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C615 机床数控化改造 一、 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数控机床改造在国外已发展成一个新兴的工业部门。早在 60 年代已经开始快速发展,并有专门企业经营这门业务。其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技术的原因。在过去的 20 年里,金属切削的基本原理变化不大,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要求制造技术向自动化及精密化前进。而刀具材料和电子技术却有很大进步,特别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反映到控制系统中来,它既能帮助机床自动化又能提高加工准确度。这 些技术进步和高生产率的要求,精密加工和型面加工的增多等,突出了旧机床技术改造的必要性
2、及迫切性。 其次是经济上的原因。许多发达国家都作过统计分析,如果旧机床设备以新机床设备更新,一个国家每年要支付很多亿美元。若采用“改造”技术(主要是数控技术)加以现代化,则可以节约 50%还多的资金。这种事半功倍的技术,不仅为资金不充沛的小型企业技术改造开创了新路,而且为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也有极大的经济吸引力。 第三是市场的原因。许多国家设备更新所需的数控机床数量,按机床工业现状是无力及时提供的。因此,机床“改造”就成为满足机 床市场需求的主要补足手段。 第四是生产上的原因。在工业生产中,多品种,中批量及小批量生产是现代机械制造业的基本特征,占有很大的比例。完成这些生产任务,不外呼选择通用机床
3、,专用机床或数控机床。 我国是拥有 300 万台机床的国家。而这些机床又大量是多年累积生产的通用机床,自动化程度不高,要想在近几年内大量用自动,半自动和精密设备更新现有机床,不论资金和我国机床制造厂的能力都是办不到的。因此,尽快将我国现有一部分普通机床实现现代化和精密化改装,是我国现有设备技术改造迫切要求解决的课题。用数控技术改造机床,正是适应了 这个要求。它是建立在微电子现代技术和传统技术相结合的基础上。在机床改造中引入微机的应用,不但技术上具有先进性,同时,在应用上比其它传统的自动化改装方案,有较大的通用性与可调性。因此我国提出从大力推广经济型数控这一中间技术的基础上,再逐步推广全功能数控
4、这条道路,适合我国的经济水平,教育水平和生产水平,减少了废品率,取得了显着的技术经济效益。 数控改造对于我国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其优点也是显而易见的: 一、提高资本效率出发,改造闲置设备,既发挥了机床的原有功能,又增加了一些新的功能,提高了机床 的使用价值。 二、适应多品种,小批量零件生产。 三、自动化程度高,专业性强,加工精度高,生产效率高。 四、降低了对工人技术水平的要求。 五、数控化改造的费用低,经济性好。 六、数控改造的周期短,可满足生产急需的要求。 本次设计的主要任务是对传统机床进行数控化改造,提高它们的加工精度和自动化程度。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5、 本次设计主要是 C615 机床数控化改造。通过设计能够进一步掌握机床的专业知识,并把所学的专业知识应用到设计当中,同时更能熟练操作 Autocad 软件 。 初步拟定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完 成本次毕业设计: 1. 对加工对象进行工艺分析,确定工艺方案。 2. 分析被改装机床,确定被改装机床类型。 3. 拟定技术措施制定改装方案。 4. 进行机床改装的技术设计。 5. 绘制机床改装工作图。 三、研究步骤、方法及措施: 步骤: 1、接受任务,查阅相关资料,熟悉设计任务; 2、巩固学习的机床改造的理论知识; 4、翻译外文资料。 四、参考文献 1何伯吹主编 .机床设计手册 .上册 2 北京 .机械工业出
6、版社, 1980 年, 2李洪主编 .实用机床设计手册 .沈阳 .辽宁科技出版社, 1999 年 , 3李宏胜主编 . 数控原理与系统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7 年 , 4赵松年主编 . 机电一体化机械系统设计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7 年 , 5雷才洪,陈志雄主编。数控机床 .北京,科技出版社, 2005 年 6蔡厚道主编 .数控机床构造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7 年 7张建民主编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 .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6 年 8毕承恩,丁乃建主编 . 现代数控机床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3 年 , 8张宝林主编 . 数控技术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6 年 , 9吴祖育、秦鹏飞主编 .数控 技术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0 年 , 10徐灏、邱宣怀、蔡春源、汪恺等 . 机械设计手册 .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1 11林其骏主编 .机床数控系统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1 12孙汉卿主编 .数控机床维修技术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1 年 13Anthony Esposito.Machine Design.1975 14Such C H,Radcliffe C W.Kinematics and Mechanisms Design,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