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年十大假新闻 编者按:去年本刊评选出“ 2001 年十大假新闻”,迅即为国内外无数媒体所转载。但作为新闻从业人员,我们毫无兴奋可言,却感到自责和愧疚,因为在我们的理念中,新闻和造假本是水火不容。原打算“十大假新闻”的评选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但是, 2002 年的传媒依然生产了为数不少的假新闻,使我们不得不改变初衷,再作冯妇。 比较而言, 2002 年的假新闻有几大特点:一是数量多,几乎涉及新闻报道的各个领域。因此,我们的“评假”活动与时俱进,有所创新,即在每个新闻类别中评选出一条最具代表性的 “产品”;二是完全造假的少,更多的是真中有假,假中有真,让人莫辨真假;三是假新闻的背景复杂,
2、有些假新闻甚至是由一些利益集团直接参与编造。就在本刊付印之际传来消息,一些媒体炒得火热的所谓“三亚有望成为公开品尝虎肉的城市”,纯属无稽之谈,有关主管部门认为,这可能只是一条“经过策划的假新闻”,可见新闻打假之难,更可见对新闻打假决不能有丝毫懈怠;四是上当受骗的多,如转载国外“造假专业户”制造的假新闻。当然,让我们感到欣喜的是,传媒能正视自己的错误,公开向读者致歉。如家庭北京晚报扬子晚报华商报等。同时 ,对造假者开始动真格,如家庭杂志解聘编辑,华商报开除记者为了让新闻造假者遗臭万年,本刊特设立了“客里空最假新闻奖”,颁给从每年的十大假新闻中评选出的年度“最假新闻”。经专家学者投票,“千年木乃伊
3、出土后怀孕”当选为 20022 年度“最假新闻”,并授予“客里空最假新闻奖”,颁发奖杯一尊(见图)。 有两点需要说明:一、我们所掌握的 2002 年假新闻有上百篇,但因名额有限,这里所评出的只是同类假新闻中的典型代表,相关的假新闻在点评中有所涉及;二、“十大假新闻”排名系按造假时间先后为序。 社会新闻类 女记者与“狼”共穴 61 天 【回放】 2002 年 1 月下半月的家庭杂志推出特别报道斗智斗勇:女记者与“狼”共穴 61 天,报道了山西省城某党报女记者吴丽,因写批评报道而被劫持、拐卖到陕北吴堡县朱家坪 61 天,最后获救的“离奇”经历。文中说,太原某造纸厂老板马文清因忌恨吴丽曝光该厂污染环
4、境,于是花 1 万元雇佣在太原打工的陕北人米二强等两人,于 2001 年 5 月 5 日将吴拐卖到陕北。本来马文清要米杀掉吴,但米看吴长得漂亮,想娶吴做老婆,未果,就转手将吴卖给外村 50 岁的鳏夫 老梁。而老梁见吴太年轻,便想把吴丽让给他才上高中的儿子做媳妇。不料善良、懂法的儿子通知了太原那边, 2001 年 7 月 16 日吴丽获救。 此文刊出后,被国内 10 余家传媒转载,但太原晚报等传媒相继对此文的真实性提出质疑。山西日报、太原日报两家党报经过调查后确认,山西党报记者被绑架事件纯属子虚乌有。于是,山西省新闻工作者协会、山西日报社、太原日报社负责人联名对这则假新闻予以谴责。 13 月 2
5、9 日,该文作者季永峰承认纯属杜撰,并在第二天以传真的方式向家庭杂志发去致歉信。家庭杂志社随即向山西省新闻工作者 协会公开道歉,并从各地收回 10 多万本 1 月下半月的家庭杂志,并将责任编辑艾静解聘。 【点评】 从家庭杂志发稿的过程来看,其领导、编辑不可谓不认真,但假新闻最终还是出了笼。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他们总认为,来稿所说的事情是不是真实,什么地方失实,编辑无法一一核实,而且也没必要一一核实。因此,他们着重“细究”作者本人是否可信,反反复复找作者核实。然而,仅“细究”作者是否可信,无异于问道于盲。难道你能指望造假高手良心发现,和你说真话?其实,只要给太原方面打个电话,问问当地党报中有没有吴
6、丽此人,倒 可能事半功倍。 可见,虚假的社会新闻之所以屡禁不止,主要还是与传媒的领导、编辑的认识有关。然而,赞同家庭领导、编辑观点的不乏其人。最近就有同仁撰文,认为编辑“证实真实”难于记者,所以往往只能“信人不信事”。但今年的这则假新闻再次告诉善良的编辑,“信人”往往是靠不住的。 附带说一下, 2002 年 2 月 6 日华商报载文称:“家庭的这篇报道纯属没有事实依据的假新闻,被国内一家刊物评选为 2001 年国内十大假新闻之一。”所谓“国内一家刊物”,即新闻记者杂志也。但在本刊评选出的“ 2001 年十大 假新闻”中,并没有家庭的这篇报道。纵使新闻记者神通广大,也无法在 2001 年 12
7、月底评选“十大假新闻”时先知先觉,预测到 2002 年 1 月家庭杂志会刊出这样的假新闻。华4 商报为什么会出错?原来, 2002 年 2 月 5 日北京青年报在揭露家庭杂志的这篇假新闻时,列举了新闻记者杂志评选的“ 2001 年十大假新闻”,因为其中有一条假新闻是北京青年报所为,因此将其“遗漏”,这样一来,“十大假新闻”就成了“九大假新闻”。大概是华商报凑不齐“十大假新闻”,权将 2002 年的假新闻充数。人们 从中也许能再次悟到,假新闻是如何产生的。 【漫画】 文化新闻类 诗人汪国真卖字求生 【回放】 2002 年 3 月 19 日,四川日报报业集团所属天府早报刊发记者杨翘楚的报道昔日倜傥
8、诗人今日卖字求生称,据一位自称是汪国真好友的知名杂志编辑披露,曾红极一时的诗人汪国真近来生活窘困,遭遇连串不幸,不仅 2001 年复出以后的新作无人喝彩,现在竟连生计也成了问题,原因是投资火锅店失败。该报道还言之凿凿:汪国真由于目前每月收入不稳定,为了改善经济状况,本有书法基础的汪国真开始大练书 法,并为京城一些店铺书写招牌,以换取收入。无独有偶,这篇报道也出现在同一天的江南时报上,只是稍作修饰,题目改为昔日辉煌成过眼云烟 大诗人汪国真为钱所困。 4 月 26 日,汪国真将两份诉状送至北京西城法院,分别起诉作者杨翘楚和四川日报报业集团、江南时报社。他在起诉书中称,作为一名公民,5 原告有自己的
9、正当职业、稳定收入和安定生活。这篇报道完全违背了新闻的客观性和真实性,捕风捉影,甚至编造谎言,贬低、损毁原告名誉,给他的良好社会声誉和精神造成巨大损害。 【点评】 从天府早报此后有关汪国真的 后续报道来看,先前的那篇假新闻只是鱼饵,目的是钓汪国真接受该报专访以辟谣。于是,神圣的新闻报道便异化为一场游戏。假如新闻报道果真能为游戏,那么,黄毛小儿也可当高级记者。其实,即使是游戏,也有游戏规则。这等不遵守游戏规则之辈,倒是应该去卖字求生,岂能厕身于记者行列? 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文化人都不容亵渎。而作为报道文化新闻的记者,更是令人油然而生敬意,因为优秀的文化新闻是人类的精神食粮。而一旦文化新闻堕落
10、到与虚假为伍,那么则无异于精神鸦片,戕害的是人类的灵魂。值得注意的是, 2002 年有不少文化新闻都 在与虚假共舞,且都是重量级的譬如“金兀术墓葬惊现房山”、“千岛湖底惊现千年古城” 作为一个文化记者,必须时时扪心自问,我的所作所为,是否对得起“文化”二字?我生产的究竟是精神食粮还是精神鸦片?同时,也请新闻界的有识之士共同探讨,如何才能有效地遏止日益猖獗的“八卦文化新闻”? 【漫画】 6 政治新闻类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拟改名 【回放】 2002 年 3 月 22 日,金陵晚报发表记者刘泱的报道政协委员建议:“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可更名称,李 洪远、吴野等多位南京市政协委员在前一天建议,侵华
11、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可改名为“中国南京国际和平中心”,因为纪念馆在许多场合都被简称为“大屠杀纪念馆”,而值得纪念的并不是“大屠杀”本身。随后,该报就此问题展开了讨论。 3 月 24 日,华商报等传媒发表刘泱的文章大屠杀纪念馆改名引争议称,政协委员建议纪念馆更名一事“经当地媒体报道后,在市民中引起强烈反响, 80的市民坚决反对纪念馆改名。” 3 月 25 日,南京市有关部门表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不会改名,也没有让该馆更名的动议。与此同时 ,南京市有关市政协委员认为报道曲解了其发言的原意,他们从未建议纪念馆改名。 3 月 27 日,人民日报 ?华东新闻发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
12、遇难同胞纪念馆改名?不!一文,披露了事情的经过:“ 3 月 21 日,南京市政协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就保护和利用 4 处文物遗留(不含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问题进行视察。在随后举行的座谈会上,有委员说,遇难同胞纪念馆占地太小,建议在保留现馆、现名的前提下,征地 100 亩建一个公园,名称可考虑叫世界和平中心公园。” 【点评】 7 按照正常人的逻辑思维,新建一个“世 界和平中心公园”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更名”,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搞混的,因为这是风马牛不相干的事。但是,偏偏就是这样一个风马牛不相干的事,居然就相干起来。经过传媒的炒作,从政协委员提出要建“世界和平中心公园”
13、,变为政协委员建议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更名,再变为大屠杀纪念馆改名引起争议,原本子虚乌有的的事炒得就像真的一样。只是害苦了善良的读者,竟然当起真来,居然引起“强烈的反响”。 从小我们就知道“狼来了”的故事,原以为这只是童话寓言,因为稍有常识的人决不会犯这个傻。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犯这 样傻的人却时常可见。对于媒体而言,最宝贵的不是固定资产,也不是发行量,更不是广告收入,而是赖以安身立命的公信力。当“狼来了”的故事反复上演之日,也就是公信力寿终正寝之时。 当然,我们更愿意相信是金陵晚报记者听错了,或是理解错了,而决不是有意造假。 【漫画】 卫生新闻类 微波炉是恐怖杀手 【回放】 2002 年
14、4 月 23 日,生活时报发表短文莫忽视微波炉的危害称:8 “微波炉的微波在人身体上沿神经纤维造成乙酰胆碱(一种激素物质)的积累,即使微波炉的 微波发射极其微弱,也会引起许多疾病。微波炉的电磁外溢(由于采取了安全措施,这种外溢量很小)能造成永远不能愈合的烧伤,微波炉对食物的破坏十分可怕,煮过的或仅仅回了一回锅的、解冻过的食物,就不再有任何活性维生素了,只剩下一些热量在胃里滥竽充数。”该文先后被全国近六百家媒体转载,使许多消费者认为微波炉不再是厨房帮手而是恐怖杀手,因此不愿购买。这使得微波炉生产行业陷入困境,五六月份全国微波炉销售同比下滑 40。 7 月 8 日,微波炉龙头企业格兰仕紧急进京,就
15、该文进行辟谣,并将矛头直指美国某跨国公 司,称其为谣言散布者。全国家电标准委员会副主任王世和这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微波炉工作所产生的辐射比手机还要小。”他还说:“在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家家都使用微波炉,但从来也没有听说过他们出现缺营养的现象。” 【点评】 从严格意义上说,莫忽视微波炉的危害并不是真正的新闻,充其量只能算是“卫生知识普及”文章。但是,该文却给人以新闻的错觉,因为字里行间似乎表明,根据最新研究成果,微波炉有害健康。而且,在以后的扩散传播中,就是作为一条惊人的新闻来传播的。因此,将其评为假新闻并不为过。 其实 ,像“微波炉有害健康”之类的伪科学,在中国早已不是第一次出现,如“饮
16、隔夜茶容易得癌症”、“用铝制品盛食物会得老年痴呆症”等等。 2002 年还有“甜菊糖有害论”风行一时。可以断言,随着中国进入9 小康社会,人们对健康越来越关注,虚假的卫生新闻和伪科学普及文章也会越来越多。作为记者,除了自己必须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外,还要不耻下问,虚心向专家学者请教。当然,还必须防范某些利益集团为了挤垮竞争对手而不惜编造虚假的卫生新闻和伪科学普及文章。对此,传媒一定要多长个心眼,以免被人当枪使。 【漫画】 经济新闻类 央视全面封杀米卢广告 【回放】 2002 年 5 月 25 日,南方体育刊登文章米卢广告泡沫即将破灭称:“ 5 月 22 日,一位米卢的广告主打电话给记者,说刚刚接
17、到中央电视台广告部口头通知,要求广告主作好准备,撤换正在播映的所有米卢广告片。记者随即向中央电视台广告部证实,一位广告部的先生告诉记者,确有其事,米卢的广告片必须停播,广告主必须重新开发新广告片。这位广告部的先生还告诉记者,通知并未要求立即撤换广告。由于事发突然,考虑到广告主更换广告片需要一段缓冲时间,央视决定在 6 月世界杯赛事后,全面禁止以米卢形象拍摄的广告片。” 5 月 27 日,同样的报道略经修改,又在 21 世纪经济报道、天府早报、华商报等报纸上发表。于是,一场有关“米卢广告”是否应该禁播的大讨论就此轰轰烈烈地拉开10 序幕。 6 月 4 日,“米卢广告被禁”的说法被中央电视台广告部
18、主任郭振玺明确否认。他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外国人给中国产品做广告怎么能说是坏事呢?加入世贸组织的中国,要的是依法办事。法律不禁止的,当然可以做。”与此同时,国家广电总局也明确表示,此事纯属谣传,该局从未下达过这样的通知。国 家工商总局广告司有关负责人则回答说:“从来没有听过这样的消息,更不会是我们发出的通知。” 【点评】 或许是为了表达对米卢大做广告捞钱的不满,或许是为了迎合一些人的喜好,或许是出于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米卢广告被禁”这样的假新闻便应运而生。如今,新闻造假者已跨过了低级阶段而向高级阶段迈进,越来越懂得受众心理。受众喜欢什么,他们就编什么,而且编得合情合理、天衣无缝,让人无法不信。即使被揭穿,也不至于遭到受众痛斥,因为他们表达了受众的某种潜意识。 当然,作为一条虚 假的经济新闻,“米卢广告被禁”所造成的损害最多不过是断了米卢的财路,好像还不至于损害国家利益。然而,另一些虚假经济新闻的危害则要大得多:如“证监会和上交所将推荐六只蓝筹股”、“新股发行全流通”等假新闻扰乱了证券市场,“全国 96项目招投标失灵”、“三峡大坝出现大裂缝”等假新闻则可能使人民对中国的经济建设丧失信心。可见经济报道绝非无关宏旨,而是关系到国计民生之大事。对此,不可不慎。 【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