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危机协同治理研究:以我国政府与公民社会合作路径为视角【开题报告】.doc

上传人:一*** 文档编号:295980 上传时间:2018-09-1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2.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共危机协同治理研究:以我国政府与公民社会合作路径为视角【开题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公共危机协同治理研究:以我国政府与公民社会合作路径为视角【开题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公共危机协同治理研究:以我国政府与公民社会合作路径为视角【开题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公共危机协同治理研究:以我国政府与公民社会合作路径为视角【开题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公共危机协同治理研究:以我国政府与公民社会合作路径为视角【开题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行政管理 公共危机协同治理研究:以我国政府与公民社会合作路径为视角 一、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一)、选题依据: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从美国的“ 9.11”,在世界范围内蔓延的“非典”,以及近几年在中国范围内发生的汶川大地震、玉树大地震、矿难事故等,都表明着我们现今正处于一个危机多发的时代中。公共危机事件对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都会造成巨大的危害。 危机处理的主体是多元的, 在过去,政府在危机管理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忽视其他社会组织的参与。其实, 无论是政府、 市场、公民社会还是非政府组织等都存在着自身的局限性,因而需要实现各方的协同

2、治理,共同发挥作用。 随着我国小政府、大社会的发展格局和民主观念的深入,单纯依靠政府应对危机事件忽视其他社会组织功能的发挥已成为过去,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危机管理的有效性离不开其他组织的积极参与。 因此,在面对危机事件时,政府须统筹全局,以民为先,建立双向沟通机制,促使民众配合政府共同解决危机。 公民社会是非常重要的一支力量,其广泛参与,可以解决政府在一些危机事件处理中的失灵状态。 建立政府和公民社会的良好关系构建,对于应对公共危机具有长足有效 的意义。但是在现实社会中,两者的合作依然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因此,我们不仅要构建起政府与公民社会的良好关系,更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建立相关的责任制度。

3、 (二)、选题意义: 危机往往具有以下的特点: 1、意外性 2、普遍性 3、扩散性 4、紧急性 5、破坏性。危机具有的这些特性往往会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和后果。 相对比一般的危机,公共危机产生的社会影响更为甚大,涉及的范围更广。 但是,如果对危机合理预防,及时妥善处理,则会使危机所造成的损失减至最小,甚至会转危为安,因祸得福。其机究竟朝着哪个方向发展,既取决于危机环境的压力 状况,更取决于危机管理主体的能力状况,而后者往往更具有决定性影响。政府是危机管理中的主体,因此政府必须建立完善的危机管理系统来使危机转危为安。虽然我国在应对危机事件上存在着很大的不足,但是还在进一步的探索中,而协同治理就是危

4、机治理的一个探索。 公共危机不仅是对政府能力的挑战,更是对全社会整体能力的综合考验。没有全社会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仅靠政府的力量想完满地解决危机是不可能的,有效地危机治理离不开政府、非政府组织、企业、公民个人等社会多元要素的参与合作,相互协调。而在其多元主体中,公民社会是危机应对和服务的 直接提供者,2 是公共资源和公共服务绩效的督促和监督者,是传递信息、反映民意的媒介,还发挥着监督政府的政治功能。 政府如何处理好与公民社会的关系构建对于应对危机的能力具有重要影响。在以前的一些研究当中,危机管理都是侧重关注政府管理的,本文从侧重讲述公民社会参与危机管理的这一角度。一方面,危机管理中,公民社会

5、的广泛参与,不仅能够提高社会成员自身的危机意识和应对危机的能力,而且能够在危机管理中发挥自身的独特性作用。另一方面而言,公民社会的参与形成对政府的监督,使得政府的信誉和公信力得到保障,对于危机处理更好的发挥作用 。两者良好关系的建构,有利于危机转危为安,对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对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三)、国内外研究动态: 1、 国外动态研究: 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对危机管理的研究是较深的。美国“ 9.11”事件后,公共危机管理在国际范围内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国际上对危机管理的研究都普遍集中到了恐怖主义的层面上。非典危机以来,公共卫生危机又成为了新的研究方向。由于危机的

6、不确定性、频发性、大危害性等,对于危机管理的关注,在全球范围内都是极其普遍的。 美国 的 危机管理常设机构为联邦紧急事务管理总署( FEMA)。该机构 1979 年 4 月成立, “ 911”事件后纳入新成立的美国国土安全部。 FEMA 的主要职能包括:及时提供有关信息;制定应急计划和预案;调动各级救援力量;协助联邦部门、州、地方政府作出处置决策;制定并执行有关教育和培训计划;支付相应灾难保险;通过国家门户网站提供相关信息服务;建设统一、高效的通信和预警系统。美国重视通过立法来界定政府机构在紧急情况下的职责和权限,先后制定了上百部专门针对突发事件的法律法规,建立了以国家安全法、全国紧急状态法和

7、灾难和紧急事件援助法案为核心的危机应对法律体系 。美国 是危机管理系统比较完善的一个国家。 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公共危机管理机制建设,已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危机应对措施,并建立了相应的危机管理机制。实践证明,这些措施和机制在抢救生命、减少损失、消除恐慌、恢复秩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主要可以表述为如下: 一、首长负责制的中枢指挥系统是公共危机管理的核心 ; 二、完备的常设机构是公共危机管理的关键 ; 三、健全的法律法规是公共危机管理的保障 ;四、媒体介入是公共危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 五、培养国民危机意识是公共危机管理的基础 。 2、国内动态研究: 相比较国外,我国的危机管理起 步是较晚的

8、。我国是在 2003 的非典危机时期,危机管理才引起了我国政府和学术界的普遍关注。时至今日,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的危机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由于中国的危机管理起步晚,实践经验尚不足,中国的危机管理面临着理论上与实践上3 的困境。中国的危机管理通常是被认为是政府的危机管理的,可见政府是危机管理的唯一的主体。这就使得危机管理的主体单一,公民社会参与不足,难以切实有效的解决危机。 2003 年的非典危机为我国的危机管理研究打开了一条思路,一些学者普遍认识到“没有全社会的积极参与,仅靠政府的力量想圆满地解决 危机时不可能的”。从而也使政府和公众认识到危机管理仅仅依靠政府单纯的管理是远远不够的,

9、公民社会的广泛参与很多研究源于对非典危机应对中的经验教训的反思。如薛澜在危机管理 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 SARS 事件与中国危机管理体系建设 中提出了要对公众进行危机教育,提高公众应对危机的意识和能力,但这还是仅仅从政府层面阐述的要加强与公民社会的合作。在此之后,受国外协同理论的影响,我国学术界也提出了危机管理的协同治理,如 何水 的 从政府危机管理走向危机协同治理, 沙勇忠、解志元的论公共危机的协同治理,张立荣、冷 向明的协同治理与我国公共危机管理模式创新 基于协同理论的视角等文献都提出了危机管理协同治理的重要性,也为我国危机管理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打开了新的思路。在此之后,对于危机管理的研究

10、就如雨后春笋般连绵不绝了,角度也是基于此。在我国,关于在危机管理协同治理下,政府与公民社会如何构建良性关系也有一些学者进行了研究,如方思敏探析我国政府与公民社会的良性互动,季春东论政府与公民社会在危机管理中的台作与互动,陈勇、黄建在危机管理中政府和公民社会良好合作关系的构建 等,但还是存在一定不足的。 有效地危机管理需 要政府和公民的共同参与,通过法律、制度、政策的作用来规范公民社会,以期达到合作,进行资源交换,形成共识。但是在我国,公民社会的参与度还是很低,因此,如何达到政府与公民社会的合作以及如何合作,建立良性关系是非常值得我们在多角度探讨的。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

11、)基本内容: 1、协同理论与公民社会的定义分析 2、政府与公民社会在关系构建中存在的问题 3、政府与公民社会如何进行良好关系的构建 (二)、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从政府角度上如何构建政府与公民社会的关系 2、从公民社会角度上如何构 建政府与公民社会的关系 三、研究步骤、方法及措施: ( 一)研究步骤 4 本研究论文初步计划从 2010 年 10 月 10 日至 2011年 5月底结束,历时 8个月时间。 1.准备阶段 (2010.10 2010.11): 召开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会等,明确研究的方向、对象和方法。 2 启动阶段 (2010.1120 10.12): 选题及收集相关资料并 撰 写开

12、题报告;撰写文献综述; 拟订论文研究提纲和研究 方案 。 3.实践研究阶段 (2010.1220 11.5):进行实证研究。 依据论文大纲撰写论文并交老师指导, 进行多个轮回的 指导 研究 ,完成了最终 定稿 。 4.答辩阶段 (2011.5 2011.6): 准备并参加论文答辩, 提交毕业论文和完整资料。 (二)研究方法 资料收集法,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历史归纳法等方法。 (三)研究措施 以网络 资源 、 图书馆电子图书 、 各种相关著作以及相关期刊论文 作为研究 的主要来源 ,采用经验总结、对比分析等方法,进行多个轮回的研究 ,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以确定本课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

13、值。 四、参考文献 1Sylvester C.W. Eijffinger Crisis Management in the European Union M.CentER and European Banking Center, Tilburg University and CEPR, Year 2008. 2Rosenthal Uriel, Charles Michael. Coping with Crises The Management of Disasters Riots and Terrorism M.Springfield Charles C Thom as 1989. 3Nass

14、im Nicholas Taleb. Why Did The Crisis of 2008 HappenJ.NYU-Poly, year 2010. 4薛澜,张强,钟开斌 .危机管理 M.北京:清华人学出版社, 2003: 56-60. 5薛澜,张强 .SARS 事件与中国危机管理体系建设 J.清华大学学报, 2003(4): 1-6. 6俞可平 .中国公民社会:概念、分类与制度环境 J.中国社会科学, 2006(1): 110. 7俞可平 .治理与善治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 35-86. 8刘文光 .透视我国政府危机管理 J.前沿, 2004(6): 99-102. 9

15、李春林 .论危机管理法制化 J.南方论刊, 2004(12): 24-25. 10张梦中 .美国的危机管理系统及其在“非典”防范中的作用 J.中国行政管理, 2003(7): 55-59. 11张立荣,何水 .公共危机协同治理:理论分析与中国关怀 社会资本理论的视角 J.理论与改革,2008(2): 37. 12何水 .从政府危机管理走向危机协 同治理 兼论中国危机治理范式革新 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5 2008(2): 25. 13沙勇忠,解志元 .论公共危机的协同治理 J.中国行政管理, 2010(4): 75. 14杨永慧,熊代春 .协同治理:公共危机治理的新路径 J.领导科学, 200

16、9: 24-25. 15张立荣,冷向明 .协同治理与我国公共危机管理模式创新 基于协同理论的视角 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2008(2): 15-16. 16康伟 .我国公共危机协同治理的路径选择 J.学习与探索, 2009(4): 176-177. 17齐 海丽 .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责任定位 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 2009(2): 51-54. 18曲丽涛 .公民社会与有限责任政府 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理论园地, 2009(2): 56-59. 19王玉宝 .公民社会构建与政府责任 J.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 2009(4): 58-60. 20俞可平,王颖 .公民社会的兴起与

17、政府善治 J.社会改革, 2001(6): 38-39. 21易文双,王迎鑫 .我国政府如何正确处理与公民社会之间的关系 J.法制与社会, 2008(9): 227. 22张勤,刘含丹 .构建政府与公民社会组织的合作互动机制 J.新视野, 2008(6): 54-55. 23吴琳 .加强公民社会建设 ,提升政府社会治理能力 J.行政与法, 2007(3): 42-44. 24方思敏 .探析我国政府与公民社会的良性互动 J.法制与社会, 2009(3): 208. 25季春东 .论政府与公民社会在危机管理中的台作与互动 J.大连干部学刊, 2008(3): 32-34. 26陈勇,黄建 .在危机

18、管理中政府和公民社会良好合作关系的构建 J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9(5): 56-59. 27王守杰,李炜 .理性政府与公民社会 从抗非典过程中的政府与公民行为谈起 J.经济论坛,2003: 8-9. 28纪海波 .从抗震救灾谈中国政府与公民社会的双向互动 J.理论观察 , 2008(2): 65-68. 29沈小平 .增强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 J.领导科学, 2008(11): 12. 30张成福 .公共危机管理:全而整合的模式与中国的战略选择 J.中国行政管理, 2003(7): 7-9. 31刘邦凡,李欣 .浅谈公民视角下的政府转型 J.探索, 2010(3): 34.

19、32李惠斌 .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引论 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0(2): 36. 33于飞 .我国非政府组织发展的对策探析 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 2008(5): 48. 34田依林,杨青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公共危机管理研究 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07(4): 432. 35林美萍 .论城市危机管理中公众参与体系的构建 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3):223-224. 36杨雪冬 .全球化、风险社会与复合治理 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4(4): 73. 37美 盖伊彼得斯 .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137. 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开题报告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