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汉语言文学 论 纳兰词的佛学情 结 研究 词兴于唐,流行于五代,而大盛于两宋。元明之际,词学中衰,词家寥寥,词风扭捏。至清初,词风大振,词家辈出 , 流派迭起 , 风格竞繁 , 成就突出于元明 , 被誉为词的复兴。出现了以朱彝尊为首的浙西派和以陈维崧为首的阳羡派及稍后的以张惠言为首的常州派。纳兰性德则异军突起,卓然自立,如晨星朗照,熠熠生辉,尤为人所瞩目。这位康熙时期著名的满族词人,在中国词坛上有着重要地位。清末词学家况周颐在蕙风词话卷五曾说 :“纳兰容若为国初第一词人。”可惜他英年早逝,三十一岁就离 开了尘世。但他为我们留下了三百多首词。 这些作品 ,具有一种哀婉的美,凄
2、苦的美 ,在其间蕴含着浓厚的佛学思想 。 本文将在前人的基础上,立足于纳兰性德 所处的时代特点、生平 及其作品对前人的理论成果进行总结和归纳,便于对其进一步的研究,弥补研究之空白。 对于纳兰性德的研究,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对他生平事迹、词的创作、作品赏析等方面,各家争鸣,百花齐放。 一、 纳兰性德生平 纳兰性德 ( 1655 1685), 清初词人。原名成德 , 字容若 , 号楞伽山人 , 满洲正黄旗人 。大学士明珠之子。 据记载 ,纳兰性德自幼酷 爱读书。十四岁通 “ 六艺 ”, 十五岁入太子学就读 ,国子监的徐元才称他为 “ 司马公贤子 , 非常人也 ” 。十七岁中举人 , 其主考官徐乾学对他
3、的评价是 “ 读经史源委及文体正变 , 老师宿儒 ,有所不及 ” 。十八岁开始撰写包括地理、历史、天文等多种知识和看法的渌水亭杂识 , 十九岁中进士 , 授予三等侍卫 ,后又晋升为康熙帝的一等侍卫 , 深得宠信。从此以后一直到三十一岁去世,一直任康熙帝的宫廷侍卫,身处要职。 从张钧著的纳兰性德全传中我们可以知道 : 纳兰性德 15 岁时与表妹舒穆禄雪梅相识 ,他们一起读书、情满博山 , 两小无猜 , 月鉴深盟 , 无奈 天公不作美 , 舒穆禄雪梅被性德之母送入宫中 , 后为守身吞金自尽 ; 后娶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卢氏紫薇为妻 , 二人心心相印 , 伉俪情深 , 但同样不幸的是 , 结婚五载卢氏
4、染病仙逝 ,“恋人与爱妻早亡 , 如电笞一般给了自己切肤彻骨的刺激” 这曾经的美好与现世的痛楚在真诚善感颇具诗人气质的作者笔下化作一首首相思词。 二、 对词的创作的研究 在对纳兰性德的词的研究中 , 学者们或关注于意象的选择 , 或放眼于其作品风格与艺术特色,或解读词人思想对创作的影响,研究成果斐然。 (一) 关于内容 纳兰词收录了三百四十余首词,从内容上看, 多写身边琐事、家庭生活,生活面比较窄,而且“哀怨骚屑,类憔悴失职者为加。据有人不完全的统计,在这些词里,用“愁”字共九十次。“泪”字六十五次,“恨”字三十九次。此外如“断肠”、“伤心”、“惆怅”、“憔悴”、“凄凉”等语触目皆是,这和他的
5、身世形成了不可理解的矛盾。 一些文学史著作对纳兰词内容的评论。中国科学院文研所中国文学史说纳兰词的内容“多抒写离别相思以及个人的闲愁和哀怨。”“有的过于哀感 , 因之流露出来了一些不健康的情绪。”刘大杰的中国文学发展史说“他的词内容是贫乏的”,“多写个人情致,流于感伤。其 悼一亡诸词,颇为凄婉。”十三所高校中国文学史 (江西人民出版社 )说他的词“题材狭窄,大多写离别相思之情和对爱妻的悼念。”“只是感伤气氛太浓,情调过于低沉”。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说纳兰词内容“多写离情别绪及个人闲愁哀怨,含有浓厚的消极情绪。” (二) 关于意象 项小玲在论纳兰性德词的意象一文指出纳兰词中出现最多的是
6、“雨”的意象。由于纳兰的词多以感伤的笔调写人生聚散 , 爱情悲欢 , 或追忆旧踪残梦 , 感叹兴亡 , 因此雨的意象在他的词里 , 有一种凄清哀婉的情韵和色调 , 成为他表达悲凄伤感、幽怨多苦感情 的一个载体。他笔下的雨有 : 细雨、冷雨、伏雨、红雨、夜雨、寒雨、丝雨、秋雨、灵雨、微雨、泪雨、花雨、疏雨、零雨、烟雨、和雨、残雨、归雨、暮雨、暗雨、敲窗雨、三更雨、阑珊雨、萧萧雨、灯前雨、沉香雨、廉纤雨、霏微雨、轻薄雨等等 , 俯拾即是 , 出现了近百次。他词作中的“雨”或柔、或愁、或悲、或怨、或凉、或渺 , 传达出丰富的“雨”的意象。 纳兰的诗魂与冷月也有着解不开的情结。这其中固然蕴含着传统的“
7、月”的意象的审美意趣 , 更因为“月”是触发他情思的直接物象。纳兰笔下的明月 , 可以跨越空间的隔绝 ,连结起两地的相思。他把月 的团圆与人的孤独形成对照。在纳兰的词里 , 月的意象是生命的时间飞逝 , 是人生悲欢离合的演绎 , 是情爱的寄寓和沐浴 , 月被勾出的悲悯情怀和凄凄哀愁 , 已成为纳兰表达聚散离合之情的永恒背景。 “灯”在纳兰词中也是惯用的意象 , 三百多首词作中用了不下五十次 , 从这频频出现的意象中 , 以看出作者的情感指向。 纳兰词作所表现的美是一种凄清深婉伤感之美 , 这种风格的形成 , 应该说也得益于他对意象的选择。纳兰词中很少选择具有亮丽色彩的意象 , 他所选择的意象往
8、往蕴含着悲凉、落寞、感伤的基调 , 笼罩着一层暗淡的色彩 , 以传达内心孤独抑 郁和愁苦。即使有的意象 , 如“雨”具有的生机和鲜润 , “灯”具有的光明和温馨 ,“月”具有的团圆和喜庆 ,在他的词作中都极少表现 , 一些充满生命活力的意象 , 如“梨花”、“桃花”等 , 也弥漫着伤感意绪。 至于在他的词中还有一些常见的意象 , 如“黄昏”、“残秋”、“暮春”、“落花”等 , 更是掩抑着一种无可排遣的感伤。 纳兰用他词中的意象 , 不仅表达了难言之情 , 也为自己、为时代、为社会唱了一曲深情哀怨的挽歌。 在刘珊谈纳兰性德爱情词中凄凉的“梦”中作者提到了纳兰词中的另一重要意象“梦” ,并总结出有
9、关爱情 的梦词的感情基调 凄凉。 据资料统计显示,在纳兰性德短短三十多年的创作中,写梦的词占据了很大的比例。就数量而言,其中仅在词作中提到梦的就占百分之三十还要多。这还不包括那些不带梦字的梦词在内。所以纳兰性德的梦词创作是十分丰富的。甚至可以说他是一位十分擅长以写梦的形式表达内心深处情感的词人。而在这些以梦表情达意的词作中,写情爱失意的又占了很大的比例。 无论是从词人笔下怀恋的对象来看,还是从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情感来看,所有词作无不透露出无限凄凉来。这些爱情词都提到梦,梦里依稀故人踪影,令人感伤。营 造了凄冷幽暗的梦中世界。梦的象征性、朦胧性等特性正合了他的性情,也便于他抒发缠绵悱恻的爱情失意
10、之痛。 在纳兰的世界中,梦与现实的关系是呈现截然不同的矛盾的,现实中无法排解的苦闷,无法表达的感情,不为人理解的心事只能道之于梦境。纳兰笔下之梦凄迷、朦胧、摇曳生姿,充满着诗意之美,又饱含人生不如意的凄恻。无法超越的生命之痛,于梦中苦苦追寻心灵的安慰,寻而不得,旷世的痛苦造就他词作中的梦作为美的意象的永恒存在。通过对梦的编织来表达人心深处的郁积。他笔下的梦源自现实,却是现实生活的升华。 由此可以看出 ,作为词界高手 ,纳兰词的意象蕴含的情感是十分丰富的。他也正是用这些意象构成词的基本材料来唱出自己心灵的悲歌。 (三) 关于词风 词风与艺术特色研究方面,一般学者专家认为纳兰性德词风格清新隽秀 ,
11、 哀怨凄艳 , 有南唐后主遗风。在纳兰性德词作饮水词的序言中 , 作者顾贞观曾写道 “ 非文人不能多情 ,非才子不能善怨。容若天资超逸 ,然尘外。所为乐府小令 , 婉丽清凄 ,使读者不知哀乐所主 ,如听中宵梵呗 , 先凄惋而后喜悦 ”, 清初著名词人陈维嵩也认为 “ 饮水词哀感顽艳 , 得南二主之遗 ”, 可见 “ 婉丽清凄 ” 、 “ 哀感顽艳 ” 是纳兰词的主要 特色。 其中郑重的浅析纳兰性德哀郁凄婉词风的形成原因提出重视感情是纳兰性德性格中的一个最大的优点 , 同时也可以说是他性格上的一个致命的弱点。分析认为为 “ 情 ” 所困是其哀郁凄婉词风形成的主要原因,主要包括爱情生活的失意与聚少
12、散多的友情生活;而 “ 临履之忧 ” 的仕宦生活是其哀郁凄婉词风形成的次要原因。 纳兰性德现有存词 348 首 , 有人曾作过统计 , 在这 348 首词作中 , 用 “ 愁 ” 字的有 90 次 ,含 “ 泪 ” 字的有 65 次 , 带 “ 恨 ” 字的有 39 次 , 至于 “ 断肠 ” 、 “ 伤心 ” 、 “ 惆怅 ” 、 “ 凄凉 ” 、 “ 憔悴 ” 等词语在词作中随处可 见。爱情的失意 ,友情的悲伤 , 对官场腐败的失望 , 志向难酬的苦闷 , 回顾历史引发的惆怅 , 同悼亡的心灵创伤融为一体 , 最终酿成了纳兰性德词作哀郁凄婉的基本情调 , 并把这种情调全部贯穿于自己的词作中
13、。 也有人提出:文学是现实社会生活的反映和作者心路历程的写照 , 它不会凭空产生 , 更不会凭空消失 , 它是与那个时代紧密相连的。作为康熙时代一位重要的少数民族词人 , 他的作品必须要烙上那个时代的烙印。 纳兰词也受到时代影响。李泽厚先生在他的美的历程中写道 :“ 很有意思的是 ,这种人生空幻的时代感伤 ,甚至也可以出现在纳兰词里 这种对人生 、对生活的厌倦和感伤 , 这种百无聊赖 , 一切乏味的心情意绪 ,虽淡犹浓似轻还重 这反映的不正是由于处在一个没有斗争 , 没有激情、没有前景的时代和社会里 , 处在一个表面繁荣平静、实际开始颓唐没落的命运哀伤么 ? ” 李泽厚先生说得好 ,“ 一叶落
14、而知秋 , 在得风气之先的文艺领域 , 敏感的先驱者们在即使繁华富足、醉生梦死的环境里 , 也仍然发出了无可奈何的人生空幻的悲叹 ”,“ 这里充满的是对这一切来自本阶级的饱经沧桑、洞悉幽隐的强有力的否定和判决 ”,“ 它们充满了 梦醒了无路可走 的苦痛、悲伤和求索 ” 。 (四) 关于艺术风格 一些文学史著作对纳兰词艺术风格的评论。 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说纳兰词 “ 直抒胸臆,自然流畅,风格颇近李煌。 ”“ 部分抒写边塞生活的小令,较有特色 ” 。 中国科学院文研所中国文学史说 “ 纳兰词的艺术特色是天然去雕饰,清淡朴素,写景咏物,感情真挚。他的词所反映的生活情调基本上是低沉宛转,抑郁蕴藉
15、的,但沉挚清婉为世所称。 ” 十一院校中国文学史 (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 说他的词 “ 直抒胸臆,自然流丽,多凄婉之音 ” , “ 风格凄清婉丽 ” , “ 更多的则是婉丽哀怨之作 ” 。 刘大杰中国文学 发展史说 “ 纳兰词以小令见长 ”,“ 虽以婉约的小令为主,但偶有长调,亦见工力 。” 十三所高校中国文学史 (江西人民出版社 )说他的词 “ 婉丽凄清,情致缠绵,语言自然,不事雕饰,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 。 “ 间有苍凉浑朴之音。 ” 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说纳兰词 “ 长于小令,清淡朴素,不尚雕饰 ” 。 夏承森、张璋编选的金元明清词选说纳兰 “ 作词主情致,工小令,宗李煌
16、。风格清新宛丽,不事雕饰,颇多感伤情调。 ” 几本工具书对纳兰词艺术风格的评论 : 辞海说纳兰 “ 同以小令见长,多感 伤情调,间有雄浑之作 ” 。 辞源说是 “ 自然有风致 ” 。 中国文学家大辞典说是 “ 清新秀隽 ” 。 有人认为,从艺术上讲,他的词清新自然,不求雕饰,写景吟物,情真意挚。他不拘泥于僵死的格律形式,筑调多不协律,而小令则格高韵远,婉丽凄清,极缠绵婉约之致,而有时则是 “ 对雄浑之作,尤为擅长 ” 。 刘月嵌、田永都纳兰性德词的审美风格认为纳兰的恋情词,表现了纳兰真挚、专一的情感追求。认为纳兰性德非常注重表现一种情感的真挚美。种种遗憾、失望、哀伤、悲痛全部重重融合在他的词中
17、,形成了他词中的 复调性和谐,复调性一致 凄婉、哀楚、纯任性灵,真挚郁怨。而形成纳兰性德词独特的审美风格。加之其词中一种寒冷的色彩,凄苦的旋律,沉抑的基调,构成了纳兰词独特的、与众不同的审美情趣。英雄壮志,付诸东流,功名富贵,拘束压抑,才能得不到发挥,命运艰险未卜,政治背景的无情,现实生活的冷酷,反映到纳兰词中,就形成了纳兰词独特审美风格的“气骨”。 (五) 关于词学思想 张世斌满族词人纳兰性德词学思想研究认为纳兰的词学思想和美学理想,即重比兴,写忧患,抒真情,有创新。 纳兰在渌水亭杂识四中很精辟的阐 述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 诗之学古,如孩提不能无乳母也。必自立而后成诗,犹之能自立而后成人
18、也。明之学老杜、学盛唐者,皆一生在乳母胸前过日。 ” 纳兰对一味泥古、临摹仿效则深恶痛绝,在原诗中将其形容为 “ 如矮子观场,随人喜怒而不知自有面目,宁不悲哉 ?” 纳兰还举了一个生动的事例加以强调: “ 近时龙眼钱饮光以能诗称。有人誉其诗为剑南,饮光怒;复誉之为香山,饮光愈怒;人知其意不慊,竟誉之为浣花,饮光更大怒。曰:我自为钱饮光诗耳 ! 何浣花为? ” 在原诗的最后,纳兰借主客对话,对继承与创新的问题进行了精辟的总结:客曰: “ 然则 诗可无师承乎? ” 曰:“ 何可无也。杜老不云乎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诗 。凡骚雅以来,皆汝师也。今之为唐为宋者,皆伪体也。能别裁之而勿为所误,则
19、师承得矣。 ” 纳兰还非常注重创作的个性化,鄙弃 “ 万户同声,千车一辙 ” 的 “ 附和之家 ” 。认为 “ 古诗称陶谢,而陶自有陶之诗,谢自有谢之诗;唐诗称李杜,而李自有李之诗,杜自有杜之诗。 ” 中肯地指出伟大的诗人无不具备独特的风格。正因为纳兰坚持在继承中创新,注重创作的个性化,所以,无论爱情词、悼亡词、边塞词都能翻陈出新,匠心独具,形成自己的风格特色,纳兰词也成为中兴的清代词坛一 道独特的风景。 在渌水亭杂识四中,纳兰性德明确提出 “ 诗乃心声,性情中事也。 ”“ 作诗欲以言情耳,好古之士,本无其情,而强效其体,以作古乐府,殊觉无谓。 ” 所以,他认为 “ 昌黎逞才,子瞻逞学,便于性
20、情隔绝。 ” 也正基于这一词学主张,纳兰才会 “ 好观北宋之作,不喜南宋诸家 ” 。 汉儒文化对纳兰影响较大。在名师的指导下 , 纳兰在两年中,主持编纂了的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他又把搜读经史过程中的见闻和学友传述记录整理成文,用三四年时间,编成四卷集渌水亭杂识,其中包含历史、地理、天文、历算、佛学、音乐、文学 、考证等方面内容。纳兰在七古填词中云: “ 往往欢娱工,不如忧患作。 芒鞋心事杜陵知,只今唯赏杜陵诗。 ” 不但强调作词应重写 “ 忧患 ” ,还精警地指出世人并未真正认识到杜诗的 “ 沉郁 ”诗风源自其深刻的 “ 忧患 ” 意识。 纳兰在艺术上则非常注重比兴手法的运用,在诗文中多有论及
21、。如他在七古填词中写道: “ 诗亡词乃盛,比兴此焉托。 古人且失风人旨,何怪俗眼轻填词。 ” 而在渌水亭杂识四中阐述得更为全面透彻: “ 雅颂多赋,国风多比兴,楚辞从国风而出乎纯是比兴,赋义绝少。唐人诗宗风骚,多比兴;宋诗比兴已少,明人诗皆赋 也,便觉版腐少味。 ” (六) 关于纳兰词的民族特色 纳兰性德作为清初的一位满族作家,他的作品必然带有某些民族特色,即表现满族的生活特点,个人独特的息从生活内容,以及具有某些民族特色的思想感情等。 有人从两方面概括了纳兰词的民族特色 : 1、 反映满族民族生活特点的词。如 “ 一半残阳下小楼,朱帘斜挂软金钩,倚栏无绪不能愁。有个盈盈骑马过,薄妆浅黛亦风流
22、,见人羞浑却回头。 ” 反映了清初仍葆有的年轻女子平素骑马,以及满族少女受汉族传统封建礼教影响较少的情况。 2、 反映满族军旅生活特色的词, “ 荒鸡再咽 天难晓,星榆落尽秋将老。毡幕绕牛羊敲冰饮酪浆,山程兼水宿,漏点清征续。正是梦回时,拥袭无限思。 ” 本词所写居住毡幕,牛羊围绕,用擅肉和酪浆充饥解渴,突出刻画了满民族游牧和军旅生活的场景。 三、 历史地位及其评价 清末梁启超曾评道 “ 容若小词 , 直追后主 ”,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尤称其为 “ 北宋以来 , 一人而已 ” 。 纳兰性德 , 字容若 , 与朱彝尊、陈维崧并称 “ 清词三大家 ” 。 王国维在人间辞话中称誉道 :“ 纳兰容若以
23、自然之眼观物 , 以自然之舌言情。由此初入中原 , 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 ,一人而 已。 ” 梁启超也认为纳兰词的艺术风格和功力 , 可以与南唐二主相媲美 , 他这样评价 :“ 容若小词 , 直追后主。 ” 四、 小结 纳兰性德是满族第一位著名词家。可是 , 在建国以前研究纳兰性德的人却十分稀少 。 有的研究者认为 : 首先,这是和民族偏见以及晚清的腐败政治有关。纳兰生在清初,一些有民族偏见的人总认为只有汉族才会有大诗人、大文学家,只有唐代才有大诗人,只有宋代才有大词人。建国以后,在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指导下,虽然清除了一些偏见,但是在长时间的极左思潮影响下,有的仍然囿于偏见,简单地
24、认为他是 “ 纵垮子弟 ” ,说他的词多是抒发 “ 无端的哀伤和惆怅 ” ,很少涉及社会政治问题,而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 纳兰性德是满汉文化融合的代表人物,对后世满汉文化融合的加速,产生了很大影响,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应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对于这位词人有待更多更深入的研究填补研究上的空缺 。 注释 : 1严迪昌 .清词史 M.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1. 2况周颐 .蕙风词话 M.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0. 3陈水云 近 50 年来港台地区纳兰性德词研究述评 .民族文学研究 .2004(03) 4李泽厚 .美的历程 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5张秉成 .纳兰词笺注 M.北京 :北京出版社 ,1996. 6杨男 .论纳兰容若的个性气质对其词的影响 J.湖北大学学报 (哲社版 ),1990,(3). 7王国维 .人间词话 M.长沙 :湖南文艺出版社 ,1988. 8顾贞观 .祭纳兰君文 A.纳兰性德 .通志堂集附录 C.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9刘勰 .文心雕龙 M.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6. 10纳兰性德 .通志堂集 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