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本科毕业论文 ( 20 届) 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公民参与的限制性因素及其解决途径 所在学院 专业班级 行政管理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职称 完成日期 年 月 目 录 摘 要 . 1 Abstract . 1 前 言 . 2 一、现阶段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现状 . 2 二、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限制性因素及其原因分析 . 3 (一)公民自身存在的限制性因素 . 3 (二)公共政策制定者存在的限制性因素 . 3 (三)公民参与机制存在的限制性因素 . 4 三、加强和改善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公民参与的对策思考 . 5 (一)构建参与型公民文化,提高公民的参与素质和能力 . 5 (二)转变政府观
2、念,培养具有新管理技能的政策制定者 . 5 (三)在公共政策制定中,完善政府和公民的参与机制 . 6 四、结束语 . 8 参考文献 . 9 - 1 - 摘 要 公共政策制定是政府行政管理的核心环节,关乎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保证公共政策的公共性、公平性、合法性和稳定性,有必要让公民参与到公共政策制定中来,以建立政府与公民的互动关系。然而在公共政策制定的过程中,公民参与还存在着很多的限制性因素。本文从我国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众参与现状、存在的问题和改善措施三个方面对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 与加以论述,以启发对这一问题的重新认识和提供进一步分析的思路。 关键词 公共政策;公民参与;限制性因素;解决
3、途径 Abstract: Public policy is the core link of government management, for countries and peoples fundamental interests. In order to guarantee the publicity, fairness, legitimacy and stability of these polic ies, it is necessary for the citizen to participate in public policy formulation and to establ
4、ish the government and citizens interactive relations. However, in the process of formulating public policies, the citizen participation still exist many restrictive factors.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three aspects: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the present situation, the problems
5、that exist in Chinas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the process of public policy formulation and their improving measures, which inspires people to consider once again and provide further analysis. Key words: Public Policy; Citizen Participation; Restrictive Factors; Solution - 2 - 前 言 公民参与是现代社会民主制度赖以存在的基础
6、,我国公共政策制定机制的完善离不开公民的政策参与。 有效的公民政策参与,有利于实现公共政策的科学化 、民主化;有利于实现和扩大公共政策体系合法性基础;有利于促进公众监督及保证政策的公共价值 。胡锦涛总书记在 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指出“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制定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公共政策原则上要公开听取意见”。 1科恩也在论民主中也指出:“民主过程的本质就是参与决策,政府的每一项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都离不开公众”。 2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由于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变导致中国社会形态的改变,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层面的改
7、变,伴随着改革 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政府的行政管理理念正从传统的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理念向现代的民主政治行政理念转变,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和政治民主化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公民参与已成为 民主 政治的必然趋势。 目前,我国公民在参与公共政策的实践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研究转型期我国公民公共政策参与所面临的困境,对于维护公民合法权益及推进我国公共政策民主化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现阶段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公民参与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实践和探索。伴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 的发展 ,在 我国宪法和法律保障下 , 公民参与 公共 政策制定也
8、已取得长足进步。 主要表现在以下二个方面:第一、公民参与的热情不断提高,公民参与行为也日趋活跃。特别是市场经济发展以来,公民有了进行利益表达的愿望和要求,迫切的需要从政策的制定上就开始向自己有利的方向靠拢。第二、公民参与的方式逐渐多样化和制度化。 建立并逐步完善了信息公开制度、选举制度、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以及与公民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建立和完善了实行决策的论证制度等。通过切实有效的法律和制度措施,从更广和更深的层面上保证了公民参与 公共政策制定, 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发展,推进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成功案例有:浙江温岭新河的民主恳谈模式。 民主恳谈 是由党委主持,邀请
9、当地人大代表,相关的各社会利益群体以及与决策事项有关的群众参加,其他群众自愿参加,各个代表就政策问题进行讨论、研究、反馈、修改等过程,最终做出决策的新型基层民主形式。温岭的 “民主恳谈”的方式实现了公民与人大代表的沟通、人大代表与政府的沟通,最终实现人大代表和公民对财政预算决策和监督过程的参与,是公民有序参与政府预算决策和监督的创新性试验和改革。这种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方式,一方 面,它有利于提高公民政治参与的热情,同时整个制定过程保证了公民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大大增强了公民对政府的信任;另一方面,有利于政府官员、人大代表和公众对民主理念的更深理解,使最后通过的预算方案 得
10、到公众广泛推广,并获得巨大的成效。 然而, 我国公民参与政策制定毕竟还只是处于起步阶段,在公民参与的扩大和发展的过程中, 仍 存在许多问题。公民参与 公共 政策制定的范围、层次 等 仍然受到很大限制 , 公民参与权的实现不可避免的陷入一些困境。 总的来看,目前公共政策的整体趋势有:一、公民参- 3 - 与不足,对公共政策的有效性差 ;二、公民参与机制的不健全,公民参与的法律制度和程序缺失。 联系到近年来一些公共政策制定实施案例, 如 2008 年北京 实施的禁止小排量汽车上长安街的政策, 政策实施后对缓减北京交通虽有一定的成效,但是在政策制定过程中缺乏合法性,既不符合中央精神也不符合广大民意。
11、 北京的交通限行政策违背了重大行政决策程序的常规, 即 公共政策制定 在 涉及重大行政决策事项的,政府应当适用重大行政决策程序,举行听证会。 此 限行政策涉及全市 356 万车辆车主以及每年数以百万计进京办事车辆,如此广泛影响的政策居然在决策前连听证会也没有举行, 公民参与的 不及其程序的缺失, 不能不说 在整个政策制定过程 上存在巨大瑕疵。 二、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限制性因素及其原因分析 虽然近几年有关公民参与的法律制度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实践中也采取了多种参与方式,但转型期在公民参与的扩大和发展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和矛盾,阻碍着公民参与政策制定的过程。就当前我国公民参与公共
12、政策制定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而言,其限制性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公民自身的限制;公共政策制定者的限制;公民参与机制的局限。 (一)公民自身存在的限制性因素 1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我国的传统政治文 化是封建政治文化,它所形成的“官本位”思想,臣民意识等本质上极大地压抑我国公民的参与。长期以来,使我国公民形成一种消极、被动的政治心态。乃至改革开放至今,很多公民很难以主体的身份地位主动地参与到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来,公民的“政治冷漠”现象仍普遍存在。最主要的表现是公民参与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较差,绝大多数公民缺乏参与主体意识,认识不到至自己是国家的主人。公民在政策参与意识上的淡薄是公民参与的巨大障碍。 2
13、公民自身知识水平的限制 公民 政治参与 是指公民 直接或间接地以各种方式对与其 利益 相关的政治活动施加影响的活动,其目的是使自身的利益在公共政策中得到最大的满足 。 3现代公共政策往往带有较强的专业性,在理论方面,普通公民常常不能理解政策质量标准中包含的知识,所以他们可能会对专业领域或科学界认定的政策质量标准无法提出质疑。在能力方面,他们是否具有参与政策应该具备的沟通技巧,是否充分地理解政策过程和决策方式,是否充分理解公共问题解决的利益取向等。普通公民在政策参与上对理论知识和参与能力的欠 缺,都是造成公民参与的巨大障碍。 (二)公共政策制定者存在的限制性因素 1“经济人”角色的困境 正如英国
14、古典经济学家亚当 斯密所言, 政府的“ 经济人 ”角色 具有自利性,追求自身利益是其经济行为的根本动机 。 4公共选择理论从理性经济人假设出发,也认为任何形式的政府都必然具有自利性的要求和冲动,政府自利性通过政府官员维护、追求自身利益表现出来。 作为自利的、理性的效用最大化者, 行政主体 常常会把 公共 政策制定与执行权变成谋取- 4 - 自身利益的工具。而为了谋取利益, 某些 行政主体便会阻碍公民在 公共 政策 制定 过程中的参与,封锁政府与 公民之间 的双向 沟通的渠道,从而垄断 公共 政策 制定 过程,增加公民参与的障碍。 重要表现有:造成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公民参与的代表性和广泛性的欠缺
15、。公民参与的代表性和广泛性的欠缺是指部分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为了达到体现自己意志的公共政策能够顺利出台这一目的,通过操纵公民参与,导致公共政策过程中缺乏代表性和全面性。 5虽然,近几年,部分政府和职能部门非常重视公民参与,在政策出台前广泛征求公民意见,召开大型听证会等。但是,由于参与公共政策的公民产生方式不尽合理,参与的公民由上级指定或非通过制定化地严格程序产生,把与政府部门 意见相左的公民排斥在外等情况。 2传统决策的影响 传统的决策是一种科层制的、自上而下的模式, 且 权力 性 影响力是社会组织赋予的,是一种法定的职位权力 , 担任了某种职务,便有了这个职务相应的法定权力 。当 行政主体认为公
16、民参与 在某种程度上 剥夺了原来由他们所掌握的各项资源时 , 他们对公民参与 公共政策制定 的态度 将会 是消极甚至是抵触的。 主要表现有:部分政府部门及其职能机关忽视公众对政策制定的参与作用。这些政府官员凌驾于公众之上和为民做主的观念比较浓厚,把制定政策看作是政府自己的事 , 无视公众的参与。 6还有一些政府官员只重视 公众形式上的政治参与,局限于对民意代表、官员的选拔和监督上;相反,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众参与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公众在政策制定中的主体地位被削弱。 (三)公民参与机制存在的限制性因素 1公众和政府信息不对称 经济学上的信息不对称理论是指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各类人员对有关信息的了
17、解是有差异的;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人员,往往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贫乏的人员,则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 7在公共政策制定中,公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有序化的关键是信息对称。然而公众与政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是客观存在的,政府在获取信息上具有 天然的优势,而政府也有保守一部分信息,尤其是对于自己不利的信息动力。最后,由于公众和政府的在信息上的不均衡,加剧排斥公众参与的程度,其结果是公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程序进一步缺失,导致公众参与的进一步无序化,最终导致公民和行政官员之间信任危机加重。 2制度化缺失 公民参与的制度化缺失,造成政府与公民的关系带有较大的随意性和主观性,损害了社会资本的投资效益 。 8从目
18、前来看,参加投票选举、听证、信访等 都 是公民参与的主要方式,公民参与的制度化缺失,政府有关公民参与的制度化建设与公民的利益表达需求之间存在着矛盾 , 使得公民即使有参与的愿望也无法实现 ; 即使能参与,参与的效果也要大打折扣。 如近几年,公民参与的网络化也渐渐开始盛行 。 可是,网络政治参与的立法体系滞后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制度规定之间各自为政,不能相互提供有效地支持配合,还没有完全建立起以保证公民正常进行制度参与的完善系统的法律制度及运行机制及法律规范。 3公民参与渠道不完善 随着社会的发展,公民参与可以通过很多渠道, 选举制度、听证会制度、信访制度、民意调查制度、与人大代表接触这些能够引
19、起广泛参与 , 但是 现实表明 在很大程度上这些都只是一种形式,其具体功效还有待提 高。 比如说听证会,到底有没有多听群众们的意见谁也说- 5 - 不清, 而那些相对比较正式的渠道又大多是官方的, 老百姓们甚至觉得和自己“格格不入”,公众参与的广度和深度都严重不足。 三、加强和改善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公民参与的对策思考 一个完美的民主社会,既要有积极性的公民,更要有积极性的政府。面对上文所提到的公民参与公正政策制定所面临的问题,在深刻分析其形成原因的同时也找出相对应的政策。笔者认为具体对策主要包含三个方面:提高公民素质;转变政府观念,培养具有新管理技能的政策制定者;完善政府和公民的参与机制。 (
20、一)构建参与型 公民文化,提高公民的参与素质和能力 1构建参与型公民文化 阿尔蒙德认为“民主国家为普通人提供一个有影响力的公民参与决策过程的机会”。 9要积极建立公民参与民主型政治文化,不仅有利于公民转变传统观念,认识到公民参与不仅是自身的一项权利,也是应尽的义务,通过正当的渠道实现自己的意志和利益,也有利于政策主体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当参与到的议题具有专业高度时,我们既要用专业的方法来解决,同时也要充分考虑普通民众的需求,在二者之间找到一个很好的平衡点。参与型文化的建设首先可以从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水平着手,尤其是农村等 物质条件比较落后的地区;其次,提高公民的政治素质和法律意识,并对公民参与进
21、行正确的引导,从而提高公民参政议政的质量和有序性,根本上确认公民在决策参与中的主体地位,倡导一种积极的公民资格和强烈的公民精神;最后,执政党先进的执政理念的支撑。有助于提高公民的参与意识,以人为本理念内蕴着执,政党对公民的基本权利,它对于培育和提升我国社会成员的公民意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0 2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质和参与能力 公民的文化素质以及政治参与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水平。当务之急就是要求我们提高公民的综合 素质,增强其参与能力。一方面,政府要加大教育投入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质,公民也要通过教育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政治素质;另一方面,提高公民的参与技能,这直接影响着公民参与
22、公共政策的广度和深度。具体的参与技能包括学习能力、理解能力、沟通能力。公民要有主动学习意识,掌握学习方法;理解政府公共政策制定过程方式及其公共利益决策取向,全面了解和掌握党的方针政策;再通过沟通使得政府和公民进行互动,彼此对话、讨论、互相学习等方式来进行,不断提升沟通能力是公民参与有效性的重要保障。 (二)转变政府观念,培养具有新管理技能的政策制 定者 1加强构建服务型政府 政府部门要努力改变原先的自上而下的权威型决策惯性,作为公共政策制定中的主体,政府要努力改变“经济人”角色的困境,使之向 “服务型”政府转变,将公共政策制定过程在认识论上理解为是一个“形而下”到“形而上”的过程,而政策执行过
23、程在认识论上是一个“形而上”到“形而下”的过程,整个政策过程在政策主题和政策客体的关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即所谓的“上下来去”政策过程模型。 11 2加强沟通与倾听技巧 - 6 - 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首先通过各种方式让政策制定官员认识到倾听人民心声的 重要性,且愿意与人民坐下来面对面对话沟通,但仅有这些还不够,政策主体还要学习倾听的技巧。要建立有效的倾听关系,达到沟通的目的,政策官员在与人们的互动过程中应表现出关心与学习的态度,以建立户对关系和平等对话机制;及时提出质疑、询问;探索和评估对话内容的意义,理解对话的深层含义;确保将倾听当作公民参与的必要行动,而不是应付的工具,通
24、过政策制定者和公民的有效沟通和交流来不断增加双方的信任度。 3积极构建学习型组织 学习型组织是一个能熟练地创造、获取和传递知识的组织,同时也要善于修正自身的行为,以适应新的知识和见 解 。 12在建立学习型的组织,政策制订者才能够不断接受到新的东西,学习新的管理技能,从而更好的为公民参与到公共政策过程中来服务。通过学习型组织的建立,尽可能的降低公民参与政策制定过程中成本的花费,又能提高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效率。值得学习的案例有:近年来,浙江省政府考核不再搞 GDP 竞赛,大力狠抓各级党组织的学习型党组织的建立,卸掉不合理的“政绩枷锁”,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教育培训,全面提高领导干部的创造力、决策
25、力、执行力。提高干部素质,教育先行,从省里到基层每个市县到“人文大讲堂”,听讲已成为浙江省干部的必 修课。 13 (三)在公共政策制定中,完善政府和公民的参与机制 1改变我国公民与政府信息不对称现状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服务型政府,完善各类公开办事制度,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 1一方面,作为政策制定主体,政府和行政人员要摆脱政治文化传统的消极影响,摒弃保密观念,要意识到信息公开是现代政府的必然要求,明确行政信息公开的目的是建立一个透明政府,从而为公众参政议政提供保障。大力推动行政信息的资源共享,使行政信息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服务,切实杜绝信息不对称现象的继续恶化,要充分尊重公众的权利
26、主体地 位,并通过制定制度等形式对之加以确立和巩固,这样有利于调动公众参与行政信息公开积极性。作为公众,面对信息获取的不对称,应及时向政府行政机关反映,要求其公开其保有的行政信息,不涉及国家机密的,从而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监督政府的行为。另一方面,政府行政部门应当积极拓宽公众获取信息的渠道,广泛和深入地收集能够反映社会普遍关心、涉及公众利益、公众反映强烈以及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信息,针对性的公开行政信息,增加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如: 2008 年 5 月 1 日,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式施行,把公民与政府紧密相连。 以后的每一 年,公民知情权都在得到不断的保障。 涉及政府工作的各个方面、与公
27、众生活相关的各种政策,都将 “ 暴露于阳光之下 ” ,敞开面对公众。如南京市政府的“市民论坛”政府官员可以听到普通市民的真心话和他们内心深处的心声,大大加强了政府和公众的沟通与交流。 2加强公民参与的制度化和程序化建设 公民参与既是公民的一项权利,也是一种义务责任,政府必须通过相关的制度来保证实施。通过法律、法规、规章等明确规定公民参与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的范围、途径和方式。无论是国家立法机关制定法律,还是国家行政机关或地方立法及行政机关制定法规、规章,凡是法律、法规、规章调整的事务具有公民参与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的,都应在相应法律、法规、规章中明确规定公民参与的范围和方式,最后是以法律、法规、规章
28、的形式明确规定公- 7 - 民参与的程序与方法,只有在民主权利保障制度健全的情况下,公众才有真正行使参与权利的可能性。此外,公众参与政策制定的方式和程序有多种多样,为了保障公民参与的有效性与公正性,还应当以法律、法规、规章明确规定各种不同类型、不同形式的公民参与的程序与方罚,充分保障公民参与的实施。温岭的“民主恳谈” , 就 是政府与公众双赢 , 印证的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生态 公民有序政 治参与。 3完善和拓宽公民的参与渠道 要将公众的利益诉求转变为公共政策,就必须有通畅的表达渠道,使这些诉求输送到公共政策的制定者 政府手中,进而成为制定公共政策的素材。 一是健全和完善选举制度。选举权是公民有序
29、进行政策参与的最重要、最直接、最广泛的政治权利。从我国现有的选举制度来看,最主要的问题是:由于缺乏合理的竞选制度,选民对被选举人的了解程度很弱,直接影响了选举权的行使和选举的效果。同时,还要进一步健全基层自治组织和民主管理制度,完善公开办事制度,完善对当选人的监督和罢免制度,确保当选人能真正接受选 民的监督和制约。进一步扩大公民直接参与选举的范围和领域,比如,企业、事业单位的民主选举、国家机关内部官员的民主选举、社会团体的真正民间意义上的选举等等。 二是进一步强化听证会制度。听证的内容和形式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公开性,可使各方面的意见直接反映到立法行政机关,让行政活动的进行直接接受人民的监督,从
30、而增加立法的透明度和法律的可行性。我国于 1996 年颁布的行政处罚法引入了行政听证程序, 2000年通过的立法法又规定,在行政法的起草过程中为广泛听取意见可以采取听证会的形式。14所有这些,都为我国实行听 证会制度铺平了道路。 三是进步一步加强信访制度建设。信访制度在我国已经有 50 多年历史,它是宪法赋予公民的权利。实践证明它也是公民政治参与的重要途径。但是由于我国信访制度的不健全,还不适应广大公民政治参与的需要,应既是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完善,减少信访中的堵塞、滞留等现象,避免越级上访、重访和纠访现象的发生,特别是健全和完善处理反馈信访的科学机制,为公民进行信访行为提供安全、快捷、高效的通
31、道。 四是建立民意调查制度。建立民意调查制度是实现人民主权原则的需要,也是加强政府服务和政策制定的需要。公众作为社会生活的主 体 ,处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的第一线,对政治、经济、社会等各类问题有切身感受 ,有真知灼见,最有发言权。通过民意调查,不但激发了公众政治热情,培养和增强公众的民主意识、参政议政能力,而且也推动了政策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宣传政府的政策,获取国民的理解和支持,掌握民众对政府服务的满意程度。浙江法治在线网调查显示, 94.5%的人期望,民意调查纳入公共政策制定的程序。 15 五是加强社区建设。通过社区建设,培养具有现代性的公民。通过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地方公共政策,凝聚社区共识,培
32、养社区的自主能力,让社区居民共同进行公共事 物的建设与管理。因此,社区建设的有效参与也正是提供检验公民参与意识与能力的机会与场所。 六是大力推动网络社会中公民参与。公民网络参与是同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应用的普及而兴起的一种崭新的政治参与类型。网络参与低成本、高收益的特质和政府参政的高度重视促成了公民网络问政热情的高涨公民通过网络对政治信息的获取、分析,形成对政治事件或政治决策的价值判断,表达支持或批评的意见,通过网络可以较快的反馈到决策层,使公- 8 - 共决策的制定更好的反应公众的需求。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中国政府全面启动“政府上网工程”。截止 2009 年底, 中国已建立政府门户
33、网站 4.5 万多个, 75 个中央国家机关、 32 个省级政府、 333 个地级市政府和 80%以上的县级政府都建立了电子政务网站,提供便于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各类在线服务。 16中国电子政务建设可以大大提高各级政府工作效率和政务公开水平。近年来安徽芜湖张先著事件引起的“乙肝歧视案”、“孙志刚事件”等影响重大的政治参与事件,向我们揭示了:网络正成为中国人民表达意愿,影响政府决策和立法的重要政治工具。 七是培育公民社会。公民社会是指独立于国家和政府之外的所有民间组织的总和,其组成要素是各种非政府所属的公民组织 ,包括非政府组织( NGO)和非营利性组织( NPO)。它们又被称为介于政府与企业之间的
34、“第三部门”。 17公民社会可以在公共政策过程中积极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利益要求,公民可以通过媒体或民意机关向政府陈诉。同时,非营利组织也有助于公民社会的发展,培养民主社会的公民能力,独立建立起民主运作机制,形成一种社会自治模式,提高人民学习民主政治的能力。 18同时,在面对专业议题又缺乏合适参与渠道时,非营利组织不但可以给公民提供必要的专业知识,还可以组织有相同使命的公民共同为某一议题努力,使之朝社会的公益发展。在现代社 会中,公民的民主自由理念、法治精神等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公民社会中的自由结社、自我管理的社会生活逐步养成的。 19 4 合理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 虽然中
35、国与西方的国体和政体截然不同,但西方国家在推动公民参与实践方面的成功经验对我国来说,仍有借鉴学习的必要。西方国家的政府为公民参与创造了很多的机会,公民参与也对政府的治理效果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罗伯特 D 帕特南二十多年来的调查表明,美国公民政治参与对代议制政府的影响巨大。比如,各个地方政府在治理原则上是相同点的,但是治 理效率的差异极大。他的结论是:治理的质量取决于市民参与的强弱。 20另外, 2002 年的法国总统大选,最终由于公民的积极参与,才选举希拉克为总统,这就维护了法兰西的民主制度。这种结果是公民间接参与了公共政策制定带来的。此时让世界对公民参与的公共政策制定的作用刮
36、目相看。而在我国,间接政策参与作为一种制度安排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但在运行过程中存在明显的问题,现实情况是,选民联名提出的候选人难以受到重视并成为正式候选人,且由于对候选人情况介绍不够,选民对候选人所知很少或基本不知,这就使间接政策参与流于形 式。总之,公民参与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发展潮流。我们应该坚持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我国的国情,借鉴人了文明的有益成果,认真研究和借鉴西方国家公民参与的有益经验和教训,建立健全公民参与机制们积极推进公民参与,不断探索适合我国的公民参与的路径。 四、结束语 新时期,我国公共政策制定与公民参与正面临着种种挑战,要实现政策制定的民主化与科学化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因此,根据我国政策制定的实际和现阶段公民参与的现实状态,构建有序、高效的公民参与公共决策的模式,将有序的公民参与纳入到公共 管理过程中,在公共政策制定中积极融入有效的公民参与;将公民积极参与的热情和行动与有效的公共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