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山流水 ,为 中国十大古曲 之一。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 描绘 “ 巍巍乎志在高山 ” 和 “ 洋洋乎志在流水 ” 。伯牙惊道: “ 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 ” 钟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 高山流水 ” 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 “ 高山流水 ” 最先出自 列子 汤问,传说 伯牙 善鼓琴, 钟子期 善听音。伯牙所 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鼓琴而志在高山,钟子期曰: “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 ”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 “ 善哉乎鼓琴,洋洋乎 若江河 ” 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生不复
2、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后用 “ 高山流水 ” 比喻知音或知己。 渔樵问答 是一首古琴曲,为中国十大古曲之一。此曲在历代传谱中,有 30 多种版本,有的还附有歌词。现存谱初见于明代。 渔樵问答曲谱最早见于杏庄太音续谱(明萧鸾撰于 1560 年), “ 古今兴废有若反掌,青山绿水则固无恙。千载得失是非,尽付渔樵一话而已 ” 。此曲反映的是一种隐逸之士对渔樵生活的向往,希望摆脱俗尘凡事的羁绊。音乐形象生动,精确。 现在的谱本有多种。琴学初津云此曲:曲意深长,神情洒脱, 而山之巍巍,水之洋洋,斧伐之丁丁,橹声之欸乃,隐隐现于指下。由于音乐形象准确、生动,因此近几百年来在琴家中广为流传。 霸王卸甲
3、 ,著名琵琶大套武曲,全曲共分十六段。该曲和十面埋伏同样都是取材于楚汉相争的垓下之战。不同的是,十面埋伏的主角是刘邦,而霸王卸甲的主角是项羽。此琵琶乐曲沉闷悲壮。 霸王卸甲 是著名 琵琶 大套 武曲 ,取材于楚汉相争的 垓下之战 。 这个曲子取材与 十面埋伏 一样,也是描述 垓下 之战,同样是采用章回式结构,但立意不同。十面埋伏的主角是 刘邦 ,所以乐曲高亢激昂、气势磅礴;而霸王卸甲的主角是 项羽 ,所以乐曲沉闷悲壮。 全曲共分十六段:(一)营鼓 (二)开帐 (三)点将一 (四)整队 (五)点将二 (六)出阵一 (七)出阵二 (八)接战 (九)垓下酣战 (十) 楚歌 (十一)别姬 (十二)鼓角
4、甲声 (十三)出围 (十四)追兵 (十五)逐骑 (十六)众军归里。其中别姬一段极为哀痛,渲染了 “ 力拔山兮气盖世 ” 的项羽在四面楚歌声中面对爱妃发出 “ 虞兮虞兮奈若何 ” 的无奈和 苦 。 战马奔腾 是著名二胡演奏家陈耀星先生在上个世纪 70 年代创作的一首二胡独奏曲。他 运用独特的高难演奏技巧,成功地表现骑兵战士守卫边疆的动人场面,开创了用二胡表现军事题材的先河。 乐曲的引子是一段进行曲,一开始就把边防战士骑着战马奔驰的威武形象表现出来。它的主题是富有蒙古民歌音调特色的旋律,第一主题的音调激奋昂扬、节奏铿锵,塑造了边防战士跨马横枪的英武形象;抒情如歌的第二主题抒发了边防战士热爱祖国、热
5、爱和平的深厚感情。 战 马奔腾简介 在我国听众耳熟能详的 二胡 名曲 中,一曲热烈奔放的战马奔腾,曾抒发了多少人激情昂扬的壮士情怀。自它诞生 30 年来,许多知名二胡演奏家都演奏过这支曲子。本文叙述的,就是这支名曲与 第二炮兵政治部文工团 艺术指导、著名二胡演奏家 陈耀星 和他的儿子、解放军军乐团青年二胡演奏家陈军的故 事。 音乐没有国界。战马奔腾不仅在国内享有较高的声誉,而且在国外也大受欢迎。多年来,陈耀星父子多次随团出国演出,足迹遍及世界各大洲,把战马奔腾带到了悉尼歌剧院,带进了维也纳金色大厅,每次演出现场效果都非常好。而最激动的,还是当地的华人。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听完战马奔腾后,到后台拉
6、着陈军的手激动地说: “ 小伙子,这个曲子太好了,拉出了我们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的精神。谢谢你! ” 弹指 30年过去,战马奔腾对中国二胡演奏曲创作与技巧的突破和贡献,必将载入音乐史册。 雨打芭蕉 中国汉族民间器乐曲。乐谱最 早载于 1921 年丘鹤俦所编弦歌必读,后由潘永璋改编,成为 广东音乐 代表性曲目。曲首以流畅明快的旋律表现人们的喜悦之情,然后接以句幅短小、节奏顿挫、并比排列的乐句互相催递,短促的断奏,犹似雨打芭蕉淅沥之声,极富南国情趣,最后为气氛热烈的快板段落。最初由吕文成等 3 人演奏灌制第一张唱片,风格朴实清新。由大中华粤乐队演奏的第二张唱片曾加入西洋乐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中
7、南区代表团 在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时,在曲中加入了笛子和碰铃等乐器,音乐表演热情而富有生气。其后不同时期改编者们曾从结构、配器和多声效果等方面对此曲进行探索加工,而使乐曲在艺术形式上日益成熟而臻于完美。 50 年代初,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汇演时,广东代表队演奏了雨打芭蕉,由于增加了笛子和碰铃,更显得充满热情,富有生气。后来又经过多次改编,配上了多声部,采用了一些新的作曲技法,音调更加精彩,别有情趣。 中花六板 是 江南丝竹八大曲 之一,旋律清新流畅,细腻柔美,富有浓郁的江南韵味,是江南丝竹的代表曲目。 中花六板:民间艺人以老六板为母曲发展出快花六板、花六板、中花六板、慢六板,并将其组合成套,称五代
8、同堂。 “ 五代同堂 ” 这一名称是取其吉利之意,子孙五代同堂,福高寿长。另外也示意五曲同出一宗。 中花六板是老六板的放慢加花,即将节拍逐层成倍扩充,而速度逐层放慢,旋律一次又一次地加花,清新流畅,细腻柔美,富有浓郁的江南韵味。是江南丝竹文曲的代表。 亦可 用箫、 二胡 、琵琶、扬琴等少量乐器演奏,拟 “ 舜弹五弦,以歌南风 ” 之古意,取名熏风曲,亦名虞舜熏风曲,格调则更为雅致。 笛子 曲 扬鞭催马运粮忙 由 魏显忠 创作于七十年代初期。它以生动朴实的音乐语言,描写丰收以后的农民驾着满载粮食的大车,喜 气洋洋地向国家交售公粮的情景。结构为带引子的 ABA三段体。引子的音乐形象十分鲜明,伴奏乐
9、队奏出快速而强烈的奔驰音型,笛子则用颤音奏出长音,紧接着又运用下历音和顿音的巧妙结合奏出 的音型,一下子就把运粮车队来回奔忙,农民吆喝着赶马的热闹红火场面展现在听众面前。第一段是一个欢乐的小快板,四句体的歌调热情欢快,对答呼应的短句情趣生动活泼。突慢后转入对比性的中段。中段舒展而富于歌唱性的主题旋律充满着喜悦的情绪,抒发了乡亲们欢欣自豪的心情。这一主题在反复时的花簇节奏,使音乐增添了一种乐观、诙谐的色彩。再现乐段的情绪更 加热烈奔放。最后在模仿马的欢嘶以后,笛子奏出高亢的歌调结束全曲。 该曲的表现形式为民乐合奏。 一枝花唢呐曲 任同祥先生于 1959 年春根据山东的地方戏和其它民间音调编写。他
10、有感于自己在解放后从一个民间艺人成为一位专业音乐工作者的艺术生涯,深深感到这是党对他的培养。为了抒发这样的心怀,他着手编写了这首独奏曲。乐曲的构思如下: “ 旧社会,路旁花,风吹雨打受摧折。新社会,一枝花,工农兵群众喜爱她。 ” 全曲分散板、中板和快板三段。乐曲开始是一段散板,采用山东梆子 “ 哭腔 ” 音调,旋律波浪起伏,情思如泣如诉。给人以凄 楚悲壮、肝肠痛断之感。恰似一个饱经风霜的民间艺人在倾诉不幸的过去。第二段是叙述性的中板段落。旋律缓慢、凄婉从容,犹如向人们诉说着过去颠沛流离,四处奔走的生活和苦楚境况,情深意切,柔美动人。第三段慢起而渐快转入一个激动而热烈的快板。旋律欢畅热情,节奏明
11、朗活跃,气氛炽烈欢腾,与前面凄楚的音调形成强烈对比,把全曲推向高 /潮。使人顿觉欢欣和光明,表现了解放后民间艺人的欢乐心情。 唢呐乐曲 “一枝花 ”,是器乐曲中之佳作,艺术宝库中之珍品,特别是它在电视连续剧 武松中被用作主题音乐後,便引起了人们的重视。著名 唢呐演奏乐家、该曲的编创者任同祥同志在听了武松电视剧音乐後曾高兴地说: “电视剧对这段音乐运用得很成功 ,很恰当。因为 “一枝花 ”就是借用了我家乡 鲁西南一带的民间音乐和地方戏剧曲牌为创作素材编写而成的,而那里也正是武松的家乡。 一枝花这首唢呐独奏曲,本是由任同祥创作,然而由於某些原因所致,多年来被大家误认为是山东民间乐曲。 “一枝花 ”
12、是任同祥先生 1955 年学习编曲时第一部作品,编成後於 1956 年灌制了唱片。任同祥怀着对社会的热爱,对生活的激情下,决心编创一首乐 曲。在考虑曲名时,他曾顺口编了几句快板: “从前的 一枝花 人人厌恶人人踏;现在的 一枝花 ,人人喜爱人人夸 ”。因此,乐曲定名为 “一枝花 ”显然有表达作者对社会感激之情的含义。 全曲分为散板、慢板和快板三部份。 散板部份的音调,取材於山东梆子 “吵 宫 ”中 “哭妹子 ”的几句唱腔: 又经过和唢呐中常用的悲调旋律相结合发展而成。在入慢板时,山东 梆子的慢板过门也有所显露。这一部份,通过自由的节奏,以及舌气 唇指的协调配合,使旋律清秀细致,感情深沉内在,尤
13、其是 4L5 的几 次出现,和最後一个 45一中的 #4,采用了幅度大振频快的的颤 音技巧,给人以悲凄又绝望之感,从而揭露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 慢板部份,借用了山东民间曲牌 “小游场 ” 中的片断音调,巧妙的熔结成了一个叙述性的段落。这部份,旋律从容缓慢,简炼舒展,情绪低沉悲伤,如泣如诉。犹如作者在倾诉封 建社会叫 卖艺为生之苦。 快板部分,又借用了 (以上 ) “十样景 ”中的部分音调和 “小桃 红 “: 中的片断节奏和音调,以及民间乐曲中常用的 “穗子 ”。以紧缩扩张,调式转换,旋律对此的创作手法,与唇柔、唇压、粗 花舌、气吐音、指打音等各种技巧的发挥,使第三部份成了 个欢快 热烈、激昂奔
14、放,刚中有柔,柔中有刚的高潮段落。犹如作者,以发 自肺腑的语言,倾诉对社会的热爱之情。前後连贯起来,使展现出一 幅 “艺人今昔 ”之画面,从而揭示出了全曲之主题。 由於作者构思巧妙,布局合理,运用民间音乐素 材有创造性,再 加上丰富的想像和高超演奏技巧,使这首乐曲成了广为流传,深入人 心的作品。 但当时任同祥先生对编曲这一在音乐中创作中的特殊品类还缺乏 认识,认为 “反正是从民间汲取来的素材,又是山东风味,当然应该 叫 “山东民间乐曲 ”因而,在发表时就这样写了。 渔舟唱晚 筝独奏曲,为娄树华以古曲归去来为素材发展而成,又一说系金灼南根据山东传统筝曲双板等改编而成。现广为流传的娄本前半部分与金
15、本同,后半部分 为娄本所独有。乐曲开始,以优美典雅的曲调、舒缓的节奏,描绘出一幅夕阳映万顷碧波的画面。接着,以 66 116 为种子材料逐层递降,音乐活泼而富有情趣。当它再次变化反复时,采用五声 音阶的回旋,环绕 3561 55 2356 33 层层下落,此旋律不但风格性很强,且十分优美动听,确有 “唱晚 “之趣。最后先递升后递降的旋律接合成一个循环圈,并加以多次反复,而且速度逐次加快,表现了心情喜悦的渔民悠悠自得,片片白帆随波逐流,渔舟满载而归的情景。这首富于诗情画意的筝曲曾被改编为高胡、 古筝 二重奏及小提琴独奏曲。在多数音乐课本中可见得此曲。 比较普遍的说法,是古琴演奏家娄树华于 20世
16、纪 30年代中期,根据山东古曲归去来的素材改编而成。另一种说法,是山东古琴家金灼南根据流传于山东聊城地区的民间传统筝曲双板及其演变的两首乐曲三环套日和流水激石改编而成, 20世纪 30 年代,金灼南将此曲传给娄树华,娄树华在进一步改编时,在乐曲的后半部分充分运用了筝的 “ 花指 ” 技巧,使音乐意境更为鲜明、生 动,从而使这首筝曲得以广泛流传。 ? 现用曲谱选自曹正编、 1958 年音乐出版社出版的古筝弹奏法。 这首乐曲曾被改编多种演奏形式,黎国荃根据同名筝曲曾改编为小提琴曲。 渔舟唱晚是一首著名的古筝曲。一般以为 ,此曲是娄树华在本世纪三十年代中期,根据古曲归去来辞的素材改编而成。标题取自唐
17、代王勃藤王阁序中的名句 “ 渔舟唱晚,响穹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 。 近来又有研究表明,此曲非娄树华首创,而是金灼南根据流传于山东聊城地区临清一带的民间筝曲双板及其演变乐曲三环套 日、流水激石改编而成。本世纪三十年代金灼南将此曲传授给娄树华,娄树华又以金谱为蓝本,作了较大发展并增加了乐曲的后半部分,此版本于是迅速流传全国。 现作为 CCTV天气预报主题曲 平沙落雁 是一首古琴曲,有多种流派传谱,其意在借大雁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最早刊于明代古音正宗( 1634),又名雁落平沙。自其问世以来,刊载的谱集达五十多种,有多种流派传谱,仅1962 年出版的古琴曲集第一集收入了六位琴家的演
18、奏谱,关于此曲的作者,有唐代陈立昂之说,宋代毛敏仲、田芝翁之说 ,又有说是明代朱权 所作。因无可靠史料,很难证实究竟出自谁人之手 。 明代称本曲为雁落平沙。乐谱最早刊于古音正宗琴谱集。平沙落雁的曲调悠扬流畅,通过时隐时现的雁鸣,描写雁群在空际盘旋顾盼的情景。天闻阁琴谱中写道: “ 盖取其秋高气爽,风静沙平,云程万里,天际飞鸣。借鸿鹄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者也。 ” 也有从鸿雁 “ 回翔瞻顾之情,上下颉颃之态,翔而后集之象,惊而复起之神 ” , “ 既落则沙平水远,意适心闲,朋侣无猜,雌雄有叙 ” ,发出世事险恶,不如雁性的感慨的。现在流传的多数是七段,主要的音调和音乐形象大致相同,旋律起而又伏,
19、绵延 不断,优美动听;基调静美,但静中有动。诸城派的平沙,增加了一段在固定音型陪衬下用模拟手法表现大雁飞鸣,此呼彼应的情景,形象鲜明生动,别具一格。 将军令 有多种 曲谱 和 演奏 形式,乐曲主要表现古代 将军 升帐时的威严庄重、出征时的矫健轻捷、战斗时的激烈紧张。这里介绍的是四川扬琴曲。将军令原是 “ 四川扬琴 ” (曲艺的一种)的开场音乐,由 李德才 和 李德元 传谱,李 小元和 项祖华 整理。 乐曲 表现古代将军升帐时的威严庄重、出征时的矫健轻捷、战斗时的激烈紧张。共分四段:散板、慢板、快板和急板。 一散板引子:琴声模拟古代战争作战前擂鼓三通,强而有力的鼓点节奏,由慢而快,阵阵频催,渲染
20、了战斗即将开 始的紧张气氛。 二慢板段,庄严稳重的旋律,采取 “ 句句双 ” 式地重复旋法,并用左手 琴竹 “ 弹轮 ” 技法奏出颇有力度的轮音,加之常出现低八度音的衬托,更显示出旋律所蕴藏的内在力量,恰似将军升帐时那种威风凛凛的情状。 三快板段是第二段的变奏,主要采用快速的十六分音符节奏,拍子中的强音位置(每拍的第一、三音)常用重捶子扣击琴弦以加强力度,表现将士们浩浩荡荡,雄姿勃勃的情 景。 四急板,用板式变奏的技法将第二段旋律成倍紧缩,变 4 4 拍为 2 4 拍,连续不断的十六分音符节奏,使旋律无停顿地进行,气势剧烈紧迫。 扬琴在击弦后余音很长,这样,前面旋律余音与后面击发的乐音混相交响
21、,音响宏大,振奋人心,具有强烈的音乐效果。 将军令常用于戏曲中的开场音乐和为摆阵等场面伴奏,民间艺人也常吹奏此曲以增加节日气氛。 霓裳曲 又名小霓裳,原是民间器乐曲牌玉娥郎, 最早由杭州丝竹艺人移植,稍有发展。曲有五段:玉兔东升、银蟾吐彩、皓月当空、嫦娥梭织、玉兔西沉,显系根 据唐明皇游月宫闻仙乐的传说编写。音调典雅摩丽,节奏有古代舞曲的特征, 确有月里嫦娥翩翩起舞的意境。结构很有特点,主题在变化重复时,每一段首尾保持不变,而在中间将主题展开衍生,或引进新的音乐材料加以扩充。 “ 合头 ” 和 “ 合尾 ” 使主题廛调贯串全曲,给人深刻印象。将乐曲带入了月里嫦娥翩翩起舞的意境中。 笛子演奏的特
22、色在于采用南方笛子打颤等腰手法。 霓裳曲原为杭州丝竹曲,旋律温润典雅,清丽飘逸,是描写月色的精品之作。 此曲最先流行于杭州,据说是杭州丝竹艺人根据民间器乐曲牌玉娥郎移植, 二十世纪 二、三十年代,王巽之等人将此曲传至上海, 经孙裕德等国乐界有识之士的推广,该曲现已成为上海丝竹界喜爱演奏的曲目之一,流传面很广。整个乐曲布局很有特点:第一段,只呈示主题的前半部分;第五段只重复主题的后半部分,在尾部稍作扩充,出现引人注听的清角音,造成一波三折的情趣。 姑苏行 是一首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受的竹笛经典名曲,亦是每一个吹笛者的必修曲目。 “姑苏 ”为苏州的旧称,故曲名为游览苏州之意。这首乐曲旋律优美亲切、风
23、格典雅舒泰、节奏轻松明快、结构简练完整,是南派曲笛的代表性乐曲之一。乐曲如同一幅描绘江南美景的 水墨丹青,亦如一蛊雨前清茗其清香沁人心脾。姑苏行采用 昆曲 音调,具有 江南 风味。乐曲典雅,表现了古城 苏州 (古称 姑苏 )的秀丽风光和人们游览时的愉悦心情。宁静的引子,是一幅晨雾依稀、楼台亭阁、小桥流水诱人画面。抒情的 行板 ,使游人尽情的观赏精巧秀丽的姑苏 园林 。中段是热情的小快板,游人嬉戏,情溢于外。接着再现主题,在压缩的音调中,更感旋律婉转动听,使人久久沉浸在美景中,流连忘返,令人寻味。此曲韵味深长,发挥了曲笛音色柔美,宽厚而圆润的特征,再结合南方 笛子 演奏常使用叠音、打音、颤音等技巧,使乐曲表现更加动人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