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畅销很好 常销更棒 “茅盾文学奖 ”图书热带来的启示 光明日报 ( 2011年 10月 10日 12 版) 一位读者正在北京西单图书大厦翻阅书籍。本报记者 王国平摄 随着第八届茅盾文学奖的揭晓和颁奖典礼的举行, “茅盾文学奖 ”成为近来这段时间的一个热词。打开 “全球最大的中文网上书店 ”当当图书的首页, “那些和 茅盾文学奖发生过关系的作品 ”的大幅滚动专栏一下子映入记者眼帘。专栏中,新鲜出炉的 5部最新获奖作品:你在高原、天行者、蛙、推拿、一句顶一万句,占据了首要的位置;部分往届的获奖作品如白鹿原、长恨歌等,也被重新集中陈列,成为吸引读者选择的热点。在实体书店的书架上,获奖图书几乎在一夜间
2、全部加上了 “本书荣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的腰封。北京图书大厦最新的每周图书销售榜中,已面市两三年之久的一句顶一万句、推拿、天行者等书再次上榜。不少读者表示,自己正是被 “茅奖 ”吸引而关注到这些书和作 家。茅盾文学奖对图书市场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茅奖 ”品牌带热书市 在这一届的获奖作品中 ,天行者和推拿均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出品 ,成为唯一有两部作品获奖的出版社。记者还注意到 :“茅奖 ”自 1981年设立、次年开始首届评选以来 ,至今已历经 8届 ,共有 38部作品 (正奖 36部 ,荣誉奖 2部 )获此殊荣。据统计 ,自第一届 “茅奖 ”始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作品就从未缺席 ,迄今累
3、计获奖作品达 17部 ,几乎占获奖作品的半壁江山 ,是获 “茅奖 ”最多的出版社 ,充分显示出这家拥有 60年历史的文学出版社自觉的文化担当。 正因如此 ,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潘凯雄对 “茅奖 ”和图书市场的关系有更多的感知和思考。他表示 ,“茅奖 ”对市场的影响力现在已毋庸置疑 ,其原因正是因为广大读者对 “茅奖 ”的关注 ,这说明拥有 30余年历史的 “茅奖 ”已渐成品牌。 “虽然每次 茅奖 也都会引起一些争议 ,但这很正常 ,因为阅读本身就是一件多口味的事情。 茅奖 多年积攒起来的吸引力和它对图书市场的拉动 ,目前在各个文学奖项中还是最为突出的。 ” 以此次的获奖小说、 2009年出版的推
4、拿为例 ,在此次获奖前 ,其发行量近 5万册 ,这在当下的文学图书市场上已属不易 ;“茅奖 ”评选结果揭晓后 ,人民文学出版社在不到一周的时间内就又接到了 8万册的订单 ,和过去两年的总销量相当。由此来看 ,推拿已经称得上是一本畅销书了。 同时 ,获奖作家的其他作品也常常会被重新关注 ,成为市场热点 ,进而带动销售。 “让好书永远在书架上 ” 有心的读者可能已发现了这样一个现实 ,近几年来 ,一部图书的生命力越来越短 ,很多书变成了 “快餐 ”,喧嚣一时之后即难觅踪影 ,特别是当代文学新作 ,虽然其中会不时出现一些“畅销书 ”,但 “常销书 ”却越来越少。 根据多年的工作体会和观察 ,潘凯雄认
5、 为 ,以关注现实、注重整体品质的大多数获 “茅奖 ”作品 ,不仅在短期内畅销 ,而且经过时间的检验 ,往往会成为历久不衰的 “常销书 ”。 据不完全统计 ,人民文学出版社获得茅盾文学奖的 17部作品 ,各种版别共计销售近 650万册 ,成为名副其实的常销书。相关工作人员表示 ,所有的获奖作品 ,发行量尽管不尽相同 ,但每部年年有加印则是不争的事实。 人民文学出版社当代文学编辑室主任赵萍告诉记者 ,“获 茅奖 作品的生命力的确比较长久 ,即使多年前的获奖作品 ,现在也还是不断地在重印 ,每年都在销售。这样累积下来 ,总量也很可观。 ”其 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1994年的第四届 “茅奖 ”作品白鹿原迄今已累计销售134万册 ,2000年的第五届获奖作品尘埃落定累计销售也近百万册。 潘凯雄说 ,“我们更看重生命周期长的、能够经受时间检验、在文学史上留下痕迹的作品。 ”对广大读者而言 ,这也应该是更值得他们选择的。正如赵萍所说的 ,人民文学出版社追求的目标之一就是 “让书架上永远有我们推出的好书 !” (本报记者 吴 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