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中考命题者钟爱散文,而且散文可以考查的点实在太多,已经使散文成为必考体裁。不管散文题型怎样变化,只要在散文阅读中做到读出作品,读出作者,读出自己,完成这三种境界的逐步提升,考生就可以不变应万变,轻松应对考试。 第一读出作品: 理解内容,品味语言 【要点】 理解文章内容可抓住文章的主要信息。 【方法】 首先 从感知形象入手,一篇散文作品总有表达 作者情感的载体 某人或某物,因此感知文章就要从分析形象入手,概括文中形象的特征,形象的特征概括出来了,文章内容概括就迎刃而解了。例:学习白杨礼赞, 只要抓住华北平原上白杨树的形象进行分析即可。 其次 感知关键语段入手,有的散文主要信息集中在某一关键
2、语段,只要把这个语段的内容概括清楚了,整篇文章的内容就尽在其中。例:济南的冬天一文中第一段通过对比,突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 再次 ,从感知重点语句入手,一些散文所蕴含的道理往往就集中在某一关键语句上,只要能把该语句的含义分析清楚,文章的主旨自然而然就显现出来了。 例:紫藤萝瀑布中“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集中概括了文章的哲理。散文为了能够完美地表情达意, 作者会在遣词造句上下一番功夫,选用鲜明、生动、具体可感的形象性词语,尤其是一些动词、形容词和副词。我们只有多留心,多认真品味这些词语,才能更好地领会文章的内容。 【提示】此外,散文还会使用一些 修辞方法 ,
3、使用率最高的是 比喻、拟人、排比 等,首先要判断其语句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方法,其次根据每一种修辞方法的特点准确分析,最后分析其语句所运用的修辞方法的表达作用,感知文章内容。 第二读出作者:分析主旨,把握情感 【要点】要探究散文表现的情感。 【方法】 首先 要熟悉散文作者的 生活经历、思想倾向、作品风格以及散文创作的时代背 景等 。 其次我们要抓住散文的文眼 ,散文思想感情的表达,有的是 显性 的句子,我们谓之文眼 ,有的是 隐性的句子 ,实际上 也是文眼 ,需要我们去概括。文眼往往就是作品中 最精彩、最传神、最使人动情、最耐人寻味的语句 ,是作者感情的喷发口,是文章思想感情的焦点,同时对文章的结
4、构起着支配作用。好的散文总是以眼显神。阅读时只要抓住这个眼,就可以把握文章的主旨。 有的文眼在篇首,有的在篇末,有的在篇中 ,这个文眼好像 一根红线连贯全文 ,把握了这根红线,解决填写感情线索的方框题就不在话下。 第三把握散文的感情基调 ,一篇散文从第一个字开 始,就已经定下了一个基调。所以我们对于散文的开头不可以掉以轻心,开头往往为通篇铺下全篇语言的底色。 【提示】另外还可以 从议论或者抒情的句子中分析揣摩散文的情感 ,议论抒情句往往是一2 篇散文中最能表达作者情感的地方,所以阅读时要细细品味这些句子,读出它们在文章中的特殊意蕴,从中把握文章的情感。 第三读出自己 :进入散文情境,抒发个人感
5、悟 【要点】阅读其实是对作品的再创作,散文阅读时要进入作品情境,与作品中人物对话,将自己的感情与作者去共鸣碰撞,表达自己的观点。中考散文阅读的最后一道题常常是请你根据文中某一有意蕴的话 ,并结合你个人生活经历谈评价和理解。首先要能判断这些散文中的思想倾向或观点,这些思想倾向或观点往往包含着作者 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或对某种生活现象的思考。 【方法】认真分析作者的观点或感悟,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或感悟是由一些事物或生活现象生发的,这些观点或感悟是否正确呢?一般来说,作者的观点与看法有他的道理,具有一定的正确性,但每个作者受生活阅历、个人、认知标准的限制,这些观点与看法有时也明显地带有作者的思想
6、倾向,对于这些同学们要认真地分析与揣摩。根据人们的思维规律以及社会道德标准进行判断,作者的观点或感悟 正确与否,还应接受社会道德标准以及人们的思维规律的衡量。对某一问题的看法一定要放到大的社会层面来分析,另外还要看作者的观点或看法有没有太绝对,是否所有的人、所有的场合、所有的环境都适合,这些都是同学们思考的切入点与判断的标准。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与认知标准来判断,对文中的作者的观点与感悟正确与否,你的判断不一定绝对准确,但一定要有自己的个性,而且能够做到有理有据,令人信服。因为这类题目设计的初衷就是培养同学们开放性思维的能力,培养同学们大胆挑战的创新精神。同学们可结合生活阅历与知识水平认真分析,
7、恰当判断,并且 要理由充分,能引起人们思想的认同与情感的共鸣。 【提示】 在解答这种类型题目时,同学们要注意答题规范,最好采取 总分总结构 ,所举生活事例既可以是你自己的亲身经历,也可以是一些在书上所看过的间接经验 中考 现代文 阅读知识要点 、 题型示例 精细整理 说明对象: 说明对象就是一篇说明文所主要说明的事物。 确定说明对象的标准: ( 1) 整体、主要 ( 2) 具体、准确 说明文的分类: 说明文的分类:按照不同的标准,说明文可分不同的类别。 1、 通常,依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类 。我们还根据说明语言的不同特色,表达方式的使用情况的不同,
8、把说明文分为平实的说明文和生动的说明文两种。生动说明文又叫文艺性说明文。 说明文的结构: 说明文常用的结构模式有两种。 1总分式: 包括 “ 总 -分、分 -总、总 -分 -总等,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其 “ 分 ” 的部分又常按并列方式安排。 2递进式: 事理说明文多用递进式结构,一层一层地剖析事理。 常见的说明顺序 3 时间顺序: 即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从而写出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这种顺序一般用于人物的生平介绍、科学观察记录,说明事物或事 理发生、发展或制作过程一类的说明文。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一文是按从古到今的时间顺序写的。 空间顺序: 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
9、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由远及近依次进行说明。这种说明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一文,按照瞻仰的路线由远及近、由低到高,先四周后正中,先台阶后碑身、碑座等依次进行介绍。 逻辑顺序 :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成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事物的内部联系包括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等;认识事物或事理的 过程则指由浅人深、由具体到抽象等等。如死海不死一文,由现象到本质 (成因 )揭示了死海的特征,并介绍了死海的现状和未来,层层深入,逻辑条理十分清楚 。 如何判断说明顺序 以时间为顺序的,一般都有表示年代的时间词出现。 如
10、:“过后”,“不久” 以空间为顺序的要抓住表示方位的词:上下、前后、左右、内外等。一般介绍建筑物的都用空间顺序。 以逻辑为顺序的, 判断是逻辑顺序可抓重点词语如:“所以”、“首先”、“其次”。 作者不管是采用时间顺序,还是空间顺序,还是逻辑顺序,主要取决于作者所说的说明对象的特点。 关于说明顺序题型示例: 试题一 :为了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解决方法:首先要控制和消除污染源,加强对工业“三废”的治理。其次是彩生物(例如蚯蚓等)降解净化土壤。还可以通过施有机肥、换土和深翻等手段,治理土壤污染。 问一 : 本段采用了什么顺序进行说明的? 答一 :本段采用的顺序是由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
11、序。 问二 : 列举的治理土壤污染的三种方法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答二 :不能。因为文章是按照从主到次的逻辑顺序说明的。 试题二 :第一种泪水是在眨眼间产生的,即所谓的“基础泪”,第二种眼泪,也具有纯 生物作用,它是因为条件反射活动流出的泪水。第三种眼泪,也是最后一种眼泪,即由于激动而流出的眼泪。得到的证实说,这种眼泪只有人类才有。 问一 : 三种眼泪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答一 :不能。因为本文是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逻辑顺序说明的。 问二:本文说明三种眼泪时,哪种说得简略,哪种说得详细?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答二 :前三种略,第三种详。因为第三种最高级最复杂。不为一般人所熟知
12、,是文章的主体部分。 问一: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内容的? 答一: 按照噪音等级由低到高的顺序或噪音对人的影响程度的大小顺 序。 问二:文章这样安排顺序有什么好处? 答二: 更清晰地表明强度不同的噪音对人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 使文章的条理更清楚。 注意:有些时候,我们在分析某一篇短文的说明顺序时,需要概括主要内容。 我们可以从一组答案体会一下: 4 答案示例 1:这篇短文第一自然段主要说明红血球中的血红蛋白,其他各段接着说明白血球、血浆、血小板、人体的血量以及造血器官,所以这篇短文的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 答案示例 2:本文是根据人类使用铅的历史,围绕其用途、毒性展开说明的。 答案示例 3:
13、文章先写昆虫和某些动物将树木分解,再写真菌和细菌对树木 的分解。 所以:有时候回答说明顺序就是把说明文的主要内容前后概括出来以体现说明的前后顺序。 常见的说明方法: 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 ( 1)下定义的作用: 准确揭示了事物的 本质 内容,使读者对事物的概念有了十分清楚的了解。 ( 2)打比方的作用: 使被说明事物形象具体化,增加文章的 生动 性,趣味性,展现事物的特征,便于读者理解。 ( 3)举例子的作用: 准确形象地说明被说明事物的特征,事例典型, 深入浅出 地说明事物,便于读者理解。 ( 4)列图表的作用:直观、清楚 地说明事物,一目了然,给人留下清晰的印象。 ( 5)列数据的作 用:
14、 用 科学数据具体准确 地说明事物特征。 ( 6)分类别的作用: 把某一事物进行具体形象的说明, 眉目清楚,层次清晰。 ( 7)作比较的作用: 通过对比突出 强调 了被说明事物的特征,使读者对说明事物的特征有更清楚的了解 注意 : 我们在阅读理解的时候,要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 试题一: 工业污水是重要的污染源。例如制造染料、农药、灯泡、电池、开关的工厂,它们排出的废水中通常含有汞,这些废水流入到江河里,使生长在河里的鱼儿体内含有了许多的汞。人吃了这种鱼,汞便在人体内慢慢积累起来,这就是汞中毒。久而久之,汞中毒的病人会 出现口吃不清、手脚麻木、耳聋眼瞎、精神失常等症状,甚至会死亡。
15、问:本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答: 举例子。具体说明工业污水是重要的污染源以及它的危害,更有说明力。便于读者理解。 问 :这部分内容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简要分析它的作用。 答: 运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条理清晰地说明了人工消雾的三种方法。 试题三: 森林,是地球生态系统的主体,是大自然的总调度室,是地球的绿色之肺。森林维护地球生态环境的这种“能吞能吐”的特殊功能是其他任何物体都不能取代的。(能吞能吐的森林) 问: 本段文字采用了什么 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 答: 使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形象具体地说明森林“能吞能吐的特征和在维护生态环境中的作用。 试题四: 森林能够
16、有效地涵养水源和防止水土流失。森林凭借庞大的林冠、深厚的枯枝落叶层和发达的根系,能够起到良好的蓄水保土和减轻地表侵蚀的作用。 据测算, 5 万亩森林的蓄水量约有一百万立方米。 在森林被破坏或无森林的地区,水土流失严重,许多河道和水利设施不断受到泥沙淤积,经常造成水灾。 问 : 文章划线句子列举数字进行说明有什么作用 ? 5 答: 具体而准确地说明了森林在涵养水源方面的重要作用。 (意思对 即可 ) 关于说明文语言 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起修饰限制作用的词起表达准确的作用。 (例如“大约”“左右”“不完全”“几乎”“多”“最”“充分”等)一 般说修饰的限制的词语越多语言越准确。 例 1:这
17、种固定的沙丘,只要能妥善保护草皮和灌木,防止 过度 砍伐和 任意 放牧,就可以固定下来。 上文中的“过度”和“任意”起限制作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例 2:地球上的臭氧空洞已增至 5 个之多,总面积 近 4000 万平方公里。 其中“近”字起修饰限制作用,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例 3:含铅的颜料 一定 不能用在玩具和炊具 上。 一定,从程度上强调了禁用铅没有任何例外,准确说明铅有毒性的特点。 例 4:土壤污染导致严重的直接经济损失,对此目前尚缺乏系统的调查资料。仅以土壤重金属污染为例,我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而减产的粮食就有 1000 多万吨,被污染的粮食每年也多达 1200 万吨,合
18、计经济损失 至少 200 亿元。 “至少”强调(突出)了经济损失之大或“强调(突出)了土壤污染导致严重的直接经济损失”。 例 5: 科学实验表明 ,每人呼吸需氧量需由 150平方米的绿叶提供的。 科学实验表明,指出了后面材料的来源,增强了材料的真实性。 例 6: 近 200 年 间 ,地球上森林已有 三分之一 以上被采伐和毁掉。 “近 200 年间”,具体而准确地强调了时间之短;“三分之一以上”,具体而准确地强调了破坏范围之大或数量之多。 例 7: 在我国福建、台湾、广东、海南部分沿海滩涂地区,生长着一片片常绿灌木和小乔木。 “部分”一词是从范围上加以限制,指的是局部,说明不是所有的沿海滩涂地
19、区都能生长红树林,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正因为说明文语言具有准确性的特点,所以一些词语是不能删去的。在回答原因时,可参照以下试题举例。 加点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例 1: 不少 植物披针带刺。 不少,表 示数量。它表明不是植物的全部,去掉后不符合实际,体现不出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例 2: 据专家的估算 ,我国某个大城市每年因呼吸系统疾病引起的工作日损失为 620 万个,经济损失达 4亿元。 不能去掉,划线部分表明材料的来源,增加了文章的可信度。 例 3:月球 很可能 成为人类远征其他星体的中转站。 不能,很可能起到限制作用,月球成为人类远征其他星球的中转站,不一定能够实现,去掉“很可
20、能”后,说明文语言就不准确,不严密了。 例 4:森林能够有效 缓解 “温室效应”。 问:“缓解”改为“消除”好吗? 6 答:不可以,森林只是吸收部分二氧 化碳,降低温室气体浓度,减轻温室效应;不能吸收所有温室气体,使温室效应消失。 例 5: 据说 , 这种炒豆芽有强身健体之功效。 “据说”,表揣测,说明这种“炒豆芽”有可能有“强身健体的功效”,删去后,就变成“一定有功效”,与客观事实不符,“据说”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例 6: 这种能源开发利用的 仅 占了百分之十。 不能删去,“仅”表范围,说明“开发利用之少”,暗示还有很大的开发潜力,删去后就不能表达出“开发利用之少”这种效果,“仅”体
21、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体会段落作用: 文章开头的作用往往是引出下文的说明内容 。 问 :第一段引用几副名联的作用是什么? 答 :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对联知识的介绍。 文章的最后一段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 文章的最后一段 在结构上 与前文呼应,使结构完整; 在内容上 总结全文,使被说明的内容更完整,更具体,更准确。 段落作用:( 2007 年河北省中考试题) 也许有人会问,计量雨滴的大小有必要吗 ?当然有必要啦 ! 问:文章第段能否去掉 ?为什么 ? (3 分 ) 答:不能。因为它起承上启下 (过渡 )的作用,去掉后上下文联系不紧密。 开放性试题举例: 试题一:为了提高人们对土壤及环境
22、的保护意识,请你设 计一条公益广告。(含标点 20字以内) 答案示例: 还我青山碧水,还我土地芬芳。 或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从我做起等) 试题二: 据报道,目前我国土地沙化正以平均每年 2460 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相当于一个中等县的土地面积。防治土地沙化势在必行。请你结合森林的作用,为治理土地沙化拟一条标语。要求语言简洁,有感染力。 ( 2分) 答: 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标语能结合森林的作用,得 1 分;语言简洁,有感染力,得 1 分。 例如:多种一棵树,少吃一粒沙。 试题三 :气候对人类具有两面性,既可以造 福于人类,也可以将人类置于死地。请根据自己掌握的气候方面的知识,各举一个气候造福于
23、人类和给人类带来灾难的例子。 这是与社会中的地理学科的融合。答案:气候造福于人类的例子:新疆某些地区常年多风,当地居民合理地利用风能建立了许多风力发电站,为当地的农牧业生产服务,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气候给人类带来灾难的例子:我国南方某些地区夏秋季节多雨,往往形成洪涝灾害,给人民生活和当地经济造成巨大的损失。(抓住气候地域性和稳定性的特点,举例典型,表述具体即可得分) 中考议论文知识要点、题型示例、技巧点拨 7 议论文: 复习要点 : 议论文的特点 :以议论为主要的表达方式,可兼用其他表达方式;以鲜明的态度表明观点或主张;以充分的材料证明其观点或主张。 议论文的三要素: 论点 对所论述的问题所持的
24、观点、态度。 论据 对论点进行论证的材料、依据。 论证 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 论据有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事实论据: 包括有代表性的确凿的事例、史实以及统计数据等。 明确论据时,要格外注意概括的事实。 道理论据 :指经过实践检验的精辟理论、名言警句、民间谚语及公认的事理等。 论点和论据的关系 :论据为证明论点服务,它们是被证明 和证明的关系。 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 1)例证法 :根据需要列举一定的事实来论证论点的方法。 作用: 1、事实胜于雄辩,举出确凿的典型的事实来证明论点(要答具体),会增强文章的说服力。2、列举一些现象,引出论点(论题) 问 :文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简
25、要分析它的作用。 答 :运用了事实(事例、举例)论证的方法。文章列举苏童、张炜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做到“心系一处需要守住内心的一片宁静。 问: 简洁概括选文的事例,并说说这一事例的作用。 答: 小泽征尔在指挥家大赛中发现乐谱的错误并勇敢坚持自己的判断,最终在大赛中一举夺魁。这一事例更具体地论述了“自信使人处变不惊、反败为胜”的观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 2)对比论证法 :是将一个事物的正反意见或优劣情况进行对照分析来论证论点的方法。 作用: 1、这种方法可以使正确与错误对比分明,是非曲直更为明确,给人以更鲜明深刻的、印象。 2、往往 强调了正确的一方面(论点) 示例: ( 04 年中考学
26、会谅解试题) 唐太宗李世民谅解、重用魏征的故事被传为佳话。在李建成与李世民的皇位之争中,魏征为李建成出谋划策,多次使李世民陷入困境。玄武门之变后,魏征成了李世民的阶下囚。这时,李世民完全可以治他的罪,杀他的头。但是,李世民十分欣赏魏征的才干和人品,于是便谅解并重用了他,让他做了宰相,帮助自己成就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这里虽然李世民作为一代明君尊贤爱才的一面,但是我们不得不认识到,这与他宽宏大度、善于谅解他人分不开的。再往前翻一翻历史的画卷,齐桓公谅解 并重用曾险些射死自己的管仲,从而成就霸业;蔺相如谅解多次羞辱自己的廉颇,留下“将相和”的美谈相反,那些小肚鸡肠,斤斤计较的人,又有哪一个能
27、作出一番事业呢? 问: 本段在论证上有什么特点?这样论证的作用是什么? 答: 文段先列举三个典型事例,从正面论证,有力地证明了谅解的重要作用。接着,又从反面进行论证,8 形成对比,进一步论证了论点,使论证更充分。 ( 3)比喻论证法 :运用比喻的方法来论证论点的方法。 作用: 使深刻的道理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 示例:书是一座快乐的富矿,储存了大量浓缩的欢 愉因子,当你静夜抚卷时,那些因子让你笑起来,独享其乐。 作用:写了读书使人优美,使人快乐,比喻论证,论证读书使人身心愉悦的观点,生动形象。 礼貌举止正好比人的穿衣, 既不可太宽,也不可太紧;要讲究有余地,宽裕而不失大体,如
28、此行动才能自如。 问:分析本段中比喻论证的作用。 把礼貌举止比作人的穿衣,要合适有余地,论证了礼貌要讲究分寸,生动形象,深入浅出,从而增强了文章论证的力量。 4) 道理论证: 文章引用名言的作用: 用名人的话,(或箴言俗语等)说明该论点经过实践检验是正确的,体现着理论的力量和文章的思想深度,具有权威性,使文章言简意赅,更好地证明论点,更具有说服力。 名言有时是引出中心论点(或论题),有时是为了论证论点或分论点(或某一结论) 示例一: “人的天赋就像火花,它既可以熄灭,也可以燃烧起来,而迫使它燃烧成大火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劳动,再劳动。”高尔基这段话告诉我们:人的才能和智慧犹如埋藏在身上的宝藏
29、,她不会自动发挥出来,而是要靠每个人自己去开掘,这就要靠勤奋。 问: 选文引用高尔基的话有什么作用? 答: 是为了论证发挥智慧和才能要靠勤奋,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一些段落作用:(或直接问作用,或说某段落能 否删去) 议论文第一自然段作用往往是引出论题。 示例一: 我们常常听到一些人感叹:“工作这么忙,头绪这么多,哪顾得上读书学习?”读书三益 问:文章开篇是如何引出论题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 针对工作忙、头绪多、没有时间读书的现象 引出论题 。这样的写法有针对性、有说服力。 示例二: 英国王子查尔斯曾经说过:“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你不得不去做的事,这就是责任。” 问: 把第段删去行吗?请谈谈
30、你的看法和理由。(变相考察首段作用) 答案: 不能。第段引用查尔斯的话是对“责任”作解释,激发读者兴趣,引出论述话题。 开篇点出现象的作用:引出(证明)论题、论点,增强议论的针对性。 示例三: 不知从何时起,“忍”成了当今社会的一种时尚:一些年轻人穿着印有“忍”字的 T 恤衫招摇过市,肩膀上、手臂上刺着“忍”字以自我标榜;一些成功人士,也把写有“忍”字的条幅装裱后悬挂在显眼处,以自励自警( 2007 年河北省中考试题) 9 问:开头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从社会现象引出论题。 中间段落作用: 示例一:( 2004 年河北省中考试题) ( 3)谅解在我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中,一直占有重
31、要的位置,是为人处事的重要原则。 ( 4)唐太宗李 世民谅解、重用魏征的故事被传为佳话。在李建成与李世民的皇位之争中,魏征为李建成出谋划策,多次使李世民陷入困境。玄武门之变后,魏征成了李世民的阶下囚。这时,李世民完全可以治他的罪,杀他的头。但是,李世民十分欣赏魏征的才干和人品,于是便谅解并重用了他,让他做了宰相,帮助自己成就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这里虽然李世民作为一代明君尊贤爱才的一面,但是我们不得不认识到,这与他宽宏大度、善于谅解他人分不开的。再往前翻一翻历史的画卷,齐桓公谅解并重用曾险些射死自己的管仲,从而成就霸业;蔺相如谅解多次羞辱自己的廉颇,留 下“将相和”的美谈相反,那些小肚鸡
32、肠,斤斤计较的人,又有哪一个能作出一番事业呢? ( 5)古人尚能如此,在社会生活日趋复杂的今天,人与人之间更需要谅解。那么,怎样才能学会谅解呢? 问: 第( 4)段在论证上有什么特点?这样论证的作用是什么? 答: 文段第四段先列举三个典型事例,从正面论证,有力地证明了谅解的重要作用。接着,又从反面进行论证,形成对比,进一步论证了论点,使论证更充分。 问 : 文章第( 5)段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答 : 文章第 段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意思对即可 ) 示例二: 可见,既刻苦用功,毫不自馁,而又虚怀若谷,智慧的花朵就会怒放,才能得以施展,为祖国为人民建功立业的宏愿,就能更好的实现。 问
33、: 本段文字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答: 不能,这段是结合实际论证,既使层次得以深入,又实现了论述的现实意义。 示例三:( 04 年河北中考试题) 我们提倡谅解,但是,谅解也不是无原则的一味迁就、退让。对于那些有损民族,国家和集体利益的行为,还需要勇敢地站出来,与之作坚决的斗争。 问 :如果将这段删去,对文章的论证会产生什么影响? 答案 1: 这一段强调了谅解是有原则的。如果删去,将会使文章的 论证不严 密 。 示例四: 如果缺乏自信,会使人对自己的美好理想放弃争取,会使人浑浑噩噩,碌碌无为,会使通向成功之路的航船在沙滩搁浅,终生也托不起成功的巨轮。 问:本段在论证上有什么特点?这样论证的作用
34、是什么? 答: 本段从反面说理,论述缺乏自信的危害。这样论证使文章的论证 更全面、更严密 ,更能突出作者的观点,更有说服力。 示例五: 当然,自信是以智慧和才能为基础所作的冷静的自我评估,而非妄自尊大。有的人取得了一点成绩,获得10 了一两次成功就沾沾自喜,飘飘然,觉得惟独自己行,别人不行。这种盲目的乐观与过分的自信往往会导致思想认 识上的错误和处理问题的失误。这样的人就好象井底之蛙,坐井观天;洞中之鼠,目光短浅。到头来只会被时代的浪潮所淘汰,被浩瀚的历史长河所淹没。 问:本段有什么作用? 答: 这段将“自信”与“妄自尊大” 作比较 进行论证,进一步阐释和明确自信的含义,使论述更严密,观点更鲜
35、明。 示例六: 漫漫岁月,茫茫人海,生活道路上无不充满坎坎坷坷。如生活困难,高考落榜,体质不佳等。不管你喜欢不喜欢,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挫折随时都可能翩翩而来。 应该怎样看待挫折,怎样去面对挫折呢? “自古英雄多磨难”。历史上许多仁人志士在与挫折斗争中作出 了不平凡的业绩。司马迁在遭受宫刑之后,发愤著书,写出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名著史记。音乐家贝多芬,一生遭遇的挫折是难以形容的。他十七岁失去母亲,三十二岁耳聋,接着又陷入了失恋的痛苦之中。对一个音乐家来说,这打击是多么的大啊!可贝多芬不消沉,不气馁,他始终顽强地生活,艰难地创作,成为世界不朽的音乐家。 问:第二段是一个设问句。
36、它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如取消第三段的一个事例可以吗?为什么? 答: 提出问题,引起下文的议论。 不可以。所举两个事例是从中外两个角度证明的,如去掉一个,论述就不全面了。 注意: 文中证明一论点,连续用若干事例,删去一个一般是不行的。这些事例是从不同角度进行论证(比如古今、中外、不同领域、不同时代等),都有各自的代表性和说服力,使论证更充分。如果删掉一个,论证就不完整了,也减弱了文章的说服力。 结尾段常见的作用: ( 1) 总结全文,得出结论,再次重申中心论点。 ( 2) 前后呼应,再次印证中心论点。 联系实际,提出希望号召,指出论述的现实意义。深化中心论点。( 4) 补说特殊情况,使文章论述更全
37、面,增强说服力。 示例一: 学会谅解最后一段。“让我们学会谅解吧!这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会更加和谐,人们 的生活才会更加美好。” 问 :结尾一段作用? 答: 结尾联系实际,引申发挥,提出希望号召,从而深化中心论点。 议论文中设问、反问句的作用: 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能够使读者印象更深刻,从而增加论证的深度,增强说服力。 示例一: 莫非这也叫“再苦不能苦孩子”?这是观念的进步还是倒退?在全球科技、经济、军事全方位竞争俞演俞烈的时代,我们对孩子如此“呵护”,将来靠谁来呵护我们的国家? 问:连用三个反问句,有什么作用? 答: 更突出地表现作者对家长、学校过分呵护孩子的这种现象的批判和担忧,语气更强烈。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增加论证的深度,增强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