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探讨现代昆曲之美及其重要地位 郭串 (音乐学院 指导教师:施敏) 摘要: 昆曲作为 中国古典音乐的最后遗存,它拥有文化和文学上的“合美”意义 。它在自身的生长过程中不断向世人展示它的美之所在 以及宣告它在艺术中有着无可厚非的雄踞地位。 本课题正是受昆曲的呼托,对现代昆曲所呈现的美及其地位予以探讨,让新一代的人们更深刻的了解这一艺术界的国宝 ,它已获得了全世界的承认。假以时日,它必将成为中外文化的又一座沟通桥梁。 关键词 : 昆曲 ; 现代美 ;地位 渊源的历史长流 造就人类对昆曲所寄予的心声和期望,从而使昆曲当之无愧地成为中 华民族 传统文 化艺术, 被称 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 良辰美
2、景三生梦 , 姹紫嫣红六百年 ” ,昆曲之美,美于 其 浪漫,美于 岁月积攒的点点滴滴 。 昆曲的孕育、诞生、兴盛到衰弱 恰似一抹溪水 潺潺流淌于吴地之间,它的曲折迂回几乎长达六百年。 当 我们一页一页阅读它的同时,不禁引起片刻沉思:它究竟美在何处,竟让世人如此痴迷? 一昆曲美于“雅俗共赏” 昆曲被人们称之“登大雅之堂”的戏曲,与泛泛之作媲美,昆曲则当之无愧。诗经中,曾有一字“雅”使众文人大作文章,其中,清代人则把昆腔叫做“雅部”,从而“雅”给人一种尊崇的意味。 “雅”成 为了昆曲的灵魂,即使筵席到现代的舞台上,它依旧不改其作风,这也是山清水秀的江南佳地所酝酿出的唯独昆曲才具有的独特品性。 现
3、代昆曲研究者周秦曾 在他的书中说到:“昆曲艺术之所以雄踞中国戏曲最高典范的至尊地位,不仅是因为明中叶到清中叶的全盛期苏州戏班曾经盛行京都,风靡天下,也不仅是因为清中叶到近代的衰变期在全国络绎形成了众多的昆曲支派”。他把“而是”留给了无数爱好昆曲的想象者。 对于他们而言, “雅”是一种追求,同时也是一种修养,更是一种境界,它无言可述,无词可绘。 然而让现今的昆曲贯穿从“雅”通“俗”的美学理念也 成为了现今舞台的重要手段。在人们 的理念中 ,“雅”似乎是文人的专属品,只有让昆曲趋于“俗”,才更适合大众的口味。当昆曲 研究 者正徘徊于现代 的昆曲 到底 应符合 “大众化”还是 迎合 “小众化”的选择
4、之时 , 各个昆剧团均做出了富有人情味的抉择,他们根据昆剧本的故事情节以及时代需要,尊重了“雅”的传统,同时也抓住“俗”的路径,做到了“雅俗共赏”。 这样的抉择同时也成为了对昆曲的保护和传承最为理性 的道路。 二昆曲美于人类对昆曲意境的追求 江南的小桥碧水似乎是为为昆曲 量身 搭设的水上戏台 ,加之打渔的船,挂灯的凉棚,静谧的湖亭,赏景的 青年,就好比一幅画。因此江南水乡酝酿出了昆曲的委婉纤细。 苏州景象繁华,它的一砖一瓦都经过细细雕琢。后人常笑言到:即使是唐伯虎的丹青妙手也会认为苏州 “画难工”。 与现代化大城市的建筑风貌相比, 假如 来到苏州听上一曲儿,似乎 立刻 像穿越到了古代, 让人瞬
5、间能够 感受 到 “小桥流水人家”的舒适与 淡雅。 回首 昆曲 的 已往, 不禁 令人 感叹:究竟是苏州的昆曲造就了吴地人平和的心境,还是吴地人恬静淡谧的心境,酝酿了本地绝伦的昆曲艺术。 “一杯茶、一小曲儿、两三知己”,便是吴地之士的满足,也诉说了他们的生活态度。 我们可以想象如此一幅 画面:在 一个皇朝即将覆灭的晚春,感情蹉跎的女子在忘穿别苑落花之后,孤寂地回想起自己的一生:当韶华的烟火仅残剩一炉余烬,回眸一览,往事如烟,锁事 凄凉,于是她落寞地吐出警句:“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那缕残梦是如此的悠长 甚远于此,当对青春的思念凝聚成不朽的召唤时, 便
6、有了牡丹亭。 此时我们难免不去怀疑:这种“无声不歌,无动不舞”的艺术是如何被文人雅士所接纳和引起共鸣从而为现代的昆曲作了深厚的功底和铺垫呢? 不可否认, 文人士大夫 为昆曲的流传提供了无限可能 。 从古至今,古人也与现今 人恰似雷同 , 当 对 物质 的需求 达到一定境界时,精神 追求 的分量便超乎物质分量的存在,这便只有艺术的魅力才得以如此。 这些 士大夫 运用他们 高超的 文化修养,为昆曲注入 了 独特的文化品位 。 闲适 的 生活和空灵 的 境界 是他们对自身的一种 追求, 因此便赋予了昆曲节奏舒缓、意境曼妙的品 质 。 士大夫内心深处含有对社会对人生的哀怨、悲凉的感受, 这也 使得昆曲
7、在音乐、唱腔上每每显示出惆怅、缠绵的情绪。 昆曲成为了他们 生活上的精神寄托,他们渴望从这种艺术中吐露自己的心声或者寄予一种希望,或悲或喜,或起或伏 , 从而抹平了自己内心的最柔嫩之处,那些微妙的难以 用言语表达的情感也得以宣泄。 很明显,当时这种潮流是被认可的。 而到了清乾隆时期,市民阶层崛 起,舒缓、惆怅的风格显然与他们格格不入, 这 使 得 士大夫们 开始务实起来,昆曲在不受市民青睐的同时,也失去了士大夫阶层这一阵地。 但衰弱并不等于灭绝 ,艺术力量的呼唤同样得到了回应。明清 时期是我国私家园林建设最为辉煌的时期,同时也是昆曲最为繁盛的时期。这里体现了吴地人的文化修养、审美情趣,而不仅仅
8、只是建筑艺术上的 欣赏 。在当时,唱戏和看戏最能体现文人的品性情操,私家园林的聚会、演戏、听曲儿成为了司空见惯的事情。因此文人士大夫在私家宅 院观赏昆曲往往 是一种很普遍的经验 。吴地的高大屋墙为他们创造了最好的环境,只需寻得几名知音, 便能随口露出一曲儿。 昆曲的兴盛与当时士大夫的生活情趣、艺术趣味是一脉相承的 , 绝非艺术本身,不然与百戏相竞的昆曲 ,如今为何又脱颖而出地重返舞台。 人们往往被古代士大夫对昆曲的领悟以折服, 片面 认为现今昆曲演绎者除拥有高超的演技之外,却少有古代意境 的显露,也对究竟是现代人无法追寻过去的意境还是过去的这门艺术根本无法返回发出了疑问。 汤显祖是一个名副其实
9、的浪漫主义者,他对人世间的爱情有着别样的价值观,因此他笔下的牡丹亭才如此 扣人心弦。弄不清到笔下的 主人公仅仅只是一个角色 还是他其实 所向往的 就是故事中的主角,但他却常常被自己笔下的故事情节 的至情至性而倾倒。就比如杜丽娘的梦, 这是一种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挖掘,勾勒了人类内心最深处的心境。 然而如今的现实状态残酷的宣告于我们根本不可能拥有那样的“梦”,我们都在为生活、工作、金钱、名誉、地位而忙碌着,那样的心境是无暇顾及的。 那么是不是就代表现代昆曲仅仅只剩空壳呢?显然不是。 当我们为昆曲命运轻声叹息的同时,不妨也擦亮双眸探寻现代昆曲的 “ 绚丽多彩 ”、“馥郁芳香” , 这些凝聚了古代无数岁
10、月蹉跎的 雕琢意 蕴和古今美丽与哀愁的结合是如何形成 一种传奇 从而展示于当今的舞台上 的呢 ?很庆幸,这些最美的灵魂正完好无损的呈现在了现今的舞台! 三昆曲美于舞台上的精气氤氲 与灯红酒绿,快板生活,流行节奏相比,昆曲似平静湖中的泛舟:淡雅、舒适、婉转。这种艺术同样驻扎在当今的舞台上,凭借它在舞台上的清柔婉折 、 流丽悠渺、华赡典雅, 让无数戏 迷为之倾倒。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进步,人们对艺术的审美和要求也不断提高。“ 昆曲以其别致完善的舞台风格、严谨的创作态度和完美的词曲意境呈现出了其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昆曲的搬演必须慎而又慎,不能随意改动 ” 浙江艺术研究院专家说, “ 昆曲的可贵在
11、于其古老,现代舞台上昆曲是必须原汁原味的老戏,新编戏不会有出路。作为民族文化的象征,昆曲自有其规格和尊严,不能要求改动昆曲本 ” 等等诸如此类的争议屡见不鲜。但众所周知:只有昆曲受年轻一代人的喜爱,它才能持久的发展下去。于是我们看到了 工作者为昆曲舞台增加 的新型昆剧元素 舞美 。背景、 音响、灯光、道具、服饰这些无疑都为昆曲在年轻人的欣赏角度上增添 了肯定态度。 较好的昆曲剧情是需要靠恰如其分的舞美来烘托剧情效果的,它与剧情能够很好的融合在一起, 使其 演员也可以得到更好的投入,同时更受观众的青睐。 为营造出舞台上的昆曲能够拥有古典与现代、园林艺术与戏剧艺术相结合的效果,剧务工作者曾做了无数
12、的努力 来使得昆曲达到“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目的 。美术设计师运用其精湛的技艺根据剧情需要以及剧情内容 描绘出舞台的背景,各色演员 均有专业的服装设计师为他们量身定制相关角色的服饰,与古代昆曲中的 演员着装相比,色泽 更显亮丽,更能突显剧中角色的千姿美态。加上采用多种颜色的灯光以及 追光 等,使 得观众能瞬间得以视觉冲击 ,同时为突显演员 的人物个性特点、剧情的画面效果 带来了诸多方便。 例如在青春版牡丹亭中就有:夜色下水面灯光的转换和雾气的渲染使此处成为了杜丽娘与柳梦梅见面的场景。 这 便达到了景随情移、物随人变、情景交融的效果,同时也构成了一个抽象流动、空灵写意的画面。 这是古代昆曲 仅凭一
13、桌二椅的舞台设置 力所而不可及的。再次,背景音乐除了仍然沿用传统的民族乐器以外,现代昆曲还为其自身新添了色泽,如使用 了西方大提琴和低音提琴来解决低音缺陷,使得音响上更加丰富且富有张力。 2004 年 10 月,“青春昆剧” 一片桃花红上海仅演场票款就达 8 万元, 它凭借新颖的爱情故事再 配以彩绘妆面、绚丽的电脑光等时尚元素, 非常 成功地吸引了年轻人 的眼球。 2004 年 12 月,昆剧舞台再度 出现新一番景象。 由苏州昆剧院演出的昆曲长生殿全本在北京保利剧院连演三天,台湾设计师叶锦添设计的 富丽堂皇的戏装迅速 成了演出之前时尚人群关注的焦点。 难怪白先勇先生会说:“昆曲就像一个精美的瓷
14、器,放在角落,时间长了,落满了灰尘,没有人知道它的美。把它擦拭干净,放在灯光下,它的透明的光泽会让你惊叹。 ” 四昆曲赫然屹立在世界的聚光灯下 昆曲历经六百年的繁 盛和沧桑,受尽风雨洗礼、 跌宕起伏, 我们从它的身上看尽了岁月的老茧和它坚韧不屈的品性。如今,人们为昆曲 重返舞台而欣喜, 但同时 也为昆曲遭受 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和日新月异的流行文化的冲击而担忧。 余秋雨在书中曾写到“中国历史充斥着金戈铁马,但细细听去,也回荡着胡笳长笛。只是,后一种声音太柔太轻,常常被人们遗忘。” 2001 年 5 月 18 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授予世界不同地区的首批十九 个文化社区和文化表现形式为“人类口头
15、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称号,中 国申报的“昆曲艺术”赫然在列,成为全世界第一批 19 种“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 遗产代表作”中被国际评审委员会一致通过的项目之一。 余秋雨再次提到“这个消息,使我荒凉的心境间增添了一份滋润 。我在万里之外,听到了来自苏州的笛声。”闻此喜讯,不仅仅是余秋雨先生为之振奋,这使得每一个热爱昆曲的人都引以为傲。 可见 ,昆曲的地位毋庸置疑,它 凭借自身的艺术魅力 冲破 了地域、民族、国家,让世界都听到了它的呐喊声 ! 五昆曲受到“走出去”和“扎下去”措施的保护 早先人们心中的昆曲被喻成“家歌户唱寻常事,三岁孩童识戏文”,而如今想力挽以往之情形并非难事。当今苏州非物质文化遗
16、产对保护昆曲实施了“走出去”和“ 扎下去”的战略 ( “走出去”即让昆曲走出中国进入世界,“扎下去”则是让昆曲扎进人们的心里 ) 。 此种保护措施以苏州地区最著名的昆曲活动 虎丘中曲会的开展最为引人注目。这里云集着各色热爱昆曲之士,或专业者或非专业者 ,或年轻者或年迈者,或国内者或国外者,他们皆有着一颗挚爱昆曲的心。这无形中便拉近了人们与昆曲的距离,更拉近了古人与今人的距离。此外,观摩苏昆剧团的星期专场 和曲会交流 比比皆是。 这类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的开展,多数不仅仅是在苏州,而是面向了全国,例如赴上海、杭州、南京、昆山等地,同时 还受到了北京、天津、宁夏等 地的来访,更令人欣喜若狂的是来自台
17、湾、美国、日本的昆曲爱好者也不远万里来到苏州来一睹这吴地的传奇艺术。 我们 惊喜 的发现剧院内 绝非是一贯的忠迷于昆戏的老前辈,反而 以 大学生 为首的一大批年轻人 占为多数。 如此看来, 时间并没有让昆曲流逝,它反而以其庞大的身躯稳稳驻扎在人们的心中。 时过境迁,岁月蹉跎,昆曲的成长本质决定了它必须要以“原汁原味”的形式呈现在当今的舞台上,那些不利于它艺术本身的“改革与创新”终将被遗弃。社会分配的不公和社会竞争的无持续,让这些看上去略显清贫的昆曲艺术与二十一世纪的娱乐圈的流行文化舞台形成了鲜 明对比,那些工资并不优越的昆曲从事演员也难免迷失了自己的艺术追求 ,投奔那些赚钱丰厚的娱乐圈,但是依
18、然无法抵挡时代呼唤高素质的昆曲人才和与之相适应的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1989 年,苏州大学中文系开办了有史以来第一个 综合吹、唱、演、导为全套的 昆曲艺术本科班 来 吸纳及培育各方面的昆曲人才,目的是 为昆曲的传承和发展 以提供 广阔的舞台。 苏州科技学院多个系也开办了昆曲学唱及欣赏课程,昆曲老师逐字教唱,同时还带领学生参加虎丘中曲会 的演出 ,让他们更好地参入其中。各院校的 昆曲讲座纷纷接踵而至,希望昆曲能够散播到每一处,让这门艺术 真正的走进人们的心里去。昆曲的传承时刻秉持着力求以点带面,以面带全的 步伐进行,足以看出 国家已越来越意识到保护这一民族瑰宝的重要性 了。 六昆曲结语 “余既
19、滋兰之九畹兮 ,又树蕙之百亩”, 计以万般心思栽培千万株,渴望株株皆为繁 花碧叶, 且以此弥香百院,留芳万年。昆曲需要像屈原笔下的春兰、香草那般普以栽培,寄予众望 ,也需要真正热爱它的人给予呵护与传承。赞扬之言万万千,既然如此,何不抛开世俗尘杂,让这门艺术真真正正地走进我们的心里呢? 注释: 周秦苏州昆曲,苏州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余秋雨笛声何处, 古吴轩出版社, 2004 年版 余秋雨笛声何处,古吴轩出版社, 2004 年版 参考书目: 1. 白先勇说昆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2.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编 水磨传磬上海昆曲文物述珍, 上海学林出版社, 2011 年版 3. 陈益寻梦六百年昆曲盛衰史探幽,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