的管理建设 精神上是共识的、物质上是共建的,来实现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那么首先便是要通过公共管理树立、扶植、培育“公共精神”,在 事业的建设中强调公共精神。这是一个要由历史渊源到现实发展的推论过程,但却又是最直接的实践行为。那么要进行的便是一个由观念的反思到概念的塑造最后再完成理念践行的过程。只有这样一方面社会建设所

10、遇到的矛盾与冲突才得以缓和与解决,另一方面社会发展的内容与趋势才得以设计与构建,这两面才得以统筹,社会的公共性才得以被真正意识,社会的发展才更为能动起来。 一、“公共精神”概念的缘起 对“公共性”的强调依据的是社会实践与历史发展的需要,但事实的提出却是来自于科学的学科。公共性的历史沿革实际是反映着“市民社会”的发展 程度,而在一定的“市民社会”发展进程中,历史唯物主义诞生了,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了。由于中西方社会的差异,那么“公共精神”便要求在唯物史观的原则立场上,奠定中国公共性发展的时代历史意义与社会主义意义相统一的思维进路。 (一)公共性的学科辨析 公共管理、行政管理、公共行政、公共行政管理,

11、由于涉及中西语用的翻译语境和理解的侧重点不同,以及概念本身的不断丰富,概念的提法在学术上有所不同。然而概念始终是在对客观存在的陈述,定义概念的意义在于表达客观规律。那么实质上的目的在于通过概念的讨论达到规律本质的共识。从现状直观上 来看,一般观念上的社会是作为管理的客体与对象,社会发展是管理的结果。管理的主体是各种能发挥管理职能与功能的机构与组织。 1.对行政 管理的解析 从学科设置的角度有两种维度:第一, 行政管 理中的“行政”以名词论。强调的是政府作为管理主体,即政府行政。在此意义上行政本身以“公共性”为特征与合法性前提,体现了与政治学的紧密联系。第二, 行政管理 中的“行政”以动词论。那

12、么这里的“行政”与“管理”实质是同义,“行政”实际上是“政行”,“政”这里强调的是管理的环境,或者说是特定的管理环境,区别其它意义上的管理。这种理 解重在强调一种针对特定管理环境的管理技术,表明了其管理学的本位特征。 2.对公共 行政的解析 如果说行政管理中的“公共性”是潜台词,那么公共行政则直接指明了行政的“公共性”。 这里“公共”主要表达了主体的变化与增加,实质上是把非政府组织及各种同质组织划入了“公共性”的范畴。公共行政概念中有明显的政府核心意识,“公共性”是通过政府视野的3 扩展来体现与实现的,旨在“行公共之政”抑或说“政行公共”。 3.对公共 行政管理的分析 在“公共行政”之后加上“

13、管理”,这种“公共”、“行政”与“管理”的三 者并列,在一定程度的概念层面上造成了对“公共行政”中政府行政核心的弱化,在英语中公共行政管理表达为“ public 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这里原先的“ 行政”名词“ administration”变成了形容词“ administrative”, 使“公共” public 与“管理” management 变得突出。 4.对公共 管理的分析 “ Public Administration”在我国事实上被通译为“行政管理”、“公共管理”及“公共行政”。 例如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刊物中国行政管理英文名 Chinese Publ

14、ic Administration,Master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又译为 公共管理硕士 。而在我国的研究生专业设置上,行政管理是在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之下的二级学科。同时“公共管理”又有不同的翻译,例如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英文名为“ School of Public Policy and Management”。 “ Administration 本身在西语中就有管理的意义,而 Management 的提出是基于最近数十年来,西方国家公共行政领域受到的管理主义( Managerialism)或者说新公共管理( New Public Management)的思想的巨

15、大影响。” 1因而有理由认为, 这里的 Management主要区别在于管理 学上的方法、技术,特别在于工商管理理论的引入,是对 Administration的补充。 5.核心在 于公共性 为了理清纷繁复杂的概念,最好的方式、同时也是目的,在于抓住其关键理念。这里的要害在于 Public 与社会发展的关联。事实上要真正理清 Public Administration,离不开社会发展的历史背景,这就必须要讨论“ Public” ,因为 Public 是在社会发展中产生的,而其本身的发展就是在不断反映社会发展的变化、状态与程度。 (二)从公共性到公共领域 公共性的一个特质在于,关注公共性的并非只有

16、理论家 ,而是现代几乎所有的“公民”都会提及“公共”。因此对公共性的讨论既不能流于社会表现,又不可耽于概念逻辑,为定义而定义。而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则为讨论公共性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平台。 “公共一词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不同意思。他们源自不同的历史阶段,在同一运用到建立在工业进步和社会福利国家基础之上的市民社会关系当中时,相互之间的联系变得模糊起来。”“即便是科学,尤其是法学、政治学和社会学显然也未能对公、私以及公共领域、公共舆论等传统范畴做出明确的定义。” 2(p1)哈贝马斯的理论优势在于,他首先承认了公共性这一概念的模糊性,其实就是承认了社会发展的客观性,并积极通过“公共领域”这一媒介把公

17、共性置于整个资产阶级社会历史考查。 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 生活世界”理论,站在资产阶级发展历史的立场,“把公共领域的范畴放到传统政治学曾经关注的那样一个比较开阔的视野里加以探讨” 2(p1),“研究对象就其自身而言打破了社会科学各学科之间的界限” 2(p1)。由于“公共领域”这一概念的代入,通过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环境中的分析与比较,哈贝马斯在其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中事实上对公共性特征做了一个描述 式的历史综述。 4 “公共性本身表现为一个独立领域,即公共领域,它和私人领域是相对立的。”“对公共和公共领域等词的所有意思进行社会历史分析,或许可以有助于从社会学的角度把握语言的不同历史阶段。” 2(

18、p2)这里始终要把握的一点前提是,公共领域的特性,其实质就是公共性的性征。讨论“领域”是为了通过对范畴的划定和范畴本质的提取还原到公共性。或者说不同社会历史的不同公共领域就是不同历史社会的公共性。这里的三种历史形态是转型的基础,有极具启发性的起源意义。 1.古 典意义的政治性与公共性 哈贝马斯指出针对古希腊 城邦的公共生活的本质内容是政治生活。这里公共性等于政治性,而政治性意味着文明。“在高度发达的希腊城邦里,自由民所共有的公共领域和每个人所特有的私人领域之间泾渭分明。公共生活(政治生活)在广场上进行,但并不固定。”“在领主权威这把保护伞下,生命不断繁衍,奴隶从事劳动,妇女料理家务,生生死死,

19、循环往复;必然王国和瞬间世界一直都隐藏在私人领域当中。在古希腊人看来公共领域是自由王国和永恒世界,因而和必然王国、瞬间世界形成鲜明对比。只有公共领域中出现的一切,才能让所有人看的真真切切。” 2(p3) 这里的政治性并非 和经济相对,当时现代意义上的经济还没有产生。“众所周知,古希腊政治制度是建立在世袭奴隶制基础之上的。公民尽管不用从事生产劳动,但能否参与公众生活还得取决于他们的领主在何种程度上获得自律。” 2(p3)“亚里士多德所制定的一系列德行只有在公共领域当中才能证明有效,并得到广泛承认。” 2(p4)政治性有浓厚的哲学氛围,社会的伦理、道德等开始产生。这里的“公”与“私”对应的并非所有

20、制关系,而是“自由”与“不自由”的政治状态。“公民”实际上是自由民与奴隶主,“自由”就是对政治生活的享有。 “从文艺复兴开始,这种 公共领域就和所谓古典的一切一起具有了真正的规范力量,至今依然如此。不是决定它的社会结构,而是意识形态本身就有着能够跨越数个世纪而保持稳定的延续性 这是从精神史层面来讲的。”“在中世纪,公和私最初是罗马法中规定的范畴;公共领域称作 respublica而流传了下来。随着现代国家以及从中分离出来的市民社会的出现这些范畴才又被重新装备到法律上,并产生了深远意义。”“他们既能帮助政治建立起自我理解,又能帮助特殊意义上的资产阶级公共领域在法律上得以制度化。”“公共性始终都是

21、我们政治制度的一个组织原则。” 2(p4)藉此可以认为公共性意识起源于国家的政治性。其作为意识形态相对独立地经过中世纪而由新兴的资产阶级所继承,并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其从古典意义发展为现代意义。 2.代表型公共领域与 “丧失”的公共性 中世纪欧洲由于“封建领主所有权(以及由此派生出来的采邑所有权)作为一切统治权的总和,也可以说是管辖权;私人占有和公共主权这一对矛盾,封建制度并不具备。”“私人所有权和公共所有权在封建社会显然是融为一体的。它们同源同宗,都依附于土地,因此,也可以把它们当作私有权对待。” 2(p5)“在中世纪的文献 中,所有权和公共性是一个意思;公有意味着领主占有。共有作为共同所

22、有与公有作为摆脱领主特权的普遍所有这样一对意义矛盾。” 2(p6)由于“家天下”的缘故,封建社会的制度本身就排斥公共性。只有在领主或者君主的权力、权威与所有权需要通过公开化来体现为特权的时,5 则存在一个设定意义上的的代表型公共领域。这个公共领域实质上没有现代或者古典意义上的公共性的任何特征。 但另外也说明了重要的一点,公共性的真正意义往往象征着社会发展的新特性。所有权的私人意义虽然完全丧失了现代意义上的公共性的任何特 征,但比起城邦的社会制度,毫无疑问封建“所有权”的产生无疑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进步。 3.资产阶级的 公共领域与现代意义的公共性 真正意义上的公共领域产生,是近代早期资本主义发

23、展的结果。“私人的肯定意义正是依据以资本主义方式自由支配财产的权力概念而产生的。” 2(p85)“资产阶级公共领域模式的前提是: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严格分离,其中,公共领域由汇聚成公众的私人所构成,他们将社会需求传达给国家,而本身就是私人领域的一部分。” 2(p201)其主要结构为政治的公共领域与文学的公共领域,起着政治与批判两 大功能。 正是现代意义上的公共性觉醒,才有理由与参照可以回溯到封建的与奴隶的社会领域去考量公共性。而通过这种考量则确立了公共性的现代意义,即与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密切相关。 (三)从公共领域到市民社会 哈贝马斯对公共领域概念的考察,是考察市民社会概念的第一阶

24、段。“资产阶级公共领域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范畴,不能把它和源自欧洲中世纪的市民社会的独特发展史隔离开来,使之成为一种理想类型,随意应用到具有相似形态的历史语境当中。” 2(p1)公共性通过公共领域体现,而公共领域的依托在于市 民社会,脱离市民社会无法本质地理解公共领域。同样公共性也只有在市民社会的这一层面才愈加还原其历史特征。 1.市民社会的 古典意义 英文中的 Civil 源自拉丁文的 civis 公民、 civitas 公民权等词,而这些词的最早提出又是来自希腊文的 polites、 politike 等,因此市民社会“ Civil Society”同样需追溯到古希腊。“一般认为,最早对

25、市民社会概念作出界定的是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在其政治学一书中首先提出了 Politike Koinonia的概念, Politike Koinonia在 拉丁文中又被译为 Civil Society,即市民社会。 Politike Koinonia在亚里士多德的语境中指的是政治共同体或城邦国家。” 3(p19) 市民社会的古典意义来自于城邦,和公共领域的古典意义吻合。都是建立在城邦的政治性上。市民社会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就是一个政治社会。公民权就是能够参与城邦政治生活的奴隶主与自由民的政治权。古典意义市民社会的公共性内容通过公共领域的政治活动体现,其与私领域的生产活动是对立的。而这种对立实质上是

26、政治的兴起,政治国家成为重心,旧有的家庭状态被贬 低,社会认为国家,或者政治就是社会本身。 实质上这种“国家即社会”的状态,或者说这种“前公民状态”,与现代意义上的公民状态有着本质区别。其关键是公民的范畴不同,城邦中的公民本质上是奴隶主、“自由民”,他们所谓的“公民权”就是在表述自身的自由状态,继而在这种自由状态的基础上形成了政治,并同时由这种共同的政治生活状态产生了“公共性”。而现代意义上的公民是指一国范围内的所有国民,公民概念不仅不是以政治性相区别,而相反却是以政治性为基础。 6 2.现代市民社会理念 现代市民社会是真正意 义上的市民社会,其理念沿革 基本基于“启蒙思想家 黑格尔 马克思”

27、。现代市民社会理念围绕社会与国家关系,或者说“社会”这一概念从国家中如何分离并确立来展开的。 自然法和契约论是政治自由主义时期几乎所有政治思想家的理论基础。“洛克在其政府学中明确表达了一种社会先于或外于国家而在的观念。” 3(p35)同时古典经济自由主义基于重农主义的自然秩序和古典经济学的“自由经济体系”,认为“社会实质上应该独立于政治力量,是包括生产、交换以及消费在内的经济行为总体,并作为一个自由且自治的领域,遵循着自身的内在规则,不受政治国家和其他力量 的干预。” 3(p40)其与政治自由主义同样都是通过赋予社会外在于政治国家之品格的方式而为现代市民社会概念的形成作理论铺垫,被查尔斯泰勒统

28、称为“洛克学派”。孟德斯鸠则以权力制衡与均衡为基础对国家与社会设定分野而自成一派。两派均为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学理上分野的必不可少的理论资源。 黑格尔明确在其 法哲学原理中区分了国家与市民社会,构成了其系统的市民社会的理论。他指出了市民社会的联合性、经济性、法制性等特性。并明确指出“市民社会是在现代世界中形成的,现代世界第一次使理念的一切规格各得其所” 4。因而现代意义上的市民社会概念是在商业需要的体系建立于市场经济充分发展的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其本质上是国家与社会的分野,政治与经济的分野。 3.市民社会 与公共性 市民社会的理念先于公共领域的概念产生,而通过公共领域概念对市民社会的考察发

29、现公共性的历史又长于市民社会。那么公共领域实际是要考察市民社会的公共性特质,市民社会较公共领域是更为静态的概念,而公共领域概念的提出就立足于历史描述,通过对公共领域结构转型分析其实质是旨在通过深究公共性的变迁规律,来突破当代市民社会公共性发展瓶颈。但这始终是一 种“社会 公共性”的思路。 (四)从市民社会到唯物史观社会 “市民社会这 一用语是在 18 世 纪产生的,当时财产关系已经摆脱了古典古代的和中世纪的共同体。真正的市民社会只是随同资产阶级发展起来的。” 5从市民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由旧唯物主义到新唯物主义的飞跃,而“公共精神”的概念便是基于这一飞跃。 1.马克 思的市民社会研究 黑

30、格尔虽然是市民社会系 统理论的创建者,但其对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关系看法上,从他的伦理概念体系出发,认为国家是伦理观念发展的最终结果,而市民社会是缺乏伦理的,只有 国家是理性与普遍的,而市民社会是知性与特殊的、不自足的,因而“国家高于市民社会,国家决定市民社会”。 3(p48)马克思基于对黑格尔的法哲学与政治哲学的批判和对其市民社会概念的深入剖析,肯定“黑格尔把市民社会和政治社会的分离看做一种矛盾,这是他较深刻的地方。” 6(p338)但却将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关系“头足倒置” 6(p251)。继而系统地阐发了自己的市民社会观,并最终创立了唯物史观。 马克思在写作哲学的贫困前的一封信中明确说道

31、 :“在生产、交换和消费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就会有相应的社会制度、相应 的家庭、等级或阶级组织,一句话,就会有相应的7 市民社会。” 7(p532)通过内在的商品经济动力与政治革命的方式,使以经济生活为核心的市民社会从此摆脱了政治国家的干预。这种干预是“在这里,国家的物质内容是由国家的形式规定的。在这里,一切私人领域都有政治性质,或者都是政治领域;换句话说,政治也是私人领域的特性。在中世纪,政治制度就是私有财产的制度,但这只是因为私有财产的制度就是政治制度。” 6(p284)这里 马思充分认肯了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二元化分离及其完成。 同时他分析出现代资本主义的历史本质特征,洞察 到私人领域的经

32、济活动是资本主义发生和依存的原因与基础,“当这些经济活动成为国家的全部生活内容时,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关系就会发生本质的变化” 3(p56),于此社会本位观开始形成。“绝不是国家制约和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制约和决定国家。” 7(p196) 2.唯 物史观的社会 市民社会概念的发展在它确立的那一刻就意味着批判的开始,马克思指出了市民社会的限度。而这种批判是历史必然决定的,正是为了指出资本主义市民社会中的人是利己主义的人、脱离类存在的人、异化的人,马克思才会去研究市民社会。马克思在 唯物史观的纲领性文件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写明:“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

33、社会的人类”。 8 3.唯物史观 社会与“公共精神” “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国家是承认: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使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 力量,就是国家。” 7(p170)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更明确了唯物史观的社会与国家关系。那么公共性的讨论就必须有一个从市民社会到唯物史观社会的质变。由此基于唯物史观的社会发展规律,从对公共性

34、历史的追溯与描述到公共性历史的预见与创设,把社会与公共相历史地联系,思考公共、管理、社会的关系及其发展,这一思路即成为“公共精神”概念的源头。 二、公共性界定的新论与“公共精神”概念的塑造 “公共领域 市民社会 生活世界”,是“公共领域 生活世界”的内涵,当代资本主义公共性的发展与我国公 共性的发展在理念上有着可借鉴的相通之处。通过“缘起”的讨论,对“ Public Administration”的理解变得明朗,然而新的问题与思考也随之而来 “公共精神”概念通过一种理念的表达,旨在我国社会实践中成其意义。 (一)生活世界的公共性视域 市民社会理论并没有止步于马克思,随着资本主义当代的发展,市民

35、社会理论典型由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发展到了“生活世界”, 哈贝马斯对生活世界概念的考察,本质是考察市民社会概念的第二阶段, 资本主义危机也明确为现代性的困境。 1.资本主义的现代性困境 公共领域结 构转型阶段的合法性危机与后现代主义针对现代性的激进批评是其典型。这种合法性危机来自于国家干预招致公共领域结构转型导致公众舆论变成人为舆论而无法为8 国家提供有效的合法化论证。“公共领域变成了国家和利益团体行为者发展合法性的设施,然而,不是通过恰当地诉诸于独立和具有批判精神的公共,而是通过向社会大众灌输与国家和利益团体所控制的总系统相一致的动机。” 9后现代主义特别是后结构主义主张“去中心化”、“多

36、元化”、边缘性、不稳定性、解构性、谬异性,呈现出在其所谓的信仰缺席与历史宏大叙事失落语境下的话语规则。而事实上这种 话语规则是在语境的环境下对现代性的反思。 2.生活世界的 现代性与公共性 基于资本主义市民社会发展,哈贝马斯的理论框架由市民社会(经济领域 +公共领域)/政治国家(公共权力领域)转变为市民社会(生活世界) /系统(政治 +经济)。这里现代性核心实则是系统与生活世界的矛盾,其在于系统对生活世界的殖民化。而这显然是对结构转型中“社会国家化和国家社会化” 2(P171)在生活世界阶段的继承与深化。前者重在表明结构转型的状态特征,而后者则进一步指明了殖民化状态所造成“共享意义和相互理解的

37、减少(失范)、社会纽带的侵蚀(分裂 )、无助感的增加以及缺乏归属感(异化)、由此导致的不愿为自身行为以及社会现象负责的心理(道德沦丧)、社会秩序动荡和崩溃(社会动荡)” 10的困境。 然而对于困境,哈贝马斯给出的公共性答案是建立一种主体间性。试图去适应二元对立与统一的矛盾,因而提出了意义的语用学理论以及交往理性理论,试图通过话语的理性批判来应对其所谓晚期资本主义和非后现代主义的现代性。 3.当代市民社会与公共性 生活世界理 论和公共领域都基于哈贝马斯的市民社会理论,而其市民社会理论则继承了葛兰西开创的法兰克福学派当代市民社会理念传统,即把市 民社会转型到意识形态以致文化层面。很显然虽然哈贝马斯

38、在试图证明市民社会的独立性、市民社会对国家合法性意义,以及通过批判市民社会提升资本主义合法性上是对其学派理性批判传统的天才发扬,然而最后仍旧回到了文化层面。当然这种回归不可能是倒退,相反是资本主义市民社会状态下公共性的前沿发展,公共性成为一种“共识”。 (二)公共性重塑的核心 批判与共识 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与唯物史观社会的本质同一关系出发,我国社会的发展现状需要对公共性的讨论不应止步于历史学式的与西式的,这方面“公共精神”给予的思路是要在对其借 鉴的基础上从实践的需要出发立足唯物史观来认识公共性的真正价值。 1.公共性新论 同样从语用的角度但与上述历史学式与西式的截然不同,以唯物史观为前置和方法,文化传统与社会制度相结合的思考: “对公和共的联系和区别的理解问题,弄清楚公和共之间的区别,其意义要远远超出词语学的范畴。其真实意义就在于,它将有利于对人类社会形态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和形式进行科学的解读和理解。” 11“公共”由区别于“私”的“公”性和联系于“个”的“共”性组成。所谓“私”是私密的、排他的、私自的,而“公”则要求公开、公 平、公正;个有是每个人都拥有,是区别于私有的只允许少部分人拥有,因而整体上看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