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册第三单元学案 编辑:叶新旺 校对:徐敏 1 12、 泪珠与珍珠 一、 作者简介 琦君,本名潘希真,浙江永嘉人, 1917 年生。早年就读于杭州之江大学,是著名学者夏承焘先生的高足,具有深厚的古典文化修养。 1949 年赴台后埋首文学创作,成为名重一时的作家。琦君以“秀外慧中的大家闺秀”风范著称,文风典雅祥和,落笔沉静含蓄,善于以清丽简洁、平易近人的文字抒发委婉曲折的情怀,可谓“哀而不伤,怨而无诽”。 琦君 1949 年赴台湾,在司法部门工作了 26 年,并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晚年移居美国,至今健在。与台湾同代女作家林海音为台湾当代女作 家双璧。 琦君写母亲是一绝,她描
2、写的母亲详细却不失笼统,在琦君的一生中母亲在心目中所占的地位绝对是无人能及。橘子红了就是根据父母亲的真实经历创作的。 橘子红了是琦君偶尔为之的一篇小说,主题与她多篇散文相同 旧社会中“封建家庭”牺牲者,弃妇的一首挽歌。大伯在外当官娶了交际花的姨太太,从此伯妈在乡下就守了活寡。大伯无子,为了挽回丈夫的心,伯妈擅自替大伯娶了个贫家女秀芬做三姨太,做为产子的工具(这种怪事中国旧社会时有所闻,在别的国家则匪夷所思)。大伯回到乡下,并与秀芬圆了房,可是匆匆地又走了,自此 后,给伯妈的家信中,只有“秀芬均此”个字,于是家里又添了一个弃妇。 二 、思考与讨论 1、 课文前五段中几个引文的含义是什么?这几个引
3、文之间的层次关系如何?作者有怎样的人生感触? 2、 纸上得来终觉浅,在文章的第 6-10 段中,作者又写了在自身生活中感受过什么样的“泪水”?又悟到了什么? 3、 从文章的前一部分可以看出,作者已从泪水中探询到人间亲情的真谛,也已体悟到人生的境界。那为什么文章还要写“观音流泪” “基督徒涕泪交流”的情景呢? 第三册第三单元学案 编辑:叶新旺 校对:徐敏 2 4、 文章题目为“泪珠与珍珠”,可文中很少谈到“珍珠”,那“泪珠”与“珍珠”到底有怎样的关系,你是怎样认识的? 5、 琦君是 1949 年到台湾的。她曾说:“来到台湾,此心如无根的浮萍,没有了着落,对家乡的苦念也就与日俱增了。”在文章中这份
4、情感是怎样体现的? 三 、 拓展升华 问题: 是不是所有的泪珠都是珍珠呢? 有的眼泪代表着骄傲与幸福 ; 有一种眼泪,代表着生活的艰辛!(遭受罕见旱灾的农民欲哭无泪) 有的眼泪代表着悔恨 ; 有的眼泪代表 着无助 ; 有的泪代表着一种渴望 ; 有的泪代表着生离死别 ; 有的眼泪是为遗憾而流 ; 有的眼泪因为对生命的热爱而流 。 明确: 不是。 唯有蕴含着人类真、善、美等情感的泪珠才是珍珠 。 四 、活动体验 泪珠晶莹透亮,浸润着每个人的欢喜、悲伤、忧愁和痛苦,你一定也有过最动情最令你难忘的流泪体验吧?试用精彩的语言向同学们描述你的深刻感悟。 第三册第三单元学案 编辑:叶新旺 校对:徐敏 3 泪
5、珠与珍珠同步练习 班级 考号 姓名 得分 一、基础过关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牡 蛎 m 郁 结 y 自 诩 x 田园荒 芜 w B 虔 诚 qin 颔 首 h 砧 板 zhn 罪 孽 深重 ni C 祈 祷 do 分 泌 m 琦 君 q 冥 顽不灵 mng D 笨 拙 zhu6 鞭 笞 ch 耶 稣 s 芸芸 众生 yn 2.下列各组同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疲惫 禀告 庐墓 郁结 颠来倒去 B 上溯 别致 罪蘖 意蕴 奥尔柯玛 C 睿智 祈祷 端祥 阑珊 芸芸众生 D 真挚 优患 温厚 慈悲 田园荒芜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6、( ) 中国女排教练陈忠和虽因当年让球事件而备受争议,事实证明他的敬业精神和专业水平是毋庸 _的。 对一个事物 ,我们不应该 孤立地去看它,而应该探人了解这一事物与别的事物之间 _联系。 运用市场机制,我们 _指望行政机关的仁慈,仅出于自身商业利益的考虑,劳务公司也会积极地为外来民工追讨工资 A 质疑 互相 不妨 B 质疑 相互 不妨 C 置疑 相互 不必 D 置疑 互相 不必 4.下列名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 提高质量对任何一种产品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因为产品的质量与广大群众的利益休戚相关。 B 在这次会上,他们摆出了大 量事实,证明了对方那些所谓“意见”无稽之谈。 C
7、文章生动细腻地描写了小麻雀的外形、神态和动作。倾注了强烈的爱憎感情,读来楚楚动人。 D 这个装修公司的施工队确实不一般,无论什么样的房屋,经他们一装修,都能蓬荜生辉。 5 下 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外国经典诗歌不容易翻译得好,他要求翻译人员具有很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才能胜任。 B 有人认为,近两年来的高考话题作文试题仍是沿袭了以往的给材料作文形式,其实仔细研读,就会发现并不是这样。 C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起有伏 ,波浪式地前进的,这是由于事物内部第三册第三单元学案 编辑:叶新旺 校对:徐敏 4 矛盾以及自然和社会种种外因所决定的。 D 今年我省高等院校招收的
8、自费生,是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最多的一年。 二、 阅读原文, 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在第段中引用冰心的文句“雨后的青山,好象泪洗过的良心”,并说当时只“觉得她的比喻实在清新鲜活”。其实,这句话在本体与喻体的关系上更有妙处。请你针对这一点作简要的说明。(填写的文字不超过 30 个字。) 答:雨后的青山是有颜色、有形象的,而良心 2.第 段中说:“探亲文 学中”“有那么多的泪水”,这反映出人们怎样的感情?作者借此意在说明什么道理?(第一问,填写的文字不超过 35 个字;第二问,摘录原文语句作答) 答: 作者借此意在说明 “” 3.通观 - 段的内容,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作者是从哪个角度来写“泪水”的
9、?(填写的文字不超过 25 的字) 答: 请你用一句话概 括作者笔下的泪水所蕴含的意义。(不要用原文,不超过 40 个字) 答: 4.下列对本文所作的评点,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体味忧患与苦痛的价值,探询亲情与人生的真谛。 B 七十老妪仍具少女情怀,足见泪珠可以使人永葆青春。 C 珍珠是牡蛎的泪珠 动人的联想,升华了文章的情思。 D 宕开一笔写观音流泪、耶稣滴血,旨在增添文章的神秘感。 E 珍珠贵重亦有价,纯洁真挚的泪珠凝聚的情义却无价。 第三册第三单元学案 编辑:叶新旺 校对:徐敏 5 泪珠与珍珠 同步练习 参考 答案: 一、 1 答案: B 解析: 颔 hn。 2 答案: A 解析:
10、B 孽、 C 详、 D 忧 。 3 答案: C 解析: “置疑”,意为怀疑;“质疑”,提出疑问。此处句子意思是不用怀疑,而非提出疑问。“毋庸置疑”是一个熟语。“互相”不能作定语。“不必”,不需要;“不妨”,可以这样做。 4 答案: B 解析: A 中不合语境,换成“息息相关。” C 中对象错误,“楚楚动人”指(人)美好,令人怜爱。 D 中“篷荜生辉”是谦辞,此处不合语境。 5 答案: B 解析: A 句将“它要求翻译人员具有素质和水平”与“具有素质和水平的人员才能胜任”两种结构杂糅在一起了。 C 句虚词误用,删去“由于”一词中的“于”字。 D 句主宾搭配不当,删去句尾的“一年”一词。 二、 1是摸不着、看不见的。用抽象的良心比喻具体形象的青山,别出心裁。 2人们对如今海峡两岸政策开放,能得骨肉团聚,感慨不已,悲喜交加。说明“人生必于忧患备尝之余,才能体会杜老眼枯见骨的哀痛。” 3作者是从对亲人的体恤 爱怜这一角度来写“泪水”的。答案不唯一,但不能违背作者的写作目的。(注:本文写泪水 ,意在探询亲情的真谛,评判人生的境界。) 4 B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