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十三章 骨髓细胞学检查目的要求1熟悉骨髓细胞学检查的临床意义。2了解血细胞的发育体系和发育规律。3了解骨髓细胞检查结果分析。教学内容骨髓细胞学检查的临床意义、血细胞的发育体系和发育规律。骨髓细胞检查结果分析。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幻灯、录象、示教骨髓片。骨髓是人体的造血组织,分布于骨松质小梁的腔隙巾,由海绵状的支架组织(即网状结缔组织)、骨髓血管系统及散布在支架网眼内的游离细胞成分所组成。骨髓游离细胞主要是发育过程中的血细胞。研究血细胞数量和形态的变化,有助于了解骨髓造血功能及其病理变化,因此对血液病的诊断和治疗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研究血细胞形态的方法有多种、 ,本章重点介绍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
2、, Wright 染色法的血细胞形态特点及常见血液病的血液学改变,此外也对细胞化学染色的临床应用作简要介绍。一、骨髓细胞学检查的临床意义1诊断造血系统疾病 骨髓是出生后人体的主要造血器官,血细胞质和量的异常是血液病的重要病理变化,因此,骨髓细胞学检查是目前对多种造血系统疾病的诊断最有价值的检查方法,对各型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均有直接的诊断作用。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动态观察骨髓变化,亦有利于分析疗效和估计预后。2诊断其他非造血系统疾病 骨髓细胞学检查对某些原虫感染,如疟疾、黑热病;某些代谢性疾病,如高雪(Gaucher)病、尼曼-匹克(N
3、iemann-Pick)病;莱些原发或转移性癌肿等,因在骨髓涂片中能查到相应的病原体或特殊细胞而得以明确诊断。3.鉴别诊断 凡临床上遇到原因不明的发热、恶病质;原因不明的肝、脾、淋巴结肿大;周围血出现幼稚细胞、可疑细胞以及血细胞的单项或多项原因不明的减少、增多时,均可作骨髓细胞学检查帮助诊断。骨髓细胞学检查标本需经骨髓穿刺术取得,虽取材创伤不大,但有明显出血倾向者,特别是甲型血友病患者,为避免流血不止,不宜作此项检查。二、血细胞的生成、发育规律及形态特点(一)血细胞的生成近年来,经体外培养和动物实验证实了造血干细胞的存在。目前认为,所有血细胞均起源于全能干细胞(totipotential st
4、em cell, TSC),亦称之为淋髓干细胞(lymphoid-myeloid stem ceII, LMSC),此干细胞具有高度自我复制能力,并可分化为淋巴系和骨髓系干细胞。骨髓系干细胞也是一种多能干细胞,在造血微环境及造血刺激因子的调控下而分化为红系、粒-单核系、嗜酸粒系、嗜碱粒系和巨核系祖细胞,各系祖细胞再进而分化为形态学上可辨认的各系原始细胞,然后经过几个发育阶段而成熟为各系的功能细胞。淋巴系干细胞则分化出丁淋巴和 B 淋巴系祖细胞。从造血干细胞到各系统的成熟细胞,其发育过程是连续的,月需要有正常的造血微环境和多种造血因子的共同作用。各系血细胞的发育主要受特定造血刺激因子的调控。如图
5、 5-2- l 造血干细胞的分化及增值示意图红细胞系的后期增殖分化活动,主要受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的调节,促红素不但能诱导红系祖细胞的增殖,还能诱导其分化和血红蛋白的合成;粒-单核系祖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主要受粒-单核系集落刺激因子(GM-CSF)的调节;而巨核系造血则受双重因子调节,即巨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eg-CSF)和促血小板生成索(thrombopoietin, Tpo)的调节,前者主要刺激巨核系祖细胞分裂,增加巨核细胞数量,后者主要促进巨核细胞的成熟与血小板的产生。备系血细胞在发育过程中除受有关造血刺激因子的正调控外,还受多种造血抑制因子的负调控,从而
6、保证骨髓各系血细胞发育的相对平衡。(二)血细胞发育过程中形态变化的一般规律骨髓中血细胞由原始、幼稚发育至成熟阶段,其形态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具体表现如下:1细胞大小及外形( l)大小:通常从原始到成熟,胞体由大逐渐变小。但巨核细胞相反,细胞越成熟,胞体越大。另外,早幼粒细胞也可较原粒细胞为大。(2)外形:红细胞系始终呈圆形;粗细胞及淋巴细胞系则保持圆形或椭圆形;单核细胞系由圆形或椭圆形变为不规则形;巨核细胞系由圆形变为明显不规则形。2细胞核( l)大小:由大变小,巨核细胞的胞核则由小变大。(2)核形:幼红细胞胞核始终呈圆形,最后脱核而消失,成熟红细胞无核。备系白细胞原始阶段胞核均呈圆形或椭圆
7、形,随着细胞成熟,粒细胞核的一侧逐渐凹陷,最后形成分叶状;单核细胞则变为不规则形;淋巴细胞及浆细胞系核形保持不变。巨核细胞胞核逐渐增大并分叶,分叶不规则堆叠成为一巨大的核。(3)核位置:红细胞系胞核位置居中(呈岛状,核四周均有胞浆);粒细胞、单核细胞及浆细胞的核常偏位;淋巴细胞胞核常一侧着边,仅核的一侧有胞浆。(4)核染色质:由细致疏松逐渐变为粗糙密集,最后紧缩成块,着色由浅变深,随 DNA 含量增加而逐渐变为深紫色。(5)核膜:由不明显到明显。(6)核仁:由清晰到模糊不清最后消失。一般原始阶段均有核仁,早幼阶段核仁模糊不清或消失,中幼阶段多无核仁。3细胞浆(1)量:一般由少到多。(2)颜色:
8、红细胞、粒细胞及巨核细胞系细胞浆着色多由深蓝色或浅蓝色而变为浅红色;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系保持浅蓝色或灰蓝色不变;浆细胞系则由灰蓝色变为深蓝色(3)颗粒:从无到有,由非特异性颗粒到特异性颗粒。如原始粒细胞一般无颗粒,早幼粒细胞出现非特异性嗜天青颗粒,中幼粒以后备阶段细胞嗜天青颗粒基本消失而代之以大量特异性颗粒(中性、嗜酸性、嗜碱性)。淋巴细胞颗粒较少,部分细胞可含少量非特异性颗粒。红细胞系胞浆中不含颗粒。4胞核与胞浆之比 一般由大变小。以上所述为正常情况下血细胞发育过程中形态变化的一般规律。病理情况下细胞发育紊乱,可不符合上述演变规律,如出现核浆发育不平衡或畸形细胞等现象,这些异常有助于对病理性
9、细胞的识别及鉴别诊断。三、骨髓细胞学检查的内容及方法一、骨髓涂片检查(一)低倍镜检查 1观察骨髓涂片的取材、制片及染色是否满意,并尽可能挑选取材满意、涂膜厚薄适宜、细胞分布均匀且染色良好的涂片进行检查。取材满意的骨髓标本,涂片尾部多有骨髓小粒(bone marrow particles)及少量脂肪小滴,有核细胞及骨髓中特有的细胞亦多见。如骨髓小粒较少或缺如,骨髓细胞成分减少,则提示骨髓标本可能有不同程度的周围血稀释;脂肪滴增多则表示红骨髓成分减少,反映骨髓增生减低。2确定骨髓增生程度 骨髓涂片中有核细胞的多少,可大致反映骨髓的增中程度,通常于骨髓涂片的中段选择几个细胞分布均匀的视野,观察成熟红
10、细胞与有核细胞的大致比例。据此比例,将骨髓增生程度分为五级。3观察计数巨核细胞 逐个视野浏览并计数全部片膜内的巨核细胞数,尤其要注意片尾及上下边缘处(巨核细胞体积大、数量少,多分布在涂片的尾部和边缘)。然后转换油镜进行分类计数,并注意 观察巨核细胞及血小板的形态,以判断巨核细胞的成熟程度、产血小板功能以及形态有无异常。正常人巨核细胞数波动范围较大,通常于 15cm3cm 面积的骨髓涂片内可见巨核细胞 735 个,其中主要为产血小板型巨核细胞。4注意有无特殊细胞 观察涂片的尾部及上下边缘,注意有无体积较大或成堆出现的特殊细胞,如转移癌细胞等。遇有疑点,换油镜观察。(二)油浸镜检查1有核细胞分类
11、选择染色良好、有核细胞分布均匀、细胞结构清晰的部位,连续分类计数 200 个或 500 个有核细胞。根据细胞的形态特点逐一加以辨认,并分别归入不同的细胞系统和不同的发育阶段,然后计算出各系统各阶段有核细胞的百分率。2计算粒、红比值(M: E) 以粒细胞系的百分率除以红细胞系的百分率即为粒红比值。正常人约为 24:1。比值的变化可由于这一系统细胞的增多或减少,也可由于另一系统细胞的减少或增多。( l)粒、红比值正常:见于正常骨髓象;粒、红两系以外的造血系统疾病,如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多发性骨髓瘤等;粒、红两系平行增多或减少时,前者如红白血病,后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2)粒、红比值增高:见于粒
12、细胞系明显增多时,如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化脓菌感染等;红细胞系严重减少时,如单纯红细胞性再生障碍性贫血。(3)粒、红比值减低:见于红细胞系增多时,如各种增生性贫血:粒细胞系减少时,如粒细胞缺乏症。3观察细胞形态有无异常(可与分类同时进行)。4观察有无其他特殊细胞及寄生虫。归纳镜检结果,着重注意下列各点:( l)骨髓增生程度。(2)各系统之间的比例及同一系统内各阶段细胞的比例关系。(3)单个细胞形态有无异常。(4)有无正常骨髓涂片内不应有的异常细胞或寄生虫等。结果归纳之后如符合下列情况时可大致视为正常骨髓象。( l)骨髓增生活跃。(2)粒、红比值正常(约为 24:1)。(3)粒系增生良好(占有核细
13、胞的 4060),各阶段细胞比例适当(原粒细胞2,早幼粒细胞5,中、晚幼粒细胞依次渐多,但一般各15,成熟粒细胞中杆状核多于分叶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5,嗜碱性粒细胞1),细胞形态无明显异常。(4)红系增生良好(占有核细胞的 20左右),各阶段细胞比例适当(原红细胞一般2,早幼红细胞5,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平均各约为 l0),细胞形态无明显异常。成熟红细胞的大小、形态及染色大致正常。(5)淋巴细胞(约占有核细胞的 20,小儿可达 40)及单核细胞(一般4)的百分率、各阶段比例及形态均正常。(6)巨核细胞易见到,以产血小板型居多。(7)可见少量非造血细胞,如浆细胞、组织嗜碱细胞、网状细胞等。(8
14、)无特殊细胞及寄生虫。二、血涂片检查1低倍镜检查 观察涂片及染色是否满意。2油浸镜检查( l)分类计数 100 个白细胞,注意细胞形态有无异常及有无幼稚细胞。(2)注意成熟红细胞的形态有无异常及有无幼稚红细胞,如发现幼红细胞,按分类计数 100 个白细胞过程中所见的幼红细胞数目报告,并注明其所属阶段。(3)粗略估计血小板数量。(4)有无寄生虫。上述内容检查完毕后,依次记录骨髓涂片及血涂片的各项发现,综合骨髓象、血象所见,提出形态学诊断意见,并结合临床资料,尽可能提出临床诊断或供临床参考的意见。骨髓血细胞检查报告举例见表 5-2-3。四、常见血液病的血液学特点(一)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 ir
15、on deficiency anemia)为贫血中最常见的类型。系因体内贮作铁缺乏致使血红蛋白合成不足所引起。其血液学主要特征是红细胞呈是小细胞低色素性改变。血象(l)血红蛋白、红细胞均减少,以血红蛋白减少更为明显。(2)轻度贫血时红细胞形态无明显异常,中度以上贫血时红细胞体积减小 ,中心淡染区扩大,严重时红细胞可呈环状,并有嗜多色性红细胞及点彩红细胞增多 。(3)网织红细胞轻废增多或正常。(4)白细胞计数及分类一般正常。(5)血小板计数一般正常。骨髓象(l)增生明显活跃。(2)粒红比值减低。(3)红细胞系明显增生,幼稚红细胞百分比常030,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幼红细胞体积小,边缘不规整,胞
16、核小而致密,胞浆量少,因血红蛋白合成不足而着色偏碱。成熟红细胞体积小,中心淡染区扩大,严重时可呈环状红细胞。易见嗜多色性红细胞。(4)粒细胞系相对减少,但备阶段比例及细胞形态大致正常。(5) 巨核细胞系正常(二)巨幼细胞性贫血 巨幼细胞性贫血(megaloblastic anemia)是由于维生素B12和(或)叶酸缺乏致使脱氧核糖核酸( DNA)合成障碍而引起的一组贫血。其血液学特征性改变是出现巨幼红细胞,其他系统的血细胞也有改变。血象(1)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均减少,以红细胞减少更明显。(2)红细胞大小不均,易见椭圆形巨红细胞、异形红细胞及嗜多色性红细胞,偶可见中、晚巨幼红细胞。(3)网织红细胞
17、轻度增多或正常。(4)白细胞计数减少或正常,成熟粒细胞核分叶过多,可见少数幼稚粒细胞。(5)血小板计数一般正常,严重病例可减少。骨髓象(1)增生明显活跃。(2)粒、红比值明显减低。(3)红系明显增生,幼红细胞百分比常040,以早及中幼红细胞为主。出现各阶段巨幼红细胞,巨幼红细胞与相应阶段的正常幼红细胞相比,胞体及胞核均增大,核染色质纤细、疏松,着色浅淡。胞浆量丰富,呈核浆发育不平衡,细胞核的发育落后于胞浆。成熟红细胞明显大小不均,呈高色素性。易见巨红细胞、异形红细胞、Howell-Jolly 小体及点彩红细胞等。(4)粒细胞系相对减少,可见各阶段巨粒细胞,以晚幼粒、杆状核细胞最多见,其特点是胞
18、体增大,胞核肿胀,核染色质疏松。成熟粒细胞有核分叶过多现象。(5)巨核细胞数目大致正常,但亦可见巨型变,部分巨核细胞核呈分叶状。(三)再生障碍性贫血 简称再障,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出现全血细胞减少的一组综合病征。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进行性贫血,体表或内脏出血以及反复感染。根据临床表现及血液学特点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型。1急性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急性型再生障碍性贫血(AAA)亦称重型再障 I 型(SAA-I),大多起病急骤,进展迅速,常以出血和感染发热为首起及主要表现。血象 显示全血细胞减少。(1)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多显著减少,两者呈平行性下降。(2)网织红细胞明显减少,多0005,甚至为
19、 0。(3)白细胞明显减少,多数病例在(1020)10 9/L,分类中性粒细胞显著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多在 0.60 以上,有时可高达 0.90 以上。(4)血小板明显减少,多在(1020)10 9L,严重病例常1010 9L。骨髓象 骨髓病变广泛,骨髓液稀薄,骨髓小粒细小,脂肪滴明显增多,多部位穿刺均显示下列变化。(1)骨髓增生明显减低。骨髓小粒呈粗网结构空架,细胞稀少,造血细胞罕见。(2)粒、红两系细胞极度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可达 80%以上。(3)巨核细胞明显减少,多数病例不见巨核细胞。(4)浆细胞分类比值增高。有时可见组织嗜碱细胞、网状细胞等非造血细胞增多。2.慢性型再生障碍性
20、贫血 慢性型再生障碍性贫血(CAA)起病和进展缓慢,常无确切的起病日期,病程多在 4 年以上,长者可达 10 余年之久。血象 全血细胞减少,但其发生的先后及程度可有不同。(1)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平行性下降,血红蛋白多为中度或重度减低,呈正常细胞正常色素性贫血。(2)网织红细胞减少,部分病例骨髓呈灶性增生者,则可有轻度增高。但绝对值低于正常,一常15l0 9/L。(3)白细胞明显减少,多在(2.03.0)10 9/L,分类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4)血小板减少,多在(3050)l0 9/L。骨髓象 由于骨髓呈病灶性造血,故不同部位骨髓穿刺结果差异较大,有时需多部位穿刺,最好加作骨髓活检
21、,始能获得可靠诊断依据。(1)骨髓增生程度不一,多为增生减低。(2)粒、红两系细胞均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细胞形态无明显异常。(3)巨核细胞明显减少或缺如。(4)浆细胞、组织嗜碱细胞及网状细胞等非造血细胞增多,但比急性型为少。(四)白血病白血病(1eMkemia)是造血系统的一种恶性肿瘤,其病理特征为造血组织中某一类血细胞过度增生,并可浸润和破其他组织。骨髓和周围血中常有血细胞质和量的异常,临床常有贫血、发热、出血和肝、脾、淋巴结肿大等表现。根据自然病程和血细胞的分化程度,白血病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急性白血病骨髓和血液中主要是分化差的原始细胞,不经治疗病程一般短于 6 个月。慢性白血病骨
22、髓和血液中主要是成熟和接近成熟的异常细胞,不经治疗病程多在 1 年以上。 1.急性白血病 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为原始及早期幼稚细胞在骨髓中急剧增生的恶性疾病。典型病例血象显示贫血、血小板减少及白细胞质和量的变化;骨髓象显示增生极度活跃或明显活跃,某一系列的细胞过度增生,以其原幼阶段细胞为主,其他各系列细胞均受抑制。根据白血病细胞的系别,主要分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淋)和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急非淋)两大类。FAB 协作组按细胞形态学将上述两类白血病又分为若干亚型,各亚型不仅形态学各具特征,且治疗效果及预后亦不同。但单一形态学分型,凭直观诊断,往往掺杂检验者的主观成分,影
23、响诊断的准确性。近年来在 FAB 协作组形态学分型的基础上,提出了白血病的 MIC 分型,即:综合运用形态学(M)、免疫学()及细胞遗传学(C)检查对急性白血病进行分型,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使之更接近于对急性白血病细胞本质的认识,是目前急性白血病诊断的最新趋势。(1)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cytic leukemia,ALL)为原始及早期幼稚淋巴细胞在造血组织中过度增生的恶性疾病。急淋虽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但在儿童及青少年中更多见。血象(1)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呈中度或重度减少,一般为正常细胞正常色素性贫血。血片中可见幼红细胞,成熟红细胞形态无明显异常。(2
24、)白细胞计数不定,多数病例白细胞总数增多,可达 100l09/L 甚至更多,部分病例正常或减少。分类以原始及幼稚淋巴细胞为主,粒细胞明显减少。(3)血小板早期可轻度减少,晚期则明显减少,可3010 9/L。骨髓象 (1)增生极度活跃或明显活跃。(2)淋巴细胞系过度增生。以原始及幼稚淋巴细胞为主。原、幼淋巴细胞形态异常,基本特征为核大浆少。易见核分裂象,易见篮状细胞,胞浆中无 AuGr 小体。(3)粒细胞系及红细胞系均受抑制,各阶段细胞明显减少。(4)巨核细胞系受抑制,巨核细胞明显减少或缺如。根据细胞形态学特征可将急淋分为三个亚型,即第一型(L1)、第二型(L2)、第三型(L3)。2急性非淋巴细
25、胞白血病(acute non-lymphocyticleukemia,ANLL) 亦称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FAB 协作组(1985)根据骨髓中的白血病细胞形态特点,将急非淋白血病分成 7 个亚型,即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末分化型(M1)、急性粗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M 2)、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 3)、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M4)、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M5)、急性红白血病(M6)及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M7)。急非淋各亚型分类诊断标准见下表。2.慢性白血病 慢性白血病(chronicleukemia)包括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及慢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等,国内以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多
26、见,慢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甚少见。(1)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cytic leukemia CMl)为骨髓增生性疾病,多见于青壮年,起病缓慢,早期常无自觉症状,可因其他疾病就诊等被偶然发现。血象 以白细胞显著增多为突出表现。(1)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早期正常或轻度减少,随病情发展贫血逐渐加重, 一般为正常细胞正常色素性贫血。血片中常可见有核红细胞。(2)白细胞显著增高,多5010 9/L,以(100250)10 9/L 多见,高者可达500l09/L 以上。分类以中性中幼粒以下各阶段细胞为主,嗜碱性粒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常同时增多。(3)血小板早期增多或正常,晚期
27、减少。骨髓象(1)增生极度活跃或明显活跃。粒红比值显著增高。(2)粒细胞系极度增生,各阶段粒细胞均见增多,以中性中幼粒、晚幼粒细胞增多为主,原粒细胞较少,一般0.05。嗜碱性及嗜酸性粗细胞常同时增多。粒细胞常见大小不一,核浆发育不平衡现象。核分裂象易见。(3)红细胞系受抑制,各阶段幼红细胞减少,成熟红细胞形态正常。(4)巨核细胞及血小板早期正常或增多,晚期减少。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病程晚期可发生急性变(慢粒急变),也称原始细胞危象(blast crisis)。慢粒急变时大多变为急性粒细胞白血病。临床表现与急性白血病相同,血液学特点也近似急性白血病。血象(1)血红蛋白及红细胞进行性下降,呈中度或重度
28、贫血。(2)白细胞计数在原有基础上显著增多,分类时成熟粒细胞减少,原始及早幼粒细胞增多,常达 030 或更多,嗜碱性粒细胞易见。(3)血小板明显减少,多3010 9/L。骨髓象 在原有骨髓象基础上主要发生以下变化:(1)原粒细胞于短期内急剧增多,可增多至 O.30O80 以上。随着病变的发展,原粒及早幼粒细胞可充斥骨髓。(2)红系及巨核系细胞显著减少。少数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变时可变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急性红白血病等,其血象及骨髓象中相应的原、幼细胞增多。(2)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hroniclymphocytic leukelnia,CLL)通常是
29、B 淋巴细胞的恶性增生性疾病。多见于老年男性,起病比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更缓慢,常拖延数月至数年才就诊。血象(1)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晚期减少,多为轻度或中度贫血。(2)白细胞计数增高,但不及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显著,多在(30200)10 9/L 之间,分类以成熟小淋巴细胞为主,可见少数幼淋巴细胞及极少数原淋巴细胞。易见篮状细胞。(3)血小板早期多正常,晚期减少。骨髓象(1)增生明显活跃或极度活跃。(2)淋巴细胞系高度增生,以成熟小淋巴细胞为主,占有核细胞的 O50 以上,细胞形态与正常淋巴细胞相似。原始及幼稚淋巴细胞少见。一般005。易见篮状细胞。(3)粒系及红系细胞均明显减少。(4)巨核细胞减少或缺
30、如。 (五)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癌(idiopathicthrombocytoPenic purpllra,ITP)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免疫性出血性疾病,患者血液中含有抗血小板抗体,致使血小板破坏过多,并抑制巨核细胞产生血小板,引起皮肤粘膜出血。本病分急性及慢性两型。血象1.血红蛋白及红细胞一般正常,有急性出血成慢性反复出血者可减少。2.由细胞计数一般正常,急性型者分类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增多。3.血小板计数减少,急性型者血小板形态大致正常,慢性型者可见异形血小板、巨大血小板等改变。骨髓象l、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2.如无严重出血,粒、红两系一般无明显异常。3.巨核细胞系多明显增生,急性型者以原始型及幼稚型巨核细胞居多,慢性型者以颗粒型巨核细胞居多,两者产生血小板型巨核细胞均减少。巨核细胞常见胞浆少,染色偏蓝,颗粒减少及空泡变性等改变。