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福建省中小学校舍场地选址指南(防范地质灾害类)1 总 则1.1 为改善中小学校舍地质环境安全状况,推进校舍场地选址的科学化、规范化,提高中小学校防范地质灾害能力,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指南。1.2 本指南适用于指导福建省小、中学校新建项目的规划选址,已建、改建和扩建项目可参照执行。2 规范性引用文件2.1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 394 号),2003 年2.2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技术指南,2009 年2.3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实施细则,2009 年2.4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监督检查办法,2009 年2.5建设用地审查报批管理办法(国土资源部第 3 号令),1999 年2.6地质灾害分
2、类分级(试行)DZ0238-20042.7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DZ0245-20042.8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规范(1:50000)DD2008-022.9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0218-20062.10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0219-20062.11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0220-20063 主要术语定义斜坡:是指自然作用下形成的、具有一定倾斜度的地形。斜坡坡高:是指场地后(前)第一重山坡的坡顶至坡底处的垂直高度。斜坡坡度:是指场地后(前)第一重山坡自然坡度。不稳定斜坡:是指坡体出现变形开裂、但又未贯通的斜坡。边坡:是指在人类工程活动中对自然稳定
3、的岩(土)体进行开挖或堆填形成的临空面。边坡坡高:是指边坡临空面的垂直高度。滑坡:是指斜(边)坡部分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贯通的剪切破坏面所发生的滑移现象。崩塌:是指斜(边)坡上的小部分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现象。危岩:是指陡坡或悬崖上被裂隙分割可能失稳的岩体。塌岸:是指岸坡在水动力作用下所造成的变形和破坏的现象。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的形成需要三个基本条件:有便于集水集物的适当地形;上游堆积有丰富的松散固体物质;短期内有突然性的大量流水来源。地面塌
4、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地址现象。本文定义以外的术语,参见有关规范。4 校舍场地选址主要技术指标中小学校舍场地中有下列情况之一,且未经工程处理的,不宜选择:4.1 校舍周边存在高陡边坡(人工作用形成)4.1.1 拟建校舍周边、坡高二分之一距离范围内,存在未采取工程措施的人工边坡,坡高大于 5 米,且坡度大于 45;4.1.2 拟建校舍周边、坡高二分之一距离范围内,存在岩质人工边坡,其坡向与层理面、层间错动面、不整合面、假整合面、断层面、节理面和片理面等结构面的倾向相同或小角度相交,且其坡角大于倾角;4.2 校舍周边存在不稳定斜坡(自然形
5、成)4.2.1 拟建校舍周边、坡高二分之一距离范围内,不稳定斜坡坡高大于 30 米,且坡度大于 15;4.2.2 拟建校舍周边、坡高二分之一距离范围内,不稳定斜坡坡面土层厚度大于 3 米,坡面有毛竹林、桔园、茶园及水渠、池塘、蓄水池等,且其坡高大于 20 米、坡度大于 15;4.2.3 拟建校舍周边、坡高二分之一距离范围内,斜坡坡面上存在不稳定人工堆积物,未经清理的;4.3 校舍位于沟口4.3.1 沟谷纵坡降大于 3,两侧山坡坡度大于 15,汇水面积大于 0.2 平方公里,沟谷上游及两侧山坡土层厚度大于1 米,且其上游及两侧山坡存在滑坡、崩塌或水土侵蚀冲沟;4.3.2 沟谷历史上曾发生过泥石流
6、或被洪水侵蚀;4.3.3 沟谷中、上游存在矿山开采矿渣、工程建设弃渣等堆积物,其沿沟松散物储量大于 104 方/平方公里。4.4 校舍位于河(海、库)岸4.4.1 场地低于当地最高洪(潮)水位,且无截、排水措施;4.4.2 场地距河(海、库)岸距离小于 500 米,且存在岸坡崩塌、侵蚀、湿陷或不均匀沉降等现象;4.4.3 场地位于有泥石流隐患的河流、病险水库、蓄水池等下游沟口区。4.5 校舍位于岩溶区4.5.1 场地及附近 500 米范围内历史上曾发生过岩溶塌陷;4.5.2 场地及附近 1000 米范围内存在大型或集中抽取地下水的供水井;4.5.3 场地及附近 1000 米范围内存在地下开采石灰岩的矿山。4.6 校舍位于矿区4.6.1 场地位于采空区之上;4.6.2 场地存在陷坑、开裂、错位或沉降等迹象;4.6.3 场地地表以下存在特厚矿层,或场地内存在倾角大于 55的厚 矿层露头 ;4.6.4 场地地表倾斜大于 10 毫米/米,地表曲率大于 0.6毫米/ 平方米或地表水平变形大于 6 毫米/米;4.6.5 场地上游存在弃渣场或尾矿库等。 4.7 其他可能引发地质灾害或受地质灾害威胁的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