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本科毕业论文 ( 20 届) 中国转型期公平与效率关系处理的研究 所在学院 专业班级 行政管理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职称 完成日期 年 月 目 录 摘 要 . 1 Abstract. 1 前 言 . 2 一、公平与效率的内涵、关系及现实意义 . 2 (一)公平与效率的内涵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二)公平与效率的辩证关系和现实意义 . 3 二、公平与效率关系处理的历史回顾与现状分析 . 3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对公平和效率关系的处理 . 4 (二)转型期公平与效率问题的现状分析 . 4 三、转型期妥善处理公平与效率关系的措施构想 . 6 (一)改革和完善分配制度促进再分配的公平 .
2、 7 (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整体效率 . 7 (三)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统筹各方面平衡发展 . 8 (四)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 8 四、结束语 . 9 参考文献 . 9 后记 . 17 1 摘 要 公平与效率是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关系,根据不同的历史背景,呈现出不同的主次关系,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因而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就不断根据历 史背景更新和实践着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根据当时国情,提出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使得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的收入水平大幅度增加,但与此同时贫富差距急剧扩大,社会资源分配使用不公等问题阻碍了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3、因此在我国社会转型升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时期,需要重新调整和定位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本文先从分析公平与效率的内涵和辩证关系入手,再到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对公平与效率这对关系的认识和实践历程,从理论到事实上为本文的研究提供理论与事实上的依据以及历史借鉴,然后进一步分析了现 阶段转型时期公平与关系失衡带来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措施。 关键词 中国转型期;公平;效率;关系 Abstract: Unity of equity and efficiency are both opposite and contradictory relations, according to the dif
4、ferent historical backgrounds, showing a different relationship between primary and secondary, have a decisive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and is an enduring topic. Rehabilitation China established yilai, on constantly under history background update and practice with fair and eff
5、iciency of relationship, especially reform and opening up yilai, under then conditions, made has “efficiency priority, balance fair“, makes in China of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constantly enhanced, people of income level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but meanwhile rich and gap sharp expanded, soci
6、al resources distribution using unfair, problem hinder has social of further development, therefore in in China social transformation upgrade, construction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al of history period, need again adjustment and positioning fair and efficiency of relationship. Key words: Transition
7、of China; Fairness; Efficiencyduring; Relationship 2 前 言 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而转型期实质上就是当社会高速发展到一定状态时在通往更高层次的社会状态所遇到的瓶颈期,其实也就是认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的时期。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质上是提升效率解放发展生产力,达到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追求公平与效率有机统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1。而现阶段出现的诸如国内各区域和城乡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悬殊等问题是公平与效率关系的失衡,而这种关系的失衡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社会主义条件下应有的关系。本文先分析公平与效率的内涵
8、和辩证关系入手,从理论上表明了研究公平与效率的必要性,再从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对公平与效率这对关系的认识和实践历程入手,为本文的研究提供历史借鉴和事实依据,最后分析现阶段转型时期公平与关系失衡带来的现状,进而提出一些措施。 一、公平与效率的内涵、关系及现实意义 自柏拉 图时代以来 , 关于效率和公平问题就一直作为一个持续的热点问题,古今中外的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公平与效率这对矛盾关系在不同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发展阶段下有着有不同的具体表现形式并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持续的深远的影响,因而效率与公平这个话题有着持续的活力。 (一)公平与效率的内涵 古往今来的学者们分别从不同的角
9、度对效率和公平本身概念进行了很多不同的阐释。对于效率的解释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一是关于投入与产出之间比例的效率,主要是要素的投入与产出的比例,是一种微观上的效率 , 一般来说并不涉及到公 平问题。二是经济学家帕累托提出的帕累托效率:对于某种经济的资源配置 ,如果不存在其他可行的配置 ,使得该经济中的所有个人至少和他们在初始时情况一样良好 , 而且至少有一个人的情况比初始时更好,那么这个资源配置就是最优的,也是有效率的 2。综合的来说就是对社会资源要素的配置所到达的一种重新分配任何一种资源都不可能增加一个人福利的同时不减少另外一个人的福利的状态。经济学者们在经济学的领域讨论效率公平的问题时普遍
10、都采用这一效率的概念。三是社会整体上的效率 , 是指提高社会生产对于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生活水平和促进社会整体 有效发展的能力程度。也就是社会成员进行有效实践活动并以不反作用于整个社会程序和谐运转为指标的效率。笔者认为讨论转型时期的中国的效率,应该是社会整体上的较为宏观全面的效率,即是能使社会和谐发展的整体的效率。 理论的系统的公平的概念产生在社会的各种利益分化后, 公平作为一种 “ 抗议性理想 ” 3具体是产生于私有制之后 , 出于对合理化划分利益的需求。就像休漠所说的“自私是建立正义的原始动机” , 公平实质上是一种较为主观上的价值判断,在不同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时期下,不同的阶级对于公平都有不
11、同的认识。因而很难对它进行确切 的全面的定论。本文的公平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公平,社会公平是衡量社会主义价值的重要尺度,社会主义的公平是维系社会和谐的整体公平 ,是在一定的历史阶段里被当时社会绝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接受3 的各利益主体之间利益平衡的关系及其合理程度 ,具体而言就是对各个社会成员之间关于社会的经济、政治等各个领域相关利益的分配的合理性,以形成一种为绝大多数人所认同和接受的利益分配模式关系从而使整个社会系统达到和谐的状态。从动态过程的角度 ,公平包括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三个方面 4。 起点公平是指社会各阶层之间通道顺畅、进入的机会和 条件均等 ,且面对相同竞争每个社会主体之间起
12、点相同;过程公平是指社会主体参与各类社会活动的过程要平等透明; 结果公平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每个社会成员都能获得与其付出相符的回报,这个回报不仅仅是经济上的还可以包括精神等任何方式的,而在起点和过程公平的得到保证的前提下 ,才有可能获得结果上的公平。 (二)公平与效率的辩证关系和现实意义 由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 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的本质可以看出社会主义本身包含了处理公平与效率这一对矛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主要包括在提高效率方面,而消灭剥削和消除 两极,实现共同富裕则主要是公平范畴。而公平与效率作为矛盾的双方,具有对立统一性。其对立性主要表现在过分强调公平会影响社会
13、主体的积极性,进而降低了效率,从整体上影响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过分强调经济效率 , 又会损害到公平,导致贫富差距等公平问题。 而其统一性表现在公平与效率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互为因果:一方面 ,是公平提供了提升效率的社会保证 5只有公平的社会环境才能激发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 才能促进效率的发展从而推动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 , 效率又是公平的物质基础 , 只有提高效率丰富了物质财富, 真正的合理满足了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才是社会主义公平 。 由上可知,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的现实意义在于其关系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健康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 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14、失衡 不仅违背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并且如果不及时矫正终将危及到政治经济环境的稳定和社会可持续 健康发展,造成贫穷落后或者是社会动荡,与我们社会主义解放发展生产力,消除剥削消灭两极分化的本质不符,甚至于会危及到人民当家作主。 根据社会现状,动态认识和适时发展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实现效率与公平的有机统一,有助于可持续科学发展 观的实现,有助于社会资源的更加合理配置,有助于协调社会各阶层的关系从而稳定社会秩序提高社会发展效率,最终有助于向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转型升级。 二、公平与效率关系处理的历史回顾和现状分析 社会公平与效率作为矛盾双方,是根据不同的历史背景而不断变化发展的,因而一个在动态中寻求效率
15、和公平的社会才是健康的有活力的社会,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就不断根据所处的社会背景和环境,不断更新对公平与效率关系的认识并制定相应的思路和政策,因此在几十年来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而在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社会 现状又有了新的变化,没有得到适时调整的失衡的公平与效率关系在当今社会条件下引发了一些社会问题成为了社会转型时期所需要解决的一些社会问题。 4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对公平和效率关系的处理 在新中国成立以来,伴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变化,我们对公平和效率的关系也随之经历了一个不断调整更新的认识和实践的过程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新中国成立初期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16、之前的曲折探索阶段,新中国成立之初,尤其是一五时期 , 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基本上达到了有机统一, 公平与效率的有效循环极大的促进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初步形 成了现代工业体系基础。然而在接下去的文革时期 , 对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处理严重脱离了当时的历史条件, 产生了所谓的绝对的平均主义这种对公平与效率的认识脱离了当时中国的经济和生产力基础严重挫伤了社会劳动这的积极性 , 最终导致了效率低下造成了社会的倒退。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到十四届三中全会主体上侧重效率的阶段,以邓小平为主导的领导集团 正确认识了当时中国还是落后农业国的国情和文化大革命造成的社会倒退 ,提出了提高效率是当前需要着重解决的最根
17、本最迫切的主要矛盾,要重点解放发展生产力,为此引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极大的活跃 和解放了当时的国家经济 ,效率得到了高速提升的同时我国社会也取得了极大的发展。到了 20 世纪 90 年代初,出现了贫富差距加大等问题,于是党开始重视社会公平问题,在十四大提出了“兼顾效率与公平”的政策。而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深化改革的迫切要求加速发展生产力,效率再次上升为主要矛盾,十四届三中全会针对这一改变做出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政策上的调整。 十六大到现在的开始侧重公平的阶段,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经济总量大幅增长,效率问题初步得到解决,社会公平问题逐步上升为主要矛盾,因而党的是十六大
18、重新 调整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指出“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到了十六届四中全会,我们党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强调了公平的重要性,提出了“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切实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而十六届六中全会深入强调了,“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促进共同富裕。”面对目前贫富差距急 剧扩大等一系列公平问题,党在十七大提出的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
19、并存的分配制度 , 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 再分配更加注意公平 6。 并在总结我国改革开放经验时提出 :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 6。标志着我党把推进公平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是对我国现有分配制度内涵的完善,也标志着我们社会的正式进入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转型时期。 (二)转型期公平与效率关系问题的现状分析 中国是 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施的是按劳动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 在此阶段 , 多样化的分配方式无可避免的会造成贫富差距 , 一定的差距也是无法避免的
20、 , 正常范围内的差距甚至还有可能能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但当差距过大 , 就会引起社会动乱 , 5 阻碍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目前 ,我国正处于转型期,而转型期实质上就是当社会高速发展到一定状态时在通往更高层次的社会状态所遇到的瓶颈期,现实中会存在这许多公平与效率失衡所产生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 1.贫富差距急剧扩大 根据联合国开发 计划署的一项数据可以看出,目前中国基尼系数已超过警戒线 0.05 个点,达到了 0 45。 全国的基尼系数每年以 1 个百分点的速度在不断上升 7。占总人口各为20的最穷人口和最富人口在收入或消费中所占份额分别为 4 7和 50%
21、8,竟然差了 10倍还多。而近日社会劳动工资研究所发表研究报告更是表明了,自 2003 年以来国内居民收入差距急剧扩大,目前已经达到了第二严重的“黄灯”级别, 今后五年内若不采取有效措施,将恶化到最危险的“红灯”水平。这主要是由于: 第一,收入分配不平衡。 首先 ,我国行业间收入差距过大,工业、电力 、烟草、水、气的生产和供应资源、工业、航空运输、铁路运输、通讯以及其它行业的国有经济单位 ,依托优势的垄断 ,可以获得比其他的行业更高的利润 ,从而有更多的钱来支付员工工资和福利。 相比之下,有些行业职工收入却仅够甚至温饱。 其次 ,不同的地域之间的收入差别扩大,在整个中国的范围中,在 2004
22、年上半年中人均收入前 5 的省 (自治区、直辖市 )分别为上海 (8,513元 ),北京 (7,836 元 ),浙江 (7,771 元 ),广东 (7,264 元 )和福建 (5,879 元 ),平均为 7,453 元是人均收入最低的 5 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 )的 2 倍还多 9。 最后,城乡收入不平衡,以浙江为例, 1999 年,浙江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 2.13 倍,到 2003年差距已扩大到了 2.43 倍。这还不包括城镇居民从单位得到的各种实物或其它福利收入、享受到的住房公积金等。大致的换算,也已超过了 2.6 倍 9。 第二,地域上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首先
23、,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均且差距扩大。据数据显示,从居民收入水平差距来看, 2005 年西部地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占东部地区的比例较 2004年下降了 3 个百分点,而 2005 年西部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占东部地区的比例较 2004年下降了 3.8 个百分点,从中可以看出东西部经济差距进一步拉大 10。其次,国内城乡之间差距扩大,据统计资料显示 ,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从 1978 年的 2.57: 1(以乡村为 1)扩大到 2003年的 3.24: 1,城乡居民的消费支出比从 1981年的 2.39: 1扩大到 2003年的 3.35: 1,到 2007 年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距甚至达到了 96
24、46 元,其比例甚至已经扩大到了 3.33110。最后,在国际经济主体中,中国尚处于被制约的地位,即处于剪刀差的不利地位,以制造业为例,多为最下游科技含量不高的制造环节 ,就如去年最为热卖的苹果手机来说,其大部分的组装都在中国完成,一台手机的售价为六千左右,其 90%的利润都归于上游设计商所有,到中国制造商手中的只有不到 10%的利润还包括了要用于公司运转的资金 11。 2.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一些必要的社会公共资源分布不均衡 由于区域城乡发展的不平衡,进而导致了社会公共资源分布上的不平衡,又因而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才会出现了诸如“看病难,看病贵”“辛辛苦苦几十年,一病回到解放前”等问题,其
25、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第一,教育资源分配和教育机会的不公平。新中国成立 以来全国 85的人口和地区已基本上实现了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我国的文盲率已从 22.23下降到 8.7以下 12。目6 前,全国受教育人口近 3 亿,在校正规学习的人口达 2.3 亿,在人数上堪称世界之最。然而其中科学家高端技术型和创新性人才的比例却不高,远远落后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一方面,城乡之间教育资源和教育机会存在较大差异,一项对全国 37 所不同层次高校的调查显示,城乡之间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整体差距为 5.8 倍,在全国重点院校中则达到了 8.8 倍,即使是在地方高校中也有 3.4 倍的事实差距,均超出了
26、城乡居民经济收入 2.8 倍的名义差距12。据悉 2004 年对 174 个城市和县教育局长的问卷调查显示,超过 50的农村中小学难以保证基本的运行经费,有超过 40的贫困地区的小学甚至仍在使用危房 12。另外一方面,教学区域之间教育资源配置问题。按照有关规定,中小学生应该在其户口所在区域就近上学,如果跨区域就学,就必须交择校费。然而,现实却是有的区可能名牌中小学云集,有的区却可能连一所重点中学都没有,这虽然可以保证学校学生数量上的稳定与平均但却造成了教育资源享用机会的不公平。我国在教育方面的投入也不少,每年占 GDP 的比例也很大 ,但是投入资源的分布不均导致教育上投入和产出的比例没有太大的
27、优势,同时在教育理念上侧重于“为升学而教育”,教育内容更新滞后,导致了教育出来的人才与社会市场需求不对称,高质量人才缺乏,这都是教育效率低下的表现,所以虽然从表面上来说教育公平是恶待解决的问题,但是实质上根本的解决是提高教育的效率,从而才能保证教育的公平。 第二,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不平衡,医疗费用虚高。虽然几十年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迅猛发展, 1978 年到 2003 年,卫生总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 1978 年的 3.04上升到2003 年的 5.62。全 国医疗卫生机构从 1978 年不到 17 万家,到 2004 年末的 29.6 万个,全国卫生技术人员从 1978 年的 145 4
28、 万人到 2004 年末的 439 0 万人 13。不仅解决了建国以来直至改革开放初期缺医少药的情况,还使得多种传染病的发病率大幅度下降,地方病得到初步控制,我国公民的健康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国民平均预期寿命提高到了目前的71.4 岁,婴儿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等健康指标均居发展中国家的前列,有些甚至已接近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但是虽然中国的医疗费用与同等发展中国家相比,所占的 GDP 的比例比较高,但是中国卫生资 源分配的公平性却在全世界排名第 188 位,几乎是世界倒数的。看病难,难在医疗资源分布严重失衡,尤其是农村与城镇之间,据卫生部调查统计,城市占有了我国 80的医疗卫生资源,而城市的医
29、院占有了其中的 2 3,用于农村卫生经费的比例不升反降从 1991 年的 20降至 2000 年的 10,而专门用于农村卫生的费用只占总费用的1.3,农民人均卫生事业费仅为城市居民的 28。乡镇卫生院只有 1 3 正常运转,还有10的农村甚至没有医疗点,新的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仅为 9.5 13。看病贵,贵在医疗费虚高且个人支出费用比例大,在 卫生医疗总费用的构成中,个人支出占了 6 成,据卫生部第三次卫生服务调查,目前有 50以上的城市人口和近 90的农村人口无任何医疗保障 13。城乡低收入者应住院而未住院的比例达 41,城市应就诊而未就诊的比例占 47,农村贫困地区则高达 70 -90 13
30、。 三、转型期妥善处理公平与效率关系的措施构想 在中国转型升级的历史时期,解决公平和效率这对矛盾关系的正确原则应该是兼顾效率和公平。一手抓效率,一手抓公平,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8与此同时也要根据现阶段的社会7 情况,辨别出哪个是主要矛盾,哪个是次要矛盾。由上 文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与现状分析中可以看出,由于多年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实施,在现阶段相较于公平问题,效率问题得到了相对的缓和,因而此时公平问题就成为了主要矛盾,是处理公平和效率关系的重点。同时我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发展,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解决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的根本途径也是发展,这就决定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 , 我们必
31、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 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 为实现社会公平奠定物质基础,同时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是社会和谐的整体上的效率。 所以,根据党的十七大适 时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和“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思路,接下来的文章中,笔者将有所侧重的提出一些关于现阶段处理好公平与效率关系的措施构想。 (一)改革和完善分配制度促进再分配的公平 早在 1993 年邓小平同志就提出了 : 分配的问题大得很,我们讲要防止两极分化 , 实际上两极分化自然出现。要利用各种手段、各种方法、各种方案来解决这些问题。少部分人获得那么多财
32、富 , 大多数人没有 , 这样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出问题。分配不公 , 会导致两极分化 , 到一定时候问题就 会出来。这个问题要解决。过去我们讲先发展起来。现在看 ,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并不比不发展时少 14。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对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政策进行调整,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经济规则, 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 的同时扩大中等收入者水平 ,逐步形成中等收入者占 大 多数 ,低收入和高收入者占少数的 “ 中间大,两头小 ” 的分配格局 。具体可以从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这是改革分配制度的基础工作。目前由于城乡二元的分化,我国主要低收入者集中在农村,因此,要进一步完善惠
33、农政策 ,加大对农村的透入,建立长期有效的减 负增收机制,尽可能的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当然,城镇也有部分低收入者,要通过完善工资制度,增加就业机会提高福利等方式提高低收入群的收入水平。 第二,最大化增加中等收入者占总人口的比重。通过适当地提高劳动力成本,完善对劳动者的培训和机制,鼓励自我创业,创作有利条件使更多人群增收,加强对公民合法财产的保护和提高劳动收入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等方式 , 使得更多地低收入者进入中收入者行列 , 从而达到扩大中等收入者比例的目的。 第三,有效调节过高收入。有效调节过高收入 ,通过税收等形式将一部分财富吸收回国家进行再分配。 第四, 取缔非法收入。通过完善立法,加大执
34、法,全民监督等方式坚决打击和取缔通过违规、违法行为获取巨大的收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 第五 ,打破行业之间的垄断 ,平衡不同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 (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整体效率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效率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 做大了蛋糕,才能使社会成员都分到足够的蛋糕,这样的社会公平才是科学的,是人们真正需要的。而以牺牲环境为8 代价的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不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不是整体上的效率的提高,因此要以科学发展观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推动 ,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提高整体 上的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的效率。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的同时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
35、推动粗放型增长方式向可持续发展的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完善经济制度,制定相关的引导性法规政策措施,重点取缔一些高耗能、高污染、低产出的企业,重点发展科学技术,在技术上更新升级以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实现企业生产的低耗能、低污染、高产出,使生产活动更加科学更加和谐更加持续。 第二,完善法律制度 ,从根本的法律上保证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和实施。法律是一切社会活动有序进行的基本保障,如果法制方面还不健全,那么一切政策措 施的执行就会大打折扣,所以要保障立法上的配套,同时不能放松法律政策执行过程,司法过程和监督,以保证科学发展观的切实落实,促进效率的整体上的科学的提升,为更好的实现公平提供物质保障。 (三)加大
36、宏观调控力度统筹各方面平衡发展 由著名的木桶理论可知,任何一块缺陷和短板都会影响到整体。我国社会经济在整体上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的同时,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城市与农村乡之间的的差距,是中国整体经济上的短板,阻碍了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因而需要我国政府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统筹各方面的平衡发展,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注重公共服务和财政的公平分配,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政策支持力度 ,积极引导生产要素在区域之间的合理流动,创造更加自由的有吸引力的要素流动环境,通过宏观调控有效引导经济发达地区的资金和人才等要素流向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从而缩小中西部地区与沿海地区的差距,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37、 第二,改变城乡二元化经济结构,统筹城乡发展。首先,要改革旧有的滞后的发展机制和发展完善与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机制。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消除造成农民和城镇居民与生俱来不平等的体制原因 15。从制度上保证城乡之间的统筹发 展。其次,以科学发展观为导向,科学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在国家战略的高度调整农业结构,推动农业的科学可持续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再次,加大对农村的科研教育投入,将科学技术引入传统的农业,提高农业的生产力和生产效率,同时建立农产品市场的导向机制,合理规划农民的生产内容,尤其是重要农产品,健全必要的储蓄机制和风险基金制度 ,降低市场价格波动给农民带来的影响,保障其利益不受市场经济缺陷的伤害。最后,关注“农民工问题”,注重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的制度和权益。 (四)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健全和覆盖全社会的适应我国现阶段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纠正初次分配上产生的不公平现象,有利于再分配的公平合理,有利于保障社会成员的合理利益从而调动其生产积极性,是现阶段调节公平与效率失衡关系的有效保障。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应以科学可持续发展观为导向,从社会现实出发,重点建设基本医疗,养老和最低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基本保障社会保险、救助和福利,合理发展商业保险。具体在以下几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