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政府与公民社会的沟通机制研究【开题报告】.doc

上传人:一*** 文档编号:296532 上传时间:2018-09-1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网络时代政府与公民社会的沟通机制研究【开题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网络时代政府与公民社会的沟通机制研究【开题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网络时代政府与公民社会的沟通机制研究【开题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网络时代政府与公民社会的沟通机制研究【开题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1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行政管理 网络时代政府与公民社会的沟通机制研究 一、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一)国内外研究动态 网络环境下政府与公民沟通是近年来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研究。笔者在认真的阅读和研究相关文献材料的基础上,对于政府与公民沟通和网络相关的研究给予分析归纳,作为我们研究政府与公民社会沟通的问题的基础。 信息沟通是任何社会群体存在和维持有效运作的基本条件之一。美国学者费斯汀格把信息沟通的功能分为两类:“一为工具式沟通,其主要目的在于传达情报,同时传达者 将自己的知识、经验、意见等告知接受者,企图影响接受者的知觉、思想及态度体系,进而

2、改变其行为。另一为满足需求的沟通,其目的在于表达情绪状态,解除内心紧张,征得对方同情、共鸣,确定与对方的人际关系等”运用该理论工具,可以使我们在分析网络时代政府与公民沟通过程中把握其内在的机制,完善其沟通程序,有效实现信息沟通所要达成的各种功能。 分析探讨网络时代政府与公民社会的沟通互动。通过二者之间良性互动关系与机制的建构,可以促进社会公共利益的更好实现,取得良好的智力效果。网络环境下政府与公民社会的沟通是网络政治现象的一种, 因此要全面了解这种政治现象,对网络政治的产生脉络和特点需要有清楚的认识。网络政治的研究首创于美国,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如 1983 年,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温 .托夫勒

3、(A.Toffler)在预测与前提一书中预言人类将进入信息政治时代,他要人们注意研究与信息有关的种种政治问题。托夫勒认为,“信息是和权力并进而和政治息息相关。随着我们进入信息政治的时代,这种关系会越来越深。”这是西方首次提出要进行信息政治或网络政治的研究。斯劳卡的大冲突一赛博空间和高科技对现实的威胁一书中指出“拟现实的政治 那些有可能永远地摸 黑真实和虚拟之间的界线的技术,将给政治带的影响”并说“数字革命在它的深层核心,是与权力相关的”。加拿大传播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在人的延伸 媒介通论一书中预言“随着信息运动的增加,政治变的趋向是逐渐偏离选民代表政治,走向全民立即卷入中央决策行为的政治。” 国

4、内学者们在借鉴国外学者们的研究经验的基础上,也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其中能见到的2 论著有刘文富先生在网络政治 网络社会与国家治理一书中对网络政治进行了系统和全面的研究,提出了网络政治的理论模型 :随着信息技术和因特网的发展,形成了网络空间及网络社会,出现了虚拟空间的政治现象 虚拟政治;网络社会和虚拟政治必然对现实政治生活中的国家主权、政治体制、政府管理、政治文化等方面产生重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又是相互的,现实政治中的政府权力等必然反作用于网络社会,从而产生新的国家治理范式。尽管我国学者对网络政治的研究时间尚短且数量不多,但网络政治是客观存在的现实,需要我们不断结合中国的特色进行研究和探讨。发挥

5、网络在公民参与、政府管理中的沟通作用需要借助网络政治的研究成果和智慧,网络政治的特点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公民政治参与。李斌在网络政治学导论一书中,对网络政治现象进行 了系统地论述,指出网络政治的特点为“独立性与整体性、虚拟性与真实性、隐秘性与开放性和平等性与垄断性。”由此,网络政治沟通随着网络政治的出现进入我们的研究范围。 国内外学者们对网络传媒参与下的网络民主的研究,开拓了政治学研究的新视野,为网络政治学的发展做了理论上的探索。但毕竟相关的研究在一个学科的完善过程中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因此有的理论还有待于进一步证明。尤其是对网络民主这一复杂的课题的研究更是如此。民主永远处于尚待改进的状态,而改进的

6、过程是永远不会完成的。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生产关系的调整,民主的内容会不 断地增加,表达的方式也会有所变化。网络沟通和网络民主问题势必成为信息社会政治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这显示了本研究的前景和价值。 (二)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随着以因特网为代表的网络时代的到来,使政府与公民社会沟通的空间和环境发生了变化,导致政府沟通的广度和深度也在不停地变革之中,网络背景下的政府沟通己成为民主理论和参与理论研究的创新层面,并亟待补充和完善。以往的民主理论研究,通常是以现实社会空间为背景,而且趋向于单方面的静态研究;而以网络社会空间为背景的沟通互动,着重研究在网络媒介下的政府与公民社会的“双向互动” ,交叉运用

7、社会学、政治学的相关知识,不仅研究网络如何丰富公民参与的手段并影响公民参与水平,也探寻政府如何运用网络增强其合法性,改善行政方式、推进民主化进程的相关问题,从而扩展和深化了民主政治理论的研究。 知识革命的兴起引发了以互联网络为标志的信息技术革命,并迅速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这场信息技术革命浪潮中,不仅人类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得到改变。从而不可避免地导致对科学民主决策,包括政治资源的重新配置和政治的沟通方式产生革命3 性变化。政府如何利用网络与公民社会进行有效沟通,对于促 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政府传统治理模式的变革、提高政府的执政能力

8、、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等具有着深远意义。近年来,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逐步建立,电子政务蓬勃发展,以政府新闻发布制度为代表的政府沟通体系初见成效。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 “ 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增强决策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判定与群众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公共政策原则上要公开听取意见 ” 。可见, 网络时代政府与公民社会的沟通问题已经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但是,与蓬勃发展起来的网络公民参与实践 相比,对政府与公民社会网络沟通的基础理论研究、功能研究、机制研究等相对滞后。本论文的研究就是由此切入,为探求未来我国政府与公民社会网络沟通的良性循环发展,予以理论和方法上

9、的支持,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基本内容 1网络在政府与公民社会沟通的重要性 2网络时代政府与公民社会沟通中存在的问题 3网络环境下促进政府与公民社会沟通机制的对策 (二)拟解决主要问题 1探求网络时代对于政府与公民社会沟通中体现出来的优势 2发现网络时代中政府与公民社会沟通存在的一些问 题 3提出网络时代中所体现出政府与公民社会沟通的问题的解决措施 三、研究步骤、方法及措施: (一)研究步骤 本研究论文初步计划从 2010 年 10 月开始至 2011 年 6月初结束,历时 7个月时间。 1 准备阶段 (2010.10 2010.11): 召开毕业

10、论文开题报告会等,明确研究的方向、对象和方法。 2 启动阶段 (2010.1020 10.12): 选题及收集相关资料并 撰 写开题报告;撰写文献综述; 拟订论文研究提纲和研究 方案 。 3 实践研究阶段 (2010.1220 11.5):进行实证研究。 依据论文大纲撰写论文并交 老师指导, 进行多个轮回的 指导 研究 ,完成了最终 定稿 。 4答辩阶段 (2011.5 2011.6): 准备并参加论文答辩, 提交毕业论文和完整资料。 (二)研究方法 理论与实践结合法 、 文献资料方法、 对比分析 等方法。 4 (三)研究措施 以网络 资源 、 图书馆电子图书 、 各种相关著作以及相关期刊论文

11、 作为研究 的主要来源 ,采用 理论与实践结合法 、 文献资料方法、 对比分析等方法和手段,进行 多次 的研究 ,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以确定本课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四、参考文献 1 俞可平 . 增量民主与善治 M . 北京 : 社会科 学文献出版社 , 2005: 120. 2 Roza Tsagarousianou, Damian Tambini, Cathy Bryan. Cyber-democracy: Technology, Cities and Civic Networks M. New York: Routledge, 1998: 208-214. 3 马刚 . 网络

12、管理 : 管理科学的伟大革命 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 2001, (1). 4 郭小安 . 网络政治参与和政治稳定 J. 理论探索 , 2008,( 3) 5 John cerstner, The Civilization of Cyberspace, Communication World J. San Francisco, Jun/Jul, 1998. 6 哈耶克 . 自由秩序原理 M. 北京 : 三联书店 , 1997: 123. 7 李传军 . 电子政府 政府管理创新的法宝 J .数码世界 , 2008,( 9) . 8 比尔 盖茨 . 未来之路 M.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 52. 9 宋军 . 电子政务理论与实务 M. 西安 : 西安电子 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3: 145. 10 曼纽尔 . 卡斯特 . 网络社会的崛起 M.北京 : 社会科学文献出社 , 2003: 432. 11 阿尔温托夫勒 .力量转移 临近 21 世纪的知识、财富和权力 M.北京 :新华出版社 , 1991:348. 12 孟德斯鸠 . 论法的精神 M. 北京 : 商务印书馆 , 1961: 24. 13 马克思 , 恩格斯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 C.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 1972: 30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开题报告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