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本科毕业论文 ( 20 届) 日本鳗鲡对日本沼虾的捕食效应 所在学院 专业班级 水产养殖学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职称 完成日期 年 月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前言 1 1.1.日本鳗鲡与日本沼虾研究现状 1 1.2.捕食效应研究现状 1 2.材料与方法 4 2.1.试验材料 4 2.2.试验方法 4 3.结果 6 3.1.日本鳗鲡的捕食特征 6 3.2.日本鳗鲡捕食日本沼虾捕食功能反应试验 7 3.3.日本鳗鲡种内干扰对捕食日本沼虾的功能反应影响试验 8 3.4.日本鳗鲡捕食日本沼虾的相互干扰作用试验 8 4.讨论 9 4.1.日本鳗鲡对日本沼虾的捕食选择特征 9 4.2.日本
2、鳗鲡对日本沼虾捕食效应 10 4.3.本研究的生产应用价值 10 致 谢 11 参考文献 12 - 1 - 摘要 试验 在室内若干大桶里进行,运用捕食者与被捕食者间捕食效应的研究方式,探索了日本鳗鲡对三个体长规格(大、中、小)日本沼虾 的捕食效应。以若干个统一规格为 1 吨的大桶作为试验容器(各试验实际总体积均为 0.354m3),研究项目分别为日本鳗鲡对日本沼虾功能反应试验、日本鳗鲡种内干扰对捕食日本沼虾的功能反应影响试验、日本鳗鲡捕食日本沼虾的相互干扰作用试验; 日本鳗鲡对不同体长规格日本沼虾的捕食选择性。 研究显示了日本鳗鲡对三个体长规格日本沼虾功能反应为 Holling- 型,总体拟合
3、的圆盘方程是 Na=( 0.1104 N0) /( 1+0.0048 N0),日本鳗鲡捕食日本沼虾的量随着日本沼虾密度的增加而增加;日本鳗鲡对三个体长规格日本沼虾自身密 度的影响总体拟合的数学模型为 E=0.0998p-0.8582 ,日本鳗鲡密度的越大,平均捕食量越小;日本鳗鲡捕食三种体长规格日本沼虾的种内干扰效应总体拟合的方程为 Na=( 0.143 p0.664 N0) /( 1+0.0048 N0),日本鳗鲡与日本沼虾密度变化相互影响较大;日本鳗鲡对体长 2.4cm 左右的日本沼虾有较强的追捕行为;日本鳗鲡捕对体长规格明显偏小的日本沼虾有着较强的捕食选择性,且仅表露于同一实验容器单元内
4、日本沼虾体长规格组成差异明显的组别中;分析了日本鳗鲡的捕食效应特征、捕食速率等;模拟所得的各方 程理论值与实测值经 x2检验差异不显著。 关键词 日本鳗鲡 日本沼虾 捕食效应 捕食选择 体长 - 2 - Anguilla japonical counter Macrobrachium nipponense of the predator effect Abstract Tests carried out in the room number of the vat, The use of predator-prey predator effect between the research met
5、hods, , Explore the Japanese eel length of three individual size (large, medium and small) effect of Macrobrachium predation, The number of uniform size of 1 ton vats as the test vessel(The actual total volume of each test are 0.354m3), Research projects were Japanese eel Anguilla on the functional
6、response of Macrobrachium nipponense experiment, Japanese eel predation intraspecific interference on the functional response of Macrobrachium affect the test, Anguilla japonica mutual Macrobrachium predation interference test,Japanese eel Anguilla body length of different size selective predation M
7、acrobrachium nipponense.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e Japanese eel Anguilla body length of three functional response Macrobrachium nipponense specifications for the Holling- type, Overall fit disc equation is Na=( 0.1104N0) /( 1+0.0048N0) , The amount of Japanese eel prey Macrobrachium nipponense Mac
8、robrachium nipponense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density;, Japanese eel length of three specifications of the individuals own Macrobrachium nipponense density of the overall fit of the mathematical model for the E=0.0998p-0.8582, The greater the density of the Japanese eel, the smaller the average pre
9、y; Japanese eel Anguilla prey body length size of three species Macrobrachium nipponense interference effect within the overall fit of the equation Na=( 0.143p0.664N 0) /( 1+0.0048N0), Japanese eel and the density Macrobrachium nipponense influenced each other; Anguilla on the body length of about 2
10、.4cm strong Macrobrachium pursuit behavior .Japanese eel fishing on the body length was significantly smaller size of Macrobrachium nipponense predation has a strong selective, And only show the container unit in the same experiment length specifications Macrobrachium significant group differences i
11、n the composition; Analyz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Japanese eel predation effects, predation rate, etc; The equation of the theoretical value from the simulated and measured by the x2 test was not significant. Key words Anguilla japonica M. nipponense Predator effect Predator slective Body lengt
12、h - 3 - 1.前言 1.1 日本鳗鲡与日本沼虾的研究现状 1.1.1 简介之日本鳗鲡 分类地位 : 日本鳗鲡( Anguilla japonica),脊索动物门、鱼纲、鳗鲡目、鳗鲡科、鳗鲡属。 俗称:青鳝 、 鳗鱼。英文名: Japanese eel、 river eel 等 【 1】 。 形态特征:日本鳗鲡 身体细长如蛇形,体长最大可达 1 米 以上。身 体背部灰 黑色,腹部呈 灰白 或微黄 ,无斑点。 体 前端圆 筒 形, 从 肛门 向 后渐侧扁,尾部细小 。 头尖 ,眼小; 吻 部钝圆,稍 扁平 ;口大,端位 , 犁骨及上下颌均 长有细牙,下颌稍长于上颌 ;唇厚,为肉质;鳃孔左右分
13、离 , 位于胸鳍基部下方 很 小 却很发达 。侧线发达而完全、鳞细而长,隐 埋 于皮 下,体表光滑,粘液腺发达,皮肤具呼吸功能。 背鳍低而长,其起点距鳃孔较距肛门为 远 ; 臀鳍和 背 鳍起点间距长于头长之半 ,但 短于头长。臀鳍低长 , 无腹鳍,尾鳍短 且 呈圆形, 背鳍、臀鳍和尾鳍 相连。生长迅速,肉质细嫩多脂、营养丰富 【 2】 。 生态习性: 日本鳗鲡是一种广盐性、 降河性 的 洄游鱼类。分布于西太平洋沿岸各河流 ,如 在黄河、长江、闽江及珠江等流域,海南岛、台湾和东北等地。海中产卵 且 产卵场 是 在以琉球海沟为中心的海域 中层 。产卵期为春季和夏季。绝对生殖力 达 70 万 320
14、 万粒。产卵水温 2325 摄氏度,盐度 35 以上 , 水深 300500 米。仔鱼为透明的 柳叶 鳗 。 当 由柳叶鳗 发育成幼鳗时, 幼鳗 成群游 入 江河,在支流或湖泊中 育肥 ,成熟后 降河下 海繁殖 【 3】 。日本鳗鲡主要在 夜间活动 ,食谱较广,为典型性肉食鱼类,主要捕食 蟹、虾和小 鱼,也经常以 水生昆虫的幼虫 为 食 。 1.1.2 简介之日本沼虾 分类地位:日本沼虾 ( Macrobrachium nipponense) ,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长臂虾科、沼虾属。通称青虾或河虾,是我国淡水虾里产量最大的 【 4】 。 形态特征: 虾体形粗短,分较粗大头胸部和往后渐次
15、细小 的 腹部 两个 部分。 身体带有棕色斑 纹 , 体色 呈透明 青蓝 ,因此常称之为 青虾 ,且体色常随栖息环境改变而发生深浅变化 。该虾肉 质 鲜 嫩 ,营养丰富 ,药用价值高, 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 5】 。 生态习性:日本沼虾在天然水域中栖息地点有季节变化,温暖夏秋的季节喜栖息在沿岸水草丛生的缓流浅滩处,春冬寒冷季至则迁移到水深区域越冬。日本沼虾避强 光,觅食活动现象发生在晚上。成虾则主要以水生植物的腐败茎叶和鱼类尸体为食,幼体以摄食浮游生物为主。 生长快,繁殖力强, 多在 7-9 月份交配产卵,每次产卵 800-1200 粒,受精卵附着在雌虾腹足刚毛上,受到雌虾良好保护,天然孵化率
16、极高,且孵化后很快再度抱卵 【 6】 。 1.2 捕食效应研究现状 近年来国内有关于捕食效应方面的研究大多为昆虫方面内容,科学利用天敌资源控制有害昆虫,以促进农业生产。而有关水生生物间捕食效应的研究极少见 【 7】 ,运用种间捕食原理对水产养殖动物混(套 ) 养的研究报道较多 【 8】 ,而将其运用于水产动 物种质选育方面的研究迄今尚未见报道。王伟定,王志铮,杨阳等的 黑 暗 条件下缢蛏 (Sinonovacula constricta)对牟氏角毛藻 (Chaeroeeros moelleri)和青岛大扁藻 (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的滤食效应 【 9】 ,文章描述
17、了捕食者与猎物之间捕食功能、寻找效应及干扰效应,并建立有关模型,进行研究和讨论。 - 4 - 1.2.1 捕食者对猎物的捕食效应 1.2.1.1 功能反应 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猎物为梯度变化,而捕食者固定数量,在一定时间内,观察捕食者捕食猎物的情况,记录 最大捕食量,进而分析两者间关系。 李莹等 【 10】 2001 年研究圆斑弯叶毛瓢虫对湿地松粉蚧的捕食功能反应,捕食功能反应实验设置在直径为 9 cm,高 1.5cm 的塑料培养皿中进行,且均在室内,温度 2326,湿度为70%80%,光照 14:10( L:D)。每个培养皿内分别放 1 只经过饥饿处理的瓢虫成虫和密度不同的湿地松粉蚧各虫态
18、,每一处理设 6 个重复。 1 天后观察记录培养皿内剩下的活虫数。湿地松粉蚧各虫态的供试密度梯度分别为卵: 30 粒 /皿、 60 粒 /皿、 90 粒 /皿、 120 粒 /皿、 150 粒/皿;低龄若虫: 10 只 /皿、 20 只 /皿、 30 只 /皿、 40 只 /皿、 50 只 /皿;高龄若虫: 3 只 /皿、6 只 /皿、 9 只 /皿、 12 只 /皿、 15 只 /皿;雌成虫: 2 只 /皿、 4 只 /皿、 6 只 /皿、 8只 /皿、 10只 /皿。结果,圆斑弯叶毛瓢虫对湿地松粉蚧卵、低龄若虫、高龄若虫和雌成虫的功能反应均属于 Holling型反应模型,分别用 Holli
19、ng (1959)提出的圆盘方程 Na =T a N/1 + a Th N和 Royama(1971)、 Rogers(1972)提出的随机捕食者方程 Na=N1-e-a(PT-ThNa)成功进行拟合。圆斑弯叶毛瓢虫成虫对湿 地松粉蚧各虫态的最大捕食量以捕食低龄若虫最大。刘军和等 【 11】 2008年对 异色瓢虫对甘蓝蚜的捕食效应的 研究,设置的功能反应试验在室内自然温度( 25左右)条件下进行,在培养皿(直径为 25cm)里放入用脱脂棉球保湿新鲜十字花科蔬菜嫩叶,接入的甘蓝蚜密度设置为 50、 100、 150、 200、 250、 300 只 /皿 ,每个处理设 4 个平行组,每个试验单
20、元引入 1 只异色瓢虫成虫, 1 天后观察记录各培养皿中剩余的蚜虫和自然死亡的蚜虫数目。观察记录得异色瓢虫的日最大捕食量,对数据结果统计分析,建立的反应模型 表明异色瓢虫成虫捕食甘蓝 蚜的功能反应符合 Holling 型模型, Na=1.175N/(1+0.00635N), 随蚜虫密度增加,异色瓢虫捕食甘蓝蚜的数量相应增大。 1.2.1.2 寻找效应 把捕食者在捕食过程中攻击猎物的一种行为效应 【 12】 称为寻找效应。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猎物固定数量,而捕食者呈梯度变化,在一定时间内,观察捕食者捕食猎物的情况,记录最大捕食量,进而分析两者间关系。捕食者本身的寻找效应关系到其对猎物的作用大小
21、 ,而猎物密度、捕食者本身密切影响到寻找效应的大小。 高孝华等 【 13】 2005 年进行了对龟纹瓢虫捕 食棉铃虫卵的功能反应与寻找效应的研究,将1, 2 , 3, 4, 5, 6 只经过饥饿处理的龟纹瓢虫和 60 粒棉铃虫卵组合设置为寻找效应的试验。实验在直径 10 cm 的培养皿中进行, 1 天后记录剩余蚜虫活体的数目。 6 个处理,重复 5 次。结果得知龟纹瓢虫自身密度的增加,而其捕食棉铃虫卵的寻找效应随之而降低,模型为:E=0.2159 P-1.4427;龟纹瓢虫对棉铃虫卵日最大捕食数量为 21 粒。最佳寻找密度在 1:501:70 粒。随捕食者密度的增加捕食率相应下降;随捕食者与猎
22、物密度的增加,相互干扰作用愈加显著。刘爱萍等 【 14】 2008 年研究多异长足瓢虫捕食枸杞蚜功能反应与寻找效应, 其中多异长足瓢虫对自身密度的功能反应试验在全自动气候培养箱 温度 25 1,光周期 L14:D10,相对湿度 60% 10%内进行。试验容器单元为玻璃指形管(直径与高分别为 2cm、 12cm),内置 1 段枸杞嫩梢,具 34 片叶。为保持容器的通透性,并能防止蚜虫逃逸,采用纱布进行封口。分别将 1 、 2、 3、 4、 5、 6 只多异长足瓢虫成虫与供捕食的 200 头枸杞蚜组合放入实验容器内,每个处理重复 5 次。 1 天后观察计量剩余枸杞蚜数。拟合 Watt (1959)
23、 模型, 得到 A=75.21P-0.5339分析天敌密度对捕食率的影响。得出导致多异长足瓢虫数量的增加,而其对- 5 - 枸杞蚜虫的寻找效应降低。 1.2.1.3 干扰效应 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捕食者数量与猎物数量相应呈梯度变化,在一定时间内,观察捕食者捕食猎物的情况,记录最大捕食量,进而分析两者间关系;猎物的密度密切关系到捕食者对其的捕食作用,随着捕食者和猎物密度的增加而相互干扰作用增强,则捕食作用率 (或寻找效应 E)降低,通过 Hassell 提出的模型对这种相互干扰作用可进行拟合。 田仲等 【 15】 2007 年研究了异色瓢虫密度对 槐蚜的干扰效应,以直径为 9 cm 的放有新鲜
24、蚕豆苗的培养皿为实验容器单,自然光照,室内恒温下进行,试验温度( 25 2),湿度 70%80%。测定 3 龄异色瓢虫幼虫和成虫对自身密度的干扰效应为: 80 只 /皿, 4 龄幼虫为 160 只 /皿。异色瓢虫各龄幼虫及成虫的密度设置分别为 1、 2、 3、 4、 5 只 /皿,每一处理设 25 个平行组,1 天后观察记录被捕食槐蚜的数目。在一定空间条件下,各龄异色瓢虫的平均捕食率、捕食效应,随着天敌密度的增加而降低;相互之间的干扰作用随着天敌密度的上升而增加。所得数据用 Hassell(1969) 提 出的方程 E= Q P-m成功进行拟合。曾强等 【 16】 2003 年研究黑带食蚜蝇对
25、烟蚜的捕食功能反应及寻找效应,黑带食蚜蝇捕食烟蚜 相互干扰作用 ,试验条件为26-28 , RH 为 75 % 85% , L14 D10,以直径为 7.5 cm、高 11.0cm 的 500ml 的罐头瓶为试验容器单元。分别以 40、 80、 120、 160、 200 和 240 头烟蚜和 1、 2、 3、 4、 5、 6 头黑带食蚜蝇进行组合,放入罐头瓶中, 24 小时后记录剩余烟蚜数量,每个处理重复 5 次。试验时先将雌雄食蚜蝇分别处理,再模拟自然状态雌雄食蚜蝇混合进行试验,性比 为 1:1。 24 小时后记录各实验容器单元内剩余蚜虫数。拟合 Hassell(1969)模型。结果雌、雄
26、以及混合种群干扰反应的数学模型分别为 E=26.9776P-0.2198、 E=25.0311P-0.1773和 E=23.4271P-0.1506。得出黑带食蚜蝇自身密度对其捕食作用的干扰效应明显,说明单位空间内黑带食蚜蝇密度的增加而干扰作用增大,相互增强的干扰作用致使黑带食蚜蝇对烟蚜捕食作用率下降。 根据一系列捕食效应的研究,生态条件下,利用天敌消灭有害生物,选择最佳天敌密度,达到最佳灭害效果。运用相关模型对这 些表现进行拟合分析,获取相关数据。利用这些数据,可指导运用于生产,促进生产。参考前人对捕食效应的研究方法和分析结果,将其创新运用于水产研究 。 1.2.2 本研究课题的选题意义 本
27、文通过鳗鲡对日本沼虾的捕食效应研究,根据试验结果统计与分析得出日本鳗鲡对日本沼虾的 捕食效应的数学模型 ,来了解日本鳗鲡对日本沼虾的捕食效应生理生态规律,获得日本鳗鲡摄食日本沼虾的初始密度和相对最喜捕食规格。日本沼虾是在我国广泛分布的淡水经济虾,随其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种质退化表象日益显著,为了促进青虾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其种质资源急 需改善,选育优良虾苗已经是迫不及待。推测日本鳗鲡对日本沼虾的捕食功能具有一定的潜能,可作为一种生物选育的参考手段,选取优良的日本沼虾品种。同时根据实验结果,为进一步考察捕食效应在水产养殖业作为一种生物选育手段的可行性打下基础。 2材料与方法 - 6 - 2.1
28、试验材料 2.1.1 试验生物 作为本次试验对象的日本鳗鲡,采购自余姚市天益水产养殖有限公司;运送到试验场地后立即将其表面淤泥和其它附着物在确定清除干净后,用浓度为 10mg/L 高锰酸钾溶液浸泡5min,然后暂养于若干个规格为 1.6 吨的塑料大圆白桶内,期间不 对日本鳗鲡进行饵料投喂。另一重要试验对象日本沼虾,则是从余姚市牟山镇洪桥永富水产苗种场采购而来,运回实验场所后经过简要清洗后消毒后暂养于若干规格为 1.6 吨的塑料大圆白桶内,期间要早晚各一次投喂饵料(投喂量是体重的 3%-5%),以保持活力。 观察暂养水体污浊程度,每天早晚共两次换水,待日本鳗鲡排空体内异物后,挑选反应灵敏、形体完
29、整无损伤、规格相近的健壮个体作为试验对象。挑选出的日本鳗鲡换桶继续暂养,并投喂少量日本沼虾,当日本鳗鲡对日本沼虾发生捕食现象,再更换暂养大桶,对日本鳗鲡进行 2 天的饥饿处理后方可进行试验 ;对于日本沼虾则尽量挑选肢体完整、健康活跃的个体。日本鳗鲡肛长 (26.58 1.19)cm,体重( 531.45 16.23) g;日本沼虾按体长分为大 -( 34.17 2.03mm)、中 -( 24.18 1.84mm)、小 -(16.89 1.81mm)三种规格。 2.1.2 实验条件 整个实验过程在室内(室温( 28.2-33.4)进行,以若干个规格为 1 吨的开口塑料大圆白桶(实验过程中大桶完全
30、被一层黑网布遮盖 ,模拟接近鳗鲡自然生活中的光照条件)作为实验容器单元,实验实际容积为 0.354m3。实验用水为经过 48 小时自然曝气的自来水, pH 7.1,水温 27.2-31.2,水质符合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要求。每一试验总时间均为 24h,且实验期间全程充气,实验开始时刻视为当日上午 8: 00,次日上午 8: 00 为实验结束时刻。 2.2 试验方法 2.2.1 捕食选择性实验 参照 2004 年我国农业部规范的长江流域日本沼虾虾苗双季最高放养密度 8.0 105 ind/hm2,设定每个实验日本沼虾初始数量为 60 ind。 在室内,以若干 1 吨无盖塑料大桶为试验容器,每桶
31、放入 1 尾经过两天饥饿处理的日本鳗鲡,并在每大桶内放入 各种体长规格且数量不等日本沼虾共 60 ind(具体为:一、大 30 ind、中 30 ind;二、大 30 ind、小 30 ind;三、中 30 ind、小 30 ind;四、大 20 ind、 中 20 ind、 小 20 ind) ,设 5 个平行组,从试验开始的24h 内,观察日本鳗鲡对日本沼虾的捕食行为后,计剩余各体长规格日本沼虾数。 2.2.2 捕食 功能反应实验 在室内,以若干 1 吨无盖塑料大圆白桶为试验容器,以等差间距法设置若干密度梯度组,大、中、小三组体长规格日本沼虾,根据预试验及日本沼虾的养殖密度,每组确定设 置
32、日本沼虾数量梯度为 12 ind、 24 ind、 36 ind、 48 ind、 60 ind;将日本沼虾同时放入各对应容器单元( 1 吨塑料圆白桶)后,每一容器单元再同时各放入 1 尾经过两天饥饿处理日本鳗鲡,每一实验梯度设 5 个平行组, 24h 内观察日本鳗鲡对日本沼虾的捕食行为,实验结束时计剩余各体长规格日本沼虾数。 实验结束时刻日本沼虾被捕食量: Na= N0-Ne ( 1) - 7 - Holling 圆盘方程( Holli CS, 1959) 【 18】 : 001 NTa NTaNah ( 2) 其中( 1)、( 2)式中分别有: Ne表示实验结束时刻的日本沼虾存活数量( i
33、nd)、 N0 表示日本沼虾初始数量( ind)、 Na 表示实验期间日本沼虾被捕食量( ind)、 a 表示瞬时攻击率、 T表示日本沼虾表露于日本鳗鲡的总时间 (d)和 Th 表示处置时间 (d) 2.2.3 日本鳗鲡种内干扰对捕食日本沼虾的功能反应影响试验 在室内,以若干 1 吨无盖塑料大圆白桶为试验容器,分大、中、小三组体长规格日本沼虾,每组实验投放日本沼虾 60 ind。投放经过两天饥饿处理的日本鳗鲡的数量梯度依次为 1 ind、 2 ind、 3 ind、 4 ind、 5 ind,每组每一实验梯度设 5 个平行组,实验结束时计剩余各体长规格日本沼虾数。 捕食率公式: TPN NNE
34、 e 0 0( 3) 并用 mQPE ( Hassell et al, 1969)【 19】 ( 4) 拟合日本鳗鲡捕食日本沼虾的种内干扰模型。其中( 3)、( 4)式中 E、 P、 Q、 m 分别表示每组实验过程中每尾日本鳗鲡对日本沼虾的捕食率、日本鳗鲡尾数、每尾日本鳗鲡的搜索常数和干扰常数。 2.2.4 日本鳗鲡捕食日本沼虾的相互干扰作用试验 在室内,以若干 1 吨无盖塑料大桶为试验容器,日本鳗鲡对日本沼虾种间干扰试验组合中,投放经过两天饥饿处理日本鳗鲡数量梯度设置依次为 1 ind、 2 ind、 3 ind、 4 ind 、 5 ind,与其对应的大、中、小三组体长规格的日本沼虾,每组
35、日本沼虾浓度依 次设置为 12ind、 24 ind、36ind、 48ind、 60 ind,每一实验梯度重复 5 次,实验结束时计剩余各体长规格日本沼虾数。 所得实验结果应用方程( Hassell et al, 1969) 【 20】 : Na=( a d p1-m N0 ) /( 1+ a Th N0) ( 5) 拟合。其中 d 为常数。 数据处理经由 Excel2007。 3结果 3.1 日本鳗鲡对日本沼虾的捕食特征 3.1.1 观察 不同时段日本鳗鲡捕食日本沼虾情况 选择经试验观察,在上午 8 点钟 放入实验对象后白天的很长一段时间,日本鳗鲡不活跃,只是在底层缓慢活动,甚至悬停不动。
36、日本沼虾在水体上中下层不均等分布,上下层居多,中间层少许;活动剧烈,多数成群绕桶壁游动。日本鳗鲡并未对靠近自身的日本沼虾发生攻击行为,同时日本沼虾也未出现逃逸现象,个别短暂停靠在日本鳗鲡身上后离开;而往后一- 8 - 段时间到 16:00 点钟,日本鳗鲡同大部分日本沼虾一直安静栖息于处于桶的底部,活动幅度小,或并未活动,仍有小部分日本沼虾在水层上部缓慢游动,极个别在中层。 20:00 点后,多数日本鳗鲡在下层开始频繁活动,日本沼虾则大部分于中层 剧烈活动,并分布在桶的各个部位且按规格从大到小分布呈中下层到中上层。 24:00 左右,日本鳗鲡对日本沼虾有较为明显的追捕行为,但捕食成功率不高。次日
37、凌晨时间段内日本鳗鲡频繁活动于各水层,攻击日本沼虾的频率大大增加,捕食量占整个实验周期总捕食量的绝大部分,次日 5:00 天亮后不再发生捕食现象,日本鳗鲡与日本沼虾全部静伏于容器底部。次日 8 点准时观察记录剩余日本沼虾数,获取其被捕食数。日本鳗鲡捕食日本沼虾试验过程中,在整个白天时间段内,日本鳗鲡并未攻击捕食日本沼虾,而捕食现象则在夜间第二天凌晨时间段内发生,且日本鳗鲡 在凌晨时间段内对日本沼虾捕食量最大,实验期间日本沼虾活动量随其体长规格增大而明显减少。 3.2.2 日本鳗鲡对不同体长规格日本沼虾的捕食选择性 对实验对象在夜间主要活动时间段的观察发现,大体长规格日本沼虾活动量显著小于中、小
38、规格;而对中规格日本沼虾的追捕频率相对大、小规格来的更大。 根据试验阶段日本鳗鲡的捕食结果,从表 1 可知,分别捕食单一体长规格且相同初始数量的日本沼虾,平均捕食量:大 中 小,其中各体长规格组间无差异,即日本沼虾被捕食量与自身体长规格无关;日本沼虾体长规格两两相等分不同三个组的平均捕食量 :大中 中小 大小 ,其中仍以小体长规格被捕食量占多数,且可知当日本沼虾体长规格相近时,其组内和组间被捕食量无差异,而大小规格搭配的组合因规格差异相对较大而表现出一定差异性;捕食混合三种体长规格且相同初始数量的日本沼虾的平均捕食量:大 中 小,其中组内差异存在于大小规格日本沼虾间。除第六组大小规格组合外,各
39、组间日本沼虾被捕食量均无差异。 综上所述可知,在本组实验中日本鳗鲡对日本沼虾的捕食选择性仅表现在同一实验容器单元中大、小两体长规格日本沼虾共存时。 表 1 日本鳗鲡对不同体长规格日本沼虾的捕食选择性 Tab.1 Size-selective predation of A. japonica on M. nipponense 组别 N0(ind) Na SE(ind) A B C A B C 合计 I 60 0 0 5.60.51 5.60.51b II 0 60 0 6.20.80 6.20.80ab III 0 0 60 6.60.81 6.80.66ab IV 30 30 0 1.80.40m 3.00.47m 4.80.37b V 0 30 30 2.40.42m 3.00.37m 5.40.93b VI 30 0 30 3.20.31m 5.20.60n 7.41.08a VII 20 20 20 1.20.31m 1.60.33mn 2.20.40n 5.01.14b 注 : A 表示体长范围为 (34.172.03)mm; B 表示体长范围为 (24.181.84)mm; C 表示体长范围为(16.891.81)mm; 用 a、 b 标注组别间差异 (P0.05), 字母相同的表示无差异 ; 用 m、 n 标注组内差 异 (P0.05), 字母相同的表示无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