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创新之我见【文献综述】.doc

上传人:文初 文档编号:296527 上传时间:2018-09-1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创新之我见【文献综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创新之我见【文献综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创新之我见【文献综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创新之我见【文献综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创新之我见【文献综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汉语言文学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创新之我见 在社会日趋向“知识决定型”的今天,教育创新已经成为时代精神在教育领域的主要反映,影响到教育的方方面面。课堂教学是学校实现国家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人才的教学教育目的的主要途径,在学校教育中,承担着极其重要的责任。而教学目标对贯穿整个课堂教学,对教学活动起着统领指向的作用。所以,要实现课堂教学的创新,首要条件就要进行课堂教学目标的创新。对此,笔者就新近国内外关于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创新的文献进行了阅读、筛选、分析和归纳,现将研究内容综述如下: 一、 教学目标定义及分类 (一)定义 当代著名的课程理论和教育研究专家安德森指出,教学

2、目标是一类“用以帮助教育工作者澄清与交流期望学生通过教学掌握的东西” 1的工具。美国佛罗里达国际大学教授豪恩斯坦将教学目标纳入整个教学系统中,认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将别人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就体现为教育目标,它是在某一活动中,我们付诸努力试图达到的东西。我国学者刘克兰认为,教学目标是为了是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得到切实贯彻和检验,对教学预定的结果应达到的水平和标准作出的具体规定,也就是具体化了的教育 目的、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 2 (二)分类 1、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 布鲁姆克等在 1956 年出版了最早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著作教育目标分类学第一册:认知领域。随后十年时间内,

3、他们将教学结果要求学生实现的行为作为分类对象,完成了教育目标的分类,将教学目标分为三个领域内容,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各个领域又细化为多个子类。 2、安德森的认知能力完善分类学 安德森等 2001 年完成出版了面向学习、教学和评价的分类学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的修订,旨在对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作出更合理地修 订。新分类法将布鲁姆的认知领域目标分类由原来的一维改成了二维。具体地说就是将布鲁姆原来的知识水平单独列出成为一维 知识维,并且在原来知识水平的三个层次(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上外加了元认知知识的层次,承认学习者能把握学习任务、学习策略和自身优劣。将其他

4、五项水平(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分别修订成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构成新分类学的第二个维度 认知过程维。并提出教学目标的表述明确由动词(或动词短语)和名词(或名词短语)构成,动词一般说明预期的认知过程,名词则一般说明期 望学生获得或建构的知识。 3 3、豪恩斯坦的行为整合统筹分类学 豪恩斯坦的行为整合统筹分类学,是对布鲁姆、克拉斯沃尔等教育目标分类学的三个领域作出修订。将教学目标置于整个教学系统中进行探讨,分为四大领域:(1)认知领域目标,涉及求知过程及培养智能,包含形成概念、领会、应用、评价、综合五个层次; (2)情感领域目标,涉及培养“素质”,即情感、价值观和信念,

5、包含接受、反应、形成价值、信奉、展露个性五个层次; (3)心理动作领域目标,涉及发展体能,包含知觉、模仿、生成、外化、精熟五个层次; (4)行为领域目标是对认知 、情感与心理动作领域的整合,最后形成实际的教育结果,即培养有知识、有情感和有胜任力的人,包含习得、同化、适应、表现、抱负五个层次,且每个层次分别又整合了认知、情感、心理动作三个领域下的相对应层次。 4 4、乔纳森的学习结果与策略适配分类 建构主义教学设计理论家和教育心理学家乔纳森认为,教学结果(教学目标)的分类不仅要有其定义特征,同时也要说明每一种结果评估的标准和教学策略。他提出了教学结果分类独特的新架构。他首先将学习结果分为结构化知

6、识、心理模式、情境性问解决、扩展技能等十大类包含 33 种具体学习结果。根据 学习结果分类,他相应提出了 22 种教学策略(诸如设定教学目标、明确学习情境、讲解教学事例)和 76种教学方法分类,并对两大分类进行了数学形式的匹配,提出了实现某一特定学习结果的规定策略与方法以及补充策略与方法。 5 5、我国教学目标分类 1993 年刘克兰出版的现代教学论一书指出,教学目标是教学任务的具体化,认为我们中小学教学的基本任务是:传授和学习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培养学生的共产主义道德品质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础;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赏美、体现美和创 造美的

7、能力;使学生掌握现代工农业基本知识、掌握一定的基本生产技术。 6 新课程推广实施以来,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分类。知识与能力目标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核心知识和学科基本知识;过程与方法目标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强调个人价值、社会价值、科学价值、自然价值的和谐统一。 以上对教学目标分类的研究都有自己的特点,无论是对前人经验的修 订、补充还是自己特立独行地开辟,都在一定程度上有其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地方。但是对于教学目标、教

8、学策略以及教学评估的一致性深入研究都较少,有其各自的局限所在。 二、 我国教学目标创新的必要性 面向新世纪的教育究竟具有什么样的品质特征,聚焦在何处。明确这一点才能对比剖析我国课堂目标存在的缺陷和不足。这对于更深层次地认识我国教学目标创新的必要性和方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党和政府,社会团体与知名人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其他国际性组织等都对此提出了一系列看法和建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 21 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 告教育 财富蕴藏其中中强调指出:教育的首要作用之一是使人类有能力掌握自身的发展。教育的新概念有四根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7 印度学者辛格在面

9、向 21 世纪的教育 亚太地区展望中提出了在知识决定型社会中教育将如何促进人的发展的新观点。他认为社会将会比现在更趋向于知识决定型,他认为知识型社会是源于人的潜力的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更关注人如何思维和创造,其核心是思维、创造和发明。李岚清在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面向 21世纪开创基础教育的新局面中指出:实 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品德高尚、身心健康、知识丰富、学有专长、思路宽广、实践能力强,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创造、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在要为 21世纪社会主

10、义中国设计我们的教育事业一文中强调, 21 世纪的中国公民,应该接受全方位的教育,具有六方面的基本素养: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历史和地理知识、科学技术知识、文学艺术修养、军事科学知识、卫生健康知识。 8 我国教育局 2001 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堂改 革纲要(试行)也明确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 。 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

11、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9 新课程明确指出,基于 素质教育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在三维目标指引下的活动过程,即围绕教学内容,全面化解三维目标,使各项目标与具体内容有机地整合,这既是顺利开展教学活动的前提,也是课堂教学取得预期效果的保障。 综观上述各界观点可以看出,新时代的教育强调以人的发展作为基本价值取向,寻求多维价值观的共存;对人的情意方面的发展要求趋于明显、重视,追求内化与外化各方面的发展并重;并且将“人”的因素提到最高层面,始终把“人”(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以培养人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

12、力为核心。相比之下结合我国教学实际,课堂教学目标所存在的“空泛化、偏执化 、游离化、错位化、机械化” 10等问题就显而易见了。 三、 课堂教学目标创新的原则、策略 新的时代要求需要教育改革,教学创新。要实现课堂教学的创新,实现统领它贯穿它的课堂教学目标的创新是首重。如何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创新?为此,学者们提出了多方面的观点。 李森主编的课堂教学策略创新研究一书中指出,课堂教学目标创新应遵循“科学性、主体性、发展性、系统性、多元化的原则 ” 。 11认为教学目标的设计应符合学生、社会、学科内容实际,具有现实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面向全体学生,具有可调控性;在课堂中存有可发展变化空间;坚 持把教学目

13、标看作一个系统,从整体上指导学生学习;注重多元价值取向的目标设计。 刘彦文副教授在教学目标设计原则刍议中提出,教学目标创新要遵循 “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操作性和体验性相结合、本位性和整体性相结合、预设目标和过程生成目标相结合” 12的原则。即教学目标既要做到有统一要求,也要体现“因材施教”; 既要体现行为的可操作性,也要注意情感等的内心体验性;教学目标既要完成本位性的任务,也要发挥整体性(整个教学目标系统)的作用;既要体现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要求去完成既定任务,也要兼顾主观因素的影响,及时捕 捉到教学过程中意料之外的收获。 有学者认为在教学目标设计时需把握四个原则:全面性原则、技术性原则、功能

14、性原则、诊断性原则。 13。认为教学目标要全面体现三个维度;把握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四个要素;把握导学、导教、导评功能;在课前还是课后,都应对教学目标进行诊断。协调好预设性和生成性关系、系统性和独立性关系、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在教学目标创新的相关策略方面,李森主编的课堂教学策略创新研究一书提出了“生本化策略、师生共创策略、整体呈现策略、过程生成策略以及多元评价策略”等多方面策略。也 有学者认为应在传统教学目标设计中取其精华,仍需遵循以往提出的“明确、集中、恰当、公开” 14八字之要,在此基础上更关注实质,实现创新。实质而言,更要注意是否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即是否注意了教学目

15、标、要求的针对性、有效性,是否能在教学过程中及时高速,是否关注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性,是否能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促使他们自觉地达成目标。 还有一些学者专门对教学目标表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如赵国强在论教学目标的设计与表述一文中提出,教学目标的表述必须强调科学性。 15 在教学实践中采用“能级 +技能 +知 识 =目标”的形式陈述目标。并且在表述目标内容时要既关注知识点与能力点的确定,又关注“过程与方法”目标的确定,还关注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确定”,更关注目标的可操作性与可检测性,挖掘学生达到目标的方法与措施,目标指向是学生的预期学习结果,减少课堂运行的被动与盲目。毛峰在浅谈新课改下课堂教

16、学目标的优化设计一文中也指出,教学目标的表述应:明确一个主体(学生);应力求具体、明确,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测量性;应说明学生做出这些行为的条件;说明学生通过学习应达到的程度。此外他还提出,教学目标的设计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 学习规律,应注意重点突出,注重目标的层次性。 16 以上学者所提出的原则和策略都都为的教学目标的创新设计提供很好的建议。综上可见,针对我国课堂教学目标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研究课堂教学目标创新的具体原则和策略时,研究者们都关注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目标在预设基础上的生成性、目标的科学表述、目标系统对学生整体指导以及目标的多元价值共存等方面。但笔者认为还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实

17、际,探讨利用课堂教学目标中各个教学子目标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更科学实际地进行课堂教学目标的创新设计。笔者将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结合课堂教学实 际,进一步深入探讨课堂教学创新的有关方面。 注释: 1 理查德 E梅耶著 盛群力等译 .面向意义学习的认知过程 .远程教育杂质 .2007.3(16-20) 2 刘克兰 .现代教育论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3 3盛群力等编 .21 世纪教育目标新分类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8.1( 1-22) 4盛群力等编 .21 世纪教育目标新分类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8.1( 26-66) 5盛群力等编 .21 世纪教育目标新分类 .浙江教育出版社 .

18、2008.1( 137-152) 6 刘克兰 .现代教育论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3 7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 .教育 财富蕴藏其中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 8 盛群力 .以创新为特征的教育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通行证 .杭州教育学院学报 .1999.5 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http:/ 20010926 3002911.shtml. 10 曹树邬、春芹 . 教学目标设计中的“异化现象”探析 .课程与教学2010.3(34-38) 11 李森主编 .课堂教学创新策略研究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10(66) 12 刘彦文、董岩 . 教学目标设计原则刍议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9.1(13-14) 13 曹树邬、春芹 . 教学目标设计中的“异化现象”探析 .课程与教学2010.3(34-38) 14 张振 华 .对 初中 语文教 学目 标和教 学要 求的再 认识 .学科 教学在线 .2010.1(109-110) 15 赵国强 .论 教学目标的设计与表述 . 当代教育科学 .2010.6(42-45) 16 毛峰 .浅谈新课改下课堂教学目标的优化设计 . 教海探航 .2009.2(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文献综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