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元代文学 元代文学的审美情趣。 ( 1) “自然 ”与显畅 。 元杂剧具有曲尽人情、透彻无遗地表现事物的特点,所谓显而畅,是指元剧题旨显露的,能让观众看得真切明白;而总体的风格则呈现出酣畅之美,让观众有痛快淋漓的感受。 ( 2) 抒情文学与叙事文学情趣的吻合 。 元代文坛,无论是叙事性还是抒情性的文学创作,均体现出自然酣畅之美。 ( 3) 传统的文学观念注重 “温柔敦厚 ”、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 但 元代文坛的审美观,与这一传统大异其趣。许多作家 “显而畅 ”的做法,恰恰为传统所忌 , 元代许多作品则让人痛快酣畅,魂荡神摇 , 表现出特殊的艺术 魅力。 ( 4) 元代文坛出现的新的审美
2、情趣,与社会风尚的变化,理论家推动 “情 ”的主张,通俗文学蓬勃发展的影响,少数民族狂歌闹舞嗜好的浸润,写意画的成熟,乃至个人意识的抬头等等,都有密切的关系。 元杂剧的体制。 它一般由四折组成一个剧本,每折相当于今天的一幕; 演剧脚色可分末、旦、净三类。末分正末、小来;旦分帖旦、搽旦、小旦。 在音乐上,一折只采用一个宫调,不相重复。而全剧只能由正末或正旦一人主唱,正末主唱的称 “末本 ”,正旦主唱的称 “旦本 ”。 南戏的体制。 剧本由若干 “出 ”组成, “出 ”数不作规定。 曲 词的宫调也没有规定。 南戏角色分为生、旦、净、末、丑等各类,均可歌唱。歌唱形式多种多样,既有独唱,又可对唱、合唱
3、、轮唱,不似杂剧只能由一人独唱到底。 元杂剧南戏的 特点 及区别。 杂剧和南戏的剧本,都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在戏剧冲突中刻划人物形象。剧本的唱词,则更多用以表现人物在特定场景中的思想情绪,甚至直接透露作者的心声,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可以说,唱词往往就是诗,这一点,构成了我国戏剧文学的特色,也说明我国叙事文学与抒情文学之间互补共生的关系。 元诗创作的风貌。 ( 1) 元代许多诗人,在创作上提倡 “宗唐得古 ”, 以唐诗和魏晋古诗为皈依,这是由于他们不满意宋代以文为诗、以理入诗的倾向,要求注重诗歌的形象性。 ( 2) 描绘自然景物,许多作者把兴趣集中在审美客体的局部或细部,他们善于捕捉自然界中声色的细
4、微变化,捕捉审美主体内心世界的细微律动,并用流畅的语言和韵律表达出来。 说话“四家”: ( 1) “四家 ”的名目,据宋耐得翁都城纪胜 瓦舍众伎载,是小说、说经、讲史、合声(生)。即 是以故事题材作划分标准的 。 ( 2) 小说,以讲烟粉、灵怪、传奇、公案等故事为主;说经,即演说佛书;讲史,则说前代兴废争战之事。后一种以演出者的敏捷 见长,如 “指物题咏,应命辄成 ”之类,与以叙事取胜的前三类显然有别。 话本: ( 1) 今存宋元话本常出现 “话本说彻,且作散场 ”之类套语,可见 “话本 ”含有故事文本之义。而套语的出现,也说明 “话本 ”在一定程度上已经 “格式化 ”。 ( 2) 大体而言,
5、传世宋元话本可分为三类:一是叙事粗略文字粗糙的说话艺人的底本,如三国志平话等;一是以说话艺人口述故事为主要内容的记录整理本,文字通顺,描写细致,叙事周祥,可能出自当时的读书人或书会先生之手,如错斩崔宁、碾玉观音等;一是文人依据史书、野史笔记、文言小说等改编而成 的通俗故事读本,如宣和遗事等。 小说话本的体制和内容 .、艺术特点。 (1) 宋元小说话本有一定的体制。其文本大体由入话(头回)、正话、结尾几个部分构成。 入话是小说话本的开端部分,它有时以一首或若干首诗词 “起兴 ”,说风景,道名胜,往往与故事的发生地点相联系,或与故事的主人公相关联;有时先以一首诗点出故事题旨,然后叙述一个与些题旨相
6、关的小故事,其行话是 “权做个 得胜头回 ”,实则这个小故事与将要细述的故事有着某种类比关系。入话的设置,乃是说话人为安稳入座听众、等候迟到者的一种特意安排,也含有引导听众领 会 “话意 ”的动机。 正话,则是话本的主体,情节曲折,细节丰富,人物形象鲜明突出。 正话之后,往往以一首诗总结故事主题,或以 “话本说彻,权做散场 ”之类套话作结。 (2) 小说话本的题材内容, 宋元小说话本中的爱情故事,又往往突出女性对爱情生活的主动追求。 小说话本的另一突出内容是公案故事 。 它反映出民众 对不公平、不合理现象的关注,以及对生存权利、社会治安的深重忧虑 。 ( 3) 宋元小说话本描写细致,生动逼真,
7、字里行间留存说书艺人的风致,表现出叙事的口语化、声口的个性化、谈吐的市井化等特点 。 谈谈诸宫调。 ( 1) 诸 宫调是一种说唱文学,主要流行于宋金时期 ,为孔三首创。 所谓诸宫调,是相对于有限用一个宫调的说唱形式而言,其中唱的部分用多种宫调串接而成,其间插入一定的说白,与唱词配合,叙述有人物、情节的长篇故事。而每种宫调,则由若干曲牌联成短套,套曲少则一二首,多则十多首。 ( 2) 诸宫调又称 “话本 ”,像西厢记诸宫调卷一以 “这本话儿 ”代指将要说唱的故事 , 这说明诸宫调与民间说话是孪生的艺术种类。诸宫调作品中出现的代言体叙事,与小说话本对人物声口的模拟,有着密切的关系。 ( 3) 诸宫
8、调的曲目,仅西厢记诸宫调卷一所提及的就有 种,元杂剧诸宫调风月紫云亭也提到多种。所写故事,或是风流情爱,或是铁骑刀兵,或是历史风云。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的特点。 ( 1) 西厢记诸宫调是现存唯一完整的诸宫调作品。董西厢的本事源于唐元稹的会真记。原作一方面以婉曲深挚的笔触描述张生与莺莺的相爱;另一方面又肯定张生 “非礼不可入 ”的行径。在文坛上,尽管会真记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但人们对张生 “始乱终弃 ”的行为,多有不同于元稹的看法,如宋赵德麟的商调蝶恋花词卷首即称: “最恨多才情太浅,等闲不念离人怨 ”,明确谴责张生的薄情。然而,赵作只 是会真记的一个说唱改本,它将会真记分为段, “或全摭其文,
9、或止取其意 ”,除了在每一段后加一支蝶恋花词外,创意不多。 ( 2) 董解元的西厢记既不像会真记那样夹杂陈腐的观念,也不像商调蝶恋花词那样对莺莺被抛弃的遭遇显得无可奈何,而是热情地歌颂爱情,颂扬青年男女对礼教的反抗。由于董解元对原作中的人物性格、人物关系、故事情节等作了大幅度的改动和创造,因此,董西厢成了一个以大胆追求婚姻自由为基调,充满乐观进取精神的爱情故事。 ( 3) 男女主人公形象的重新塑造 。 作者正是以这 “四不 ”, 既: 不以 进取为荣,不以干禄为用,不以廉耻为心,不以是非为戒 , 改造了会真记中 “非礼不可入 ”的张生形象。在以后的情节中,张生敢爱敢恨,敢于承当对恋人的责任和义
10、务。他修书请兵,退贼解围,保住了莺莺一家的安全。为了莺莺,他不假思索,义无反顾。 崔莺莺的形象,较之会真记,显得更为鲜明丰满。一方面,她长于深闺,却向往外面的世界;少女怀春,萌发对爱情、自由的追求。另一方面,母亲 “治家严肃 ”,从小就被禁锢的莺莺,也知书识礼,深深懂得应遵守礼教的规范。 作者以细腻的笔法,在描绘她的内心世界的巨大变化中,完成了对莺莺形象的塑造。 ( 4) 在艺术方面,董西厢充分发挥了诸宫调说与唱相辅相成的特点,将叙事与抒情结合起来,既曲尽其妙地叙述了男女主人公波澜起伏、好事多磨的恋爱故事,又深入细致地刻划出人物的情感世界和心理活动。作者借助说白与唱词,把张生的痴迷、莺莺的娇羞
11、,还有婢女红娘的爽朗机灵,写得维妙维肖、生动传神。 ( 5) 董西厢的语言,既不太文,也不太俗,呈现出质朴奇俊的独特风格 。 关汉卿 的创作风貌。 ( 1) 元朝,是儒家思想依然笼罩朝野而下层民众日益觉醒、反抗意识日益昂扬的年代 , 文坛,俗文学则风起云涌,走向繁盛。关汉卿生活在这种特 定的历史阶段,他的戏剧创作及其艺术风貌,便呈现出鲜明而驳杂的特色。 ( 2) 一方面,他对民生疾苦十分关切、对大众文化十分热爱;另一方面,在建立社会秩序的问题上他认同儒家仁政学说,甚至还流露出对仕进生活的向往。他一方面血泪交迸地写出感天动地的窦娥冤,另一方面又以憧憬的心态编写了充满富贵气息的陈母教子。 ( 3)
12、 就其全部文学创作的总体风格而言,既不全俗,又不全雅,而是俗不脱雅、雅不离俗。就创作的态度而言,他既贴近下层社会,敢于为人民大声疾呼,却以不失厚人伦、正风俗的儒学旨趣。 关汉卿 的喜剧创作的特点。 ( 1) 关汉卿既热切地在乱世呼唤英豪、痛切地意识到英豪死了,又深情地注视更为实际的社会层面,思考老百姓如何掌握自己的命运。他的救风尘、望江亭,写的就是下层民众不堪凌辱、奋起自救的激动人心的故事。这两本喜剧,以明朗的笔触,泼辣的语言,揭露了压迫者的丑态,描绘出被迫害者以弱胜强的场景,让观众在笑声中体悟到不能低估自身的力量、不能屈服于压迫者的淫威,只要敢于斗争、善于应变,命运可以掌握在自己手中。 (
13、2) 关汉卿剧中向黑暗现实奋起抗争的英豪,往往是小女性。望江亭中的谭记儿,和赵盼儿一样具有临危不乱、在谈笑间 令穷凶极恶之徒乖乖就范的智慧和胆略 , 正是污浊的社会、恶劣的环境,激发了她们捍卫自身以及拯救弱者的潜能。 ( 3) 机趣横生的喜剧性误会 。在 谢天香 等作品中, 由于这几位女 主人公 不了解生活的真相,导致产生一连串喜剧性的误会,从而使戏剧情节扑朔迷离,机趣横生。 关汉卿 悲剧 窦娥冤 的特色。 ( 1) 关汉卿 的 悲剧创作,酣畅淋淳地揭示出元代惊心动魄的人间惨象。在关汉卿笔下,窦娥冤中女主人公的悲剧命运,是最具有震撼力和典型意义的 。 窦娥冤戏剧情境的形成,与在元代,社会秩序失
14、范,官吏贪墨,阶级冲突和民族矛盾激化,导致 冤狱重重,有着密切关系。窦娥冤情节发展的偶然性,反映出社会生活的必然性,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 ( 2) 极度恶化的生存空间 。 窦娥是一位具有悲剧性格的人物。 面对张驴儿的强暴行为,她要与张驴儿 “官了 ”,以为官吏会主持公道,会维护她的清白与名声。然而,窦娥没有想到,她所处的生存空间已经恶化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她所寄与希望的官府,竟是一团漆黑 , 不得不含冤招认,无辜受罪。这就是窦娥的悲剧性格。 ( 3) 维护自身的人格尊严 。 面对张驴儿的强暴行为,窦娥没有惊慌失措,她镇静、坚定,绝不示弱,以蔑视鄙弃的态度与张驴儿针锋相对。在 这里,她的抗争,不仅
15、仅是恪守妇道,更是一种维护自身人格尊严的行动。 ( 4) 满腔怒火喷薄而出 。 窦娥本来不想和现实生活作对,可是黑暗的现实却逼得她爆发出反抗的火花。人间的不公,更使她怀疑天理的存在,满腔的怒火和怨气,喷薄而出,她骂天骂地: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并且发出三桩奇异的誓愿:血飞白练、六月降雪、亢旱三年;她要苍天证实她的清白无辜,她要借异常的事象向人间发也强有力的警示。关汉卿写窦娥发誓后,浮云蔽日,阴风怒号,白雪纷飞,这一片浓重的悲剧气氛,把窦娥含冤负屈悲愤莫名的情绪推到极 限。很明显,通过这惊天动地的描写,关汉卿希望唤醒世人的良知,激发世人对不平世道的愤慨,催促世人
16、为争取公平合理的社会而抗争。因此,窦娥冤所表现的反抗性,是时代的最强音。 ( 4) 人间正义的最终胜利 。 剧中最后 ,冤狱总算平反了,但起关键作用的是审判者与被审判者的特殊关系。换言之,窦娥得还清白,靠的是父亲手中的权力。这样的处理,固然反映出关汉卿崇尚权力的思想局限;但也体现出他让受害者亲属惩治恶人报仇雪恨的强烈愿望,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寄寓着对元代吏治沉重的疑虑。因此,窦娥冤的结局,是有着比较复杂而深刻的涵义的。 ( 5) 在揭露人间罪恶的同时,高扬正义的旗帜是关汉卿悲剧作品共同的主旨。在他的笔下,悲剧主人公大多具有顽强、坚定的意志,敢于与邪恶势力作不妥协的较量,在较量中充分显示出善良的人
17、们捍卫世间正义的壮烈情怀与崇高精神。显而易见,在关汉卿的悲剧创作中,总是贯串着这样的脉络:情绪从悲愤走向悲壮,剧情亦从恶势力的暂时得逞,转为人间正义的最终胜利。 关汉卿 悲剧创作的特色。 ( 1) 在揭露人间罪恶的同时,高扬正义的旗帜是关汉卿悲剧作品共同的主旨。在他的笔下,悲剧主人公大多具有顽强、坚定的意志,敢于与邪恶势力作不妥协的较量, 在较量中充分显示出善良的人们捍卫世间正义的壮烈情怀与崇高精神。 ( 1) 在关汉卿的悲剧创作中,总是贯串着这样的脉络:情绪从悲愤走向悲壮,剧情亦从恶势力的暂时得逞,转为人间正义的最终胜利。由于关汉卿向往法正民安的社会环境,因此,其悲剧作品的末尾,往往出现执法
18、严明的 “清官 ”。 关汉卿 杂剧有什么艺术特色? ( 1) 关汉卿是一位熟悉剧场、演员与观众的戏剧家,是梨园中的行家里手;他有 “躬践排场,面傅粉墨,以为我家生活,偶倡优而不辞 ”的实际演出经验。因此,他的杂剧创作具有鲜明的剧场性,是名副其实的 “场上之曲 ”。 ( 2) 关汉卿在创作剧本时,注意尽快 “入戏 ”。他以洗练的笔触交代戏剧情境与人物关系,把观众的目光 “聚焦 ”到主要的戏剧矛盾上,从而迅速引起观众看戏的兴趣。他十分重视戏剧演出的舞台效果,不让观众分散对戏剧矛盾的注意力。他努力在有限的演出时间内,赋予戏剧以更为充实的内容,让强烈的戏剧冲突把观众牢牢地吸引在剧场上。 ( 3) 关汉
19、卿很注意处理戏剧冲突的节奏,注意场面的冷热调剂,张弛交替。冷热场面的交替使剧情的推进显得跌宕多姿,产生深深吸引观众的情节张力。 ( 4) 擅于设置悬念,是关汉卿重剧场性的另一个特点。他的剧作,具有引人入胜 的魅力。他解决悬念的方式,往往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 5) 关汉卿的戏剧语言,向以本色当行著称,即王国维所称道的 “曲尽人情,字字本色 ”。他所写的人物的唱词,在抒情中蕴含着鲜明的动作性,切合特定的戏剧情境。 他 对语言有着敏锐和精细的辨析能力。他注意到,在不同的环境中,同一个人物的语气、措词,会随着情势心态的变化而变化。 ( 6) 关汉卿剧作所表现出的纯熟的语言艺术,是杂剧作为代
20、言体的叙事文学臻于成熟的重要标志。关汉卿既立足于戏剧语言性格化,又博采现实生活中的种种语言素材,包括谚语、俚语、成语、口头禅等等,融合 于作品之中,形成一个自然真切、色彩斑斓的语言世界。 王实甫西厢记 对莺莺故事的创新体现在那里? ( 1) 体制上的创新。 作为戏剧,西厢记杂剧的结撰和表现方式,当然不同于西厢记诸宫调那种由说唱艺人从头到尾自弹自唱的搊弹词。同时,它也不同于其他的元人杂剧。元人杂剧一般以四折来表现一个完整的故事,而王实甫的西厢记则有五本二十折,竟像是由几个杂剧连接起来演出的一个故事的连台本。这说明王实甫在创作西厢记时,突破了杂剧的规矩,吸取和借鉴过院本、南戏的演出形式。体制上的创
21、新,丰富了艺术表现能力,为更细腻地 塑造人物性格,更完美地安排戏剧冲突,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 2) 体制的改造 。 为了适合戏剧的演出,王实甫把董解元所改编的莺莺故事重新调整。其中最重要的,是对故事的题旨作了新的改造。他写的崔、张故事,贯彻着 “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 ”。题旨,从而使由会真记以来流传了几百年的题材,呈现出全新的面貌。 简述 西厢记 的戏剧冲突表现在哪里? ( 1) 西厢记写了以老夫人为一方,和以莺莺、张生、红娘为一方的矛盾,亦即封建势力和礼教叛逆者的矛盾;也写了莺莺、张生、红娘之间性格的矛盾。这两组矛盾,形成了一主一辅两条线索 ,它们相互制约,起伏交错,推动着情节的发展。
22、( 2) 在崔、张彼此有情,却又无计可施,王实甫把孙飞虎事件作为戏剧冲突的催化剂,使胶着的气氛陡然变化。但是,当张生计退贼兵,本来答应婚事的老夫人突然赖婚,封建势力与年青一代的矛盾激化,剧本便出现了第一个戏剧高潮。 ( 3) “赖婚 ”以后,王实甫让戏剧冲突转移了 。 在这过程中,崔、张与红娘三人之间,又出现了性格的冲突。莺莺、张生不甘心任由封建家长摆布,使他们合法的要求受挫,便以 “非法 ” 的行为追求感情的满足。在这过程中,崔、张与红娘三人之间,又出现了性格的冲突。王实甫在 “赖婚 ”以后,让戏剧冲突转移到年青一代的内部,这正是从另一个角度,表现封建礼教和反抗力量的深化。 ( 3) “酬简
23、 ”一折,王实甫写崔张如愿以偿。他对情的极力张扬,是对封建礼教长期压抑人性的反拨。而当年青一代以非法方式满足了情的追求时,势必受到封建力量的粗暴干预。 “拷红 ”一场,王实甫写老夫人发现莺莺 “语言恍惚,神思加倍,腰肢体态,比往日不同。 ”她气急败坏,审问红娘,剧本便出现第三个高潮。 但是 老夫人那泰山压顶之势, 却 被红娘以四两拨千斤的办法消解, 表现了 封建力量外强中干的本质。 ( 4) 王实甫写了 “第五本 ”,让戏剧矛盾继 续延伸,这既是以老夫人在 “拷红 ” 一折的勉强许婚为依据,也是出于对现实生活有清醒的认识。他愿意看到 “普天下有情人 ”能成眷属,更清醒地看到有情人在争取成为眷属
24、过程中所碰到的种种障碍,种种艰辛。所以,他只有展示年青一代和封建家长斗争的长期性和曲折性,描绘老夫人从不追究崔张的非法结合到承认婚姻合法的整个历程,才能完成 “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的题旨。 如上所述,西厢记的戏剧情节,环绕着两条相互缠绕的线索展开,涌现了多次矛盾激化的场面。它一环扣着一环,一波接着一波,有起有伏,有开有阖,扣人心弦,引人入胜。在每 一次的戏剧冲突中,作者总是使人物性格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 从整部戏看,冲突是尖锐激烈的,却又处处显露乐观的前景。因此,西厢记和一些悲悲切切的爱情戏不大一样,它的格调是轻松明朗的 。 西厢记的人物塑造 成就。 ( 1) 主动追求爱情的莺莺 。
25、实甫写莺莺追求的只是爱情。她对张生的爱,纯洁透明,没有一丝杂质。在她的心中, “情 ”始终是摆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至于功名利禄,是非荣辱,统统可以不管。 莺莺长期受到封建礼教的熏陶,加上对红娘有所顾忌,因此,她的性格显得热情而又冷静,聪明而涉狡狯。王实甫让莺莺的形象具有两种不同的 内心节奏,展示出她对爱情的追求,既是急急切切,又是忐忐忑忑。内心节奏的不协调,是导致她行为举止引人发笑的喜剧因素。 ( 2) 志诚种和傻角 。 王实甫笔下的张生, 突出的 是对爱情执著诚挚的追求。他是一个 “志诚种 ”。志诚,是作者赋予这一形象的内核。 ( 3) 在西厢记里,王实甫把红娘放置在一个相当微妙的位置上。老夫
26、人让她服侍莺莺,让她 “行监坐守 ”,但她从心底里不满封建礼教对年青人的捆束,当觉察到崔、张彼此的情意后,一直有心玉成其事。她愿意为莺莺穿针引线,又知道莺莺有 “撮盐入火 ”的性子,有 “心肠儿转关 ”的狡狯,只好处处试 探、揣度,照顾着小姐的自尊心,忍受着怀疑和指责。她要对付小姐,又要对付老夫人,担承着种种压力,却义无反顾地为别人合理的追求竭心尽力。而王实甫愈写红娘的 “两下里做人难 ”,愈写这 “缝了口的撮合山 ”在困境中巧妙周旋,就愈能生动地表现她机智倔强的个性。 西厢记 的语言艺术特色。 ( 1) 戏剧是语言的艺术。王实甫在西厢记中驾奴语言的技巧,历来为人们称道。徐复祚赞叹它 “字字当
27、行,言言本色,可谓南北之冠 ”(曲论)。他们都把西厢记视为戏曲语言艺术的最高峰。 ( 2) 所谓 “ 当行 ” ,是指西厢记的语言符合戏剧特 点,能和表演结合,具有丰富的动作性 。 像第三本第二折的一段曲文 , 这一段唱词,动作性很强。王实甫让唱词规定了演员的形体动作,使人物动起来,适合于舞台表演和人物性格的刻划。 ( 3) 西厢记的语言具有非常鲜明的个性化特点。即使是唱词,作者也考虑到人物身份、地位、性格的不同,使之呈现不同的风格。同为男性角色,张生的语言显得文雅,郑恒则鄙俗,惠明则粗豪。同为女性角色,莺莺的语言显得婉媚,红娘的语言则显得鲜活泼辣。 ( 4) 总之,文采与本色相生、藻艳与白描
28、兼备,具有强烈的戏剧效果,是西厢记语言的一大特色。由于王实甫在 唱词部分大量置入唐诗宋词的意象,使人读来满口生香、意趣盎然。因此西厢记也被誉为诗剧。 白朴的 梧桐雨 的赏析 ( 1) 白朴擅词曲。词集名天籁集, “词语遒严,情寄高远 ”,多颓唐凄楚之调。散曲现存首,多以本色的语言抒写闲情逸致。 ( 2) 白朴的梧桐雨固然也写到杨、李的情爱、侈逸,但创作的着眼点却不在于此,他要向经历过沧桑巨变的观众,宣示更深刻更沉痛的人生变幻的题旨。 ( 3) 在梧桐雨里,白朴把梧桐与杨、李的悲欢离合联系起来。白朴让梧桐作为世事变幻的见证,让雨湿寒梢、高敲愁助恨的景象,搅动了沉淀在 人们意识中的凄怨感受,从而使
29、剧本获得了独特的艺术效果 。 ( 4) 梧桐雨的戏剧冲突生动跌宕,笔墨酣畅优美,而构筑的意境则深沉含蓄。浓重的抒情性以及醇厚的诗味,使这部历史剧成为元代文坛的一树奇花。 白朴的 墙头马上 的赏析。 ( 1) 白朴的墙头马上,是一部具有浓厚喜剧色彩的爱情戏。此剧的素材,源于白居易的井底引银瓶一诗 。 它描绘女子大胆地追求爱情,勇敢地向封建家长挑战,成为一曲歌颂婚姻自由的赞歌。 ( 2) 白朴的剧本也大大地丰富了原诗的内容。更重要的是,白朴虽然以传统故事为框架,但他所写的人物,实际上是以 现实生活为依据,是有血有肉的鲜活的形象 。 ( 3) 剧中,李千金的形象十分突出。她不仅希望得到爱情,而且把婚
30、姻自主看成是人生的权益,因此,当她爱上了裴少俊,便义无反顾地离家出走。不过,这仅仅是李千金追求的一个方面。和一般怀春少女不同的是,她更加看重人格的尊严。 ( 4) 作者充分显现出他擅于通过戏剧场面刻划人物形象的才能。 ( 5)剧中 充满喜剧性的场面使人忍俊不禁,人物的形象就在戏剧的冲突中凸现出来 。 【 墙头马上的艺术风格,和梧桐雨明显不同。梧桐雨以深沉的意境见长,墙头马上则以紧凑、生动的情节安排取 胜。 】 马致远 汉宫秋 的赏析。 ( 1) 汉宫秋是马致远的代表作。剧本以历史上的昭君出塞故事为题材。作者虽然写到君臣、民族之间的矛盾,但着重抒写的,却是家国衰败之痛,是在乱世中失去美好生活而生
31、发的那种困惑、悲凉的人生感受。 ( 2) 马致远选择了汉室受到凌辱的历史题材,不能说他不曾寄寓着对现实生活的感受。环绕着汉元帝、王昭君的形象,他向人们揭示的,主要是对历史、对人生的体悟。他通过戏剧冲突,抒发自己无法主宰命运、只能任由播弄的悲哀。加上汉宫秋以 “秋天 ”的意境作为结撰全剧的背景,突出秋的萧瑟悲凉,更使整个 戏笼罩着灰暗荒漠的气氛,这又表达出作者对时代的体验和认识。 郑光祖倩女离魂 的赏析。 ( 1) 倩女离魂是郑光祖的代表作。本事出于唐代陈玄祐的传奇小说离魂记。 郑光祖的倩女离魂杂剧当是参照赵公辅剧本及有关说唱材料改编而成的。 ( 2) 是一个富于浪漫色彩的爱情故事。郑光祖以优美
32、的文笔,从两个方面叙写了女子在礼教抑制下精神的痛苦。一方面,倩女的魂魄,代表了女性对爱情婚姻的渴望与追求。另一方面,现实中倩女的躯体,则只能承受离愁别恨的熬煎,病体恹恹。 ( 3) 倩女离魂词藻俊美,刻划人物细致入微。王国维评说 : “此种词如弹丸脱手,后人无能为役。 ” 南戏的体制。 ( 1) 初期南戏的曲调配合,虽有一定的惯例,但还没有形成严密的宫调组织,可以根据剧情需要作较为自由的选择。 ( 2) 南曲轻柔婉转的音乐风格,适合于演唱情意缠绵的故事,器乐伴奏,南戏则以管乐为主,以鼓、板为节。 ( 3) 南戏场上任何角色都可以唱,而且有独唱、对唱、接唱、同唱,还有在后台用以渲染气氛的帮腔合唱
33、。演唱形式的灵活多变,不仅可以调节演员的劳逸,活跃场上气氛,而且有利于表现各个角色的思想感情,有利于刻划身份不同、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 ( 4) 在结构方面,它 以 “出 ”为单位,人物上下场,出而复入,叫做一 “出 ”。一本戏往往长达几十出,演出时间则需要一天甚至多日。南方温暖的气候条件,为通宵达旦的演出提供了便利。 琵琶记的悲剧意蕴 如何? ( 1) 琵琶记基本上继承了赵贞女故事的框架。它保留了赵贞女的 “有贞有烈 ”,但对蔡伯喈的形象作了全面的改造,让他成为 “全忠全孝 ”的书生。 ( 2) 琵琶记所叙写的,确是 “子孝与妻贤 ”的内容。高明强调封建伦理的重要性,希望通过戏曲 “动人 ”
34、的力量,让观众受到教化。高明能正视社会生活的真实,在肯定孝子贤妻的同时,揭示封建伦理本身 存在的矛盾,展示由于封建伦理而产生的社会悲剧,而给予观众强烈的震撼。 ( 3) 琵琶记尽管从正面肯定了封建伦理,但通篇展示的却是 “全忠全孝 ”的蔡伯喈和 “有贞有烈 ”的赵五娘的悲剧命运,从而可以引发对封建伦理合理性的怀疑。在封建时代,恪守道德纲常的知识分子,经常陷入情感与理智,个人意愿与门第、伦理的冲突之中。琵琶记的悲剧意蕴,具有深刻性和普遍性,它比单纯谴责负心汉的主题,更具社会价值。 琵琶记 的艺术成就 。 ( 1) 琵琶记在人物塑造上取得了较大的成功,在人物心理刻划方面尤为突出。 蔡伯喈 形象,体
35、现了知 识分子的软弱性格和复杂心理;这种软弱性格与他恪守礼教伦理观念紧密相关。他努力按照伦理纲常行事,但封建伦理本身难周全的矛盾却使他无所适从。 赵五娘形象的刻划也比较成功。她善良朴素、刻苦耐劳,在饥荒年岁,典尽衣衫,自食糟糠,独力奉养公婆,后又营葬筑坟,忍受了常人无法承爱的磨难。在她身上,体现了古代中国妇女的优秀品德。 蔡伯喈和赵五娘形象的出现,说明在元代后期,戏剧舞台逐步摆脱了单线平涂的类型化的写法,注意多角度地展示人物个性和内心世界,在形象创作史上揭开了新一页。 ( 2) 琵琶记的戏剧冲突,也颇有特色。它的情 节,沿着两条线索发展。一条写蔡伯喈离家后的件件遭遇;一条写赵五娘在家中的种种苦
36、难。既集中笔力写蔡伯喈在荣华富贵的罗网中辗转无奈,又酣畅地写赵五娘饥寒交迫,陷入绝境,比较广阔展示出生活画面。在关目安排上,特别注意让两条线索交叉进行,让不同的生活场景对比衔接。 ( 3) 在语言的运用方面,琵琶记最突出的成就,是能配合人物不同的处境以及两条戏剧线索的开展,运用两种不同风格的语言。赵五娘一线,语言本色;蔡伯喈一线,词藻华丽。这表明作者充分注意到语言与环境、性格、心理的关系。同时,作为戏剧,琵琶记的语言也富于动作 性。不少唱词、对白能与角色动作结合,成为蕴味深厚的潜台词。 四大南戏 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 的分析。 ( 1) 荆钗记情节结构颇为精巧,戏剧性较强。它利用荆
37、钗这一道具贯穿全剧,层次分明地展开冲突与纠葛,因而 “以情节关目胜 ”(徐复祚曲论),特别适宜于舞台表演。此外,作者驾奴语言的能力也比较高,吕天成说它 “以真切之调写真切之情,情文相生,最不易及 ”。 ( 2) 白兔记富有民间文学的特色,文字上质朴通俗,如 “报社 ”、 “祭赛 ”、 “保禳 ”等出,还保存着一些古代农村风俗和情趣 。 ( 3) 拜月亭的全部情节是在蒙古族入侵金国的战争乱离背景中展开的 , 作品写出了广阔的社会风貌。通过重大的事变,让上自朝廷大臣,下至招商店主人、小二的形象,按照他们不同的社会地位和生活道路,在舞台上显现,把兵荒马乱的岁月,颠沛流离的生活,和剧中人物的命运紧密地
38、结合起来,从而使这悲欢离合的故事具有深刻的意义 。 拜月亭记的起伏跌宕,关目生动。在悲剧性的事件中,巧妙地插入巧合、误会的关目。机智有趣的对话,使全剧带上喜剧的色彩。 拜月亭记的人物刻划相当成功。特别是对王瑞兰的内心的微妙活动以及矛盾心理的描写,更 显得细致入微而又富于喜剧性。 拜月亭记的语言天然本色,一向为人们称道。 ( 4) 杀狗记,这是一出颂扬孝悌观念的社会伦理剧,强调只有手足之亲才是真正可能信赖的,狐朋狗友不足与交。此剧涉及因财产纠纷而引起家庭破坏的社会现象,这也是宗法社会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因而有其现实的意义 。 此戏曲文俚俗,明白如话,但艺术上显得比较粗率。 元散曲的体制。 散曲,
39、元代称为 “乐府 ”或 “今乐府 ”。 散曲的体制主要有小令、套数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带过曲等几种。 ( 1) 小令,又称 “叶儿 ”,是散曲体制的基本单位。但小令除了单片只曲外 ,还有一种联章体,又称重头小令,它由同题同调的数支小令组成,最多可达百支,用以合咏一事或分咏数事。 ( 2) 套数,又称 “套曲 ”、 “散套 ”、 “大令 ”,是从唐宋大曲、宋金诸宫调发展而来。套数的体式特征最主要的有三点,即它由同一宫调的若干首曲牌联缀而生,各曲同押一部韵,通常在结尾部分还有尾声。 ( 3) 小令和套数是散曲最主要的两种体制,它们一为短小精练,一为富赡雍容,各具不同的表现功能。除此之外,散曲体制中还
40、有一种带过曲。带过曲由同一宫调的不同曲牌组成,曲牌最多不能超过三首。带过曲属小型组曲;与套数比较,其容量要 小得多,且没有尾声。可见,带过曲乃是介于小令和套数之间的一种特殊体式。 散曲的文体风格。 散曲作为继诗、词之后出现的新诗体,在它身上显然流动着诗、词等韵文文体的血脉,继承了它们的优秀传统。然而,它更有着不同于传统诗、词的鲜明独特的艺术个性和表现手法,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 1) 灵活多变伸缩自如的句式。散曲与词一样,采用长短句句式,但句式更加灵活多变 。这主要是由于散曲采用了特有的 “衬字 ”方式。所谓衬字,指的是曲中句子本格以外的字。增加衬字,突破了词的字数限制,使得曲调的字数
41、可以随着旋律的往复而自由伸缩 增减,较好地解决了诗的字数整齐单调与乐的节奏、旋律繁复变化之间的矛盾。同时,在艺术上,衬字还明显具有让语言口语化、通俗化,并使曲意诙谐活泼、穷形尽相的作用。 ( 2) 以俗为尚和口语化、散文化的语言风格。散曲的语言从总体倾向来看,却是以俗为美。披阅散曲,俗语、蛮语、谑语、嗑语、市语、方言,比比皆是,使人一下子就沉浸到浓郁的生活气息的氛围之中 ; 散曲的句法讲求完整连贯,省略语法关系 。 ( 3) 第三,明快显豁自然酣畅的审美取向。散曲在审美取向上崇尚的是明快显豁、自然酣畅之美,与诗、词大异其趣。同时,由于散曲多借用 “赋 ”的铺陈白描的表达方式,可以随意增句和增加
42、衬字,可以有顶针、叠字、短柱对、鼎足对等多种手法,也对这一审美取向的形成,起了推波助澜之效。 元代前期 散曲 的创作。 元前期散曲作家,依其社会身份,大致可分为三类。 ( 1) 第一类是书会才人作家。这一类作家在与下层人民的紧密结合中,脱胎换骨,重获新生 , 大多具有放诞不羁的精神风貌,而在表象之后蕴含的却是强烈的反传统的叛逆精神和追求个性自由的生命意识。关汉卿、王和卿等即是这一类作家的突出代表。 关汉卿散曲创作最多的题材是男女恋情,尤其以刻画女子细腻微妙的心理活动见长。王和卿的 散曲从总体上看趣味不高,选材粗俗,更多地表现了市民意识和文化中庸俗的一面。 ( 2) 第二类是平民及胥吏作家。 这
43、类作家对人生所抱的是一种消极的态度,但其中却也蕴含着对封建政治和现实人生的深刻反省。这类作家以白朴、马致远等人为其代表。 ( 3) 第三类是达官显宦作家。在元代政治极度腐败、民族歧视严重的社会环境下,他们也有牢骚和不平,但远没有前两类作家那样激愤难抑。在艺术风格上,他们或精工雅丽,或质朴本色,而总体上则偏于曲雅一路,俚俗的成分较少。这一类作家以卢挚、姚燧为代表。 元后期散曲创作 ( 1) 与前期散曲作家大多 为北方人不同,后期散曲作家的主体基本上由南方人或移居南方的北方人构成。如公认的后期散曲创作成就最高的两位作家张可久与乔吉 。 ( 2) 与前期散曲创作相比,后期散曲创作风貌也有比较明显的变
44、化。首先,散曲的题材内容被不断开拓,举凡写景、言情、咏物、赠答、抒怀等等,几乎无所不涉,无所不能,其表现领域得到极大扩张,从而使诗坛呈现并确立了诗、词、曲鼎足而立的诗体格局。其次,在思想情调方面,前期散曲创作中大量的那种对现实强烈不满和激情喷发的作品大为减少,哀婉蕴藉的感伤情调渐渐成为散曲创作的主流。第三,出现了比较明显的追求形 式美的倾向。无论是韵律平仄的严谨、语言的典丽,还是对仗的工稳、典故的运用等形式美诸因素,都较前期有所强化。就总体而言,元代后期散曲创作的风格,从前期以豪放为主转变为以清丽为主。 ( 3) 张可久散曲取材广泛,举凡写景抒怀、男女恋情、叹世归隐、酬唱赠答等文人生活的各方面
45、,几乎都有涉及,其中不乏愤世嫉俗的悲叹恨之作。 具有 清而且丽,华而不艳创作风格 。 ( 4) 乔吉散曲的风格同样以清丽婉约见长,讲究形式整饬,节奏明快,勤于锻字炼句。但与张可久的一味骚雅不同,乔吉不避俗趣,雅俗并用,别具一种雅丽蕴藉中涵天然质朴的韵味。 元代诗文对唐宋诗文的沿革。 ( 1) 元初的诗文作家大多受江湖诗派和元好问的影响较深。到了中期,诗坛以宗唐为主导倾向,对于宋诗则多采取摒弃态度。元人在主观上努力学习唐人的浑融流丽、体式端雅,而力矫宋诗的瘦硬生涩之弊。 ( 2) 元代散文,在发展过种中,曾有过宗唐与宗宋的不同化倾向。前期的散文作家如姚燧、元明善等,倾向于宗唐,主要是师法韩愈,颇有雄刚深邃之风;另一些作家如刘因、王惲等,则师法宋文,文风趋于平易流畅。到了后期,宗唐与宗宋的倾向又逐渐合流。 理学思想对元代诗文 有什么 影响 ? ( 1) 在元代的诗文领域中,最突 出的倾向是理学与文章合一。 ( 2) 理学的独尊地位,对元人的文学思想和诗文创作有非常深刻的影响 。 理学思想对元代诗文的具体影响,主要体现为 “雅正 ”的文学观念以及经世致用的写作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