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毕业论文 开题报告 汉语言文学 陶渊明生卒年代考论 一、 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 陶渊明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其人与其作品受到重视经历了很长的一个时间。对陶渊明资料的记载,最早的是其生前好友颜延之为其写的陶征士诔。钟嵘诗品对其作品有一定评价,认为陶渊明是 “ 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 到了梁代沈约的 宋书陶潜传 更是影响后来学者对陶渊明生卒年代的重要文献,萧统对其评价甚高,陶渊明其人其诗开始被世人所关注。陶诗真正受到较为普遍的重视是从那唐代开始的 ,唐代李延寿南史 陶潜传 、房玄龄晋书 陶潜传 、佚名莲社高贤传对陶渊明有了专门的
2、著述。到了宋代,研究陶渊明出现了一个高潮,这时期编刻陶集达十七种以上,评论到陶渊明的诗话和笔记有七十余种,如苏轼、朱熹、陆九渊、陆游等都对陶渊明进行评价,并且研究的范围也有所扩大。元代对其研究很少,明代有些增多,到了清代,研究再掀高潮,陶集、评论、专著等等都比达到高潮,逐渐形成了“陶学”。 19 世纪末到 20 世纪末,陶渊明研究进入近代化时期 , 于 20 世纪末叶 (1978-1998)出现了陶学研究的第三次高潮。在这一百年中,与 中国 古典文学研究的总体状态相对应,陶学研究基本上 可 划分为四个阶段 。 第一阶段 : 19 世纪末到 1928 年。此阶段陶学研究是从古典型向近代化的过渡时
3、期。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 ,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对其均有较高评价,前者从政治改革家角度对陶进行评价,后者则是从近代学术精神角度出发,王国维在人间词话( 中华书局 1955 年版 )中提出“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是为“境界”中的“第二境”。 在陶学史上,运用近代观念和方法第一个全面而又深刻 论述陶渊明的 则 是梁启超。 梁启超在 饮冰室合集 中特别推崇陶渊明的人格,认为“ 他是一位极热烈极有豪气的人 ”。鲁迅多次在演讲和杂文中提倡全面看待陶渊明。 文学史中对陶渊明的评论 , 较著名的有谢无量的中国文学史和胡适的白话文学史。胡适以白话为正宗的角度肯定陶诗是六朝诗史上的 “ 一大革命 ” ,颇
4、具新意。 本世纪初叶,也有一些学者从传统的方法,在陶渊明研究方面做出了一定的成绩。如古直陶靖节年谱 ( 五十二岁享年说 ) 、傅东华陶渊明年谱等,对陶渊明生平事迹作了重新疏理,得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等。 第二阶段 : 1928 1949 年。此时期近代科学思想和文化观念,在中国有进一步 发展 ,而唯物史2 观的传播和运用,也使整个古典文学研究,呈现深化、细密化的趋势。朱自清陶渊明年谱中之问题 对 历代众多陶渊明年谱 进行了 科学的 总结 。 陈寅恪陶渊明的思想与清谈之关系 中提出“ 新自然说 ”虽未被陶学研究者所采纳,但仍不失为一家之言。 朱光潜 的论文 陶渊明,从 人格、感情生活以 及艺术风格
5、等方面 多角度论述了陶渊明。萧望卿的陶渊明批评对渊明诗进行艺术分析 ,成就了其在 陶学史上的贡献。 第三阶段 : 1949-1978 年。此阶段的特点是学科统一时期。张芝(李长之)的陶渊明传论出版不久,便引发了全国性的陶渊明大讨论 , 时间从 1954 年延续到 1957 年。阎简弼 、 曹道衡 等先后发文讨论。 通过这次大讨论,不仅陶学研究者在试用唯物史观,分析古代作家与作品方面收获很大,而且促进了学术界正确认识和评价古代文化遗产,其意义重大。 陶渊明的第二次讨论,始于 1958 年 12 月终于 1960 年 3 月。北京师大中文系 二年二班学生写出陶渊明基本上是反现实主义诗人的文章。北京
6、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的试论陶渊明的作品及其影响 ,对陶渊明诗的思想、艺术风格、其人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方面展开讨论。 王瑶的陶渊明集对绝大多数诗文作了系年,还写了简要的题解,以说明诗文内容含义;对难懂的词语也作了简注。 第四阶段 : 1978-1998 年 , 其主要特征为研究的观点与方法的多元化。由于 政治 上的改革开放和多种研究方法并用,促使陶学领域出现了空前繁荣 的局面。 逯钦立先生的陶渊明集从 校勘 学进行研究, 袁行霈陶渊明研究 对涉及陶渊明的几个重要问题均有论述。 这个时期,对陶渊明的生卒年代考辩可谓是百花齐放, 袁行霈在陶渊明享年考辨一文中,同意宋代 张縯 的 76 岁说。 此文一
7、出,先 有魏正申在江西社会科学 1997 年第一期上撰文反驳于前;又有李文初、邓安生在文学遗产 1998 年第二期上撰文商榷于后;还有徐声扬评陶渊明享年五说,参与讨论。 另外,陶学研究的著作也层出不穷,版本众多,比如 廖仲安的陶渊明受到大陆、 台湾 和日本读者的欢迎 , 此书在大陆 和日本均 有两个版本。吴云的陶渊明论稿,钟优民 的陶渊明论集,李华的陶渊明新论,李文初的陶渊明论略 等等。 九江师专学报,于 1984 年始在全国独家开辟 “ 陶渊明研究 ” 专栏,主编陈忠以创造性的思维模式办刊,精心策划与编辑,求新求变求实,使之成为发表研陶最新成果的一块耀眼的学术园地 ;并用业余时间写了许多研陶
8、论文,特别是介绍国内外研陶情况的系列文章,为陶学研究提供了极为宝贵的资料。谷云义的陶渊明、王绍龄的陶渊明、徐巍的 陶渊明诗选、孙钧锡的陶渊明集校注、郭维森和色景诚的陶渊明集全译、孟二冬的陶渊明集译注。丁永忠的陶诗佛音辨,唐满先的陶渊明集浅注,龚斌的陶渊明集校笺 , 王孟白陶渊明诗文校笺,许逸民校辑的陶渊明年谱,邓安生的陶渊明年谱 等著作, 对陶学研究起了促进作用。 随着陶渊明研究的广泛展开,陶渊明学术讨论活动也举行了多次。值得重视的是, 1997 年 7 月3 30 日至 31 日在陶渊明故乡,召开了 “ 97 庐山中日学者首届陶渊明学术研讨会 ” 。这次学术活动是由中国九江师专和日本国六朝学
9、术学会联手主办的。廖仲安 教授和石川忠久教授分别就读陶的几点想法、关于陶渊明的研究法发表讲演 。 九位中日学者报告了各自最新的研陶成果 : 钟优民世纪回眸:陶学的由来和走向、伊藤直哉归去来兮辞札记、李文初地区性陶渊明研究述评、沼口胜关于陶渊明乞食诗的寓意、魏正申陶渊明研究的断想、渡部英喜陶渊明故里小考、唐满先陶渊明处世面面观、上田武魏晋隐逸思潮和陶渊明,大地武雄关于陶渊明的身后名。此外,陈忠 代 吴云和李华(首都师大)报告 了 逯钦立的陶学贡献 及 我对陶学研究的几点希望。中日首届陶渊明学术研讨会文集 ,九江师专学报以 1998 年增刊形式出版。 (二)本课题的选题依据和意义 本课题的选题依据
10、主要是历代学者(尤其是袁行霈)对陶渊明生卒年代进行考辩的文章、所编的年谱、陶渊明作品以及历史文献中关于其享年的记载。关于陶渊明的资料,可以说是浩如烟海,对其享年,文学界大致有六种观点:五十一岁说,如 吴挚甫古诗钞;五十二岁说,如赖义辉陶渊明生平事迹及其岁数新考;五十六岁说,如梁启超陶渊明年谱;五十九岁说,如圣旦陶渊明考;六十三岁说,如 沈约宋书陶潜传;七十六岁说,如袁行霈陶渊明享年考辩。 针对陶 渊明所编的年谱,较好的有: 梁启超陶渊明年谱 、 古直陶靖节年谱 、 傅东华陶渊明年谱 、 王瑶的陶渊明集 、 逯钦立陶渊明年谱稿、 许逸民校辑的陶渊明年谱 、 邓安生的陶渊明年谱 等。 对陶诗校对较
11、好地专著有:袁行霈的陶渊明集笺注、逯钦立 的陶渊明集、 魏正申的陶渊明集译注 、 唐满先的陶渊明集浅注 、 龚斌的陶渊明集校笺 、 王孟白 的 陶渊明诗文校笺 、李华的陶渊明诗文选 等。 还有一些关于陶渊明的论集: 张芝(李长之)的陶渊明传论 、 逯钦立 的 汉魏六朝文学论集 、吴云的陶渊明论稿 、 钟优民在 陶渊明论集 、 李华的陶渊明新论 、 魏正申的陶渊明探稿 、李文初的陶渊明论略 等。 另外还有两篇带有总结性的论文:朱自清陶渊明年谱中之问题和宋云彬陶渊明年谱中的几个问题。 对陶渊明进行研究,首先也是第一个需要面对的问题便是其生卒年问题。弄清楚其生卒年,这对我们对其作品的思想感情、艺术风
12、格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读他的作品,能够更为接近作者的本真,从而可从侧面观测到当时的社会真实;其隐逸思想的逐步推进,作为一个个体,去了解认识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关系,从而构建一个良性循环的和谐社会。 二、研究 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目前国内外研究陶渊明的资料主要有哪些,对现有资料进行适当的系统整理。 4 2.在对现有资料的基础上对资料进行系统归纳,提炼出关于陶渊明生卒年代最有力的依据。 3.在反复对比各类资料的基础上,比较客观地考论陶渊明的生卒年代。 4.对陶渊明的生平进行分期,并论述其生平对其创作的影响。 三、研究步骤、方法及措施 研究步骤: 1.搜集资料,了解有关陶渊明的论
13、文书籍。 2.通读资料,找出有关论述陶渊明生卒年代的论文资料并进行适当的分类整合。 3.详读资料,在系统归纳资料的基础上对陶渊明生 卒年代问题进行考辩。 研究方法:对前人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归纳整合,主要结合陶诗及其作品进行考论。 研究措施: 1.制定研究方案,搜集相关书面资料。 2.进行文献检索补充,列出大致提纲。 3.反复比较、研究资料,修改提纲。 4.根据提纲完成论文初稿。 5.与指导老师交流沟通,认真校对论文并最终完成毕业论文。 四、参考文献 1 李华 .近 20 年陶渊明研究综述 .江西社会科学 , 1997 年第 3 期 2 许逸民 .陶渊明年谱 .北京:中华书局, 1986 3 钟优
14、民 .陶渊明论集 .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1.5 4 李文初 .陶渊明论略 . 广东 : 广东人民出版社 , 1986 5 王国维 .人间词话 .北京: 中华书局 , 1955 6 魏正申 .陶渊明探稿 .天津: 文津出版社出版, 1990 7 胡适 .白话文学史 .上海新月书店 , 1928 8 古直 .陶靖节年谱 .北京: 中华书局 , 1962 9 李华 .陶渊明新论 .北京 : 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 , 1992 10 陈寅恪 .陶渊明研究资料汇编 . 北京: 中华书局 , 1962 11 王瑶 .陶渊明集 .北京: 北京作家出版社 , 1956.8 12 逯钦立 .陶渊明集 .北京: 中华书局 , 1979.5 13 逯钦立 .汉魏六朝文学论集 .陕西: 陕西人民出版社 , 1984 14 廖仲安 .陶渊明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 1979 15 吴云 .陶渊明论稿 .陕西: 陕西人民出版社 , 1981.4 5 16 日本 渡部英喜 .陶渊明故里小考 .九江师专学报 , 1998 增刊 17 日本 大地武雄 .关于陶渊明的身后名 .九江师专学报 , 1998 增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